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2.掌握微波技术的实验操作方法;3.学习使用微波仪器对电磁波进行测量和分析。
二、实验器材与材料1.微波台;2.微波发射源;3.微波接收天线;4.微波功率计;5.微波衰减器;6.信号发生器;7.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指在频率范围为3x10^9Hz至3x10^11Hz的电磁波中进行的技术应用。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微波发射源和接收天线来产生和接收微波信号,使用微波功率计来测量微波的功率,同时利用微波衰减器来调整微波的功率级别。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并通过示波器来观察和记录波形。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首先接通微波台的电源,并调节微波发射源的频率和功率级别;2.将接收天线与发射源对准,调整天线角度,使得信号强度最大;3.使用微波功率计测量微波的功率,并记录结果;4.调整微波衰减器的衰减值,观察微波发射源输出功率的变化,并记录衰减值和功率值的对应关系;5.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和记录波形。
实验结果如下:1.频率为2.4GHz时,微波发射源的功率为6dBm;2.衰减值为20dB时,微波功率为0dBm;3.衰减值为30dB时,微波功率为-10dBm;4.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为2.5GHz时,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为正弦波。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与衰减值存在线性关系,当衰减值增大时,微波功率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微波衰减器通过在传输线中引入衰减器元件,使微波信号的幅度减小。
当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与微波发射源的频率接近时,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为正弦波,说明微波信号正常传输。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微波技术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微波仪器对电磁波进行测量和分析。
实验结果验证了微波功率与衰减值的线性关系,同时观察到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与微波发射源频率接近时的正弦波形。
北邮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的基本特性。
2. 学习微波元件和器件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微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利用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接收的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波的基本特性、微波元件和器件的应用以及微波电路的搭建。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微波暗室2. 微波信号源3. 微波功率计4. 微波定向耦合器5. 微波移相器6. 微波衰减器7. 微波测量线8. 信号分析仪9. 示波器四、实验内容1. 微波基本特性实验(1)测量微波传播速度: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实验装置中的传播时间,计算微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测量微波衰减:利用微波信号源和功率计,测量微波在传输过程中不同位置的衰减值。
(3)测量微波反射系数: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实验装置中的反射强度,计算微波的反射系数。
2. 微波元件和器件应用实验(1)微波移相器:通过调整移相器的相位,观察微波信号在输出端的变化。
(2)微波衰减器:通过调整衰减器的衰减量,观察微波信号在输出端的变化。
(3)微波定向耦合器:通过观察微波信号在定向耦合器两端的输出,验证其功能。
3. 微波电路搭建实验(1)搭建微波滤波器:利用微波元件和器件,搭建一个微波滤波器,并测试其性能。
(2)搭建微波天线:利用微波元件和器件,搭建一个微波天线,并测试其增益。
五、实验步骤1. 微波基本特性实验(1)连接实验装置,确保连接正确。
(2)开启微波信号源,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3)测量微波传播速度、衰减和反射系数。
2. 微波元件和器件应用实验(1)连接微波移相器、衰减器和定向耦合器。
(2)调整移相器、衰减器和定向耦合器的参数,观察微波信号在输出端的变化。
3. 微波电路搭建实验(1)根据设计要求,搭建微波滤波器和天线。
(2)测试微波滤波器和天线的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波基本特性实验(1)微波传播速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微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微波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3. 学会使用微波测量技术对微波元件的参数进行测试;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技术是研究微波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场特性及其与微波元件相互作用的技术。
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进行微波参数的测量。
矢量网络分析仪是一种高性能的微波测量仪器,能够测量微波元件的散射参数(S参数)、阻抗、导纳等参数。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两个端口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微波元件的散射参数,进而分析出微波元件的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2. 微波元件(如微带传输线、微波谐振器等)3. 测试平台(如测试夹具、测试架等)4. 连接电缆四、实验步骤1. 连接测试平台,将微波元件放置在测试平台上;2. 连接VNA与测试平台,进行系统校准;3. 设置VNA的测量参数,如频率范围、扫描步进等;4. 启动VNA,进行微波参数测量;5. 记录实验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微波谐振器的Q值测量:通过扫频功率传输法,测量微波谐振器的Q值,得到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等参数;(2)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测量:通过测量输入至主线的功率与副线中正方向传输的功率之比,得到耦合度;通过测量副线中正方向传输的功率与反方向传输的功率之比,得到方向性;(3)微波功率分配器的传输特性测量:通过测量输入至主线的功率与输出至副线的功率之比,得到传输损耗。
