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

必修中)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普希金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研究法、阅读评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识作者

1.导入新课

齐读(背)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二、诵读理结构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2.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和大海告别。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第1、2两节和第14、15节。

3.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海之恋);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

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

4.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5.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6.集体朗诵诗歌。

三、研读明情感

1. 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

怀念、礼赞。

2.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

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4.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结合诗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与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4.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5.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虚了……大海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6.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并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

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7.总结:《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四、赏读品精彩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1—2节处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可以从表现手法、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2.展示示例:

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