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李爱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主要围绕“情境中的人” 这一主题,从纵向上按时间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九个时期,从横向上按空间将人的活动场所划分为母体、家庭、幼儿园、学校、职场、社区、公共场所等地,分别讨论处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个体,其行为发展与不同空间场所的关系,目的是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化过程、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因素、以及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矫治方法。
本学期第一次开设本门课程,教学中在教材选择上注意到教材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课件制作突出三条教学主线:环境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行为、个体社会不适应性行为及其矫治;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
教学结果得到同学肯定,与此同时,同学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的内在联系,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社会学原理去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
教学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教与学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这些建议言之有理,对今后改进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结合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在反思本门课程教学时得出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1、课程主题与主线:人类行为学(行为问题——环境原因——矫治方法)2、基本理论与知识(1)基本理论♦社会化理论:个体的行为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成长阶段理论:个体的成长或行为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障碍与危机。
♦社会工作理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障碍与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与干预。
(2)基本知识♦生理学与医学知识。
♦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技术。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知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青春期与更年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与重要的两个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问题和陷入危机的时期,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这两个时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类行为?什么是社会环境?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答:(1)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在隐秘的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社会工作将人类行为被界定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环境的定义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环境一般指个人或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3)两者的关系个体、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依赖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
①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活动空间社会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出于满足自己需要的动机,在现实社会条件及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动,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期望。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参照标准参照群体不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③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在成长的生命周期中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任何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人及社会环境的功能。
④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行为的影响说明,要积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从改善社会环境入手。
其中包括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对人的支持能力,改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格局,改造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等等。
2.人类需要有哪些类型?如何帮助服务对象分析他们的需要?答:(1)人类需要的类型需要是人的需求未能满足的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目标的追求。
2023年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旳定义: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用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体现出来旳活动或方式。
二人类行为旳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三人类行为旳分类1. 按照与否符合常规: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2. 按照人生旳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小朋友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和老年期行为3. 以行为旳功能分: 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及社会行为4. 各职业或专业人员应有旳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及政治行为等等四人类行为与否符合常规五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旳差异1. 人类多习得旳行为而动物多基本旳行为;2. 人类行为多变化, 较难预测而动物旳行为甚少变化, 较易测知;3. 在后天获得旳行为中, 动物多制版式旳行为, 而人类则多思索及学习旳行为;4. 人类旳学习及其合用旳行为是传播旳及累积旳。
六人类行为旳一般过程:就是人类旳需要引起行为动机, 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到达旳行为目旳。
包括: 需要动机手段目旳七人类成长旳特性1. 人类旳成长同步受到遗传和环境旳影响2. 人类成长旳影响是互逆旳、双向旳3. 人类成长反应了文化旳差异4. 人类旳成长存在着个体间旳差异5. 人类旳成长是变动旳、不平衡旳6. 人类成长是累积性旳7. 人类成长是循环旳和反复旳8. 人类成长既是持续旳又是非持续旳9. 人类成长是贯彻终身旳八社会环境旳定义: 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错在一起而形成旳社会系统。
九社会环境旳划分1. 微观系统是一种人在平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旳和直接旳接触旳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 例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
2. 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旳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旳系统。
如家长3.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旳接触和互动, 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旳群体、组织或机构等。
对一种学生而言, 教育部就是他旳外生系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第六章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学龄期(6-12岁)是指儿童上小学的时期,又称为青春前期。
在这个时间段,虽然儿童的生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仍然持续发展,但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学校成为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因此,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儿童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生物系统及其对儿童期的影响(P192-193)第一节学龄期的生理发展在学龄期,儿童在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身体与体重从出生到学龄期这一段时期,人类在儿童时期经历了两个生长高峰期,一次是3岁以前,另一次则是在学龄期。
在学龄期,儿童的身高年均增长4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增长2公斤左右。
自6岁起进入小学学习至12岁小学毕业为小学学龄期儿童,或称小学生。
这一阶段儿童体格生长速度较前更趋平稳,较少患病。
体重每年约增加2千克,身高每年增长5.8~6.5厘米。
但到小学高年级即五六年级(10~12岁)时,部分儿童已进入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进入第2次发育加速期,每年平均体重增加可高达4~6千克,身体也突然长高,每年平均可长7~8厘米。
二、骨骼学龄期是儿童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以四肢的长骨发育最为显著;腿部生长很快,但骨骼的骨化尚未完场;7岁时,颅骨已基本完全骨化,但脊椎骨的骨化要在20-21岁才能完成;10岁左右时,出现了由8块腕骨组成的骨化中心,掌骨和指骨基本骨化完毕。
三、心血管系统学龄期儿童的心血管系统迅速发育,心脏、神经结构已经逐渐具备成人的特点,到10岁以后发育成熟。
心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7-9岁时约90-100次/分钟,10岁以后下降为80-90次/分钟,已接近成人的心律。
由于年龄的增长,该阶段儿童心脏的脉动力在不断增强,从而使他们的血压不断升高而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四、呼吸系统从6岁起,儿童的肺脏结构渐近于成人,呼吸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纵向的生命周期维度(life cycle dimension)
➢ 分析人类行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从胎儿期直到老年期)中 的演化。