2. 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微波谐振器的Q值测量结果,分析谐振器的频率选择性和能量损耗程度;(2)根据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测量结果,分析耦合器的性能指标,如耦合度、方向性等;(3)根据微波功率分配器的传输特性测量结果,分析功率分配器的传输损耗。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熟练掌握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微波元件的特性,为微波电路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北邮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北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学生熟悉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微波器件的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波信号传输、调制和解调等过程的理解。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在微波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利用波长在1毫米至1米之间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微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因此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微波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和解调等基本过程。
三、实验设备1. 微波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稳定的微波信号。
2. 微波传输线:用于传输微波信号。
3. 微波调制器:用于对微波信号进行调制,实现信号的传输。
4. 微波解调器:用于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5. 微波测量仪器:包括功率计、频率计等,用于测量微波信号的参数。
四、实验内容1. 微波信号的产生与测量:通过微波信号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并使用频率计测量信号的频率。
2. 微波信号的传输:利用微波传输线将信号从一个点传输到另一个点,并观察信号的衰减情况。
3. 微波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使用调制器对微波信号进行调制,然后通过解调器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
4. 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分析:分析不同条件下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如衰减、反射、折射等。
五、实验步骤1. 打开微波信号发生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传输线的输入端。
3. 测量传输线上的信号强度,并记录数据。
4. 将调制器连接到传输线的输出端,对信号进行调制。
5. 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解调器还原,并测量解调后的信号参数。
6. 分析信号在不同传输条件下的特性,如衰减系数、反射率等。
六、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产生了稳定的微波信号,并测量了其频率和功率。
在传输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信号的衰减现象,并记录了不同传输条件下的信号强度。
通过调制和解调过程,我们验证了微波信号的可调制性和可解调性。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学院:电光学院班级:09042102学号:**********二0一二年六月实验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及驻波比测量1.实验目的了解无耗传输线(矩形波导)在终端接不同负载时的工作状态。
2.实验内容a)测量传输线终端接不同负载时传输线中的电场幅度沿传播方向的分布,判定传输线的工作状态b)求出波导波长和驻波比3.实验原理a)所使用的实验仪器及元器件信号源同轴-波导变换铁氧体隔离器频率计衰减器波导测量线选频放大器负载(短路负载,开路负载,匹配负载和任意负载)b) 原理传输线的工作状态(电场幅度分布)在无耗传输线的终端连接不同的负载时,传输线将呈现不同的工作状态。
当终端接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相等的匹配负载时,只有入射波,没有反射波,传输线工作在行波状态。
行波状态下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幅度沿传输方向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传输线行波状态电压(电流)幅度沿传播方向的分布当终端接与短路,开路或纯电抗负载时,终端将发生全反射,传输线工作在纯驻波状态。
纯驻波状态下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幅度沿传输方向的分布如图2所示(以终端短路为例)。
I 0I 0Z 0||U||I/4λ/2λ3/4λλ5/4λ3/2λ图2 传输线纯驻波状态(终端短路)电压(电流)幅度沿传播方向的z VI分布测量传输线的工作状态(电场分布)是采用测量线技术。
测量线的主体是一段在波导宽边中间开槽的矩形波导,有一根探针通过波导的槽缝伸进波导内,并可以沿传输线移动。
当探针位于某一个位置时,与所在位置的电场发生耦合,在探针上产生感应电动势,由检波二极管转换为检波电流,并通过选频放大器指示出来。
当探针沿波导移动时,放大器读数就间接地反映了波导内电场大小的分布。
将探针位置D 与检波电流I 的测量值绘制成曲线,即为传输线上的电场幅度分布曲线,由此也就知道了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两个相邻波节点的间距等于2gλ,因此有测出的波节点的位置可以求得矩形波导的波导波长λg 。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微波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1mm到1m之间,频率范围为300MHz到300GHz。
微波在通信、雷达、医学、食品加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一:微波传播特性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不同介质样品(如玻璃、木头、金属等)。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不同介质样品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
在玻璃中,微波能够较好地传播,而在金属中,微波会被完全反射或吸收。
实验二:微波反射和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间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反射板、折射板。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反射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反射情况。
3. 将折射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反射板上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折射板上,微波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三:微波干涉实验目的:观察微波的干涉现象。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干涉板。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干涉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干涉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干涉板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根据干涉现象的特点,可以推测微波是一种具有波动性质的电磁波。
