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是指政府或企业在特定区域内制定的发展策略和产业布局计划。
它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产业规划布局的原则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首先,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是指明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般而言,区域发展战略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需要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相互融合,确保区域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协调。
其次,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是指在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业规划布局应考虑以下原则:1.产业特色突出。
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持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提升竞争力。
2.产业链衔接紧密。
各产业之间应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3.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4.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5.创新引领。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的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规划方案。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明确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
2.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4.加强产业配套和链条延伸。
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 产业布局 趋势
十四五产业布局趋势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工业互联网、现代农业、海洋经济、航天航空、城市综合管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壮大。
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同时,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高芯片制造和设计能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二、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工厂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加强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提高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水平。
三、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是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医药研发和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加大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扩张力度,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
四、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新材料研发和应用技术的突破,提高新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推动新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能源清洁和气候变化应对的重要途径。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六、新能源装备产业新能源装备是实现能源清洁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
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
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
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
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八个发展战略
我国的八个发展战略我国一直致力于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介绍我国的八个重要发展战略。
1. 乡村振兴战略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一战略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这一战略旨在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科技产出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是指我国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
这一战略的目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均衡,并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5. 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是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政策措施,鼓励推动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6. 脱贫攻坚战略脱贫攻坚战略是我国为解决贫困问题而制定的重要战略。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加大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成功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和农村发展的整体提升。
7. 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战略旨在促进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扩大进出口贸易,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
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提高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战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2020/10/6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
2020/10/6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趋向良性循环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2020/10/6
2020/10/6
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2020/10/6
2020/10/6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2020/10/6
4、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2020/10/6
2020/10/6
5、从土地向工厂、海洋、沙漠、太空发展
*白色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 、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0/10/6
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 、排涝、发电等工程。
农业的机械装备和物质投入大幅度增加。
2020/10/6
2020/10/6
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 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020/10/6
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总产 值 农业
1990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8151.2
构成比 重(%
)
100.0
5190.8 63.7
1995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
11668. 100.0 6
6403.8 54.9
1997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13415. 0
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方向
中国台湾 1960~1989 9.1
1989
9538 1990~2000 6.4
德国
1950~1969 6.7
1969
10440 1970~1980 2.9
高收入阶段的经济减速
对影响经济增速下降的因 素进行严格的计量经济分 析,表明:
– 与经济前沿的距离接近,技术 引进和消化的空间小
– 对外贸易继续扩张的空间小 – 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严重 – 劳动力由低效率的农业向非农
– 2013年以来这种状况出现新的改变,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复 苏步伐加快,而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如何变 化,需要深入密切关注、深入研判。
国际形势
第二,全球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步入了网络化的新阶段,全球生产网 络正日益形成,全球生产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产业间分工→产 业内分工→生产环节和生产任务的分工;国家内价值链→区域价值 链→全球价值链。
– 生产网络/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在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时代,制造环节将变化更加微利,而价值链的
两端环节(研发和销售)将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对作为全球制造 大国的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全球货运和通讯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1930年=100)
120
100
Sea Fr eight
Air Fr eight
中国人均GNI及世界银行收入分类的标准
国内形势
第二,我国将处于经济增速换挡重要时期
– 中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接近10%。 但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过去长期两位数增长阶段过渡到个 位数增长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不仅难以继续保持两 位数增长,就连维持较高的个位数增长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9•【文号】国发〔2016〕67号•【施行日期】2016.11.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自然基础
服务业对外开放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吸部沿海地区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
外向型经济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如珠江三角 洲、长江三角洲等。
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出 口导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对外贸易活 跃,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窗口。
中国气候条件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不同气候 类型,这种气候多样性为不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气候 变暖可能导致某些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增多等,从而
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也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传统产业的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趋势
总结词
