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合集下载

头麻手脚麻中医治疗方案

头麻手脚麻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麻手脚麻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损伤、血管病变、颈椎病、腰椎病、糖尿病等。

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头麻手脚麻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头麻手脚麻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 气血不足:由于久病体虚、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出现头麻手脚麻。

2. 风寒湿邪侵袭:感受风寒湿邪,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出现头麻手脚麻。

3. 肝肾亏损: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导致头麻手脚麻。

4.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跌打损伤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麻手脚麻。

三、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气血不足型:选用四物汤加减,以补血养气,活血通络。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等。

(2)风寒湿邪侵袭型: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白芍、牛膝、杜仲、肉桂等。

(3)肝肾亏损型: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补肝肾,强筋骨。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等。

(4)气滞血瘀型: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甘草等。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穴位:百会、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选取穴位:神门、肾、肝、心、皮质下、内分泌等。

操作方法:采用埋针法,每次留针3-5天。

3. 推拿治疗(1)推拿手法:采用揉、按、擦、拿、搓等手法,重点对头、颈、肩、腰、腿等部位进行推拿。

(2)推拿时间: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 食疗(1)气血不足型:可食用红枣、桂圆、山药、黑芝麻等具有补血养气作用的食物。

(2)风寒湿邪侵袭型:可食用生姜、葱、蒜、辣椒等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食物。

手脚麻木 中医辨识与治疗方

手脚麻木 中医辨识与治疗方

手脚麻木中医辨识与治疗方手脚麻木,指的是四肢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则痛痒不知,真气不能运及,如木厚之感。

疼痛与麻木不同,前者以痛为主,一般无麻木感觉,后者为肉内如虫行,甚者不知痛痒,二者迥然有别。

从中医角度来讲,虽有“麻多虚痛多实”的说法,具体可分以下几个类型:风邪入络:素有手足或半侧颜面麻木不仁,可突然发生口眼歪邪,语言不利,甚则流涎,或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治疗以解表通络为主,方以牵正散加减,药用:全蝎5克(研末冲服),僵蚕5克(研末冲服),白附子10克,羌活、防风、独活各15克,苍耳子12克,天麻5克,甘草3克。

水煎服。

气虚麻木:手足渐至麻木,倦怠少食,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便溏尿清,舌质淡,脉弱。

治宜补气养血,方以四君子汤加味,药用:人参5克(另炖服),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防风、黄芪各15克,桂枝5克,桑枝5克。

水煎服。

血虚麻木:肢体掣强麻木,伸缩不利,肩背或腰腿麻木,面部、口唇和指甲淡白,眩晕眼花,舌淡,脉细。

治宜补血生精,方以四物汤为主,药用:熟地20克,白芍15 克,赤芍10克,当归15 克,川芎5克,独活、桑寄生各12克,牛膝10 克。

水煎服。

气滞麻木:肢体酸麻沉重,活动或按摩后则舒,或伴有胸胁满闷,善太息等气滞之症,舌苔薄白,脉弦,多见于女性病人。

治宜疏肝解郁,通络养筋,方以逍遥散为主,药用:柴胡10克,白芍15克,人参5克(另炖服),当归5克,白术10 克,茯苓12克,甘草3 克,通草3克,桑寄生10克。

水煎服。

瘀血阻络:麻木不仁,痛觉消失,口唇青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10克,红花5克(后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5克,生地15克,络石藤12克,鸡血藤20克。

水煎服。

湿痰阻络:麻木不仁,或痛觉消失,四肢困重,首如裹,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脉滑缓,多见于肥胖者。

肢体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肢体麻木你有没有夜里睡觉的时候身体麻木了,或者长厕所蹲的时间长了,站起来腿都麻木了啊,很多人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其实肢体麻木的原因也有很多的哦,我们也是需要根据情形治疗的。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治疗肢体麻木的秘方有哪些吧。

如果你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动作,比如,坐着不动,或者长时间的蹲着,等到动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腿脚麻木了、没知觉了。

