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生《管理学原理》笔记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资料
刘俊生 管理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2·3 西方近代管理理论(一)
威尔逊的公共行政理论。威尔逊在 1887 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论文中,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阐述了 政治与行政的各自职能,提出建立一门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科的主张,使公共行政研究摆脱政治学科的束缚。 这使他成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奠基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在动作-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 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制。另外,泰罗主张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坚持例外 管理原则。但泰罗同时指出,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实现伟大的思想革命而非仅是提高效率的技术。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企业领导与管理的经验,创立了一般管理理论,其要点 如下:首先,经营与管理不同,管理是经营的六种活动之一;其次,每种活动对应一种专门能力,领导人 需要的是管理能力,并提出管理教育的观点;再次,管理依据 14 条原则,即劳动分工原则、权责一致原则、 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人员报酬原则、集中原则、等级 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人员团结原则。但他认为, “原则是灵活的, 可以适应于一切需要,问题在于懂得使用它” 。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韦伯在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宗教学等方面都有研究,但 他在管理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理论:第一,区分三种权威类型,即法理权威、传统 权威和超凡权威;第二,揭示了理想行政组织的基本特征: (1)有一个按规则履行正式职能的持续性组织, (2)有明确的权限分工, (3)按等级系列原则组织机构, (4)官员按照议事规则照章办事, (5)行政管理 班子同行政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完全分开, (6)任职人员不能将职位占为已有, (7)行政管理档案制度化, (8)合法型统治主要借助于官僚体制进行统治;第三,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班子的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如 下: (1)个人是自由的,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 (2)处于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中, (3)拥有固定 的职务权限, (4)根据契约受命, (5)根据专业资格任命, (6)采用固定的货币薪金支付报酬, (7)把职 务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8)职务“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 (9)个人不得把职位占为己有, (10)接 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和监督。
-中国政法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课件管理学原理-刘俊生-(3)
.
14
2.2 人际关系理论
——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级理论
• 五级需要层级理论
– 生理和物质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 – 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 地位和尊敬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 前一层级需要满足,后一层级需要 就会出现
.
15
2.3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一般管理理论学派
•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 决策理论学派 •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学派 • 管理科学(数理管理)理论学派 • 经理角色理论学派 • 权变管理理论学派 • 经理主义学派
.
11
2.1 古典管理理论 ——法约尔(H.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
• 经营的六项职能
–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职能
• 管理的五项职能
– 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
•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 劳动分工、权责一致、纪律、统一指挥、统 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 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 创精神、人员团结
• 组织
– 等级制为基础的统一指挥(集权)
• 监督
– 代议机构;公共舆论
.
10
2.1 古典管理理论 ——泰罗(F.W.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
• 任务管理
– 方法:时间-动作研究 – 内容: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计件工
资制;员工培训
• 组织管理
– 例外管理原则;职能工长制
• 心理革命
–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由 倾轧到合作的心理革命
.
13
2.2 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G.E.Mayo)的人际关系理论
• “社会人”假设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上岸笔记及考研真题回忆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上岸笔记及考研真题回忆育明教育大印老师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目录一、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二、2004-2020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三、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四、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时政热点预测五、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六、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一、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740公共管理学综合(管理学原理75分、公共管理学75分)《管理学》(第二版),刘俊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公共行政原理》,马建川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840行政管理综合(行政学原理100分、公共政策分析50分)《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辅助资料《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行政管理》期刊(最新一年1-12期)二、2004-2020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真题回忆版育明教育大印老师根据育明教育学员回忆整理740公共管理学综合一1.论述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区别。
2.论述公共管理的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
3.论述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并评价。
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1.LINDO2.政策议程简答题1.政策评估的标准论述题1.反馈在政策系统中的作用2.论述政策工具840公共管理学综合二公共行政学比较1.行政失调和行政失当2.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简答题1.公共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和自主性2.论述整体政府及看法3.赫伯特西蒙和德怀特沃尔多的论战4.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因素论述题1.怎样理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13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理学原理 笔记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刘俊生《管理学原理》笔记管理决策教学目的和要求:区分决策中的事实和价值因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认知决策模式和决策技术,难点是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的基本问题决策(Decision Making )就是对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决定的过程,包括认识现状、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择方案、使方案生效等一系列环节。
决策具有目的性、未来性、择优性、责任性和有效性五个特征。
按照决策问题提供信息的完备程度,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意味着每个备择方案都有唯一的确定结果,方案结果的确定性(Certainty )是此类决策的主要特征。
风险型决策意味着每个备择方案都有多个概率明确的可能结果,方案结果的风险性(Risk )是此类决策的主要特征。
不确定型决策意味着每个备择方案有多个可能结果且概率不明确,方案结果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是此类决策的主要特征。
按照决策问题是否例行或重复出现,可将决策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Programmed Decision )意味着“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订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再重复处理它们。
非程序化决策(Unprogrammed Decision )意味着“决策可以非程序化到使它们表现为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的程度。
区分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对有效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6·2 决策行为管理是一个连续决策过程,后续决策受先前决策和随时间而出现的环境变化的影响。
“决策-执行(实践)-决策”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即管理=∑决策i ≈∫0t 决策dt 。
