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导学案答案1-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第1课

【知识梳理】

思考1提示:意义: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点: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思考2:中央集权制度自身的优越性(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程建设);政府重视兴修水利。

【巩固训练】

1.A

2.A

3.C

4.B

5.A

6.C

7.B

8.B

9.C

10.(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知识梳理】

思考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变法运动的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思考2:现象: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危害: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农民同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突出。①农民丧失土地,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大量失去土地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③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普遍贫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思考3示:

(1)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巩固训练】

1.C

2.D

3.C

4.B

5.D

6.D

7. C

8.B

9.C

10. (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

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

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抑制了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有确实的根据,有利于保证政府的税收。

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

(2)趋势: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4课

【知识梳理】

思考1提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思考2提示:麻丝棉

(1)丝织品较为贵重,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很难在民间推广。

(2)棉布物美价廉,柔软、舒适、温暖,且比丝织品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民使用,社会需求量大。

(3)农业的发展,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也为此提供了条件。

(4)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思考3提示:(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2)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了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转变;明中后起开始,私营手工业内部孕育了雇佣劳动关系,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水平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

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日益细密,发展重心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巩固训练】

1.D

2.A

3.D

4.C

5.B

6.C

7.D

8.A

9.C

10.(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第5课

【知识梳理】

思考1提示: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

商业内容: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商业管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放宽;

商业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政府长期严格控制商业,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思考2提示:

城市功能: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北宋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夜市、晓市等。

数量和规模: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地区分布:经历了从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明清时期江南新兴的工商业市镇的转移。

思考3提示:含义:又叫“重本弃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强调重视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巩固封建统治。

手段: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巩固训练】

1.D

2.A

3.B

4.A

5.C

6.A

7.D

8.D

9.C

10.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社会动荡,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状况:商业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3)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

(4)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5)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第6课

【知识梳理】

思考1:略。

思考2提示:原因: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影响: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考3提示:有较大的手工工场;工厂主和有自由身份的雇工形成雇佣劳动关系;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思考4提示:原因:清政府“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生长,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