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合集下载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本教案主要介绍以《清兵卫与葫芦》为教材的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小说简介;2.《清兵卫与葫芦》小说分析;3.小说中主要人物、情节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习《清兵卫与葫芦》小说简介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简介,并简单介绍一下小说的主要情节。

3. 学习《清兵卫与葫芦》小说分析通过老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习小说中主要人物、情节分析让学生自己选择小说中一个主要人物或情节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5. 小结老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学生应该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一个主要人物或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老师点评2. 评估方式在学生分析小说中一个主要人物或情节的时候,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宝贵建议。

3. 评估标准1.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一个主要人物或情节;2.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3.能够听取并理解老师的点评并提出宝贵建议。

六、拓展延伸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组织学生参加学生的小组文学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语文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语文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一、故事简介《清兵卫与葫芦》是一篇日本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清兵卫和一个懒惰贪婪的农民伙伴之间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神奇的葫芦展开,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不要贪婪懒惰,让年轻人学会节俭勤俭。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了解日本民间故事;2.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故事的寓意;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对劳动和财富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前了解孩子们对日本故事的了解程度、对节俭与劳动的态度来进行类似语文交流的导入,让学生热情高涨,情境感性化,理解力提高.2. 故事阅读1.教师为学生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大纲或者故事背后的寓意,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故事,并提醒他们要理解故事每一个细节,特别是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分组讨论: 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内共同探讨故事中一些重要的情节或者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

4.教师启示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分别请每个小组发言,让其分享讨论的结果,然后交流并更深入地讲解故事中的重要意义。

3. 语言表达1.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表述自己英文对于故事的理解以及相关的寓意。

2.安排写小作文,要求围绕故事中的主人公、故事情节、寓意等方面进行描述和阐述,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写作,并检查小作文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合理。

4.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合理的评价表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采用抽查、让学生自评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比较实际的课堂表现,或者是对学生的成绩、考试、作品进行的定期评分。

四、教学后思考1.教师需要梳理课堂的思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拓展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3.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日本传统文化书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4.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逐步完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情节中的摇摆。

2.了解小说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动力的知识【教学重难点】1、归纳小说情节中摇摆的作用。

2、探究小说摇摆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回忆阅读方法1.我读懂了____?2.从哪里读出来的?3.怎样读出来的?4.我还想到了以前学过、看过的____?5.我不懂的地方是____?二、分组展示讨论成果,重点分析情节的“摇摆”不拘泥形势,可以课本剧展示;每组一人发言,多人补充;其他组对发言小组进行点评;教师适度引导。

(一)课文2---6段。

小说的第一次摇摆及妙处。

(二)21---27段这部分,集中描写清兵卫买葫芦时的内心状态:“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

这些细节表现出清兵卫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反映了他对葫芦的痴迷。

如果删去的话,情节就成了直线运行:喜欢——买来。

这样情节运行就过于平淡,毫无悬念,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劲头。

相反,有了这些细节构成情节上的摇摆,就能使小说情节富于张力,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28---36摇摆的妙处①引起读者的兴趣②使情节跌宕起伏③有利于刻画人物④有利于深化主题(四)、0.1=50=600作者在设计“卖葫芦”这一情节时,并非直线型的,一步到位的,而是运用众多细节递进式地表现出葫芦的价值,在情节摇摆中又进一步凸显了清兵卫惊人的鉴赏天赋。

在曹文轩看来,“好看的、并且是有意味的小说,不是一支离弦之箭,而更像一群有着好心情的鸟。

它们在天空下盘旋、跃升、俯冲,……在留下无数撩人的无形曲线之后”①,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所以,优秀的小说家善于运用摇摆的技巧来“打磨”他的作品,小说如同工匠手中的原石,在情节的反复、回旋、冲突中,逐渐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经验。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小说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课后作业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小说的情感内涵;3.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清兵卫与葫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小人物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在社会环境压力下所经历的种种挫折。

通过这一故事,引出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冲突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清兵卫这一角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理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材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的角色特点,讲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故事情节的题目,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阅读材料,完成一道关于角色分析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这一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故事主要情节2. 清兵卫角色特点3. 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2. 答案:要点包括: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社会环境对个人兴趣的压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方面的表现。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作品,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故事,加深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一关系。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难点:1.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的相关材料,如故事文本、图片等。

