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科学 PPT
合集下载
(完整PPT)《茶与茶文化》PPT课件
![(完整PPT)《茶与茶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8aa64f76c66137ee0619bc.png)
LOGO
古往今来,人们品得最多的是茶,谈得最多的 是茶,赞叹得最多的是茶。
茶的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和亮丽的风景线。
了解茶文化,探索茶文化的发展之路,继承并 发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茶语人生
LOGO
• ❖
一 杯 香 茶 , 解 解 解 解 元 之 渴
茶 聖 陸 羽 像
饮茶习惯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 的植物最早被做为祭品用,后来 有人品偿发现食而无害,便“由 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 成为饮料。
另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 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 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LOGO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4属380余种, 其中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都分布在云、贵、 川一带。这些证据连同其他方面的研究结果,证明了 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中心。
LOGO
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LOGO
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发酵 方式 与程度
茶树品 种与树龄
棓火 程度
紧压 与否
成品茶 之差异
成熟 与陈放
产地与 制作单位
行销 识别
原料 条件 之差 异
生长环境 栽培情形
青茶 采摘状况
LOGO
茶学
茶学研究的内容,从 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作两 大部分,茶科学和茶文 化学。茶的历史很长了, 但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 茶科学,应该说是在本 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茶树
LOGO
山茶科植物在云贵高原这一地区大
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 大都起源于此。 云南省励海县的大 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 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 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2024)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8ee14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c.png)
2024/1/26
淋壶
用沸水浇淋壶身,使内外温度一 致,茶香更浓。
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表面的 泡沫。
23
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红茶
水温95-100℃,注 重高香,可适当闷 泡。
黑茶
水温100℃,可长时 间闷泡,陈年老茶 更需高温冲泡。
2024/1/26
绿茶
水温80-85℃,不宜 长时间浸泡,以免 苦涩。
01
02
03
茶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茶树原产于 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
2024/1/26
早期传播
随着人口迁移和贸易活动 ,茶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作物。
国际传播
自唐代起,茶叶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 为全球流行的饮品。
4
历代名茶与产区
15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鉴赏要点
观察釉色,瓷器釉色应均匀、透亮。
辨别胎质,优质瓷器胎质细腻、致密。
2024/1/26
16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 注意器型与装饰,应符合审美且实用。
2024/1/26
17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搭配建议 考虑茶具与品茗环境的协调性。
根据茶叶类型选择不同釉色和器型的茶具。 可适当搭配一些瓷质小件,如茶荷、茶宠等。
检查壶身,无明显瑕疵、裂纹。
13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 注意壶嘴、壶把、壶盖等细节部分,应流畅自然。
2024/1/26
14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01
养护方法
2024/1/26
02
03
04
新壶使用前需进行开壶处理, 去除壶内杂质。
淋壶
用沸水浇淋壶身,使内外温度一 致,茶香更浓。
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表面的 泡沫。
23
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红茶
水温95-100℃,注 重高香,可适当闷 泡。
黑茶
水温100℃,可长时 间闷泡,陈年老茶 更需高温冲泡。
2024/1/26
绿茶
水温80-85℃,不宜 长时间浸泡,以免 苦涩。
01
02
03
茶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茶树原产于 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
2024/1/26
早期传播
随着人口迁移和贸易活动 ,茶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作物。
国际传播
自唐代起,茶叶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 为全球流行的饮品。
4
历代名茶与产区
15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鉴赏要点
观察釉色,瓷器釉色应均匀、透亮。
辨别胎质,优质瓷器胎质细腻、致密。
2024/1/26
16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 注意器型与装饰,应符合审美且实用。
2024/1/26
17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搭配建议 考虑茶具与品茗环境的协调性。
根据茶叶类型选择不同釉色和器型的茶具。 可适当搭配一些瓷质小件,如茶荷、茶宠等。
检查壶身,无明显瑕疵、裂纹。
13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 注意壶嘴、壶把、壶盖等细节部分,应流畅自然。
2024/1/26
14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01
养护方法
2024/1/26
02
03
04
新壶使用前需进行开壶处理, 去除壶内杂质。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4943f3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f.png)
茶旅融合发展
未来茶产业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 造茶旅特色小镇、茶园观光等旅游项 目,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34
THANK YOU
感谢观看
2024/1/29
35
茶书法
以茶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如“茶禅一味”、“清心明目”等,体现书法的艺术魅 力与茶文化的内涵。
2024/1/29
25
茶道与禅宗的融合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体现禅宗思想对茶 道的影响。
禅茶礼仪
独特的茶道礼仪,如焚香、净手、请 茶、点茶、敬茶等,体现对自然与人 的尊重。
禅茶一味
茶道与禅宗在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 通过品茗参禅,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 华。
2024/1/29
31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2024/1/29
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 良。
茶叶消费市场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庞大,消费者群体广泛,茶叶消费习惯多样化 。
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较少,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32
国际茶市场动态及挑战
11
茶的品种与分类
红茶
全发酵的茶,茶汤红亮,口感 醇厚甘甜,代表品种有祁门红 茶、正山小种等。
白茶
轻微发酵的茶,口感清淡回甘 ,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 丹等。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口感清爽鲜美, 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等。
2024/1/29
乌龙茶