管理决策的形式有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两种,前者主要特征是管理者个人行使方案决断权,而不问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群体参与,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行使方案决断权,而不问个人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公共行政原理本人
1.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区别(行为主体,行为目的,应用的权力基础,对服务对象的要求,普遍性,评价标准,接受的监督,双方公开的程度)2.身份对行政主体行为影响(1影响当事人的主观意识进而影响行为2不同身份肯呢个改变行为性质3不同身份面对同一情势会产生不同行为4身份会形成对拥有身份人的行为限制5身份改变行为后果)3.公共行政内在机制(1对行政人员的假设:经济人与公仆两种代表2利益:公共行政行为的原始动力根源3权力:具体行动的主动权所在4人事:制度运行的具体而微的控制核心)4.行政国家产生原因(1社会关系在民主理论下出现危机发生变化,一些劣势人群权利意识苏醒,社会需强有力行政机关进行管理2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公共物品大量需求3社会对国家形成依赖)5.现代行政特征(1机构和人员规模庞大2政府专业化加强,内部组织和员工日益专业化3行政决策体制由简单向复杂发展4行政活动在技术上日益现代化,各种现代化通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5行政职能大为扩张)6.现代行政精神(1法制化趋向2主动介入社会生活、主动干预、主动扩大行政范围3主张效率、民主、公平4强调服务意识5主张建立政府与民众间的互信机制6强调通过行政创新推动社会发展)7.公共行政目标与任务层次(最高追求:真善美、正义、惩恶扬善;当社会子系统看:1维持现存政治体系存在2维持社会活动的稳定与秩序3指导社会形成良好生活体系4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性5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从内部看:1效能与节约2积极适应社会环境3鼓励员工积极工作)8.公共行政目标与任务调整(步骤:1统计现有任务与目标构成内容2对内容进行分解3对内容进行分析、筛选4对目标与任务在行政系统中进行重新配置:转移、合并、下放权力、放权社会)9.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困境(1政治角色定位模糊2政治体制改革进程限制行政体制改革进程3政府控制资源在社会资源总量汇总所占比例过大,政府对社会利益分配具有决定影响,同时也为一些官员职位、权力附加更多经济意义,加上监督乏力,职位、权力变成个人牟利工具,是阻力空前扩大4民间监督机制缺陷5缺乏多元化行政评价机制)10.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出路(1加强理论研究2尽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扩大民间权利并落实)11.中国当前行政活动特点(1党领导的政府体制2政企关系上行政权包容企业管理权3民主集中制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双重或多重管理机制5党管干部6党指挥枪)12.政党对政府强力控制的风险(1党的系统可能陷入具体行政事务中,其领导可能被淡化2不容易找到责任承担者3可能直接面对公众批评,影响力下降)13.公共行政学产生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是行政需求增加2城市化大发展与社会交往频繁对行政社会管理职能要求显现出来3行政国家出现使其备受关注4文官运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认知5相关理论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1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模式特征(1工作划分为各种基本作业并作为公务分配给成员2层级控制体系3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规则纪律4按职位需求公开选拔适岗人才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6管理人员有固定薪金和升迁制度)15.公共行政学当代研究走向(范围扩大与理论多元化及研究方法转移,质量优先取代效率优先,政府与社会关系由统治转向治理)16.治理特征(是一个过程,基础是协调,涉及公共和私人部门,是持续的互动)17.治理与统治区别(统治的权威必定来自政府,治理不一定;权力运行向度不同)18.行政环境特征(非自主性,广泛性,复杂性,可变性)19.行政环境构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工艺、传媒、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20.里格斯行政模式(农业社会—融合型,过度社会—棱柱型,现代工业化社会—衍射型)21.棱柱型行政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22.行政环境状态和过渡关系(分散安静、分散动荡、安静集中、集中动荡的环境状态;分散动荡和安静集中的过度形式)23.行政体系适应环境过程(1对变化没察觉不敏感2认识到变化但认为是偶然3承认环境根本变化4采取积极措施应对5不能解决或超出应对范围后依据新规定或权限作反应)24.行政体系应对环境策略(技术途径:加快反应速度,公共论坛,特别授权;制度途径:价值变更,改变行政领域,更换领导层,建立新制度体系)25.行政系统与环境互动基本模式(价值、目标、行动)26.公共行政组织特征(公共性,唯一性,非营利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27.公共行政组织基本要素(职能目标,机构设置,职位设置和人员组合,权责体系,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群体意识,法律规范)28.公共行政组织分类(中枢、职能、辅助、咨询、派出机关)29.行政组织产生变更撤销(社会需要、法律依据、法定程序)30.公共行政组织原则(适应职能目标需要、完整统一、精干效益、权责一致、人本、法制、31.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合作系统、权威接受、组织平衡、非正式组织理论)32.系统组织理论(组织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适应性、反馈性)33.学习型组织内容(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34.学习型组织意义(组织不仅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更要通过学习及迈向学习型组织的努力,来即时铲除发展道路上障碍,不断挖掘组织潜力,突破组织成长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态势,以一种不断创造不断进步的新观念是组织日新月异们不断创造)35.影响管理幅度因素(管理层次,事务难易度和规范程度,组织成员素质,管理手段先进程度与信息传递快速程度)36.组织结构基本模式(直线组织、直线参谋制组织、直线职能制组织、直线综合制组织、矩阵组织结构模式、其他模式)37.公共行政组织环境(一般社会、行政组织工作、团体社会环境,组织气候)38.组织变革原因(环境,价值观,科学技术,组织目标和结构,管理,社会心理因素,专家和专家群体推动,领导者)39.组织变革一般过程(勒温:解冻,变革,再冻结;沙因:感知差距,拟定变革方案,实施变革,稳定成果,输出变革内容,检查反馈;凯利:诊断、执行、评估)40.组织变革风险(利益,习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变革本身原因)41.组织变革可能收益(1更新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人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2改变成员观念、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提高认同感、士气、内驱力3可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使稳定性和适应性平衡4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增强组织能力)42.编制管理内容(1职能管理:提意见,合理配置,协调各部门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等的职责分工;2机构管理;3人员管理:人员定额、比例结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形式: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编制单列)43.完善编制立法必要性(1是实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需要2科学化、规范化需要3法制化需要4自我调节和约束机制需要5深化、巩固改革的需要)44.良好宪政制度下公共行政权力要求(1主体是独立行使职权的政府或法律授权机关2目标是在宪法法律规范下执行法律法规以及上级与本机政府的政策政令3以强制力为后盾4有明显方向性和地域限制5有明显的程序限制)45.行政权力结构(静态,动态;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形式特征)46.行政权力调整(纵向:地方自治,特别行政区,行政授权,权力下放,行政委托,政府放47.行政权力分配原则(合法性、合理性、权责利一致、合理配套原则)48.行政授权目的(1减轻上级领导负担2提高下级工作积极性,改善行政效率3培养干部,储备人才4有效利用组织人力资源)49.行政授权特点(是组织内部权力动态分配方式,是领导活动一部分在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不是单纯转移权力活动而是责权统一体系)50.行政授权不同于民事授权(1上下级与平等民事主体2内部与外部3领导活动与需要接受授权4以自己名义与以代理人名义5公共权力与私权关系6后果承担:上下级分别或共同承担与授权人独立承担)51.行政授权不同于行政委托(1隶属与非隶属关系2权力转移与非转移3以自己名义与以委托人名义4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部与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外5不以授权人为要件和以委托人同意为要件6责任分配复杂与后果全有委托方承担)52.行政授权程序(任务分配,授予职权,明确职责,报告与评价)53.行政授权方式(1以授权内容分:一般授权:包括柔性、模糊、惰性授权;特定授权;复合授权、弹性授权2以授权媒介分:书面和口头授权3以授权法律依据分:正式和非正式授权)54.行政授权条件(组织规模,行政事务重要性,行政事务复杂程度,上下级互信程度,下级素质,内部关系大局稳定程度)55.行政授权障碍(1心理障碍:上级授权者有自负、恐惧、猜疑、权力欲、错误权力观念,被授权者有担心犯错误、缺乏责任心、缺乏自信、担心缺乏足够信息与资源怕不能完成任务、心劳而无获、眼高手低2客观障碍:下级能力经验不能担当重大职责、上级对整体控制尚不足、缺乏领导能力、工作十分重要紧迫、上级领导工作作风3组织制度障碍:组织内权责不清、对行政权力规定过于繁琐细致过时不修、行政手续繁琐、外部制度给内部授权留下制度空间太小)56.行政授权障碍克服(培养良好组织文化,建立良好制度结构,对下级进行培养,建立良好监控机制)57.行政授权禁区与误区(1授权适当:原则有适当控制、量力授权、关键权力保留、单一隶属关系、权责确定2过时不修:与时俱进3缺乏信任授权)58.行政授权常用控制机制(事前讨论、事中不定期讨论或检查、定期报告、总结报告及工作评议)59.公共行政权力行使范围基本构想(1有关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需要严格干预2可以借助其他手段时应进行宏观间接干预,扩大行政客体自主性3公民私人领域行政权力不干预自主解决4社会不能自己解决或成本过高可以适当干预5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前提)60.公共行政权力手段(强制性、非强制性、奖惩性、规范性、影响性手段)61.公共行政权力行使异化(1利益倒错,公仆变主人2权力角逐,手段变目的3权力暨越,职权扩张为特权4权力滥用)62.对权力异化控制(他律机制:立法或国家权力机构、司法制约、政治制约机制;自律机制:上下级、部门间、规范控制)63.公共行政领导权力来源(西蒙:信任、认同、制裁、合法权威;佛伦齐和雷文:合法的权力、奖赏权、强制权、专家权、归属权)64.公共行政领导方式(根据领导行为:强制、说明、激励、示范方式;根据态度和工作侧重点:以事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人事并重;根据领导者运用权力方式:集约型、分权型、放任型)65.