2.学生准备阅读故事,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的特点和魅力。

2.教师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三、情节分析(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和追求。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兵卫面对现实压力时的选择和价值观。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清兵卫在不同情节中的选择和原因,分享自己的看法。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价值观引导(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讨论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互相交流。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反思,互相交流。

教学延伸:1.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重点难点梳理1.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难点: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二、教学过程对话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就是围绕着葫芦展开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主人公清兵卫与葫芦之间有一段特殊的关系。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第三册第六单元《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二篇。

2. 课文内容:讲述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年轻人,因酷爱葫芦而惹上官司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 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反思人性、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实物,引发学生对葫芦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思路。

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2)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突出其特点。

2. 答案:(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清兵卫酷爱葫芦,葫芦成为他生活的寄托。

但在故事中,葫芦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通过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2)描写人物:示例:我的朋友小张,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能洞察别人的心思。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清兵卫与葫芦》一文。

该文讲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在追求葫芦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挫折,最终通过努力获得葫芦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追求理想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清兵卫与葫芦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堂讲解(10分钟)(1)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2)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及其追求过程。

(3)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分析其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让学生设想自己追求一个喜爱的事物,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找出答案。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对文章进行鉴赏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清兵卫追求葫芦的过程,谈谈你对追求理想的看法。

(2)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事物的短文。

2. 答案:(1)示例:我认为,追求理想需要勇气和毅力。

清兵卫在追求葫芦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给我们启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明清小说》第二节《清兵卫与葫芦》,详细内容包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艺术特点及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夸张手法;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学习心得;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人物形象:清兵卫、葫芦艺术手法:讽刺、夸张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2)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2. 答案:(1)讽刺手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2)清兵卫与葫芦:勇敢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讽刺手法及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汇总7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汇总7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汇总7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危机爆发)教学重点: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人小故事(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30-36)高潮:父亲砸碎葫芦(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清兵卫与葫芦获奖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获奖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获奖教案本文是()教案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获奖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清兵卫与葫芦获奖教案(一)《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辽宁省锦州市十九中学郭桂丽教学目标:1、积累与运用:品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继续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情节结构,把握本文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青少年个性,反对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各自说说自己有何兴趣和爱好?家长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玩电脑游戏,打扑克,爬山,玩mp3,玩篮球,踢足球。

等等,家长不让长时间的玩,家长坚决制止。

)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

那么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家长的做法的呢?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笔下,有个叫清兵卫的少年疯狂地喜欢上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葫芦,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今天就随老师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清兵卫与葫芦》。

1、解题:从文题中你了解了那些信息?(人物:清兵卫、事件:与葫芦之间的故事、文体:记叙文)2、介绍作者: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对当时日本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他是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注音:卤(lǔ)熠熠(yìyì)檐廊(yánláng)呵斥(hēchì)乖觉(guāijué)解释:熠熠呵斥乖觉名伶4、小组展示朗读水平。

二、分析文本教师:本文主要记述了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什么事?(学生回答:他喜欢葫芦)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痴迷)文中那些段落写他对葫芦痴迷?(学生找:2-6节,写清兵卫痴迷葫芦,随时关注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的象征意义;(2)可以理解故事中清兵卫的性格特征;(3)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葫芦的象征意义,理解清兵卫的性格特征,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了解葫芦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3. 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式的接听阅读指导法。

(2)团队探究法。

(3)互动式讨论法。

4. 教学课时本教学内容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教师带领学生们审视图片,讲解葫芦象征意义。

问学生们葫芦常常出现在哪些文化中?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提示学生们开始思考。

2. 小组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搜索和阅读相关资料来深入探究葫芦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们注意葫芦与文化、信仰、传统习俗等其他对象的联系。

3. 学生分成阅读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听从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鼓励在谈话时发表他们的看法,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总结吸收。

第二课时1. 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的性格,并用报告和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

2. 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表明清兵卫性格特征的句子,并发表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借鉴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们在小组会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整个故事的主题。

三、教材资源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十二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清兵卫与葫芦》。

其他教材: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效果1. 老师会帮助学生了解葫芦的文化象征,从而改变他们以往文化认识的局限性,具有大量的文化学习价值。

2.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5.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交流、评价。

6.口语表达训练(1)教师设计口语表达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全班交流、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1.课文:《清兵卫与葫芦》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写作手法等3.写作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写作题目4.口语表达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口语表达题目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四篇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四篇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四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2.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预习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导入作者简介三、感知--研读1.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讨论并归纳: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讨论并归纳: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5.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2【教学思路】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

