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新进展新[一类严选]

合集下载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课件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课件

汇报人:小无名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游戏或训练场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评估 神经调节与机器人辅助康复结合:将神经调节技术和机器人辅助康复结合,形成 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 的应用
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药物联合治疗: 探索不同药物之 间的协同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根据 患者的个体差异, 制定个性化的药 物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与有 效性评估:对新 研发的药物进行 严格的临床试验, 确保其安全性和 有效性
手术治疗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手术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效果研究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研究
手术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步骤 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手术治疗的优缺点及局限性
康复治疗在创伤 估指标和方法
康复治疗的实际效 果和影响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颅脑损伤后 神经细胞死亡的 机制,研发具有 神经保护作用的 药物
显微镜辅助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和 安全性
术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手术进展, 确保治疗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神经导航技术:精确定位病灶,减 少损伤
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和 精准度
神经调节技术:如深部脑刺激、迷走神经调节等,用于改善脑功能和减轻症状
机器人辅助康复: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物理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和效率
手术指征:明确颅 内压增高、脑疝等 危及生命的情况
手术目的:清除 血肿、降低颅内 压、恢复脑功能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摘要】患者在遭受重型颅脑损伤后需要及时的抢救,否则可能会因为休克或者脑部血肿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通过搜集资料和回顾有关报道,寻找系统的、有效地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方法,从而提高重度颅脑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305-01脑损伤是由于患者的头部遭受到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从而引起颅脑组织发生损伤,经过抢救出现二次昏迷的属于重型颅脑损伤[1]。

重度颅脑损伤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术后的护理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问题。

1.基础护理工作1.1 呼吸道护理工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对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及血液等不能及时的清理,有时候会发生误吸,容易造成窒息或者引起肺部感染,所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工作[2];具体的就是让患者在休息的过程中采用平卧位或者是侧卧位,头要偏向一侧,这样有利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定期的对患者的背部轻拍,并清理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对于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的时候应该给予患者导气管,严重的可需要切开气管,总之,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于重症度颅脑损伤患者很关键。

1.2 定期监测患者的瞳孔、意识以及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而且容易出现意识模糊,瞳孔的变化是反映患者颅脑的损伤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术后需要定期的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工作需要由专人负责,监测过程中需要真实的记录相关数据,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向有关医务人员报道。

