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2024年从电影院到展览馆——具身认知视域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范文
![《2024年从电影院到展览馆——具身认知视域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3e23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1.png)
《从电影院到展览馆——具身认知视域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篇一一、引言在艺术的众多形式中,电影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具身认知的视域出发,探讨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性,分析其从电影院到展览馆的转变与拓展。
二、具身认知与艺术理解具身认知,是一种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在艺术理解中,具身认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感知到体验的认知过程。
通过具身认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结了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
电影通过影像、声音等手段,将故事、情感、思想等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的这种综合性使得它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全身心的艺术体验。
四、具身认知与电影艺术体验在具身认知的视域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体验方式。
观众通过观影过程,将自己的身体置于影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具身性的体验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影片的内涵和价值。
五、电影院到展览馆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电影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从传统的电影院观影到现代的艺术展览馆展映,电影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在展览馆中,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和体验影片,与影片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
这种转变使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六、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性在具身认知的视域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巨大的可能性。
通过影像、声音等手段,电影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全身心的艺术体验。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电影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这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七、结论本文从具身认知的视域出发,探讨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性。
通过分析具身认知与艺术理解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及电影院到展览馆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
“版图”再认:基于具象地理空间的身体提喻
![“版图”再认:基于具象地理空间的身体提喻](https://img.taocdn.com/s3/m/868560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2.png)
“版图”再认:基于具象地理空间的身体提喻【摘要】这篇文章通过探究地理空间与身体的关联性,解析了“版图”再认的概念,并探讨了具象地理空间如何成为身体提喻的重要元素。
文章还分析了身体与版图再认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
结论部分讨论了身体提喻对版图的意义,总结了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在地理空间中的角色,以及身体提喻在版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区域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关键词】地理空间、身体、版图再认、具象、提喻、社会空间、交互影响、地位、意义、研究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与理解也变得愈发复杂多元。
地理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更是承载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意涵的重要载体。
身体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和感知工具,对于理解空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传统地理学往往忽略了身体在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类存在于地理空间中的真实体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具象地理空间与身体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身体在版图再认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身体提喻在版图再认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研究身体与地理空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身体如何影响个体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空间如何塑造个体的身体经验。
通过挖掘身体提喻对版图的意义,为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最终旨在为未来关于地理空间与身体关联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地理空间与身体关联性探究地理空间与身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个体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上。
地理空间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身体感知和行为。
个体通过感知和利用地理空间来构建自身的身体意识和身份认同。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过导航、定位等行为与地理空间进行互动,进而影响对自身身体的认知与定位。
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81cdd5f61fb7360b4c6562.png)
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作者:任莉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空间隐喻就是由某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在时空中的活动,多维空间-中的人类身体体验可以说是最为直接、最易于理解、最易于体会的,而以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意义作为始发域,映射其他的认知域,并获取抽象意义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其能够深刻揭示出语言表达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
基于此,本文拟从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英汉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内容。
[关键词]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55-02隐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就像理查德所说的那样,人们所说的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但是,长期以来隐喻仅仅被认为是修辞手法的一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观点在学术领域延续了长达两千余年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兴起隐喻热,并且在1980年由约翰逊和莱考夫提出了有关隐喻的定义与内涵,即指出隐喻不但是语言现象之一,还是人类的独特认知方式,且语言与认知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人类认知是人类语言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人类的语言记录则能够推动人类认知的进步与发展。
其中,隐喻是根据已有语言认知的映射而产生的全新语言认知的重要认知模式之一;空间方位则属于人类最基本、最初的认知,如上与下、深与浅、前与后、部分与整体、左与右等,人类把这一系列具体概念映射到数量、情绪、原因、实践、状态等抽象概念领域,就构成了所谓的空间隐喻。