《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

“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

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期达到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目的。

教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国家一等奖)

教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国家一等奖)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2.分析文中清兵卫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3.深刻了解作者在小说里表现的关注青少年个性,反对封建家长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深刻了解作者在小说里表现的关注青少年个性,反对封建家长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清兵卫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一、导入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这样说道:“小时候,因为读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的时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是通过自己的坚持、老师的帮助,最终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而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笔下的清兵卫可没有莫言的这份幸运,小男孩究竟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兵卫与葫芦》。

二、初试锋芒展身手作者介绍,生字词。

【提问学生】作者: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

生字词:呵斥(hēchì)战战兢兢(jīng) 光彩熠熠(yì)三、七嘴八舌理情节【浏览课文】5分钟【分享交流】本文的开端是清兵卫爱好葫芦——发展是清兵卫买了一个好葫芦——高潮是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结局是清兵卫改变爱好。

(教师小结: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内容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这位同学在概括故事情节时,就抓住了核心矛盾: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并结合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完整的加以概述。

很棒!请同学们向他学习。

掌声鼓励)四、精雕细琢绘人物1.跳读课文,分析文中清兵卫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要求】(1)勾画出描写清兵卫的语句;(2)小组成员分角色接龙朗读;(3)要对语句进行分析,以“我从文中_________ 语句中,读出清兵卫________”这样的形式来回答;(4)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7分钟)【分享交流】例如:(1)①我从文中第2段“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儿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绘,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懂得珍惜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

2.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分析。

3.故事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如何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内容。

2.准备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葫芦有什么了解?”2.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的运用,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故事讲述完毕,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清兵卫为什么那么喜欢葫芦?”3.分析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4.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么对待你的葫芦?”(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故事主题提炼(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主题,如“珍惜、坚持、热爱”等。

6.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葫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葫芦的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写一篇关于清兵卫的读后感。

2.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你喜欢的,用文字描述它的特点,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细节处理上更加细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一、总体构思:学生刚刚学完《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并且尝试编排、表演了课本剧,为续写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节写作课可以看作是《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高涨的阅读热情、学习兴趣和青少年特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他们的写作激情。

教学中,仍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自主意识;要帮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准确、生动地创编故事;要指导他们懂得自我欣赏、自我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最好两节课连在一起。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1、课前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以小说的结尾句“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作为开头,合理想象,续编故事,准备在班级表演。

每个大组编排一个剧本。

大组组长负责本组剧本的编排演。

2、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表演,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

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演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从续编故事、对话交流和表演中得到写作的灵感。

3、现场写作,自我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大家一定爱看动画片吧,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吗?当然,你还得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师: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画主人公形象都是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而得来的。

同样,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一定会把作文写得更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续写,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我想通过这次的写作来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想象力,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观察学生的反应,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写作热情。

)教师点击电脑,借助多媒体系统展示续写的有关知识和要求。

(见板书设计)教师简要点拨。

(二)课本剧表演。

1、各大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课本剧编排演的分工合作准备过程。

教师记载,作为期末综合评价内容之一。

2、四个大组轮流表演课本剧。

3、讨论、评点: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刚才课本剧表演是不是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继续发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清兵卫与葫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理解情节设置中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作方式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写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学情分析:学生阅读小说时只关注情节精彩与否,忽视欣赏小说的写作技法。

重点难点:1:理解情节设置中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作方式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写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问题法清代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这段话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的情节要写得波澜起伏有许多种方式,你们能想到哪些方式呢?活动2【讲授】设问法1:请大家以“葫芦”为线索,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

教师整合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开端:迷葫芦;发展:论葫芦、买葫芦;高潮:收葫芦、砸葫芦、卖葫芦;结局:舍葫芦。

请大家看一看。

当然,小说的发展、高潮个人有不同的感受,这仅仅是一个参考而已,帮助大家理清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

2:这些情节中,有让你们感到出乎意料的情节吗?葫芦由一毛钱卖到了600元活动3【活动】自主思考,同桌讨论,归纳规律3:现在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细节来印证这出乎意料的情节也在情理之中。

学生从文中勾画出相关细节,注重清兵卫买葫芦与卖葫芦的细节。

讨论归纳出结论: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对文章的情节有暗示性。

活动4【讲授】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并归纳总结4:作者为何要构思这样的情节?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出情节的安排是为主题服务的。

