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引言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大学生就业难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1.1 就业率下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渐下降。
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尽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相应的就业岗位并未同步增长,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部分毕业生甚至选择暂缓就业或转向其他职业路径。
1.2 就业质量不高即使找到工作,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不高。
他们往往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从事低收入、缺乏发展前景的职位。
就业质量不高不仅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3 就业地区不均衡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均衡现象。
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就业机会有限。
许多毕业生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不得不离开家乡,迁徙到大城市,导致人口流动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2.1 高等教育扩张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但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相对滞后。
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许多人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
2.2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
一些传统专业的就业市场逐渐饱和,而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却未得到充分满足。
这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2.3 就业观念与职业期望差距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期望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他们往往期望高薪、轻松、体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市场对实用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重视。
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
2.4 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当代社会中,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如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明显增加,而就业市场的岗位数量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大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每个求职者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筛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这种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感到压力倍增,甚至担心自己毕业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就业观念的压力在现代社会中,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过去以“铁饭碗”和稳定收入为主,转变为对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就的追求。
这使得大学生们不仅需要考虑就业,还要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
选择一个心仪的职业需要大量的调研和明确的规划,因此很多大学生面临选择恐惧,担心做出错误的决定。
三、教育体系的压力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成绩和考试分数进行着过分的强调,忽视了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经常因为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面临困难。
他们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然而,很多企业并不愿意为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机会,这使得大学生们感到无从下手和难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四、心理压力的影响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需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渴望在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大学生们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担心失业和经济独立的困境。
这些心理压力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五、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对个人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导致了就业歧视的存在。
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大学生很难获得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其次,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也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和资源浪费。
毕业论文选题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与对策
毕业论文选题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与对策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与对策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应对就业困境。
二、就业压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就业环境恶化如今,市场上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招聘冻结,许多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2. 教育理念转变长期以来,社会对于大学学历的过度追求使得高等教育逐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人数增加速度明显快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
这种教育理念转变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3. 人才供需结构不匹配大学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一些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又供不应求。
供需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面对压力重重的就业市场,大学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1. 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学习和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
通过参加实习、培训、证书考取等方式,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机会。
2. 拓宽就业渠道传统的企业招聘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就业渠道。
大学生可以积极寻找其他渠道,如互联网平台、创业、自主就业等,拓宽自己的就业空间。
3. 做好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
制定长远的职业目标,并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和培养方向。
4.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或志愿者活动,积累社会经验。
这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履历,还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5. 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困境良好的心态对于克服就业压力非常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轻易放弃,坚持就业的努力,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分析报告当前就业形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能面对就业
标准文案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就业中文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却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消除部分认识误区,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途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职业生涯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
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
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
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
2.扎堆现象严重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
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
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
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的理解与认识1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大学扩招,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学生资源过剩,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近几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
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过度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的人群又具有极大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仅仅空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喜欢的。
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而不是实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协助。