本文则以英汉方位词“上下”为主,对其空间隐喻的对比进行深入研究。
一、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空间作为人类较早形成的一种概念,是人类在直接体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能够被大家直接理解,且促使诸多抽象概念也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身体—场所的关联性研究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身体—场所的关联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3e3a6aa21614791711287d.png)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身体—场所的关联性研究当代世界建筑在创作上出现杂糅、混乱的局面,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越来越来越不明确,在科学理性思想的趋向下,建筑创作开始出现“形式追随结构”、“形式追随形式”,而之后完全的理性思想无法完全满足人的身心体验和精神诉求,出现“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建筑逐渐被简化为视觉上的符号拼贴或者是抽象的图像,人被视为图像符号象征的接收器。
这种现状使得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越来越远离“身体”。
本论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才是场所设计与体验的主体,坚持“身心合一”思想,重视大脑、身体、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来论证“身体”与“场所设计”的互动关联性,从而确立“身体”在建筑体验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建筑领域中科学理性和后现代主义带来的功能技术至上、建筑抽象化、图像化的一系列问题。
从具身认知的角度解析“身体”如何认知“场所”,将“身体”作为场所设计中的认知主体,来研究“身体”与“场所”的关联。
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探讨身体对场所物理结构、材料质感、行为导向、隐喻象征、场所审美的认知方式和内容,具体涉及到人体的感知能力、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身体之力的创造、身体对环境的符号化认知等等。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解析“场所”设计中是如何考虑“身体”的,将“身体”作为场所设计中的考虑客体,来研究“身体”与“场所”的关系。
以“场所理论”为角度,从四个方面研究身体如何体验场所的。
主要分为场所的结构与材料、场所的使用与流线、场所人文与自然环境、场所的动势。
通过两方面的探讨,总结身体与场所的五个方面的关联性,进而推出相应的具身设计方法,将设计主体回归于“身体”的直接体验与感受,侧重于身体与场所的互动关系,从而解决当代建筑场所营造所产生的“远离身体”体验问题。
另外,具身认知理论与建筑学理论结合,确立“身体”在建筑体验中主体地位,找出场所设计中与“身体”相关联的因素,弥补建筑设计中“身体”为主体的理论空白,避免盲目地追求场所功能与技术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完善了既有建筑场所的理论。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c83e1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6.png)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于莹
【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1)002
【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于莹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 [J], 谢世坚;陈心果
2.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J], 于晨凌
3.语言认知视角下电影字幕隐喻翻译研究 [J], 范捷
4.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
5.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实用翻译教程》为例 [J], 胡静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
![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https://img.taocdn.com/s3/m/0a2ad31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3.png)
作者: 张海会
作者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17-218页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方位隐喻;文化隐涵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近年来受到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有关方面的研究众多,但本文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同:一方面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上、下”的方位隐喻并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证明,有关地理方位的探讨更是一个新的着眼点;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着眼于方位隐喻“上、下”在不同语言中所体现的相似的文化内涵。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bde8bc00915f804d2b16c156.png)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作者:义戴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1.引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
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
“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
“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
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1)隐喻数量和时间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
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
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
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
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上”和“up”、“下”和“down”为例
![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上”和“up”、“下”和“down”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c46b39cdd88d0d233d46ab3.png)
如“ 桌上放 着 一 本 书 ” , 体 “ ” 着在 本 中 客 书 附
体 “ ” 上 。英语 的表 达 为 : hr ok o 桌 之 T eei ab o n s tet l.英语 中表 达接触 性关 系 的介 词通 常有 o h be a n
( … … 上 面 ) b nah ( … … 下 面 )或 u d r 在 、 e et 在 n e
一 一
。
一
,
,
,
一
,
,
,
。
l i| 盔
言会选 用不 同的空 问关 系来 喻指 时间 。在汉语 中 , 除 了用 “ 后 ”、 前/ “内/ ” “ 右 ”等 空 间 概 念 外 、 左/
间下述 四种不 同的位置关 系 :
( )“ 1 接触 ”: 体 与客 体 相接 触 , 体 附着在 本 客
2 14
( 储泽祥
”
“
19 9 8
)
[5 3
引 ‘
、
Jo hn
s o n
(
19 8 7
1992
‘ ‘0
)
)
IS ]
空 间 隐喻 中
。
“ ,
上
“
”
概 念 和 下 概 念 的 隐喻
” ”
“
、
( 19 8 7
) 等国外学 者都 注 意 到 了 隐喻 的普遍 性
& Jo hn
运 用最 为广泛
汉 语 的 上 概念 和 下 概 念在最
个 普遍 特 性 甚 至 说 人 类 思 维 的
,
)
∞0
对 英 语 和 豪 萨语 的
。
u
p
和 do w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650d7b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9.png)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
谢世坚;陈心果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莎剧中的空间隐喻除了表示方位外,还具有表示数量、物理状态、情感状态等的特点,空间隐喻成为莎剧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探究莎剧中空间隐喻的特点与翻译.以莎剧的四大喜剧为语料,通过剧中实例分析莎剧空间隐喻的特点.基于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孙大雨等译本的对比,结合时代,提出针对莎剧空间隐喻特点的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旨在准确恰当地传达莎剧空间隐喻的内涵与意义.
