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合集下载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而良好班风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种种表现(一)毫无勤节约意识,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如今,许多同学的家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同学们的脑海中日趋淡薄。

拿手机,穿名牌,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同学们之间的盲目追求,一味追求高消费、高享受。

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出现了不认真做好作业、不认真值日和劳动的现象。

(二)道德意识明显淡化,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

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三)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

还有些同学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教室学习场所,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四)学习得过且过,毫无进取之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得过且过,毫无进取之心精神。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每天都是追求好吃好睡,所以造成学习得过且过。

自我意识明显分化、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

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强烈,更加崇尚领导力和荣誉,但团体意识差,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深入,班级的凝聚力和合心力的形成过程很慢。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1.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体现类型(1)懈怠行为。

初中生旳懈怠行为重要表目前课堂上,如对学习不感爱好、上课听课不能集中精力,碰到难题及困难灰心丧气,缺乏自信,课下抄袭作业甚至不能准时上交作业等。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能准时上交作业旳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对学习不感爱好,这两种较为突出旳不良行为体现阐明学生旳积极学习能力较差。

(2)欺骗性行为。

初中生在生活中一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观念及责任感意识,如常常对老师及家长说谎,隐瞒学校和家里旳事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其他同学,模范家长签字等。

这些不良行为阐明学生不诚实,存在欺骗性行为,缺乏责任感。

其中抄袭作业现象尤为严重,表明初中生不乐意去付出努力,就想不劳而获,久而久之对他们此后旳健康成长导致严重影响。

(3)破坏性行为。

调查研究表明,近二分之一以上旳初中生均有破坏性行为,在常见旳不良行为中体现最为严重,一般体现为故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桌椅板凳,损坏书本,以及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干扰其他同学听课。

从上述行为体现阐明他们旳文明道德意识不够强。

学生从小能否树立对旳旳文明道德意识对一种国家旳国民素质有着深远旳影响。

2.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产生旳原因(1)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旳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旳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旳作用,因此父母旳言行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

近年来,伴随独生子女家庭旳增多,家长对子女旳宠爱程度越来越重,导致一部分学生任性、自私意识较强,再加上部分家长综合素质偏低,其教育基本观念淡薄,以及家庭交流较少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旳发生。

(2)社会原因。

目前旳初中生正处在一种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旳年代,在社会上出现旳某些缺乏社会公德、追逐名利、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及犯罪行为,势必对未成年人产生较为深刻旳影响。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指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倾向和习惯。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包括违反校纪校规、过度使用手机、沉迷游戏、懒惰和不爱学习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来分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特点。

一是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一些学校中,学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迟到、早退、打架等。

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影响了学习氛围。

二是过度使用手机和沉迷游戏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们对手机和游戏产生了极大的依赖,长时间玩手机和游戏不仅影响了视力健康,还可能让学生们变得懒惰和缺乏责任感。

三是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不良现象。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用功,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这些都会对学生成绩和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那么,引起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生面临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尝试的欲望。

而社会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加剧了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趋势。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约束和引导,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针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善。

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社会信息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风气开放,信息爆炸,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负面信息。

比如网络、电视、影视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和低俗内容,容易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家庭教育因素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存在着一些偏差。

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习惯上的养成也不够良好。

有的家庭则存在家庭暴力、亲子矛盾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一些中学可能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对学生品德、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心理健康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可能导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违纪、早恋、逃课、打架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中学生可能会违纪,比如说上课玩手机、携带耳机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逃课行为,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早恋、打架等行为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不少隐患。

三、解决方法1. 增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多花时间关心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指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行为表现。

这些行为习惯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也对整个社会和家庭造成负面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例如早恋、吸烟、酗酒、网络沉迷、身体缺乏活动、睡眠不足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多方面分析和解决。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不可忽视。

家庭是中学生的第一课堂,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容易陷入不良行为之中。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苛刻和压抑,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选择逃避和反抗,也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合理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也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是中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至关重要。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疏远和沟通不畅,一些学校在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组织,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网络教育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防止沉迷网络和不良信息。

社会环境也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大舞台,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良的消极因素,例如网络暴力、校园暴力、早恋、吸烟酗酒等,这些消极因素往往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引诱他们陷入不良行为之中。

社会应该积极倡导正能量和正面价值观,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活动等方式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业和人生,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措施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措施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

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

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我们知道,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

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

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引言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思想意识逐渐成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家庭教育的转变,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成为了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面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

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误。

家长应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其次,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沟通。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需要倾诉和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最后,家长应树立榜样。

