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疏导 妥善化解服刑人员心理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心理疏导与矛盾调解策略
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心理疏导与矛盾调解策略引言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在矫正期间,罪犯需要与社区矫正人员紧密合作,进行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社区矫正工作中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的策略。
1. 矫正中的心理压力矫正期间,罪犯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如焦虑、挫折和孤独感等。
社区矫正人员应了解罪犯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2. 协助罪犯建立积极心态心态对于罪犯的矫正非常重要。
社区矫正人员应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
3. 培养罪犯的自尊心和认同感在社区矫正中,罪犯常常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厌恶,这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社区矫正工作中,社区矫正人员应倾听罪犯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重建自尊心和认同感。
4. 矛盾调解的重要性社区矫正涉及多方利益,个体之间难免出现矛盾。
社区矫正人员应准确把握矛盾的本质,及时调解各方的分歧,以确保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积极倾听与理解矛盾双方在矛盾调解过程中,积极的倾听和理解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社区矫正人员应耐心倾听罪犯和社区居民的诉求与意见,对双方进行理性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6. 引导矛盾双方进行沟通与对话沟通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
社区矫正人员应引导罪犯和社区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和谐关系。
7. 规划矛盾的解决策略社区矫正人员应根据不同的矛盾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这包括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罪犯和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并制定有效的执行计划以确保解决措施的顺利实施。
8. 鼓励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社区矫正需要所有相关方共同参与和治理。
社区矫正人员应鼓励罪犯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加强互动与交流,以建立高效的矫正合作机制。
9. 不断创新,提高矫正工作质量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挑战,因此,社区矫正人员应持续进行创新,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罪犯提供更好的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服务。
监狱中的心理辅导促进罪犯心理健康的关键
监狱中的心理辅导促进罪犯心理健康的关键监狱中的心理辅导在促进罪犯心理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罪犯们经历了挫折、自责和孤独等各种心理困扰,而心理辅导则提供了情感支持、自我认知和行为改变等方面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监狱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心理辅导的关键因素。
一、心理辅导的重要性监狱中的心理辅导对罪犯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供情感支持:监狱生活充满了困难、压力和孤独感,罪犯们可能常常感到无助和绝望。
心理辅导通过倾听和理解,为罪犯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负担并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2. 促进自我认知:通过心理辅导,罪犯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这种自我认知帮助罪犯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
3. 改变行为习惯: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指导和训练帮助罪犯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通过引导罪犯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修复受害者关系,心理辅导有助于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并避免再次犯罪。
二、实施心理辅导的关键因素以下是监狱中实施心理辅导的关键因素:1. 专业人员: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依赖于专业人员的参与。
监狱应聘请经过专业培训和持有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相关资质的人员,确保为罪犯提供高质量的心理辅导服务。
2. 个性化计划:每个罪犯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因此心理辅导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计划。
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其心理健康需求。
3. 环境支持:心理辅导需要在一个安全、支持性和信任的环境中开展。
监狱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确保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并为罪犯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4. 持续监测和评估:心理辅导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监狱应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跟踪罪犯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进展,并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结论监狱中的心理辅导对罪犯心理健康的促进至关重要。
《关于某监区新入监罪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关于某监区新入监罪犯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营口监狱教育科付连杰导读:为了帮助新入监服刑人员克服入监的心理障碍,消除对监狱生活的恐惧、迷茫、悲观心理,我们及时开展心理干预治疗让每名新入监的服刑人员尽早的熟悉环境,适应改造生活。
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心理咨询形式中一种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生活中通过“听”学到的东西往往多于通过“说”,因此,我们往往更需要来自他人的信息输入。
在充满信任的良好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不良适应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团体名称:相亲相爱一家人二、团体目标:1、协助新入监服刑人员认识自己、学习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体察与探索。
2、通过分析当前的新入监服刑人员压力及可能形成的原因、解决的办法,缓解焦虑。
3、协助团体成员重塑自信,加强协作,敢于担当,积极乐观地迎接各种挑战。
三、团体性质:封闭式、教育及成长团体四、团体辅导者:营口监狱教育科付连杰五、团体对象:全体新入监服刑人员16人及4名在监服刑一段时间的服刑人员六、时间频率及次数、地点:团体活动时间为202x年5月9日14:00——17:00;一次性团体;地点:营口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七、团体目的。
通过新入监服刑人员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缓解压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悦纳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助人过程。
八、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一)起始阶段辅导者介绍1分钟意图说明5分钟(二)活动阶段每个训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程序:单元一:促进服刑人员相识的活动1、问候按摩目的:放松,减轻焦虑、活跃气氛。