实验四:微波加热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对物体的加热效果。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食物样品。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食物样品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对食物的加热效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对食物样品有较好的加热效果,食物在微波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加热。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信号的基本特性和参数的测量方法;2.了解微波器件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3.加深对微波传输线和网络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二、实验设备和原理实验设备:微波信号源、功率计、波导固有模发生器、波间仪、反射器等。
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指在高频范围内进行电磁波的传输、控制和处理的一套技术体系,其频率范围通常为0.3GHz至300GHz。
微波技术具有频率高、信息容量大和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航空航天等领域。
三、实验步骤和内容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实验电路;2.测量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通过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3.测量波导波导的传输特性,通过波间仪测量微波信号通过波导时的传输特性;4.测量波导器件的特性,通过波间仪测量波导器件的特性;5.测量波导管中的固有模,通过固有模发生器和反射器测量波导管中的固有模。
四、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1.根据实验条件,测量到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为10dBm;2.根据测量结果,绘制出波导波导的传输特性曲线,分析其传输性能;3.根据实验条件,测量到波导器件的插入损耗为3dB;4.根据实验条件和测量数据,计算出波导管中的固有模的频率范围和衰减值,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论1.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为10dBm;2.波导波导的传输特性曲线显示了其良好的传输性能;3.波导器件的插入损耗为3dB,插入损耗越小,器件性能越好;4.波导管中的固有模的频率范围为0.3GHz至3GHz,衰减值为-10dB。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特性和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了微波器件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并加深了对微波传输线和网络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我对微波技术的应用和性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实验收获颇丰。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微波技术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微波测量仪器认识及功率测量实验目的(1)熟悉基本微波测量仪器;(2)了解各种常用微波元器件;(3)学会功率的测量。
实验内容一、基本微波测量仪器微波测量技术是通信系统测试的重要分支,也是射频工程中必备的测试技术。
它主要包括微波信号特性测量和微波网络参数测量。
微波信号特性参量主要包括:微波信号的频率与波长、电平与功率、波形与频谱等。
微波网络参数包括反射参量(如反射系数、驻波比)和传输参量(如[S]参数)。
测量的方法有:点频测量、扫频测量和时域测量三大类。
所谓点频测量是信号只能工作在单一频点逐一进行测量;扫频测量是在较宽的频带内测得被测量的频响特性,如加上自动网络分析仪,则可实现微波参数的自动测量与分析;时域测量是利用超高速脉冲发生器、采样示波器、时域自动网络分析仪等在时域进行测量,从而得到瞬态电磁特性。
图1-1 是典型的微波测量系统。
它由微波信号源、隔离器或衰减器、定向耦合器、波长/频率计、测量线、终端负载、选频放大器及小功率计等组成。
图 1-1 微波测量系统二、常用微波元器件简介微波元器件的种类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实验室里常见的几种元器件:(1)检波器(2)E-T接头(3)H-T接头(4)双T接头(5)波导弯曲(6)波导开关(7)可变短路器(8)匹配负载(9)吸收式衰减器(10)定向耦合器(11)隔离器三、功率测量在终端处接上微波小功率计探头,调整衰减器,观察微波功率计指示并作相应记录。
微波元器件的认识螺钉调配器E-T分支与匹配双T波导扭转匹配负载波导扭转实验总结:在实验中我们认识了各种的微波元器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为了以后的实验做了准备。
实验二测量线的调整与晶体检波器校准实验目的(1)学会微波测量线的调整;(2)学会校准晶体检波器特性的方法;(3)学会测量微波波导波长和信号源频率。
射频微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射频微波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掌握射频微波元件的特性参数测量方法。
3. 熟悉射频微波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技术。
4. 提高对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射频微波技术是现代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的重要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射频微波传输线:了解射频微波传输线的种类、特性及其在射频微波系统中的应用。
2. 射频微波元件:掌握射频微波元件(如衰减器、隔离器、滤波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参数。
3. 射频微波系统:了解射频微波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调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1. 射频微波传输线测量: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微带传输线的特性参数(S参数)。
2. 射频微波元件测量:测量衰减器、隔离器和滤波器的特性参数(如插入损耗、隔离度、带宽等)。
3. 射频微波系统搭建:搭建一个简单的射频微波系统,并进行调试。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射频微波传输线测量(1)准备实验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微带传输线、测试夹具等。
(2)设置测试参数:起始频率、终止频率、步进频率等。
(3)连接设备:将矢量网络分析仪、微带传输线和测试夹具连接好。
(4)进行测试: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S参数测量。
(5)分析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微带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2. 实验二:射频微波元件测量(1)准备实验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衰减器、隔离器、滤波器等。
