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81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
![81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bf9bde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2.png)
81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81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一、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作为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对我们理解环境问题、解决环境挑战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我们能够了解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居住的地球。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1.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原书第2版)作者:周广胜等著这本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门的经典教材,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书中内容详实,通俗易懂,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2. 《环境科学导论》作者:徐学勤、陈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学习。
书中内容涉及环境科学的各个领域,为读者全面了解环境科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3. 《环境工程概论》(第2版)作者:许翠华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实践技术和研究方法,内容全面、深入,适合对环境工程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进一步深造。
4.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第四版)》作者:严加明等著该书是一本系统、全面、权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材,内容丰富、深入,适合已有一定环境科学基础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以上是一些广泛使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士,我深知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的选择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本好的参考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本质。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47813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1.png)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代码:ENVSE2024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 熟悉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4. 具备环境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大纲:第一章: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与综合性1.3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第二章:环境监测与分析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2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3 环境监测仪器的原理与应用2.4 环境数据分析与解读第三章:环境污染与治理3.1 大气污染与控制3.2 水污染与治理3.3 土壤污染与修复3.4 噪声污染与控制3.5 废物与固废处理与管理第四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政策与法规4.2 环境影响评价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4.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课外调研等。
教材:主教材:-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学导论》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化学与污染物分析》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50%):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选课前请务必阅读并了解最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12c6e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6.png)
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 人类福祉。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 本地物种的生存。
2024/1/30
27
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透视
垃圾围城
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 弃物产生量迅速增长, 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 围城现象。
2024/1/30
土壤和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 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8
水圈层结构与功能
水圈层结构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圈层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排放 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等。
水圈层功能
调节地球气候、提供水资源、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等。
2024/1/30
9
岩石圈层结构与功能
2024/1/30
岩石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4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
反作用。
2024/1/30
研究任务
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 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 径,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 多个分支领域。
2024/1/30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保 行为习惯。
2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0
2024/1/30
14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分析
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 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工程概论-绪论PPT课件
![环境工程概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b452b1d15abe23482f4d98.png)
2、环境系统—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的总和
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 动态平衡体系
五、环境功能与环境效应
1、环境功能 —环境要素及其结构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产
和生活所承担的职能和作用。
人类的栖息地 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 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工业文明时期
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环境问题
公害事件屡有发生 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
4、现代文明时期
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极大飞跃
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 探索太空、开发极地 移植基因
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Public Nuisance Events)
环境工程概论绪论
为什么学习环保知识?
环境污染—人类的灾难!!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主要参考书目
1.徐炎华.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水利水电出版社 2.MackenzieL.Davis,DavidA.Covnwell,王建龙译,
《环境工程导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朱蓓丽主编,《环境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5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
公害一: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30年12 月1号~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24 公里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 高约90米。许多型工厂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 炼锌、硫酸、化肥工厂,还有石灰窑炉。
81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
![81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02759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d.png)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门课程的相关书目和学习资源,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
01.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原书第2版),何一谦著这本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书中内容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适合作为入门教材使用。
02. 《环境科学导论》,刘京著这本书较为简明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适合作为对环境科学领域有初步了解的学生参考。
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03.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习指导书》,雷震著实习是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则重点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习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常见实习任务。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实际操作,也能为教师提供实习指导和案例参考。
04. 《环境工程学》,苏醒著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这本书全面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水、空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法的深入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
在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的过程中,以上书目可以为你提供全面、深入并且有价值的参考。