11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一、生物生理层面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
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
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 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
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 发展理论”,而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
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
➢ 微系统 ➢ 中系统 ➢ 外系统 ➢ 宏系统
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单位与组织, 社区,社会,文化,大众传媒
7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沙依仁的概括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
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
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
12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
伊德。后来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人对弗洛 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和补充,史称“新弗洛伊德 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潜意识 以及由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紧张、
13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
行为(abnormal behavior)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一、引言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BSE)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工具,它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概念与特点社会环境的概念与构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小组讨论: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研究具体案例,了解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案例分析评估:检查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了解不同影响因素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机制2.2 教学内容生物因素:遗传、生理和神经生物学的影响心理因素:认知、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影响社会因素:家庭、朋友、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影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因素概述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和相互作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对人类行为的作用过程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3.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掌握不同干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3.2 教学内容行为干预:改变个体行为,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政策干预: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概述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干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案例研究:研究具体案例,了解干预策略的实际应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干预策略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中干预策略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四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健康促进4.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掌握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4.2 教学内容健康与健康促进的概念与重要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健康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概述小组讨论: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案例研究:研究具体案例,了解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应用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干预策略的效果5.2 教学内容教育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公共卫生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社会服务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概述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干预策略的效果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和干预过程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和问题分析能力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干预策略的掌握程度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育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教育干预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2 教学内容教育对学生行为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教育领域中成功的干预策略6.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教育在塑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小组讨论:分析教育如何影响学生行为和环境案例研究:讨论教育干预策略的成功案例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教育影响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教育干预策略的分析能力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公共卫生应用7.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卫生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以改善群体健康7.2 教学内容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公共卫生领域中成功的干预策略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公共卫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析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案例研究:讨论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成功案例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环境关联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分析能力第八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服务应用8.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服务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社会服务干预策略,以提升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8.2 教学内容社会服务对象行为与环境的互动社会服务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社会服务领域中成功的干预策略8.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社会服务在处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小组讨论:分析社会服务对象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案例研究:讨论社会服务干预策略的成功案例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社会服务对象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社会服务干预策略的分析能力第九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挑战与未来发展9.1 教学目标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理解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9.2 教学内容当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创新策略和技术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小组讨论: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思维导图:绘制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创新策略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当前问题和挑战的理解程度思维导图评估:评估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策略的把握能力第十章:综合案例研究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10.2 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综合性的案例,涵盖多个领域和层面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干预策略和效果讨论案例中的启示和应用10.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综合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干预策略和效果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和干预过程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问题的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和对干预策略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小组讨论在教案中,小组讨论被多次提及,这表明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概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6、民主型: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 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孩子拥有自尊、自信、 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强,具有成就动 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五、人类行为的含义
