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 吴彦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学常规知识讲座稿

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中学吴彦文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常规是指符合教学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包括教与学两部分,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借助教与学过程管理来实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教学基本原则、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

一、教学基本原则

教学基本原则有八个,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1、全面性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因为智力因素(包括注间、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它影响学习的针对性、预见性、广阔活、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习惯)它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持久性、条理性等。各科教学均应坚持教书育人,有机地渗透人格教育内容;均应从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出发,不可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挤占其它学科教学时间或加重学生的负担,均应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结合起来,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员发展,全员提高。一堂课教师应将课堂设计得象名家名篇一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很好,都觉得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3、过程性原则。牢固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表述结果,更要表述过程,教学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使科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此,一定要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重在过程,而不只看结果。

4、情感性原则。教学就是“教”和“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是一种相到作用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带着感情教,学生带着感情学,这样才能教好学好。在教学过程中融进了感情,就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友情和温馨,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事业。

5、创造性原则。本原则在“教”与“学”两个侧面各有不同的含义,在“教”的侧面意味着教师一辈子不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一生无同课。教师自身的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必须不断创新,每位教师从事的都是教育创新的创造性活动;在“学”的侧面,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6、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教师在组织、指导、讨论、提供有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7、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8、循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的规则进行教学。

二、教师教学常规

教师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测试)、教学研究等。

(一)全面把握课程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任课教师教学划,所有计划均按学期制订。这里我们着重阐述任课教师教学计划。

1、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年课程计划,通览相关年级全册教材,准确把握各章、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并针对本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阶段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学科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学期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尤其要拓宽教学渠道,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和教学实际需要,对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总课时数、周次、课次,包括新授课、复习、检测以及组织实验、参观等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全面规划,安排好教学进度,填好教学进度表。

(二)、树立现代课程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分析课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寻找方法、设计过程、收集信息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办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树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并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要把解决教学问题,促使教与学最优化作为教学设计的目的,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形式化倾向;教学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练习与作业以及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地制订教案。

1、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技能水平、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

2、根据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度,要全**体、又重点突出;要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不能以单一的知识目标取代整体性目标,也不能机械照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简明、具体,要可操作和可检测。

3、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组织和再加工,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要深浅适度,抓住最精要的“核心知识”;要把握学生现有水平状况,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不随意拔高要求,并考虑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具体措施。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既要符合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4、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周密思考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衔接与呼应;精心考虑导入环节的设计、问题和情境的设计、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及板书的设计等,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获得体验的时空。

5、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把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教学媒体的使用要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根据媒体的基本特性加以恰当选择,并融于教学方法之中。

6、重视练习、作业与评价活动的设计。其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