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质课课堂实录
初中化学微课实录教案
初中化学微课实录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
教学目标:
1.学习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组成结构;
2.能够根据元素的周期表位置,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并提出:为什么要将元素分类放在周期表中呢?
二、讲解化学元素(15分钟)
1. 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元素的命名和符号表示法;
3.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组织方式。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20分钟)
1.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排列规律;
3.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四、展示实例(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性和预测元素性质的能力。
五、总结与回顾(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预测氧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可能的化合物。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
2. 元素周期表;
3. 化学实验演示器材。
教学评价:
学生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生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实录
初中化学课堂实录那天的化学课,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一进教室,我就听到老师大喊:“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都愣了一下,心里想着:啥准备?难道化学课要玩大的吗?老师神秘一笑,神情狡黠:“今天我们来点不一样的!”我心里一阵揣测,马上就觉得不对劲。
你知道的,化学课上,老师一说“不一样”,咱们这些小伙伴就开始有点紧张了。
结果,老师突然拿出了一个瓶子,里面装着透明液体。
“这是什么?”老师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开始卖关子了。
“猜猜看?谁要来尝一口?”全班一片哗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往后缩,心想:谁敢尝啊?“这可是水。
”老师一副坏笑的表情,接着说,“不过,水可不止是水哦,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水的秘密!”这下我们才松了口气,原来不是啥毒药,哈哈。
老师拿着水瓶,接着讲起了水的神奇性。
他说:“你们知道吗,水是大自然最常见的溶剂。
”话音刚落,整个班级就一片安静,大家都在思考这句话的意思。
然后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你们看啊,盐放进水里,它会溶解;糖放进去,溶解;甚至油啊,放进去也不溶,为什么呢?”这时,几个小伙伴举手问:“老师,油放进去不溶,难道是水不喜欢油?”老师一边笑一边点点头:“对,水真的是有点挑食,它喜欢和像盐、糖这种可以和它结合的东西合得来,至于油嘛,它们两个就是八字不合。
”听到这里,大家笑了,觉得老师真的挺有意思的。
然后,老师拿出了另一瓶液体,看起来像是水,但颜色偏红。
他笑了笑,接着说:“你们能猜到这是什么吗?”这回我们全都赶紧瞪大了眼睛,心想着:这是啥新玩意儿?老师神秘一笑:“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叫做‘氯化钠溶液’,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盐水。
”大家好像恍然大悟,但又有些懵,心里想着:这东西不就是我们做饭加的盐水吗?怎么变得这么高大上了?老师又说:“你们有没有想过,盐水除了可以让菜好吃,还可以干什么?”我们一脸懵逼,想了半天都没猜出个所以然。
老师见状,立马就给我们解答:“盐水可以用来消毒啊!”这一下大家都觉得非常惊讶。
初中化学综合课教学实录分享
初中化学综合课教学实录分享答案:在本节综合化学课上,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法,进行了一个围
绕酸碱性的实验。
首先,我向学生解释了酸碱性的概念,然后进行了
PH值测试纸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亲自感受并
理解了不同物质的PH值,加深了对酸碱性的理解。
接着,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了酸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一些
真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探讨酸碱性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激发学生
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
整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案例分析的结合,使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加深了对酸碱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次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拓展
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化学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启发和引导,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探究中成长。
总的来说,综合化学课教学实录分享,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今后能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化学知识中实现全面发展。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教学实录旨在通过记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探讨有效教学策略,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以“水的净化”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方法,掌握过滤、吸附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的净化。
2.探究实验(1)教师演示实验: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并完成水的净化实验。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总结出最佳净化方案。
4.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本节课所学的净化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净化水?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了解更多净化水的方法。
5.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收获。
2.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表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然而,在时间安排上,仍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化学优质课课堂实录1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课堂实录沿庄中学李树娟一,导入老师:“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6节化合价啊。
”二,授新老师:“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老师:“元素之间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他们的原子个数比是不是一个定值?”老师:“比如说:钠和氯在形成氯化钠的时候原子个数比是几比几?”学生:“84比……”老师:“钠离子、氯离子的离子个数比是多少?”学生:“10比上……”学生:“5比9吧”学生:“1比1”老师:“在共价化合物里面,我们是以氯化氢为典型特例来进行分析。
那么在氯化氢中氯、氢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学生回答不上老师:“氯化氢怎么写呀?”学生:“1比1”老师:“离子个数比、原子个数比是不是一个定值?”老师写出“NaCl”和“HCl”进一步讲析,它是一个定值,只能是“1比1”的关系。
然后导出“元素在化合时的数目就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
老师:“大家在书上把这句话找出来……”1、“化合价的定义:……”2、“化合价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两个部分:既有数值,又有正负。