这种麻木感,想必很多人都体验过,钻心的难受。

仅仅是那么一小会的麻木感,就能让人很难受,更别说肢体麻木了,四肢或身体某部分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何等的哀凉!肢体麻木不容小觑,国医大师李今庸辨治有良方!肢体麻木,指四肢或身体某部分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亦称麻木不仁。

“麻”乃非痛非痒。

皮肉之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更甚,一般是由气虚或风邪造成。

“木”则不痛不痒,己之肌肉如他人之肌肉,按之掐之不觉,如同木头,多因有痰湿与死血。

麻与木常同时存在,故二者多相并提。

1.气虚麻木肢体麻木,如虫行皮肉之中,有时伴抬举无力,四肢不温,多发生在过于疲劳,或大病之后。

因大病伤气,气虚运血无力,脉络空虚,肢体无养,故麻木无力。

气虚甚则伤及阳,阳虚则四肢不温。

治宜益气温阳,用理中汤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以上的四种中药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将渣去掉后,喝汁。

每天一剂,喝两次。

方中用党参、炙甘草益气;白术健脾,补气血生化之源;干姜温中;诸药合用益气温阳,可治气虚之麻木。

2.血虚麻木肢体麻木,面色萎黄,伴皮肤干燥,头晕失眠,健忘等症。

因营血亏损,脉络空虚,肢体无所禀养,故麻木不仁,皮肤干燥。

血虚心无所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健忘。

血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萎黄。

治宜补血养心,方用四物汤加味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8克,炒枣仁10克(打),柏子仁10克,龙眼肉10克。

上7味,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温服,日1剂,服2次。

方中用熟地、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川芎行血中之气,以使补而不滞。

张仲景千古止麻方化解手麻,脚麻,全身麻

张仲景千古止麻方化解手麻,脚麻,全身麻

张仲景千古止麻方化解手麻,脚麻,全身麻
一个患者的留言:“长期伏案工作,腰椎、颈椎都不好,腰和脖子都疼,睡觉时手麻,上班一坐左侧屁股往左脚麻,去扎了几次针灸,没有作用,有没有改善的方法。


-
这位患者舌质紫暗,气滞血瘀,经络气血不通畅所以引起疼痛和麻木,经辨证后我给她用了黄芪桂枝五物汤。

-
【组方】
黄芪9克,白芍9克,桂枝9克,大枣4枚,生姜18克。

-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
【作用】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
【结果】
连用3剂,疼麻明显减轻,身体轻松了很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诸症悉平。

-
张仲景将麻木的原因归结为“血痹”,就是肢体麻木不仁或者肢体关节疼痛的情况。

此方为《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具有补气养血、益气温经、祛风止痛等作用,可以用于气血虚,改善局部肢体麻木疼痛的症状、肢节疼痛。

-
方子虽好,需要辨证适用。

肢体麻木 中医秘方分型治疗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 中医秘方分型治疗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肢体麻木肢体麻木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如长时间坐着或蹲着,会导致腿脚麻木。

肢体麻木不容小觑,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治疗。

下面介绍几种中药秘方治疗肢体麻木。

1.气虚麻木气虚麻木通常伴随着抬举无力、四肢不温等症状,多发生在过度疲劳或大病之后。

治疗应该补气温阳,使用理中汤。

方剂包括党参、炙甘草、白术和干姜。

这些药物可以益气温阳,治疗气虚引起的麻木。

2.血虚麻木血虚麻木通常伴随着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

治疗应该补血养心,使用四物汤加味。

方剂包括柏子仁、龙眼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和炒枣仁。

这些药物可以补血养心,治疗血虚引起的麻木。

肢体麻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治疗。

中药秘方可以有效治疗气虚和血虚引起的麻木症状。

肢体麻木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如脑血管病和脊髓疾病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治疗方法也不同。

对于血虚麻木,可使用熟地、当归、白芍等补血药物,并配以川芎等行气药物。

对于血瘀气滞麻木,可使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方剂。

对于风痰阻络麻木,可使用导痰汤加味等祛风化痰的方剂。

对于蛔虫麻木,可使用吴茱萸加黄连汤等驱蛔降逆的方剂。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手足麻木也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常见表现,因此需要及时就医。