(2)设置测试参数:起始频率、终止频率、步进频率等。
(3)连接设备:将矢量网络分析仪、射频微波元件连接好。
(4)进行测试: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特性参数测量。
(5)分析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射频微波元件的特性。
3. 实验三:射频微波系统搭建(1)设计系统方案: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射频微波系统方案。
(2)搭建系统:按照设计方案,搭建射频微波系统。
(3)调试系统:对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4)测试系统: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射频微波传输线测量结果:测量得到微带传输线的S参数,分析其特性参数。
北邮实验报告微波
北邮实验报告微波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介于红外线和无线电波之间,频率范围在0.3GHz到300GHz之间。
在通信、雷达、烹饪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北邮实验中,我们将对微波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包括微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掌握微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实验步骤1. 微波的产生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微波产生器作为实验的起点。
首先,将微波产生器连接到电源上,调节频率和功率到所需的数值。
然后,将微波产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实验室的微波传输线上。
2. 微波的传播在传输线的一端,将一根微波天线连接到传输线上。
通过在传输线上调整微波的传播路径、角度和长度,我们可以实现微波的传输和转换。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还观察了微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微波的接收在传播线的另一端,将一个微波接收器连接到传输线上,以接收并测量传输线上的微波信号。
在接收过程中,我们还研究了微波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等特性。
4. 微波的应用在实验的最后阶段,我们探索了微波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调整频率和功率,我们成功地传输了一个数字信号,并利用雷达系统测量了一个静止目标的距离和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获得了如下的实验结果:1. 微波产生器的频率和功率对微波的传播和接收都具有重要影响。
调节频率和功率可以改变微波信号的强度和特性。
2. 微波在传输线上的传播路径、角度和长度都会对微波信号的幅度、相位和频率产生影响。
合理地设计和构造传输线可以提高微波的传输效率和保真度。
3. 微波信号的接收和测量需要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微波接收器和测量仪器。
合理调节接收器的参数可以获得准确的微波信号值。
4. 微波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无线通信和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全面了解了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微波是一种重要的电磁波,具有很多优良特性,如高速传输、高精度测量和无线通信等。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波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2. 掌握微波元件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方法;3. 学习微波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研究频率在300MHz至300GHz范围内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辐射、调制和接收等问题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波元件、微波网络分析仪等设备的使用,以及微波参数的测量。
1. 微波元件:微波元件是微波技术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输线、谐振器、滤波器、衰减器、隔离器、定向耦合器等。
这些元件在微波系统中起到传输、选择、匹配、隔离等作用。
2. 微波网络分析仪:微波网络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微波网络性能的仪器,可以测量网络的S参数、衰减、相位等参数。
三、实验内容1. 微波元件特性测量(1)实验目的:掌握微波元件的特性测量方法,了解其基本参数。
(2)实验原理:利用微波网络分析仪测量微波元件的S参数,通过S参数计算出微波元件的反射系数、传输系数、驻波比等参数。
(3)实验步骤:a. 将待测微波元件接入微波网络分析仪;b. 调整微波网络分析仪的频率,进行扫频测量;c. 记录微波元件的S参数;d. 分析S参数,计算反射系数、传输系数、驻波比等参数。
2. 微波网络分析仪的使用(1)实验目的:掌握微波网络分析仪的基本操作,了解其功能。
(2)实验原理:微波网络分析仪通过测量微波网络的S参数,可以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3)实验步骤:a. 打开微波网络分析仪,进行自检;b. 设置测量参数,如频率、扫描范围等;c. 连接待测微波网络,进行测量;d. 分析测量结果,了解微波网络的性能。
3. 微波系统调试(1)实验目的:了解微波系统的调试方法,掌握调试技巧。
(2)实验原理:通过调整微波系统中的元件参数,使系统达到最佳性能。
(3)实验步骤:a. 连接微波系统,设置初始参数;b. 进行系统测试,观察性能指标;c. 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元件参数;d. 重复测试和调整,直至系统性能满足要求。
北理工微波实验报告
北理工微波实验报告1. 引言微波技术是当今通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微波在通信、雷达、卫星导航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熟悉微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微波实验的基本原理。
2. 实验目的- 了解微波实验仪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掌握微波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学习微波实验中的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3. 实验装置和仪器本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和仪器主要包括:- 微波信号源- 微波导管- 微波频率计- 微波功率计- 微波衰减器- 波导短路器和电阻负载4. 实验步骤4.1 测量微波信号源频率稳定度使用微波频率计测量微波信号源输出频率,并记录。
4.2 测量不同功率时微波信号源输出频率固定微波信号源的频率,调整微波功率计上的衰减器,测量不同功率下的微波信号源输出频率。
4.3 测量不同频率时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固定微波功率,调节微波信号源频率,使用微波功率计测量不同频率下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功率。
4.4 测量微波信号源的调制深度将调制信号接入微波信号源的调制输入端口,调整调制信号的幅度,并观察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变化。