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内容(机构设置、权力流程、权力集中程度、决策体制)66.首长制(又称独任制、一长制,优点:是权力集中,指挥统一,决策及时,行动迅速,责任明确,易于保密;缺点:是首长一个人能力有限,容易产生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腐败等)67.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优点:集思广益,周全,彼此互相牵制,可防止专断和营私舞弊;缺点:权责不明,事权不专一,易造成扯皮,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容易互相排挤)68.混合制(又称委员首长并立制,兼有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点,运行不良也有它们的缺点)69.集权制(优点:有利于保证政令统一,标准一致,统筹全局,层级节制,令行禁止,指挥灵便,易于集中力量;缺点:容易产生专断和官僚主义,不能因地制宜,管理单一、刻板,适应能力差,缺乏生机与活力,忽视挫伤下级利益与积极性,下级缺乏应变能力)70.分权制(优点:便于发挥下级组织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增加应变能力;缺点:可能破坏政令统一,监督困难,下级各自为政,形成本位主义)71.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优点: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关系明确,责任确定,易于沟通,步调一致,统筹全局,避免机构重复;缺点: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容易专断擅权,滋生官僚作风,下级容易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72.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优点:有利于组之间相互牵制,防止独断专权,加强控制和克服地方主义;缺点: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责任不明,相互扯皮,协调困难,浪费资源)73.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或科层制,优点:分层负责,事权集中,统一指挥,有利于组织协调,培养全面管理人才;缺点:首长难以有效胜任工作,层层节制过严,信息容易失真,决策事务)74.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或分部制,优点:各部门业务专一,责任明确,有利于发挥专业化管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行政效率;缺点:缺乏沟通,各自为政,机构重叠,互相扯皮)75.公共行政领导人产生方式(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76.公共行政领导职能(1负责贯彻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决定2制定所属机关工作计划3复杂制定行政管理决策,决定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分和下级行政机关工作实行指挥监督6协调沟通7对下属进行激励和满足)77.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合理形式(年龄、知识、职能、性格结构)78.公共行政领导行为特征(综合复杂性、权威性、互动性、科学性、权变性、艺术性)79.影响领导行为因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组织、环境因素)80.领导行为主要内容(决策、用人、激励、整合、处理人际关系进和公共关系行为)81.西方公务员制度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严格考核,功绩晋升3政治中立,职务常任,4科学分类,法治管理5强化培训,知识更新)82.职位与品位分类区别(1以事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2人随职走和品随人走3同工同酬和存在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现象4分类复杂和只做大体上分类5规定严格细密和规定较粗具有伸缩性)83.当代对公务员制度批判(1中立原则受到普遍质疑和批判2终身雇佣职务常任原则受到诘难3传统公共人事管理主导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批判4公务员基本制度结构受到质疑得到了发展,表现在规制、分类管理、录用、开发和培训、激励等方面)84.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区别(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或目的、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的管理体制、利益关系、用人标准)85.中国公务员制度内容(1录用制度2考核、奖励3培训、交流与回避4工资、保险与福利5辞职、辞退、退休制度6权力义务7纪律、处分与申诉、控告)86.行政识别(外部和内部;依据:制度因素、习惯因素、价值观念、权限因素、需求因素;程序:1思考问题画出轮廓2建立事实依据3列出目的目标4说明偏差找出原因5搞清方案边界显示潜在成本收益6重新审视对问题描述7问题论证;技术:边界分析、分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假设分析)87.行政情报(任务:收集、加工、传递、储存、反馈情报)88.行政设计(原则:1公正原则,包括普遍受益、个人受益、弱者受益;2连续性原则,可续预测、现实可行、系统协调;3民主原则,为了保证自由;机制和机构:执政党、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研究机构;影响因素:人和组织、制度因素、价值文化因素、利益因素)89.行政决策(方法:理性、非理性、综合、意识形态决策方法)90.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民主化:决策权分散、专家参与决策、决策复合;科学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短期和长期决策相结合)91.行政执行(过程:决策宣传、决策分解、执行准备、全面实施;原则:客观性、弹性、权责一致、全面性原则;手段:行政、经济、法律、思想诱导手段)92.决策监督(形式:一般行政、审计、立法、司法、政党、公民、社会舆论监督和行政监察)93.行政监督对行政系统意义(公共性质体现,对管理者管理,对权力合理约束,对行权者处罚与激励,对相对人补偿,社会秩序稳定)94.中国古代监督制度(特点:1是统治者内部调节机制2受历代统治者重视3监督制度完善,技术手段多样,并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是监督更具规范性、确定性;弊端:1监督权与行政权容易失调,效率不稳定2监督对象将皇帝排除在外3与专制制度结合)95.西方国家行政监督制度(立法机关、司法、行政监察专员、政府行政监察、政党、新闻媒体监督)96.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外部: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监督;内部:一般和专门监督)97.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1体系设置不合理2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法制化程度低,缺乏法律依据和支持3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划分、法律制度等产生的问题,具体到权力机关、人民法院、公民和新闻舆论、行政监察)98.完善我国行政监督(1完善机构设置2加强法制化、制度化建设3提高人员素质4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展市场5加强公民和舆论监督作用6加强道德观念建设,增强行政人员自律能力)99.行政效率一般要素(价值、经济、时间要素)100.行政效率特殊要求(公共性、效率标注是外部还是内部优先、公共财政预先约束机制、行政活动时间限制问题、贴现率要求关注行政相对人时间需要)101.公平行政主要内容(1公平的制度基础,在制度设计上的公平2决策公平3执行公平4机会公平5负担公平)102.公平行政原则(1同等待遇原则:最惠待遇共享、市民待遇平等2公开原则:规则、过程、结果、评价透明3统一性原则4对行政行为第三者仲裁或司法管辖原则5弱者援助原则)103.行政民主化原则(1公共行政活动公开化原则2行政响应公众原则3公民参与原则4优先公众决定原则5发言权与推出权双重保障原则)104.行政中效率、公平、民主关系(1行政民主会降低决策速度,但是能够改善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的质量,并能够提升行政公平的程度2公平可以有效地约束公共行政活动的不良后效性,从长期看对行政效率和行政民主有积极意义3效率是行政民主和公平行政构成部分,不能脱离民主与公平单纯地谈论效率,也不能脱离效率单纯地谈论民主或公平4公平、效率、民主在行政活动中相互关系的调整)公共行政行政国家POSDCORB七职能政治动员霍桑实验帕金森定律治理自组织治理理论自组织行政环境环境融合论行政生态论公共论坛特别授权价值变更竞争磋商合作联盟公共行政组织公共行政组织原则非正式组织机械式组织有机式组织学习型组织管理幅度管理层次行政组织体制组织气候组织变革编制管理公共行政权力地方自治特别行政区行政授权权力下放行政委托政府放权行政授权行政助理行政代理行政分工行政合同行政指导集体寻租公共行政领导公共行政领导体制首长制委员会制集权制分权制完整制分离制层级制职能制公共行政领导人领导班子人事人事制度人事管理察举征辟个人瞻徇制政党分肥制职位分类品位分类公共行政一般过程行政识别行政情报行政设计行政决策行政执行马尔可夫链行政沟通决策监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决策控制行政监督。
《管理学原理》课程笔记
《管理学原理》课程笔记
本文档提供的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笔记摘要,旨在帮助读
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该课程。
1. 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的本质是协调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四个基本
功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其中,计划是指在指定时间内
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是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分配任务、权
力和资源的过程;领导是指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是指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整以确保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部门、职位、权力和沟通关系的方式。
常
见的组织结构类型包括:职能型、分工型、矩阵型等。
合适的组织
结构能够有效地管理资源,使组织更加高效。
3.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影响的学科。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行为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吸引、培训和激励员工来提高组织绩效。
4. 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中心活动之一,它是指对信息进行评估来作出选择的过程。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拥有正确的决策思维模式,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指规划、实施和评估组织战略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合适的战略来使组织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总的来说,管理学原理是组织管理的基础,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对于成为成功的管理者非常重要。