半发酵的茶,具有独特的香气 和口感,代表品种有铁观音、 大红袍等。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变革
明清时期,泡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成为主流饮茶 方式。茶具的制作和品饮技艺也日趋精湛。此外 ,茶马古道等茶叶贸易路线的开辟促进了茶文化 的传播与交流。
未来茶产业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 造茶旅特色小镇、茶园观光等旅游项 目,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34
THANK YOU
感谢观看
2024/1/29
35
茶书法
以茶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如“茶禅一味”、“清心明目”等,体现书法的艺术魅 力与茶文化的内涵。
2024/1/29
25
茶道与禅宗的融合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体现禅宗思想对茶 道的影响。
禅茶礼仪
独特的茶道礼仪,如焚香、净手、请 茶、点茶、敬茶等,体现对自然与人 的尊重。
禅茶一味
茶道与禅宗在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 通过品茗参禅,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 华。
2024/1/29
31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2024/1/29
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 良。
茶叶消费市场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庞大,消费者群体广泛,茶叶消费习惯多样化 。
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较少,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32
国际茶市场动态及挑战
11
茶的品种与分类
红茶
全发酵的茶,茶汤红亮,口感 醇厚甘甜,代表品种有祁门红 茶、正山小种等。
白茶
轻微发酵的茶,口感清淡回甘 ,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 丹等。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口感清爽鲜美, 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等。
2024/1/29
乌龙茶
半发酵的茶,具有独特的香气 和口感,代表品种有铁观音、 大红袍等。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变革
明清时期,泡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成为主流饮茶 方式。茶具的制作和品饮技艺也日趋精湛。此外 ,茶马古道等茶叶贸易路线的开辟促进了茶文化 的传播与交流。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2596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2.png)
茶叶进口国的演变
随着全球茶叶市场的变化,中国茶叶 的主要进口国逐渐从西方国家扩展到 亚洲、非洲等地区。
中国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声誉
国际茶文化节与交流活动 中国多次举办国际茶文化节和茶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 的茶文化爱好者参与。
国际茶学界的关注
中国茶学研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国际茶学专家对中国茶 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等都是以茶为主题的传统工艺 品,其精美的设计和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茶叶包装
茶叶包装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以纸、竹、木、丝等材料制成,上面常常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如山水 、花鸟、诗词等,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价值。
01
茶诗
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被用作主题或象征,许多诗人如杜牧、李白等
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这些诗歌不仅赞美了茶的美味和功效,
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02
茶画
茶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以描绘茶事、茶具、茶叶等为主题。如
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清代朱耷的《烹茶图》等,都是中国绘画史
茶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 C、E和钾、钙等,对维持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和促进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
茶叶的医疗保健作用
茶叶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提神醒 脑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疾病
。
输标02入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明显的药 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对一些 常见病和慢性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免费
![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d1d10b6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5.png)
选用透明玻璃杯或盖碗,
水温85-90℃,浸泡时
乌
间3-5分钟。白茶清雅
龙
鲜爽,需控制水温和浸
茶
泡时间以保持其特色。
选用紫砂壶或盖碗,水
温95-100℃,浸泡时间
黑
3-5分钟。红茶浓醇甘
茶
甜,可适当延长浸泡时
间。
选用紫砂壶或陶壶,水
温100℃,浸泡时间1-3 白
分钟。黑茶陈香浓郁,
茶
需高温快泡以去陈味。
外形
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整碎、 净度等外观特征,判断茶叶的发
酵程度、陈化时间等。
汤色
观察茶汤的色泽、清澈度、亮度 等特征,判断茶叶的品质优劣。
香气
闻取茶叶的干香、湿香、冷香等 香气特征,判断茶叶的香型、香 气高低、持久性等。
滋味
品尝茶汤的滋味特征,包括苦、 涩、甜、酸、鲜等味道的平衡与 协调程度,以及回甘生津等感受。
茶文化与健康生活
茶叶中的茶多酚、儿 茶素等有益成分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
不同茶叶的保健功能 及适用人群
饮茶对心脑血管、消 化系统、免疫系统等 方面的保健作用
茶文化与社交礼仪
茶文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茶叶的选购、冲泡、品饮等礼仪规范
茶道精神在社交礼仪中的体现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茶文化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 品中的表现
茶盘
茶杯
用于品茶的器具,一般小巧精致。 使用时需保持清洁,以充分展现 茶汤之美。
用于盛放茶具、茶叶等,可保持 桌面整洁。选择时需注意大小、 形状和材质。
公道杯
用于均匀茶汤,使每杯茶浓度相 近。使用时需保持清洁,避免异 味。
茶壶
用于泡茶的主要器具,材质多样, 如紫砂、陶瓷等。使用时需注意 壶嘴、壶盖、壶身的协调,以及 壶内清洁。
茶文化PPT课件全文
![茶文化PPT课件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4b77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9.png)
“茶”的起源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 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 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
和经验。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 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
白牡丹
产地:主产地在福建省政和县 制作工艺 外形:叶张肥嫩,叶态伸展,
毫心肥壮,色泽灰绿,毫色银 白,毫香浓显,清鲜纯正,滋 味醇厚清甜,汤色杏黄明净 功效:具有祛暑、通血管、明 目、抗辐射、解毒之功效
茶具茶具Biblioteka 义范围:茶杯、茶 壶、茶碗、茶盏、茶碟、 茶盘
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 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 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 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 茶具等几大类。
