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期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40、0 分)
1以下标准中,()就是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四个等级中要求最高的。(1、0分)1、0 分
A、国家标准
B、地方标准
C、企业标准
D、全行业标准
我的答案:C
2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中毒原因就是()。(1、0分)1、0 分
A、食用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品
B、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
C、喝生水
D、未洗手直接使用入口食品
我的答案:B
3在食品中,接触丙烯酰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1、0分)1、0 分
A、吃面包
B、饮水
C、吃土豆
D、喝牛奶
我的答案:B
4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0分)1、0 分
A、1:4
B、1:3
C、1:2
D、1:1
我的答案:D
5加热过程中会形成杂环胺,就是因为这个食品体系里有()的存在。(1、0分)1、
0 分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碳水化合物
我的答案:B
6下列各食品安全标准中,不属于需要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的就是()。(1、0分)1、
0 分
A、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标准
B、婴儿食品标准
C、包装制品的感观要求
D、食品中所污染的微生物的限量标准
我的答案:C
7()对风险的认识及沟通其实就是风险交流的环节。(1、0分)1、0 分
A、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
B、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
C、消费者、管理者、生产者之间
D、消费者与管理者之间
我的答案:C
8()的存在可能会在杂环胺的形成机制中引起催化作用。(1、0分)0、0 分
A、蛋白质
B、脂肪
C、糖
D、碳水化合物
9下列哪个表现不就是元素慢性中毒引起的?()(1、0分)1、0 分
A、地方性氟病
B、慢性砷中毒
C、慢性硒中毒
D、一氧化碳中毒
B、我的答案:D
10企业确保产品安全与质量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遵循()。(1、0分)1、0 分
A、科学原则
B、平衡原则
C、过程原则
D、标准原则
我的答案:D
11食品添加剂中的亚硝酸盐具有()的作用。(1、0分)1、0 分
A、增加食物营养度、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B、使食物颜色漂亮,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C、方便食品加工、增加食物营养度
D、方便食品加工、使食物颜色漂亮
我的答案:B
12下列哪个身体器官容易吸收脂溶性的毒物。(1、0分)0、0 分
A、肝脏
B、胰腺
C、食道
D、小肠
我的答案:B
13我们通常认为水解植物蛋白就是以()的形式存在。(1、0分)0、0 分
A、块状
B、液体
C、气体
D、粉状
我的答案:B
14在动物体内,杂环胺会与()发生加与作用,从而引起突变性。(1、0分)1、0 分A、血红蛋白B、白细胞C、神经末梢D、DNA
15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就是全球的热门话题。(1、0分)0、0 分
A、生物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
C、老龄化
D、全球变暖
我的答案:D
16()年在英国出现首例通过母体感染疯牛病的患者。(1、0分)0、0 分
A、1998
B、1999
C、2000
D、2001
我的答案:A
17很多食品种类中含有生物胺,尤其就是()类食品。(1、0分)1、0 分
A、油炸类
B、烘烤类
C、曝晒类
D、发酵类
我的答案:D
18日常生活中腌菜时,最好避开亚硝酸盐高峰期再吃,该周期一般就是在腌菜后的()内。(1、0分)1、0 分
A、5至9天
B、3至7天
C、2至5天
D、1至3天
我的答案:B
19食品安全管理现在在中国属于()的体制。(1、0分)1、0 分
A、中央政府管理
B、地方政府自理
C、分段管理
D、产业管理
我的答案:C
20()时期就是多数食品安全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期。(1、0分)1、0 分
A、潜伏期
B、缓解期
C、爆发期
D、山后期
我的答案:A
21我国规定汞在食品中的量限值为()mg/kg。(1、0分)0、0 分
A、0、01-0、03
B、0、02-0、04
C、0、01-0、05
D、0、02-0、06
我的答案:A
22在()的加热过程中可以形成丙烯酰胺。(1、0分)1、0 分
A、糖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蛋白质
我的答案:C
23食品安全就是()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与必须做出的承诺。(1、0分)1、0 分A、农民与企业B、企业与政府C、农民与政府D、农药生产者
我的答案:B
24“痛痛病”就是由于()引起的。(1、0分)0、0 分
A、铅
B、锡
C、镉
D、铬
我的答案:A
25人体流行病学证明丙烯酰胺会引起()症状,其具有流行病学的证据。(1、0分)0、0 分
A、潜在致癌性
B、遗传毒性与生殖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