”3、“到底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和它的正负是通过什么来进行确定的呢?”老师:“NaCl中Na和Cl的化合价各是多少?”学生:“正1价。
”老师:“那你是怎么确定它是正1价的?”学生:“它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失去1个电子。
”进一步分析“Cl”的化合价是“负1价”。
老师:“在MgCl2中Mg和Cl分别显几价?”学生:“Mg显正2价。
”“因为,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他失去两个电子。
”老师:“那Cl显几价?”学生:“负2价。
”老师提示:“一个原子”学生:“负1价。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讲共价化合物的两个例子。
……”以氯化氢和水为例,让学生分析,指名作答。
老师:“讲得很好……”4、老师:“化合价如何来标识它?”重点讲析与离子书写的区别,对比找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演板,书写化合价的标识。
5、老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合价的规律。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1)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教学背景本节课以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依据,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在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原子结构、化学反应等。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溶液的概念、分类及性质,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并能够运用溶液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分类及性质;学会制备溶液的方法;能够运用溶液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海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溶液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液的制备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方法。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溶液的性质,探讨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液的重要性。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溶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堂实录.doc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课堂实录宾阳县黎塘镇第二初级中学杨家芬一、教学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学习目标:1、物质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实验7-1观察现象1:观察现象2:【交流讨论】1、由上述试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上述试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归纳总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精讲点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灭火的原理是在燃烧条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灭火原理的应用一般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去分析并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交流展示】(1)你如何熄灭蜡烛?(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研读共品】P127 了解几种灭火器原理和适用范围【讲解】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引起爆炸。
如可燃物性气体、可燃物性液体蒸汽、可燃物性固体粉尘在空气中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
【实验探究】实验7-3观察现象:发生爆炸讨论、分析原因:【归纳总结】为防止可燃物遇火,引起爆炸在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空气》课堂实录
《空气》课堂实录丛林本课特点:本节课是化学课上第一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也就是空气并测定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的一节课,这节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评价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严密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含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以及实验误差原因的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引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科学探究策略实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课堂评价策略教学模式:实验激活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构建学习意义(联系生活、感受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策略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情境当中,感受探究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查阅史料、实验启发)主要采用的策略中通过学生查阅史料,配以实验加强学生感性的认识来进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3、设计实验方案(提供资料、概括思路)为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采用的策略是提供资料,概括思路。
4、小组实验探究(阅读步骤、体验探究)对于实验操作,学生如何掌握,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实验步骤,体验实验探究这样的策略。
5、得出实验结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
6、分析实验误差(训练思维、培养态度)为了深化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7、概括成败关键(反思升华、加深理解)在分析实验误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成败关键,这步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
8、改进实验方案(应用创新、张扬个性)在概括实验成败关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应用所获得的方法进行创新,张扬学生的个性。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注意事项、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中考备考技巧以及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食品、药品、环保、能源等多个领域。
掌握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化学在中考和高中阶段均占有重要地位,学习化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化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结构等。
2.原子和分子:掌握原子的结构、分子的性质等。
3.化学反应: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反应条件等。
4.溶液:了解溶液的性质、浓度、稀释等。
5.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6.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等。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学科,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
2.理解概念:化学中的概念繁多,要注重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3.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化学实验和问题分析中,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复习、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列表归纳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形成体系,便于记忆和理解。
