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简介
姚鼐文学常识
姚鼐文学常识
姚鼐(792-865),号斗仙,字成全,山西大同人,被誉为“北宋四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豪。
他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以其小说式的写作风格而闻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鼐的文学生涯发展于唐代,穿越唐宋元明清时期,横跨千余年,可谓流芳百世。
他的文学代表作有《墨池记》、《醉翁亭记》、《梦微之书》、《渔家傲》等,其中《墨池记》和《梦微之书》是姚鼐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姚鼐的诗歌以其情感浓郁、叙事深刻、刻画细腻、行文流畅而独具特色,他把传统的唐宋抒情诗发挥到淋漓尽致,其作品为宋人审美情趣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形式。
他的诗歌创作大都围绕着人生哲理和历史事件进行,常以叙事手法对对人物的品德、行为、思想和心情进行写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表达了他对宋风文化的追求。
此外,姚鼐的小说《墨池记》和《醉翁亭记》,也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小说写作技巧,能够把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巧妙结合,以及善用象征手法,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其独特的留白技巧,也使他的文章更具有深度和趣味性。
同时,姚鼐的诗文也延续着唐宋风格,传统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保留,受到了众多作家的崇拜。
总之,姚鼐的文学常识极其重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作家。
他的诗歌写作融合了古今中外文学元素,被认为是中国实际主义
诗歌的先行者,他的小说也充满洒脱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文学体验,令人难忘。
他的文章也为宋人的审美情趣提供了新的内容,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发展,堪称影响深远。
记新发现的姚鼐墓志铭
记新发现的姚鼐墓志铭
姚鼐,字克纯,唐代宰相,谥号忠烈。
姚氏族人在安禄山起义之
后迁居湖南,姚鼐生于湖南益阳,父亲姚崇为湖南长沙令。
姚鼐年少
聪颖,父亲逝世后便开始学习诗书礼乐。
其才能和品德得到当时名士
的高度评价,成为了唐宪宗时期的重要官员。
姚鼐效法孔子,提倡儒学,主张“致知明德,襄理物欲”,深受
士大夫们的尊重。
他始终致力于官场改革和祖宗之业的延续,以清正
廉洁的政绩赢得上层社会及百姓的敬爱和支持。
姚鼐逝世后,家族为其撰写了一份墓志铭,记录了他出身、人生
经历、政治事迹和家族成就。
墓志铭中写道:“我家世世存仕于王庭,宁忘先人之教,以道德激发于东南山峦之间,一朝耆艾当国之用。
忠
贞自强,鬼神亦倾听哉!卒于春仲之初,亿兆哀吁,烈号流芳.”
姚鼐墓志铭中体现了唐代官宦家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传统,也表现
出姚鼐的家族为官为民的价值观和家族对先辈的敬重。
姚鼐作为唐代
重要政治人物,其墓志铭也是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姚鼐从事书院教育40年考略
姚鼐从事书院教育40年考略
姚鼐,字叔礼,桐乡谷汉(今浙江桐乡)人,明朝宣宗庚辰年(1564年)考中进士,嘉靖十三年(1534年)继举,封加封“彰武侯”。
姚鼐从事书院教育40年。
姚鼐为明代文名,在书院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在南
京的国子监任教,成为其中传奇般的学者。
他曾任国子监(现东南大学)函授教授,常年以赋诗、曲论、史词著称,嗜经史之学,深入挖
掘史料、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其丰富的学术研究。
姚鼐秉承明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重要性和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他乐于教育下一代。
他乐于教授道德和法律,不分贵贱,把
最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无畏地指导、质问和引导学生,展示明教
育对孩子们的多彩教育理念。
姚鼐认为,书法是文化艺术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
他鼓励学生不仅学习曲论,同时也要学习书法。
他又把功夫鞭
借给学生,让他们将功夫鞭融入书法,改善书法。
他还与学生、家长
结交,把孩子们的试题留下,他的学生互相鼓励答题,相互交流,加
深对文化的理解。
姚鼐在书院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是明代优秀教育家之一。
他致力于塑造优质人材,不断坚持穿越时代地传承明清教育思想。
并且贡献了大量书籍,收录了许多内容,如《吴均纪念政治表》、
《礼记·官学》等。
他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和研究者的喜爱,也为日后书院教育奠定了基础。
姚鼐古文理论研究
姚鼐古文理论研究姚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致力于把儒家思想引入政治实践的政治家,在他的文理思想中,将政治与道德、儒家理论与实践、政治实践与伦理和道德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中国古代“事政定天下”的理想。
本文以姚鼐古文理论研究为研究课题,首先对其文理思想大体内容进行论述,然后重点论述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借鉴价值,以期对当今社会中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有所贡献。
一、姚鼐古文理思想简介姚鼐(624-707年),字若兆,唐朝贞观以来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是《论语》《大学》《中庸》《论衡》等儒家经典中的著名人物,被尊称为“古今文宗”。
主要以实践为导向,并坚持“天有神我有理”的思想,以科学的学说和理性的思想从实践中把儒家思想引入政治实践,认为“政以道德和天理为本”,他认为“道德之于政以责任之,理之于政以礼仪之,天下之治以道德礼义为本”。
一方面,姚鼐主张传统政治权力的法治性和理性化,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了政治实践中内在的道德和伦理。
二、姚鼐古文理思想实践姚鼐把道德和政治结合起来,立志实现中国古代“事政定天下”的理想。
出任宰相期间,他执政的纪律严格,政府的开支不可有过多的浪费,按照贤能、勤劳、勇敢等精神来组织和管理政府机构,重视实践,力图促进社会繁荣富强。
在经济方面,姚鼐结合当时实际做出了诸多改革,如实行比以往更为科学的宗教税制,规定物价抑制贪赃枉法的行为,实行以谦恭顺和的原则与统治者沟通,同时他还大力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着力推进综合性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姚鼐古文理思想对今日的启示1、坚持政治实践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
姚鼐认为,政治实践要坚持“道德之于政以责任之,理之于政以礼仪之”这一原则,因此,政治实践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才能准确地加以落实。
这对今天关于政治理论表现出了重要的启示,即政治实践除了追求实际效益外,还要尊重伦理原则,更要坚守伦理道德,以保持政治实践的公正性。
关于姚鼐的介绍
关于姚鼐的介绍姚鼐(nài)(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1731——1815.12.30),字姬传,清代桐城人。
一字梦谷(gu第三声),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一世祖居麻溪,其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表现出非凡的天资。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