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是中国未 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旨在实现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VS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将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优 化产业布局,推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升 级。同时,将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 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促进区 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中国政府还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高新技术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创 新体系和人才储备,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迅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 材料等领域。
中部地区产业布局
1 2 3
资源型产业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因此 资源型产业较为发达,如煤炭、钢铁、化工等领 域。
制造业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和布局分析
1、概念:
在当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旳农业经济构造,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长投入,提升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托科技,增长资源产出率;预防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长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渐建成一种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旳当代化农业。 2、目旳、内涵
2) 农林间作或混林间作模式: 3) 枣粮间作、果粮间作等 。 3) 多种多收旳时间构造优化模式: 4) 利用各个农作物之间生长时间差及对养分旳需求差
进行合理配置,多种作物互不影响而生长良好。 4) 多层高效旳空间构造模式: 5) 农田作物按地形带立体种植。 5) 基塘结合模式: 6)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稻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
• 粮食总产量变化图
2023年9052.8亿斤
1999年10500亿斤
6 7 3 5 20 ? 6
3
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量旳变化
• 播种面积 亿亩
中国粮食构成变化与分布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万吨)
•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构成变化 %
年代 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薯类 其他
1952年
41.7 11.6 10.2 9.9 ---
•
增产261.5亿公斤
•
其中:江南各省22亿公斤
•
黄河-长江之间100.7亿公斤
•
东北三省75亿公斤
• 失
300 公斤/亩以上旳地域增产抵消耕地降低旳损
• 合计增长 633.7亿公斤
4. 播种面积单产与估算增产区
人
人 口 注意:播种面积单产东西差别与南北差别旳差别
5. 控制无效蒸发,提升降水利用率旳工程试验与设想
(三)生态农业
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还包括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
合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性,并以某市为例,分析其实际应用。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首先,经济发展是城市繁荣与发展的核心。
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可以带动各种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就业率,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产业布局规划能够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
良好的产业布局能够形成各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城市发展进程。
因此,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某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实际应用分析某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它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经济发展方面,该市将主要发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创业。
制造业是该市的传统产业,也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该市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发展战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同时,该市还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端服务和创新性的产品。
此外,政府还积极扶持创新创业,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在产业布局方面,该市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发展制造业园区和科技园区。
制造业园区集中打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集群,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科技园区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同时,该市还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的问题与对策尽管某市在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过于依赖传统制造业。
因此,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建设方案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
建设方案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建设方案,以推动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
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重点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建设方案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实施这些战略。
首先,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地布局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进行发展。
而发展战略则是指明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制定和实施建设方案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协调。
首先,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状况,了解不同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其次,需要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这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问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效应,以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互相促进。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在制定和实施建设方案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时,还需要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推动,许多传统产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只有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时,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此外,建设方案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个国家都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分析
我国13亿人口,9亿农民,是美国农民的100倍,一个农民的 工资只相当于一个美国农民的1/25,这就为中国劳动力密集 型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提供了价格优势。
我国的蔬菜、梨、甘蔗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花卉价格 低20%;水产品低30%;牛肉、猪肉低50%。 只要我们增加优质品的生产,减少劣质品的生产,大量增 加出口,在加入WTO后,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面对挑 战和机遇,这才是我们的积极的措施。 (二)持续农业
第七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粮食带及地理思考
第一节 概
述
一:两大突破.两大变革.两次土地革命 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三: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四:今后发展的方向 现代化农业 可持续发展农业 生态农业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两大突破.两大变革.两次土地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大突破:
一是突破了农业就是种植业的传统农村经济格局,实 现了农业多种经营的综合发展。
(三)生态农业 1、概念:
农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人工系统,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 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农业生产。 2、模式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多种高产和高效特征 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1) 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 :
利用稻田养鱼、蛙、蟹、虾。
1、概念:
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的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投入,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增加资源产出率;防止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成一个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 2、目标、内涵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产业布局重心由沿海到内地,再由内地到沿海,最后追求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变过程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明显变化。
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情况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第三个阶段(1966-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一)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在该阶段中国经历了4个变化过程。
一是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主要是为了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的工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的布局没有太大的影响;二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并着手改造了旧中国造成的我国经济产业布局偏重于沿海的畸形情况,让经济中心有沿海转移到了内地。
