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比较

目的评价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行经腹小切口手术的腹股沟斜疝的46例患儿为传统治疗组,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46例患儿为经腹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经腹组小切口手术的切口大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手术较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而言更安全、美观、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小切口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腹股沟斜疝占到绝大多数比例[1]。腹股沟斜疝的发生是由于腹股沟区浅筋膜和壁层腹膜之间软组织相互移行时形成的腹股沟管是相对薄弱的区域,再加上小儿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等保护作用较弱,肠内容物易由腹股沟管突出体表[2]。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一般方法是疝囊高位结扎,传统手术方法是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但是由于其存在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等弊端,经改良为经腹小切口手术。现笔者选择医院经腹小切口手术的腹股沟斜疝的患儿46例,并与同期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46例)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5月入院治疗腹股沟斜疝的92例患儿,纳入标准:均为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1年内复发仍为腹股沟斜疝者,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间歇出现能还纳入腹腔的肿物,即可作出腹股沟疝的诊断。排除标准:排出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睾丸肿物等。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经腹小切口手术的腹股沟斜疝(经腹组)的患儿46例,男40例,女6例,年龄1~9岁,平均(5.1±2.1)岁,双侧3例,单侧43例;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组)的患儿46例,男43例,女3例,年龄2~10岁,平均(5.3±2.4)岁,双侧2例,单侧44例。

1.2 手术方法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静脉复合麻醉,取平卧位。在髂前上棘做一平行于腹股沟管的斜切口,长约3~4 cm。逐层切开腹壁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后将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切开,并于精索前内侧,游离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缝合。

经腹小切口手术:取仰卧位,氯胺酮硬全麻,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静脉推注氯胺酮0.5 mg/(kg·次),或加大泵入氯胺酮的速度,甭注最快不得超过5 mg(kg·h),手术结束前20 mim停用氯胺酮。在患侧腹直肌外缘腹横纹肌内做一横切口,长约2 cm,逐层切开腹壁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沿外环口钝性分开腹壁基层,露出腹膜。将腹膜横行切开与切口等长度,位置在距内环口上方1 cm处。打开腹腔后提起内环口后缘的腹膜,与切口上缘的腹膜缝合后形成关闭腹腔,同时整个疝囊和内环口就被置于腹腔外,缝合腹膜闭合腹壁肌层,再将腹外斜肌腱膜缝合,最后缝合皮下、皮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3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及复发情况比较:经腹小切口手术相较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经腹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短于传统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正处于发育阶段,腹壁结构尚不完整,故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率很高,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2]。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生机制:胚胎期腹膜随睾丸下降形成了鞘状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闭锁,上段形成纤维带,下段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鞘状突闭锁不全就会形成先天性疝囊或鞘膜积液,出生后腹压的增高使未闭锁的鞘状突进一步扩张,破坏腹股沟管的生理结构,从而形成斜疝[3]。多数患儿在1岁内鞘状突闭锁愈合,1岁后未闭而出现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则应手术治疗[4]。既往对小儿腹股沟斜疝只作疝囊高位结扎,而不需作修补术即可治愈[5]。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较大,对患儿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破坏严重,需解剖腹股沟管结构、精索及游离疝囊,且小儿组织纤细、薄弱,筋膜层次、解剖界限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不同,使得手术中极易造成对包绕疝囊的精索内容物的损伤,如蔓状静脉丛、动脉、神经和输精管,易引起各类并发症[6-7]。经腹小切口手术的切口较小,不需剥离疝囊,避免损伤重要组织,如提睾肌、精索内筋膜、输精管、腹壁下动脉、闭孔动脉耻骨支等,对患者的损伤较小,优于传统方法[8]。本试验也证明行经腹小切口手术患儿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短于传统组(P<0.05),恢复更快、更好。

有研究报道,经腹小切口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有阴囊水肿、血肿、斜疝复发,睾丸高位固定可能会损伤输精管、膀胱、大血管、皮神经等[9]。本组2例术后发生阴囊肿胀,2例复发,术后阴囊水肿的发生率和腹股沟斜疝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13例阴囊肿胀,9例复发),说明经腹小切口手术对于减少术后发生阴囊水肿和控制腹股沟疝的复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经腹小切口手术的缺点是不能够同时处理复合疝,双侧疝需同时做两侧切

口,手术时间相应延长,创伤也稍大,而另一侧隐形疝因患儿无症状也不能同时处理,只能在隐形疝出现症状后再次手术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些隐形疝约有一半可发展为显性的腹股沟疝[10]。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治理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腹腔镜手术可同时探查对侧内环口,检查是否存在隐性疝,填补经腹小切口手术这一缺点[1]。

[参考文献]

[1] 黄河,周旭坤.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J].农垦医学,2010,32(4):356-359.

[2] 张辉敏,李萍,陈善昌.常规切口、小切口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8):775-776.

[3] 高子雄.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8):34-35.

[4] 李永来,刘焕军,李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4):376-377.

[5] 袁杰.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24例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B):57.

[6] 周宝祥,朱德祥,于仁,等.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与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比较[J].江苏医药,2008,34(11):1170-1171.

[7] 朱德淼,李锦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93-294.

[8] 陈建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96-2397.

[9] 李顺祥.腹横纹下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7):50.

[10] 曾国祥,毛艳平,黄修仿.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6(1):555-5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