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结果分析的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检验科验血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检验科验血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检验科验血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检验科验血是医学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通过检验化验血液样本,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健康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科验血的流程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检验科验血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健康提供重要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篇长文的结构如下: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通过引言部分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整体了解和预期。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包括检验科验血的重要性、检验科验血的流程步骤和检验科验血的注意事项三个小节,通过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展现出检验科验血的全过程。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包括总结检验科验血流程、未来发展展望和结束语三个部分,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和展望,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安排,可以使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意图。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检验科验血流程的重要性、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血液检验的过程。

通过阐述实验室检验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希望读者能够在日常实验室工作中准确无误地进行血液检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诊疗质量。

同时,也旨在提高大家对检验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愿本文能够为检验科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检验科验血的重要性在医学领域中,检验科验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验血,可以获取到患者的血液信息,包括血细胞计数、血液成分、血糖、血脂等指标。

这些信息对于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和制定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检验科验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情况。

通过血液检查,医生可以得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等数据,从而快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凝血障碍等问题。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任小强【摘要】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促凝系统、抗凝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及内皮系统动态平衡的紊乱.进一步地改进复苏策略、改善创伤患者预后,需要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有更好的理解.【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8【总页数】3页(P3294-3296)【关键词】创伤;凝血障碍;病理生理;蛋白C【作者】任小强【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R363.21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是指严重创伤后出现的凝血功能紊乱,该病发展迅速,在创伤后不久,液体复苏前就已存在凝血异常,是一个内生性的凝血障碍[1-2]。

大出血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伴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其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或住院时间长,与正常者相比,死亡率将增加4倍[5]。

虽然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运用,但大出血仍然是患者创伤后24 h内死亡的主要机制。

有效地控制出血,恢复循环的稳定成为早期治疗创伤的关键。

目前对ATC发病机制的认识仍然不清楚,将对有效复苏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多种假设已经去解释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止血的损坏,然而现在的证据不足。

现对ATC的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做如下综述。

创伤性凝血病被认为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重的组织损伤和系统的灌注不足是ATC发展的先决条件。

Frith等[3]的一项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因素与ATC有关,组织损伤和休克的程度共同引起临床相关的凝血病。

另一项对接受大量血液输注的战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爆炸伤组与枪伤组相比,虽然有相同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严重度评分、年龄、血红蛋白、死亡率,但爆炸组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显著升高,有更高的碱缺失,有较大的凝血障碍发生率,对比碱缺失<-6 mmol/L的患者,爆炸组仍有较大的国际标准化比率[4]。

血凝比对标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血凝比对标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血凝比对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凝比对标准是指在临床医学中用来评估和判定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的指标。

血凝是机体在创伤或出血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凝血反应使血液凝结,形成血栓来修复创伤。

血凝功能的异常与许多疾病有关,如出血病、血栓病等。

因此,血凝比对标准的制定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血凝比对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临床数据分析,确保凝血指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使血凝比对标准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断修订和更新。

血凝比对标准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凝比对标准结果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手术和创伤后的护理中,血凝比对标准的监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凝血异常,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

此外,血凝比对标准还在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凝比对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血凝指标和检测方法,以提高凝血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同时,对于特定疾病和个体的血凝比对标准也在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中。

总之,血凝比对标准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还能够指导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血凝比对标准将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为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进行介绍。

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探讨血凝比对标准的重要性、定义、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血凝比对标准的背景和相关问题。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进行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文章内容的安排和逻辑连贯性。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

ALL免疫分型
CD2 CD7 CD19 HLA-DR CD33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
病例 患者女性,35岁。乏力、腹胀、消瘦半年。查体:贫血貌,肝于右肋下1cm,脾于左肋下5cm;Hb:90g/L,WBC:152×109/L,分类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PLT:400×109/L,NAP积分降低。第1问:根据以上资料,诊断考虑为: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ITP骨髓象特点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和粒系比例、形态常无明显异常,合并出血时红系可增多 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
二、细胞免疫分型
即细胞免疫标记检测,是利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和/或细胞内存在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 常用:流式细胞仪(FCM)
临床应用
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
诊断标准:
临床: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网织红细胞增多; 骨髓增生象,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Coombs试验阳性; 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
2
巨幼细胞性贫血 诊断标准: 临床上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和表现; 大细胞性贫血;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5%;见6叶); 骨髓呈典型的巨型改变(巨幼红>10%,粒、巨核系也有巨型改变),无其它病态造血表现。 血清叶酸<3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100-140pg/ml。
Leukemia-1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浸润和破坏其它组织,骨髓和外周血中常有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 临床常有贫血、发热、出血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根据自然病程及血细胞的分化程度而分急性、慢性。 根据白血病细胞类型不同而分为髓细胞性和淋巴细胞性。

血液凝固分析

血液凝固分析

血液凝固分析血液凝固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在维持血管功能和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血液凝固分析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生理过程的理解。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过程,主要由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构成。

其基本原理如下:1. 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于血管壁上,并通过黏附作用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进一步的出血。

2. 凝血酶形成:损伤血管壁的组织因子释放,启动管外凝血途径,导致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的溶血酶则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3. 纤维蛋白聚集:纤维蛋白单体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集体,加强血小板聚集,并加速止血过程。

二、血液凝固分析常用指标为了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医疗机构常常借助一系列血液凝固分析指标,下面将介绍几项常见的指标:1. 凝血酶时间(PT):衡量凝血因子活性与异常的主要指标,用来评估凝血途径的外源性和共同途径功能,常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和抗凝治疗效果。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凝血因子活性以及相关激活路径的功能,通常用于筛查和监测凝血因子缺陷和血友病。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在血液凝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体内血小板数量,常用于评估机体的止血功能。

4. 凝血酶原时间(PTT):检测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常用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三、血液凝固分析的临床应用血液凝固分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调整和疾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1. 诊断和监测出血性疾病:血液凝固分析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帮助诊断各类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并对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