加强社会心理矫治工作帮助矫正违法犯罪人员
加强社会心理矫治工作帮助矫正违法犯罪人员社会心理矫治工作作为矫正违法犯罪人员的一项重要手段,具有促进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预防再犯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矫治工作的定义、意义、内容和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加强社会心理矫治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心理矫治工作的定义和意义1.1 心理矫治工作的定义心理矫治工作是指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手段,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心理矫正,促使其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并避免再度违法犯罪。
1.2 心理矫治工作的意义心理矫治工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帮助违法犯罪人员转变思想,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减少再犯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社会心理矫治工作的内容2.1 心理评估与定位针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评估,包括个人背景、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等方面。
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针对性定位,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
2.2 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与违法犯罪人员的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帮助他们理清思绪,寻找问题根源,并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与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扰和心理障碍。
2.3 心理治疗与康复针对各类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帮助违法犯罪人员认识和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行为,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4 心理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心理教育与培训,提高违法犯罪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加强他们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建正确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加强社会心理矫治工作的策略3.1 多元化的矫治模式将心理矫治工作与其他矫治手段相结合,如法律矫治、社会矫治等,形成立体化、综合化的治疗体系,从多个角度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全面矫正,提高矫正效果。
3.2 教育与文化资源的整合整合各方面的教育与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志愿者等力量,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矫治服务网络,拓宽矫正人员的学习和交流渠道,提升他们的心理修养和知识水平。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05
案例分享与启示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监狱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了以“重塑人生,走向新生”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 过团体辅导、讲座、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服刑人员认识自身问题,激发改造积极性,
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二
某女子监狱针对女性服刑人员的特殊心理需求,引入了心灵成长课程。通过心理疏导、 自我探索和情感支持,使女性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逐渐走出心理阴影,为回归社会做好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促进积极改造,降低再犯罪率,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教育内容与方法
教育内容
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自我调 节技巧、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
教育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等,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以提高服刑人员的参与 度和教育效果。同时,结合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形式,针 对不同需要进行个性化教育。
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
整合教育资源
根据服刑人员的实际需求和教育计划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专业教师 、心理咨询师、教育场地、教学设备 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资源共享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服刑人员提 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根据教育实践的效果和反馈,不断优 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果和教 育质量。
准备。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监狱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未能 充分考虑服刑人员的个性化差异,采 取了“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导致部 分服刑人员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参 与度低,教育效果不佳。
案例二
某监狱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 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导致教育 质量低下。同时,未能建立有效的评 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 整。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服刑人员改善心理问题,促使其对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心理矫治的意义、方法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心理矫治的意义1.帮助服刑人员改善心理问题服刑人员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导致他们再次犯罪。
通过心理矫治,可以帮助服刑人员改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促使服刑人员对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心理矫治可以帮助服刑人员深入分析自己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以及犯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后果,从而认识到自己犯罪的错误和伤害性。
这种认识能够增强服刑人员对犯罪的警惕性,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3.培养服刑人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服刑期间,服刑人员容易形成消极、悲观的情绪,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心理矫治,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动力。
