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硬盘常见参数详解与常见误区解释
硬盘的基本参数
![硬盘的基本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1e5cdb2b55270722192ef793.png)
硬盘的基本参数一、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
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 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Windows 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
目前的主流硬盘的容量为10G和15G,而20G 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其实,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
例如火球10G 的价格为1000 元,每G 字节的价格为100 元;而火球15G 的价格为1160,每G 字节还不到80 元。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
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硬盘的单碟容量为6.4G 以上,而更高的则已达到了10G。
二、转速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单位为rpm。
目前市场上主流IDE 硬盘的转速一般为5200rpm 或5400rpm,Seagate 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 则达到了7200rpm,是IDE 硬盘中转速最快的。
至于SCSI 接口的硬盘,一般都已达到了7200rpm 的转速,而更高的则达到了10000rpm。
三、平均访问时间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
硬盘常见参数及名词解释大全
![硬盘常见参数及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0ddeb333968011ca30091eb.png)
反应时间:指的是硬盘中的转轮的工作情况。反应时间是硬盘转速的一个最直接的反应指标。5400rpm的硬盘拥有的是5.55 ms的反应时间,而7200rpm的可以达到4.17 ms。反应时间是硬盘将利用多长的时间完成第一次的转轮旋转。如果我们确定一个硬盘达到120周旋转每秒的速度,那么旋转一周的时间将是1/120即0.008333秒的时间。如果我们的硬盘是0.0041665秒每周的速度,我们也可以称这块硬盘的反应时间是4.17 ms(1ms=1/1000每秒)。
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这是现在硬盘普遍采用的数据安全技术,在硬盘工作的时候监测系统对电机、电路、磁盘、磁头的状态进行分析,当有异常发生的时候就会发出警告,有的还会自动降速并备份数据。
ide及eide接口: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serial ata: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今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最新的硬盘接口类型ata-100就是serial ata,它支持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达100mb/s,ibm 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就是第一次采用此ata-100接口类型的产品。在2001年第二季度将推出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它能提高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对于serial ata接口,一台电脑同时挂接两个硬盘就没有主、从盘之分了。
电脑硬盘基本知识介绍(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
![电脑硬盘基本知识介绍(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https://img.taocdn.com/s3/m/d057c6d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8.png)
电脑硬盘基本知识介绍(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
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
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
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
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
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
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硬盘的容量,基计算公式为: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要点:(1)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为磁道(2)盘片被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即扇区(3)硬盘有数个盘片,每盘片两个面,每个面一个磁头(4)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即柱面(5)公式: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6)信息记录可表示为:××磁道(柱面),××磁头,××扇区磁道: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
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
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
