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探寻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寻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
科学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舞台。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更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只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科学素养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发现来学习科学知识。
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情感沟通能力、激励引导能力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交流,从而丰富学习方式、促进知识交流。
教师还要注意课堂文化的营造。
科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重要场所。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布置、教学环境等形式来创设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度过每一堂科学课。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外,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受益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实例引入、情境教学等,使科学知识变得有趣和生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增加学习的乐趣。
2.打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分享和交流知识。
3.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前,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并告知学生。
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更有目的性地学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知识问答,小测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课后辅导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5.多种评价和反馈方式: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反馈。
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科学课堂通常需要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
7.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科学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验、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科学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8.与社会实际结合:科学知识与社会经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讲述和讨论相关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实践动力。
9.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非常重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与最新的课程标准结合,通过应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文章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教学探讨,以期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科学课程是近些年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标准出现后,设立的一门新的小学学科。
与其他学科不同,这门学科是以实践为主导、实验为方法的操作类学科,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相关常识为教学主体,将科学研究与日常的生活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这门课程对小学生日后养成积极的探索习惯有着十分积极的帮助,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水平,成了相关教育者和学科从业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类素材对学科问题加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活动,其内部所隐含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包括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还涵盖了电子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学科知识丰富、多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借助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操作,在拓展思维意识的过程中,加强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的科学专业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在科学课堂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加大对学生优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意识的培养力度,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堂现存问题(一)学校不重视科学课程的开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并不注重科学课堂的开展。
因此,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器材并不充分,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科学课堂中实验器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小学生的学科学习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像观察、实验等等。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在实施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卫生,正确使用操作方法和实践步骤,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多种形式的指导,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简单的板书与讲解,还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视频展示、实物演示、小组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学生学习科学之外,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尝试发现它的规律,去还原问题的本质,探寻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法。
可以让学生多参与活动和体验式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互动性的教学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一种有效策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释讨论等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以降低老师讲授的难度,而且便于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加强科技的融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现代科技设备便于实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数字教学平台等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可以降低课堂老师和学生的工作负担,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感受力,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着手。
同时,注重科技设备和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是必须的。
精心创设课堂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创设课堂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不断提出新要求,广大教师在不断地进行课堂改革。
课堂上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精心创设课堂,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以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的《沉浮和什么因数有关》为例,探讨精心创设课堂,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而面对枯燥的科学知识,学生往往会觉得乏味。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精心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把注意力能够集中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精挑细选,不断地通过实验确定一种更有效的实验材料。
学生会非常关注实验的材料,好的材料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冲动,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例如课堂一开始,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塑料的圆柱体,提示:在这个塑料圆柱体中,放有六个垫圈。
思考:如果将他放入水中,会出现沉还是浮?问题一抛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每个学生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测,更有一个学生提议让我放入水中试一试。
看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上真是需要仔细斟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出示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矛盾事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冲突,通过不断地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例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新的知识:物体越大越容易浮。
教师出示小铁珠和大铁球,他们在水中会怎样呢?小铁珠小,沉;大铁球大,是不是会浮起来呢?教师将大铁球轻轻放入水中,大铁球沉了下去。
不是物体越大,就越容易浮吗?这是怎么回事啊!比较两个塑料圆柱体改变大小的时候,什么没有改变?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轻重不变的前提下,物体越大才越容易浮。
学生主动参与到矛盾事件的思考中,对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3、拓展交流,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通过设计拓展交流,让学生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科学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追求的目的之一。
小学科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给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指出了方向,它要求我们的课堂既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度,又要通过科学探究最终达到科学概念的了解与掌握,科学方法的了解与应用,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的形成,科学习惯的培养,并学会学习。
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深刻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引领有序的探究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既注重认识层面的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内容,又要抓住操作层面的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的内容,从而使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主渠道?下面谈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追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约,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因此,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如在教学三下册《磁铁》这一单元时,从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兴趣课里已经接触过了磁铁,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因此,在接下来的的“磁铁的两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等教学中,我及时修正了各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验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
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的效果看,正是由于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三维目标的达成。
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还应该因人而异,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有结构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校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课堂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性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目标明确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研读教材,充分理解学科内容和学科要求,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难度目标。
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学到什么。