本文档中介绍的是管理学原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应用,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一个良好的起点。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管理学(本人原创)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公共政策的途径,简称P途径;企业管理途径,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时代背景:1政府规模扩大和政府角色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公共管理学的特质:1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区别: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5政府与市场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核心差异是:是否拥有合法强制力。
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即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新公共管理代表着人民持续不断地改革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与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4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
5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
6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7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8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9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
10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11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问题。
12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的十大角色:1是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2信息情报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2014年行政管理院校考研院校参考书及报考深度解析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728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导论》 ,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 版) 。 《公共管理学》 ,汪大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987 经济学原 《经济学原理》 ,曼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 唐任伍等,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北 京 师 范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13 年有改革,大家关注 753 公共管理基础 《公共行政学》 ,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9人
1:10
事业单位 居多
2
大 学
《公共政策学》 ,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921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第五版) ,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 (第七版/第九版) ,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人
1:15
事业单位 居多
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712 行政管理基础 《管理学》 (第二版) ,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行政学》 (第三版) ,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 ,谭功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版 812 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二版) ,陈振明,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 胡象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理解公共政策》 (第 11 版) ,托马斯·戴伊,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08 年版
33
1:10
事业单位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享-考研真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享-考研真题法大政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840行政管理综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第五节组织环境一、一般社会环境——指对包括国家行政组织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均发生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宏观的社会因素之和,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功能状态和管理方式,其内涵和特征主要有:(一)文化。
(二)技术。
(三)教育。
(四)政治。
(五)法制。
(六)自然资源。
(七)人口。
(八)社会。
(九)经济。
(十)国防。
二、特定社会环境——指那些与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和输出过程相关联的更为具体的力量,或更为直接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反映一般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制约,组织的管理制度、行为方式和策略思想则反映特定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制约。
后者的动态变化性较之前者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团体社会环境社会组织或团体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组织社会化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在当今社会中,数不胜数的各种社会性组织或团体共同组戌了一个复杂的团体社会。
这些组织彼此矛盾、冲突威协调、一致,国家行政组织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团体和社会环境之中。
政府与社会性组织或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大致有三类:.(一)国家行政组织从团体社会环境输入信息.(二)社会团体从国家行政组织输入信息.(三)国家行政组织以公平仲裁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来化解、调停、斡旋、了结各社会组织或公民团体之间的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基本的社会秩序,并以此实现备社会团体的有益互动。
四、组织气候组织气候是生态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组织成员的个性、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与一致的一种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环境的一种较具持久性的特质或行为气象,它由成员的工作感情、态度、思想、精神等所组成并通过上述因素表现出来。
.组织气候是一种中介变量,它间接反映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在特征和内部环境诸因素相互关系的模式。
因此,通过测度、认识和改造组织气候,就可以改进组织行为方式,增进组织的和谐与稳定。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笔记治理是治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小我成长和社会义务,应用治理本能机能进行调和的过程。
这一内涵包含:1治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标的活动2治理应当是有效的3治理的本质是调和4调和是应用各类治理本能机能的过程?什么缘故要进行治理?一、资本缺乏将是一种经久的经济现象,若何将有限的资本进行合理的应用,则是治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技巧是阻碍临盆力的缘故之一,实践证实只有经由过程有效的成长,才能使科学技巧真正转化为临盆力。
三、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度和现代企业的的差不多,调和各类关系须要治理。
四、实现社会企业的经久成长,须要靠全部成员的合营尽力。
五、近几年来,以运算机技巧为差不多,信息收集,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获得了空前灵敏的成长。
?治理的五大年夜本能机能是什么?筹划、组织、引导、操纵、立异?治理的属性?天然属性、社会属性?治理者扮演的角色?一、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引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二、信息角色:监督者、谈话人、传播人三、决定打算角色:企业家、干扰关于者、资本分派者、会谈者?治理者所需技能?1技巧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中国传统治理思惟的要点是什么?(一)顺路——适应宏不雅的治国理论和客不雅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剂人际关系,讲联结、高低和、阁下和(四)守信——信用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固关系的差不多(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量力而行,一切从实际动身,是思惟方法和行动的准则(七)计策——运策划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推测2:运筹(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倡导开源撙节,节约治国(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惟来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步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泰罗的科学治理思惟?1:科学治理的全然目标是谋求最高工作效力2:达到最高效力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治理方法代替旧的体会方法3:实施科学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人员和工人两边在精力上和思惟上来一个完全的改变?法约尔组织治理理论?“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间问题:组织构造和治理原则的合理化,治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考研经验分享-专业介绍-考研真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考研经验分享-专业介绍-考研真题法大政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840行政管理综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第二节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一、英雄观——领导者追求卓越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动机强旺的进取状态,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念以及比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对风险、接受挑战、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英雄”——“草木之华谓之英,万兽之杰是为雄。