行为科学——对外在和内在刺激的反应——狭义的行为。 社会科学——行为是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广义的行
为。 社会工作者对行为的看法:个体为适应环境满足需要所
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 等内外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七、人类行为的特点
◆ 多样性: 如哭、笑等;如思想、欲望、恐惧、 幻想以及态度等
◆ 适应性:人类行为根本目的就是适应环境 ◆ 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中 ◆ 指向性: 不是盲目的,具有特定目标指向 ◆ 可控性:可以有意识控制 ◆ 发展性:现在行为为将来行为打下基础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 因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社会环 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内容: 1.人类行为 2.社会环境 3.个体生命发展周期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节 个体生命发展周期
1、年龄划分 2、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特征 3、每个阶段独特的社会问题
• 社会工作实践几个基本步骤:
干预-评估-结案
•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准确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需要收集、分析和理解有关问题或境况的信息。 评估涉及到有关人类行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假设 。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理解,这样才能帮助案主鉴别和做出适当 的选择。
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学龄儿童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 一对象所持的评价 和行为倾向,是由 认知、情感和意向 三个因素构成的比 较持久稳定的个体 内在结构,也是调 节外部刺激与个体 反映之间的中介因 素。
(二)学龄儿童的学习态度
①对教师的态度 一、二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了敬佩感和畏惧感, 教师的话和行为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无条件 地服从老师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 盲目的服从教师的要求,他们逐渐以选择和批 评的态度来对待教师。 ②对集体的态度 对于一、二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 真正的群体关系,从三年级开始,儿童明确意 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儿童开始意识到要 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评价。
一、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在整个童年中期,女孩的身高和体重都比一般 男孩高,但男孩的身体力量还是优于女孩。 同样,男孩在7岁以后还是一直超过女孩。 男孩在踢、投、捉、跑、跳远以及打球等测验 方面均好于女孩。 而女孩在运动技能的肌肉灵活性方面、平衡能 力或运动节律方面超过男孩。
一、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二、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2、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 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感觉的发展 在学龄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 儿童的感觉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儿童差别感受性、儿童的言语听觉、视觉、辨 别音调的能力不断地发展。
二、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②知觉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通过学习各种课程和参加各种课 外活动,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也得到了不断地 发展。 从空间知觉来看,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 距离知觉。 从时间知觉来看,儿童对时间单位理解最早与 最正确的是一小时的时间长度,然后是天、星 期,最后才学会理解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单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1.社会环境的概念和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具体地点和社会情景,包括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等。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决策和行为等方面。
2.社会化和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学习、采纳和适应社会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媒体等社会机构和社会化者来实现。
3.主观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主观行为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作出的反应,包括个体的态度、情感、意愿和行为等。
-主观行为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个体的主观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主观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
4.社会认知和情绪:-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体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发展受到社会经验、社会化和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
-情绪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事件和人的反应的体验。
-情绪对个体的认知、判断和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5.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来解释人类行为。
-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认知一致性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行为的解释、评价和反应的心理过程。
6.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行为受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同时个体对群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群体行为受到个体行为和群体间的关系和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7.社会环境中的道德与伦理:-道德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
-伦理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学科,它研究了人类行为的道德理由和伦理原则等。
8.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以上是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课件之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备课讲稿
中老年行为和社
会环境 老年行为和社会环境
(45左右到65岁、65岁 +)
问题与对策 ➢ 问题 - 长期病人缺乏疗养机构、医疗和照顾者
- 退休后角色、收入的适应
- 配偶疾病或死亡的调适
➢ 对策
- 福利法应该前见、全面、动态
- 鼓励子女奉养父母
- 多举办老年教学和训练项目
谢谢观赏!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人类行为和社会 环境的架构
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必须适应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规则 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个人受环境影响会有所行为, 社会领袖或许多人的一致行为也会创新或改变环境。
儿童行为和社会 环境
婴幼儿行为和心理需求(0-6岁)
重要性: - 最重要的人格形成时期, - 动作、语言已经逐渐成熟, - 认知、社会化、道德、家庭关系初步形成。 - 如何养育十分关键 婴幼儿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 最重要的需要是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 - 需要激动 身心发展 - 动作 - 语言及认知 - 社会化 道德和人格发展
儿童行为和社会 环境
预防和矫治儿童失调行为的策略
家庭――亲职教育、家长学校、感情不合者社工指导无使 家庭破裂等。
学校――充实学前教育、修订课程标准、整顿低质量学校、 提高教师资格、学校社工。
社区――净化学校附近环境、净化教师质素、对付不良分 子。
青少年行为和社
会环境 行为特征
(前期为性成熟-17岁、 后期为18-20岁)
社会工作课件之人类行为和社会 环境
人类行为和社会 环境的架构
人类行为
一般定义:行为乃个体面对环境而作的反应。 狭 义: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 广 义: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 状况、价值观和态度。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介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介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本课程主要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上的人类行为在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性,并探究宏观环境的多样性和生命历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该课程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理论对观察到的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对涉及的各种社会工作实务议题进行深刻领会和积极实践。
该课程将人的生活历程分为不同阶段,对每一个阶段的相互互动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了讲解,并对每一阶段可能出现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概述。
此外,该课程还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围绕关键问题,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该课程不仅符合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还尽可能地照顾民政、社区工作的一线人员的学习要求。