通过测量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小输出功率的差值,计算调制深度。
4.5 测量微波信号源的谐波水平将微波信号源的输出信号接入频谱分析仪,测量不同谐波的振幅,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微波信号源的谐波水平。
5. 数据处理与分析5.1 微波信号源的频率稳定度根据频率计测量结果计算微波信号源的频率稳定度,并与厂家提供的规格进行比较。
5.2 微波信号源的调制深度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微波信号源的调制深度,并与厂家提供的规格进行比较。
5.3 微波信号源的谐波水平根据频谱分析仪测量结果分析微波信号源的谐波水平,并与厂家提供的规格进行比较。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微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微波实验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掌握了微波信号源频率稳定度、功率调制深度和谐波水平的测量方法,并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了解了微波信号源的性能。
实验结果与厂家提供的规格相符,说明我们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微波消融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微波消融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微波产生的热量对组织进行局部消融,达到治疗目的。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甲状腺、乳腺、肝脏、子宫等器官的肿瘤及良性病变的治疗。
本实验旨在探讨微波消融术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微波消融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2. 探讨微波消融术对实验动物组织的影响。
3. 评估微波消融术的消融效果及安全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雌性大鼠10只,体重200-250g。
2. 微波消融设备:微波消融仪、微波消融针、微波消融电极。
3. 试剂:生理盐水、碘伏、酒精、生理盐水纱布。
4. 仪器:显微镜、图像采集系统、电子天平。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实验组进行微波消融术治疗,对照组进行生理盐水注射。
2. 微波消融术操作:(1)麻醉:将大鼠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药物为2%戊巴比妥钠。
(2)手术: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皮肤。
在显微镜下,将微波消融针插入大鼠肝脏肿瘤组织中心。
(3)消融:开启微波消融仪,设置微波功率为30W,消融时间为2分钟。
消融过程中,观察肿瘤组织的变化。
3. 观察指标:(1)肉眼观察:观察肿瘤组织的变化,记录消融范围及消融效果。
(2)显微镜观察:取消融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变化。
(3)图像采集:利用图像采集系统,记录消融过程及消融效果。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肉眼观察:实验组肿瘤组织出现明显消融范围,肿瘤组织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对照组肿瘤组织无明显变化。
2. 显微镜观察:实验组肿瘤细胞出现凝固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细胞膜破裂。
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变化。
3. 图像采集:实验组消融效果明显,消融范围较大。
对照组消融效果不明显,消融范围较小。
六、实验结论1. 微波消融术对实验动物肝脏肿瘤组织具有明显的消融效果。
微波测量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及设备,掌握微波测量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微波测量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微波测量技术基本原理(1)微波定义: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
(2)微波传播特性:微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
(3)微波测量方法:微波测量方法主要有反射法、传输法、干涉法等。
2. 微波测量设备(1)网络分析仪:用于测量微波网络的S参数、反射系数、驻波比等。
(2)频谱分析仪:用于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功率、调制方式等。
(3)功率计:用于测量微波功率。
(4)示波器:用于观察微波信号的波形、频率、幅度等。
3. 实训项目(1)微波反射系数测量①连接网络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网络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反射系数S11;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2)微波驻波比测量①连接网络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网络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驻波比S11;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3)微波功率测量①连接功率计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功率计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微波功率;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4)微波信号频谱分析①连接频谱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频谱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观察微波信号的频谱;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信号的调制方式、频率成分等。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微波反射系数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反射系数S11,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2. 微波驻波比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驻波比S11,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3. 微波功率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功率,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微波实验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实验报告微波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