2. 抗凝治疗监测:对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液凝固分析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为读者介绍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这一话题。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是血液透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了解凝血的分级标准对于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将概述透析器的作用。

透析器是用于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它能够协助去除体内多余的废物和液体。

同时,透析器还能够维持和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达到排毒和排液的效果。

因此,透析器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关系到透析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其次,我们将阐述管路凝血的影响因素。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管路凝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透析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甚至中断治疗。

管路凝血的影响因素包括血液的特性、透析器和管路的设计以及透析治疗的操作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管路凝血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防止或减少管路凝血的发生。

最后,我们将引入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是根据透析器和管路的凝血情况划分的一种标准。

通过对凝血情况进行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和护士及时了解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凝血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这对于提高透析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这一话题,并认识到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对于透析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强调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对于透析治疗的指导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透析器的作用、管路凝血的影响因素以及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透析器的重要性、强调管路凝血的影响,并探讨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重要性,并对文章结构和目的进行了说明。

正文部分包括了透析器的作用、管路凝血的影响因素以及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标准这三个内容。

在结论部分,我们对透析器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管路凝血的影响。

常规出凝血检验自动审核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常规出凝血检验自动审核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135Establishment and of preliminary verification of automatic auditing rules for routine coagulation assays/Di Ping 1, Dong Feng 2, Yu Xueying 3, Wang Meihua 4, Jiang Wei 5, Li Yue 6, Cao Jun 7, Zhang Hong 8, Wang Weixin 9, Li Mianyang 11Clinical Laboratory Department, First Medical Center,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3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 4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Union Hospital, Fuzhou 350001, China; 5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6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0, China; 7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8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 9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1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Abstract] Objective: T o establish auto verification rules for the routine coagulation assay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sults verifi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4,510 specimens of sodium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 from the laboratory departments of eight hospitals including the First Medical Center,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to March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rule establishment group and a rule verification group, with 6,670 specimens in the rule establishment group, including 2,056 Delta checks, and 17,840 specimens in the rule validation group, including 3,210 Delta checks. The activities of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fibrinogen (Fib), thrombin time (TT), D-dimer (DD) and/or antithrombin (AT) were detected by Stago STA R Max automatic coagulation analyzer and supporting reagents. T aking the manual verification results as the standard, the auto verification and manual false negative rate (invalid verification), false positive rate (invalid interception), pass rate, positive coincidence rate, negative coincidence rate, verification consistency rate and specimen turnaround time (TA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auto verification rule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were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including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alarm information, auto verification scope, critical value and deviation value inspection. In the rule establishment group, the single item pass rate was 82.6%-92.4%, and the overall pass rate was 73.8%. The consistency rate between auto verification and manual verification was 98.2%, and the positive coincidence rate and negative coincidence rate were[摘要] 目的:建立常规出凝血检验项目结果自动审核规则,为临床实验室提高检验结果审核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PT与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竟有这层关系

PT与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竟有这层关系

PT与INR、凝⾎酶原活动度(PTA)竟有这层关系图⽚来源于⽹络简单来说,凝⾎过程分两步:⾎⼩板的聚集、纤维蛋⽩的形成,分别对应了⿇醉前对凝⾎功能的评估中的⾎⼩板计数与凝⾎全套的检验结果。

其中,常能见到凝⾎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值(INR)与凝⾎酶原活动度(PTA),其实三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INR与PTA是由测定PT后与正常⼈PT之间⽐较计算得到。

简⾔之,此三者本质相同,只是反应了不同的意义,以下以简要的逻辑阐述。

我们学习凝⾎过程,以下的两张图是绕不过去的,理解了这些凝⾎因⼦的产⽣与作⽤,相当于搞懂了凝⾎过程的⼀半了。

简单总结:1.只有组织因⼦(因⼦Ⅲ)与钙离⼦(因⼦Ⅳ)的合成与肝脏⽆关。

2.外源性凝⾎途径简单,参与⾮共同途径的因⼦主要是因⼦Ⅲ、Ⅳ、Ⅶ。

(3+4=7)3.与维⽣素K有关的凝⾎因⼦是Ⅱ、Ⅶ、Ⅸ、Ⅹ。

(2+7=9,还有个10)图⽚来源于⽹络临床上,向缺乏⾎⼩板的⾎浆中加⼊过量的兔脑渗出液(因⼦Ⅲ)与适量的钙(因⼦Ⅳ)后,导致凝⾎酶原转化为凝⾎酶,⾎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酶原时间(PT);再通过不同的计算⽅法得到INR与PTA,具体是这样的:(1)INR——监测⼝服抗凝药效果其中分⼦为实测的PT,分母为同样的试剂在正常⼈中的PT,幂为校正的国际敏感指数ISI。

由于华法林(VitK依赖)的抗凝效果与外源性途径的凝⾎因⼦(特别是Ⅶ因⼦)更相关,PT受影响更⼤;⽅便不同地区或医院调整药物,INR通过标准化不同试剂,使得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具有可⽐性。

正常值0.8-1.5。

(2)PTA——反应肝脏合成凝⾎因⼦的⽔平PTA(%)=(正常⼈凝⾎酶原时间-8.7)/(患者凝⾎酶原时间-8.7)测定PT时加⼊了凝⾎因⼦Ⅲ、Ⅳ,彻底活化了外源性凝⾎途径,参与凝⾎的凝⾎因⼦Ⅰ、Ⅱ、Ⅴ、Ⅶ、Ⅹ均在肝内合成,在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时(如肝炎、肝切除⼿术等),PT明显延长、PTA明显下降,研究表明PTA敏感性更⾼。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原理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原理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原理1.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1.1 什么是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好啦,咱们今天聊聊一个听上去很复杂,但其实挺简单的话题——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这种试验听起来像是科学家们在搞什么高深莫测的实验,但其实它的原理就是为了检测咱们身体里的凝血功能。