总的来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六 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重点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人类成长
第一节
人类行为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涵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 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 在隐秘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
社会工作倾向于从综合观点看待人类行为: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 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 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 2.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三)关于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划分
大众普遍认为人的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别, 但是两者的绝对区分极其困难。按照社工视角, 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体现了一种与 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负面问题。因此,正 常和异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 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的相对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 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等。
一、 社会环境的涵义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 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二)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人不可以依靠自身完成各项人生发展任务。 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 叉场景之中的。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 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 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 对等。
(三) 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归纳为生理、认知、 社会心理和精神四个层面,个体每阶段的发展都 是这些层面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专业课程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教材之一。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 第三章 社会结构环境 第四章 文化环境 第五章 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八章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九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章 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 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行为相似或一致,即是正常行为,反之则 属异常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行
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从众行为即为正 常行为,反之则属异常行为。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3.行为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良好是属
正常行为,异常行为是社会适应性不良
或适应宽难的行为,它往往会给个人和 社会造成危害。 4.个体主观感受/体验. 即以个体的内在感 受来判别行为是否正常或异常。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内容: 1.人类行为 2.社会环境 3.个体生命发展周期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类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需要,需 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 生理需求: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满足 心理需求:人之所以为“人”所特有的需求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社工为何要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1、社会工作目的需要认识掌握人 行与社会环境相关知识。
• 人的行为发生于生理、心理、社会空间背 景,需面对许多要求,做出有效反应,这 种有效反映环境需求的能力叫做适应( adaptation)
• 如适应出现障碍,需社工帮助其获取资源 和行为与社会环境
• 社工需要有这些对人行为的相关知识,形 成参考架构,才能发展专业助人行为。社 工是处理“社会适应”领域的专家。社会 工作者必须能在整个社会环境背景下多角 度看问题,从而为众多干预方法打下基础 。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社会工作过程尤其是评估过程
需要人行与社会环境知识初步评估-计划-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四、人类需要的类型
1、按需要的起源与性质划分:
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交往、成就、权力等)
2、按照需要指向的对象划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按照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间接需要:比较概括、抽象的需要,以理想、志向表现,如科 学家的梦想
直接需要:为实现间接需要而产生的一系列具体需要,如考上 大学,学习科技知识
• 3、有关案主文化价值观的一般知识和了解他们 可能经历过的不同待遇。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人们及其人们在其所处环境中的行为明显 受到周围其他人、群体和组织的影响。
• 因此社会工作关注人的行为,也关注环境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 节大奖。
印度电影《流浪者》剧情: 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 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 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 强盗,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 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赶走了怀孕的妻 子,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拉 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 胁引诱拉兹做了贼……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 子一定是贼”,这句话对吗? 影响人类行为的是什么?
• 社会工作实践几个基本步骤:
干预-评估-结案
•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准确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需要收集、分析和理解有关问题或境况的信息。 评估涉及到有关人类行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假设 。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理解,这样才能帮助案主鉴别和做出适当 的选择。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六、人类行为的类型
1、广义的人类行为分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2、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本能行为、习 得行为
3、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划分: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4、按照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正常 行为与异常行为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常规的划分标准如下: 1.统计规律. 如个人的行为与大多数人的
1、生理需要:饮食、睡眠、性欲等 2、安全需要:(担心被无端解雇、下岗失业的社
会保障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内部尊重与外部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成就感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ERG理论 阿尔弗德尔1969年提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存 (existence)、关系(relationship)、成长(growing)三个 层次,简称ERG。 生存需要:生理需求 关系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长需要:社会化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物质性(衣食住行)、精神性(心理上的慰籍) 动力性:追求满足的欲望 独特性:个体的不同、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 了需要的独特性 社会性:由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决定,人类的需要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三、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层次性、递进性 (马斯洛: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五、人类行为的含义
行为科学——对外在和内在刺激的反应——狭义的行为。 社会科学——行为是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广义的行
为。 社会工作者对行为的看法:个体为适应环境满足需要所
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 等内外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思考:一名试图帮助有潜在自杀倾向
的的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 知识?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1、通常人们自杀的原因,这样他/她才知道应该 提什么问题,如何对之作出反应和如何对待,做 出何种选择和寻求什么支持。
• 2、必须能够选择确定自杀青少年可能得到的帮 助。怎样使危机立刻得到化解,使他们能够活下 来?何种支持与帮助能使他们将来远离自杀的念 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可直到他们向何处寻求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