脊髓病变可能由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其症状表现为脊髓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异常。

例如,胸段受损可导致双下肢麻木和感觉异常,而颈段受损则可能导致四肢麻木。

营养缺乏和代谢障碍也可能导致肢体麻木。

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或严重的营养缺乏症状。

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B族,从而引起肢体麻木。

中毒性神经性麻木可能是由长期接触有汞、砷、铅或有机磷等重金属,或与农药、呋喃类、异烟肼等化学药品有接触史引起的。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引起中毒性神经炎,其早期症状包括肢体远端麻木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肢体麻木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肢体麻木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肢体麻木肢体麻木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肢体麻木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肢体麻木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治疗肢体麻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通过按摩、推拿、正骨等手法,可以调整脊柱和关节的位置,解除神经受压,改善气血循环。

例如,对于颈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医生会通过颈椎的旋转复位手法,纠正颈椎的小关节紊乱,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下肢麻木,腰部的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调整腰椎间盘的位置,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针灸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根据麻木的部位和病因,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比如,上肢麻木可以选择合谷、曲池、肩髃等穴位;下肢麻木可以选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

针灸还可以结合电针、艾灸等方法,增强疗效。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肢体麻木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如果是气血不足导致的麻木,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以益气养血;如果是风寒湿痹阻经络引起的麻木,可用独活寄生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若是肝肾亏虚所致,则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滋补肝肾。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骨伤科学还注重患者的日常调理。

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气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山药等。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骨伤科学还会采用一些外治法,如中药熏洗、中药外敷等。

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煮后,利用蒸汽和药液对麻木部位进行熏蒸和浸泡,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老中医:肢体麻木验案四则

老中医:肢体麻木验案四则

肢体麻木是感觉障碍的一种,是肢体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感觉异常,可伴有感觉减退、疼痛、蚁走感,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也是许多疾病的早期信号。

因此在治疗时需仔细对症分析,辨证准确用药精准方可药到病除。

案1:张某,女,64岁。

2005年12月7日初诊。

初诊:诉腰以下至两足麻而冷,两年不愈,遇天气寒冷时益甚。

有高血压史,兼见头晕,颈胀。

诊见舌苔薄黄腻,脉弦细。

辨证:湿阻络瘀。

治法:利湿逐瘀通络。

主方:虫藤饮合四妙散加葛根、天麻。

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鸡血藤15g,海风藤10g,钩藤20g,苍术6g,黄柏6g,川牛膝20g,葛根30g,天麻10g,木瓜15g,薏苡仁15g。

7剂,水煎服。

二诊:上症已减,舌苔薄黄,脉细。

改右归丸去桂、附,加天麻、葛根、钩藤、牛膝、木瓜,以收全功。

熟地20g,怀山药10g,山茱萸15g,枸杞子10g,当归10g,杜仲20g,炒鹿筋10g,菟丝子15g,野天麻20g,葛根30g,钩藤20g,木瓜15g,川牛膝20g。

10剂,水煎服。

按:腰以下麻而冷,多为寒湿伤阳,凝涩血行之证。

《内经》云:“清湿则伤下。

”而此案患者舌苔薄黄而腻,当属湿热阻滞。

又兼头晕颈胀,宿有肝阳化风之证。

故其治疗当清利湿热,逐瘀通络,俟湿热清除之后,再拟补肾之方,加入息风、强筋之品,则收全功。

案2:张某,女,43岁。

2005年12月11日初诊。

初诊:诉右手、右腿麻木,伴右肢畏冷而酸胀,病已两月不愈。

诊见舌苔薄白,脉细。

辨证:寒伤脉络。

治法:散寒温阳,益气通络。

主方:小续命汤合黄芪三虫饮。

炙麻黄4g,桂枝5g,制附子5g,酒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芩6g,杏仁10g,汉防己10g,防风10g,黄芪20g,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