大家都知道,凝血这事儿可大可小,轻则小伤口流点血,重则大事不好,血都流光了可就麻烦了。

所以,搞清楚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的原理,就像搞清楚吃饭前要洗手一样重要!1.2 凝血活酶是啥?凝血活酶,简单来说,它就是帮助我们身体止血的一种酶。

咱们身体里有很多酶,有的帮助消化,有的帮助代谢,而凝血活酶就是其中的“止血小英雄”。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这个小英雄会立刻出动,启动一系列的反应,让我们的血液凝固,防止流血过多。

这就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一样,来得又快又猛。

不过,要是这个小英雄不够给力,咱们的伤口可就不好收场了。

2. 纠正试验2.1 纠正试验是什么?说到纠正试验,大家可能会想,这又是个什么神秘的试验呢?其实,纠正试验就是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凝血机制的运作情况。

想象一下,假设你正在和朋友玩拼图,但你发现有几块拼图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这时你就需要把其他的拼图也拿出来试试,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就是纠正试验的逻辑!通过对比和实验,找到凝血机制中的“漏洞”,好让医生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

2.2 为什么要做纠正试验?那为什么要做这个纠正试验呢?哦,简单得很!这就像是给自己的血液“体检”,看看它有没有哪里不太对劲。

如果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中发现了异常,医生就会通过纠正试验来找出具体问题。

比如,是不是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或者说,是否有其他因素在干扰正常的凝血过程?搞清楚这些,医生才能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 试验的步骤和意义3.1 试验步骤那么,这些试验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首先,医生会抽取一小管血液,放在试管里,接下来就开始实验室的“魔法”了!实验室里的小伙伴会把这血液放到不同的试剂中,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像是化学课上的实验一样。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栓形成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其发生与许多条件密切相关。

血栓形成是机体在外伤或血管内皮损伤时的一种自然防御性过程,通过形成血栓来修复损伤并维持血管通畅。

然而,当血栓形成失衡或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病理学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和主要内容的概述。

在这篇关于病理学血栓形成条件的文章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本文包括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本文将首先介绍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解释血栓形成在病理学上的意义和条件,接着探讨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

最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和总结,展示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的安排应该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病理学上血栓形成的条件,以及进一步探讨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原因。

通过对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理学上的血栓形成条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也旨在强调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对这一病理过程的重视,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血栓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促进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血栓形成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在人体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同时,受伤的血管壁会释放一种叫做组织因子的化学物质,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激活。

这些激活的凝血因子会形成凝块,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狼疮抗凝物标准值-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狼疮抗凝物标准值-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狼疮抗凝物标准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狼疮抗凝物是指一类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随着对狼疮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狼疮抗凝物的作用和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狼疮抗凝物在狼疮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狼疮是一种以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狼疮抗凝物通过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起到改善狼疮患者的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确定狼疮抗凝物的标准值是对狼疮治疗和疾病评估非常重要的指标。

标准值的确定要依据大量的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一般采用对照组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狼疮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狼疮抗凝物水平来确定合理的标准范围。

然而,确定狼疮抗凝物的标准值相对复杂且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为狼疮抗凝物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等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确定狼疮抗凝物的标准值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提高标准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狼疮抗凝物标准值的确定对于狼疮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理的标准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狼疮患者的病情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为个性化治疗和药物调整提供依据。

此外,狼疮抗凝物的标准值还可以作为评估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狼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狼疮抗凝物标准值的确定是狼疮治疗和疾病评估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狼疮抗凝物的作用机制,为狼疮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文章结构部分完整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按以下结构进行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研究重点,以及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包括狼疮的定义和病因的介绍,狼疮抗凝物的概念和作用的详细阐述,以及狼疮抗凝物标准值的确定方法的讨论。