2.思维导图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果。
3.实验操作法:积极参与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教材:对照教材,梳理知识点,确保掌握程度。
2.做题巩固:多做中考真题和模拟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查漏补缺: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九年级化学课堂实录
九年级化学课堂实录篇一:九年级化学课堂实录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肥皂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辨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开展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既定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思考问题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努力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学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具准备】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难点:阐释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1)多媒体、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硬水、肥皂等;(2)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烧瓶、碎瓷片、酒精灯、冷凝管、试管、锥形瓶2.学生用具(1)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冷凝管;(2)河水、硬水。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看,这三杯水有什么不同吗?(一杯是天然水,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纯水,)纯水是发黑无色温润的透明液体而另一杯是比较浑浊的,这杯水我们可以饮用吗?生:不能,因为有杂质等。
师:同学们回答正确。
这杯水我们不能自来水那我们通过什么方法使河水变成饮用,使得自来水变成纯水呢?这就是我们那时的学习内容——《水的净化》。
(设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想问问观众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饮用的自来水是怎样的一个观众净化过程吗?好下面来了解一下自来水厂前面净化整个过程。
(播放视频)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然后学生阅读教科书。
初中化学教学实录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实录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数、原子序数等;3. 能够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教学重点: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2. 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的三维模型;2. 原子核的结构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化学世界》第一册;2. 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原子的组成和结构,解释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和位置,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结构。
3. 观察实验(2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原子模型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搭建原子结构的三维模型,并观察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分布情况。
4. 知识巩固(10分钟)老师提问学生有关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并加深理解。
5. 展示应用(10分钟)老师通过举例解释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6. 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原子结构和性质。
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 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结构展开,通过观察实验和实例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中学化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中学化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1. 引言中学化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名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中学化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希望能为化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2. 实录1:启发式教学时间:2022年3月15日名师:张老师内容:张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溶液的颜色会改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溶液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和电子跃迁现象。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的科学兴趣被激发和培养。
3. 实录2:示范实验时间:2022年4月5日名师:王老师内容:王老师善于利用示范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本节课中,他向学生展示了金属反应和气体生成实验,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操作,生动地演示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学生们通过亲眼目睹实验现象的产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转化。
4. 实录3: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间:2022年5月10日名师:李老师内容:李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和展示。
他通过投影仪和实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增强了研究效果。
此外,李老师还设计了互动题目和小测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研究内容。
5. 结语中学化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为我们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启发式教学、示范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些实录能为化学教师提供启示,促进化学教学的创新和改进。
九年级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堂实录无锡市藕塘中学蒋晓艳主讲师:上课。
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下。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表演两个魔术。
先看第一个。
咱们讲台上有五个酒杯,老师今天在你们经常喝水的水杯里面盛装了一些橙汁,这个杯子它是一个魔幻的杯子,魔力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几个杯子当中——什么来了?生:红酒。
师:哦,红酒来了。
——什么来了?生:苹果汁。
师:苹果汁来了。
——什么来了?生:可乐。
师:啤酒更贴切吧?像吗?生:像。
师:什么来了?生:牛奶。
师:牛奶来了。
——你们的杯子有这种魔力吗?生:没有。
师:老师这里今天还带来了一块小手绢,没什么特别吧?和你们平常用的一样。
我先放一些水,把它浸泡在水中。
(边操作边问)潮湿的手帕能燃烧吗?生:不能。
师:不能(附和学生)。
(拧干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将手帕点燃。
学生惊讶不已)能燃烧吗?生:能。
师:唉!而且老师这手帕还烧不坏呢!(一会儿火焰熄灭)打开看一下(抖动手帕向学生展示)。
坏了吗?生:没有。