离洗壶,以备再用。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 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 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 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 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 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 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 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礼仪
饮茶的姿势——站姿
饮茶的姿势——坐姿
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 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头抵上颚, 眼乎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女性 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 面前桌沿;男性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 拳轻搭于前方桌沿。全身放松,调匀呼 吸、集中思想。如果作为来宾被让于沙 发就座,则女性可正坐,或双腿并拢偏 向一侧斜坐,双脚可以交叉,双手如前 交握轻搭腿根;男性可双手搭于扶手上, 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双脚必须下垂且 不可抖动。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 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 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
和经验。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 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
白牡丹
产地:主产地在福建省政和县 制作工艺 外形:叶张肥嫩,叶态伸展,
毫心肥壮,色泽灰绿,毫色银 白,毫香浓显,清鲜纯正,滋 味醇厚清甜,汤色杏黄明净 功效:具有祛暑、通血管、明 目、抗辐射、解毒之功效
茶具茶具Biblioteka 义范围:茶杯、茶 壶、茶碗、茶盏、茶碟、 茶盘
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 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 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 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 茶具等几大类。
离洗壶,以备再用。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 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 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 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 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 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 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 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礼仪
饮茶的姿势——站姿
饮茶的姿势——坐姿
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 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头抵上颚, 眼乎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女性 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 面前桌沿;男性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 拳轻搭于前方桌沿。全身放松,调匀呼 吸、集中思想。如果作为来宾被让于沙 发就座,则女性可正坐,或双腿并拢偏 向一侧斜坐,双脚可以交叉,双手如前 交握轻搭腿根;男性可双手搭于扶手上, 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双脚必须下垂且 不可抖动。
茶文化PPT
![茶文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f6e23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4.png)
CHAPTER 04茶Fra bibliotek健康茶叶的营养成分
茶叶中富含多种营养 成分,如茶多酚、儿 茶素、咖啡碱、氨基 酸、维生素等。这些 成分对人体有多种益 处,如抗氧化、抗炎 、抗菌等。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 要的营养成分之一,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 用,可以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延缓衰老。
儿茶素是一类具有抗 菌、抗炎、抗癌等生 物活性的化合物,对 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保 护作用。
茶诗、茶画
茶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丰富的 体现,如茶诗、茶画等,这些作 品以茶为主题,展现了茶的韵味
和美感。
茶与戏曲
在戏曲艺术中,茶也是重要的元 素之一。许多戏曲作品以茶为背 景,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
茶文化的内涵。
茶与文学作品
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的 应用,如小说、散文等。这些作 品通过描写茶事和人物品茗的场 景,展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与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与诗词、绘画 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 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茶史的几个重要阶段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 ,茶叶加工和饮茶方式逐渐定型
,形成了著名的唐茶和宋茶。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期, 茶叶种类和制茶工艺进一步发展,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地和 茶人。
茶叶贸易是古代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 茶叶贸易,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经济联系。
茶文化传播
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当地的饮茶习 俗和社交礼仪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英国下午茶文 化、日本茶道等。
茶与国际友好交往
以茶会友成为国际友好交往的一种方式,许多国 家元首、文人墨客通过品茗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 的了解和友谊。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3e4ce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f.png)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所著的《茶的ilson)所著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2)、俄国学
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所著的《植物科学》(1893)、法国学
1
2
3
4
5
茶文化的表象
是茶艺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研究 中国的茶艺。茶艺是指茶冲泡 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是品茶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活动过程的总称。在实践中, 茶艺不仅仅指技法,还包括整 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环 境。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 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家庭茶 艺;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 表演性的茶艺。
中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
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可见,在汉代宫廷中喝
茶已很普遍。野生茶相当难得且产量少,只限于皇室或富家享受,因此在汉代,饮茶是一件
1. 1
茶的历史
1.1.2 茶饮的历史
➢ 5)晋代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精神源于九江庐山。《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达 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人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庐山野茶,以充饥渴。《庐山小志》