【实验诊断学】总结1

【实验诊断学】总结1

一、绪论1、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由医师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影像资料/病理检查等,经过逻辑思维与科学分析,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以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卫生保健、个体化医疗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的一门学科2、床旁检测(POCT):为由非专门技术人员操作、能快速检测并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仪器或技术,亦称及时检测;包括血糖、心肌标志物、出凝血功能、血气、电解质、感染及治疗药物监测等项目3、实验诊断学的常用参数(1)参考值:指对特定条件下(健康人群)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2)参考区间:指对抽样的个体(健康人群)进行某项目检测,由95%抽样所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所确定的范围(3)临床决定水平:又称为医学决定水平,指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的检测水平,即临床处理患者的“阈值”,检查结果高于或低于“阈值”,医生应采取相应措施;例:AFP(参考范围<25ug/L),若>25,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若>400,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阈值(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测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预示病情严重,是医生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检测值(5)临界值:是介于参考区间与临床决定水平之间的检测值,是指同一项目检测时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所得检测结果的分界值;临床上常以参考区间的上下限作为临界值(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用于寻找最佳判断限及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4、分析性能指标(1)精密度:表示测定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用标准差(SD)或变异系数(CV)表示(2)准确度:测定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偏差和偏差系数表示,用以判断检测系数是否存在系统误差(3)检出限:能与“空白对照”相区别的能测出的待检物质的最小值(4)灵敏度:试验方法对最小分析量的检测能力(5)特异度和干扰:特异度即专一性,试剂只对待测物质起反应、而不与非待测物质发生反应;干扰是指标本中某些非待测物质并不与试剂起反应,但会以其他形式使待测物质测定值增高或降低(6)分析范围:指某方法可以测定到准确结果的浓度范围(7)介质效应:分析标本中除了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所有组分称介质,介质可能加强反应,也可能已知反应(8)携带污染:上一分析对下一分析所引起的干扰(9)回收试验:将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定量加入到待测样本中,分析所用检测方法对已知浓度定量分析物的实际检出能力5、实验诊断项目临床评价指标(1)敏感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患者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2)特异度: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即所有非患者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3)阳性预测值:诊断性试验阳性者中有病者所占的比例(4)阴性预测值:诊断性试验阴性者中无病者所占的比例(5)准确性:指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检验结果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比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1、血液一般检测(一)全血细胞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常规)(1)RBC计数和Hb测定临床意义:1)减少:①生理性减少:生长发育造成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儿童);造血功能减退(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孕妇);长期饮酒等等②病理性减少(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地区的正常人最低值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Hb<30g/L:极重度Hb在30g/L-60g/L:重度Hb在60g/L-90g/L:中度Hb>90g/L:轻度2)增多:①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山居民;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等②病理性增多:可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相对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等等绝对增多: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增多(如组织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高、肿瘤或肾脏疾病引起EPO非代偿性增高)(2)血细胞比容测定(Hct)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RBC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男40%-50%、女35%-45%)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和RBC绝对增多2)降低:见于各种贫血,是诊断指标之一(3)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为单位(参考值:82-100fl)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为单位(参考值:27-34pg)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参考值:316-354g/L)贫血的形态学分类(4)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测定:是反应RBC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参考值:<15.4%)临床意义:与其他指标一起协助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白细胞参数的检测1)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3.5-9.5)x109/L新生儿:(15-20)x109/L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刺激等等②病理性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2)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①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在生理情况下,外周WBC及中性粒细胞存在日内变化,新生儿WBC计数较高②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某些病毒或原虫等感染性疾病、再障等血液性疾病等等(补充:脾功能亢进)2、淋巴细胞:①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或某些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相对增高)、排斥反应等②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性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3、单核细胞:①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或血液系统等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②单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浸润骨髓以及由于其他血细胞增多引起的相对减少4、嗜酸性粒细胞: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型疾病等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判断等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6)血小板参数1)PLT计数参考值:125-350X109/L临床意义:①PLT减少: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等)、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消耗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导致PLT潴留于脾脏内)、假性PLT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等)②PLT增多: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继发性增多(炎症、急性大失血及溶血后和脾切除术后等)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参考范围:7-13fl)①鉴别血小板减低的原因: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低、MPV减低;周围血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低,MPV升高②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征:MPV与血小板同时持续减低、说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先升高3)血小板比容(PCT):(参考范围:0.11-0.28%)①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②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PLT减少症等4)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外周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参数(参考范围:10-18fl)增大多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贫血、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等(二)血细胞形态检查(1)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RBC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为7.2微米,瑞氏染色后为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1)红细胞大小变化:小细胞、大细胞、巨细胞等等2)红细胞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口形、靶形、棘形、泪滴形、裂片形、细胞缗钱状等3)红细胞染色异常: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4)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巨幼贫、铅中毒)、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2)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1)中性粒细胞①正常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10-13微米,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有杆状和分叶状,呈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块状②形态异常1、中毒性改变:表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等,见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2、分叶过多:核分叶常超过5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等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PH畸形4、棒状小体:胞质中紫红色细杆状物,可鉴别白血病类型M3③核象变化1、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5%时,称为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2、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在5叶以上者>3%时,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及炎症恢复期等2)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及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3)单核细胞形态与异常:异常可见颗粒减少,空泡、吞噬等现象4)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与异常:略5)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与异常:略(3)血小板形态1)正常PLT形态: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2-3微米,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内含细小颗粒2)PLT异常改变①大小变化:明显大小不均,巨大PLT直径可达到20-50微米以上,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髓性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活跃性疾病②形态的变化:可见无颗粒型PLT,即血小板内无颗粒,呈灰蓝色或淡蓝色,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毛细胞白血病③分布情况:PLT卫星现象(血小板粘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周围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血小板聚集异常(功能正常的PLT在外周血涂片上可聚集成团)(三)网织红细胞(Ret)测定(1)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RBC,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2)Ret计数:(参考值:0.8-2.0%;绝对数(24-84)x109/L)临床意义:1)增多:提示骨髓红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出血停止后Ret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应用这一特点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2)减少:提示骨髓红系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急性白血病、某些化学药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参考值:29-35pg)CHr较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更能敏感地反映新生红细胞中的Hb合成变化,是判断铁缺乏的早期和灵敏指标(四)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1)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即红细胞沉降速度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2)影响ESR的主要因素1)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与总蛋白浓度无关2)RBC数量和形状的影响(3)临床意义1