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三 新闻写作-部优-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消息写作》为例

徐赛儿

(宁波市兴宁中学,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因此,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核心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翻转课堂实现“课前学,课中练”。二是设置写作活动,展现写作过程,变核心知识为关键能力;三是创设写作情境,就地取材,任务驱动激发写作欲望;四是呈现评价细则,写评改一体,螺旋式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实用类语篇;消息写作;写作教学策略

“写作是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构建意义,构造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75.)这是《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对“写作”的定义。该书作者认为,这里的“特定语境”包括了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五个要素,而写作活动,就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的过程。显然,语篇类型不同,构造语篇的过程也不会相同。研究者根据功能目的,把写作的语篇类型分为“表达性的、信息传达性的、劝说性的、文学性的”等。其中,“表达性的”包括自传、日记、书信、祝酒词等;“信息传达性的”包括新闻报道、评论性文章、指令说明、商业信函、实验报告、观察记录、会议记录、指南手册、研究报告等;“劝说性的”包括广告、投诉信、演讲稿、辩论文等。以上三类都属于实用类语篇。而“文学性的”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属于文学类语篇。显然,不同类型的语篇,对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必然会关注所要构造的语篇的文体特征,进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写作教学策略。因为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

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有些实用类语篇,甚至连结构都是明确的,所以,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写作教学策略。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下面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消息写作》的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多个维度,对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策略试作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开发核心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翻转课堂实现“课前学,课中练”

消息是“信息传达性的”语篇,是一种极具文体特征的实用类语篇。它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关乎目的、读者、结构、内容和语言等,缺一不可。消息的教学既需要知识的传递,又需要实际的操练,教学内容异常庞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消息写作指导呢?这就涉及课堂到底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须理清消息写作所需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知识迁移为技能,技能内化为能力,能力沉淀为素养。这四者之中,知识是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习得的,可以不占用课堂时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开发消息写作的核心知识以供学生自学。正如浙江省初中语文教研员章新其老师在201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中所言:“使用教材进行写作教学,要根据学情,开发能满足写作学习者实际需要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必须是核心且实用的。基于此,笔者根据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和新闻的文体特征,开发了关于新闻分类,新闻内容特点,新闻结构,新闻标题、导语和主体的基本写法等核心知识,以供学生自学所用。

此外,八年级教材更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尤其是实用类语篇的教学,更突显了实践性质。所以,第一单元新闻教学第一次打破了传统的以篇目编排的形式,采用了“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这样的任务编排体系。这种改变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无疑也对八年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它决定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文体特征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八年级学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已不满足于“跟着走”,而开始要“自己走”。所以,教学无疑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在学生“走不好”或“不会走”的时候,教师才介入其中,进行相应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学生和学科的变化,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消息写作》的教学完全有条件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由“课中学,课后练”转为“课前学,课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

机会和实践机会。“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它翻转的不仅仅是教与学过程中的顺序,还有相应的评估机制。这是一种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的混合模式,它有助于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个性化发展,而且教师的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自学基础之上,更具实效。当然,“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实施“翻转课堂”,必然要打破教师自身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固有的平衡态,会让课堂处于一个全新的、无法确切把握的动态之中。这对教学来说无异于一场历险。

课前学什么?这是“翻转课堂”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可供课前学习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是概念性的、知识性的、拓展性的,且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为此,笔者在课前做了三项准备:

1.制作《学习任务单》。笔者准备了一份贯串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任务单》。这份“任务单”呈现了“消息写作”的整个学习过程:看微课—补标题—拟导语—写消息—当编辑,并附有《新闻采访组稿单》和《新闻编辑审稿单》供学生课堂使用。

2.录制微课。笔者把前面提到的有关“消息写作”的所有核心知识录制成一节《新闻文体特征与新闻写作》微课(约12分钟),并利用网络技术把微课视频转化为“二维码”(如图1、图2)印在了《学习任务单》上,以方便学生在家通过手机“扫一扫”功能观看学习。笔者还要求学生把微课中的重点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

3.建立微信讨论群。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进微信讨论群”的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这样,不仅解决了“翻转课堂”中的“课前学”,而且让教师在课前就拥有了解学生学情的多种渠道,使“课中练”更富有针对性,也更具有效性。

图1 图2

二、设置写作活动,展现写作过程,变核心知识为关键能力

章新其老师曾在一次“统编教材写作教学新探索”的讲座中指出:写作教学的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将一套写作知识告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