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血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是藏
3
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
4
为重要。) 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后天之气(宗气)
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一身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07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08
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 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 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 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 第二层次 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 (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 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 2、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 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脏腑经络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失常:包括
医学课件
*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 后天失养 (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 不 足) 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 耗性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常考点一:气的分类1.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4.卫气: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常考点二: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3)气能摄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要依附于有形之血,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2)血能养气: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常考点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的作用(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津:津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3)气能摄津:津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2.津对气的作用(1)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
(2)津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依赖于有形之津液中,并受津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真题演练】1.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是:A.元气B.宗气C.真气D.卫气E.营气1.【答案】B。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章精、气、血、津液、神的知识点。
(2)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故A错;宗气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故B对;卫气由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化生,故D错;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故E错。
因此本题选B。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
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
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
“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气的分类
先天之气——父母之精气——元气 (肾中) 宗气(胸中) 水谷之精 后天之气— 气 自然之清 气 营气(脉中)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卫气(脉外)
气的分类
元 气
宗 气
营 气
卫 气
脏 腑 之 气
经 络 之 气
元
1.别名 2.概念 原气
气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动力 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
气的功能
温 煦 凉 润 作 用
维持人体恒定体温
气主煦之
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防 御 作 用
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 抗御邪气,驱邪外出 自我假复,恢复健康 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
固 摄 作 用
对液态物质 固护、统摄、控制
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 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 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府
二、血的生成
①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最基本的物质
吸入
消化 吸收
清气
气化
水谷
脾胃
水谷精微
营气津液
上输
心肺
心 火 化 赤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营气 津液
脉中 血
二、血的生成
②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
生
髓
生
肾精
归于
血 肝
精血互生互化
三、血的运行
血液循行的方式 经脉 血 心脏 经脉
浊气归
络脉
孙脉 全身各部
络脉
一轮考点中基10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一轮考点中基10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知识点1、人体之精的功能?答:(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资助下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2)濡养作用:精能濡养滋润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
(3)化血作用: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4)化气作用:精可以化生为气。
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
因此,精是气的化生本原。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现,精是化生神的物质基础。
神对精的生成、施泄也有促进和调控作用。
精与神的关系,即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2、气的生成之源是什么?与气的生成有关的脏腑有哪些?3、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4、气的运动形式是什么?5、气机失常的后果有哪些?6、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指什么?答:元气7、宗气的功能有哪些?答:(1)其下者,注于气街[积丹田]→滋先天→一身之气强弱取决于宗气盛衰。
(2)其上者,走息道以行呼吸→出于喉咙,走息道以行呼吸[语音/呼吸强弱];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运行;心搏强弱;肢体寒温/活动]8、“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指的是什么?答:营气9、营气与卫气的区别有哪些?10、与血的生成有关的脏腑有哪些?答:(1)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2)心肺对血液的生成起重要作用(3)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11、影响血的运行的因素有哪些?12、津与液的区别?答:津:属阳→清稀→流动性大→皮肤、肌肉、孔窍→滋润。
液:属阴→稠厚→流动性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
13、与津液的生成相关的脏腑有哪些?答:津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
14、与津液的输布相关的脏腑有哪些?答: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15、“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津血同源16、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17、气和津液的关系是什么?测试真青竹题真题集(点击选项查看答案)1、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X型题)A肺的呼吸功能B血液的生成和运行C脾胃的运化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解析定位来源:中综知要。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精、气、血、津液、神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
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而肾精除了先天来源外,亦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因而,此“精”主要指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又包括生成营气的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两部分。
“气”,即指自然界之清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液的生成过程,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其中的精微,转输至心肺,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如心之“化赤”,肺之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便形成血液。
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肾之精髓以及自然界之清气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心、肺、肾等脏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某一脏的功能低下,影响了生成血液的物质来源或气化过程,便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产生血虚等病理变化。
(三)血的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
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必须的养料。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达五体、五官九窍,不断地对它们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和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血的运行血液的运行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血脉系统。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它亦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所以有时亦称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血液流布于全身,是循环不息的。
在这个血液循环的系统中,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枢纽。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思维导图)历代名医学医心得1 、华佗:“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
”(汉《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2 、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汉《伤寒论·序》)3、王叔和:“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晋《脉经序》)4、褚澄:“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氏遗书》)5、孙思邈:“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唐《千金翼方·总疗万病》)“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
”(唐《千金翼方序》)6、李东垣:“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金《珍珠囊补遗药性赋》)7 、张介宾:“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明《景岳全书论治篇》)8 、孙一奎:“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
”(明《赤水玄珠序》)9、王肯堂:“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明《肯堂医论卷中杂记》)10、程国彭:”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
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清《医学心悟》)11、陆九芝:“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清《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12、叶天士:“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清《临证指南医案》)13、张景岳:“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