)ESR增快①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或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②病理性增快: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其他2)ESR减慢:意义不大三、贫血及红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1、红细胞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的生成、结构、代谢或凋亡发生异常,造成各种与红细胞相关的疾病;临床上分为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2、贫血: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参考区间下限的一种症状(1)临床特征1)一般临床表现:疲乏,无力,皮肤、黏膜和甲床苍白2)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深3)神经系统: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等4)消化系统:厌食,恶性,消化不良等5)特殊表现:溶血-黄疸,脾大等(2)分类1)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1、骨髓衰竭2、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障碍3、无效造血4、造血功能受抑5、骨髓浸润6、DNA合成障碍7、Hb合成障碍8、红系造血调节异常9、原因不明的造血功能低下②红细胞破坏增多:1、红细胞内在异常:遗传性RBC膜缺陷病、RBC酶缺陷、血红蛋白异常2、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同种免疫性、药物免疫性、机械损伤、化学系因素、生物性因素等等③红细胞丢失过量:1、急性失血性贫血:创伤性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等2、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等2)细胞形态学分类:略3)骨髓增生程度分类: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3、贫血的实验诊断(1)实验诊断项目1)一般血液学检测(血常规)2)血细胞涂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3)网织红细胞检测:是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4)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测和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2)实验诊断路径1)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略2)贫血的类型确定4、常见红细胞疾病的实验检测及诊断(一)缺铁性贫血(IDA):是指机体摄入铁不足、铁代谢障碍或贮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试验(1)血清铁(SI):血清中的铁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另一部分呈游离状态,检测后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即为血清铁临床意义:1)降低:生理性铁需要量增加、IDA、感染或炎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增高:红细胞产生或成熟障碍(AA)、铁利用下降、红细胞破坏增多、铁吸收增加、肝脏贮存铁释放和转铁蛋白合成障碍(2)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饱和铁)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通常血清铁仅能与1/3的转铁蛋白结合临床意义:1)降低:生理性降低、转铁蛋白合成不足、转铁蛋白丢失、其他2)增高:生理性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IDA)、铁蛋白从单核-吞噬系统释放增加(3)血清转铁蛋白(STf):一种能结合Fe3+的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妊娠期、慢性失血,尤其是IDA2)降低:遗传性转铁蛋白减少症、营养不良、溶血等(4)转铁蛋白饱和度(TS):临床上常以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表示临床意义:1)减低:结合病史可诊断为IDA2)增高:见于血色病、过量铁摄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5)血清铁蛋白(SF):主要由肝合成,是铁的贮存形式之一,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临床意义:1)降低:见于体内贮存铁减少(IDA、妊娠)、铁蛋白合成减少、Vc缺乏等2)增高:见于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或感染、恶性疾病、甲亢)、组织内的铁蛋白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6)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组织受体的游离形式,转铁蛋白受体的数目反映了机体对铁的需求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IDA早期和红系造血增生时,可用于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降低:可见于再障、慢性病贫血、肾衰等综上所述:IDA的铁代谢试验指标变化为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升高(二)巨幼细胞性贫血(MA):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本病特点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比例超过10%,同时粒系、巨系也可见巨大改变主要实验室检测(1)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1)原理:血清叶酸应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诊断,而红细胞叶酸不受短期内叶酸摄入情况的影响,能反映机体叶酸的总水平和组织的叶酸水平2)临床意义:①降低:常见于MA、溶血性贫血、甲亢、营养不良等②升高:常见于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长期素食者等(2)血清维生素B12测定1)原理:维生素B12缺乏时,影响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形成,间接导致DNA合成和神经髓鞘质合成障碍,进而出现有神经精神症状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临床意义:①降低:见于MA、恶性贫血、胃肠疾病(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的转运)等②升高:见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肝细胞损害等(三)再生障碍性贫血(AA):由于获得性的原因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非造血组织增多、血液三系细胞减少和网织红细胞减少为实验检测特征的一类贫血(四)溶血性贫血(H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分类:(1)按先天性、获得性和发病机理分类(2)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1)血管内溶血:为红细胞在血管内(血液循环)中直接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到血浆中形成血红蛋白血症;多为获得性,常急性发作2)血管外溶血:为红细胞在血管外,即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之后血红蛋白就地分解代谢;多为先天性,呈慢性发作;患者常有脾大(3)按溶血发生的急慢分类1)急性溶血:起病急,有发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发作12小时后可发生黄疸2)慢性溶血:起病缓慢;除了可代偿者无明显表现外,常出现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测定1)原理:当红细胞破坏后存在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入血,称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临床意义:增高表明存在血管内溶血(2)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1)原理:Hp是血红蛋白的转运蛋白,其作用是运输血管内游离的血红蛋白至网状内皮系统降解2)临床意义:①降低:各种溶血性贫血、鉴别肝内(显著减少)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升高)、传单②增高:急性或慢性感染、结核病、组织损伤、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等等(3)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有慢性血管内溶血(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自身产生的抗红细胞抗体而导致自身红细胞破坏过多的一种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AIHA的首选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1)原理:在盐水介质中,IgG类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而不能使红细胞凝集,加入抗人球蛋白后,抗人球蛋白分子的Fab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IgGFc段结合,促使红细胞凝集,而未致敏的红细胞则不出现凝集2)临床意义:阳性可怀疑AIHA(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病;其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见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RBC渗透脆性试验(1)原理:RBC在低渗NaCl溶液中逐渐膨胀破裂溶血,是测定RBC对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的抵抗力,其取决于RBC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表面积大体积小,说明抵抗力大而脆性较小(2)临床意义:1)脆性增加:见于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2)脆性减低:见于地中海贫血、IDA、肝病等(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接蛋白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溶血性疾病血细胞膜CD55/CD59表型分析临床意义:以CD55/CD59阴性RBC大于5%,CD55/CD59阴性的中性粒细胞大于10%作为PNH诊断的临界值,本法是目前诊断PNH最直接、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的,以红系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特点:以JAK2V617F基因突变为特征;以红系增高为主,同时伴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同程度增高四、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当骨髓造血异常或某些局部及全身因素影响骨髓造血时,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功能等出现异常变化,通过血细胞常规检验(血常规)可以部分地反映出来,但骨髓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质量)出现的变化(骨髓象)常更为典型或特异(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2)正常骨髓象各系统比例1)粒系细胞:约占总有核细胞的40-60%2)红系细胞:约占20%左右3)淋巴系细胞:约占20%,儿童可达40%4)单核细胞:<4%;浆细胞<2%5)巨核细胞:7-35个/1.5x3cm大小6)其他细胞:少量(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临床意义1)造血系统疾病:用于分类、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2)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用于协助诊断3)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4)恶性肿瘤骨髓转移5)某些类脂质沉积病(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应用评价1)骨髓象分析:需要结合血象的变化分析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①某些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变化显著不同,如非白血性白血病与AA②某些疾病骨髓象无明显变化而血象变化显著,如传单③某些疾病血象无明显变化而骨髓变化显著,如MM、戈谢病2)注意事项:①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时,才可进行骨髓象检查②血友病禁忌骨髓检查;骨髓液抽取约为0.2-0.3ml,过多易导致血液稀释③对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患者需骨穿明确诊断3)原始细胞计数:白血病一般计数500个有核细胞2、骨髓病理学检查:在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低下时,骨髓病理学检查(又称骨髓活检),能真实反映骨髓造血细胞的造血状态和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意义:(1)较全面地衡量造血细胞增生程度以及造血组织、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的容积比例,如AA、骨髓增生性肿瘤,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2)当纤维组织增多及骨质增生时易发生“干抽”,骨髓活检可以反映造血状态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3)协助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如MDS、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浸润时(4)活检比涂片有助于预测疾病的预后(5)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重要的骨髓组织学变化,如铁的储存增多及减少、炎性肉芽肿等等3、细胞化学染色: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将形态学与化学或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技术,利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化学反应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代谢产物等在细胞原位作定性及半定量检查(1)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PO染色):主要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鉴别诊断原始粒细胞——部分阳性早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阳性且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强阳性嗜碱性粒细胞——阴性原始单核细胞——阴性;幼单核和单核细胞——弱阳性淋巴和巨核细胞及各阶段幼稚红细胞——阴性(2)酯酶染色:1)酯酶种类:特异性酯酶(SE)/(CAE):为粒系细胞所特有非特异性酯酶(NSE)/(NAE):可存在于多种细胞单核细胞酯酶(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2)非特异酯酶氟化钠抑制试验①CAE强阳性,a-NAE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但其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则为粒系(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②a-NAE染色和a-NBE呈阳性或强阳性,但其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则为单核系统(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