”.其一,开历史之先河,创前无古人之伟业,并深刻影响后世者,谓之做英雄。
如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
.其二,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者,且“死而不亡”,即精神(遗产)永存者,谓之做英雄。
如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
.其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英雄乃人间之龙。
如王安石的“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其四,“夫英雄者,论世惊骇,言事有理,有纵观古今之能,通晓天地之智”,“夫英雄者,横则可理天下,纵则可惊世俗夫英雄者”。
如亚里士多德、孔子、孟子、老子、司马迁、司马光等等。
二、生死观生死观是关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命题。
.勘破了生死关的人是视死如归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人。
勘破了生死关的领导者,是无所畏惧的领导者,是组织的栋梁。
.但是,问题的另外一面是,生命诚可贵,匹夫之勇非真勇,不得有无谓的意气之争。
生死抉择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是否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三、名利观名利观是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崇高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苍生为念”;持平的要求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保守的古训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出世的看法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管理学原理笔记 2018 年7月
1 基础理论(一)本篇知识结构考试重点领会:(参照题型:简答题;论述题)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管理有效性的衡量,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桑试验的结论,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培育管理者道德的途径。
应用:(参照题型:案例分析题)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1 基础理论(二)考试重点分析一、简答管理的产生p351.管理产生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所拥有的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和有限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协调。
通过管理使用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更高的目标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人类有群体活动,就必须协调群体的活动,以便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目标。
此时,协调人类群体活动的管理就产生了。
【单选题】()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A.改革B.重组C.激励D.管理【答案】D【答案】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总体协调手段的宏观机制。
【知识点】“管理”的概念二、简述管理的必要性。
P36-37有人类群体活动或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群体活动和群体组织如影相随。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考虑,管理都有其作用。
所以,管理成为社会基本、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主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综合版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验性)3.利益的构成因素(需要是主观心理基础,利益反映一定阶级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4.利益的内在矛盾(实现要求主体性与途径社会性,形式主观性与内容客观性,目标性与手段性,具体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5.共同利益特性(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性,多重价值复合型)6.利益在政治关系中作用(利益是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是它们特性形成的基础,决定了它们的功能)7.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用(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动因,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8.政治权力构成要素(客观: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暴力;主观: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9.政治权力特性(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张延展性,多重职能性)10.政治权力作用基本特点(特定目标指向,效益,双刃剑效用,影响巨大深远,后果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合力)11.政治权力作用方式(指令,压力,规约,说服,奖酬,处罚,暴力)12.政治权力作用(实现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藉,人们获得和实现法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力量后盾,政治前提,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分配共同利益,对社会生产力发张有巨大反作用,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13.政治权利特性(相对个体性,法定规范性,自主性,权利义务统一性,自由价值性)14.政治权利作用(维护实现发展政治权力主体利益,有利于政治生活正常进行、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发挥、社会政治建设和发展)15.政治统治特点(维护政治权利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内容,以社会公共伦理正当性为道义依据,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16.政治统治基础(政治权力,社会,公共职能,心理基础)17.政治统治方式(强治,法治,绩治,力治,德治,心治)18.政治统治作用(维护保持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和权利地位,保证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保持维护既有政治关系存续,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保障特定社会成员政治权利,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19.政治管理特征(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20.政治管理职能(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实现,维护,分配,发展;2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把握,分析,解决)21.政治管理政治行为方式分析(自然经济:父权,集权,血亲,人治,单一直接;市场经济:契约,有限权力和责任,市场经济理性,法治,多种手段)22.政治管理管理行为方式分析(政治规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23.政治管理作用(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24.政治参与特点(主体,内容,法定关系,外延,目标与对象)25.政治参与类型(自动,动员,消极)26.政治参与途径和方式(政治投票、选举、结社、表达、接触、冷漠)27.政治参与条件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社会地位,政治心理,政治机制,社会机会)28.政治参与作用(政治作用: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文化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作用:影响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和自治、历史发展)29.政治参与发展方向(主体,参与模式,行为方式)30.自有资本主义国家特征(开放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主体是自由资产阶级,国家以自由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代议制,议会权力大与行政司法,消极国家和最低限度国家,自由放任政策)3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特征(垄断财团和国家政权直接结合,控制和操纵国家政治权力,国家政治从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转向保护利益集团,议会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加强,政治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积极国家)32.单一制国家特点(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统一立法行政司法体系,统一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统辖,具有统一国籍,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33.联邦制国家特点(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34.邦联制国家特点(都是独立主权国家,平等,其本身不是主权国家,没有统一最高权力机关、军队、赋税、国籍,设有协商机关,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条约为基础)35.国家机构特性(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36.国家机构设置原则(集权,分权制衡,民主集中制)37.主要国家机构(元首,立法,行政,司法)38.政党基本特征(鲜明阶级性,先锋队组织,特定政治目标和纲领,特定组织和纪律)39.政党作用(凝聚阶级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集合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领导社会政治生活,培养本阶级政治骨干分子,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40.