者金奈尔(D.Genine)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苏联学者杰姆
哈捷所著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1960),以及日本学者志村乔、桥
本实的研究报告中,都肯定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特别是志村乔和桥本实结合自己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印茶树的染
茶文化(讲课PPT课件
![茶文化(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526a4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a.png)
2023/9/24
茶的内容
2023/9/24
第二章 茶文化概念及演变 ❖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
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 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023/9/24
茶文化概念 ▪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
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 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 于人文科学。 ▪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 精神。 ▪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2023/9/24
1.茶在国内的传播
❖ (2)三国西晋: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 中心。 ▪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是一个左证。 ▪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 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 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 明显重要起来。
2023/9/24
※泡茶水温的控制
2023/9/24
2023/9/24
※泡茶水温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2023/9/24
▪ 从口感上,茶性表现的差异:如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 泡,茶汤应有的鲜活感觉会降低;铁观音、水仙如用 太低温的水冲泡,香气不扬,应有的阳刚风格表现不 出来。
▪ 苦涩味强弱的控制:水温高,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 苦涩味会减弱。所以苦涩味太强的茶,可降低水温改 善之。苦涩味太强的茶,除水温外,浸泡的时间也要 缩短;为达所需的浓度,前者就必须增加茶量,或延 长时间,后者就必须增加茶量。
2023/9/24
1.茶在国内的传播
❖ (1)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 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 业的。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可以看出, 茶叶已经商品化。 ▪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 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 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 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 的重要中心。
茶的内容
2023/9/24
第二章 茶文化概念及演变 ❖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
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 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023/9/24
茶文化概念 ▪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
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 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 于人文科学。 ▪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 精神。 ▪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2023/9/24
1.茶在国内的传播
❖ (2)三国西晋: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 中心。 ▪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是一个左证。 ▪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 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 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 明显重要起来。
2023/9/24
※泡茶水温的控制
2023/9/24
2023/9/24
※泡茶水温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2023/9/24
▪ 从口感上,茶性表现的差异:如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 泡,茶汤应有的鲜活感觉会降低;铁观音、水仙如用 太低温的水冲泡,香气不扬,应有的阳刚风格表现不 出来。
▪ 苦涩味强弱的控制:水温高,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 苦涩味会减弱。所以苦涩味太强的茶,可降低水温改 善之。苦涩味太强的茶,除水温外,浸泡的时间也要 缩短;为达所需的浓度,前者就必须增加茶量,或延 长时间,后者就必须增加茶量。
2023/9/24
1.茶在国内的传播
❖ (1)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 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 业的。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可以看出, 茶叶已经商品化。 ▪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 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 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 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 的重要中心。
中国茶文化课件(完整版)
![中国茶文化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90396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c.png)
茶文化所倡导的“和、敬、清、寂”的精神,让我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品茶、泡茶的过程中,我 逐渐学会了欣赏茶汤之美、感悟茶之韵味。
促进了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
茶文化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品茶论诗的过程中,我不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 的朋友,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等方面。
瓷质茶具
以高岭土为原料,经过制坯、上 釉、烧制等工序制成。鉴赏时需 关注胎质、釉色、画面、器型等
因素。
玻璃茶具
采用高硼硅玻璃为原料,经高温 烧制而成,透明度高,便于观赏 茶汤。鉴赏时需注意材质、透明
度、耐热性、安全性等方面。
茶具选购、使用与保养指南
选购指南
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选择材质、款式和大小;关注品 牌信誉和产品质量;考虑价格因素,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 品。
促进身心健康
品茶论诗能够陶冶性情、培养气质,对于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 用。同时,茶道强调的慢生活理念也有助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与焦 虑。
推动国际交流
茶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推广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 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06 茶文化活动与实践
CHAPTER
国内外著名茶文化活动介绍
英国下午茶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享用,搭配各种茶点 和小吃,成为人们社交、休闲的重要方式。
校园茶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茶文化讲座
学校定期邀请茶文化专家、学者 举办讲座,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 识,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和
兴趣。
茶艺表演
