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是走向成功的模式-潘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维:中国经济模式是走向成功的模式

2010-04-27 14:32 来源:《红旗文稿》2010年08

近期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这一提法的争论不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潘维教授对“中国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较之西方300年的进步,中国60年的成就不依靠侵略和控制他国,更代表世界的进步力量;中国的成功在于以60年的奋斗开创了“中国模式”之路,而危机来自于偏离这条道路。潘维认为,中国模式包括三个核心部分,即经济、政治、社会模式。本刊记者主要就“中国经济模式”的话题采访了潘维教授。

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潘维: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模式。与描述历史道路不同,与总结历史教训也不同,模式是对成功原因的归纳。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什么?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

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固定的,中国的60年是大变迁的60年,而且依旧处在变迁之中;改革方兴未艾,何来中国模式?然而,世界向来变动不居,正因为世界变动不居才需要理论知识。固态的理论来自动态的历史,解释动态的现在,启示将来的行动。换言之,模式为现实提供定义,为比较提供知识,为未来提供指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以巨大代价换来的,不足为他国效仿,谈何模式?这里要说明,首先,总结中国模式并不是为了供他国效仿。中国模式是否给别国人民带来启示是别国自己的事情。其次,形成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代价确实沉重,但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代价的成就。美欧模式、苏联模式、日本模式,也都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历史明确记载着殖民战争,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贩奴蓄奴,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合法”的种族隔离,更有延续不断的侵略战争。

还有人认为,今天的西方就是中国的未来,何必费力总结中国模式?在这些人眼里,共和国的前30年是失败,后30年是成功,而从失败到成功是因为“补课”和“接轨”,因为扭头走上了“普适”的西方道路。这种判断不仅浅薄,而且危险。迄今没有哪个后发国家成功地复制过西方模式。西方模式的基础是侵略性的军事、政治、经济机器。这个基础,中国不曾拥有,也不应该拥有。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中国闯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忘记历史意味着轻薄,篡改历史意味着背叛。

正如过去反对迷信苏联教条,今日中国的迫切任务是反对迷信西方教条,防止洋教条把我国导入陷阱。中国道路的成功,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知识里的“市场与计划两分”,西方政治学知识里的“民主与专制两分”,西方社会学知识里的“国家与社会两分”。总结中国模式能够提供新鲜知识,促进我国学界对本土文明的自觉,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

记者:在您所提出的中国模式结构中,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的子模式,您为什么要归纳出中国经济模式?

潘维:经济成就是中国成功最明显的体现,经济模式也是中国模式的最外层。

在现代化的大众知识框架里,经济进步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中国发生了经济奇迹,世上几无异议。可一旦开始解释这个奇迹,中国学界就发生激烈争议。这一争议事关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事关中国能否持续稳定地进步。

一些学者把中国经济成功解释为“私有化加市场化”。然而,世界上推行私有制和市场制的欠发达国家众多,继承了苏联的俄罗斯也是一例,何以未见如中国般的成就?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人们对“看不见的手”的迷信,也打破了对“国退民进”的迷信。回顾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60年的成就。我国的国有经济部门创建于前30年。在这30年里,去掉1949-1953年“恢复时期”的超高增长率,仅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计算,到1978年我国获得了高达6.5%的GDP年均增长率。这就给后30年年均9.8%的飞跃式增长打下了扎实基础。我国的工业化政策是连贯的。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上最大的小农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是偏见,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也是偏见。确立了这个认识,才可能概括中国经济的成功。确立了这个认识,才能诊治私有迷信和市场迷信给我们带来的深入骨髓的病痛。

19世纪的英、日、德、法,20世纪的苏联和美国,都教会了中国许多关于现代经济的知识,中国也缴了不菲的“学费”。然而,“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如今英、法、日、德已是满地黄花,接着苏联老师自杀,美国老师一度进了重症监护室

中国不反对市场,但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中国不支持“国家主义”,但支持国家干预市场,支持拥有干预市场的手段。纵观中国数千年经济史,何时不是如此?中国的古典经济思想讲究“经世济民”,是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核心是“百姓福祉”。在现代化的结构性压力下,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发展是硬道理。要经济发展就得竞争,要竞争就不可能“谋闭而不兴”。然而,竞争也会带来不平等,带来不平静,带来争权夺利,带来目标异化。正因为如此,市场的道理比任何时候都更应服从“经世济民”的道理,更需要政府出手干预,压抑市场竞争之弊,维护百姓福祉。传统中国向往“天下太平”,不屈从于输赢博弈的所谓“平等”,更不会“以资为本”,以利润为本。这一思想代代相传,直至今日。正因为有能力保持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对冲”,农耕的中国适应了工业时代,能快速发展。

可见,归纳中国经济模式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有助于防止西方教条的干扰。

记者:怎样概括您所提出的“中国经济模式”?

潘维:经济教科书从谈论经济生活的“三要素”开始,概括经济模式的方法也只能从“三要素”出发。“三要素”指的是劳动力、土地(一切生产资料的来源)、货币(资本)。土地加劳动力就有了“产品”;将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均赋予货币价格就有了“商品”。然而,“经济三要素”还应补充一个要素,即企业。把生产资料、劳动力、货币三要素链接在一起的是企业。家庭企业也是一种企业,而且也是现代企业。经济四要素,劳动力、土地、货币、企业,是分析经济生活的基本出发点。比较四要素的不同形态可以方便我们归纳当代中国的经济模式。归纳经济模式必然采用政治经济学视角,而非纯粹的市场经济学视角。从经济四要素出发,中国经济模式可概括为由四大支柱组成:

一是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就是土地公有,民间主体拥有有限的土地使用权。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农村耕地集体所有,但集体所有的耕地受国家控制,不能随意转换为非农用地。中国土地公有私用,私人和企业可以购买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

二是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和大型非金融类企业及事业机构。中国的金融业主要是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国家通过各种大型金融机构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内外金融风险。国家还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开发的大型企业,如石油、铁路、电力、通讯、道路、航空、自来水等等。此外,还有国有的“事业单位”,主要指教育、科研、医疗、体育、文化等机构。这些机构基本不盈利,但有的也能自负盈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