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认识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认识大洲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
所以,不同的教材版本,出现不同的学习区域。
中图版地理教材在“认识大洲”这部分的内容中,只选取了“亚洲”一个区域来学习。
虽然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学不同的大洲,但是,它们都涵盖了认识“大洲”的所有课标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具体的“大洲”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在学习亚洲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这样,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例如,学生以“亚洲的地理位置”为案例,达到“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一课程目标后,当学生以后独立学习非洲或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时,会知道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别说明它的位置特征,并且知道可以“运用地图”来获取相关信息。
在这里“亚洲”的具体的区域知识是学生用来说明、理解、掌握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或关系的“实例”。
所以,在“亚洲”的教学设计中,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并会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韶关市第十中学刘燕群
【背景分析】
“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认识大洲的第一节。
第5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教材的内容编排,也反映了区域学习的框架。
第一部分是自然概况,包括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第二部分是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第三部分是亚洲的气候。
这三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区域要掌握的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生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的位置特点和亚洲地形特征,为下面的学
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范围和地理分区。
(2)了解亚洲在地形、河湖、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2、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湖、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特点的方法。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亚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加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3)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多媒体直观教学等相互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复习]:
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
经纬度位置
一、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相互位置
二、自然环境
地势高低
1、地形特点地形类型
地形分布
气候类型及分布
2、气候特点
气候特点及成因
主要的河湖名称、特点及分布
3、河流和湖泊利用与治理
分析水文特征的一般方法
4、资源主要资源及分布
利用与保护
三、人文环境
1、农业与工业
2、城市
3、交通
4、人口、地区文化
说明:上述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在七年级“中国地理区域”中已讲过,现在将此结构再复习一遍(3分钟内完成),并强调分析方法基本一致。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景观图片,包括高耸的珠穆朗玛峰、干旱的阿拉伯沙漠、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浩瀚的东海、经济发达的日本、石油王国沙特、内陆山国尼泊尔……通过这组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亚洲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差异大的地理区域。
[活动]:
1、展示“东西半球图”(空白),复习七大洲的位置,并要学生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
提问并小结:亚洲主体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强调:“主体”两字,亚洲有少部分跨到西半球、南半球。
2、读“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让学生观察亚洲周围的海洋,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并归纳出亚洲海陆位置的特点。
提问并小结: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邻。
3、读“亚洲地形图”,让学生分别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提问并小结(请一个学生上讲台,一边指图一边说界限):
亚欧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4、引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点出亚洲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并标出四至点的经纬度。
当学生在进行此项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下到学生当中去,观察学生在标四至点时是否出现错误,所写的经纬度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要在小结中给予解决。
提问并小结:
纬度范围:81°N—11°N
经度范围:26°E—170°W
引导学生通过亚洲的经纬度范围去分析它的经纬位置的特点:
(1)通过它的纬度范围可判断它所处的热量带——跨寒、温、热三带,主体在北温带;
(2)通过计算经纬度的跨度,同时结合已学过的七大洲面积比较,得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有结合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区域。
[活动]: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观察亚洲共分为哪几个区?中国位于哪一个区?
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了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
气候、河湖等方面。
[活动]:
1、展示“亚洲地形图”:
复习读地形图的方法:(提问)
(1)这是哪类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
——绿色表示的海拔较低,一般用来表示平原、盆地等地形类型,绿色越深,表示海拔越低;
——黄色表示的海拔较高,一般用来表示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类型,黄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
具体的海拔高度需利用“陆高海深”表。
2、在地形图上找到以下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的大致的海拔。
(将全班分成四组,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及主峰
B组:伊朗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
D组:中西伯利亚高原、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得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是: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自然因素。
[活动]:
展示“亚洲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亚洲主要有哪些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归纳出亚洲河流在分布上的特点,并思考河流的特点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提问并小结: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和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
[过渡]: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在地形图上找出亚洲的大湖——里海、贝加尔湖、死海。
多媒体展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它们的特征。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活动]:
1、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四人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亚洲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9种。
热带有雨林气候、季风气候、沙漠气候而无草原气候;亚热带有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有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而无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还有高原山地气候。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讨论:影响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或补充):
——面积广大,纬度跨寒温热三带,大陆东西跨度广;
——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
(3)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居亚洲大陆内部)[继续启发]由于这种气候深居内陆,所以它突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年较差大,降水少)
(4)亚洲降水最多的气候类型有哪些?(热带雨林气候)
(5)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气候类型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季风气候)
(6)找出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教师小结:亚洲九种气候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这是亚洲气候的突出特点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是世界季风气候最广的区域)[引导分析]:为什么亚洲会形成广阔的季风气候?
因为亚洲所处的亚欧大陆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东部濒临的太平洋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海洋,所以海陆热力差异非常明显,从而形成了广阔的季风气候。
[复习旧知识]:
1、季风的概念:因季节的改变而盛行风向相反的风。
2、风向的判定方法:风向是看风的来向(即箭尾方向)。
[活动]:
展示三种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提问并小结:
相同点: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在夏季。
不同点:从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平均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
[思考]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旱涝灾害)
[案例分析]:读“南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图,分析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该国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结]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
[板书设计]:
第5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主体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主体在北温带
3、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
与欧洲相邻。
二、自然环境: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高周低
2、河流特点: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
3、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教学反思:
一、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
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
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例、读图识图、对比、讨论等方式突破重难点。
四、亚洲气候特点比较抽象,应定为第二课时的重难点。
并结合韶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来讲述。
五、教师将课堂讲述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六、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七、多关注那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多给予鼓励、督促和帮助,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看图和用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