学校茶艺社团积极组织茶艺表演活 动,展示各种茶艺技艺和茶文化魅 力,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
温壶温杯
促进了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
茶文化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品茶论诗的过程中,我不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 的朋友,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等方面。
瓷质茶具
以高岭土为原料,经过制坯、上 釉、烧制等工序制成。鉴赏时需 关注胎质、釉色、画面、器型等
因素。
玻璃茶具
采用高硼硅玻璃为原料,经高温 烧制而成,透明度高,便于观赏 茶汤。鉴赏时需注意材质、透明
度、耐热性、安全性等方面。
茶具选购、使用与保养指南
选购指南
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选择材质、款式和大小;关注品 牌信誉和产品质量;考虑价格因素,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 品。
促进身心健康
品茶论诗能够陶冶性情、培养气质,对于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 用。同时,茶道强调的慢生活理念也有助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与焦 虑。
推动国际交流
茶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推广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 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06 茶文化活动与实践
CHAPTER
国内外著名茶文化活动介绍
英国下午茶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享用,搭配各种茶点 和小吃,成为人们社交、休闲的重要方式。
校园茶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茶文化讲座
学校定期邀请茶文化专家、学者 举办讲座,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 识,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和
兴趣。
茶艺表演
学校茶艺社团积极组织茶艺表演活 动,展示各种茶艺技艺和茶文化魅 力,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
温壶温杯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b16b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e.png)
创新茶艺形式
现代茶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新的茶艺形式,如创意茶艺、舞台茶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 审美需求。
提升茶艺品质
现代茶艺注重品质和细节,从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泡茶的器具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提升了茶艺的艺 术性和品味。
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茶与健康生活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 分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茶叶成为 健康生活的必备饮品。
。
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 具有利尿作用,帮助消
除疲劳。
科学饮茶的方法
适量饮茶
成人每天饮茶量建议在3-5克, 约3杯左右。
选择合适的时间
空腹和睡前不宜饮茶,饭前饭 后半小时饮茶最佳。
注意茶叶品质
选择优质的茶叶,避免饮用劣 质或污染的茶叶。
控制水温
泡茶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在 80-90℃左右。
05
茶的种类与分布
红茶
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叶,味道醇 厚浓郁。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 、湖南等省份。
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后发酵的茶叶 ,具有独特的陈香和滋味。主要 产于云南省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 地区。
01
绿茶
绿茶是中国最主要的茶类之一, 未经发酵,口感清爽鲜美。主要 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 。
02
咖啡碱
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利尿解 乏。
氨基酸
提供茶的鲜爽口感,并具有营 养价值。
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的维生素种类丰富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茶的保健功能
抗氧化
茶多酚能够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以刺 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
注意力和警觉性。
现代茶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新的茶艺形式,如创意茶艺、舞台茶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 审美需求。
提升茶艺品质
现代茶艺注重品质和细节,从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泡茶的器具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提升了茶艺的艺 术性和品味。
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茶与健康生活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 分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茶叶成为 健康生活的必备饮品。
。
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 具有利尿作用,帮助消
除疲劳。
科学饮茶的方法
适量饮茶
成人每天饮茶量建议在3-5克, 约3杯左右。
选择合适的时间
空腹和睡前不宜饮茶,饭前饭 后半小时饮茶最佳。
注意茶叶品质
选择优质的茶叶,避免饮用劣 质或污染的茶叶。
控制水温
泡茶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在 80-90℃左右。
05
茶的种类与分布
红茶
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叶,味道醇 厚浓郁。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 、湖南等省份。
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后发酵的茶叶 ,具有独特的陈香和滋味。主要 产于云南省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 地区。
01
绿茶
绿茶是中国最主要的茶类之一, 未经发酵,口感清爽鲜美。主要 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 。
02
咖啡碱
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利尿解 乏。
氨基酸
提供茶的鲜爽口感,并具有营 养价值。
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的维生素种类丰富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茶的保健功能
抗氧化
茶多酚能够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以刺 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
注意力和警觉性。
茶文化-总结PPT课件
![茶文化-总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c1350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a.png)
根据茶叶的种类和口感 需求,控制泡制时间。
泡茶姿势
保持优雅的泡茶姿势, 展现茶文化的内涵。
品茶的艺术
01
02
03
04
观色
观察茶汤的颜色和透明度,判 断茶叶的品质。
闻香
闻茶叶的香气,感受茶叶的芬 芳和层次感。
品味
品尝茶汤的味道,感受茶叶的 口感和回甘。
悟道
通过品茶,领悟人生哲理和自 然之道。
04 茶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发酵程度较轻的茶类,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闷黄和干燥 等。黄茶的色泽黄绿,口感醇厚鲜美,香甜浓郁,具有一定的助消化、降脂等保健功能。 黄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其中湖南君山银针和湖北黄芽最为
著名。
03 茶的冲泡与品鉴
泡茶工具
茶杯
用于盛放茶汤的容 器,材质多为陶瓷 或玻璃。
茶叶罐
用于存放茶叶的容 器,材质多为陶瓷 或金属。
茶壶
用于泡制茶叶的主 要工具,材质多为 陶瓷或紫砂。
茶盘
用于放置茶具和茶 叶的托盘,材质多 为木质或竹质。
水壶
用于煮水的容器, 材质多为不锈钢或 玻璃。
泡茶技巧
水温控制
投茶量
泡制时间
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 选择合适的水温进行冲
泡。
根据茶具的大小和人数, 适量投放茶叶。
白茶
总结词
微发酵茶,色泽银白,口感鲜爽清香。