二诊:诉右侧手足麻木减轻,但仍酸痛,舌苔薄白,脉细。

前方再进10剂。

炙麻黄4g,桂枝5g,制附子5g,酒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芩6g,杏仁10g,汉防己10g,防风10g,黄芪20g,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炙甘草10g。

中医药在肢体麻木症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中医药在肢体麻木症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中医药在肢体麻木症治疗中的疗效研究肢体麻木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特点是局部或全身肢体感觉丧失或降低,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肢体麻木症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导致的。

而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治疗肢体麻木症的方法和药物,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肢体麻木症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一、肢体麻木症的诊断与分类肢体麻木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临床表现各异。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中医药将其分为虚寒型、实热型、湿痹型和瘀血型四类。

虚寒型肢体麻木症多见于寒冷地区,表现为肢体冰凉、感觉缺失等症状;实热型肢体麻木症多见于炎热地区,表现为肢体发热、刺痛等症状;湿痹型肢体麻木症多见于湿润地区,表现为肢体湿重、沉重等症状;瘀血型肢体麻木症多见于外伤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表现为肢体紫暗、按压有痛等症状。

根据不同类型的肢体麻木症,中医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二、中医药治疗肢体麻木症的疗效研究1. 草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肢体麻木症主要采用草药煎剂。

根据肢体麻木症的病因和症状,中医药方剂有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理气活血、祛湿化痰等不同类型。

临床实验证明,中草药对肢体麻木症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减轻麻木感。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肢体麻木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局部的感知能力。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肢体麻木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缓解疼痛和麻木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肢体麻木症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手法刺激肌肉和经络,改善气血循环,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研究表明,推拿按摩对肢体麻木症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减轻麻木感和肌肉僵硬。

4.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中医药治疗肢体麻木症的一种特殊方法。

将中药制剂外敷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研究发现,中药外敷对肢体麻木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疼痛和麻木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辩证分析治疗——手麻无力李某,男,3...

中医辩证分析治疗——手麻无力李某,男,3...

中医辩证分析治疗——手麻无力李某,男,3...李某,男,38岁。

初诊:双手无力20余天。

刻诊:颈项强痛,两手臂麻木无力,不能持物,手臂肌肉时动,头晕心悸,口干渴,畏寒,腰腿冷痛,沉重无力,小便黄,大便正常。

舌质红,苔微黄腻,舌边有齿痕。

左脉弦,右脉寸关促,尺浮弦。

病人同时还会出现体重,黄汗出,恶风等现象。

这个病人就是手麻木无力,没有麻窜的感觉,也没有恶风。

黄芪,能够解决表虚恶风,湿邪在表,或者黄汗。

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两者对比,我们选用了桂枝加葛根汤。

尤其葛根,还解阳明的口干渴。

更能去项背痉挛疼痛。

桂枝和附子,芍药,也能通脉去血痹。

因此,我们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葛根汤合方,中含肾着汤。

处方如下:茯苓,白芍,生姜,白术,生附子,桂枝,炙甘草,大枣,葛根。

4付,水煎服。

复诊:双手微麻,力量恢复,腰腿痛消失,二便正常。

因工作超负荷而头晕困倦,舌质淡、尖红,边缘有齿痕,苔厚腻微黄。

左脉正常,右脉芤。

来诊时候说,吃完药怎么全身发麻?我说,是药力的作用,其实就是生附子的作用。

两手脉不同,多是颈椎病的脉象。

这说明,病还没彻底。

一侧脉芤,也是虚劳脉象,长期操劳而睡眠少的,常见芤脉。

附子和其他药一起煎,不必先煎。

我告诉他,要注意休息,原方4付继服。

三诊:基本痊愈,双手时而不适,舌淡苔白,脉弦缓。

要求继续巩固治疗。

上方继服4付。

12付药,治疗痊愈。

这个病,我后来想,要是再加个细辛,疗效会更好。

中医对麻木的解释

中医对麻木的解释

中医对麻木的解释麻木是指身体某个部位感觉减退或完全失去感觉的症状。

在中医中,麻木被归为“痹证”范畴,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中医认为,麻木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