在现代科技中,微波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烹饪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微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研究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3. 实践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微波发生器;2. 微波传输系统;3. 不同介质样品;4. 高频检波器;5. 微波炉。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1. 实验一:微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传输系统连接,调节微波的频率和功率,观察微波在传输系统中的传播情况。
结果显示,微波在传输系统中呈直线传播,并且能够穿透一些非金属材料。
2. 实验二: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将不同介质样品分别放置在微波传输系统中,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发生了变化。
在介质的界面处,微波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用光学中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来解释。
3. 实验三: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将食物样品放置在微波炉中,设置适当的时间和功率,观察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能够快速加热食物,并且能够均匀加热。
这是因为微波能够与食物中的水分子发生共振,使其产生热量。
四、实验讨论与分析1. 微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微波的产生和传播是基于电磁波的原理。
微波发生器通过电磁振荡产生微波,微波传输系统将微波传输到目标位置。
微波在传输系统中呈直线传播,这是因为微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能够穿透一些非金属材料。
2. 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当微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用光学中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来解释。
3. 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是基于微波与食物中的水分子发生共振的原理。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微波技术是一门涉及电磁场、微波电路、微波系统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遥感、医学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微波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波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特性。
2. 掌握微波测量技术,包括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
3. 学习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微波基本原理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掌握了微波在传输线中的传输特性,了解了微波在空间中的辐射特性。
2.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在微波测量技术实验中,我们学习了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S参数测量的操作步骤,了解了S参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变化规律;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阻抗测量仪和衰减测量仪进行阻抗和衰减测量,为后续的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3. 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在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微波元件的设计方法,包括阻抗匹配、滤波器设计、耦合器设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阻抗匹配器实现负载匹配的方法,了解了滤波器、耦合器等微波元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实验心得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微波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微波技术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2. 团队协作与沟通实验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严谨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一种在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涉及无线通信、雷达、微波炉等众多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究微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微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微波技术的传输特性和应用,通过实验来验证微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并观察微波在波导中的传输情况。
同时,我们还将探索微波技术在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介于射频波和红外线之间。
它的频率高、波长短,具有穿透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在通信和雷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波的传输特性与其频率、波长、传输介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本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微波波导、反射板、透射板、折射板等。
四、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接收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微波传输系统。
2. 然后,我们将微波波导与微波传输系统连接,观察微波在波导中的传输情况。
3. 接下来,我们将反射板放置在微波传输系统的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反射现象。
4. 紧接着,我们将透射板放置在微波传输系统的路径上,观察微波的透射现象。
5. 最后,我们将折射板放置在微波传输系统的路径上,观察微波的折射现象。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微波在波导中的传输情况较好,传输损耗较小,适用于远距离通信和雷达应用。
2. 微波在反射板上发生反射现象,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符合反射定律。
3. 微波在透射板上发生透射现象,透射角度与入射角度有关,符合折射定律。
4. 微波在折射板上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有关,符合折射定律。