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
硬盘各项参数解释
![硬盘各项参数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44d5135f0e7cd18425365c.png)
共有16篇贴子【硬盘各项参数解释】请自行书签01 =Read Error Rate / (底层)数据读取错误率指从磁盘表面读取数据时发生的硬件读取错误的比率,Raw值对于不同的厂商有着不同的体系,单纯看做1个十进制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以上为Wiki上的英文翻译版本,此属性貌似存在分歧,有的说值高了好,有的说低了好,此处我们还是按照Wiki上的吧,反正只要 Worst不小于Threshold 就行了。
**这里的Raw值也可能不同,比如我笔记本上的ST硬盘就Raw为0,而台式机上1.5T 的ST就为227901540。
02 =Throughput Performance / 吞吐性能(读写通量性能)Raw值越高越好整体(普通)的硬盘驱动器的吞吐性能。
如果这个属性的值一直在下降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硬盘有问题了。
* 一般在进行了人工 Offline S.M.A.R.T. 测试以后才会有值。
03 =Spin-Up Time / 马达旋转到标准转速所需时间Raw值越低越好主轴旋转加速的平均时间(从零转速到完全运转(标准转速)[毫秒])。
单位也可能为秒。
如果是0的话证明这一项没有读对,或者是这一项的数据生成错误。
不应该出现0的结果。
04 =Start/Stop Count / 启动/停止计数马达启动/停止周期的计数。
当马达启动或硬盘完全停止工作后(断开电源)启动和硬盘从睡眠模式回复到先前状态,计数都会增加。
*一般来说开机一次这个就加1,也可以看做是通电次数,这一般是个寿命参考值,本身不具有任何指标性,购买硬盘时可以参考此值。
05 =Reallocated Sectors Count / 重新配扇区的计数Raw值越低越好对重新分配的扇区的计数,当硬盘发现一个读取/写入/校验错误时它将这个扇区标示为“重新分配”,并且将数据传输到一个特殊的保留区(空闲区)。
这个过程也称为是“重定向”,这个重新分配的扇区叫做“重新映射”。
对硬盘认识的常见误区(一)
![对硬盘认识的常见误区(一)](https://img.taocdn.com/s3/m/3bce6805de80d4d8d15a4fa3.png)
对硬盘认识的常见误区(一)1、转速与寻道时间: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硬盘转速越快寻道时间就越快,但这是最常见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寻道速度根本不决定于转速,因为两者的控制设备就不一样。
转速是由主轴马达控制,寻道则由音圈马达控制。
寻道时间说白了就是体现了磁头臂径向运动的速度与控制能力,音圈马达与相应的伺服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磁头的高灵敏度也有助于在高密度磁盘上准确捕获伺服标记,进而快速定位。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看到5400RPM硬盘的寻道时间与7200RPM硬盘一样(如三星的V40与P40)。
之所以有些高速硬盘(如SCSI硬盘)的寻道时间更快,是因为厂商的有意设计,就好像一台Pentium4电脑只配32MB内存让人觉得不平衡一样,厂商也会给高速硬盘配上更快的寻道时间(也意味着更好的元件与更高的成本,显然厂商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权衡利弊)。
实际上,通过上文有关平均访问时间的解释,大家应该明白,提高转速的主用意就是减少平均潜伏期,进而加快整体的访问速度,也许很多人不认同这是它最重要的用意,由此就又引出了下一个误区。
2、转速与数据传输率:在很多人的印象和厂商的宣传中,更高的转速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数据传输率,但这并不正确。
持续数据传输率决定于很多指标,并不光只是转速。
当然,有人会说转速更高,磁头单位时间划过的扇区就越多,不错,但前提是线密度一样。
线密度可理解为每磁道扇区数(SPT,Sectors Per Track)。
低速硬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SPT来加大数据传输率,SCSI硬盘就是追求SPT的典型。
事实上,很多厂商在相同单碟容量上对于不同的转速采用了不同的SPT设计,如金钻七的最外圈磁道扇区数为837个,而星钻三代则为896个。
有人可能会问,那如何保证容量一致呢?这就涉及到每英寸磁道数(TPI,Tracks Per Inch),它代表了磁道密度。
SPT高则TPI就会相应减少,如金钻七为60000TPI,星钻三代则是57000TPI。
硬盘扇区参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硬盘扇区参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331d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5.png)
硬盘扇区参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硬盘扇区作为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位,对于系统的性能和数据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存储领域,硬盘扇区参数是指硬盘扇区的关键属性和特征,如扇区大小、扇区数量、数据传输速率等。
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硬盘的读写性能、数据存储容量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硬盘扇区的定义和作用是理解硬盘扇区参数的基础。
硬盘扇区通常以512字节为单位,它是硬盘上最小的可寻址单元。
每个扇区都有唯一的地址,可以通过该地址来读取或写入数据。
每个硬盘都有大量的扇区,这些扇区组成了硬盘的存储空间。
扇区的主要作用是在读写数据时提供一个最小的粒度,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数据损坏和提高系统稳定性。
硬盘扇区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扇区大小、扇区数量、数据传输速率。
扇区大小是指每个扇区所能容纳的数据量,一般为512字节或4KB。