不同抗凝剂处理绵羊血液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不同抗凝剂处理绵羊血液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第41卷第1期研究简报79 doi:10.3969/j.issn.2095-3887.2021.01.019不同抗凝剂处理绵羊血液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李少斌,赵芳芳,张瑞国,何兆华,李明娜(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牛羊基因改良工程实验室,兰州730070)摘要: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抗凝剂处理血液样品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分别使用EDTA-K-、3.2%柠檬酸钠、肝素钠、氟化钠和肝素锂等5种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小尾寒羊血液,之后采用试剂盒直接提取抗凝血中的DNA,采用NaOH-TE两步法提取抗凝血制成的FTA卡血液样品中的DNA。

结果表明:采用试剂盒和NaOH-TE法均能成功提取5种抗凝剂处理的血液中的DNA”利用FTA卡血液样品中提取的DNA扩增的PCR产物浓度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0.05),间接说明DNA提取质量各组之间基本一致;采用试剂盒提取时,提取浓度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0.05);氟化钠和肝素锂处理组提取的DNA浓度显著高于EDTA-K-和肝素钠处理组(!<0.05)。

结果提示,在采集动物血液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和提取DNA时,选择肝素锂作为抗凝剂较肝素钠更加适宜。

关键词:抗凝剂;绵羊血液;试剂盒;NaOH-TE法;DNA中图分类号:S826.2文献标识码:A动物基因组DNA提取是后续众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提,血液是DNA提取的理想材料。

另外,通过对血液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一些生理生化、血气等。

凝血对DNA提取和血液成分分析有不利影响,选择合适的的分。

主要有抗H肝素,等)和Ca2+鳌合剂$,氟%。

有,提提取DNA,对DNA提取和后期PCR扩增有不利影响E。

但另有报,理的血液提取DNA不他2种$枸椽酸钠和EDTA)的提取质量叫近年来,动物采血条件和要求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从动物利、生物和高效角度看,传和不符合实际要叫血管配合双向采血针使用,操作简便,且采集的血液不与,传生物,是目前静脉采血的主要方法⑷。

项目14凝血因子检查

项目14凝血因子检查
取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和兔脑粉浸出液各0.1ml,37℃预温,再加入0.1mlCaCl2溶液37℃预温,立即开动秒表,不断倾斜试管,至液体流动停止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重复操作2~3次,取平均值,并作正常对照。
【参考区间】 12~14s(一期法)
采血后宜在1小时内完成,置冰箱保存不能超过4h。
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液离体,血细胞下沉。上层析出的黄色清亮液体是血清? 还是血浆?
血浆: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即血浆。
血清: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即血清。
APT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Ⅻ、Ⅺ、Ⅸ、Ⅷ)、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Ⅹ的水平。
1
本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敏感的筛选试验。
2
1
【试剂】
2
受检血浆 以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3000r/min,离心5~10min,获贫血小板血浆。
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8kPa。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轻度贫血貌。四肢皮肤均见有较大面积的暗红色丘疹,伴脱屑与结痂,未见出血点或淤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巩膜无黄染。颈软,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不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6次/分,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右大腿明显肿胀并见有大片淤斑。右大腿下1/4处周径为44cm(左侧39cm),右腓肠肌周径为33cm(左侧27cm),触痛明显。四肢关节无肿胀畸形,生理反射存在,未引起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阴性。

血液凝固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血液凝固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血液凝固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血液凝固调控机制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保障,而它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多个因素和分子的配合作用。

在人体内,凝血和止血是由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协同作用完成的。

血液凝固是人体对外伤的防御反应,防止大量出血。

但是,如果血液凝固机制失调,也会造成血栓或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研究血液凝固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调控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机制中的关键分子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分子,它们的配合作用才能最终实现血液的凝固。

凝血因子包括血管收缩素、组织因子、第一、二、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

其中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分子,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分子,由两个相似的多肽链组成,每一条多肽链的分子量巨大,都超过二十万。

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通过血液凝固过程被剪切成纤维蛋白,从而形成了止血的栓子。

纤维蛋白生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纤维蛋白生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作用是形成血栓来停止出血。

纤维蛋白生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启动相和放大相。

启动相是由于组织损伤等因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这些变化将会激活一些重要的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因子七等,使它们开始相互作用,从而激发起血凝过程。