并且重点建设了以武钢、宝钢为中心的东北和华北工业中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和轻工业过重的问题;三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阶段,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一五”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后人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慢慢产生了冒进思想,于是在“二五”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如“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等,这种政策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农业基础受到破坏和重工业畸形发展过快)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由于“二五”计划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当时党的指导方针为“调整、巩固、充实、调高”八字方针,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部分比例协调了,工农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时代中,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已经成为要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
本文主要就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展开讨论。
一、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1.指导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指导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整体规划的基础。
只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才能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决策提供参考,推动产业升级。
2.提高经济增长率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引导各类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3.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把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保护的底线,规划合理的用地和工业布局,推进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取向1.总体理念和目标总体理念和目标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战略定位、发展愿景、战略目标和措施等。
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理念和目标应当立足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在政策、技术、投资等方面实现定位和发展愿景,并以具体可行的战略目标、措施为支撑。
2.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实现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
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应当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战略性重点,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3.用地规划和工业布局合理的用地规划和工业布局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实现的基础。
在制定用地规划和工业布局时,应当科学分析各类资源的优劣势和互补性,根据产业空间特性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规划,实现良性循环和共建共享的模式。
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与评估1.实施方案的落实实施方案的落实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关键。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一章——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政府
第十一章 第三节
(三)SWOT分析法——战略图
外部机会
内部劣势
WO 战 略 ( 扭 转 型 战 略):利用机会, 改变劣势
SO 战 略 ( 增 长 性 战 略):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内部优势
WT 战 略 ( 防 御 型 战 略):防御威胁, 克服劣势
ST 战 略 ( 多 种 经 营 战略):发挥优势, 避开威胁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位置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 规划、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包含特定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等。
第十一章 第二节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 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 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 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 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 位居世界前列。
第十一章 第四节
二、公众全程参与的创新型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思路
第十一章 内容总结
本章小结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 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和建立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发 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产业集群 ,谋划重点任务和措施,有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外部威胁
三、产业分析工具
(一)专业化部门分析法 (二)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法 (三)产业价值链分析法 (四)雷达图分析法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规划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规划在全球化的大势下,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走向了“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关键的阶段,是国家在当前时代的趋势下,必须遵循的经济发展路径,它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规划,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特征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涵和特征。
首先,它强调创新与绿色发展。
国家推行绿色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其次,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核心,构建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双循环新格局。
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需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全面加强国内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
国内市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做出了贡献。
因此,这个新格局是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新空间。
最后,新发展格局强调开放与合作,这是对以往孤立自闭的发展模式的重大改变。
中国必须在新的全球化时代中积极参与,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增强发展动能。
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发展规划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措施,是制定相应的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战略和规划能够方便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将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进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国必须依靠创新和科技发展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加强智能制造等传统行业的改革,加大新产业的布局与创新力度,同时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内市场建设并积极参与全球化。
在制定战略和规划时,需要统筹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
三、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随着新格局的实施,产业转移和集约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市场竞争环境,掌握未来市场走势,协调发展计划和政策目标。
同时,它还能提供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促进区域协调、产业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推进非常必要。
中国科技产业的战略布局与规划
中国科技产业的战略布局与规划中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科技产业正在进行战略布局与规划。
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国内,科技产业的重点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等。
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核心技术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技产业在过去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局面下,正积极加强本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国家层面成立了多个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同时,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和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科技依赖度,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三、打造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企业,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创业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方面,政府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税收、融资和人才政策优惠,吸引和激励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供场地、技术和市场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科技产业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竞争。
中国科技产业已经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同时,中国也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包括知识产权纠纷、市场准入壁垒等。
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正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协商,致力于建立公平、开放和有利于创新的国际科技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科技产业的战略布局与规划正朝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创新型企业和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方向不断迈进。