政治社团特征(利益目标单一具体,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参与政府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制定修订和实施)41.压力集团特点(数目种类繁多,活动范围广泛,利益对立相互排斥,特定法律地位)42.政治社团作用(象征性、意识形态、沟通性、工具性、经济性、政治社会化功能)43.政治心理特点(感情认知,利益倾向,直观,潜在积淀性)44.政治心理构成要素(政治认知、情感、动机、态度)45.政治心理作用(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46.政治思想特性(理性认知,利益要求,深层次逻辑关系,相对独立性)47.政治思想结构(内容,思维,理论层次)48.政治思想作用(反映特定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维护或破坏特定政治统治,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重要作用,统领人们的政治意识)49.政治社会化特点(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成长为政治人、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传习过程的统一)50.政治社会化媒介(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政治组织,政治实践)51.政治社会化影响因素(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政治事件,政治社会化媒介作用方式)52.政治社会化方式(1社会形态;2年龄阶段;3直接:政治模仿、教育、训练、实践,53.政治社会化作用(赋予个人特定政治人格和能力,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54.政治革命特征(不同利益的冲突对立,政治力量对抗和角逐,政治权力变更和夺取,人民群众参与加入,革命过程短暂急剧)55.政治革命条件(阶级和社会矛盾极端激化,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统治,人民群众不愿以旧有方式生活,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意识,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组织)56.政治革命作用(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改变政治关系,更新政治体系,变革政治文化,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57.改革,改良和革命的区别58.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法令法律修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政治组织和制度改革,议会、司法、行政、选举、人事制度改革)59.政治改革特征(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由政治权力主体发展和领导,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60.政治改革目标及却确定原则(合理性、可行性、过程性原则)61.政治改革方式(综合性、多项分进性)62.改革条件(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主:需要一批有改革取向和意识力行者,合理目标和周密计划,选择把握有利时机,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积极性)63.政治改革作用(缓解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又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建立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64.政治民主基本特征(以特定政治统治确立为前提,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以法治为实施条件和保障)65.政治民主发展途径(政治民主的基础建设、制度性建设,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66.政治民主作用(资本主义:调节利益矛盾,缓和掩盖阶级矛盾,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斗争提供条件;社会主义:维护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最大限度实现和协调人民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效途径,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重要途径,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有效工具)政治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政治阶级分析方法政治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利益关系共同利益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行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政治参与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国家机构政党政党制度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政治社团资本主义压力集团社会主义政治社团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社会环境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政治科学政治发展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古典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1.管理的四对关系(管理与组织、效能与效率、变革与创新、抽象与具体)2.管理者角色(决策制定方面:决策主导、排除干扰、资源分配、谈判人;信息传递方面:追踪信息、传播信息、发言人;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人)3.管理者的基本管理技能(技术T,人事H,观念C)4.管理四项基本职能(规划、组织、激励、控制)5.权利主义道德观(判断正误标准是决策和行动是否尊重他人基本权利和公民权利)6.功利主义道德观(判断正误标准是一个人决策或行为后果的净影响为正时)7.正义主义道德观(判断正误标准是一个人决策或行为是否承担了正义的责任)8.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清晰的逻辑描述,常规性原理,体系化知识,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性:远离逻辑和数学领域,随机性问题,灵活的实践,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9.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民本,分层治理,德治、法治和礼治,选贤任能)10.轻重论(强调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和垄断必要性,以富国为目标,倡导国家干预主义)11.善因论(经济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富国富民,主要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要义在乎“因”,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倡导的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管理模式)12.科学管理是“精神革命”(管理当局关心低成本,工人关心高工资,劳动生产率提高它们才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合作,必须进行一次精神革命,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见解和经验)1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特点: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效率性;内容:工作标准化原理,激励工资制度,劳动人事管理,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1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及评价(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和能力: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统一,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跳板原则,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15.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及评价(法理,传统,魅力型权威和组织;理想行政组织的特征和人事管理制度)16.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员工满足度,激励士气)17.马斯洛需要理论(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发展需要:了解和理解的欲望,审美;自我实现需要:是各种需要的综合,体现为自我认知和肯定性评价)18.卢因的团体动力学(1团体三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2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3团体除了接受正式组织的目标还有它自己的目标以维持存在4有一个非正式、较难辨认的成员结构5有专制、民主、自由放任三种领导方式6参与者多少受团体规模大小、领导方式、成员之间权力地位关系等影响7团体规模较小为好)19.决策科学学派(情报,设计,抉择,审查)20.系统管理学派(特点:以目的、整个系统、责任、人为中心)21.德鲁克论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1当今社会基本资源是知识2财富通过知识工作创造3主要社会团体由知识工作者组成4知识工作者既有生产资料又有生产工具5知识的含义和价值的变革推动社会由工业到生产力再到知识革命)22.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23.特定环境(竞争对手,服务对象,资源供应者,管理部门)24.管理万能论(为组织运行不良寻找承担者提供理论基础,主流观点)25.管理象征论(为组织运行不良免责管理者提供理论基础)26.四种环境组合(相对稳定且简单,多数饮料和食品公司;相对动荡但简单,多数服装公司;相对稳定但复杂,汽车制造;相对动荡且复杂,网络和生物技术公司)27.组织对环境反应(适应环境:调整结构和工作流程及其技术核心的柔性工艺;影响环境:独立行动:竞争攻击、妥协、公共关系、志愿、法律、政治行为;合作行动:契约、增补成员、联盟)28.战略特征(组织本事资源技术和外界机会、现实机会和潜在冒险结合;长远时间观念;总的概括的谋略;最高领导层控制)29.战略发展的观点(渐进式和突变式,设计式和自发式,机会式和强加式)30.战略层次(总体战略:资源部署,战略范围、目标、方针;分体战略:事业层、职能层)31.战略管理程序(1战略分析,2战略选择,3战略实施)32.环境分析(PEST分析一般环境,“五要素”分析特定环境)33.SWOT分析(核心能力:持久性、不可转移性、不可仿造性)34.竞争和适应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和(防御者,探索者,分析者,反映者)35.组合战略(瘦狗,现金牛,问号,金星业务;战略矩阵: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紧缩型战略,放弃型战略)36.目标管理(目标制定、实施、考核;有效的前提: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固定业务,民主管理作风,要求职工有参与意识,适当分权)37.标杆管理(内部、竞争、职能、流程标杆)38.持续性和非持续性计划(政策,规则,程序)和(策略、工作、应急计划,预算)39.决策及其五个特征(目的性,未来性,择优性,责任性,有效性)40.决策类型(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41.