1.3 做好压疮的预防护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以卧床休息为主,长时间的卧床很容易引起压疮,为了避免压疮的产生,患者的被褥需要定期的进行晾晒,严重的患者需要定期的翻身,和被褥容易发生摩擦的一些关节部位以及长期受压的部位都需要进行按摩护理,从而保证血液循环。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2024/4/18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25
第25页
前期经典CPP处理方案,都建立在损伤 后脑血管自动调整机制没有功效障碍脑 缺血处理基础之上。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要想深入完善,还需要在脑血管自动调 整功效状态、脑缺血和脑充血判别以及 CBF对脑氧代谢供给满足程度等方面作 出准确监测和处理。连续并同时多参数 监测,对潜在有害现象早期认识和治疗 含有主要意义。
分性损伤,但以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会有 许多继发性损 害。Graham等发觉,创伤 性脑损伤(TBI)死亡病人90%,有缺血性 改变,是 继发损伤主要机制。
2024/4/18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4
第4页
颅内压(ICP)增高原因,在没有血肿损伤 后24~36小时内急性期,大多为细胞毒 性水肿,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发血管
2024/4/18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14
第14页
每一处理方法,都是下述最近形成颅脑 损伤CPP处理理论中某首先详细表达。普 通认为,经过对当初创伤系统认识,能 够了解重型颅脑损伤系统处理步骤,含 有主要意义。
2024/4/18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15
第15页
据创伤性昏迷资料库研究表明,重型颅 脑损伤死亡率从70年代后期50%左右下降 到近期36%,主要原因就是采取了一个 “加强处理方案”。医院前“创伤性高 级生命支持系统”,医院中“重型颅脑 损伤处理指南”,以及“欧洲脑损伤联 合体成人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指南”,都 是创伤系统经典代表。
2024/4/18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23
第23页
1993年Ros ner依据了解I其关系即为: CBF=CPP*r4/n 。 脑血管自动调整机制 完整性或部分保留,是使用CPP处理方案前提。 影响CPP处理原因分析,也是重型颅脑损伤其 它治疗方法主要理论基础。ICP, MAP,CPP, CBF与脑内血容积之间,含有相互影响作用。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课件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课件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25
护理进展(八)
早期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 状态,易导致营养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伤后2周 以内严重营养不足,使脑外伤患者死亡率增加
分期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脏器功能支持 及促醒的重要环节。
洼田饮水试验
一般于伤后3日给予充足的营养(胃肠外途径),与伤 后7日起给予饮食(胃肠道)。
中心静脉压 Swan-Ganz漂浮导管目前临床上血液动力学的 监测最有效的手段,可直接测得CVP、PAP (肺动脉压)、PAWP(肺动脉楔展(五)
• 血液动力学的监测
收缩压稳定在16Kpa左右,勿低于12Kpa,保持MABP在 10.6Kpa以上,才能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一般ICP在 2.7Kpa以下,脑灌压应不低于8.0Kpa.
无反应 1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4
• 1.轻型脑损伤:G.C.S 13—15分 • 2.中型脑损伤:G.C.S 9—12分 • 3.重型脑损伤:G.C.S 3—8分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5
急性脑损伤的临床分级
指 标
意识状态 (G.C.S)
呼吸
循环
第I级 (轻型)
第Ⅱ级 (中型)
第Ⅲ级(重型)
Ⅲ1(普重型) Ⅲ2(特重型) Ⅲ3(濒死型)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16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17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18
护理进展(六)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19
护理进展(六)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20
护理进展(六)
颅脑损伤新进展新
21
护理进展(六)
• 呼吸系统的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达92%-97%, 术后患者可达99%。 体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 、呼吸机 传统吸痰 右肺中叶/下叶 目前 提倡床旁支气管镜肺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目录
• 颅脑损伤概述 • 颅脑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 •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 颅脑损伤治疗的未来展望 • 颅脑损伤治疗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颅脑损伤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界暴力导致头部受到伤害,引起脑组织损伤或颅内压增高等 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分类
患者及家属经验分享
患者E
患者E在颅脑损伤康复过程中,分享了坚持 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在 康复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的经验。
家属F
家属F分享了照顾颅脑损伤患者的感受,包 括心理压力、护理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并呼 吁社会对这类患者的关注和支持。
THANKS.
移植途径
移植途径包括直接注射、经导管输 送等,移植后干细胞能在受损区域 存活、增殖,并分化为新的神经元 和胶质细胞。
临床应用
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已经在一些临 床试验中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基因治疗
基因载体
基因载体可以是病毒或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慢病毒 等,非病毒载体如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医疗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分配资源, 提高治疗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医疗资源分配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药物资源等,提高治疗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医疗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实现分级诊疗。
患者康复与社会融入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具有重要 意义,主要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等手段,促进患者功能恢 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康复治疗需尽早介入,针对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 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03
神经功能评估:格拉斯哥 昏迷评分、NIHSS评分等
05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 化指标等
02
生命体征:血压、心率、 呼吸频率等
04
影像学检查:CT、MRI等
06
康复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认知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
01
CT扫描:用于评估颅内出血、 水肿和脑组织损伤程度
03
脑电图检查:用于评估脑功能 变化和癫痫发作风险
脑血肿:脑组 织内出血,形 成血肿
脑水肿:脑组织 肿胀,压迫周围 组织,导致功能 障碍
损伤原因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感觉 减退、感觉异常 等
情绪障碍:焦虑、 抑郁、情绪不稳 定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等
意识障碍:昏迷、 嗜睡、谵妄等
运动障碍:偏瘫、 认知障碍:记忆
失语、失用等
力减退、注意力
05
脑代谢检查:用于评估脑代谢 变化和脑功能变化
02
MRI检查:用于评估脑组织损 伤程度和脑功能变化
04
脑血流量检查:用于评估脑血流 量变化和脑功能变化
06
脑功能成像检查:用于评估脑功 能变化和脑功能障碍程度
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包括记忆 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
感觉功能评估:包括痛觉、 温度觉、触觉等
不集中等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减轻 颅内压,减轻脑 水肿,保护脑组 织
手术方式:开颅 手术、微创手术、 立体定向手术等
手术适应症:颅 内压升高、脑水 肿严重、脑组织 损伤严重等
手术风险:出血、 感染、神经损伤 等
药物治疗
01
抗炎药物: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
02
神经保护药物: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再生