所以,我们在定位的过程就要实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仅仅一个学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2.1高校大学生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持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择业要避免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择业要避免的心理误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但是就业问题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看看吧!1、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其次,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另外,大学生缺乏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误区一蹴而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一步到位地选定自己理想、喜欢的终身性职业、岗位,以发挥专业所长、体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最优选择总是稀缺的,何况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工作又是那么高不可攀——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种考虑使学生错过了许多好机会。
好高骛远某些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心比天高,认为参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而不愿脚踏实地地从日常平凡工作做起;如有的单位准备先让同学到基层锻炼两年再调回机关工作,之前跃跃欲试的同学立即就心灰意冷、犹豫不决了。
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一部分从所学专业到自身条件自我感觉良好的毕业生往往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方法处理就业问题——他们从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为了能落实一个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十分完美的单位,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
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
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
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
(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
(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
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
据一项调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
”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
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
3、乏创业意识。
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
“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4、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人才供需严重失衡。
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甘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如国际贸易热、保险热、会计热,一直热到专业的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在当前,考上大学比以前更加容易,但我们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却比之前更难,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呢?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
就业缺乏求职技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知识沉旧,转化率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
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高校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机构虽是培养知识人才的摇篮,但是,同样面临着很多不足,由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市场信息不准确,造成高校专业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社会需求差距极大,而那些被高等院校热门追逐的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也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时,根本无法用自己所到的高等知识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所需,就业变得难上难。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需改变不切实际的择业观首先,现在大学生就业地点多考虑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就业意向要求稳定,行业则是偏向于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困境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首先,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供求矛盾凸显。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高校毕业生新增近千万人,但市场所提供的岗位相对有限。
其次,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毕业生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就业困难增加。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1. 就业岗位稀缺问题目前,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高端人才。
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着就业岗位稀缺的问题。
2. 配置不匹配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也存在欠缺,这使得他们在面试和职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缺乏工作经验问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许多大学生在投简历时常常受到用人单位的排斥。
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进而陷入就业困境。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1.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高校应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推行双证书制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2. 推进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加强校企联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 提供创业支持和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同时,提供创业支持,例如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提供创业资金等,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解决就业问题。
4. 政府积极引导政府可以提供就业指导,发布就业政策,鼓励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当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成为了一大热门话题。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难的选择。
本文将从就业情况、就业竞争、自身素质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行分析。
一、就业情况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过去那种“读书能保证好工作”的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据统计,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不断刷新纪录,而就业市场的需求却未同步增长。
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局。
二、就业竞争在大学生求职的道路上,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校园招聘会上,人山人海,蜂拥而至的大学生数以万计。
就业岗位的有限性使得大学生们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
除了来自本校的竞争者外,还有其他高校的毕业生以及已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
因此,大学生们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寻求更多的机会。
三、自身素质在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看重学历。
大学生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
四、就业压力的心理影响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有的人会变得焦虑抑郁,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有的人压力过重,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应对压力的机制对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有很多。
首先,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力。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机会,减少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情况严峻,竞争激烈,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也需要不断提升。
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同时,大学生们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难看法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热点,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我对此也开始关注。
从表象上看,当前大学生似乎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扩招后大学生已经太多了。
但从实际的横向对照中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大学生的数量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
那么,在高素质人力资源这么稀缺的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大量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那么在我深入了解之后总结了以下几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抛不下“精英情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
据一份在高校毕业生中,45%的学生钟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
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大学生的观念。
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
二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通。
目前来看,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有如下几种: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校园就业网,人才网站,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等。