二、心理矫治的方法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心理专业人员与服刑人员的对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服刑人员缓解压力,增强心理资源。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与心理专业人员的系统性互动来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心理治疗根据服刑人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帮助他们调整负面思维、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三、心理矫治的路径1.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心理矫治的第一步,通过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面谈,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特点。
心理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的心理矫治提供依据,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
2.制定个性化矫治计划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制定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矫治计划。
个性化矫治计划应充分考虑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和矫治目标,确定适合其个体需求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3.开展心理矫治活动在社区矫正机构或监狱中设立心理矫治团队,负责开展心理矫治活动,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引言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是指针对在监狱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罪犯心理危机情况,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在监狱中,罪犯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因此,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罪犯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罪犯心理危机的定义、原因,以及常用的干预措施。
罪犯心理危机的定义罪犯心理危机是指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由于面临的压力、挑战和不适应等因素导致的心理状态的紧张、困惑和恐慌。
这种心理危机可能会给罪犯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虐、自杀等。
罪犯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通常是封闭、单调、缺乏自由的,这种环境对罪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关系问题:罪犯在监狱中可能面临着与其他罪犯、狱警等人的关系问题,例如欺凌、冷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沮丧,产生心理危机。
3.家庭因素:罪犯的家庭关系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分离、离婚等,这种问题可能会加重罪犯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4.人格因素:一些罪犯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如冲动、焦虑、易怒等,这种人格特点可能会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心理危机。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针对罪犯心理危机,监狱系统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以缓解罪犯的心理危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最常见的罪犯心理干预措施之一。
监狱中通常会配置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针对罪犯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通过倾听和理解罪犯的内心需求,咨询师或治疗师可以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2. 心理教育和培训心理教育和培训是帮助罪犯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监狱中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罪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让他们了解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3. 社交活动和支持系统监狱中可以组织一系列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体育活动等,提供罪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被执行人往往会经历各种情绪波动,包括焦虑、恐惧、愤怒等,对于执行人员而言,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是维护刑罚执行秩序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疏导方案的构建以及具体实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帮助执行人员更好地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疏导方案的构建1.了解被执行人的个人背景信息在进行心理疏导前,必须了解被执行人的个人背景信息、情况等,包括家庭背景、职业信息、婚姻状况等。
这有助于执行人员更好地了解被执行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2.目标明确、细节到位在制定心理疏导方案时,应该将目标明确,并且要将细节做好。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临终状况等,执行人员应该有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可以提前预备,并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前期宣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刑罚执行前,一定要提前进行宣传,告知被执行人和家属的相关规定,以及执行人员的具体职责。
执行人员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详细的执行程序、了解被执行人的情况、准备相关的心理干预工具等。
具体实施1.积极引导被执行人情绪,减少恐惧感在执行前,执行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被执行人的恐惧感,例如向被执行人解释执行程序,告诉其执行过程中会有哪些人员在场、进行哪些操作。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心理支持,让被执行人积极面对即将来临的事情。
2.适时给予安慰与支持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而产生情绪波动,执行人员应该及时给予安慰与支持,帮助被执行人缓解心理压力。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执行人员还可以采用沟通技巧,帮助被执行人理解和接受现实。
3.针对情况给予恰当的回应和帮助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被执行人的家属等人员情绪失控,甚至干扰执行。
对于这种情况,执行人员应该借助心理疏导技巧,冷静应对,避免出现行为冲突和伤害事件。
针对不同情况,执行人员也应该给予恰当的回应和帮助,让被执行人及其家属尽快理解和接受刑罚执行的现状。
结语心理疏导对于刑罚执行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执行人员应该根据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心理疏导技巧,保持良好的执行秩序。
浅谈新入监罪犯的心理问题及矫治对策
了解新入监罪犯的心理问题是为了应用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1]由专业人员在与被治疗罪犯间形成的一种职关系基础上,通过表情、语言、文字、动作等媒介消除或缓解罪犯的各种心理障碍及异常行为,促使罪犯恢复心理健康。
目的是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消除不良行为,增强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1.新入监罪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新入监罪犯是指第一次服刑,处于入监初期的犯罪。
[2]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机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方法,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法矫正罪犯不正当认识,调节罪犯情绪,扫除其不良或异常心理,完善其人格的一中改造手段。