扇区数量表示硬盘上的总扇区数,它决定了硬盘的存储容量。
数据传输速率则决定了硬盘读写数据的效率,这是通过硬盘控制器和接口来实现的。
硬盘制造商通常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设计出具体的扇区参数,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硬盘扇区参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硬件设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等。
首先,硬件设备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着硬盘扇区参数的选择和实现。
例如,硬盘控制器的数据传输速率与硬盘扇区的读写速度密切相关。
其次,操作系统也对硬盘扇区参数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操作系统需要兼容硬盘的扇区参数,并能够正确地读写硬盘上的数据。
最后,应用程序的特性和需求也会影响对扇区参数的选择。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数据的读写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配置合适的硬盘扇区参数。
综上所述,硬盘扇区参数是硬盘存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选择和配置对于系统的性能和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选择合适的硬盘扇区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要求。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未来硬盘扇区参数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化,因此对硬盘扇区参数的不断研究和优化是必要的。
【硬盘各项参数解释】
![【硬盘各项参数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b72ffbbceb19e8b8f6badb.png)
* 理想情况应该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人为造成这个值地非故障升高,比如电压供给不足.校准重试校准重试计数值越低越好这个属性指被要求重新校验地次数(第一次尝试失败地情况下).这个属性地值地上升,是硬盘机械子系统有问题地标志通电周期计数这个属性是指这个硬盘电源开关周期地总数.这是个寿命参考值,本身不具任何指标性.软件读出误码率(可校正读出误码率)值越低越好报告给操作系统地未修正地读取错误.高值暗示有扇区不稳定.降档错误计数西部数据和三星地属性.端对端错误值越低越好这个属性是地技术地一部分,它表示传输通过高速缓存内存数据缓冲区后主机和硬盘驱动器间地校验数据不匹配.头稳定性西部数据地属性.感应运算振动检测西部数据地属性.反馈无法校正地错误值越低越好不能使用硬件恢复地错误总数. 命令超时值越低越好因为超时导致放弃操作地数量,通常情况下,这个属性值应该等于,如果这个只远远高于,那么,很可能电源供应有很严重地问题,或者数据线被氧化.高飞写入值越低越好生产商实现一个飞行高度监视器来尝试对于检测到记录头正在飞出它地正常操作范围时地写入操作提供额外地保护,如果发生不安全地飞行高度条件,写入进程停止工作,信息将被重写或者重定向到磁盘上一个安全地区域.这个显示在硬盘生命周期内检测到地这些错误地总数.这个特性实现在大多数现代地希捷驱动器和一些西部数据地驱动器中,西部数据驱动器开始于企业级和<> 硬盘驱动器,它将被包含在未来所有西部数据企业级产品中.() 气流温度(西部数据)值越低越好西部数据硬盘上地气流温度(和[]地数值一样,但是在有些型号上臂当前值会少.此值已经废弃了).从开始地温差值越高越好值和( –温度°)相同, 允许制造商对于符合地最高温度设置一个最小限制(可能是希捷专有?).加速度错误率或震动侦测错误率值越低越好因外来地冲击和震动导致地错误数.断电磁头缩回计数() 紧急回缩周期计数(富士通)值越低越好磁头被载离媒体地次数计数.磁头能在没完全断电地前缩回.*这个属性所显示地数字表示这块磁盘自动关机(突然断电)地次数.磁头伸出周期计数() 磁头升降周期计数(富士通)值越低越好从磁头零区域加载卸载(升降)周期地次数.通常地便携式电脑(英寸)加载(伸出)周期地寿命为到,一些便携式电脑地驱动器被设计成当秒内没有任何活丅动时就卸载(缩回)磁头.许多安装程序后台分钟内只写入文件系统几次.因此,每小时可能有或更多次地磁头加载(伸出)周期,并且可能在年之内就超出磁头伸出周期额定值.*这是一个寿命参考值,本身不具任何指标性.温度值越低越好当前地内部温度.* 具体温度极限参考硬盘厂家各款硬盘地技术指标.硬件校正值对于不同地厂商有着不同地体系,单纯看做个十进制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地. 重新分配事丅件计数值越低越好重新映射操作地计数.这个属性地值显示了总地尝试从重新分配扇区转移数据到空闲空间地次数.不管成功与否都会被记录.* 这个计数就包含了上次读操作有错误地不稳定扇区.如果下次这些扇区读操作无错误,这个值可能减少.目前待映射扇区数值越低越好“不稳定”扇区总数(因为读取错误,等待重新映射).如果一个不稳定地扇区随后能成功写入或读取,这个值将降低,这个扇区将不被重新映射.一个读写错误地扇区不会被重新映射(因为以后它有可能又能读写);取而代之地是,驱动器固件将记住此扇区需要被重新映射.并且会在当其被写入时重新映射.*这里有个问题,即当被固件记录后,有些文章写到只有在写入出错地时候它才会被重新映射,而上地原文是“ ' .”故这里标记一下.无法校正扇区数() 脱机无法校正扇区数(富士通)值越低越好读写错误不能被校正地扇区总数.这个属性值地升高意味着盘片表面有缺陷或者是机械子系统有问题.* 这些扇区目前已经不能读取,如果有文件使用这些扇区,则操作系统会返回读取错误;当下一次写操作发生时硬盘会对扇区自动重定位;同时,重定位扇区计数( )增加,这个值减少.错误计数值越低越好在数据传输错通过接口电缆时被(接口循环冗余校验)所确定地错误总数.() 写入错误率(富士通)值越低越好当写入一个扇区时错误地总数.* 一般不为零也不要紧,但是如果持续快速升高,暗示盘体磁头机械有问题.软读出误码率(可校正读出误码率)值越低越好数据地址标记错误值越低越好数据地址标记错误(或供应商特有)错误发生率() 错误(迈拓)值越低越好错误地数量.软件校正值越低越好因软件导致地错误总数.() 过温率值越低越好因温度过高导致地错误数量.*温度过高地频率,代表主轴马达可能受损,或是散热不良.飞行高度磁头离盘片表面地高度.太低将增加头部撞击机率,太高将增加读取错误机率.旋上高电流值越低越好当前用来使驱动器马达旋转所用地电涌(电流)量.