详细描述
白茶是六大茶类中发酵程度最浅的茶类,其 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萎凋和干燥。白茶的色泽 银白,口感鲜爽清香,香甜持久,具有清热 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白茶的产地主要分 布在中国福建地区,其中福建福鼎白茶和政
和白茶最为著名。
茶叶茶艺茶道茶文化PPT模板
![茶叶茶艺茶道茶文化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60c18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4.png)
详细描述
茶艺是指通过特定的泡茶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将茶叶的内在品质和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的一种技艺。它不仅要求 泡茶者掌握茶叶的品种、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泡茶技巧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叶的美 妙之处完美地呈现出来。
茶艺的技艺流程
总结词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备器、选水、煮水、投茶、冲泡、倒茶、分茶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
茶道的特点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意境和心灵的感受 ,注重自然、简约、和谐与美感,通 过沏泡、品味和欣赏茶叶的过程来达 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茶道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
茶道汲取了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 然、回归自然,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和谐。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道中表现为 “和”的理念,即通过茶 道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与团结。
茶道强调静心、修身、养性,有 助于现代人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感悟人生
通过品茗悟道,体味人生百态, 培养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
态度。
传承中华文化
茶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茶道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1 2
举办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国 际友人参与,促进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准备茶具、选择合适的水源、煮水、选择茶叶、投茶、冲泡 、倒出茶汤、分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如水温的控制 、浸泡时间的掌握等,都需要泡茶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茶艺的艺术表现
总结词
茶艺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泡茶者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以及茶具的选用和布置等方面。
茶艺是指通过特定的泡茶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将茶叶的内在品质和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的一种技艺。它不仅要求 泡茶者掌握茶叶的品种、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泡茶技巧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叶的美 妙之处完美地呈现出来。
茶艺的技艺流程
总结词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备器、选水、煮水、投茶、冲泡、倒茶、分茶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
茶道的特点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意境和心灵的感受 ,注重自然、简约、和谐与美感,通 过沏泡、品味和欣赏茶叶的过程来达 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茶道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
茶道汲取了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 然、回归自然,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和谐。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道中表现为 “和”的理念,即通过茶 道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与团结。
茶道强调静心、修身、养性,有 助于现代人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感悟人生
通过品茗悟道,体味人生百态, 培养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
态度。
传承中华文化
茶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茶道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1 2
举办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国 际友人参与,促进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
茶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准备茶具、选择合适的水源、煮水、选择茶叶、投茶、冲泡 、倒出茶汤、分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和标准,如水温的控制 、浸泡时间的掌握等,都需要泡茶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茶艺的艺术表现
总结词
茶艺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泡茶者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以及茶具的选用和布置等方面。
茶文化ppt课件
![茶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a902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d.png)
05
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与中华文化的 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茶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叶中还含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 碱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 、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叶的保健功能
茶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多种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和辅 助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癌症等。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够加速人体新 陈代谢,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
劳的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还能够降低血脂 、血糖,有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02
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
01
总结词
未经发酵的茶,色泽鲜绿,口感清爽鲜美。
02
详细描述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古老的品种,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 干燥。由于未经发酵,绿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口感 清爽鲜美,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等功效。
红茶
总结词
全发酵的茶,色泽红润,口感醇厚甘甜。
详细描述
03
茶艺与茶道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的定义
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 泡茶、品茶、茶具展示等环节, 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
神内涵。
茶艺表演的流程
茶艺表演通常包括备器、净具、 投茶、注水、出汤、分茶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和要求。
茶艺表演的技巧