只有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可能并不感兴趣,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小组合作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知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中一个原因。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分层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评估与提升。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例如观察、访谈、作业、测试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探寻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寻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师角度加强。
教师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角度加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多提问,多思考,多实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及时复习,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课外科学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室、科学展览等,拓宽自己的科学视野,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践活动,如种植植物、观察星星等,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教学文档。
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方向。
提高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本文将通过分析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使用教学辅助工具这三个方面,着重探讨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教学效果。
一、分析教材内容1.了解教学内容在开始设计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先了解教材内容,全面把握教学的主题、目标、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着重讲解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知识点。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活动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教学进度和安排,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优化教学方式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讲解、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等,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注重互动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互动和合作,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交流,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3.注重实践性训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实践性训练,放弃单纯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使用教学辅助工具1.教学多媒体PPT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学多媒体PPT辅助教学,以图像、音响、动画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实验实物教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实验实物教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3.网络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堂、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等,帮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年级下册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四年级下册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为了提高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质量,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1.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制定清晰且详细的课程计划,包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确保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从而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
2.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科学知识。
3. 注重实践操作: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实验、观察活动和科学实地考察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
4.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源和指导。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主动研究的惯。
5.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需要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定期评估和反馈: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
通过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
以上是提高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通过合理的课程计划、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定期评估和反馈等措施的实施,相信能够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的探究:1.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任务:实验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验任务。
任务设计应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探索和验证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
2.强调实验过程的探究性: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导性问题、观察记录和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主动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3.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科学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知识共享。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成果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模型、电子白板等教学工具,展示实验现象、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并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直观地呈现科学实验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为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实验资源。
这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两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实验材料、器材以及教学案例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和实践需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寻找和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学实验资料,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经验。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要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探讨一些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为只有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情,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发现科学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播放一些科学实验视频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成果的方式,让学生从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发现科学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在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因为科学探究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乐趣,让他们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体验科学的神奇和美妙,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情感。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科学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实验,体验科学的魅力。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图片、动画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让学生在视听上更好地接受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他们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科学实验模型、游戏和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还可以组织一些校外科学探究活动,如到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参观和学习,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探究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实践探究和课堂互动等。
一、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首要动力,同时也是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游戏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乐趣,增强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的生成,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内容进行灵活布置,创造出愉悦、轻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例如,课堂布置可以灵活变化,学生可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探究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践经验基础决定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验、观察、比较、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四、课堂互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言和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在考试评价中也可以采用互动式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实践探究和课堂互动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效至关重要。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几种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与策略1. 设计富有启发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多媒体和互动技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动技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使用影音资料、动画演示和互动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另外,利用互动技术,如在线实验模拟和虚拟实境,可以让学生进行更真实的科学实践,拓展他们的研究经验。
3.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提供适当的研究资源和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研究。
此外,合作研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的研究环境科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的研究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利用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的研究进步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口头反馈、书面评价和评估工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研究效果。
结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摘要: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同时可以有效的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它也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入与发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带给学生更加高质量的科学课堂也成为了教师的重要挑战。
有效性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提高策略1.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重要价值在目前的小学数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所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包括化学和物理等相关的知识,同时还有一些与电子科技有关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