产业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的选择
现状
战略选择
我国目前产业面临现状 1.首先是面临着地区、部门等之间非常大的差距或差异,发展非常不均衡; 2.其次,我们的环境、资源条件制约因素非常大; 3.而国际方面,没有宽松外部环境,尤其是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封锁比较严重。
我国当前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1.继续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加工组装基地地位,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 向竞争优势转变;
一、平衡发展战略与非平衡发展战略 1.平衡发展战略; 平衡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面发展来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一种战略。 2.非平衡发展战略。 非平衡发展战略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 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 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产业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的实质,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 货,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来逐步实现工业化。 2.出口促进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
发战略
目录
01 战略介绍
02 发展战略的选择
产业发展战略就是研究产业发展中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或者说,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从产业发展的全局 出发,分析构成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局部、因意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并决定经济全局发展的局部或因素,而相 应做出的筹划和决策。
战略介绍
类型
作用 研究内容
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是在明确区域整体战略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 同时注重协调好土地开发、生态保护、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关系。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
6.2.3
东中西部第二产业2009年 总产值
东中西部第二产业2009年总产值 单位:亿
120000 99238.79 100000 80000 60000 39623.14 40000 20000 0 东部 中部 东中西部第二产业2009年总产值 单位:亿 西部 28018.59
6.2.4 东中西部2009年第二产业总 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6.3.1.1 我国近年电力缺口
(国家发改委网站2010年数据)
我国近年电力缺口 单位:万千瓦时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7000 5000 3000 2200 1500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我国近年电力缺口 单位:万千瓦时
7.3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7.3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加快自主知识和技术创新步伐, 加快自主知识和技术创新步伐, 扶植战略产业发展, 扶植战略产业发展, 彻底实现由 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转变
五、我国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 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 旧中国建设成为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现代产 业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人均粮 食占有量达800斤,在人口比1949年增长1.5倍的基 础上,实现了人均占有量的翻番。 •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现代化水平不断 提高,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工业增加 值达到12.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 长25.6倍,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 过去60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迅猛、规模扩大。2008 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扣除价格 因素,是1952年的84倍。铁路、公路、机场、港口 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日 新月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8/26
31
2019/8/26
32
2019/8/26
33
2019/8/26
34
4、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再是无限 供给,就业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中(
国一
农 业
) 新
的时
特期
点
中国劳动力结构:
1)90年代开始:绝对量持续下降
2019/8/26
3
2019/8/26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4
3、秦汉以后:
农耕区范围逐步扩大。
4、东晋、南北朝以及南宋时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芜,水利失修, 灾荒频繁。
2019/8/26
5
5、明清时代:
南方出现了商品生产较为集中的产区。 北方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 东北、西北及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农业 生产相当落后。
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2019/8/26
17
2012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情况
2019/8/2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8
4)农业生产布局渐趋合理
建设发展了一大批各种农产品商品基地。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渐缩小。
2019/8/26
19
2019/8/26
20
2019/8/26
中( 国一 农) 业新 的时 特期 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如苹果 商业化——专业化——区域化
总之,农业生产要向区域化和规模化 方向发展
2019/8/26
28
2019/8/26
29
2019/8/26
30
3、农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 度越来越强
中( 国一 农) 业新 的时 特期 点
我国的农业增长方式: 越来越依赖资本和技术
2019/8/26
25
1、农产品供给由过去的全面的短缺 走向了阶段性的过剩
中( 国一 农) 业新 的时 特期 点
1)以前中国农业增长: 结构刚性
2)90年代以后: 引入科技、投入资本
3)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减产
2019/8/26
26
2019/8/26
27
2、农业生产在向商业化、专业化和区 域化方向发展
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
80年代中期:1:1.8 1990年:1:2.2 1995年:1:2.71 2012年:1:3.1
2019/8/26
6
旧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的基本特征:
1、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 2、以粮食为主体 3、“小而全”的多样性栽培和农产品商品率 低
4、区域专业化不显著 5、区际交换不发达
2019/8/26
7
二、1949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
1、从1949年以来:
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增加了农业技 术装备,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 产的措施。
资源环境的污染
2019/8/26
37
2019/8/26
38
2019/8/26
39
2019/8/26
40
(2)土地、水资源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
a.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污染比较重
b.农产品加工度深——污染重
c.根菜类(萝卜、白薯、莲藕)——污染 相对小叶菜类污染相对较重
21
5)农业科研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A、农业科技:
依靠科技进步成为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B、农业教育:
组成农业教育体系。
2019/8/26
22
6)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大幅度增长。
2019/8/26
23
2019/8/26
24
三、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
农业地理:
研究生产条件、结构及其地域分布 规律的科学。
2019/8/26
41
2019/8/26
42
2019/8/26
43
2019/8/26
44
(3)结构转换和工业产业升级对增 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出现了大农业与大工业不相协 调的矛盾。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之一:农 村土地改革问题。
2019/8/26
45
(4)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 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6
0
4
5190.8 63.7 6403.8 54.9 7219.1 53.8 8891.1 54.9
林业 378.4
4.6
543.3
4.7
593.1
4.4
629.6
4.4
牧业 2048.8 25.1 3598.3 30.8 4175.2 31.1 4165.9 29.0
渔业 533.2
6.5 1123.2 9.6 1427.6 10.6 1664.9 11.6
2019/8/26
8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
2019/8/26
9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趋向良性循环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2019/8/26
10
2019/8/26
11
自 给 自 足 的 传 统 农 业
2019/8/26
2019/8/26
16
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2012年
总产 值 农业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8151.2 100.0 11668. 100.0 13415. 100.0 15351. 100.0
2)2000年开始:占全国劳动力比重 低于50%
2019/8/26
35
(二)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 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应采取的对策
2019/8/26
36
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农业 的发展
生产大量农产品——增加投入——成本上升 加快城市化——发展空间——消费土地、水资源
2019/8/26
1
第十二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概述
一、1949年以前中国农业的发展 二、1949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 三、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
2019/8/26
2
一、1949年以前中国农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出现原始的农作物栽培和牲畜饲养。
2、文明时代后:
农业最早在黄河中下游两岸平原、河谷和 盆地地区发展起来。
12
2019/8/26
13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 排涝、发电等工程。 农业的机械装备和物质投入大幅度增加。
2019/8/26
14
2019/8/26
15
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 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