认知建构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布鲁纳、奥苏伯尔等的认知学习理论有较大的连续性,它主要关注个体是如何建构认知经验(如知识理解、认知策略)和情感经验(学习信念、自我概念)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意义建构是同化和顺应统一的结果。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换言之,认知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双向建构过程。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生成学习理论和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

一、生成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对学习实质的理解和学习生成过程模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的实质

维特罗克认为,我们所知觉的事物的意义总是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的。信息输入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意义的产生,相反,我们总是倾向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当前信息相关的事实,并主动去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或者说,我们总是倾向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一种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对当前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单纯的信息输入不是学习,只有将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在一起,只有当新的信息被纳入学习者已有的模式并获得了具体的意义以后,学习才算真正地发生了。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人们要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另外,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而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也就是说,在生成学习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维特罗克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他对个体认知和学习过程的分析。在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研究中,维特罗克发现,儿童到了两岁左右就能说出一些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的句子,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生成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他们学习时建构意义的基础。而当学生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字词,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之后,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就显得更为明显。以阅读为例,阅读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意义生成的过程。在他看来,阅读实质上就是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建构活动获取书本文字的具体意义的过程。单纯的字词输入并不意味着学习,如幼儿也可以翻看成人的书,但是他们不能理解。有时不同的学习者即使阅读的是同一材料,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在阅读时,学习者往往会进行两种不同的建构,即他们既要建构所学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建构所学材料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正是这种建构导致了学习者对同一学习材料的不同理解。

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维特罗克提出了下面的假设: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为此,他设计了大量实验用以验证他的这一假设。例如,在维特罗克等人于1975年所做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将一组生词分别插入学生熟悉和不熟悉的两段故事中,然后比较学生阅读了这两段故事以后对这组生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为学生所熟悉的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生生成和记住所学新词的意义,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维特罗克等人于1978年所做的另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是公立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被要求阅读同样内容的一篇文章,但在实验组的学生所阅读的材料中每一段落前都有一个段落标题,而且学生在读完每一段落后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内容进行概括,对照组学生所阅读的材料则未经这种处理,在阅读过程中也未得到教师指导。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成绩超过对照组学生的两倍以上。这说明学生对所学材料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关系的建构和学生对所学材料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维特罗克等人在1975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部分字词下画线。先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些在语法和结构上显得比较重要的字词画出来,然后让学生各自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画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理解得最好的部分是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其次是在语法和结构上显得比较重要的字词,最差的是未画线的字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自己主动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维特罗克通过这些实验说明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建构有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习生成过程模式

按照维特罗克的理论,人类的所有学习活动都可以用生成过程来解释。面对不同的学习材料,人们的建构和意义生成方式是不同的,但一般会经过几个固定的阶段。和其他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一样,维特罗克也是用信息的输入、转换、编码和加工来解释学习过程的,不同的是他对学习者的学习和意义生成过程的分析更为具体、细致,并提出了学习生成过程模式(见图9-1)。

图9-1学习生成过程模式

从图9-1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的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学习者需首先把这些内容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