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
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
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
一、引言
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
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
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
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
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
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
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
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
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二、具身认知
(一)具身认知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在西方哲学史上,身心二元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智慧、真理的障碍(转引自赵维森,2007)。
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表征-计算研究盛行;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联接主义。
但这都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主要特点是将认知过程与认知的物质载体相分离,即将认知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相分离。
第一代认知科学(也被称为无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与实际认知存在许多出入,研究出现种种困境,认知学家不得不思考从新的角度研究认知。
随着梅洛·庞蒂对非具身认知的批判,第二代认知科学也经历着从非具身到具身的认知转变。
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基于身体的认知活动往往是非表征的,通常发生并形成于一个具身化的主体与世界进行动态的、持续的、有目的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之下,世界的意义就在身体感知中不断地拓展、延伸。
Lakoff Johnson(1999)认为意义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客观连接产生的。
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有机体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发展出一种基于感知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为走向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奠定了基础,导致思想和语言的产生。
具身认知理论成为研究人类认知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二)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认知的底层,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身体。
人们的认知首先源于对周围环境的体验,周围环境对身体感受器产生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并形成感觉,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变成知觉,最终形成对认知对象的认知。
因此,可以看出,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不单纯指生理层面上各人体器官的载体,而且还指作为思维特性的主体,是一种具有物质特性和思维特性的统一体。
(三)具身的认知方式:身体图式和意象图式
“身体图式”的概念是梅洛·庞蒂以格式塔心理学为背景提出来的。
梅洛·庞蒂(2001)认为,事物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才是可能的……拥有一个身体就是拥有一个通用的装置,拥有一个涵盖所有类型的知觉展开的图式。
因此,根据梅洛·庞蒂的观点,身体图式是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身体根据它所拥有的先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来运作,身体和自然界一起把已形成的意义传递给意识。
“意象图式”是对“身体图式”的细化。
意象图式是在对世间万物基本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成为联系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纽带,是理解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之上的。
意象图式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指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首先,人体本身可以看作一个三维容器,有“体内、体外”之说,也有“上体、下身”之说,还有“身前、身后”之说等等。
由于人体自身的特点和地球的引力,人与外部世界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并且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
意象图式能把
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是人类经验的完形。
人的经验中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 (1987)总结了基于身体空间经验的多种意象图式,包括“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等”。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有如下特征:首先,意象图式与人的经验密切相关,有其完形结构。
其次,通过意象图式可以把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上,形成隐喻映射。
四、空间隐喻
(一)空间隐喻的内涵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蓝纯,2005:131)。
比如:MORE IS UP/LESS IS DOWN和FUTURE IS IN FRONT/PAST IS BEHIND.前一组隐喻赋予QUANTITY一个上/下的空间方位,后一组隐喻赋予TIME一个前/后的空间方位。
(二)空间隐喻与意象图式的关系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是不可或缺的(Lakoff Turner 1989:99~100)。
意象图式促成了空间隐喻的形成。
首先,意象图式为空间隐喻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
比如“上下图式”中,人们一般把正面的、积极的、多的、级别高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上”,而把负面的、消极的、少的、级别低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下”。
在此,“上-下”就是一种框架结构。
其次,意象图式有内在逻辑性。
比如,“部分-整体图式”的内在逻辑指如果A是B的一部分,则B不是A的一部分。
在空间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意象图式结构的空间概
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而该图式的内在逻辑被保留,成为目标域非空间概念的抽象逻辑,因此我们能够利用空间思维理解非空间概念。
比如“上下”的内在逻辑——如果A在B上,B在C上,那么A在C上——也被用于数量表达: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大于C。
(三)空间隐喻的类型和特征
空间隐喻除了“上-下”隐喻,还有“前-后”隐喻、“深-浅”隐喻、“整体-部分”隐喻、“中心-边缘”隐喻等。
空间隐喻的特征如下:
1.许多基本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建构的。
2.每一个空间隐喻都有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
3.不同的空间隐喻之间存在协调一致的系统性。
4.空间隐喻源于人类的物理和文化经验。
5.空间隐喻是其它概念隐喻的基础。
LakoffJohnson(1980)认为,物理和文化经验为空间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但具体哪些待选空间隐喻被挑选出来,哪些又成为重要的空间隐喻,各个文化是不同的。
四、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
身体空间隐喻指以身体为参照的空间隐喻。
人类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空间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界互动产生的身体经验。
空间关系是概念和意义的本源,是人的整个概念系统的核心。
各种空间关系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形成了抽象的意象图式。
余俊英(2012:82)认为,基于身体经验的意象图式是具身的前语言经验结
构,是概念隐喻映射的基础。