*也有资料写:主轴马达旋转时所使用地电流量,耗电量变大意味着轴承可能磨损.因电力不足所启动马达所需地重试次数.离线寻轨性能驱动器内部测试时地寻道性能.写入时震动写入时震动.写入时受冲击写入时受冲击.磁盘移位值越低越好盘片对于轴心地位移距离(通常是由于冲击或者热涨冷缩),衡量单位未知.*通常由强烈地撞击或坠落造成.加速度错误率(震动侦测错误率)值越低越好因外来地冲击和震动导致地错误数.作业时间数据加载操作时所花费地时间.(磁头电枢地运动)磁头升降重试次数磁头改变位置地次数.加载摩擦值越低越好在运行时因机械部分地摩擦而产生地阻力.磁头升降周期计数值越低越好加载(伸出)周期总数.'' 载入时间加载磁头地总时间(不计在停放区所花费地时间).扭矩放大计数值越低越好尝试弥补盘片速度变化地次数.断电磁头缩回周期值越低越好巨磁电阻头振幅“颠簸”(重复前进后退磁头动作地距离)地振幅.温度值越低越好驱动器温度. 磁头飞行小时磁头在定位地时间.*这是一个寿命参考值,但本身不具任何指标性.() 传输错误率(富士通)数据传输时连接被重置地次数地计数.总写入总写入.总读取总写入.有些.工具报告它地值是一个复数,实际是因为它是位而不是位地.读取错误重试率值越低越好自由落体保护值越低越好检测到“自由落体”地次数.。
硬盘的相关参数与常见误区解析
![硬盘的相关参数与常见误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fa610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7.png)
硬盘的相关参数与常见误区解析我们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它将有助于理解本文的相关内容。
硬盘的相关参数与常见误区解析工作时,磁盘在中轴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而磁头臂在音圈马达的控制下,在磁盘上方进行径向的移动进行寻址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Per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Seek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
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toTrack或CylinderSwitch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Track或Full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
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平均潜伏期(Average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
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
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
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Access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
【硬盘各项参数解释】
![【硬盘各项参数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335079f46527d3240ce0e9.png)
01 =Read Error Rate / (底层)数据读取错误率指从磁盘表面读取数据时发生的硬件读取错误的比率,Raw值对于不同的厂商有着不同的体系,单纯看做1个十进制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以上为Wiki上的英文翻译版本,此属性貌似存在分歧,有的说值高了好,有的说低了好,此处我们还是按照Wiki上的吧,反正只要Worst不小于Threshold 就行了。
**这里的Raw值也可能不同,比如我笔记本上的ST硬盘就Raw为0,而台式机上1.5T的ST就为227901540。
02 =Throughput Performance / 吞吐性能(读写通量性能)Raw值越高越好整体(普通)的硬盘驱动器的吞吐性能。
如果这个属性的值一直在下降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硬盘有问题了。
* 一般在进行了人工Offline S.M.A.R.T. 测试以后才会有值。
03 =Spin-Up Time / 马达旋转到标准转速所需时间Raw值越低越好主轴旋转加速的平均时间(从零转速到完全运转(标准转速)[毫秒])。
单位也可能为秒。
如果是0的话证明这一项没有读对,或者是这一项的数据生成错误。
不应该出现0的结果。
04 =Start/Stop Count / 启动/停止计数马达启动/停止周期的计数。
当马达启动或硬盘完全停止工作后(断开电源)启动和硬盘从睡眠模式回复到先前状态,计数都会增加。
*一般来说开机一次这个就加1,也可以看做是通电次数,这一般是个寿命参考值,本身不具有任何指标性,购买硬盘时可以参考此值。
05 =Reallocated Sectors Count / 重新配扇区的计数Raw值越低越好对重新分配的扇区的计数,当硬盘发现一个读取/写入/校验错误时它将这个扇区标示为“重新分配”,并且将数据传输到一个特殊的保留区(空闲区)。
这个过程也称为是“重定向”,这个重新分配的扇区叫做“重新映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硬盘当进行表面测试的时候是找不到“坏块”的,所有的坏块都被隐藏在重新分配的扇区中。
硬盘参数知识
![硬盘参数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1d1d6d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4.png)
硬盘参数知识硬盘参数知识 ⼀般熟悉硬盘的⼈都知道,硬盘有⼀系列基本参数,包括:牌⼦、型号、容量、柱⾯数、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系列号、缓存⼤⼩、转速、S.M.A.R.T值等。
其中⼀部分参数就写在硬盘的标签上,有些则要通过软件才能测出来。
但是,⼩编告诉你,这些参数仅仅是初始化参数的⼀⼩部分,盘⽚中记录的初始化参数有数⼗甚⾄数百个! 硬盘的CPU在通电后⾃动寻找BIOS中的启动程序,然后根据启动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盘⽚中指定的位置读取相应的参数。
如果某⼀项重要参数找不到或出错,启动程序⽆法完成启动过程,硬盘就进⼊保护模式。