颅脑损伤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颅脑损伤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颅脑损伤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颅脑损伤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机制和损伤后微循环变化两方面展开。

综合国内外有关颅脑损伤的基础研究文献,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脑损伤发生的机制TBI最初仅为部分性损伤,但以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会有许多继发性损害[1],即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

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外伤造成的脑损害并不仅仅是在伤后瞬间完成的,而是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形成的继发性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周围内环境的改变。

后者是外伤后脑损害的主要病理过程。

此过程系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其既可导致神经元死亡也可在治疗过程中被修复。

二次损伤会明显加重原发脑损伤和创伤性脑水肿,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2]。

目前认为,颅脑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1自由基产生增加在小鼠颅脑损伤模型中,一氧化氮(NO)自由基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其合成量是大幅增加的[3]。

研究表明,脑组织中超氧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含量较低,其自身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差。

自由基反应在脑损伤后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以及细胞膜结构破坏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

颅脑外伤患者伤后早期脑脊液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著升高,并且与伤情和预后有关。

伤情越重,升高程度越显著,患者预后越差。

大量实验研究证实,氧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减轻颅脑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防止神经元膜结构损害等。

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甘露醇等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但临床疗效尚不确定。

1.2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受体异常颅脑损伤后神经递质和受体出现递质释放、突触前或突触后结合及神经元内信息传递异常[4]。

颅脑损伤后异常变化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儿茶酚胺、5-羟色胺、兴奋性氨基酸、内源性阿片肽(8-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等。