如果你对环境科学与工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需求,可以参考这些书目,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效。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前沿性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其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环境科学与工程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与各个领域都息息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控制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一系列相关的书目和学习资源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82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82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9a6233e2bd960590c67791.png)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82 科目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
题型结构为:
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判断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案例分析1小题,共26分
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2009年版),陈景文、全燮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下册,高廷耀、顾国维、周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需要参考全部复习资料。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知识框架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08f853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5.png)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知识框架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如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习,首先需要掌握环境科学的概论知识框架,这将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科学概论知识框架。
一、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旨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科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环境污染与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资源利用与循环等领域。
二、环境科学的学科内容1. 环境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研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
3.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包括环境污染物的分布、浓度、来源和转化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4. 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研究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5. 环境法学环境法学研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三、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于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模型模拟、遥感技术等。
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环境样品的采集和观测,获取相关数据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析和检测。
3. 模型模拟模型模拟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够模拟和预测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响应,对环境决策和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4.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53d41e6bec0975f465e298.png)
依赖的。
Company Logo
3、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 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 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 概念。
1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 ;
2
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 来自人为的 原因, 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Company Logo
三、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生态 功能较弱
水旱灾害 日益严重
水资源短缺
我
国
主
草原退化与
要
减少的状况
的
难以根本改变
生
态
环 境 问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题
耕地被占森
林生态功能
较弱Company Logo
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2.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
从整体观点出发,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 展的原则,协调各 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以寻求高效能的优 化结构
Company Logo
四、环境科学的分科
1.环境学
环境科学 的核心, 研究环境 科学基本 理论和方 法论
2.基础环境学
3.应用环境学
环境科学发 展中形成的 基础学科; (环境数学 、环境物理 学、环境化 学等)
Company Logo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 环境基质,是 指构成人类环 境整体的各个 独立的、性质 不同的而又服 从整体演化规 律的基本物质
组分。
通常包括:水,大 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初试A卷答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初试A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f1f73c195f312b3069a5d2.png)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 CODCOD,即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它是表示水中复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复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
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2〕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复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重铬酸钾氧化法。
重铬酸钾〔K2Cr2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2〕2 逆温层与湍流逆温逆温层与湍流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2〕湍流逆温指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逆温。
〔+2〕3 堆肥化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由人工培养的工程菌等,在一定的人工条件下,〔+2〕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生物代谢过程。
〔+2〕4 可持续性开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称为可持续开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
〔+4〕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
具体一点讲,就是要求人类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和手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开展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扩大有用资源的再利用,保障人类社会的正常开展。
〔+4〕6 烟流有效高度是指从烟囱排放的烟云距地面的实际高度,〔+2〕就是烟流中心线完全水平时距地面高度,它等于烟囱〔排放筒〕几何高度Hs与烟流抬升高度△H之和。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第二课生态与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第二课生态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759cb4dfcaaedd3383c4d3dd.png)
二、生态系统
定义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 ecosystem)是指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 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 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二、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第二课 生态与环境
本章知识点
2-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2、生态平衡及环境破坏 2-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本章知识点
2-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2、生态平衡及环境破坏 2-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 二、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
定义
生态学(Ecology):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9年最早 提出。
一、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概念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 的复杂性总称。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物种拥有程度的一种衡量
一、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概念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 的复杂性总称。
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 生态系统通过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
态。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 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自我调节)
六、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综合性、真实性、长期性、灵敏性
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整理一、环境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
二、环境污染按来源分类1.工业污染;2.农业污染;3.交通运输污染;4.生活污染等。
三、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1.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治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种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
四、一次能源、二次能源1.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2.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包括电力,煤气,汽油等。