【总页数】7页(P54-60)
【作者】谢世坚;陈心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视角下莎剧heart和曹剧"心"的隐喻翻译 [J], 谢世坚;严少车
2.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中隐喻颜色词的汉译 [J], 唐小宁;谢世坚
3.优先概念化与隐喻的翻译研究——《红楼梦》"上-下"空间隐喻的英译策略及差
额翻译 [J], 肖家燕
4.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
5.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实用翻译教程》为例 [J], 胡静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莱可夫涉身认知初探
![莱可夫涉身认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49b03c9da38376bae1fae04.png)
初探莱可夫隐喻理论摘要:隐喻理论在哲学史上的研究源远流长。
人们对隐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但大多数是从修辞学研究的。
20世纪认知哲学的兴起是使隐喻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重视。
莱可夫对隐喻理论的研究是有代表性的和革命性的。
他把隐喻看成人类认知的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莱可夫隐喻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理论意义。
关键词:隐喻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有2000年历史了,在传统的观念中,基本上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看待的。
实质上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根是一种人之手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哲学史上,人们对隐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隐喻的产生有主观及其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隐喻产生的认知及人类思维及心理原因;客观因素制社会及语言发展对隐喻的发展所起的强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在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内进行的。
认知科学的兴起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隐喻开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衷对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给隐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
以莱考夫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明确提出,隐喻是人类思维与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并最终确立了其在哲学中的地位。
莱考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语言学教授,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界最知名的学者之一。
此前,他曾经在哈佛大学(1965一1969)和密西根大学(1969一1971)执教。
1979年初,莱考夫与约翰逊相识,并开始了两人的学术合作。
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约翰逊是一位哲学家,莱考夫的认知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他分不开的。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人类思维的概念系统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莱考夫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类型的事物去理解、体验另一种类型的事物。
人类思维的深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或依赖于隐喻手段来进行的。
人们要达到认识和解释事物,并最终要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目的,其认知过程总是循着由近而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逐步向前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隐喻的参与。
具身语言学案例
![具身语言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22f5da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5.png)
具身语言学案例一、空间隐喻与身体感知。
1. “情绪高涨”想象一下,当你开心或者兴奋的时候,你的身体仿佛充满了能量,就像气球被充满气一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种“高涨”的情绪表达,其实是基于我们身体对垂直空间的感知。
我们会把积极的情绪和向上的空间联系起来,因为当我们身体站直、抬头挺胸的时候,往往是比较自信、积极的状态。
而当我们沮丧的时候,身体可能会低垂,就像有东西把我们往下拉,所以会说“情绪低落”。
2. “地位高”和“地位低”在公司里,那些职位高的领导,我们常常会说他们处于“高位”。
这和我们身体的姿势有关哦。
在社交互动中,地位高的人往往站得直,占据更多的空间,就像高高在上的感觉。
而地位低的人可能会弯腰、低头,占据较少的空间。
这种身体姿态的差异映射到语言中,就有了“他在公司里地位很高”或者“底层员工”这样的表达。
3. “拉近关系”和“拉远距离”当我们想要和某人关系变得更亲密时,我们可能会真的靠近这个人,身体上缩短彼此的距离。
在语言上也会说“我们要拉近彼此的关系”。
相反,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或者想要和某人疏远,我们会不自觉地远离他们,在语言中就体现为“我要和他拉开距离”。
比如在一个聚会上,你对一个新朋友很感兴趣,你可能会主动靠近他聊天,这就是身体行为和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二、身体动作与语言表达。
1. “摇头晃脑”与否定。
你有没有发现,当人们表示否定的时候,常常会摇头?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具身语言现象。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学会了用摇头来表示“不”。
这种身体动作和否定的语义紧密相连。
就像在课堂上,老师问你有没有做完作业,如果你没做,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摇头。
而且,这种联系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英语里,“shake one's head”也表示否定。
2. “点头称是”与摇头相反,点头是表示肯定的动作。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的话我们认同的时候,我们的头会上下移动。
在会议上,领导提出一个方案,如果大家觉得可行,就会点头表示同意。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及认知研究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及认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30d0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9.png)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及认知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4期摘要: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对汉语方位词“上”“下”进行考察,它们在形式上呈对称分布,但在原型义、隐喻义及使用频率与范围等方面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关键词:不对称;射体—地标理论;隐喻;关联模式标记;生成词库论概念化能力(conceptualizing capacity)赋予人类抽象理性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人们在日常经验中以自身位置来感知同外界的空间关系。
因此,空间关系是具身(bodily)认知的基础。
人的身体经验和想象机制对于人们如何建构空间范畴、理解经验至关重要。