师:同学们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老师表演了两个魔术。
其实这些魔术都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化学的大门。
那么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个实验。
第一个:清水变牛奶。
这是一个小烧杯,在这个小烧杯里倒入一些澄清的液体。
我们请前面的第一个同学向后转,给大家吹一些气体在里面。
(学生吹一会儿气体后教师提问)观察到了什么?唉!原本澄清的液体现在变得——浑浊(师生同时)。
是吧?唉,这是什么原因呐?生:二氧化碳。
师:哦,同学们通过小学自然课可能都知道,其实老师刚才倒入的是一种叫着石灰水的物质,这位同学吹入的是一种叫着二氧化碳的物质,是吧?当这两种物质相遇的时候,它们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变成了现在牛奶一样的物质。
生活中你见过金属燃烧吗?生:没有。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种金属,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它的颜色。
初中化学微课实录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微课实录教案设计
主题:化学微课实录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化学实验的场景或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解释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并介绍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
3. 示范实验(10分钟):老师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示范,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操作技能。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2. 实验报告模板
3. 化学实验视频资料
扩展阅读:
1. 了解化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2. 深入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备注:这份微课实录教案设计范本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课堂实录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化学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从水龙头里接出来的水,是经过怎样的处理才变得如此清澈干净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水的净化过程。
”二、知识讲解老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水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大家想想,我们常见的水中杂质都有哪些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同学 A:“有泥沙!”同学 B:“还有细菌和病毒!”同学 C:“还有一些可溶性的物质,比如矿物质。
”老师:“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么,要去除这些杂质,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沉淀”两个字。
老师:“沉淀是一种简单的净化水的方法。
比如说,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会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沉淀下来。
”接着,老师展示了一个装有浑浊水的烧杯,并向其中加入了一些明矾,搅拌后静置。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明显看到水中的杂质沉淀到了底部。
老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过滤。
”老师拿出一个过滤器,向同学们介绍其组成部分。
老师:“过滤可以去除水中不溶性的杂质。
在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老师详细讲解了过滤的操作要点,并进行了示范。
然后,老师又讲到了吸附。
老师:“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老师展示了用活性炭吸附有色液体的实验,同学们看到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三、小组实验老师:“现在,同学们分成小组,亲自来进行水的净化实验。
”同学们迅速分组,开始实验。
有的小组在进行沉淀实验,有的小组在进行过滤实验。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及时给予同学们指导和帮助。
小组 A 同学在过滤时遇到了问题,滤液浑浊。
老师过来查看后,指出是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小组 B 同学成功地完成了沉淀和过滤实验,得到了较为清澈的水,兴奋地向其他小组展示。
四、课堂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
老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说说水的净化过程中,哪一步最重要?”同学们各抒己见。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堂初中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以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为主讲教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珍爱生命。
2. 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制备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2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3.1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案例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九年级化学课题1空气优秀课例学案课堂实录
课题1 《空气》课堂实录一、激情2分钟师:上课生:老师好!拼搏为理想,奋斗为梦想(班级口号)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一时一刻离不了。
这是什么物质呢?生:(谜底)是空气师:很好,看来这位同学很聪明,喜欢动脑,课外知识较丰富。
同学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空气。
首先大家一起朗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并记住其体积分数;重点:记住空气的体积分数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师:大家拿出学案,小组长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把分值写在表格中。
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
(3分钟)(发现学生对与实验有关的内容都为完成)师:[探究导航]:一、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师: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生A:能。
用塑料袋一罩,就会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就证明那里有空气。
师:空气被兜住了。
生B:用手扇一扇感觉有风。
师:风其实就是空气流动造成的。
生C:用空的塑料瓶装水时,会从瓶口往外咕咕冒气泡,其实就是瓶内的空气被赶出的现象。
师:我这有一个集气瓶(展示集气瓶),我说它是空的,对不对?生:不对。
里面有空气。
师:没错,你能用这一集气瓶收集课室内的空气吗?生A:把集气瓶拿起来在课室内上下晃一晃。
生B:不行,在进入课室前瓶内已有空气了,必须先把瓶内的空气倒掉才行。
师:对,如何把瓶内的空气赶跑呢?生:在课室内先用集气瓶装满水,再把水倒掉,最后盖上玻璃片,这样就收集到了课室内的空气。
师:很好,这位同学积极动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大家要向他学习。
师:正因为空气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们察觉,所以尽管它客观存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下面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空气是由谁发现的。
生: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如接受其它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八年级化学课堂实录
八年级化学课堂实录
在八年级的化学课堂上,老师用丰富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实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八年级化学课堂上的具体
内容。
首先,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化学实验。