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各种病症,其中包括麻木。

中医将麻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寒性麻木,另一种是热性麻木。

寒性麻木多见于寒冷季节或寒冷环境下,热性麻木则多见于炎热季节或热烈运动后。

寒性麻木的发生与寒邪侵袭有关。

寒邪会导致气血凝滞,从而影响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运转,导致麻木。

此时,中医常用温通散寒的方法来治疗麻木。

例如,可以用温热的药物或热水浸泡患处,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麻木症状。

热性麻木的发生与气血燥热有关。

气血燥热会导致身体各个部位的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麻木症状。

此时,中医常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麻木。

例如,可以用清凉的药物或冷水浸泡患处,降低气血燥热,缓解麻木症状。

除了寒性麻木和热性麻木外,中医还将麻木分为外感性麻木和内伤性麻木。

外感性麻木是指因外邪侵袭导致的麻木,例如感冒、风寒等;内伤性麻木是指因内伤导致的麻木,例如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

中医治疗麻木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麻木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麻木症状。

推拿也是中医治疗麻木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患处,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麻木症状。

药物治疗则是中医治疗麻木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温通散寒、清热解毒等。

中医认为,麻木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中医治疗麻木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对于麻木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中医治疗,以缓解症状,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治肢体麻木

中医辨证治肢体麻木

中医辨证治肢体麻木肢体麻木的中医辨证治疗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有面部、口舌、四肢、指端、皮肤、肩背、胸腹等处。

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兹列举如下:风邪入络感受风邪、入侵面部等处脉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

症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热、脉浮等。

治以祛风通络。

药用白术、乌药、天麻、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苏叶、甘草之类;恶风寒者加防风。

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

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伴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

治以补中益气,佐以益血。

药用北芪、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等。

若兼肺气也虚、肌肤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或加服玉屏风颗粒、生脉屏风胶囊之类。

待症状明显好转后,可坚持服补中益气丸或六君子丸一段时间以巩固效果。

营血不足营血亏损、血虚液燥,气血不能随之运行,肢体、肌肤失养。

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见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澹,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

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

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杞子、首乌、秦艽、黄芪、桂枝、大枣等。

兼见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仁、眼肉、茯神;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蔓荆子或白芷、蒺藜。

气机阻滞痰湿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肌肤,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

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伴有肢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肋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澹、脉弱。

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

药用羌活、独活、防风、当归、乳香、威灵仙、川芎、陈皮、香附、甘草等。

风痰盛者加全蝎(用量不可多)、僵蚕、生姜汁;肢体麻痹而痛者加没药、鸡血藤、木香;湿盛者加法夏、苍术、白芥子、茯苓。

肢体麻痹 中医秘方分型治疗四肢麻痹

肢体麻痹 中医秘方分型治疗四肢麻痹

肢体麻痹中医秘方分型治疗四肢麻痹肢体麻痹中医秘方分型治疗四肢麻痹
概述:
肢体麻痹是指四肢或部分肢体失去了正常的感觉和运动能力。

中医学认为,四肢麻痹可能由于阴阳失调、气血瘀滞或经络阻塞等
原因引起。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秘方分型治疗四肢麻痹的方法。

一、阴阳失调型治疗:
此类麻痹症状常伴有手足微冷、脉虚弱等症,可采用以下中医
秘方治疗:
1. 逍遥丸:具有暖阳和平补益的功效,可调整阴阳平衡。

2. 岳阳丸:适用于阳虚体质,可提高体内阳气,加强四肢的运
动能力。

二、气血瘀滞型治疗:
此类麻痹症状常伴有四肢冰冷、经络不通等症,可采用以下中
医秘方治疗:
1. 血府逐瘀汤: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气血瘀滞的情况。

2. 越鞠丹:有温经活络、化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经络堵塞引起的肢体麻痹。

三、经络阻塞型治疗:
此类麻痹症状常伴有手脚冰凉、经络阻塞等症,可采用以下中医秘方治疗:
1. 左金丸: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增强四肢的运动能力。