群体与个体决策(优势:更完整的信息、跟多的方案,提高决策认同度,提高决策合法性;劣势:耗费时间成本高,缺少批判精神,更易责任不清)42.认知决策模式(1决策人假设2三组要素:目标或价值观、可选择的办法、可对能结果的认识;两个准则:最大化和令人满意准则3四个阶段:情报、设计、抉择、审查)43.系统分析程序(问题分析:识别问题,形成决策问题,判断风险程度;方案设计:明确目标和准则,创制方案,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生效)44.组织结构三要素(复杂性,规范性,集权化与分权化)45.直线制组织模式(特点:按垂直系统直接排列,只接受最近上级指挥对他负责和报告;优点: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联系便捷;缺点:所有管理职能有一人承担,被要求全能,具备一切相关知识和经验)46.直线参谋制组织模式(特点:设置两套系统,在直线基础上建立参谋系统;优点:保留了统一指挥链条,又对管理人员支持帮助,增加决策可靠性;缺点:管理专业化的发展使负担仍然过重,不足以弥补)47.直线职能制组织模式(特点:吸收了直线制和直线参谋制的优点,在直线基础上按专业化原则建立一套职能部门;优点:保证了统一命令,又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直线主管能腾出时间做重要工作;缺点:容易产生部门矛盾,不易协调)48.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模式(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优点:总公司和最高层摆脱了日常事务得以从事重大问题研究和决策,提高了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培养训练管理人才;缺点:由于机构重复造成管理人员浪费,各事业部独立经营产生本位主义)49.超事业部制(在最高管理层和各事业部间增加一级超事业部,在分权基础上适度集中)50.矩阵组织结构模式(特点:接受两方面领导;优点:既保证完成任务又能加强各职能部门横向联系,具有较大机动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和系统效应,避免重复劳动,节约时间和成本;缺点:容易发生扯皮现象,其临时性也带来一些弊端)51.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模式(产品利润中心,专业成本中心,地区利润中心)52.委员会式组织结构模式(优点:有助于解决许多政治或管理上的需要;缺点:意见难于集中,决策迟缓,责任不够明确,有时效率过低)53.组织结构设计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组织战略,技术,组织规模)54.机械式组织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环境,复杂程度高,高度专业分工;规范程度高,规章制度明确严格;集权程度高,决策力高度集中与上层)55.有机式组织结构(处于动荡环境,专业分工灵活,复杂程度低;强调横向信息交往及专家和知识作用,不强调严格规章和制度;多实行分权形式,以便对环境作出快速有效反应)56.差异化组织结构(组织能横向各部门由于可能对应着环境中不同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因而其组织结构会有不同形式,组织面临环境越动荡,内部各部门组织结构差异化程度越大)57.一体化组织结构(一个组织各部门有共同目标且相互依赖性很强,须采用共同合作的组织结构,面对最动荡环境,最有效就是一体化组织结构,来协调各种活动,形成统一整体)58.组织结构设计原则(适应职能和目标需要,分工与协作结合,统一指挥,职务、职权、职责统一,管理幅度适度,集权分权适度)59.组织结构设计步骤(职能和目标分析、组织结构框架、权力模式、管理规范设计)60.部门化划分原则(1各职能须有部门承担2任何事权不得归到两个及以上部门掌握3明确的责任和权责相符4确切的从属关系,单一指挥,分层负责5适当管理幅度6业务和辅助部门相配合7阶层结构单位设置一致)61.部门化的方法(职能部门化、行业和产品部门化、地区部门化、顾客部门化)62.一体化技术(根据核心要素:目标协调、规范协调、信息沟通;根据协调形式:纵向和横向协调)63.职务设计技术(职务专业化、职务轮换、职务扩大化(增加职务完成的任务和数目)、职务丰富化(增加职务深度)、工作团队、职务特征设计、工作时间选择)64.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人员需要量分析,所需人员开发,选拔与安置,考评,培训)65.人力资源规划必要性(组织环境变化和战略调整需要人力资源作出相应调整,组织需要、获得、补充人才以及人才适应工作是个过程,组织内部员工也在变动,现在有人力资源不合理需要组织进行调整)66.人力资源规划内容(总体战略规划,业务策略规划)67.人次资源规划程序(分析战略决策及环境,分析现有人力资源,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供给,制定总的和各项业务规划,评价)68.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和评价(内部和外部)和(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结果比较)69.人员招聘与选拔(要求:高素质、公正性、高效率、内部优先;程序:招聘决策,发布招聘信息,招聘测试,人事决策)70.人员招聘内部渠道(提升和调用。
《管理学原理》学习笔记
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笔记一、学习内容(30分)1.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
按照章节来说:1.理解管理的内涵,熟悉管理的性质,掌握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2.了解中国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解释“管理丛林”现象。
3.明确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熟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掌握管理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加强管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4.定义计划的概念;描述计划的特征和作用;区分计划的类别;概述计划过程的步骤;解释战略管理的概念;说明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并选择组织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战略;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5.明确预测的概念、特征和类别,解释预测的行为过程及意义,了解时间管理的步骤和基本原则,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过程以及影响目标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6.定义决策的概念,识别决策的特征和类型,说明决策的意义,解释决策的行为过程,掌握各种决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解释决策的有效性,阐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7. 明确组织的相关概念,熟悉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其特征,了解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内容和程序。
8. 定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程序,掌握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对比人员选拔的两种方式,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内涵,了解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说明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9. 明确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的概念;熟悉组织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过程;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推动力量及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了解组织变革的程序及基本类型。
10. 定义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的职能,理解领导者权威的内在含义,了解人性假设的内容,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于组织管理的影响,掌握领导权变理论。
11. 明确激励的概念和作用,了解需要、动机、激励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理解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016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刘俊生《管理学》课件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学刘俊生关于组织结构,最基本的,大家应该掌握组织结构基本模式的主要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劣势。
重点看一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模式(06年简答)和矩阵组织结构模式。
所谓事业部制,又称为联邦分权制,首创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是在总公司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
事业部内部在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最突出的特点是集权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
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变革。
事业部制的主要有点事总公司和最高领导层摆脱了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得以从事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它的缺点是,由于机构重复,造成了管理人员的浪费,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往往产生本位主义,忽视整个组织的整体利益,对公司的全部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
还应该关注两个点:组织结构设计的四个影响因素,即:外部环境、组织战略、技术和组织规模。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适应职能目标需要原则、分工与协作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植物、职权、职责相统一原则、管理幅度适当原则、集权分权适度原则以及稳定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等。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笔记—学科基础—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笔记—学科基础—经济学
育明教育梁老师提醒广大考生:
行政管理的考研参考书极其重要,虽然参考书比较多,但是需要记忆的重点并不是很多。
如果考生知道考试范围,考试重点,那么会对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联系育明教育梁老师,我会根据各位考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喜报】育明教育学员报考湖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有2名总分超过420分
【喜报】育明教育学员报考燕山大学翻译硕士共有12名学员总分超过360,通过率高达90%。
【喜报】育明学员李同学,以405分的高分考取北大地理学第一名,创造近十年北大城规考研奇迹!!!
【喜报】育明教育学员报考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再创考研神话!!