中学生模仿能力强,他们往往以父母为榜样。

家长应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的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引导和纠正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

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与道德观念的缺失有关。

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其次,学校应注重心理教育。

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心理健康。

最后,学校应加强班级管理。

班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集体,班主任应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班风班纪,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关注。

中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社会应加大对中学生问题的关注力度,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和帮助。

其次,社会应提供丰富的培训和活动机会。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及案例分析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及案例分析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
正及案例分析
近年来,学校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家庭
环境的改变而有了很大改善。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当把握住学生行为改
变的契机,以及其潜在的健康影响,通过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观察、研究、
了解和纠正,尽可能地实现学生行为变化和心理调适,以期营造良好的校
园氛围。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定期在家里与孩子交
流和谈话,指导其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其次,学校应加强管理,建立完善
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及时予以惩戒,确保学生
的道德习惯不被破坏。

孩子必须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正确
认识自我价值,摆脱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

案例分析:某一小学6年级学生李明学习成绩优秀,在校读书成绩好,但家务能力差,衣服打扮比较凌乱,口齿较粗,语言语气不恰当,不择言谈,经常和小班里的孩子发生口角,家庭教育也不加强等情况。

为此,李明家长依据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做出合理安排定期锻炼身体,培养家务,学习慎独;在生活中多说服务于人,及时帮助他人,培养良好
的公民素质。

学校结合机构,运用行为调节、体能训练等协助其逐渐调节
自我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我不良品德,并定期观察和核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努力,李
明的行为、思想、品德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学校的老师对他的评语也获得
很好的改善。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1、提高自我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与错误的认识有联系。

比如,认为赌博只是玩玩,再比如,少年偷窃者说,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又是拿家里和同学的东西,何必大惊小怪呢?这些都是糊涂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不但促使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似乎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理由或借口,使得不良行为继续下去,越陷越深。

因此,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树立新的正确的认识。

具体地说,可以听听其他对各种不良行为的看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是怎样评价的。

人们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是否不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从中应当悟出自己认识的不正确,以及错在哪里。

要重视他人评价的意义,因为对某些行为和活动的评价,是具有一致性、经常性的,所以可以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应该像他人评价的一样,看到自己的认识错了,并确立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与他人的认识趋向一致了。

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提高自我认识。

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自己的不良行为:比较一下自己在滋生不良行为前后的情况,不良行为究竟给自己带来了进步还是不好结果;这种不良行为是不是辜负了父母、老师和集体的希望,他们期望的自己的行为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如果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自己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以冷静的、沉着的状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观察是最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清楚地充分地完成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对矫正错误的认识最有帮助。

要自己教育自己。

如果觉察到自己认识方面的问题,那末就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力量,从而确定改正不良行为的目标,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从旧的不良行为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良好行为的模式。

2、摆脱孤独感青少年不良行为与孤独感是有联系的。

国外的某些研究表明,孤独感与酒精依赖、吸烟、吸毒、赌博、自杀等问题行为有密切在系。

怎样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怎样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怎样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行为习惯是人们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

而受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则属于不良品德行为,在现今中学生里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重视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时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怎样纠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这里谈一谈我的粗浅观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力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当然是由于多种因素。

但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个人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他们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家庭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受恩,从不知道付出。

行为上我行我素,作为大多数的家长,觉得条件好了,一切都由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单单不给好的正面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还纵容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会撒谎。

我认识一位家长,就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是从来不吃亏的,她指的不吃亏就是指劳动的时候想办法避开,捐助活动的时候也一样想办法避开。

还有绝大部分学生懒惰,好逸恶劳。

在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一些学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劳动的艰辛。

他们在校参加卫生扫除拖沓、马虎、乃至不完成。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学校是一个学习、成长的环境,教育者有责任让学生走上正确的
道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然而,有时学生会出现不良行为,
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应强调正确的态度。

在教育中,应把弹劾准则与赞扬准则
并重。

一旦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应首先告诫导师,但更重要的是要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通过讲解、示范,向学生传
播正确的道德理念,鼓励他们制定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

其次,应严格执行学校制度,搭建管理框架。

贯彻落实学校制度,积极构建制度课堂、制度管理、制度检查,从制度入手加强学生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也要注重群体教育的建立,使学校实施社会责任教育,营
造安全和爱心的周围环境,使所有学生能够获得社会正能量的影响。

最后,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职业、年龄等,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采取科学的个性化教育措施,帮助
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