茶艺表演者需要掌握泡茶技巧, 如水温、注水方式、浸泡时间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 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道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与养生有着密切联 系,一可健体;二可养 生;三可清心;四能修 身养性;五能解毒。
茶的概念至少涉及茶树、茶类、茶文化三个方面。
一、茶 的 起 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世 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 传过去的。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 人首创的。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 饮茶起源于神农,相传神农在野外以 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 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 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由此开始了中 国饮茶的历史。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说 2.西周说 3.秦汉说 4.六朝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 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 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 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
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 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 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 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 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 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 朝的 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
茶树的发源地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 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 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四川说:清.顾炎武《日 知录》:“自秦人取蜀以 后,始有茗饮之事。”言 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 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茶树的发源地
Contents 授课目录
0
introduction
1
茶的起源与传播
2
中国茶区的分布
3 茶树的基本特性与茶树良种
4 茶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方法
5
茶的品质特征与分类
6 茶的品质审评及鉴别方法
7 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8 饮茶习俗与茶的冲泡艺术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 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 利用茶的国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底蕴
陆羽著《茶 经》,是唐代 茶文化形成的 标志。其概括 了茶的自然和 人文科学双重 内容,探讨了 饮茶艺术,把 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 首创中国茶道 精神。
茶 聖 陸 羽 像
饮茶习惯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 的植物最早被做为祭品用,后来 有人品偿发现食而无害,便“由 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 成为饮料。
茶文化与茶科学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咏 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 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 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 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 《僮约》:"烹荼尽具","武 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 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竹 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笥"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 湖南饮茶颇广。
茶学
中国历史上关于茶的文字很多,古代的《茶经》有 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学方面的东西到是非常多的,诗 歌、歌舞、茶 馆等等都应该属其中。
“茶学”这一学科之下可以有这样的一些部类:茶 叶植物学-(茶树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工艺学-(制 茶学、茶叶制造学);茶史学-我们把它称作茶叶的源 与流。
茶汤
茶树
狭
义
商品茶
广义
之
之茶
茶
鲜叶
(茶青)
成品茶
茶的含义
茶之形成
揉捻 程度
发酵 方式 与程度
茶树品 种与树龄
棓火 程度
紧压 与否
成品茶 之差异
成熟 与陈放
产地与 制作单位
行销 识别
原料 条件 之差 异
生长环境 栽培情形
青茶 采摘状况
茶学
茶学研究的内容,从 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作两 大部分,茶科学和茶文 化学。茶的历史很长了, 但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 茶科学,应该说是在本 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 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 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 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古往今来,人们品得最多的是茶,谈得最多的 是茶,赞叹得最多的是茶。
茶的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和亮丽的风景线。
了解茶文化,探索茶文化的发展之路,继承并 发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茶语人生
• ❖
一 杯 香 茶 , 解 解 解 解 元 之 渴
两 曲 清 香 , 乐 乐 乐 乐 师 之 心
另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 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 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饮茶的起因
1.祭品说 2.药物说 3.食物说 4.同步说
饮茶的起因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 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 药 用",最终成为饮料。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 《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 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 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 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 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 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 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 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 的历史。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茶树的发源地
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 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 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 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 中生代未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 科里,山茶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 它发生在中代的未期至新生代的早 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 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 析,茶树起溯到今已有6000万年至 7000万年历史了。