实验的主题是“物质的燃烧”。
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几种常见的物质,在明火下进行燃
烧实验。
学生们看到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和特点不尽相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物质燃烧的基本原理,还培养了动手
实验的兴趣。
接着,老师利用PPT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
通过动画和图片
的展示,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的类型。
老师还安排了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加
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老师组织了一次化学实验操作。
学生们分成小组,根据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了“酸碱中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操作、相互配合,最终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还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
八年级的化学课堂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
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化学课堂实录为学生们带来了一次生动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化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课堂实录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上课铃声响起,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大家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从水龙头接出来的水是怎么变得干净可饮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水的净化。
”老师打开多媒体,展示了一些浑浊的水的图片,有河水、湖水,还有受到污染的井水。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纷纷皱起了眉头。
老师问道:“看到这些浑浊的水,你们觉得能直接使用吗?”同学们齐声回答:“不能!”老师接着说:“那我们要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干净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讲解老师拿出一杯浑浊的水样,说道:“首先,我们来看看最简单的净化方法——静置沉淀。
大家观察一下,静置一段时间后,水中的杂质有什么变化?”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杯子,过了一会儿,发现一些较大的颗粒沉淀到了杯底。
老师解释道:“静置沉淀可以让一些较大的固体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但这种方法只能去除一部分杂质。
”接着,老师又拿出另一杯水样,加入了一些明矾,搅拌均匀后让同学们观察。
“大家看,加入明矾后,水中的杂质是不是聚集得更快了?这就是明矾的作用,它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加速沉淀。
这种方法叫做吸附沉淀。
”然后,老师展示了一个简易的过滤装置,向同学们介绍:“过滤是一种更有效的净化方法。
我们需要用到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等器材。
”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将滤纸对折两次,放入漏斗中,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然后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边,将待过滤的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注意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同学们认真地看着老师的操作,时不时发出疑问。
老师耐心地解答着同学们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在同学们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巡视着各个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实验结束后,老师问道:“通过过滤,你们得到了更清澈的水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第四单元课题4 化合价(第一课是)课堂实录过程:一,导入1.写出氯化钠、氯化镁的化学式,思考怎样判断这两个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2.画出钠、镁、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思考上述两个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并引出化合价。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授新老师:“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回顾已学知识,以抛出本堂课核心问题:老师:“元素之间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他们的原子个数比是不是一个定值?”——激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些抽象)老师:“比如说:钠和氯在形成氯化钠的时候原子个数比是几比几?”——提问,学生回答——这一环节,老师把上面的抽象问题落实到一种离子化合物上,目的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学生:“84比……”——迟疑不定的回答,明显,学生还没有准确领悟老师的问题。
老师:“钠离子、氯离子的离子个数比是多少?”——老师加重了“离子个数比”几个字的语音,以提醒学生注意,老师问的是“个数比”。
学生:“10比上……”——该学生还是完全没有领悟。
学生:“5比9吧”——换了学生回答,继续出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能准确把握。
学生:“1比1”——有懂得的学生回答出来,老师见有学生答对后,没有进一步跟学生讲明为什么是“1比1”,就进行了下一步共价化合物的分析。
(此处稍显粗糙,大多学生明显还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离子个数比”,可以写出氯化钠的化学式“NaCl”,一个Na和一个Cl,构成一个“NaCl”,是以,离子的个数比为“1比1”。
甚至,还可再增加一个离子个数比不是“1比1”的离子化合物来分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老师:“在共价化合物里面,我们是以氯化氢为典型特例来进行分析。
那么在氯化氢中氯、氢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学生回答不上——明显对粒子个数比还不清楚。
老师:“氯化氢怎么写呀?”——老师改变了问题,通过提醒怎么写来帮助学生认识个数比。
学生:“1比1”——学生答对,老师迅速转入下一问题。
老师:“离子个数比、原子个数比是不是一个定值?”(此处过快,因为,学生对粒子个数比尚不完全理解。
)老师写出“NaCl”和“HCl”进一步讲析,它是一个定值,只能是“1比1”的关系。
然后导出“元素在化合时的数目就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
老师:【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本84-85页“化合价”,完成下列问题:1.化合物都有固定的,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
2.化合价有价和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价,氢元素通常显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价,非金属元素显价。
3.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
如:O2、Fe、Cl2、Cu4.同种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可能不同,如FeO与Fe2O3中的“Fe”同种元素在同种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NH4NO3中的“N”。
5.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6.化合价的书写方法: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用“+n”或“-n”表示3、“到底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和它的正负是通过什么来进行确定的呢?”——用问题导出表格,增强学生对表格的关注。
(教师就表格进行详细讲析。
)老师:“NaCl中Na和Cl的化合价各是多少?”——让学生听了老师以上解析以后来尝试着确定化合价。
学生:“正1价。
