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任性》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声测第三单元《比较任性》教学反思
永宁街第一小学李淑芬
铁、木、塑料、纸四种材料比较韧性,纸怎与其它材料相提并论?照此说来,布也可以比,那么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科学?何为“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韧性,即材料承受冲击载荷时迅速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能。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强度与韧性总是一对矛盾体。强度上升,韧性下降。反之,强度下降,韧性上升。所以,我们常说到的强韧性,就是强度和韧性的统一。离开强度,单谈韧性,任何材料放在一起比,答案只能是“没有答案”。首先材料韧性有多种表征方法,不同方法间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定量关系;其次,不同材料的韧性根本无法比较,因不同应用领域对韧性的理解也不同;第三,材料的不同服役场合对韧性好坏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别,此处“最好”,换个地方就可能很差。在我看来,教材显然有问题,面对这样的教材,我得给孩子们什么?其实小学生要不要给他们这个科学概念,值得思考。我甚至想改课题——《比较材料弯曲程度》,因为实验能给孩子们的结论也就如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弯曲程度,而“弯曲程度=韧性”,这是想当然吧!当然质疑教材可还是得尊重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科学教材上册内容,我上的是第三课《比较韧性》,我在选择上这一课之前,觉得要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并不难,但深钻教材以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要比较韧性,就必须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想办法比较?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首先理清了韧性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一种性质。但许多材料都不只具备一种性质,例如铁片除了具有韧性以外,还有很强的硬度,如果仅用书上的实验方法: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学生看到铁片的弯曲度最小,就会误认为铁片的韧性很差,这就势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误区。
第二,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这四种材料分别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在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在记录单上所填的数据,如果纵向比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材料伸出得越长它的韧性就越强吗?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为材料不同点韧性不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韧性都是一样的。
另外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到科学课,重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但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精确的测量出直尺弯曲了多少厘米,操作起来有较大困难。特别是像铁片这样弯曲度较小的材料,它的弯曲度只有零点零
几厘米,学生很难准确读数,导致实验缺乏准确性,而且学生读数要花很长的时间,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耗费在这上面,后面的研究怎么开展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几位同行的同行,大家就刚才我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实验进行一些改革,让它更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
于是,我们几位科学教师先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也否定了不少实验方案,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比较这四种材料的弯曲程度,但我们不改变它们伸出桌面的长度,只改变改变它们受力的大小:把木条、卡纸条、铁片、塑料条分别伸出桌面15厘米,用重物压住。先在伸出桌面的一端分别挂上1个相同的钩码,看看它们弯下去了多少,把弯曲程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记录下来。然后再挂2个、3个钩码,再记录弯下去的顺序。实验设计这样改变以后,学生实验所花的时间大大减少,四个材料放在一起观察,学生能很直观地发现它们的弯曲程度不同,这样的实验效果会更好!
心中明确了实验方案以后,我就开始认真思考教学设计环节了。首先是开课部分,开课部分是整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另外,什么是韧性?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把这个科学概念弄清楚,否则,后面学生就没办法比较材料的韧性。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两个同学上台来比赛谁先把老师给的材料掰断。在这里我选用了一根泡沫条和一根塑料条,很快一个同学把泡沫条掰断了,我赶紧抓住机会采访那位没掰断的同学:你服输吗?为什么呢?从而引出两位同学所用的材料不同。这时候老师再拿着刚才的塑料条强调: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材料能够弯曲变形,但是却不会断裂。我们就把这种材料受力后能变形,但不断裂的性质叫做韧性。这样,既引出了课题,又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什么叫材料的韧性。
认识了材料的韧性以后,就需要比较韧性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它们才接触到科学实验,我认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非常重要,因此,我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想到什么办法比较出这几种材料的不同韧性,在讨论中学生已能想到好几种办法,在这里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选出最科学的实验方法,例如,学生想到用手掰的方法,教师首先肯定这个方法不错,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样不好控制力的大小,怎样做到让它们受力均匀呢?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砝码来控制重量,在这里教师就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这样的实验才会更科学、更公平。通过讨论实验方法自然就被学生所接受,但考虑到三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老师可以把实验
方法再演示一遍。
最麻烦的还是在实验结果的总结上,因为从弯曲程度上来看,卡纸条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条第二,然后是木条,而弯曲程度最小的是铁片,但我们知道单从这个数据中给这四种材料的韧性排序是不行的,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单从这个实验来给它们的韧性排序的确很难,因此,我决定不让孩子们排序,只是用其中两种材料再比较一次,我先引导它们观察弯曲程度较大的两种材料——卡纸条和塑料条,看它们实验后的不同,学生很快便发现了卡纸条上出现了断痕,而塑料条上没有,教师结合板书——能变形不断裂,引导学生比较出这两种材料中谁的韧性更强。在汇报中也有学生会提出铁片的韧性较强,这时教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于是,我想到让两个同学一个拿木条,另一个拿铁片上台来搭拱桥,在弯曲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弯曲到相同的程度,木条断了,而铁片没有断,说明了铁片的韧性较强,这样就得出了塑料条和铁片的韧性较强,而木条和和卡纸条的韧性较弱的结论。
接下来书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叫学生归纳塑料的特性,考虑到让三年级的学生归纳塑料的特性太抽象,我又做了如下改动: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做成的?然后再追问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做或用塑料做有什么好处?在讨论中塑料的一些特性就出来了。最后,在学生了解了塑料的特性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塑料的危害,本来我制作了一个介绍塑料生产过程和和危害的短片,但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决定就直接利用我们的科学教材,让学生自由读书上53页的内容,然后讨论你又从书上了解到了什么,这样的效果也不错。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经过调整以后,实验的可行性增强了,时间安排更合理,实验目的更强,学生也较好地感知了材料的韧性,知道所有的材料都是有韧性的,只是不同材料韧性不同,有强有弱而已。
但是,我认为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老师包得较多,不够大胆地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其实让学生探究这四种材料的韧性,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而不是要老师做了演示实验,学生跟着老师的方法来完成,这样就局限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老师提出怎样比较这四种材料韧性的时候,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各小组汇报了实验计划后,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实验探究就可以了,可以用手掰,可以用书上的方法,可以用老师设计的方法,只要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材料都有韧性,不同材料韧性不同就算达到目的了。
二是对重点材料的韧性的研究还不深入。表现在学生实验完成后的研究讨论中,所用时间不充分,显得有些仓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研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