而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这些就业渠道均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并不具有普遍性。
三是大学生就业壁垒重重。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放弃了去基层的念头。
四是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形势下,⾼校⼤学⽣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造成这⼀局⾯的因素是⽅⽅⾯⾯的,下⾯⼩编为⼤家带来⼤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希望⼤家喜欢!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篇1 随着⼤学毕业⽣⼈数的增加,⼤学⽣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毕业⽣⼈数增长很快,⼤学⽣就业形势⾮常严峻,⼤学毕业⽣的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学⽣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名⼤学⽣的前途,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
关键词:⼤学毕业⽣;就业现状;就业政策 ⼀、当前⼤学⽣就业困难的现状 1.⼀些长线专业就业⽐较难。
我国的⾼校⽬前的⼀些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程、汽车⼯程、⾦融学、国际贸易、法律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数量较⼤,⽽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出现了供⼤于求的状况,毕业⽣就业⽐较困难。
2.⼀般普通院校的毕业⽣就业⽐较难。
⽬前,在我国出现了⼀种⽤⼈的怪圈,各个⽤⼈单位普遍把眼光盯在985或211⼤学的毕业⽣⾝上,造成⼀些⾮重点院校毕业⽣就业难。
3.⾼学历毕业⽣⽐专科和职业⾼中的毕业⽣就业难。
⽬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企业迫切需要⼀些动⼿能⼒⽐较强的毕业⽣,所以就造成了博⼠⽣和硕⼠⽣就业⽐本科⽣难、本科⽣⽐专科⽣难的现象,⽽我国的⾼校却都热衷于升本、创硕、招博,直接造成了毕业⽣就业⽐较困难的局⾯。
4.⾼校毕业⽣就业体制造成毕业⽣就业难。
⽬前我国的⾼校毕业⽣就业体制弊病很多,在⼤学⽣就业过程中,不是靠能⼒⽽是靠“关系”⼏乎是⼈所共知的现象,谁的关系过硬谁就在就业中可以化解种种不利因素,⽽那些普通⽼百姓的孩⼦就业就⽐较困难了。
5.⼥⼤学⽣⽐男⼤学⽣就业⽐较难。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就业形势、就业瓶颈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目前,在中国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800万人。
随着就业市场的紧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
就业市场呈现出一定的失衡状态。
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次,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就业难,二是初次就业成功率低。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就已开始考虑各种求职途径,但最终仍有20%以上的人无法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
此外,就业难的背后存在着各种“结构性就业矛盾”,例如: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仍然存在主外工程师职位的空缺、高矛盾行业的就业压力等等。
二、就业瓶颈共三个喝口1. 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结构主要由本科学位和硕士专业学位两个层次构成,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他们所学专业的选项和技能水平直接相关。
过去很长时间,许多毕业生可能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匹配问题。
2. 行业结构问题: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的其中之一是行业经济结构的不匹配。
从行业角度看,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就是存在于某些高强度行业的空缺,而同时,某些同类行业的招聘计划却又面对稳定,甚至削减招聘计划。
3. 就业技能问题:在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需要面对许多就业技能的考验。
就业市场在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技能,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的本质性质,使大学生更好地拥有实用技能和良好的行业理解。
此外,应该支持大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诸如企业实习、社会调研等,以此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还应该鼓励大学生参加毕业生双方面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进入就业市场并尽早适应。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难之“难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难之“难在何方”都说当今大学生大街上比比皆是,就业难成为最普通不过的现象。
那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呢?(一)难在“就业机制不完善”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二)难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不过职教生”小编从某个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发现,与众多大学生求职者焦急的神态不同,两位职教生轻松地告诉小编:他们其实已经找到了工作,只是想前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岗位。
有关专业人士也介绍,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颇令人深思的现象:职教生就业炙手可热,而大学生就业却相对较难。
现如今,“高学历”的时代早已远去,“重实力”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不少大学生几度寻寻觅觅,仍在就业的门槛外徘徊时,中职生却成了许多单位的“抢手货”。
来自权威部门消息,截止今年6月15日,四川省高校就业签约率为71.17%。
其中,研究生为85.6%,本科生为77.44%,专科生为50.94%,而高职生为84.58%,比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还高。
那么,大学生为何争不过职教生呢?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关键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
学校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为何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原因:
1. 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大量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导致就业
市场供求失衡,就有些行业就会出现过剩,而有些行业却供不应求,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
2. 就业歧视现象发生:社会歧视的情况,一些企业喜欢招聘毕
业生有经验的工人而并没有为新的毕业生开放空缺的职位。
3. 学生专业与市场不适应:由于大学选择专业时没有准确地了
解各个专业未来的职业前景,因此很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对接
不良导致就业困难。
4. 缺乏“软实力”:许多学生只注重硬科技的学习,缺乏社交
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新技
术会取代许多传统职业,导致许多人失业或无法找到工作机会。
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加强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如社交能力和沟通
能力。
2. 大学可以开拓更多与市场需求相关的专业,给学生提供更多
的工作机会。
3. 大学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
领域和市场应用。
4. 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减少与其他学生的就业竞争。
5. 促进技能培训,引导学生掌握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促进就业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促进就业的有效对策发布时间:2021-03-09T14:47:01.727Z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作者:方毅[导读]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如不重视文化学习、对薪资要求过高、投机取巧心态过重、交际能力比较差、盲目选择热门专业。
还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企业内部因素,如过度注重文凭、存在性别歧视、过于看重工作经验。
提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要不断地充实和武装自己、用人单位要不断调整用人标准、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辽宁鞍山师范学院方毅 114000摘要: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如不重视文化学习、对薪资要求过高、投机取巧心态过重、交际能力比较差、盲目选择热门专业。
还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企业内部因素,如过度注重文凭、存在性别歧视、过于看重工作经验。
提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要不断地充实和武装自己、用人单位要不断调整用人标准、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有效对策;1.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1不重视文化学习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不重视文化学习的现象。
我国大学教育实行的是应式教育机制,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放松自己,准备轻松地享受大学生活。
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文化持有消极的心态,认为只要不挂科就能拿到大学毕业文凭,各科考试能考过60分就行。
1.2对薪资要求过高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是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都期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不愿去做一个月挣三四千元的工作。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沿海地区与内陆、东部与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都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急剧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由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待遇不如沿海、东部地区,虽然就业的职位较多,各单位都缺少人才,就业压力也比较小,但还是很少有大学生毕业后去西部内陆地区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
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
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
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
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
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
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
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