总之,值得强调的是,良好的学生品德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建立起
来的,教育者应该全面细致的进行指导,运用多种有效的措施,加强
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我是一名今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经过半学期以来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除了从中获得很多成长外,也深感教育工作的艰难。

尤其是在如今的中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他们主要表现为:一、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

现在的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在对劳动的态度上,懒散拖沓。

二、自私、虚伪、骄横、嫉妒。

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没有勇气承认,甚至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

对成绩好或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不愿承认他们的确比自己优秀,而是或者口服心不服或者怨别人。

三、自控能力差、好胜冲动。

盲目模仿电影、电视,想做好汉、剑客。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智或谨慎,不注意方法,不讲究礼仪,常为一点小事或一句不恰当的话而产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

他们最多说的一句话是,“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四、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纪律或自修纪律中表现不佳,总是管不住自己,老违反课堂纪律。

五、有的是客观上控制不住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对于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我也想了各种办法来“对付”他们。

经过几轮拆招与过招下来,鄙人也总结了一些小经验。

首先,最主要的也是我最常用的——说教与谈话。

人们常说“不知者不罪”,对于初涉人世的学生,他们知之甚少,没有认知何来行动呢?没有正确的认识又怎么能有磊落的行为呢?无知首先就是成长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了小错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而是要通过说(耐心地说)和学生达成共识,进而在行动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

班主任应该利用一切空余的、特定的时间段(班会、晨会、宣讲课)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理想的追求等等。

通过说教、谈话形式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这也是教育规律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学而得之。

我希望学生能以真诚、诚实面对自己,面对同学,面对朋友,面对老师,面对任何人。

我班有好几个男生曾经因为学习成绩撒过谎,因为与人闹矛盾骗过老师,因为怕批评而不诚实,我在先把事情来龙去脉搞清楚之后,不是批评他们所做的错事,而是指出他们不诚实,没有勇气面对错误,不像男子汉。

如何防范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

如何防范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

如何防范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自我伤害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身体或心理产生伤害的行为。

在如今的社会中,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问题日益突出,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这一问题。

一、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原因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常常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下面将列举几个常见的原因:1. 心理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情感困扰、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成为他们自我伤害的导火线。

2. 自我认同困惑:在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产生疑惑和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可能会通过自我伤害来寻求认同感。

3. 社会压力: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学业压力、升学压力等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

4. 心理疾病:某些中学生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他们对自我伤害产生更强烈的冲动。

二、如何防范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中学生自我伤害的危害极大,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这一行为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方法:1. 建立健康的心理教育体系: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压力,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2.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加学生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氛围。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校和家庭应该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压力释放渠道,比如课余活动、体育运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减轻压力,增强抵抗力。

4. 关注和管理学生的网络活动: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中学生自我伤害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及时发现并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5. 提供足够的心理医疗服务:在发现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情况下,应及时引导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疗帮助,如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

如何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如何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如何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矫正,就逐渐形成陋习,它将是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不搬走它,前进的车轮就不能向前滚动。

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多种多样的,产生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的。

那么老师要及时的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环节。

一、开展“不良行为诊断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症药方”。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思想片面和认识上的偏差。

我在高一下学期就开展了“不良行为诊断活动”。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的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良陋习以及形成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措施。

对于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制订出了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成绩显著进步奖励制度。

对于少数同学在活动缺乏正确认识,并且在活动期间存在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要请家长来校协同学校和本人,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共同制定“对症药方” ,并予以落实,防止搞形式,走过程。

二、进行情感交流,启开学生心扉;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在教育学生改正错误时,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逆反心理,良言会被误认为“坏心” ,善意会被误解为“恶意”。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的心境被怀疑恐惧笼罩着,他们对老师和同学冷漠疏远,甚至对立,故意与老师“顶牛” ,老师对此应怀有崇高责任感去爱护学生,去了解他们。

因此,老师应先站在学生的“立场” 上努力替学生寻找犯错误的“合理性” ,耐心地、热情地引导学生吐露犯错误的真实思想根源。

只有这样做,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在帮助他们,就会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

三、寻求学生的闪光点,把握教育时机,触及心灵伤痛,促使其转化。

— 1/2 —— 1/2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作为一个老师要在平时各种各样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寻求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激起他们内心震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发出闪烁的光。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准则以及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阶段,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不多,但他们的消极影响很大,不仅加大老师管理班级的难度,还会无形间带坏其他同学,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峰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现在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这种行为,解决中学教育的困境已迫在眉睫。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特点作为班主任的我在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主要表现为:1、学习热情不高,对学科没有兴趣。