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
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
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
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含今枞阳县境)乎!”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成为“桐城三祖”。
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清代散文家姚鼐生平简介
清代散文家姚鼐生平简介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省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散文家姚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姚鼐简介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姚鼐的祖籍是在今天的枞阳县义津镇姚王集,他的十世祖姚之兰迁移到了桐城城里。
所以说姚鼐1731年出生在安徽桐城。
姚鼐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也是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
姚鼐与方苞还有刘大櫆三人合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信仰儒家思想,著名的代表作有《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等。
在1763年,姚鼐考中进士,授庶吉士。
三年之后又散馆改为主事,分属兵部。
之后又担任了山东、湖南乡试的副考官和会试同考官等很多重要职位。
之后,在1777男,姚鼐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多个书院中担任主讲人,致力于教育事业。
姚鼐的弟子遍布了南方的各个省中,在他的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有方东树、姚莹、管同等大人物。
这些弟子都是遵桐城家法的文人,他们对桐城派的传播有很大的作用。
姚鼐的成就不仅仅只有这些,他在诗词。
美文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姚鼐是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被称为“桐城三祖”,他被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可见世人对姚鼐的高度认可。
姚鼐在继方苞和刘大櫆已有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作用,桐城派的古文到了姚鼐这里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除此以外,姚鼐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他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
所以说姚鼐在我国清朝的地位是很高的。
方苞与姚鼐方苞和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三个人被称为“桐城三祖”。
在桐城派中,方苞是桐城派的推动者,姚鼐使桐城派发展到最好,所以这两人都是清朝的伟人。
那么方苞和姚鼐两人的成就有哪些,现在就来看看他们的成就。
方苞,1668年出生在桐城,字灵皋,又字凤九,他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的鼻祖。
姚鼐生平事迹
姚鼐生平事迹
姚鼐(1171—1235年),字景清,号灵台老人,南宋经学家,淳熟重
坤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清嘉名家,其学术影响极大。
一、出身:
姚鼐出身于宋代淳熟人家,父亲姚安权,世代以治田租税为业,容貌
端朗,文武双英,曾与宋真宗皇帝晋见过,被封入贡爵。
二、早期成就:
姚鼐从小学识四书五经,年少时即以一考三秀、一读十经而闻名当地,其实力强大,深受亲朋好友好评,立志投身学术研究,追求博学之道。
三、学业膝盖:
十三岁时,姚鼐考取宋真宗文明传位状册,又在同年成功参加全国状
元考,以膝盖势力分数一筹,再次获得宋真宗晋升贡士的殊荣。
四、文学研究:
继而,姚鼐辗转领导金陵国子学,专研儒家经典的原始文字,深受晚
宋名臣的赏识。
他将重要的学术批注汇集起来,汇成《金陵国子齐书》,收录历代学者的言论,宍宝立下成就,广被州郡钦点。
五、思想厘定:
姚鼐归金陵国子学讲习以后,便致力于居士思想的研究和繁就,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新的整体编纂,他历经毕生,把儒家学说源源不绝,厘定其中的思想构成,为中华历史上六朝四家学说的艺术内涵调和做出了一把伟大的补丁。
六、因病去世:
姚鼐,一生投身于学术研究,终其一生,于宋即元咸淳元年(1235)病逝而出,年仅64岁。
姚鼐最著名十首诗
姚鼐(1732年—1815年)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被认为在清朝诗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姚鼐最著名的十首诗:
1.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2. 《淮上有怀》
3. 《夜抵枞阳》
4. 《登泰山记》
5. 《泰岱吟》
6. 《过小孤山》
7. 《怀龚炼师》
8. 《登江上黄鹤楼》
9. 《过洞庭湖》
10. 《题柳小年藏书室》
这些诗作涵盖了姚鼐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从自然风光到哲理思考,从友情缅怀到对故乡的思念,他的诗歌风格阳刚壮美,充满了雄迈浩荡之气,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姚鼐最著名的诗词
姚鼐最著名的诗词引言姚鼐(1251年-1316年),字惠卿,号蝶坡,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姚鼐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杰出的政治才干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词作品凝练而典雅,卓越的才华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璀璨之星。
本文将探讨姚鼐最著名的诗词及其艺术特点。
姚鼐的诗词创作风格姚鼐的诗词作品以浪漫主义为基调,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喻和意境,以及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物情感。
以下是姚鼐最著名的诗词的精选。
1.《春雨》春雨纷纷如暗纱,连绵细细无尽花。
初疏芳草五柳岸,小淼青娟鼓上蜺。
青芜破竹逢杨柳,黄昏放船归白鸥。
洒却烦襟心欲醉,算是遗民月百家。
该诗以春天细雨的景象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美好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姚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愉悦。
2.《江南景色》轻轻一抹湖光复水色,如诗如画彩云飞。
绿杨烟日隐楼台,湖上渔船满画樯。
远处岳阳楼梅花开,寒风入窗湖影开。
水光千里长天宽,锦衣行云任彩妆。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景为背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及其与诗人的情感交融。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姚鼐展示了他独特的诗意表达和情感体验。
姚鼐的诗词艺术特点姚鼐的诗词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 情感表达姚鼐的诗词作品情感真挚、细腻。
