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社会比较与公平感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社会比较与公平感](https://img.taocdn.com/s3/m/5833162316fc700abb68fc2e.png)
• 3、自己和他人的类似性 • 与自己相类似的他人存在时,能够增强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所以,这类人容易成为比较对象。 • 费斯汀格认为,能力的评价中也有同样情况:即 与自己有类似条件的他人相比较,才能明确地评 价自己的水平。比如,要想知道自己的驾驶水平, 若彤初学者比,或同职业赛车手比,都难以得到 准确的评价结果。
费斯廷格关于能力和观点的比较有以下几个观点: 1、当与那些被认为是与自己观点或能力十分接近的人能加以 比较时,那么,对自己观点或能力的主观评价是稳定的。 2、当与那些和自己观点、能力不同的人比较时,会产生改变 自己的观点或能力的倾向。 3、人很少将自己和那些与自己差异太大或过于疏远的人进行 比较。 4、在一个群体内,观点或能力方面的不一致,将会引发群体 成员为了减少这种不一致而行动。 5、停止与那些带有敌意或鄙视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因为再与 这些人比较就意味着不愉快,反过来说,停止与某人进行比 较,意味着观点方面的敌意或鄙视。但是,这个假设只适用 于观点或意见,不适用于能力的比较。
二、各种比较行为 1、态度的变化 2、群体内的竞争 3、对人喜欢或反感 4、群体的形成
三、社会比较理论的补充 1、不明确性和社会比较 2、关于社会比较的作用 3、与不相同人的比较 4、横向比较和群体间比较
第二节 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一、几种公正的形式 平等的分配 按需的分配 公平的分配 “公平”一词,广义的解释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 平、结局公平等三层意义。在讨论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时,“公平”一词是狭义的,仅指结局公平。
2、比较的标准:物理真实和社会真实 • 通过客观的、物理的手段来确认意见、能力评价的妥当性, 费斯廷格称之为物理真实性;通过和他人进行对照、比较 从而确认自己意见、能力评价的妥当性,费斯廷格称之为 社会真实性。 • 当很容易获得或存在评判自己能力、观点或意见的客观的 物理的标准时,即存在物理真实时,人们就不必通过将自 己与别人加以比较来评价来评价自己的能力观点或意见。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客观的、物理的标准往往不存在, 或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但在实际上不能使用,于是人们就寻 求社会真实。 • 如果有了物理真实性,尽管已能把握意见或观点、能力的 妥当性,但人出于“更完善、更优越”的动机,仍然会进 行社会比较,即同样需要社会真实性。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1c51fd89d0d233d4b14e69c3.png)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噪音:在噪音条件下, 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 你会不会帮他呢? 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说服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说服](https://img.taocdn.com/s3/m/2bd296d4b14e852458fb5704.png)
主要内容:
说服的途径 说服的要素 现实生活中的说服 如何抵制被说服
说服的主要途径
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必须清除的障碍: 是否注意? 是否相信? 是否记住? 是否行动?
说服的主要途径
中心途径: 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 全面系统的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更多 使用中心途径,关注论据,如果论据令人信服, 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
脑 白 金 广 告 效 果 之 反 思
(二)广告重复的消极作用: 广告重复的消极作用: (1)过度重复鉴于没有新内容而导致厌倦的 ) 产生。 产生。 (2)随着重复次数继续增加以至于把认知活 ) 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 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 度。 其 以产生 度 至导致消极 度。
如何抵制被说服
路线 路线特点 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影 响因素 态度改变的效果
态度改变微弱而短 暂,根据态度依据外部线 宣传说服者变量:如可 信性和吸引力; 索而非通过积极思 信性和吸引力;信息表 线 面特征; 考信息本身的内容 面特征;宣传说服次数
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相对强烈, 中心路 接收者对信息内容 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相对强烈, 较持久, 反映积极并做认知 信息接收者的 较持久,可由态度 线 加工 预测其行为
脑 白 金 广 告 效 果 之 反 思
国外消费行为学家Anthory R Pratkanis的研 国外消费行为学家 的研 究表明: 究表明:过多地重复广告信息虽然引起受众 的反感, 的反感,但却不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以及 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 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这些令人愉快或不愉 快的一面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 快的一面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只有 广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费者记忆深处, 广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费者记忆深处, 这 者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529a944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a.png)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a8eeef0bb4daa58da0114af4.png)
在本能论和动机论看来,在侵犯 行为得以表现之前,其能量是一直维 持着的,只有通过侵犯行为的表现, 才能“发泄”这种能量,也才能减弱 这种侵犯的倾向。而社会学习理论认 为,人通过对 环境刺激和行为后果的 认知,就可以减缓情绪的唤醒,从而 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 侵犯倾向 (二)侵犯行为的习得 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 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 得的。
2、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 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 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 取的侵犯行为。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 犯行为之间的行为。如自卫行为、教师 和家长教训孩子等。
(2)去个性化。
(3)炎热。
(4)噪声。 (5)挫折。
三、学习和经验的 1、观察——模仿。 2、大众传人的暴力行为可以使观众内心的 攻击性用转移的方式发泄出来,反 而可以减少他的实际的侵犯行为。
(2)失禁论。认为电视里的暴力会起 到激发和榜样的作用,使人的内在的侵犯 性失控而爆发出来,特别是对于判断力和 自控力较差的儿童更是如此。此论得到了 普遍的认同。
儿童目睹侵犯行为后的行为表现
———————————————————————
实验条件
有形的(打)
12.73
1.05
言语的(骂)
8.18
0.35
———————————————————————
暴力模式(实验组)
平静模式(控制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侮辱。 3、否定性评价。当个体受到否 定性评价,而他又认为这种评价是 不公正的,故意的,往往导致愤怒 和侵犯。
社会心理学第7章社会感情.