本文所探讨的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体系,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型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对“上”“下”不对称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一、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之概念不对称(一)原型范畴化的不对称1.“上”的原型义现代汉语中表示高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用“上”。
《说文解字·丄部》对“上”的解释是:“丄,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此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这时它表示一种纯空间概念。
在甲骨文中,该字形下面的“—”表示位置的界限基准,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当这种语义表征折射在人们认知思维的网格中时,会自动生成空间义这一基本要义,它所关涉的物体位置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要居于高处。
早在西周时期,“上”的原型义便已显现。
例如:(1)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书·洪范》)“上”在原型义的基础上,又逐渐引申出其他意义。
例如:(2)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3)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兵法·军形篇》)(4)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一》)(5)自夏以上祀之。
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相似性
![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相似性](https://img.taocdn.com/s3/m/7ab8d7a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5.png)
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相似性
程红波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9)006
【摘要】本文比较了“down”和“下”在数量、时间、状态、社会地位和范围五个概念域的隐喻拓展意义。
%The article analyses similarities of the extended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down" and "下"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quantity, time, state, social status and range.
【总页数】3页(P139-140,147)
【作者】程红波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up/down"与"上/下"为例 [J], 呼晓勇
2.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上"和"up"、"下"和"down"为例[J], 王平;杨雪梅
3.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相似性分析 [J], 张颖
4.英汉空间隐喻相似性之认知对比分析——以英语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为例[J], 霍晓静
5.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视角下的身体隐喻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身体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b14576561252d380eb6e70.png)
文_社科研究154隐喻在传统观念中常常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法。
认知学派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概念隐喻和意向图示为理论依据,来分析一些包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身体隐喻,旨在验证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形成概念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一、引言对隐喻的研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另外一种事物的语言特征。
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隐喻都被视作用以达到特殊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思维无关。
然而,Lakoff 和Johnson 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道路。
他们提出不仅是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外一种事物”(1980:6)。
即隐喻是人们借着更加常见与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更加复杂与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活动。
一般而言,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最为熟悉,因此人们常用身体部位或器官构成隐喻概念用来理解其他领域中相对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身体隐喻二、理论依据1、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们指出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中,也在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中,我们的概念系统,都是具有隐喻性质的。
Lakoff 与一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只是比较表层的部分,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提到概念隐喻,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映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其中具体的概念域被称为源域,抽象的概念域被称为目标域。
概念隐喻通常用大写字母写为“X IS Y”的形式。
在这种映射中,两个概念域存在着本体对应的关系。
例如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ENEY(爱是旅行)”便是源域旅行向目标域爱的映射,其本体对应关系表达如下:(1)恋爱中的人对应旅行中的人;(2)恋爱对象对应旅行伙伴;(3)情侣之间相处的结果对应旅行的目的地;(4)恋爱关系中所遇到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等等。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af2af36f18583d0496459e9.png)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一、引言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
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
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
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
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
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
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
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
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视角
![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562a42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d.png)
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深入分析权力概念在空间维度上的隐喻表达,揭示出权力与空间大小之间存在的隐喻关系,并探讨这种隐喻关系如何影响我们对权力的理解和认知。