他以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为媒介,将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融入其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传达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诗人诉说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带给读者深入的情感共鸣。
2. 意境构建姚鼐善于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意境的渲染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灵活运用象征、比喻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构建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使人感受到美的震撼和思绪的升腾。
3. 音韵美姚鼐的诗词以其优美的音韵和押韵方式脱颖而出。
他善于运用平仄押韵技巧,使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呈现出动人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
读者在品味他的诗词时,常常会被其音韵之美所吸引。
清代姚鼐的个人简介
清代姚鼐的个人简介姚鼐是我国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代姚鼐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生平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桐城派三祖姚鼐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桐城派三祖姚鼐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散文家。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题胡始泉试砚照】砚材如士才,选俊百不遇。
想像托空虚,写图聊自喻。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其一】中田有精舍,挟册青林閒。
起见海东月,流光湖上山。
时闻渔者唱,或值耦耕閒。
非得忘机侣,翛然自掩关。
【雨霁】高斋过暑雨,白云逝沧洲。
凉风起林杪,一叶已先秋。
落照耿空开,倏与苍烟收。
西山转斜汉,龙角相随流。
朝晡不相知,逝者焉能留。
今之隐凡者,未审当奚游。
【感春杂咏八首·其四】中谷多雨寒,丛兰蔽幽阻。
托身万物表,英华与谁睹。
既荷春阳气,柔芳冒寸土。
处有不自矜,养节故难侮。
虽无桃李蹊,岂失松桂伍。
葆真复其根,甘与此终古。
【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泰山出青云,天半苍然独。
梁宋暨东溟,万里环其足。
阴嶂走济南,云涛尚奔蹙。
势尽居益高,堑断无陂麓。
振衣斗直上,陟磴逾援木。
落叶下泺泉,秋风散海曲。
一卷华不注,拖云点青绿。
犹见山花开,顾绝栖鸟躅。
高寒不可留,归来泛秋菊。
【漫咏三首·其三】子长千古士,被难身何穷。
悲哉百年后,毁誉犹不公。
登泰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登泰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作者简介姚鼐(nài)(1731—1815 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著有《惜抱轩文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二、背景知识《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冬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此年他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重点字词1、阳谷皆入汶(wèn):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
阳,山的南面。
汶,汶水,在山东中部。
2、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当,在。
3、古长城也:那是古代的长城。
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在。
5、自京师乘(chéng)风雪:从京城冒着风雪。
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6、历齐河、长清:经过齐河、长清两县。
7、穿泰山西北谷: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
8、越长城之限:越过长城的界限。
限,界限。
9、至于泰安:到达泰安。
至于,古义是“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10、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
1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和知府朱孝纯子颖从南面的山脚登山。
麓,山脚。
12、四十五里:四十五里路。
13、道皆砌石为磴(dèng):山路都用石头砌成石级。
磴,石级。
14、其级七千有余:石级有七千多级。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
15、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16、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环绕泰安城的下面。
17、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18、余始循(xún)以入: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
姚鼐生平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姚鼐出生在安徽桐城城南树德堂宅,时十二月二十日。
鼐字姬传,又字梦谷。
室名惜抱轩,学者称惜抱先生。
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
姚鼐以“惜抱”命名自己的读书室,是取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以作为自己的精神写照。
姚氏家族是书香门第,一门风雅,曾祖姚士基是康熙壬子年(1672)举人,曾任湖北罗田县知县;外祖父是雍正甲辰年(1724)进士,官临海县知县;伯父姚范曾任翰林院编修,以诗文经学著称;父亲姚淑虽终生未仕,然以才学著称。
姚鼐8岁时初识刘大櫆,尝随侍左右,及长便随刘大櫆和伯父姚范学习经史古文。
青年时期的姚鼐由于祖父早亡,父亲终生未仕,家甚贫,按《弟君俞权厝铭》中所言“余二十二岁授经四方以为养”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姚鼐20岁时,中江南乡试,年少中举,名声更振乡里。
但自第二年春开始,姚鼐六试礼部,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33岁时才得中进士。
在12年求功名的过程中,姚鼐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朱孝纯和王文治,二人成为他一生的至交好友。
姚鼐中进士后,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馆开,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但鉴于他的才学故破格入四库馆修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 )秋因与主事者意见不合,四十四岁时便借病辞官,第二年离开京城,全家南归,从此谢绝再仕,惟愿讲学,先后在扬州、安庆、南京、歙县等地书院执教,长期传授古文法,弟子遍及江南。
嘉庆二十年(1815)时85岁的姚鼐卒于钟山书院(南京)1。
姚鼐一生著作丰富,尤其是在八年的仕宦生涯之后,他潜心于教书著书,大大丰富了其文学思想。
著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文后集》、《惜抱轩诗集》、《法帖题跋》三卷、《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多部,辑成《古文辞类纂》,是广为流传的著名选本。
登泰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登泰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作者简介《登泰山记》的作者是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