2. 祛瘀舒经汤:具有舒经活络,疏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经络阻塞引起的麻痹症状。

中医秘方的使用应该依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在使用中应注意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惯。

同时,如果麻痹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请注意:本文所提及的中医秘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意见。

在使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释麻汤治左大腿麻医案

释麻汤治左大腿麻医案

释麻汤治左大腿麻医案
麻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剂,据传主要用于治疗左大腿麻痹的病症。

以下是一个医案,描述了一种使用麻汤治疗左大腿麻痹的方法:
医案:
患者,男性,45岁。

主诉左大腿出现麻痹感,行走时感到左
大腿无力,无法完成正常步态。

症状已经持续了1周,无其他不适。

患者并未曾遭遇意外伤害或其他明显致病因素。

辨证:视寒湿阻络,气血不畅所致。

舌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温通寒湿,活血化瘀。

方药:麻汤
组成:
- 巴戟天10克
- 芍药10克
- 丹参10克
- 红花10克
- 防风10克
- 白芷10克
- 生姜6片
- 炙甘草6克
- 熟地10克
- 羌活10克
- 黄芩10克
以上药物煎煮成汤剂。

服法: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将药汤分成2次煎煮,饮用时稍加温服。

治疗期间,建议患者保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

随访:
患者连续服用麻汤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左大腿的麻痹感明显改善。

继续按照方剂进行治疗,持续2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以上是一个治疗左大腿麻痹的医案,使用麻汤作为主要的中药方剂来温通寒湿、活血化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然而,请注意,此医案仅用于介绍中医治疗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监测。

辨证分型治震颤麻痹

辨证分型治震颤麻痹

辨证分型治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肢体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震颤麻痹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肌肉失去正常的协调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震颤麻痹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分为五个辨证分型:气血虚弱型,阳虚感冒型,痰湿瘀滞型,肾虚血燥型和肝火上扰型。

气血虚弱型是指由于气血亏虚,肝肾功能下降,出现肢体无力、震颤、发热、盗汗等
症状。

治疗上主要以益气补血为主,如常用的补气益血汤加减。

痰湿瘀滞型是指由于体内湿气重、痰液积聚,造成肢体沉重、运动迟缓、言语不清等
症状。

治疗上主要以化痰祛湿为主,如小柴胡汤加减。

肝火上扰型是指由于肝气郁结,热盛上扰,出现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

治疗
上主要以清肝泻火为主,如柴胡调理汤加减。

辨证分型治疗震颤麻痹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
的失衡状况。

还应结合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辅助疗法来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震颤麻痹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避免诱发因素
的影响,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手脚麻木 中医秘方分型治疗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 中医秘方分型治疗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中医秘方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型来治疗手脚麻木,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可供参考。

分型治疗
血瘀型
- 症状:手脚麻木,皮肤发紫或青紫,舌质暗紫,脉细涩。

- 治疗方法:血活化,祛瘀通络。

- 中药:川芎、鸡血藤、丹参等。

- 食疗: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

湿阻型
- 症状:手脚麻木,体重增加,胸闷,舌苔厚腻,脉滑。

- 治疗方法:祛湿化痰。

- 中药:茵陈、半夏、陈皮等。

- 饮食:避免食用寒凉、油腻和生冷食物,多喝温开水。

脾虚型
- 症状:手脚麻木,疲倦乏力,纳差,舌胖嫩,脉缓。

-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

- 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等。

- 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杂粮、山药等。

肝肾亏虚型
- 症状:手脚麻木,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

- 治疗方法:养肝补肾。

- 中药: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等。

- 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B、C的食物。

寒湿内阻型
- 症状:手脚麻木,关节疼痛,尿黄,舌苔白腻,脉濡。

- 治疗方法:祛寒湿、健脾温阳。

- 中药:肉桂、独活、乌药等。

- 饮食:避免食用寒凉生冷食物,多吃温热食物。

注意事项
- 以上为一些建议,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

- 若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

以上是关于手脚麻木中医秘方分型治疗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双脚麻痹的中医辩证论治