”老师:“那你是怎么确定它是正1价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它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失去1个电子。
”——学生能挖到根本,不错。
进一步分析“Cl”的化合价是“负1价”。
老师:“在MgCl2中Mg和Cl分别显几价?”——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学生:“Mg显正2价。
”“因为,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他失去两个电子。
”老师:“那Cl显几价?”学生:“负2价。
”老师提示:“一个原子”学生:“负1价。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讲共价化合物的两个例子。
……”以氯化氢和水为例,让学生分析,指名作答。
——让学生作答并分析原因,激发思考。
老师:“讲得很好……”——给以肯定和鼓励。
4、老师:“化合价如何来标识它?”——教师在学生理解化合价的确定后转入第4个知识点:化合价的正确标识。
重点讲析与离子书写的区别,对比找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此环节老师讲述过多,可否引导分析一两个,留下的让学生尝试分析?)学生演板,书写化合价的标识。
——指导下面学生在纸上划一下。
5、老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合价的规律。
”——转入第5个知识点。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1)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老师结合例子讲析,再让学生计算,然后说明可以依据这个规律来进行物质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的推算。
学生课堂练习推算化合价。
——1人演板,下面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教师再点评。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二:(2)在化合物里,氢通常显+1价,氧显—2价。
——教师进行例题分析。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三:(3)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教师进行例题分析。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四:(4)单质里面,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例题分析。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五:(5)许多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
——请学生们看书,引导学生认识化合价可变的原因,并以铜Cu、铁Fe为例举例分析学习其读法、命名办法。
老师:“请大家写出亚铁离子、铁离子、铜离子、亚铜离子的符号。
”——当堂训练,让学生动起来,好。
选一位同学演板,教师巡回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点评学生的演板,规范书写。
老师指导学生了解哪些变价是需要掌握的。
(本环节为了强调化合价的规律这个重点,老师采取直接呈现——引导分析——例题引证——当堂训练——客观点评五步进行。
但在后面的点评中,可否改为让其他学生点评?并且,能否让下面小组或者同桌同学互相点评一下各自的课堂训练作业?——让学生观察、思考、点评,相互找找不足之处,让学生动起来。
)大屏呈现化合价的规律六:(6)原子团的化合价有构成元素原子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算出。
“根”的化合价一定不为零。
以硫酸根SO4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以硅酸根SiO3为例,进行演板、课堂推算训练,再点评。
——做到当堂训练,讲练结合。
【记忆竞赛】快速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看谁记得多记得准(根据表4-2归纳)。
【顺口溜】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汞要记清;二三铁来二四碳,单质元素零价看;氧硫负二用的勤,可变价数具体定;原子团正一是铵根,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化合物里化合价,正负价和必等零。
三,布置作业(可否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做个小结,再布置作业?)个人对本课题的思考教材分析:元素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
具体知识如下:一.化合价的定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用化合价口诀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二价镁氧钙钡锌,铝三硅四都固定;氯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一三金;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
)二.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作为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三.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在化合物里,氢通常显+1价,氧显—2价。
3、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4、单质里面,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许多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
6、原子团的化合价有构成元素原子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算出。
“根”的化合价一定不为零。
四.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1)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2)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推求化学式的一般步骤是:①排列元素符号(一般正价在前,负价在后);②确定原子个数(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0;③写出化学式;④检查化学式。
五.常见考法化合价是书写化学式的基础,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于将来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了它是中考中的常青树,经久不衰。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化合价的具体应用。
判断化学式的正误一般要从化合价原则(主要是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元素符号的书写、书写顺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六.误区提醒2.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值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负价数值=8﹣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化合价的对象是元素而不是物质。
因此“O2的化合价为零”的说法是错误的。
4.只有确切知道某物质存在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而不能根据化合价随意乱写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应用,是化学语言的基础。
对于他的掌握情况,关系到化学语言——化学式的学习,因此一定要加以重视。
学生对本节内容感觉比较抽象,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授课以基础知识为主,开始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可适当放慢授课速度,尽可能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认识理解什么是化合价,并记下常见的些元素的化合价;2、学会化合价的标识方法;3、理解掌握化合价的一般规律;4、学会应用化合价。
教学设想:1、为学生设计学案,列出本课要把握的基本知识点,并搭配对应的训练题,便于学生全面整体把握本节教材内容;2、依据教材内容编排,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读教材,分组讨论交流,初步认识教材相关内容,不懂地方打问号。
3、在学生有所认识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采取启发式教学。
老师提问、分析、讲解,学生倾听、思考、回答、领悟,再通过课堂训练题反馈落实(演板由老师学生集中点评,下面学生作业给适当时机交互点评)。
4、用化合价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采取“看谁记得快”分组比拼,当堂落实。
5、教学基本程序:程序一:回顾上节相关内容导入;程序二:化合价的定义;程序三:化合价的标识方法;程序四: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程序五:化合价的应用。
程序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