当血液凝固启动相被激活后,会进入放大相,这个阶段的作用是把血栓的形成扩大到受到损伤组织周围的较大区域。

这个过程中,凝血酶破坏纤维蛋白原,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栓。

在血液凝固的过程中,纤维蛋白生成是一个关键的调控点。

纤维蛋白生成的多肽链上有许多位点,这些位点可以被各种激酶、酶和其他分子调控,进而影响纤维蛋白生成的效率。

例如,机体内的抗凝血酶,如抗纤溶酶,可以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并对纤维蛋白生成产生抑制作用。

晶体学结构对于研究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性晶体学是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纤维蛋白生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时,晶体学的结构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临床实验室生化项目自动审核风险与处理初探

临床实验室生化项目自动审核风险与处理初探

及信息系统基础上,风险主要有自动审核系统本身、 参数规则设置、分析前风险因素、仪器检测风险因素、
管理制度缺失等,具体见图1%准确和正确辨识风险, 有利于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下面就自动审核
常见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介绍如下%
仪器检测风险因素 环境•
水质 '/试剂
/
自动审核系统风险限值复查设置不合理
\
/ /限值参数范围过宽或过窄
*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SZ0156)% # 通信作者:E-mal:luozgs@163. com。
本文引用格式:贺勇,何詠,王辉,等•临床实验室生化项目自动审核风险与处理初探&'•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3):1656-1658.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7月第40卷第3期IntJ Lab Med,July 2019, Vol. 40,No. 3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适时 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经济、合理 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 科学管理方法%基于风险管理的原理对自动审核参 数规则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是自 动审核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 ,是自动审核风险管理的
前提,也是保障自动审核质量的重要环节 自动审核的正确性建立在完善的质量控制环节
' ' (CAP)5 和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6 也出台
了指导性文件,为实验室实行自动审核提供了重要指 引,但由于自动审核是以计算机在一定规则下自动完 成检验报告发出的,无须人工干预,客观上仍存在一 些因素,使自动审核系统将应该拦截的报告没有被拦 截而发出,导致报告误报(假阴性),使自动审核存在 潜在的一些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识别及管理,是自 动审核系统应重视且需解决的问题%

临检项目质控和结果审核经验

临检项目质控和结果审核经验

临检项目质控和结果审核经验摘要从临检最基础的四个项目:血常规、止血血栓筛查项目、尿常规、便潜血谈一谈质控和报告方面的体会。

血常规项目的室内质控C NAS认可的实验室标准已经成为引导实验室做好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衡量。

质量标准当中也明确提到在做质控时要有质控图。

质控图应有中心线和控制限,质控图中心线的确定是在更换新批号试剂或仪器重要部件维修后,用新质控品来重新确定质控品的均值。

血常规质控图的中心线设定:对血常规来说质控品的效期不长,大约在30天左右(短效质控品),通常是用新批号和现用批号质控品做平行检测,一般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段来累积数据,检测3~4天至少累计10个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数据,计算平均值,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中心线的靶值。

质控图的控制限设定:质控图的控制限设定需要用标准差来做,有以下几种方式来计算标准差:1、加权CV进行SD计算:设定新批号标准差时,依据前3~5个批次相同项目的加权CV%乘以累计均值.加权CV=(2%*30+2.1%*29+2.2%*28)/(30+29+28)β设置新批号控制限时,用标准差SD的倍数表示控制限SD=加权CV*累计均值。

这是血常规质控最常用的方法。

2、浮动均值法(XB分析):临床工作中,血常规的标本量巨大,有些实验室仅早晨做一个质控,有些实验室下午还会再做一次。

当仪器做过大量的样本后,结果的准确性有没有很大的变化或浮动很难监测,因而有些实验室使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

使用浮动均值法(XB分析)来动态监测仪器使用过程中是否发生故障就是其中之一。

浮动均值法的原理是根据每个正常成熟红细胞的体积及其所含有血红蛋白或单位红细胞容积中所含有的血红蛋白量相对稳定,不受血液稀释、浓缩、病理性或技术性因素而有明显的增减这一特性,通过对MCV/MCH/MCHC的均值变动,实现对仪器质量回顾性监控。