茶的概念至少涉及茶树、茶类、茶文化三个方面。
一、茶 的 起 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世 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 传过去的。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 人首创的。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 饮茶起源于神农,相传神农在野外以 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 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 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由此开始了中 国饮茶的历史。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说 2.西周说 3.秦汉说 4.六朝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 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 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 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
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 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 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 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 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 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 朝的 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
茶树的发源地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 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 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四川说:清.顾炎武《日 知录》:“自秦人取蜀以 后,始有茗饮之事。”言 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 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茶树的发源地
Contents 授课目录
0
introduction
1
茶的起源与传播
2
中国茶区的分布
3 茶树的基本特性与茶树良种
4 茶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方法
5
茶的品质特征与分类
6 茶的品质审评及鉴别方法
7 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8 饮茶习俗与茶的冲泡艺术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 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 利用茶的国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底蕴
陆羽著《茶 经》,是唐代 茶文化形成的 标志。其概括 了茶的自然和 人文科学双重 内容,探讨了 饮茶艺术,把 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 首创中国茶道 精神。
茶 聖 陸 羽 像
饮茶习惯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 的植物最早被做为祭品用,后来 有人品偿发现食而无害,便“由 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 成为饮料。
茶文化与茶科学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咏 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 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 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 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 《僮约》:"烹荼尽具","武 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 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竹 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笥"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 湖南饮茶颇广。
茶学
中国历史上关于茶的文字很多,古代的《茶经》有 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学方面的东西到是非常多的,诗 歌、歌舞、茶 馆等等都应该属其中。
“茶学”这一学科之下可以有这样的一些部类:茶 叶植物学-(茶树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工艺学-(制 茶学、茶叶制造学);茶史学-我们把它称作茶叶的源 与流。
茶汤
茶树
狭
义
商品茶
广义
之
之茶
茶
鲜叶
(茶青)
成品茶
茶的含义
茶之形成
揉捻 程度
发酵 方式 与程度
茶树品 种与树龄
棓火 程度
紧压 与否
成品茶 之差异
成熟 与陈放
产地与 制作单位
行销 识别
原料 条件 之差 异
生长环境 栽培情形
青茶 采摘状况
茶学
茶学研究的内容,从 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作两 大部分,茶科学和茶文 化学。茶的历史很长了, 但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 茶科学,应该说是在本 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 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 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 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古往今来,人们品得最多的是茶,谈得最多的 是茶,赞叹得最多的是茶。
茶的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和亮丽的风景线。
了解茶文化,探索茶文化的发展之路,继承并 发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茶语人生
• ❖
一 杯 香 茶 , 解 解 解 解 元 之 渴
两 曲 清 香 , 乐 乐 乐 乐 师 之 心
另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 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 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饮茶的起因
1.祭品说 2.药物说 3.食物说 4.同步说
饮茶的起因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 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 药 用",最终成为饮料。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 《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 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 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 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 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 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 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 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 的历史。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茶树的发源地
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 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 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 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 中生代未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 科里,山茶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 它发生在中代的未期至新生代的早 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 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 析,茶树起溯到今已有6000万年至 7000万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