六、实验应用微波技术在通信和雷达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微波通信是一种基于微波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
而雷达则是一种利用微波技术进行探测和测量的装置,它在军事、气象、航空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波法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微波法,制备出高品质、高纯度的石墨烯。
微波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温度升降速度快、反应条件易于控制等优势,且在室温下即可进行反应,无需高温炉,从而实现绿色环保制备石墨烯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微波法是一种高效的制备石墨烯的技术,利用微波辐射让石墨烯前驱体材料中的氧化物分解,从而获得高品质、高纯度的石墨烯。
微波加热时,微波能量通过微波吸收剂转化为热能。
在这个过程中,热从材料内部产生而不是从外部吸收热源,自身整体同时升温,热能利用率高,材料整体温度梯度很小,区别于其他常规加热方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氧化石墨、乙醇、微波反应器、磁力搅拌器、温度计、真空泵、手套箱等。
2. 实验仪器:微波反应器、磁力搅拌器、真空泵、手套箱、电子天平、干燥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氧化石墨加入微波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搅拌均匀。
2. 将混合溶液放入手套箱中,用真空泵抽真空,去除溶液中的空气。
3. 将手套箱中的混合溶液放入微波反应器中,设置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
4. 开启微波反应器,进行微波辐射反应。
5. 反应结束后,关闭微波反应器,取出产物。
6. 将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等处理,得到高品质、高纯度的石墨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波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可溶性,可通过多种溶剂进行溶解。
2. 微波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其电阻率远低于传统法制备的石墨烯。
3. 微波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其结构和性能。
4. 微波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六、实验讨论1. 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对石墨烯的制备质量有重要影响。
适当提高微波功率和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石墨烯的制备质量。
2. 乙醇作为溶剂,对石墨烯的制备质量有重要影响。
选择合适的溶剂,有利于提高石墨烯的制备质量。
3. 微波法制备石墨烯具有绿色环保、高效等优点,有望在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新微波实验报告3
最新微波实验报告3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微波对不同物质加热效果的影响,并记录其加热时间与能量消耗的关系。
通过对各种样品的微波处理,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微波加热的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1. 微波炉2. 温度计3. 各种样品(包括水、油脂、金属、木材等)4. 计时器5. 能量消耗记录仪6. 隔热手套7. 实验记录本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保所有实验材料均已就绪,并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2. 样品选择:选取适量的水和油脂作为液体样品,选择金属和木材作为固体样品。
3. 加热实验:将水和油脂分别放入微波炉中,使用温度计监测其温度变化,并记录所需的加热时间。
4. 观察记录:在加热过程中,注意观察样品的变化,如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止实验。
5. 能量消耗:使用能量消耗记录仪记录加热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6. 重复实验:对金属和木材样品进行相同的加热实验,并记录数据。
7. 数据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在微波加热下的特性和能量效率。
8.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微波加热的原理及其对不同物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水和油脂在微波炉中的加热速度较快,且温度均匀性较好。
金属样品在微波炉中产生了火花,表明金属不适合微波加热。
木材样品加热速度较慢,且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
能量消耗方面,液体样品的能量效率较高,而固体样品尤其是木材的能量效率较低。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微波加热对于不同物质的效果有显著差异。
液体样品如水和油脂适合微波加热,而金属和木材等固体样品则需要谨慎处理。
此外,微波加热的效率与物质的介电性质有关,这为未来微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微波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微波实训,使学生了解微波的基本原理、微波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微波实验室实训设备:微波炉、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测试仪器等三、实训原理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穿透力强、损耗小、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微波技术在通信、雷达、遥感、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训主要围绕微波的基本原理进行,包括微波的传播特性、微波元件的特性以及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
四、实训过程1. 微波传播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微波的传播特性,包括衰减、反射、折射等。
(2)实验步骤:① 连接实验设备,包括微波发射器、微波传输线、接收器等。
② 打开微波发射器,调整发射功率,记录微波传输距离。
③ 在传输线中加入不同长度的反射器,观察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变化。
④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微波传播特性。
2. 微波元件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微波元件的特性,包括衰减器、隔离器、耦合器等。
(2)实验步骤:① 连接实验设备,包括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测试仪器等。
② 分别测试衰减器、隔离器、耦合器的插入损耗、隔离度、耦合度等参数。
③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微波元件的特性。
3. 微波设备操作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微波炉、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等。
