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

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

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

一、引言

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二、具身认知

(一)具身认知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在西方哲学史上,身心二元论持续了很长时间。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智慧、真理的障碍(转引自赵维森,2007)。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表征-计算研究盛行;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联接主义。但这都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主要特点是将认知过程与认知的物质载体相分离,即将认知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相分离。第一代认知科学(也被称为无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与实际认知存在许多出入,研究出现种种困境,认知学家不得不思考从新的角度研究认知。随着梅洛·庞蒂对非具身认知的批判,第二代认知科学也经历着从非具身到具身的认知转变。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基于身体的认知活动往往是非表征的,通常发生并形成于一个具身化的主体与世界进行动态的、持续的、有目的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之下,世界的意义就在身体感知中不断地拓展、延伸。Lakoff Johnson(1999)认为意义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客观连接产生的。

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有机体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发展出一种基于感知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为走向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奠定了基础,导致思想和语言的产生。具身认知理论成为研究人类认知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二)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认知的底层,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身体。人们的认知首先源于对周围环境的体验,周围环境对身体感受器产生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并形成感觉,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变成知觉,最终形成对认知对象的认知。

因此,可以看出,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不单纯指生理层面上各人体器官的载体,而且还指作为思维特性的主体,是一种具有物质特性和思维特性的统一体。(三)具身的认知方式:身体图式和意象图式

“身体图式”的概念是梅洛·庞蒂以格式塔心理学为背景提出来的。梅洛·庞蒂(2001)认为,事物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才是可能的……拥有一个身体就是拥有一个通用的装置,拥有一个涵盖所有类型的知觉展开的图式。因此,根据梅洛·庞蒂的观点,身体图式是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身体根据它所拥有的先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来运作,身体和自然界一起把已形成的意义传递给意识。

“意象图式”是对“身体图式”的细化。意象图式是在对世间万物基本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成为联系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纽带,是理解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之上的。

意象图式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指的是人的身体经验。首先,人体本身可以看作一个三维容器,有“体内、体外”之说,也有“上体、下身”之说,还有“身前、身后”之说等等。由于人体自身的特点和地球的引力,人与外部世界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并且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能把

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是人类经验的完形。人的经验中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 (1987)总结了基于身体空间经验的多种意象图式,包括“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等”。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有如下特征:首先,意象图式与人的经验密切相关,有其完形结构。其次,通过意象图式可以把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上,形成隐喻映射。

四、空间隐喻

(一)空间隐喻的内涵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蓝纯,2005:131)。比如:MORE IS UP/LESS IS DOWN和FUTURE IS IN FRONT/PAST IS BEHIND.前一组隐喻赋予QUANTITY一个上/下的空间方位,后一组隐喻赋予TIME一个前/后的空间方位。

(二)空间隐喻与意象图式的关系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是不可或缺的(Lakoff Turner 1989:99~100)。

意象图式促成了空间隐喻的形成。首先,意象图式为空间隐喻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比如“上下图式”中,人们一般把正面的、积极的、多的、级别高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上”,而把负面的、消极的、少的、级别低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下”。在此,“上-下”就是一种框架结构。其次,意象图式有内在逻辑性。比如,“部分-整体图式”的内在逻辑指如果A是B的一部分,则B不是A的一部分。在空间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意象图式结构的空间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