在保护模式下,⽤户可能看不到硬盘的型号与容量等参数,或者⽆法进⼊任何读写操作。
近来有些系列的硬盘就是这个原因⽽出现类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检声正常却不认盘,MAXTOR美钻系列认不出正确型号及⾃检后停转,WD BB EB系列能正常认盘却拒绝读写操作等。
不同牌⼦不同型号的硬盘有不同的初始化参数集,以较熟悉的Fujitsu硬盘为例,⾼朋简要地讲解其中⼀部分参数,以便读者理解内部初始化参数的原理。
通过专⽤的程序控制硬盘的CPU,根据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读出初始化参数集,按模块分别存放为69个不同的⽂件,⽂件名也与BIOS程序中调⽤到的参数名称⼀致。
其中部分参数模块的简要说明如下: DM硬盘内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PL永久缺陷表 TS缺陷磁道表 HS实际物理磁头数及排列顺序 SM最⾼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SU⽤户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CI 硬件信息,包括所⽤的CPU型号,BIOS版本,磁头种类,磁盘碟⽚种类等 FI⽣产⼚家信息 WE写错误记录表 RE读错误记录表 SI容量设定,指定允许⽤户使⽤的最⼤容量(MAX LBA),转换为外部逻辑磁头数(⼀般为16)和逻辑每磁道扇区数(⼀般为63) ZP区域分配信息,将每⾯盘⽚划分为⼗五个区域,各个区域上分配的不同的扇区数量,从⽽计算出最⼤的物理容量。
磁盘的主要技术参数
![磁盘的主要技术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bd3f77f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2.png)
磁盘的主要技术参数磁盘是计算机中非常重要的存储介质之一,也是存储大量数据的主要设备之一。
它有许多重要的技术参数,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磁盘相关的主要技术参数。
1. 容量:磁盘的容量是指磁盘可以存储的数据量。
它通常以字节为单位进行表示,常见的容量有GB、TB、PB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磁盘的容量不断增加,如今已经有数TB的磁盘问世。
2. 转速:磁盘的转速是指磁盘中磁头读取和写入数据时的旋转速度。
它通常以每分钟转数(RPM)表示,常见的转速有5400RPM、7200RPM、10000RPM、15000RPM等。
一般来说,转速越高,磁头读取和写入数据的速度越快。
3. 缓存大小:磁盘的缓存大小是指磁盘上内置的缓存存储器的容量。
它通常以MB或GB为单位表示,缓存的作用是提高磁盘的读写性能。
缓存越大,磁盘的读写速度越快。
4. 接口类型:磁盘的接口类型是指磁盘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标准。
常见的接口类型有ATA(IDE)、SATA、SCSI、SAS、NVMe等。
不同的接口类型具有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性能特点。
5. 传输速率:磁盘的传输速率是指磁盘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的速率。
它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MB/s或GB/s)表示,传输速率越高,磁盘的读写速度越快。
6. 块大小:磁盘的块大小是指磁盘将数据存储在物理扇区的最小单位。
常见的块大小有512字节、4KB(4096字节)等。
块大小的选择会影响磁盘的性能和数据存储效率。
7. 平均寻道时间:磁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从一个磁道移动到相邻磁道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它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表示,平均寻道时间越小,磁盘的读取速度越快。
8. 均等负载时长(MTTF):磁盘的均等负载时长是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磁盘发生故障之前的平均工作时间。
它通常以小时为单位表示,MTTF越大,磁盘的可靠性越高。
以上是关于磁盘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参数对于选择和使用磁盘、评估磁盘性能等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磁盘。
硬盘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硬盘的性能指标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5cb1e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d.png)
硬盘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硬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件之一,负责存储和读取数据。
硬盘的性能指标反映了其在数据存储和访问方面的表现。
以下是硬盘的一些重要性能指标。
1. 容量:硬盘的容量是指其可以存储的数据量。
通常以字节(Byte)或者其倍数(如千字节、兆字节、千兆字节等)来表示。
随着技术的发展,硬盘的容量不断提高,现在已经有多TB(1TB = 1024GB)的硬盘。
2.传输速率:硬盘的传输速率是指其读取或写入数据的速度。
传输速率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如MB/s或GB/s)来表示。
硬盘的传输速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读写头的速度、盘片的转速以及数据的密度等。
3. 寻道时间:硬盘的寻道时间是指读取或写入数据时,读写头从一个磁道移动到另一个磁道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
寻道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硬盘的读写速度,寻道时间越短,读写速度越快。
4.旋转延迟时间:硬盘的旋转延迟时间是指在读取或写入数据前,读写头需要等待所需数据位置旋转到读写头上方的时间。
旋转延迟时间与硬盘的转速有关,通常以转每分钟(RPM)来表示。
旋转延迟时间也直接影响硬盘的读写速度。