(2)实验步骤:① 熟悉微波设备的操作面板,了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② 按照实验要求,设置微波炉的功率、时间等参数。
③ 连接微波传输线,调整传输距离。
④ 将微波元件连接到传输线上,进行操作实验。
⑤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训结果1. 微波传播特性实验:通过实验,了解了微波的传播特性,包括衰减、反射、折射等。
2. 微波元件特性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元件的特性,包括衰减器、隔离器、耦合器等。
3. 微波设备操作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微波炉、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技术虚拟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微波低通滤波器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切比雪夫式微波低通滤波器,技术指标为:截止频率f c=2.2GHz,在通带内最大波纹L Ar=0.2dB,S11小于-16dB;在阻带频率f s=4GHz处,阻带衰减L As是不小于30 dB。
输入,输出端特性阻抗Z0=50Ω。
方法一:用微带线实现,基片厚度H=800um,T=10um,相对介电常数ε
r
=9.0;
高阻抗线特性阻抗Z
oh =106Ω,低阻抗线Z
01
=10Ω。
方法二:用同轴线实现,其外导体直径为D0=16mm;高阻抗线特性阻抗Z
oh
=138
Ω;低阻抗线内,外导体间相对介电常数ε
r =2.54,低阻抗线特性阻抗Z
01
=1。
确定滤波器的结构尺寸,测量滤波器的参数S
11,S
21
,进行适当调节,使之
达到最佳。
记录滤波器的最终结构尺寸,总结设计,调节经验。
三、实验仪器
硬件:PC机
软件:Microwave Office软件
四、设计步骤
1.确定原型滤波器
生成原形滤波器时,在参数定义页设置
N:5 元件数目为5;
FC:2.2 截止频率为2.2GHz;
PP:Ripple(dB) 带内参数为波纹衰减
PV:0.2 波纹衰减值为0.2dB
RS:50 输入端特性阻抗为50Ω
RL:50 输出端特性阻抗为50Ω
生成名为Fliter的原形滤波器的原理图,以及相关的测量图,优化项。
最终
得到电路图,如下所示:
设置工作频率,分析后得到滤波器相应结果,包括S11,S21参数。
设置优化目标,即f <2.2GHz时,S11<-16dB,S21 >-0.2dB; f >4GHz, S21<-30Db;目标设定完成后进行优化。
优化结束后,得到滤波器相应结果,包括S11,S21参数,如下图所示:
五、实验数据记录
1.根据优化结果,将原型滤波器的各个已优化的参数值填入表1,如下所示:
2.计算滤波器的实际尺寸
(1)微带线结构
○1高阻抗线
先计算高抗阻线的宽度。
已知条件:εr=9.0,f0=1.1 GHz,H=800um,T=10um,阻抗Z oh=106Ω,通过TXLine计算得W=92.4194um,εre=5.3761。
再计算高抗阻线的长度:l L1= L l2=5800.4um。
○2低阻抗线
先计算低阻抗线的宽度。
已知条件:εr=9.0,f0=1.1 GHz,H=800um,T=10um,阻抗Z oh=10Ω,通过TXLine计算得W=8429.86um,εre=7.83072。
再计算低阻抗线的长度:l C1=l C3=1890.05um。
(2)同轴线结构
○1计算内直径
通过TXLine,分别计算各阻抗线的内直径:
设置参数εr=1,f0=1.1 GHz,D0=16mm,阻抗Z oh=138Ω,计算高阻抗线的内直
径D i=1601.29um。
设置参数εr=2.54,f0=1.1 GHz,D0=16mm,阻抗Z oh=10Ω,计算低阻抗线的内
直径D i=12265.1um。
○2计算长度
高阻抗线的长度:l L1= L l2=10.33mm。
低阻抗线的长度:l C1=l C3=3.3186mm,I C2=5.7073mm。
3.完成电路,测量各特性指标
在已有的工程中添加一个新的原理图,用于绘制实际微波结构的滤波器。
参数设置为εr=9.0,H=800um,T=10um,阻抗Z oh=10Ω。
绘制的电路图如下:
依次添加图表,添加测量项S11,S21。
全部完成后,观察所的曲线并进行优化。
将各高低阻抗线的长度设置为优化参数,再重新添加优化目标,执行优化,直到电路性能符合指标要求。
优化后所得曲线如下图所示:
六、结果分析
仿真结果说明,通过Wizard模块的AWR Filter Synthesis Wizard功能自动生成的原型滤波器,和绘制成的微波结构的低通滤波器,优化后的结果得到的曲线图相似,性能比较符合指标要求。
七、实验总结
1. CAI软件将抽象的微波传输线理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展现出来,它通过传输线波形演示和圆图应用两大部分,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入射波,反射波,驻波的传输过程,以及单支节匹配,双支节匹配的原理。
通过讲解一些经典例题,帮助我们活学活用,充分掌握。
Microwave Office是AWR公司推出的微波EDA软件,为微波平面电路设计提供了最完整, 最快速和最精确的解答。
它通过两个模拟器来对微波平面电路进行模拟和仿真的。
通过在元件库中调出微波电路所需要的原件,建立电路模型,实现仿真。
通过八个实验中对这两款软件的使用,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方法,但是一些技巧仍然不能熟练使用,一些原理仍然不能深刻理解,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应用,达到熟能生巧,更好的利用它们继续探索微波世界。
2.本次微波实验共完成了八个实验内容。
实验一,是通过课件对CAI软件有了初步了解,看了传输线波形演示的过程,掌握了部分圆图应用方面的知识。
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入射波,反射波,驻波的形成,传播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验二,Microwave Office软件系统介绍,看过视频教学内容后,对该软件有了些许认识,对软件中的一些功能也有所了解,为后来在实验中的应用做了很好的铺垫。
实验包括,整流器和放大器的非线性分析,首先创建原理图,完成电路图,添加图表,测量项后可以直接在图中观察到输出频谱。
实验三中螺旋电感的电磁分析,学习了创建三维视图来绘制螺旋电感,观察动态电流分析及电场分布,对螺旋电感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实验四,集总元件滤波器中学会了优化电路的方法,并在后来的其他电路中得以应用。
实验五是采用微带线结构设计一个三端口等功率分配器,并测量特性指标与频率的关系曲线,通过TXLine得到微带线的实际尺寸。
实验六是利用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同轴线阶梯阻抗变换器,分别为最平坦通带特性变换器和等波纹特性变换器。
确定阻抗变换器的结构尺寸,最终比较不同阻抗变换器的性能特点,得出结论:波纹等特性变换器的工作频带更宽。
实验七是分别采用短路单支节和短路双支节设计一个阻抗调配器,并用同轴线结构实现对传输线及负载的匹配。
实验八是设计一个切比雪夫式微波低通滤波器,分别用微带线结构和同轴线结构实现,通过设置参数后优化目标得到原型滤波器的各个已优化的参数值。
然后计算滤波器的实际尺寸,完成电路,测量各特性指标。
最终观察滤波器的二维三维布线图。
3.虽然顺利的做完了八个实验内容,但是对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能达到活学巧用,独立思考。
但是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内容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与在微波课堂上和老师讲的内容联系起来,能比较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对滤波器,功率分配器,阻抗变换器,阻抗调配器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希望实验内容中能有更多独立思考的内容,使同学们有更好的应用。
加强认识,好好利用微波技术带给我们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