双脚麻痹的中医辩证论治

双脚麻痹的中医辩证论治
患者七十多岁,年事已高,脸上长了很多斑块。

双脚麻痹,耳鸣如蝉,夜间更甚。

走路不畅,脉沉细数,舌质紫红苔薄白,手脚冰凉,头晕眼花,夜里难以入睡,睡着后易醒。

偶尔吃一些当归觉得舒服一些,但是一吃多就难受。

寒热不适,抽烟。

二便正常。

胃口不错,偶尔会胃痛。

中医辩证:寒热错杂,血瘀血虚
中医治法:平调寒热,活血补血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四物汤加减,黄芩、黄连、熟地、枸杞子、丹参、赤芍、郁金、牛膝、大枣、茯神、酸枣仁、红花、川芎、生地、白芨、三七、桑寄生、制半夏、五灵脂、泽泻、当归、
患者喝药后觉得脚麻痹好转,精神状态也好很多。

后续加减治疗两个月,睡眠和脚麻痹有根本性好转,遂停药,一年以后又觉得有点发麻,后过来面诊用药,六剂药后痊愈。

患者年事已高,气血严重不足。

加上体质复杂,治疗起来不容易。

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中医关于内伤麻木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内伤麻木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内伤麻木的辨证论治内伤麻木是指伤后肢体或局部触觉、痛觉和温觉障碍。

一般麻为轻,而木较重。

麻是肌肤不仁,但尤觉气微流行;木则痛痒不知,真气不能运及。

故麻木虽然同称,而程度上却有轻重之分。

《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

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之状。

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

”麻木常见于各种损伤后期,或并发于各种劳损之时,其中以颈腰部劳损时尤为多见,亦可见于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或受压等疾患。

(一)病因病机1.经脉瘀阻骨折脱位、挫扭闪等各种损伤,静脉受累,瘀血内积,或失于治疗,或治不得法,陈伤残留,瘀血未能散尽,停滞凝结,阻遏经脉,经脉不通,肢体失于气血濡养而成麻木。

此外经脉受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下肢麻木。

2.气血麻木气有温肌、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损伤失血过多,没能及时恢复,耗血损气;或长期卧床,久卧伤气;或体弱多病,脾胃素虚,劳累过度,耗气伤血,均可使肢体失于濡养而发生麻木。

《景岳全书·非风》说:“气虚则麻。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3.血虚麻木血有濡养之作用,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均赖血的濡养。

损伤或产后失血过多,血无以继;过劳伤肾,肾气衰惫,肾水不足以滋血;伤后过用攻伐之品,脾胃亏损,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均可导致血虚不能濡润肌肤而为麻木。

4.督脉、经脉损伤脊柱骨折脱位,造成循脊柱走行之督脉损伤、受压或离断而致。

督脉为总督全身十二经之脉,外联四肢皮肤、内络脏腑器官,一旦受伤离断,轻则肢体麻木不仁,重则肢体不用,甚至半身不遂或发为瘫痪。

若周围经筋断裂,则所循行的肢体产生麻木。

(二)辨证论治1.经脉瘀阻肌肤作麻作木,局部可有肿胀、瘀斑,肢体关节活动不利,若累及经脉,则沿经脉走行部位麻木,舌质紫暗,脉弦涩。

『痿证』痿症症状之肢体麻木不仁的辨证分析

『痿证』痿症症状之肢体麻木不仁的辨证分析

『痿证』痿症症状之肢体麻木不仁的辨证分析痿症症状之肢体麻木不仁的辨证分析肢体麻木不仁是指肢体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的一种症状。

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不仁指不知痛痒,不知寒热。

肢体麻木不仁是指肢体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的一种症状。

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不仁指不知痛痒,不知寒热。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隶属于“痹”、“中风”等病范畴。