文章首先介绍了权力概念的基本定义和特性,然后阐述了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相关理论,接着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之间的具体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
文章总结了研究发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权力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以及空间大小具身隐喻在权力认知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权力概念的空间隐喻解析空间隐喻在理解和表达权力概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权力本质的理解。
在空间隐喻中,权力常常被概念化为一种空间的存在,这种空间的存在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
例如,在物理空间中,高位往往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如皇宫、政府大楼等建筑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或高地,这体现了权力在空间上的优越性。
而在心理空间中,权力则被看作是控制他人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这种控制力使得权力持有者在心理空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进一步分析,这种空间隐喻并非随意产生,而是基于人类对空间的基本认知和经验。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空间一直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维度。
因此,当我们试图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权力概念时,很自然地会借助空间这一熟悉的认知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隐喻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表达权力概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受到观察者的主观视角的影响。
因此,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会对权力概念的空间隐喻产生不同的解读。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高位可能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在其他文化中,低位可能同样具有这种象征意义。
权力概念的空间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表达权力的本质。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e39d1e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65.png)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
黄洁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9)004
【摘要】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是对修辞领域隐喻研究思路的突破,Lakoff
&Johnson(1980, 1999)、Lakoff(1987)对隐喻的研究掀起了语言认知研究的高潮.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方位词涉及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空间隐喻普遍性、体验性、民族性、层级性、连贯性和多样性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空间隐喻是语言外系统和语言内系统共同作用产物的观点.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论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观点,而且系统地讨论了空间隐喻的六大本质特征.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黄洁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2
【相关文献】
1.概念语法隐喻本质特征的多层论证 [J], 孙承荣
2.In的空间概念和隐喻意义——基于语料库的空间隐喻研究 [J], 梅冰
3.再论隐喻的本质特征 [J], 段友国
4.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兼与汉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比较 [J], 王婷;关宇霞;张积家
5.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一、引言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
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
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
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
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
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
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
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
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二、具身认知(一)具身认知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在西方哲学史上,身心二元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智慧、真理的障碍(转引自赵维森,2007)。
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表征-计算研究盛行;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联接主义。
但这都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主要特点是将认知过程与认知的物质载体相分离,即将认知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相分离。
第一代认知科学(也被称为无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与实际认知存在许多出入,研究出现种种困境,认知学家不得不思考从新的角度研究认知。
随着梅洛·庞蒂对非具身认知的批判,第二代认知科学也经历着从非具身到具身的认知转变。
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基于身体的认知活动往往是非表征的,通常发生并形成于一个具身化的主体与世界进行动态的、持续的、有目的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之下,世界的意义就在身体感知中不断地拓展、延伸。
Lakoff Johnson(1999)认为意义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客观连接产生的。
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有机体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发展出一种基于感知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为走向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奠定了基础,导致思想和语言的产生。
具身认知理论成为研究人类认知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二)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认知的底层,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身体。
人们的认知首先源于对周围环境的体验,周围环境对身体感受器产生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并形成感觉,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变成知觉,最终形成对认知对象的认知。