结合此文内容进行分析。

最后归纳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情节的构思要注意:1、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暗示。

2、整篇文章的线索与主题。

活动5【活动】演绎法用以上构思方式给《伞》这篇小说写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尾。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体会__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__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及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难点: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检查(注音)1、生字:茶卤(chá lǔ)葫芦籽(hú lu zǐ)呵斥(hē chì)战战(zhàn)兢兢(jīng)薪水(xīn shuǐ)隐瞒(yǐn mán)嘀咕(dí gu)干涉(gānshè)2、多音字:没收(mòshōu)没有(méiyǒu)便宜(piányi)方便(fāngbiàn)人参(rénshēn)参考(cānkǎo)参差不齐(cēncībùqí)朝鲜(cháoxiǎn)朝气(zhāoqì)3、词语: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异常:不同寻常。

郑重:严肃认真。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联聪明。

薪水:工资。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

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

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

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说情节中的摇摆。

2.了解小说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动力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归纳小说情节中摇摆的作用。

2、探究小说摇摆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回忆阅读方法
1.我读懂了____?
2.从哪里读出来的?
3.怎样读出来的?
4.我还想到了以前学过、看过的____?
5.我不懂的地方是____?
二、分组展示讨论成果,重点分析情节的“摇摆”
不拘泥形势,可以课本剧展示;每组一人发言,多人补充;其他组对发言小组进行点评;教师适度引导。

(一)课文2---6段。

小说的第一次摇摆及妙处。

(二)21---27段这部分,集中描写清兵卫买葫芦时的内心状态:“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

这些细节表现出清兵卫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
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反映了他对葫芦的痴迷。

如果删去的话,情节就成了直线运行:喜欢——买来。

这样情节运行就过于平淡,毫无悬念,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劲头。

相反,有了这些细节构成情节上的摇摆,就能使小说情节富于张力,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28---36摇摆的妙处
①引起读者的兴趣②使情节跌宕起伏
③有利于刻画人物④有利于深化主题
(四)、0.1=50=600
作者在设计“卖葫芦”这一情节时,并非直线型的,一步到位的,而是运用众多细节递进式地表现出葫芦的价值,在情节摇摆中又进一步凸显了清兵卫惊人的鉴赏天赋。

在曹文轩看来,“好看的、并且是有意味的小说,不是一支离弦之箭,而更像一群有着好心情的鸟。

它们在天空下盘旋、跃升、俯冲,……在留下无数撩人的无形曲线之后”①,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所以,优秀的小说家善于运用摇摆的技巧来“打磨”他的作品,小说如同工匠手中的原石,在情节的反复、回旋、冲突中,逐渐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三、回忆学过课文或阅读的小说中的摇摆的情节,探究摇摆的方法。

1. 相错法
“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避免平板、单调。

2.张弛法
3. 抑扬法《林黛玉进贾府》
抑扬顿挫,这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

对要赞美肯定的人或事,
先贬责、否定,是为欲扬先抑;对要贬责、否定的人或事,先赞美、肯定,是为欲抑先扬。

如果要赞美什么,一开笔就连篇溢美之辞,或要贬责什么,一下言则横加指责,那么,文章就是一褒到底,或者满篇贬言,波澜不兴。

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就能使文势跌宕曲折,起伏变化,给读者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因此有了生气。

王夫人因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4、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美国一家杂志悬奖文字简短、情节曲折的文章,结果题为《猎狮》的文章获首奖。

全文如下: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来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尔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尔猎狮身死——佛来特”。

伊丽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
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周后从非洲运回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

她又赶发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巴布尔尸。

”很快,又收到非洲回电:“无误。

巴布尔在狮腹内。

”这篇短文以电报为线索,缀连出猎非洲、猎狮身死、运狮回家、尸在狮腹等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摇曳多姿,而且情节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5、巧合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

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

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意今日却在这里撞见。

“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

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

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

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

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

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

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6、突转法《项链》
她在镜子跟前脱下了那些围着肩头的大氅之类,想再次端详端详无比荣耀的自己。

但是陡然间她发出了一声狂叫。

她已经没有那串围着颈项的金刚钻项链了!
四、课堂小结:
1、上档次地阅读小说,作有品质的阅读。

2、同学们或许有着和清兵卫相似的经历,但那已经是过去式,老师更希望你们成为家长时,再回想一下本文,想想该如何做?
五、作业:
用小说情节摇摆的方法,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的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