而且在科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或化学实验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之中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当下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教材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很多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教师应带领学生科学走入教学课堂,并且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探索,发现科学学习的魅力。
所以教师自身也应重视科学教学的相关工作开展,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可以夯实学习基础,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意识,它对于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2.1教师重视科学教学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受到应试考试的影响,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都不够重视科学教学,将其作为一门辅助性的副科目,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些主科目就可以了,加上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之中素质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并不十分迅速,所以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和教师认知的调整。
在当前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开展科学教学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了解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育要求,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带给学生高效的教学课堂。
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师需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观察与实验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观察和实验。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实验,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投影仪、电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更生动、形象、丰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拓宽学习渠道
小学生在课外接触科学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
例如,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科技馆、动植物园等场所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和探究。
四、注重探究和合作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主要是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完成的。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提问、借鉴、合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评价和反馈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及时、准确地开展评价和反馈。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测试、用词评分、能力评估等,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始终关注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学生的未来科学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点做法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点做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
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采用以下五点做法。
(一)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
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
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之一。
而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可以通过引入教学实验、教学视频和趣味科普知识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的实践探究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野外观察和科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注重启发性思维科学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记忆阶段,更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创造性的表达,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个性化教学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各异,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个性化教学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和案例,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喜爱和热爱。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开展跨学科教学小学科学课程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结合,创设情境,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以下将介绍四种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主动参与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实验过程。
而且,明确的实验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事先明确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目的进行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二、设置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可以通过制作简易电磁铁来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种植植物来观察生长过程,并了解生物生长的规律等。
这样的实验内容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当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验过程的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投入到实验中来,积极探索和学习。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实验内容,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形式和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以《抵抗弯曲》的教学为例摘要: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的教学,提出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加强课堂练习”等五条实现的途径,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笔者在海曙区某教学评比活动中做评委时听了几节《抵抗弯曲》教学时发现,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分组讨论时没有根据内容与材料的实际情况,为讨论而讨论;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结论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出。
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却不能记录准确的实验数据,没有正确的结论。
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现实中许多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
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
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们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0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本课教学的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在分析两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教室中的横梁、课桌里的横梁、椅子下面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总是立着放的事实,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
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两个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了解到这一基础,不要在这2个学生已有概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和比较2组实验数据上,从而形成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本节课得到真正发展。
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对6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他们已经有许多次对比实验的经验,本节课只是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探究过程。
(三)提供有结构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演示材料第1组: 2个立柱、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
演示材料第2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米尺)、重物、在米尺上挂重物的筐。
第1组材料用来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装置的搭建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时必须考虑足够大并且和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类似,确保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装置。
第2组材料用来演示立着放横梁可以比平着放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立柱考虑可以用讲台上放两把方凳,准备的重物要考虑用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并来源于身边的物品,我认为用一叠图书做重物比用钩码好。
分组材料第1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
分组第2组:2个立柱、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
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立柱的高度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什么纸?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有垫圈,可以供什么来替代重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立柱过低,纸横梁2背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部分组的学生就会满地找垫圈。
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梁连1个重物都不能承受,学生如何填写实验数据?如果横梁用的纸过厚而重物很轻的话,纸横梁4倍厚时所需要的重物要100多个,学生实验时横梁还没倒塌,叠放的垫圈已经坍塌,有时重新实验几次还是不能成功,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教学的低效。
第2组材料和第1组材料相比其实只是更换了3个纸横梁,但如果我们2组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做第一组时的无意注意,影响他们的有效探究。
所以我们把第2组材料中的3个纸横梁装在1个信封中,课前放在学生的课桌里,在做第2组实验时再取出来使用。
另外,我们发现,如果教学中没有涉及到让各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就没有必要请各组材料员到指定位置来领材料,各组到讲台前领材料会浪费1-3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1、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
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
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于学生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中,在分组实验前通过师生研讨,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至少控制3个因素:1、立柱之间的距离(跨度)必须相同。
2、放置的垫圈大小要相同,要轻轻居中叠放。
3、在记录数据时,使横梁倒塌(接触到桌面)的那个垫圈不能算。
教师对实验的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2、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
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本节课在讨论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的结束阶段设计几个选择题,根据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促进科学概念的内化。
1、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控制的条件是() A纸的材质 B纸的光滑度 C纸的宽度 D纸的厚度E立柱间的跨度 F单个垫圈的重量 G纸的长短2、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增加纸的厚度 B增加纸的光滑度 C增加纸的宽度 D让纸变得更粗糙3、材料的宽度和厚度,()更多的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所以房间里的横梁要()放。
A材料的厚度 B横着放 C材料的宽度 D立着放另外,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