![社会心理学第7章社会感情.](https://img.taocdn.com/s3/m/44366de065ce0508763213a3.png)
二、 情绪、情感与发展
(四)情绪成熟的指标
防卫机制
1、合理化 3、压抑
2、逃避 4、代替
5、表同
6、投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反向 9、升华
8、幽默
三、社会感情及其功能
(一)概念: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 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
三、社会感情及其功能
(二)功能:
1、动力功能:增力或减力 2、强化功能:巩固或改变行为和认知 3、信号功能:传递信息 4、感染功能:施加影响 5、迁移功能:爱屋及乌
(2)想象调节法
想象的力量有时超过意志的力量。用想象的方法来 对付挫折引起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也是很有效果的。 用想象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三种
①视觉形象想象法 使紧张和松弛相互作用的想象。闭眼,注意身体上 的紧张点;稍停。把你体验到的紧张或痛苦想象成某一 样东西,稍停。将松弛想象成另一样东西,稍停。让这 两样东西相互作用,使紧张消除(例如将紧张想象为一 块粗糙的冰团,把松弛想象为慢慢融化冰块的太阳)。
第四节 社会感情的调适
一、情感智商 二、情绪感知等级 三、情绪管理的方法
一、情感智商:D. Goleman
1、了解自我 2、驾驭情感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二、情绪感知等级:C. Steiner
解读情绪的能力:感知自己、感知 他人、管理控制、弥补伤害、有效互动
100% 高
1发展出某些技巧以应付挫折情境2能重新解释与接纳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不会一直自我防卫能避免挫折并安排替代的目标3知觉某些情景会引起挫折可以避开并寻找替代目标以获得情绪满足4能找出方法缓解不愉快5认清各种防卫机制的功能6能寻求专家的协助四情绪成熟的指标1独立不依赖父母2增强责任感及工作能力减少对外界接纳的渴望3去除自卑情结个人主义及竞争心理4适度的社会化与教化能与人合作并符合个人良心5成熟的性态度能组织幸福家庭6增进适应避免敌意与攻击7对现实有正确的了解8具有弹性以及适应力四情绪成熟的指标防卫机制1合理化2逃避3压抑4代替6投射7反向8幽默9升华一概念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d9f30ac7580216fc710afd75.png)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 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1994).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4. Matras, J. (1990).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 译).台湾:桂冠
图书出版公司.
5. 孙晔等.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 石俊杰. (1993).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7. 孙非等. (1987).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8. Wetherell, M.(Ed.). (1996).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是经常发 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要综合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 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 因。
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 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 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https://img.taocdn.com/s3/m/f3b3fd01fe4733687e21aaff.png)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 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认知的主体
P
态度的另一个人
O
态度的某个对象
X
.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
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P
+ 表示喜欢
测量反应时
中性单词或不呈
没有呈现出启动
现启动刺激
效应
.
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呈现概念词 呈现属性词
联合呈现
实验结果
实验1 实验2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快乐意义词 (左)
非快乐意义词 (右)
非快乐意义词 (左)
快乐意义词 (右)
黑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高 建立在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体态度
.
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单一行为 or 多重行为? 及时行为 or 长久行为?
.