他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文章以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著称。
姚鼐的散文作品风格典雅、温润,注重义理、考据和辞章的结合。
二、文章背景《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辞官归乡途中,路过泰安,与挚友朱孝纯同游泰山后所作。
当时,姚鼐正值中年,仕途不顺,心情较为复杂。
此次登泰山,或许是他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一种方式。
三、重点字词1、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2、当其南北分者(当:在,处在)3、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5、是月丁未(是:这)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在)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覆盖;烛:照)8、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然:……的样子)9、戊申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10、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逐渐;摴蒱:古代的一种博戏用具,形状像后来的骰子)11、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头,极点)12、须臾成五采(须臾:片刻,一会儿;采:通“彩”)13、日上,正赤如丹(丹:朱砂)14、回视日观以西峰(回视:回头看)四、词类活用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亮)五、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多平方(古义:平整方正;今义:数学名词)六、特殊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省略句,“乘”后省略“之”)七、文章结构文章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姚鼐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 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 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 (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 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 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 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 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 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 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 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 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 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鼐言:“古之 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 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 咎已尔”。
文学成就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 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 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 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 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 “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 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 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 “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 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 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 “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 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 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 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姚鼐书法欣赏
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姚鼐书法欣赏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安徽桐城人。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曾任礼部主事、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等职。
嘉庆十五年(1810)重宴鹿鸣加四品衔。
长于古文。
晚年曾先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
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他继承了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对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发展。
他既扩大了方苞的“义法”说,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继承发扬了刘大櫆的“神气”说,提出了“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理论;同时,还总结概括历代文章的风格论,发展了“阳刚阴柔”相反相成的美学观。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所编《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流传极广。
其散文简洁严整,纡徐明润,代表作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记》等。
姚鼐书法,虽不及他的文学成就卓著,但其墨迹萧疏澹宕,飘逸秀姿中蕴藏儒雅文士气息,亦是不同凡响。
姚鼐《行草高斋西面七言诗轴》纸本行草书82.6×37.4cm 湖北省博物馆藏释文:高斋西面向澄江,缓酌兰陵春酒缸。
莫厌坐深风露重,霄分圆月始盈窗。
款署:壬寅秋八月漫录近句,惜抱居士鼐。
钤印:惜抱轩翰墨(朱文)、姬传(朱文)。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2(文物出版社)姚鼐《行草积雨晴时七言诗轴》纸本行草书108.5×27.5cm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释文:积雨晴时风满襟,夕阳空院落疏阴。
暑过秋至关谁事,付与寒蝉树上吟。
款署:录旧句书似纫兰同学兄。
姚鼐。