5.块大小:硬盘的块大小是指硬盘读取或写入数据时,每次的最小数据单位。
块大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一般为4KB、8KB、16KB等。
块大小的选择会影响硬盘的读写效率,过小的块大小会增加寻道时间和旋转延迟时间,过大的块大小则可能浪费空间。
6.缓存大小:硬盘的缓存大小是指用于存储读写数据的快速存储器。
较大的缓存可以提高读写速度,尤其是对于连续读写操作来说。
常见的硬盘缓存大小有8MB、16MB、32MB等。
7.坏道率:硬盘的坏道率是指硬盘中存在的坏道数量与总扇区数之比。
坏道是指因为物理损坏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读取或写入数据的扇区。
较低的坏道率意味着硬盘的可靠性较高。
8.可靠性:硬盘的可靠性指硬盘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一般来说,硬盘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衡量。
带你认识机械硬盘黑绿蓝盘参数转速等
![带你认识机械硬盘黑绿蓝盘参数转速等](https://img.taocdn.com/s3/m/fcab9aa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e.png)
带你认识机械硬盘黑绿蓝盘参数转速等绿盘速度慢,但能耗低。
便宜。
蓝盘速度快,能耗正常,稍贵。
西数通常分黑、蓝、绿三种。
黑盘主打速度快,也最贵,但耗能、发热大。
绿盘主打节能环保(就是牺牲性能)。
蓝盘介于两者之间,各项参数都趋于平衡。
不过其实这三种盘,除了价格上黑盘高出一截以外,各项表现都不是差很远。
理论上蓝盘往往比绿盘快一点。
蓝盘:普通硬盘,适合家用。
优点是性能较强,价格较低,性价比高;缺点是声音比绿盘略响,性能比黑盘略差。
绿盘:节能盘,适合大容量存储。
采用IntelliPower技术,转速为5400转。
优势是安静、价格低;缺点是性能差,延迟高,寿命短。
区别在于以下三点:1、质保时间不同:蓝盘质保3年,黑盘质保5年;2、对应的主流用户不同:蓝盘主要针对普通用户,满足普通用户的使用,黑盘针对专业发烧友和追求极速性能表现的人士,满足发烧友的极致追求;3、级别不同:蓝盘为主流硬盘,而黑盘代表高性能硬盘。
西部数据其他颜色硬盘:1、绿盘:绿色代表环保型硬盘产品。
绿色以其清新环保的寓意代表3.5英寸WD鱼子酱系列中的节能环保硬盘。
拥有WD GreenPower 技术的WD绿色硬盘为注重能耗的消费者提供更安静、环保和低功耗的存储解决方案。
2、红盘:红盘定位于家庭、小型办公NAS专用,具备7×24工作的能力。
功耗和噪音上与绿盘相当但在可靠性及稳定性上远胜于绿盘。
3、紫盘:紫盘专门面向视频监控应用,经过了专门的监控兼容性测试(包括CCT认证),能够24×7不间断运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100万小时,适合家用、SOHO、中小企业。
它支持最多八块硬盘并行,支持接入最多32个高清摄像头,年写入负载量60TB,典型功耗5.1W。
本质上的区别是速度、性能、和耐用度、寿命是不一样1、速度蓝盘:普通硬盘,适合家用。
蓝盘转速是5400~7200转,,优点是性能较强,价格较低,性价比高;缺点是声音比绿盘略响,性能比黑盘略差。
详解硬盘各项参数含义资料
![详解硬盘各项参数含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e41f5a80eb6294dc886c7a.png)
详解硬盘各项参数含义对于攒机高手而言,组装一台机器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大部分刚刚上大学的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菜鸟。
由于之前的学业繁重,所以对于电脑方面比较欠缺,也是在所难免。
那么下面笔者就带领可爱的菜鸟们对三大件中的硬盘和内存做一个系统复习,并且由浅入深的通过讲解、评测看看参数与性能的关系,下面就开始上课了。
● 硬盘主要参数详解:硬盘内部结构详解转速:硬盘通常是按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计算:该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该硬盘中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目前主流笔记本硬盘转速为5400RPM;台式机硬盘则为7200RPM。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笔记本和台式机均有万转产品问世。
单碟容量:单碟容量是硬盘相当重要的参数之一。
硬盘是由多个存储碟片组合而成,而单碟容量就是指一个存储碟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
目前在垂直记录技术的帮助下,单碟容量从之前80GB升级到250GB或者320GB,而三星则推出最高334GB单碟容量。
硬盘单碟容量提高不仅仅可以带来总容量提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提高工作稳定性;而且单碟容量越大其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就越快。
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磁头到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
当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访问速度。
硬盘背面PCB详解缓存:缓存是硬盘与外部交换数据的临时场所。
硬盘读/写数据时,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就像一个中转仓库一样。
目前大多数硬盘缓存已经达到16MB,而对于大容量产品则均为32MB容量。
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传输率是指硬盘磁头与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简单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上的速度。
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写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
![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cd5d6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b.png)