2013年育明教育北大行管考研再创佳绩,前十名包括贸大的郭学员,烟大的李学员,人大的雷学员,中山的刘学员,海大的戴学员,天外的孟学员,华科的吴学员等,祝愿他们在北大复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必看参考书教材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609公共管理综合一(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原理各75分)《管理学(第二版)》刘俊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公共行政原理》马建川、翟校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解析》,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基础各50分)《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公共管理学教材, 2006版。
育明教育解析:从2013年政法行管考研来看,虽然近几年政法不再对外公布考研参考书,但是从命题规律看来,除了前几年推荐的5本参考书之外,还有以上补充的2本以及1本参考资料必须看,希望引起2015年备考学生的注意。
刘俊生《管理学原理》笔记以下由育明教育学员提供(2014年政法行管考研初试第一名)变革动力。
组织变革总是在某种刺激下发动的,推动变革的力量有各种各样,大致可以归结为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两类。
外部力量通常是由环境变化带来的,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各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内部力量可能最初产生于组织的内部运营,也可能产生于外部变化的影响,如组织的战略转移或目标修正,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或对原有技术、原有产品的改进,组织规模或结构的变化,新的管理方法的实施,新领导人的出现或原有领导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或其价值观的转变等都会给变革提供动力源。
但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只是描述了组织变革的刺激源,虽然仅有这些变革力量的存在并不能直接推动组织发生真正的变革,但它可以刺激管理者,一旦这种刺激达到某种程度,管理者就有可能转变为变革推动者(Change agents)。
从本质上讲,变革(Change)就是改变现状和破坏原有的东西,自然存在变革的阻力,包括惯性阻力和人为阻力两类。
组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使组织形成一种“运动惯性”,使组织成员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而变革就是要改变组织的现有状态,组织运行惯性自然地(非人为地)形成了变革的阻力。
一般地说,改变组织的惯性需要时间,惯性的强弱和变革的力度共同决定着这种时间的长短。
人为阻力是指人在思想上或行动上抵制变革的力量。
人为阻力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大致可分为四类:变革结果的不确定性、投入的费用、误解变革和变革的不合目的性。
一般性的力场分析方法。
无论在何种情势下,组织总是受着两种力量的作用:变革的推动力量(驱动力)和变革的阻碍力量(制约力)。
当上述两者力量相互抵消时,组织将维持原有的平衡态;当上述两种力量之和为负数(驱动力小于制约力)时,组织将退回到原始状态;当上述两种力量之和为正数(驱动力大于制约力)时,组织将发生变革至新的平衡状态。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增强驱动力或减少制约力的办法来诱使变革发生,但经验告诉我们,减少制约力的办法常常较增强驱动力的办法更为奏效。
只注意增强变革驱动力而忽视制约力的影响,常会增强组织的紧张气氛和个人压力,不能积极地解决问题。
而多注意减少制约力的作用,即使不增加驱动力的情况下,变革也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展。
预料各种变革阻力,特别是变革中所形成的人为阻力,并想方设法减少或降低这些阻碍力量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力场分析的基本原理。
9·2 变革内容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和人事变革三类。
结构变革是对组织的构成要素、整体布局及运作方式作出适宜的调整,主要包括权力分配、结构调整、工作设计、绩效评估、报酬制度和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
技术变革通常涉及到设备、工艺程序、计算机化、自动化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人事变革是围绕人力资源进行的变革,包括组织变动和组织发展两部分内容,组织发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r OD)、敏感性训练(Sensitivity training)、调查反馈(Survey feedback)、过程咨询(Process consultation)、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和组际发展(Intergroup development)都与人事变革相关。
9·3 变革过程变革过程的两种观点:渐进式变革过程观点和突变式变革过程观点。
渐进式变革是在变革目标指引下,遵守先易后难的变革准则,循序渐进地完成变革过程。
突变式变革是在变革目标指引下,遵守速战速决的准则,在短期内快速完成变革过程。
变革模型是对变革过程的另一种描述形式,教材仅介绍卢因模型和沙恩模型。
卢因模型提出了组织变革的解冻、变革和冻结的三步骤学说。
沙恩模型提出了组织变革有六个步骤的适应循环学说:感知差距、拟定变革方案、推进变革、稳定成果、输出成果、检查反馈。
冲突的处理。
变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组织处理冲突的常见办法有:(1)放任自流;(2)息事宁人;(3)折衷妥协;(4)政治协商;(5)强制处理。
这些解决办法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它的两极—放任自流和强制处理—描述了相当数量的管理行为。
强制处理就是通过直接对冲突的另一方使用威胁力和控制力以解决冲突。
放任自流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暂时性的适宜策略,适用于解决特定场合的冲突,但不能适用于各种场合。
息事宁人的办法比放任自流的办法多了一点“解决冲突”的意思,但它仍停留在表面上的一致而掩盖了冲突的本质。
折衷妥协和政治协商两种办法都有积极解决冲突的意图。
折衷妥协办法意味着双方都降低自己的利益要求和目标,结果会令双方都不满意,因而,这种办法仍具有某种消极因素。
政治协商办法最具积极解决冲突的意图,它追求双赢结果,最大程度地满足双方利益。
9·4 创新创造、创新和变革三个概念紧密联系。
创造(Creativity)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具有创造力的组织或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做事的新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创新(Innovation)是指形成一种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方法的过程,具有创新力或善于激发创新力的组织能够把某种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价值的结果。
变革(Change)是指通过创新改变组织的结构、技术和人员,使之更符合管理者期望的过程,具有变革力的组织或善于激发变革力的组织能够革除旧的东西,迅速地将有价值的东西应用于组织,以利于目标的实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想使组织变革更有成效,组织就必须有强大的创新力,而组织创新力来自于组织的自我激发,有三种因素可以激发组织的创新力:结构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力资源因素。
思考题:1、你认为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为什么?2、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那些冲突,如何处理这些冲突?参考书:刘俊生. 管理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刘俊生.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美]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毛寿龙等. 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10章行为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影响个体行为的要素,掌握群体行为的结构与规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基础,难点是群体内聚力。
10·1 个体行为为更好地预测、解释和控制员工行为,就必须了解和把握员工的个性、态度、认知、压力和学习要素,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员工行为之基础。
个性(Personality)是影响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
个性-工作适应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离职的倾向性,取决于其个性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人们一般寻找和选择的职业都是与他们的个性特征相容的。
有些个性,如官僚定向、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权变等,是与组织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
态度(Attitudes)是对物体、人、事件、情境等作出固定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情绪倾向。
认知不和谐(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研究表明,人们为了减少自己的不舒服感和使自己看起来更为理性,就努力协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寻求态度的一致性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管理者可以借助于态度调查(Attitude surveys)来了解员工的各种态度。
知觉(Perception)是解释个体感觉到的信息,给环境规定次序并赋予意义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但管理者更关注的是人。
当我们知觉人们的行为时,总是要察觉人们的动机,这就是“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就是关于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给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之理论。
人们常常以他们的知觉系统提供的对现实的解释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作为行为的根据。
压力(Stress)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面临着与其愿望的实现密切相关的机会、限制和要求,但动态的条件使其愿望实现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反应。
压力总是伴随着机会、限制或要求的出现。
学习不仅仅是指学生在学校里从事的活动,更多的是人们从经验中理解事理的过程。
学习(Learning)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长久的行为改变,也是一种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心理速记过程。
学习理论包括操作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0·2 群体行为群体(Group)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
正式群体是组织创立的、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分工的、其中的个体行为受到组织规范所指导的工作群体,包括指挥群体、委员会、自我管理团队和特殊任务组,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产生于工作要求,而非个人需要之中。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为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共同利益,在友谊和共同爱好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群体,它的自然形成特性必然要求个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机会,这种机会是非正式群体产生和维持下去的必要条件。
群体结构,简言之,就是群体的结合方式。
结构特性包括规模、规范、角色和地位。
群体规模指群体中成员的数目。
规范(Norms)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办事或行为准则,包括绩效规范、报酬分配规范、忠诚规范和服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