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自控能力的高低
.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白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 非快乐意 义词以同 一个键代 表;白人 名字—快 乐意义词 以同一件 代表,反 应时快。
.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45d00966ddccda38376baffc.png)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从个体自身条件和情况看
1、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程度高则一致, 反之则不一致 2、人格因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环境压力:压力大不一致,反之 则一致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的可获得性: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态度和行为的测量都处于同样 的 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 测指标。
一、影响因素
(二)家庭
(三)团体 (四)社会环境 (五)个体的学习:联想、强化、观察
二、具体研究
(一)1924年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
中描述的关于暗示与模仿在态度形成中 的研究
形成方式: 经验的积累 分化 特殊反应倾向凝固
模仿或学习
二、具体研究
(二)凯尔曼(Kelman):服从、同化、
O +
O
O +
+
+
P
O +
+
P O
X
O
P
-
X
X
P
P
+ X O P
+ +
+ X P O
+
+ X
X P
-
X
三、态度转变的理论
(三)认知平衡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1959)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有些是独立的,有 些是相互关联的,当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不一 致时,就会感到冲突,促使其改变或放弃认知 之一,迁就另一认知(此认知泛指所有包含认 知成分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等)
三、偏见
对某一个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5b880fb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1.png)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2eacc580b4e767f5acfcef3.png)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https://img.taocdn.com/s3/m/6113ec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6.png)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
这个理论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简明性。
9
注意,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只有一个起 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攻击)。
学生因上不了光荣榜而受挫,老鼠因找不到 食物而受挫,
26
这种考察挫折─攻击的新方式与早期假设 相比有几个优势。
首先,新模式可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 导致攻击。
挫折只为攻击提供了不愉快的强度上的条 件。
其次,该模型阐述了为什么一些想法会增 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
27
例如,如果你在考试中失败了,是因为你室 友驾车回家度周末而你的课本在他的后备箱 里,你可能感到很受挫折。
雷霆,或者一个运气不好的篮球运动员破 口大骂偶然推到他的对手。
38
简单地说,一些经验的调查支持挫折会导 致替代性攻击的说法,也证实了挫折─攻 击假说的一个方面和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 的一些早期想法。
39
宣泄与攻击听人说,你应该适度地宣泄自己, 而不要盛怒之下做出一些后悔事。
根据这种分析,任何不愉快情绪都会导致 攻击。
例如,研究者发现令人不舒服的高温增加 了攻击,这温度至少超过人的正常温度 (Anderson & Anderson,1998)。
25
类似的呛人的烟味和嘈杂的噪音会增加人 们给予无辜旁观者的惩罚量(Berkowitz, 1989)。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 挫折,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
他们提出,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 击。
14
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一种就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 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人际与亲密关系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人际与亲密关系_2014级](https://img.taocdn.com/s3/m/60fd7cff5ef7ba0d4a733b7b.png)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着人们喜欢的程度。 Perlman & Oskamp(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 作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 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 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 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 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 越不像正三角,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 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喜爱
迷恋
空爱
第四节 浪漫关系和爱情
爱情类型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Lee)基于不同行为表现将男 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不同的爱情类型
人际中的互补往往发生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 间——性格互补。
另外一种互补的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 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这不是 严格意义的互补,而更是补偿作用。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 表面上,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二者有
注意:美貌对男女可能不同的影响——男女的首 要需求特质
漂亮的标准:
大眼睛、高颧骨、窄( 宽)下颚、小鼻子、灿 烂笑,对称性(平均化 脸孔)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三)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
定和持久。 在吸引人的个人品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差异。男性
吸引他人的品质:真诚、果断、勇敢、理智、忠诚、冒险、 胸襟开阔、坚强等;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开朗、活泼、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热情、随和等。
第四节 浪漫关系和爱情
• 二、爱情与喜欢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efd320e69b89680203d8254e.png)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认识周围环境— 态度能帮个体认识周围环境—认知理论
(四)价值表达的功能
通过态度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
重点
20
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一)服从
重点
18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
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社会态度变化的心理机制, 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社会态度变化的心理机制,并将其称为 自觉理论( Theory). 自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 人们一般都能表述出自己为什么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态度, 人们一般都能表述出自己为什么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态度,对 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的心理原因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的心理原因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17
重点
减少失调的方法: 减少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 )改变认知:
使之与其它认知保持一致。 使之与其它认知保持一致。
(2)改变行为: )改变行为:
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3)增加新的认知: )增加新的认知: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使认知之间 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19
三、功能பைடு நூலகம்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3aeef40e45c3b3567ec8bce.png)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
b,自我宣传。
C,威慑。
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
B,事先申明。
C.自我设障。
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
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优势反应强化说 ➢ 评价恐惧 ➢ 分心冲突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① 所谓“优势反应”,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 当熟练、不假思索即可作出的习惯行为与动 作。
② 他人在场而产生的竞赛动机与被评价动机会 提高个体的活动动机。
③ 如果是“优势反应”的行为,则个体动机的 提高会提高活动绩效,产生“社会促进”。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四)从众的原因
1、寻求行为的参照 2、群体凝聚力 3、对偏离的恐惧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五)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内心和行为都从众。 2、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怀疑。 3、反从众: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人因素 3.情景因素
个人
刺激
群体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群 体 因 素
① 群体规模:在一定规模之内,从众与人数呈正 相关。超过规模,呈负相关。
② 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一致性、凝聚 力越高,从众越强
第七章 社会影响
2、个人人格因素
个体自我评价越高,自信心越强,从众越低。
第七章 社会影响
3、情景因素
情景的线索越模糊,越能增加从众。
A. 影响他人顺从的因素
➢ 引发他人积极的情绪 ➢ 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 提供一个合理原因
B. 增加顺从的技巧
➢脚在门槛内技巧: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门前技巧: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 减低要求。
➢折扣技巧: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 在的理由。
➢滚雪球: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 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七)、从众的功能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 功能。
2、从众能让个体与社会主流倾向保持一致,从而更 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过分从众会让个体失去个性和主动性.
二、顺从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 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 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 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意识到群体压力的存在。
抢盐风波
你抢我也抢 !!!
阿西的从众实验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实
哪验
a一 b条
和
材 料 示 例
cs
三线
条一 实
线样 验
中长 ?
过 程
s Asch 7
6
5
a bc
1
假真
被正
试的
被
2
试
3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三)经典实验研究--从众实验
阿西的从众实验结果表明:独自判断 时正确率超过99%,而75%的被试至 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做了从众的 判断。
社会抑制的经典实验:奥尔波特发现,让大学 生被试写某一批判命题的文章,集中写不如分 开写质量高。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二)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 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活动或工作效率。
2、观众效应:观众的评价压力也能提高活动或 工作效率。
(三)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研究
④ 如果是“非优势反应”的行为,则个体动机 的提高反而会降低活动绩效,产生“社会抑 制”。
查荣克(R.B.Zajonc)的解释: 优势反应强化说
行为仓库
他人在场
动机水平↑
优势行为:简单的、熟练的行为 非优势行为:复杂的、生疏的行为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二 1、社会促进: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 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社会促进的经典实验:特里普利特的自行车 “共骑”与“单骑”实验,发现运动员“单 骑”速度不如“共骑”快。
第七章 社会影响
2、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 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 现象,称社会抑制,也称社会干扰。
从众、顺从和服从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压力源 和行为动机不同。
顺从和从众影响机制接近,都是因为外在影响 而产生的自我行为选择。
区别在于,顺从行为的影响源是有意对行为者 施加直接的或隐含的影响,而从众行为的影响源 通常并不针对特定对象施加影响,而是个体感受 群体压力之下的自我跟从行为。
二、从众、顺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三、服从
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 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 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服从的原因
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 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2.被试的道德水平 3.他人支持与服从 4.权威的靠近程度 5.行为后果的反馈
二、从众、顺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心理学
教材
第七章 社会影响
第七章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的定义: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 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 奖赏的权力(Reward power) 压制的权力(Coercive power) 参照的权力(Referent power) 法定的权力(Legitimate power) 专家的权力(Expert power) 信息的权力(Informational power)
服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从众和顺从不同,行为 的引发具有强制性,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通常有着 规定性的或强迫性的社会角色联系,人们服从的理 由是外在的。
而从众和顺从行为中,影响源与行为者之间并没 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或强迫性关系束缚。从众 者和顺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或寻找到自身行为的 理由,才会跟从外部影响而行动。
“门前技巧”必须满足三个前提:
➢首先,最初的要求必须很大,从而当人们拒 绝该要求时不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推论(如我 不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等); ➢其次,两个要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过长的话义务感就会消失。这一点与“登门槛 技巧”不同,后者具有长期性; ➢第三,较小的请求必须由同样的人提出,如 果换了他人,该效应不出现。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一、从众 (conformity)
(一)定义
从众: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压力, 放弃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 为。
俗称“随大流”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二)从众的特点
1、引起从众的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 是想象的。
2、从众是自愿行为。 3、个体可能意识到群体压力存在,也可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