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硬盘是电脑缺一不可的硬件之一,在电脑中起着存储的作用。
目前DIY装机在选购的硬盘时候,一般固态硬盘是目前装机首选,而机械硬盘多数作为存储盘使用。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硬盘的参数知识大全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硬盘的接口类型硬盘按数据接口不同,大致分为ATA(IDE)和SATA以及SCSI和SAS。
接口速度不是实际硬盘数据传输的速度,目前非基于闪存技术的硬盘数据实际传输速度一般不会超过300MB/s。
1.IDE硬盘接口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即“电子集成驱动器”,,是用传统的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用空间较大,不利电脑内部散热,已逐渐被 SATA 所取代。
2.SATA硬盘接口SATA,全称Serial ATA,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接口,因抗干扰性强,且对数据线的长度要求比ATA低很多,支持热插拔等功能,SATA-II的接口速度为375MB/s,而新的SATA-III标准可达到750MB/s的传输速度。
SATA的数据线也比ATA的细得多,有利于机箱内的空气流通,整理线材也比较方便。
3.SCSI硬盘接口SCSI,全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经历多代的发展,从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 以及Fiber-Channel (光纤通道),接口型式也多种多样。
SCSI 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电脑以及服务器所使用,因此会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如碟片转速15000rpm的高转速,且资料传输时CPU占用率较低,但是单价也比相同容量的 ATA 及 SATA 硬盘更加昂贵。
4.SAS硬盘接口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6Gb/s。
硬盘常用参数
![硬盘常用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53d6765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1.png)
硬盘常用参数
硬盘的常用参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容量:表示硬盘存储数据的能力,通常以GB(千兆字节)或TB(太字节)为单位。
2. 转速:表示硬盘内部磁盘的旋转速度,通常以RPM(转每分钟)为单位。
转速越高,硬盘的读写速度越快。
3. 接口类型:表示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接口类型有SATA、IDE、USB等。
4. 缓存大小:表示硬盘内部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缓存容量,通常以MB(兆字节)为单位。
缓存越大,硬盘的读写速度越快。
5. 单碟容量:表示硬盘内部单张碟片的容量大小,通常以GB为单位。
单碟容量越大,硬盘的存储密度越高,读写速度越快。
6. 数据传输率:表示硬盘的读写速度,通常以MB/s或Mbits/s为单位。
数据传输率越高,硬盘的读写速度越快。
7. 噪音和震动:表示硬盘的运行稳定性和噪音水平。
噪音和震动越小,硬盘的性能越好。
8. 温度:表示硬盘的工作温度。
工作温度过高会影响硬盘的稳定性和寿命。
9. 可靠性:表示硬盘的寿命和稳定性。
可靠性越高,硬盘的性能越好。
这些参数中,转速、缓存大小、单碟容量和数据传输率是影响硬盘性能的主要因素。
在选择硬盘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参数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脑硬盘常见参数详解与常见误区解释来源:云南新华电脑学院官方网站【简介】在我们平时选购硬盘时,经常会了解硬盘的一些参数,而且很多杂志的相关文章也对此进行了不少的解释。
不过,很多情况下,这种介绍并不细致甚至会带有一些误导的成分。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方面的话题,希望能对硬盘选购者提供应有的帮助。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在我们平时选购硬盘时,经常会了解硬盘的一些参数,而且很多杂志的相关文章也对此进行了不少的解释。
不过,很多情况下,这种介绍并不细致甚至会带有一些误导的成分。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方面的话题,希望能对硬盘选购者提供应有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它将有助于理解本文的相关内容。
工作时,磁盘在中轴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而磁头臂在音圈马达的控制下,在磁盘上方进行径向的移动进行寻址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
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
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
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
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
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
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数据传输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
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
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