”(明《类经论治类四失》)14、陈梦雷:“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5 、吴瑭:“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
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清《医医病书》)16 、李中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讲师:徐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1. 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
生理病理: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强;气虚则生血的功能减弱,甚则导致血虚,出现气血两虚。
临床应用:治疗血虚,配用补气药,补气以生血,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 5﹕1)(2)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
生理病理: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滞则血瘀;血随气逆;血随气陷(出血)。
临床应用:治疗血运失常的疾病,常配用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是对“气能行血”理论的应用。
(3)气能摄血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靠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生理病理:气虚则摄血功能减弱,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脾不统血)。
临床应用:治疗上采用补气的药物,起到补气摄血止血的作用,如独参汤(急性)、归脾汤(慢性)。
2. 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是指无形之气必须要依附于有形之血中,并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临床上大出血患者,气无以依附,出现气随血脱病证,采用补气固脱,止血补血方法,如独参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2)血能养气是指血对气具有濡养作用,气的生成离不开血的化生和濡养,血循行流布于全身,不断地为气提供营养,维持其充足旺盛。
生理病理:血足则气旺,血少则气衰临床应用:血虚日久可致气虚,治疗要养血与补气兼顾。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是指津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津液的生成与脾的散精,胃的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
脾胃、大肠、小肠的功能活动都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生理病理:气旺则津生,气虚则津亏。
临床应用:治疗上,对津亏证,往往采用补气生津方法,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精、气、血、津液、神气必考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这里是三道题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清气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一身之气又分为元、宗、营、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必考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的生成:是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
分布: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元气的作用:推动,从长和动来发挥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
生成跟脾、肺有关分布: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上出息道,下走气街)宗气运行和作用跟心肺关系密切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之精专部分)分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与血同行,环周不休)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血=肾精+津液+营气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
(水谷之悍气)。
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面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血血的功能、1、营养和滋润作用;2、化神作用。
人的精神活动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血津液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赖脾胃运化而生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二)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1. 血能养气: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2. 血能载气: 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二、气与精的关系(一)气对精的作用(二)精对气的作用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对津液的作用(二)津液对气的作用1. 津能化气2. 津能载气四、血与精的关系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
“精血同源”五、血与津液的关系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同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区别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1.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
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小肠主液;大肠主津2.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 充足的水饮类食物。
2. 脏腑(脾胃、大肠和小肠)功能正常。
(二)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脾气散精升清散精肺主行水宣发肃降肾主津液间接作用直接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主血脉心阳动力三焦决渎水液通道(三)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
汗、呼吸---肺尿--肾粪--大肠(脾)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要,以肾的作用最为关键。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 (二)化生血液(三)调节阴阳 (四)排泄废物四、五脏化液(一)五脏化液的概念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
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指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
中医基础学习9气血精津液
中医基础学习9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的。
故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其中关于精的生成和作用,在“肾脏”中论述,这里从略。
X最基本的物质是气,血、精、津、液都是由气化生而来的。
一、气(一)气的含义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二)气的分类元、宗、营、卫四气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属先天之气。
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
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宗气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种含义。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1精、气、血、津液、神一、精(一)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精与气相对而言,精属阴而有形,藏于脏腑;气属阳而无形,流动运行全身上下内外。
一般说来,精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及髓。
(二)人体之精的功能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指人体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之于肾,并受脏腑之精以资助,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所化生。
(2)濡养作用:精能滋润濡养人体的脏腑形体和官窍。
先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盈,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以充养,则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3)化血作用: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来源之一。
如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因而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
故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
(4)化气作用:精可以化生为气。
先天之精可化生先天之气,即元气。
水谷之精可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可生成宗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以推动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整体的生命活动。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精是神志化生的物质基础。
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和正常活动的根本保证。
(三)人体之精的分类人体之精:按其生成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父母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取饮食精华而产生。
脏腑之精:指精分藏于脏腑之中的部分。
脏腑之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受后天水谷之精以滋养灌注,并成为脏腑之精的主要成分。
脏腑之精不仅能滋润濡养各脏腑本身,且能化生脏腑之气,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的生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
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
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
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
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
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
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
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
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
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
肾藏精,精生髓。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
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
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主气,心主血。
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
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
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
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人赤血之清气。
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
心运行血脉管,滋养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脏腑经脉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行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人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
人身之血脉运行,周而复始也”。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
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
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地体现在脾的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
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
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
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
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
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
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血者,神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