具体操作是:连续20个标本的MCV、MCH、MCHC多组均值,形成一个数据点;血液分析仪可自动获取数据,进行浮动均值法计算;MCV靶值89.5fl,MCH靶值30.5pg,MCHC靶值339g/L;控制限一般定为±3%。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2、申请试验准确率:正确申请试验的百分比;
3、检验试验报告时间:采用从标本采集到报告结果 的时间,按要求发放,特别强调急诊、ICU、各急诊室、 抢救室危重病人。实验室可监测报告时间的均值或中位数 或监测在规定时间内发放报告的百分象值报告率:文件记录中危象值已报告百 分比;
有异议或错误报告修正后需备注复核,白细胞分类不 能写成手工分类及仪器计数大致相同,应注明分类情况。
第十四页,共37页。
三、建立实验室质量检测指标
质量监测指标是指那些影响大多数病人的重要活动, 或是过去一直存在问题的活动。实验室必须记录选定的 指标及靶值比较,靶值可采用室间质评或质控物的数据, 或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实验室自己的经验数据。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附:学习(参考文献)
•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 本科教材《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 2006年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
•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 2004年国务院发布《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三十四页,共37页。
剂厂家、更换试验方法等情况下填写的,以确保当 前使用文件的先进性。
第七页,共37页。
• 写你所做的
• 做你所写的
• 纠正你所错的
所有文件均应有电子版及书面版本!
第八页,共37页。
第九页,共37页。
二、要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1、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主要通过编写手册提供标本采集 的详细记录(包括拒收记录)及所有试验的方法学评估。
如果某试验采用三点以上校正且校准物浓度基本可 以覆盖厂家提供的分析范围,那么该试验就不需要AMR验 证。
第十一页,共37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溶 降解
与纤溶系统激活相关的一切酶类,
过程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DD、FDP
6
内皮细胞
XII
XIIa
凝血瀑布学说
XI
XIa
IX
IXa VIIIa
Ca++ PF3
VIIa
TF
X
Xa Va
Ca++ PF3
II
IIIIaa =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7
纤维蛋白
12 11
凝血途径 (记忆版)
98
3 7
山鸡:呵呵!
Fib
PT 7
10 5 2 纤维蛋白 TT
促凝系统
12 11
9 8
VWF
PC
APC
抗凝系统 PS
10
10
5
5
2
2
7
抗凝系统
AT + 肝素
Fib
FM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单体)
PLG
纤溶酶
纤溶系统 D-dimer
纤维蛋白生成与降解
Plasmin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gDP)
TT: 实验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检测出血浆中的异常干扰因素。
因子抑制物检测
筛选实验和混合纠正实验
病人血c浆li
PT 和/或APTT 延长
单个凝血因子下降 到约40%以下时 凝 血时间延长。 在不存在抑制物时 ,混合血浆的因子 浓度至少是50%。
+
正常参考血浆
1份 + 1份
混合纠正实验: -无孵育或 37°C孵育2小时 -重复混合标本PT 和/或 APTT
提出问题 比 解决问题 更重要!
出凝血分析第一步
病史 体征 实验室指标
5
出凝血分析第二步——定位
血管
一期 止血
核心要素 完整性 血小板 凝块
具体项目 ? 血小板的数量&功能 VWF
二期 止血
纤 维 蛋 白 促凝系统:凝血常规四项、
凝块
因子检测、XIII定性试验、FM
抗凝系统:PC、PS、AT
病理性物质:LA、抗磷脂抗体
被我咬伤,那可就是外源性的啦!
婴儿(12) 筷子(11) 酒吧(98)
一个婴儿在地上捡了 一双筷子,爬到酒吧 里找吃的。
1 纤维蛋白原:
10+5
(十五的) 月亮
2 凝血酶 原
鳄鱼(21):我也 学天狗吃月亮!
Fibrin
凝血功能病例分析基础:PT和APTT
病人血浆 +APTT试剂
病人血浆 +PT试剂
FDP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FM)
纤维蛋白
纤溶酶
(注意:FM是体现凝血酶 作用于Fib的早期标志物, 而非纤溶标志物)
FDP DD
16
FRM concentration
FRM代谢动力学
FDP FM
DDi
Time Adapted from Wada H, Sakuragawa N. Semin Thromb Haemost 2008; 34: 33-8
练习
请学会分析以下几种情况: 1、血友病A的常规表现 2、从留置针采血的常规表现 3、肝病的表现 4、老鼠药中毒的表现 5、蛇咬伤 6、DIC 7、华法林的表现 8、肝素的表现 9、重症VWD的表现
东西是一样的, 但是,每个人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
对一个学习资料的消化
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听别人讲,而是你讲给别人听。
没有纠正 怀疑有抑制物 存在
纠正 怀疑因子缺乏
(LA 或特异因子抑制物)
11
混合纠正实验的理想模型
延 长 正 常
筛选试验、纠正试验、诊断试验
Ⅶ 纠正试验
ⅩⅢ、 因子轻度缺乏
Ⅷ、Ⅸ、 Ⅺ、vwf

出血症状
TT
无使用华法 林,无肝病
Ⅱ、Ⅶ、Ⅸ、 Ⅹ、Ⅴ

Ⅻ、PK、 HMWK
APTT 12
11 9 8
APTT:对 12
相关因子缺乏,
11
普通肝素和狼疮
9
抗凝物敏感,与
8
低分子量肝素无
相关性。
10
5
2
(血浆流动状态)Fib
7 PT:对相关因
子缺乏和华法令( 维生素K拮抗剂) 敏感。其中INR仅 用于维生素K拮抗 剂的监测,与其他 疾病无关。
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PT : 试剂若含肝素抑制剂,将对一定浓度的肝素不敏感。 维生素拮抗剂(华法令):抑制因子2、7、9、10、PC、PS的活化,对已经 活化的因子无效。 肝素:灭活因子2a、10a。 狼疮抗凝物:属于抗磷脂抗体(9和8的复合物,10和5的复合物,
出凝血结果分析的逻辑关系
沃芬医疗 赖建禧
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
1、术前筛查,凝血功能正常,但有出血? 2、高凝状态的病人,用什么指标判断? 3、APTT延长,一定是出血风险吗? 4、D-二聚体高,怎么解读?
逻辑推导的要素: 1、充分的已知条件 2、逻辑推导能力 已知A+B=100, 问:B具体是多少?
都需要磷脂的参与), 功能:消灭磷脂。
凝血功能病例分析基础: Fib与TT
干扰
血浆: 肝素
类肝素 水蛭素
纤维蛋白原
(本身质量有问题 或数量不足)
催化
干扰 血浆中 FDP
纤维蛋白
备注:与其它凝 血因子的缺乏与 否完全不相关试剂比较Fra bibliotek含凝血酶
肝素抑制剂 血浆稀释
Fib
过量

1:20
TT
标准量

原倍
Fib: 试剂的设计以降低一切干扰因素为目的,以便得到最真实的 Fib含量检测结果。
Spontaneous
Fibrinogen (Fg) Thrombin
Fibrin Monomer (FM)
Fibrin Polymer
XIIIa
Stabilized Fibrin Polymer
Plasmin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nDP)
15
纤维蛋白相关因子(FRM) 的相互关系
通过讲,可以知道自己真正的不足,因为不懂,你讲不 不出来。 通过讲,可以悟懂原先不懂的地方。 通过讲,可以让别人告诉你——他懂的地方。 通过讲,最后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学生也可以在台上当老师,老师亦可在台下当学生。 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别人绝对不懂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