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研究新进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研究新进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研究新进展
陆明雄
【期刊名称】《右江医学》
【年(卷),期】2001(029)004
【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仍是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现就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n1.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rn大量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1~3),创伤造成的脑损害并不仅仅是在伤后瞬间完成,在伤后几小时到几天内逐渐演化形成的继发性脑缺血,才是创伤后脑损害的主要病理过程.创伤后脑继发性缺血性损害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挫伤灶及其邻近周围的局限性脑缺血损伤,其主要原因是脑微血管结构被破坏,舒缩功能异常,微血流缓慢,血液成分异常和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多发在伤后24小时内,开放性脑损伤重于闭合性脑损伤,伤后6小时明显重于24小时.
【总页数】3页(P329-331)
【作者】陆明雄
【作者单位】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外科,53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氢波谱临床研究 [J], 李在雨;陈云鹏;杨正月;李钢
2.颅压平口服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J], 刘金;杨万章;侯晋生;李辉
3.基于默认网络结构早期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注意障碍的临床研究 [J], 刘刚;杨西涛;郝伟伟;郑锐哲
4.盐酸纳美芬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J], 王红鑫;刘志雄;刘劲芳
5.血栓弹力图用于诊断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研究 [J], 张志华;余国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头颅X摄片 3.头颅CT
行业相关
8
护理进展(一)
病情观察
意识 伤后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反映损伤轻重的重要标志
瞳孔 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血肿的瞳孔改变占 86.2%(单侧),对病情判断和预后有重大价值
骨窗的观察 心电图和生命体征 心肌损害发生率可达93% 高
两慢一
体温 重型颅脑损伤特别在伤后早期,患者体温多在 39度以上,应视为严重情况
重型颅脑损伤 的护理新进展
行业相关
舒秀丽
1
概述
交通事故、工伤、战伤、自然灾害 发病率占全身创伤的20%,死亡率居创伤的首位 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正规化 规范化 科学化
行业相关
2
重型颅脑损伤
按GCS计分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的长短分类: 指GCS6-8分,伤后昏迷6h以上或在伤后24h内意识恶化再 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
3
正常 正常
可正常 增快或变慢,可程周期性 不规则或
节律正常
停止
可正常 可明显紊乱 可显著紊乱 严重紊乱
瞳孔大小 正常
正常 可不等大 可不等 大 散大固定
瞳孔反应 正常
行业相关
正常
正常或减弱 正常或减弱 消失固定
6
行业相关
7
诊断
1.临床表现
受伤时着力情况 伤后意识状态变化 瞳孔变化前后比较 神经系统改变,生命体征改变 有无复合性外伤
行业相关
3
分类与分级
(一)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lasgow coma scale, G.C.S)
睁眼反应 正常睁眼 4 呼唤睁眼 3 刺激睁眼 2 无反应 1
行业相关
言语反应 回答正确 5 回答错误 4 含混不清 3 唯有声叹 2 无反应 1
4
运动反应 遵命动作 6 定位动作 5 肢体回缩 4 肢体屈曲 3 肢体过伸 2 无反应 1
• 5秒钟以上, 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
• 5秒以上, 分2次以上 咽下,但 有呛咳
• 频繁呛咳, 10秒钟内 全程咽下 困难
行业相关
27
护理进展(九)
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 新入院的 患者每隔1-3天复查1次
行业相关
28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重的,其特点是病情重、变 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护理难度大。它的救治是 涉及多学科多环节、且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治疗技术,需 要整个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 治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基础医疗护理。
中心静脉压 Swan-Ganz漂浮导管目前临床上血液动力学的监测最 有效的手段,可直接测得CVP、PAP(肺动脉压)、 PAWP(肺动脉楔压)
行业相关
15
护理进展(五)
血液动力学的监测
收缩压稳定在16Kpa左右,勿低于12Kpa,保持MABP在10.6Kpa 以上,才能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一般ICP在2.7Kpa以下,脑灌 压应不低于8.0Kpa.
我们的护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行业相关
29
谢谢聆听
行业相关
30
根据ICP变化调节脱水剂应用时间和剂量,决定是 对于判断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行业相关
11
护理进展(三)
行业相关
12
护理进展(三)
行业相关
13
护理进展(四)
行业相关
14
护理进展(五)
血液动力学的监测 体循环动脉压(MABP) 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极 为重要的病理生理反应,可直接影响脑灌注和脑血流 的变化
行业相关
16
行业相关
17
行业相关
18
护理进展(六)
行业相关
19
护理进展(六)
行业相关
20
护理进展(六)
行业相关
21
护理进展(六)
呼吸系统的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达92%-97%,术后患者 可达99%。 体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 、呼吸机 传统吸痰 右肺中叶/下叶 目前 提倡床旁支气管镜肺
泡灌洗(BAL)各肺叶、 甚至有些肺段支气管
行业相关
22
行业相关
23
行业相关
24
护理进展(七)
体液的补充 传统观念:严格控制入量, 现代观念:量出为入 出入平衡,早期应用平衡液 过度缺水 外周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引起血压下降,脑灌
注压难以保证,加重脑缺氧,脑水肿 补液过多 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出现浮肿,心功能 不全,肺水肿等;稀释性低钠,导致血液渗透压降低,导 致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
(1)冷甘露醇直接降低血液温度(即体温) (2)通过高渗性利尿排 部分热量; (3)解除脑水肿,预防或抑制了中枢性高热的发生; (4)清除因发热而引起的自由基.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行业相关
10
护理进展(二)
动态颅内压 测量方法、放置位置、时间 分级程度:轻度15-20mmHg; 中度21-40mmHg; >40mmHg重度
红外线耳蜗测温
亚低温治疗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降温法
行业相关
9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降温法
通过向中心静脉导管向患者体内注入冰盐水.可 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
即将患者的治疗液体放人冰箱内, 待降温至0~ l0度时取并用棉套保温,按常规输液操作输入患 者体内起。静滴4℃甘露醇对高热和超高热患者 的起到降温效果。
1.轻型脑损伤:G.C.S 13—15分 2.中型脑损伤:G.C.S 9—12分 3.重型脑损伤:G.C.S 3—8分
行业相关
5
急性脑损伤的临床分级
指 标
意识状态 (G.C.S)
呼吸
循环
第I级 (轻型)
第Ⅱ级 (中型)
第Ⅲ级(重型)
Ⅲ1(普重型) Ⅲ2(特重型) Ⅲ3(濒死型)
13—15 9—12 6—8 4—5
重视每小时出入量,随时量出而入, 保持液体容量的动态平衡。 甘露醇的应用
行业相关
25
护理进展(八)
早期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 状态,易导致营养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伤后2周 以内严重营养不足,使脑外伤患者死亡率增加
分期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脏器功能支持 及促醒的重要环节。
洼田饮水试验
一般于伤后3日给予充足的营养(胃肠外途径),与 伤后7日起给予饮食(胃肠道)。 >1个月建议胃造瘘
行业相关
26
30 ml温开水
洼田饮水试验
I级(优)
• 5秒钟内, 顺利地1次 咽下II级 (良)
II级(良) III级(中) IV级(可) V级(差)
• 5 秒钟以 上,分2次 不呛地将 30 ml温 水咽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