因此,可以看出,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不单纯指生理层面上各人体器官的载体,而且还指作为思维特性的主体,是一种具有物质特性和思维特性的统一体。
(三)具身的认知方式:身体图式和意象图式“身体图式”的概念是梅洛·庞蒂以格式塔心理学为背景提出来的。
梅洛·庞蒂(2001)认为,事物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才是可能的……拥有一个身体就是拥有一个通用的装置,拥有一个涵盖所有类型的知觉展开的图式。
因此,根据梅洛·庞蒂的观点,身体图式是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身体根据它所拥有的先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来运作,身体和自然界一起把已形成的意义传递给意识。
“意象图式”是对“身体图式”的细化。
意象图式是在对世间万物基本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成为联系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纽带,是理解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之上的。
意象图式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指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首先,人体本身可以看作一个三维容器,有“体内、体外”之说,也有“上体、下身”之说,还有“身前、身后”之说等等。
由于人体自身的特点和地球的引力,人与外部世界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并且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
意象图式能把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是人类经验的完形。
人的经验中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 (1987)总结了基于身体空间经验的多种意象图式,包括“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等”。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有如下特征:首先,意象图式与人的经验密切相关,有其完形结构。
其次,通过意象图式可以把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上,形成隐喻映射。
四、空间隐喻(一)空间隐喻的内涵空间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蓝纯,2005:131)。
比如:MORE IS UP/LESS IS DOWN和FUTURE IS IN FRONT/PAST IS BEHIND.前一组隐喻赋予QUANTITY一个上/下的空间方位,后一组隐喻赋予TIME一个前/后的空间方位。
(二)空间隐喻与意象图式的关系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是不可或缺的(Lakoff Turner 1989:99~100)。
意象图式促成了空间隐喻的形成。
首先,意象图式为空间隐喻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
比如“上下图式”中,人们一般把正面的、积极的、多的、级别高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上”,而把负面的、消极的、少的、级别低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下”。
在此,“上-下”就是一种框架结构。
其次,意象图式有内在逻辑性。
比如,“部分-整体图式”的内在逻辑指如果A是B的一部分,则B不是A的一部分。
在空间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意象图式结构的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而该图式的内在逻辑被保留,成为目标域非空间概念的抽象逻辑,因此我们能够利用空间思维理解非空间概念。
比如“上下”的内在逻辑——如果A在B上,B在C上,那么A在C上——也被用于数量表达: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大于C。
(三)空间隐喻的类型和特征空间隐喻除了“上-下”隐喻,还有“前-后”隐喻、“深-浅”隐喻、“整体-部分”隐喻、“中心-边缘”隐喻等。
空间隐喻的特征如下:1.许多基本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建构的。
2.每一个空间隐喻都有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
3.不同的空间隐喻之间存在协调一致的系统性。
4.空间隐喻源于人类的物理和文化经验。
5.空间隐喻是其它概念隐喻的基础。
LakoffJohnson(1980)认为,物理和文化经验为空间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但具体哪些待选空间隐喻被挑选出来,哪些又成为重要的空间隐喻,各个文化是不同的。
四、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身体空间隐喻指以身体为参照的空间隐喻。
人类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空间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界互动产生的身体经验。
空间关系是概念和意义的本源,是人的整个概念系统的核心。
各种空间关系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形成了抽象的意象图式。
余俊英(2012:82)认为,基于身体经验的意象图式是具身的前语言经验结构,是概念隐喻映射的基础。
空间隐喻不同于实体隐喻,它以具身的想象映射为基础。
空间隐喻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把以自身为中心的空间关系,如身体的上、下部位,投射于目标域上,使目标域也有了类似身体的参照性,以此判断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进一步获得隐喻的抽象意义。
“上-下”空间主要被用来构建以下四个目标域:数量(QUANTITY)、时间(TIME)、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和状态(STATE)(一)数量(QUANTITY)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身体经验理据:当我们把更多的东西添加到已有的东西上时,高度会增加。
比如瓶子里放着半杯水,如果继续往里面加水,水位便会上升。
类似的情况多次遇到便上升为一种自然的经验,很容易地总结出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一隐喻的身体经验基础。
空间隐喻的实现: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一对空间隐喻的例子是公司股市的走势图。
公司股市上涨,则线条上扬;公司股市下跌,则线条下降。
另外还有“物价上涨、工资上调、通货膨胀上升、温度下降”等实例。
数量域的隐喻拓展之间的关系:数量域内,上和下的隐喻拓展是对应的关系。
如果东西的一面朝上,那么它的对立面是朝下的。
另外,不同的隐喻拓展之间关系也是一致的。
“物价、工资、通货膨胀和温度”等,它们数量的增加都是向上的运动,数量的减少都是向下的运动。
(二)时间(TIME)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通过这一对隐喻,上—下的意象图式结构被映射到时间域上,赋予时间域一个纵向的坐标。
1.借助空间概念来构筑时间概念时间和空间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哲学史上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
Keshavmuti(1991:1)认为,空间是在我们周围和上方的东西,而时间是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Keshavmuti在定义空间概念时用的是“周围和上方”这两个空间词汇,而在定义时间概念时用的是一个空间隐喻(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反映了表达时间概念时也是借助于空间概念的。
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时间观都是建构在空间概念之上的。
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空间模式来构筑时间概念,即线性模式(linear model)、循环模式(cyclic model)和螺旋模式(spiral model)(Yu,1996:86)。
线性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另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下面主要讨论“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典型范例1:时间是沿一个纵向轴展开的一个个固定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