碰到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地方。

如:看漫画书,玩游戏,与同桌聊天等等。

2、缺乏学习的进取心,没有竞争意识。

他们不重视学习,更不重视学习成绩,甘于落后其他同学,没有上进心。

3、脾气暴躁、容易冲动。

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四处发泄,欺负同学,无视老师的教育,态度傲慢,有时甚至与老师起冲突。

4、喜欢攀比,存在不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衣服追求光鲜亮丽,头发追求时尚前卫,鞋子追求品牌质量。

5、盲目讲哥们义气。

看到朋友被欺负,就召集一群人对打人者群殴,严重者甚至召集社会不良青年在校外拦堵。

这些行为不仅加大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还造成了班级的不良风气。

二.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学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教学观察以及家访等途径,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长通过各种调查分析可以知道,真正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并不多,而兴趣、动机、脾气、生活、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他们行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他们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父母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而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培养独生子女,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几点对策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几点对策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几点对策在班级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校园里几乎随处可见的垃圾、墙壁上擦了又现的脚印、卫生间里令人反胃的污物、上课时楼道里肆无忌惮的叫嚷声,更有目无法纪的拔拳相向、敲诈勒索、以大欺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每天我们要面对太多太多这样的问题,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班主任的办公室,天天都会看到班主任在处理各种各样的违纪事件。

欣喜、苦涩、愤怒、自责、担忧、无奈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

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面对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一、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切忌急功近利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

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

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

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

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

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做下来,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要教好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

一个班级五六十名学生,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被筛选过一轮的班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切不可急躁。

不能怕学生犯错误,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学生所犯的错误。

回首过去我们也曾犯过错误,所以面对今天的他们,我们应该多几分宽容。

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才会冷静地去了解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分的急躁和严厉,反而可能使问题激化。

有一次,班里发生了一起打架事件,得知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我非常恼火,三令五申之下,还有人打架!转念一想, 反正已经打了,发火也没有用。

最后决定还是先了解情况吧,事情弄清楚之后,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让其他同学自由发言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意见趋于统一他们打架都是不对的。

这样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学生也会受到这种平和的影响处事就会少几分冲动,多几分冷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是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

”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一定的潜在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

行为习惯是一种后天潜在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常的心理现象。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

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或疏导、或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

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更需要广大教育者去认真矫正。

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一)中学生散漫的行为习惯通过有关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0%。

这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无所追求、期待无拘无束的生活。

有这种心理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二)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

这种心理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

往往表现为自我的约束差,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三)中学生的利欲行为习惯在调查中还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利欲行为。

这种心理表现为虚荣心重。

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贪图享受,为达到目的又不愿意自食其力,专找歪门邪道。

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中学生表现为考试作弊,早恋,涉足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甚至赌博、偷窃、勒索等。

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涉足社会经验不足模仿性强。

以上种种行为在学生中影响范围较大,影响力深远,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

单纯停留在批评、责骂等教育方式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必须要追根溯源,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治标治本。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

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

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

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

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的40%。

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无可非议的,但片面的倾慕某位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的心理,最终造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心理行为。

更何况,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

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的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

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往往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

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

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

正常人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如果一个人很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未能如愿。

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小孩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因而为他们树立积极榜样,以作示范,在小孩心中灌输完美的社会形象。

百态人生,使仍处于观望中的中学生目不暇接。

也让我们防不胜防。

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观念、方式陈旧而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

如:设立重点班,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

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

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

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改革开放,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的思想、文化发生重大的变化。

通过调查发现,有10%的学生家长为了经济发展,都出外打工,家中剩下老弱妇孺。

学生在家中缺少家长的管教。

在缺少家长管理之下,学生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果不加以引导,染上陋习就越多,变得散漫,没有目的,更有甚者,想南下打工,不愿意读书。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家庭的联系。

1、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

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

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真实。

先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学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的指出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

”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2、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调查中发现有95%的家长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

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

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3、教师、家长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1、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道德准则灌输,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通过对学校班主任、教师的调查,他们都认为要做到言行一致。

第一,讲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第三,教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

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的内部动力。

要做到正面启发,积极善诱导;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理服人。

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以及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调查中发现,都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其次,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

另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总的来说都是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做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团结学习,互爱互助。

通过对学校班主任的调查,他们都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

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

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

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

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

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

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

具体实施有:第一,保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发扬积极因素。

第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第三,明辨是非,给学生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况。

第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