《诸病源候论》言:“不仁”之状为“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始有麻木症名。

朱丹溪云:“曰麻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

”可见麻木与不仁同义。

故以下简称肢体麻木。

1.常见证候(1)风寒入络肢体麻木四肢麻木伴有疼痛,遇天阴寒冷加重,兼有恶风寒、手足发凉、腰膝酸沉,舌质紫黯,苔白润,脉浮或弦。

(2)气血失荣肢体麻木四肢麻木,抬举无力,面色萎黄无华,伴有气短、心慌、头晕失眠、健忘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肢体麻木肢体麻木伴有郁胀疼痛,按之则舒,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舌质可见紫色瘀斑,舌苔薄偏干,脉涩。

(4)肝风内动肢体麻木肢体麻伴有震颤,并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舌质黯,苔少,脉弦劲有力。

(5)风痰阻络肢体麻木肢体麻木伴有痒感,或兼见不时震颤,并有头眩,肩背沉重,或见呕恶、痰多等,舌质偏黯,苔薄腻,脉弦滑或濡。

(6)湿热郁阻肢体麻木下肢麻木,伴有灼热疼痛感,患肢扪之发热,甚则两足欲踏凉地,舌质黯,苔黄白而腻,脉濡数或滑数。

2.鉴别分析(1)风寒入络肢体麻木本证由腠理疏松,风寒外袭,经脉失荣,气血不和所致。

发病有明显的感受外邪病史,但临证有风邪偏盛与寒邪偏盛之分。

风邪偏盛者呈走窜性麻木,无固定患处,或伴有轻度的口眼歪斜,脉多浮象,治宜祛风护卫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寒邪偏盛的多伴有疼痛,患处固定,手足发凉,恶寒与腰膝酸沉明显,脉多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法,方用当归四逆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提要: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包括面部、口舌、皮肤、肩背、胸腹、腰腿、四肢、指端等处。

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中医临床以辨证施治效果最佳。

现列举如下:
一、风邪入络:
1、病因:感受风邪、入侵面部、肌肤等处的脉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

 
2、症状:多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热、脉浮等。

3、治则: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4、治疗:药用天麻、白术、乌药、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蝎子、蜈蚣、防风、甘草之类。

二、中气不足:  
1、病因: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伴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

 
3、治则:治以补中益气,佐以益血。

 
4、治疗:药用北芪、西洋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淫羊藿、炙草等。

若兼肺气虚、肌肤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山萸肉之类。

 
三、营血不足:
1、病因:营血亏损、血虚液燥,气血不能随之运行,肢体、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见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

 
3、治则: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

 
4、治疗: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杞子、何首乌、
秦艽、黄芪、桂枝、刺五加皮、大枣等。

兼见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仁、眼肉、茯神;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蔓荆子或白芷、蒺藜。

四、痰湿阻滞:
 
1、病因:因气机不畅、痰湿阻滞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肌肤,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

 
2、症状: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伴有肢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肋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淡、脉弱。

 
3、治则: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

 
4、治疗:药用羌活、独活、防风、当归、丹参、没药、乳香、威灵仙、川芎、陈皮、天麻、蜈蚣、香附、浙贝母、甘草等。

风痰盛者加全蝎(用量不可多)、僵蚕、生姜汁;肢体麻痹而痛者加没药、鸡血藤、木香;湿盛者加法夏、苍术、白芥子、茯苓。

五、瘀血阻络:
 
1、病因:气滞日久、血瘀不行或外伤积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络、脉络不通、经脉失养。

 
2、症状:症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甚则感觉消失。

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不利等。

 
3、治则: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气。

 
4、治疗: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香附、只壳、川芎、柴胡、桔梗、川牛膝、甘草。

瘀血较甚者加乳香、没药;瘀血日久,正气不足者加党参、北芪以活血益气,使气足而无顽麻。

老中医提示:若只见一小处部位顽麻不已,遇阴寒尤甚者为痰瘀与寒湿内阻,除服药外,并可用血芥子15克研末,调生姜、生葱汁适量,外敷患处约4-5小时,或者用“冷火灸敷贴法”常能取得良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