五、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水力等(不可再生能源是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六、生态学的任务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生态学规律,探讨生态自然保护的原则和机制,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合理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协调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1.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且进入大气后其性态没有发生变化;2.二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污染物(例如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强)。
八、化学烟雾的类型1.硫酸型烟雾:伦敦型烟雾,还原型烟雾,主要出现在冬季;2.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氧化型烟雾,主要出现在夏季。
九、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的原理在900~1100℃温度范围内,在无催化剂时,氨或尿素等氨基还原剂可选择性地把烟气中的NOx还原为N2和H2O,基本上不与烟气中的氧气作用。
氨(NH3)为还原剂时尿素((NH2)2CO)为还原剂时温度超过1100℃时,会生成NO ,十、袋式除尘器的作用机制1.筛分作用;2.惯性碰撞作用;3.扩散作用;4.静电作用;5.重力沉降作用。
十一、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的原理和特点1.原理: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是用含石灰石的浆液洗涤烟气,以中和(脱除)烟气中的SO2,形成的产物为石膏;2.特点:SO2的脱除率高。
效率可达90%以上,能适应大气量、高浓度SO2烟气的脱硫。
十二、汽车尾气三效催化转化器的作用利用铂(催化氧化反应)和铑(催化还原反应),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成分CO,NO x,碳氢化合物等催化转化为无毒的N2,H2O,CO2等排放,属于机外净化。
主要反应:十三、SCR脱硝过程中用的还原剂还原剂为NH3(SCR是指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是指氨选择性地与NO x反应而不是被氧气氧化为N2、N2O或NO,目前催化剂主要有三种:贵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沸石催化剂。
)十四、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过程在无氧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生成CH4和CO2的过程。
第一阶段:水解和发酵(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发酵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和发酵,多糖先水解为单糖,在通过酵解途径进一步发酵成乙醇和脂肪酸等。
蛋白质则先水解为氨基酸,在脱氨基作用产生脂肪酸和氨);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酸化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将乙醇和脂肪酸等水溶性小分子转化为乙酸,H2和CO2);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甲烷细菌把甲酸、乙酸、甲胺、甲醇和(H2+CO2)等基质转化为甲烷。
注: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1.温度;2.pH值;3.负荷;4.碳氮比;5.有毒物质。
十五、活性污泥的特点活性污泥是以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所组成的活性微生物为主体,此外还有一些无机物、未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自身代谢的残留物。
特点:1.含水率高,达99.9%以上,相对密度接近1;2.结构疏松,表面积巨大,对有机污染物有着强烈的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能力;3.在条件合适时,活性污泥还具有良好的自身凝聚和氧化分解性能,大部分絮凝体在0.02~0.2 mm范围内。
注:活性污泥法是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十六、影响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的因素1.溶解氧;2.温度;3.营养物质;4.pH值;5.有毒物质。
十七、废水还原处理法1.常用的还原方法或药剂:铁屑或铁-炭过滤法、硫酸亚铁、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Na2S2O5) 、水合肼N2H4•H2O 等;2.作用:去除重金属、有机物、脱色、改变有机物形态。
例:铁屑除汞:Fe + Hg2+ -→ Fe2++ Hg↓ 2Fe + 3Hg2+ -→ 2Fe3++ 3Hg↓硫酸亚铁除铬:含铬(Cr6+)废水先用FeSO4将Cr6+还原为Cr3+,再用石灰将Cr3+变为Cr(OH)3,沉淀除去。
H2Cr2O7 + 6 FeSO4 + 6 H2SO4 -→ Cr2(SO4)3 + 3Fe2(SO4)3 + H2O2H2CrO4 + 6 FeSO4 + 6 H2SO4-→ Cr2(SO4)3 + 3Fe2(SO4)3 + 8H2OCr2(SO4)3 + 3Ca(OH)2 -→ 2Cr(OH)3↓ + 3CaSO4十八、气浮法水处理描述:将空气通入污水中,并以微小气泡形式从水中析出成为载体,污水中相对密度接近于水的微小颗粒状的污染物质(如乳化油)黏附在气泡上,并随气泡上升至水面,形成泡沫---气、水、悬浮颗粒(油)三相混合体,从而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得以从污水中分离出来(根据气泡产生方式分为电解气浮、布气气浮和溶气气浮法等)。
过程:气泡产生、气泡与颗粒(固体或液滴)附着以及上浮分离。
必要条件:水中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直径一般为15-30μm的微细气泡;必须是目标物呈悬浮状态或具有疏水性质,从而附着气泡上浮。
应用:适用于去除密度较轻的絮体及废水中的纤维,对低浊度低温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净水效率高,排泥方便。
十九、反渗透法水处理(淡水和浓水用一种半渗透膜隔开时,淡水中的水会通过膜自动地渗透到浓水一侧,渗透的推动力是渗透压,在达到某一高度后渗透停止,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渗透平衡,此时膜两侧的液位差称为渗透压(π)。
)定义:当在浓水侧施加一个外部压力P(P>π),使浓水中的水渗透到淡水中去,这种现象成为反渗透。
两个条件:有一种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的半透膜、操作压力必须高于溶液的渗透压。
工艺流程:1.预处理;2.膜分离;3.后处理。
二十、我国固体废物分类1.工业固体废物(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2.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物质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浸出毒性和感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固体废物);3.城市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固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
二十一、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原则原则:1.必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2.应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3.应尽可能在固体废物排放源附近实施,以节省存放运输等方面的投资;4.资源化产品应当符合国家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
(基本途径:1.提取各种金属;2.生产建筑材料;3.生产农业肥料;4.回收能源;5.取代某种工业原料。
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内容:1.物资回收;2.物质转化;3.能量转换)二十二、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1.城市垃圾的能量转换(即垃圾焚烧发电,热解,气化,沼气化等途径);2.废旧物资回收(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3.城市垃圾的物质转换(有机物堆肥,废旧橡胶和废塑料的回收再生产)。
二十三、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则1.减量化(定义:通过适当的途径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途径:首端预防和末端控制);2.无害化(定义: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无害或低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对废弃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固化,防止并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危害。
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是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技术,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较彻底的技术方法);3.资源化(定义: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同时还是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的重要途径,是固体废弃物最有前途的处理和处置方式;内容:1.物资回收;2.物质转化;3.能量转换)。
二十四、固体废物的土地耕作处置定义:土地耕作是指利用表层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微生物降解以及渗滤水浸出、降解产物的挥发等综合作用来处置固体废物的一种方法;应用:处置盐含量低、不含毒物、易生物降解的有机固体废物;优点:工艺简单、费用低廉,能改善土壤、增加肥效等。
二十五、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的影响因素1.原料配比(碳氮比20-30);2.温度;3.pH值(pH值=6.8至7.5)。
二十六、环境管理定义: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通过全面规划使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允许极限。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对生产有制约作用,经济技术发展为环保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条件);实质:以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为目的,以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为手段的管理体制和行为;内容: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部门环境管理。
性质划分:1.环境计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三者相互关联、交叉渗透)。
二十七、环境技术管理定义:环境技术管理至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制定技术发展方向、技术路线、技术政策、通过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以及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等以协调技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又能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二十八、“三同时”制度定义:“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意义:“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治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我国环境保护法预防为主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是防止我国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有效的经济办法和法律手段。
(注:“三同时”制度1973年提出,1979年作为强制性制度确定下来,1998年对此进行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二十九、环境标准分类按标准发布权限划分:1.国家环境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2.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由国家环保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