空间隐喻不同于实体隐喻,它以具身的想象映射为基础。
空间隐喻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把以自身为中心的空间关系,如身体的上、下部位,投射于目标域上,使目标域也有了类似身体的参照性,以此判断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进一步获得隐喻的抽象意义。
“上-下”空间主要被用来构建以下四个目标域:数量(QUANTITY)、时间(TIME)、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和状态(STATE)
(一)数量(QUANTITY)
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
身体经验理据:当我们把更多的东西添加到已有的东西上时,高度会增加。
比如瓶子里放着半杯水,如果继续往里面加水,水位便会上升。
类似的情况多次遇到便上升为一种自然的经验,很容易地总结出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一隐喻的身体经验基础。
空间隐喻的实现: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一对空间隐喻的例子是公司股市的走势图。
公司股市上涨,则线条上扬;公司股市下跌,则线条下降。
另外还有“物价上涨、工资上调、通货膨胀上升、温度下降”等实例。
数量域的隐喻拓展之间的关系:数量域内,上和下的隐喻拓展是对应的关系。
如果东西的一面朝上,那么它的对立面是朝下的。
另外,不同的隐喻拓展之间关系也是一致的。
“物价、工资、通货膨胀和温度”等,它们数量的增加都是向上的运动,数量的减少都是向下的运动。
(二)时间(TIME)
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通过这一对隐喻,上—下的意象图式结构被映射到时间域上,赋予时间域一个纵向的坐标。
1.借助空间概念来构筑时间概念
时间和空间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哲学史上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
Keshavmuti(1991:1)认为,空间是在我们周围和上方的东西,而时间是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Keshavmuti在定义空间概念时用的是“周围和上方”这两个空间词汇,而在定义时间概念时用的是一个空间隐喻(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反映了表达时间概念时也是借助于空间概念的。
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时间观都是建构在空间概念之上的。
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空间模式来构筑时间概念,即线性模式(linear model)、循环模式(cyclic model)和螺旋模式(spiral model)(Yu,1996:86)。
线性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另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下面主要讨论“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典型范例1:
时间是沿一个纵向轴展开的一个个固定的地点。
较早的时间处于较晚的时间上方。
这一典型范例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反映如下:
上一代←→下一代上次←→下次上旬←→下旬
上半辈子←→下半辈子上半年←→下半年上午←→下午
典型范例2:
人们(带着他们的行李)沿纵向风景往下朝着未来运动。
当然也可以逆向往上运动,去回忆一个较早的时间。
未来在下,过去在上。
这一典型范例反映在如下一些语言表达中:
(1)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2)坚持下去
(3)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
这两个典型范例也是一致的关系,二者都蕴涵着“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的概念。
2.目标域为时间域的“上-下”空间隐喻身体经验理据分析及实现方式
a.身体经验理据
首先,生理构造方面,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运动方位的神经,但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通过物体的运动和方位来认识时间是有道理的。
(Lackoff,1993:218)
其次,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空间关系的感知和概念化要先于时间关系的感知和概念化。
最后,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空间概念的习得要比时间概念早。
b.实现方式
日历的编排是“时间即空间”的典型体现。
人们在编排日历时,往往较早的时间安排在较晚的时间之前或之上。
(三)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
地位重要为上←→地位次要为下
a.身体经验理据
在原始社会里,一个人在部落里的地位很有可能与他的身体强壮程度有关。
身体越强壮,捕获的猎物越多,便越受到其他人的尊敬,地位也越重要。
一般来说,身体强壮体现在个头高,力气大。
并且在战斗中,总是以胜利者把失败者压倒在身下作为结束。
因此,“上”隐喻为地位重要,“下”隐喻为地位不重要。
b.隐喻的实现
建筑:故宫里皇帝召见大臣的宫殿往往建得高出地面,以显示皇权的高高在上。
现代社会法院和检察院等机构的建筑也是如此,需要登上好几级阶梯才能进入。
这样设计也是为了突出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礼仪:古代中国,朝堂上皇帝的宝座被放在高出房间地面的台子上,文武百官需跪拜行礼。
黎民百姓见到朝廷官员需下跪、磕头。
社会行为:中央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开会时,领导席位要比职员席位高出一个台阶。
c.现实语言表达中的例子
上司上级部门
下属下级部门
上级领导上座
下属员工下座
(四)状态(STATUS)
理想的状态为上←→不太理想的状态为下
这一对隐喻将“上—下”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了状态域上。
这种隐喻属于事
件结构隐喻(Event Structure Metaphor)的一部分。
事件结构隐喻最早由Lackoff(1993)提出,Yu(1996)探讨了汉语中的事件结构隐喻。
下面我们主要讨论目标域为状态域的身体经验理据和实现方式。
a.身体经验理据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生活、工作中是站着或坐着的。
身体不舒服或生病住院的时候处于躺的状态。
b.实现方式
身体表现:脑袋耷拉、肩膀下垂等显示提不起精神的身体动作总是与悲伤、沮丧和懊恼等消极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
而抬头挺胸则是与高兴、激动和振奋等积极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
c.状态域中的隐喻拓展
质量较好为上←→质量较差为下上品←→下品
较紧张的状态为上←→较放松的状态为下上班←→下班
通过对以上四个目标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下”空间隐喻都可以找到人类的身体经验理据,说明身体的感知和运动在空间隐喻的形成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人类身体的构造和经验是空间隐喻形成的基础。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类最初以具身认知的方式构成了规约化的概念隐喻,空间概念最先被人们感知,因而身体空间隐喻与具身认知有密切关系,具身认知方式是身体空间隐喻形成的前提。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上-下”空间隐喻对此进行了分析,其他的空间隐喻如“前-后”隐喻、“深-浅”隐喻、“中心-
边缘”隐喻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eshavmurti.Space and Time[M].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1991.
[2]Lackoff,George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c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ckoff,George and Mark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5]Lackoff,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Ortony(eds.).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Lackoff,George and Johnson Mark.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3~36.
[7]Yu,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D].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1996.
[8]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余俊英.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隐喻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0~82.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赵维森.隐喻文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陈妮妮杨廷君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