钤印:惜抱轩翰墨(朱文)、姬传(朱文)、姚鼐之印(白文)。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2(文物出版社)姚鼐《行草春楼十里七绝诗轴》纸本行草82.1×38cm 四川省博物馆藏释文:春楼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
姚鼐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
姚鼐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摘要:一、姚鼐简介二、泰山简介三、姚鼐登泰山背景四、姚鼐登泰山记的内容与特点五、姚鼐登泰山记的历史地位正文:一、姚鼐简介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与刘大櫆、方苞、沈复并称“桐城四杰”。
姚鼐少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自幼聪颖过人,擅长诗文。
成年后,他曾多次应试科举,但均未中举。
后来,他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活动,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二、泰山简介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之称。
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古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意指登上泰山,便能统领天下。
泰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皇帝纷纷到此封禅祭祀,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
三、姚鼐登泰山背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姚鼐已届中年,他受邀赴山东主讲于济南书院。
在此期间,他得以游览泰山,并萌生了登泰山的想法。
于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姚鼐组织了一次泰山之旅。
此次登山,他感慨万千,遂创作了《登泰山记》一文,以记录此次壮丽之旅。
四、姚鼐登泰山记的内容与特点《登泰山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描述了姚鼐登泰山的经过、沿途风景、登山感悟以及登山过程中的见闻。
文章以日记形式写成,具有强烈的纪实性。
在文中,姚鼐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泰山的壮美景色,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姚鼐在文中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巍峨壮丽,如:“凌晨,与客立于日观峰,观日出,颜色正赤,如以至日始旦,奇甚。
”这段描写日出景象的文字,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现场。
此外,姚鼐还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如:“人生寿也,百岁为期。
期内所趣,不在山水而在情。
”这一观点表达了他主张享受当下、关注内心情感的生活态度。
五、姚鼐登泰山记的历史地位《登泰山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以日记形式写成,行文简洁、描绘生动,被誉为清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课件12:第16课 登泰山记
二、阅读课文第 3~5 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通假现象]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多平方,少圜(__“__圜__”_通__“_圆__”,__圆__形________) (2)须臾成五采(___“__采__”同__“_彩__”_,__色__彩_______)
2.[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戊申晦.①,五.鼓.②(①__阴__历__每__月__的__末__一__天____。②__五__更____)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动词,__弥__漫____)
• 5.[翻译与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译文:_在__那__南__北__山__谷___分__界__的__地__方__是__古__长__城__。____ • 句式特点:判___断__句__,__“者___…__…__也__”表___判__断__。_______ •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译文:_现___在__经__过__的__中__岭__和__山__顶__,__挡__在__路__上__的__像__门___槛__一__样__的__山__崖__。___ • 句式特点:_定__语__后___置__句__,__“限__当___道__者__”是__“_崖__”_的__定__语__。_________ •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译文:_青__黑___色__的__山__上__覆__盖__着__白__雪__,__(_雪__)光__照___亮__了__南__面__的__天__空__。______ • 句式特点:_省__略__句___,__“明__”_前__面__省__略__“_雪__”_。_________
• 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他继承了同乡方苞、 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对桐城派的 文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发展。 同时,还总结概括历代文章的风格论,发 展了“阳刚阴柔”相反相成的美学观。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所编 《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流传极广。其散文简洁严整,纡徐明润, 代表作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鼐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姚鼐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姚鼐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生平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
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
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
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
因此有“桐城
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姚鼐文学成就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是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
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
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
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
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
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
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
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
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
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