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
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
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
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
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
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
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
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
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
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
7、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
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
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
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
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
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常见对硬盘认识的误区1、转速与寻道时间: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硬盘转速越快寻道时间就越快,但这是最常见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寻道速度根本不决定于转速,因为两者的控制设备就不一样。
转速是由主轴马达控制,寻道则由音圈马达控制。
寻道时间说白了就是体现了磁头臂径向运动的速度与控制能力,音圈马达与相应的伺服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磁头的高灵敏度也有助于在高密度磁盘上准确捕获伺服标记,进而快速定位。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看到5400RPM硬盘的寻道时间与7200RPM硬盘一样(如三星的V40与P40)。
之所以有些高速硬盘(如SCSI硬盘)的寻道时间更快,是因为厂商的有意设计,就好像一台Pentium4电脑只配32MB内存让人觉得不平衡一样,厂商也会给高速硬盘配上更快的寻道时间(也意味着更好的元件与更高的成本,显然厂商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权衡利弊)。
实际上,通过上文有关平均访问时间的解释,大家应该明白,提高转速的主用意就是减少平均潜伏期,进而加快整体的访问速度,也许很多人不认同这是它最重要的用意,由此就又引出了下一个误区。
2、转速与数据传输率:在很多人的印象和厂商的宣传中,更高的转速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数据传输率,但这并不正确。
持续数据传输率决定于很多指标,并不光只是转速。
当然,有人会说转速更高,磁头单位时间划过的扇区就越多,不错,但前提是线密度一样。
线密度可理解为每磁道扇区数(SPT,Sectors Per Track)。
低速硬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SPT来加大数据传输率,SCSI硬盘就是追求SPT的典型。
事实上,很多厂商在相同单碟容量上对于不同的转速采用了不同的SPT设计,如金钻七的最外圈磁道扇区数为837个,而星钻三代则为896个。
有人可能会问,那如何保证容量一致呢?这就涉及到每英寸磁道数(TPI,Tracks Per Inch),它代表了磁道密度。
SPT高则TPI就会相应减少,如金钻七为60000TPI,星钻三代则是57000TPI。
本次测试最典型的例子是Caviar系列硬盘,WinBench测得的数据传输率与某些7200RPM产品相当。
虽然我没有该系列硬盘最外圈SPT资料,但肯定不会低于1000(若转速实为5400RPM),即使转速真的是6000RPM,也在900之上。
因此5400RPM硬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33%(7200RPM比5400RPM转速高33%)的SPT来得到相同的数据传输率。
综上所述,7200RPM相对于5400RPM硬盘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更短的平均潜伏期,进而减少平均访问时间。
毕竟转速是死的,5400RPM永远处于劣势。
3、真正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随着硬盘知识的普及,硬盘DTR这一指标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又出现了新的误区——拿以Mbps为单位的最高内部DTR说事,这其中某些厂商与所谓高手的误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果也是相当严重。
由于内部DTR决定了硬盘的实际数据传输性能,所以很多人都在关心硬盘的内部DTR,而厂商也投其所好,在产品资料中基本都公布了最大内部传输率,但多是以Mbps为单位,不少人因此拿这个数值来预测硬盘的性能,甚至分析到接口速率的瓶颈(这些人通常将其换算成MBPS,而目前最高的数值将近80MBPS,离Ultra ATA-100的最大速率已相差不远了)。
但是,它恰恰不能通过除8来换算成MBPS,因为这个数值是磁头处理二进制0/1信号(即bit)的纯理论性能,而磁头处理的信号很大部分并不是用户需要的数据(存入的数据都是经过编码的,包含许多辅助信息),因此不能以字节为单位。
很多硬盘这一数值都是相当高的,如以前的富士通硬盘,指标很好,但实际性能却是另一码事。
完全可以说,这个Mbps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给人的是一种假象。
在硬盘中,真正重要的是内部持续DTR,它分为单磁道瞬间DTR与持续DTR两个指标,单磁道瞬间DTR的计算公式是“512字节×SPT×磁盘每秒所转圈数”或“512字节×SPT÷磁盘转一圈所用时间”,由于磁盘转一圈所用时间一般不能除尽,所以经常用前一种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