心理矫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改造罪犯手段,具有其他改造手段的不可替代性,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迫切的需要心理矫治。
对新入监罪犯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矫治,使罪犯进入良性的改造轨道,这对于罪犯的整个服刑生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新入监罪犯的绝望心理罪犯绝望心理既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情绪,又是一种危险的意识,如果这种危险意识不除,极有可能导演出肆无忌惮的危险行为。
[3]新入监罪犯普遍存在意志脆弱,易生烦恼,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现实,尤其是不能勇敢承受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懦夫。
他们在面对人生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时缺乏沉着、冷静的心态;其情绪往往因逆境的困扰而波动起伏;他们在人生的逆境中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对人生灰心意冷;在服刑改造中常常烦躁不安,或唉声叹气,或牢骚满腹,或消极对抗,是绝望心理的初期症状。
1.2新入监罪犯的焦虑抑郁心理忧虑抑郁、沮丧悲观是罪犯心理问题的又一症状特征。
特别是性格孤僻、内向、怯懦的罪犯是最容易患上这种心理疾病。
这种心理病症主要表现是:常常面带愁容、沉默寡言,不轻与人交往,也不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思;他们对监狱改造环境和干警的管理有严重“不适应”或“恐惧”或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躲躲闪闪;他们常常独往独来,很不情愿参与群体性的文体活动,在生活、劳动中很少违规范纪;从表面看去给人以“非常老实”的感觉,心理却隐藏着许多琢磨不透的变数。
监狱中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监狱中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监狱系统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监狱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面的罪犯们经历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因此,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监狱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
一、心理咨询在监狱中的重要性在监狱中,对囚犯进行心理咨询是至关重要的。
罪犯面临着长期禁锢、社会排斥以及家庭疏远等心理困扰。
这些困扰容易导致罪犯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心理咨询师可以与罪犯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内心痛苦,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源头,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监狱中的心理咨询方法在监狱中,心理咨询师采用多种方法与罪犯进行心理咨询。
首先,采取面对面的个体咨询。
这种方式能够让罪犯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痛苦,而咨询师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此外,心理咨询师还可以进行小组咨询,让罪犯们互相支持和鼓励。
群体咨询有助于促进罪犯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此外,监狱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开展远程心理咨询,让更多的罪犯得到帮助。
三、监狱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咨询只是治疗罪犯心理问题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治疗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帮助罪犯们深入了解并解决内心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制定改变自身行为的目标和计划。
在监狱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和群体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指导罪犯调整其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重塑积极的心态。
心理动力学疗法则通过探索罪犯的潜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个人问题。
而群体治疗则促使罪犯们共享和解决彼此的问题。
四、监狱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监狱系统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通过给予罪犯心理支持和治疗,他们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改善,减少了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心理咨询和治疗还有助于提高罪犯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他们积极参与康复项目的动力,减少再犯率。
同时,心理咨询和治疗还可以提升监狱的整体管理效果,创造更加安全和积极的监狱环境。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说课材料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作者:襄南监狱方兰教学内容:服刑人员怎样走出心理困境,做好自我调节(二课时)导语:无论是自由公民,还是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都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你的服刑改造,而且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促进改造。
相反,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
服刑人员出现心理困境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关键是能够用理智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以下教大家几个方法会有助于你走出心理困境:一、回避法。
“耳不听心不烦”。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
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
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
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比如,面对一份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看待,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算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
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
在你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二、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逃避。
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有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
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
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
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了,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
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
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
幸还一位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念该为大儿子高兴。
服刑人员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服刑人员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是指在监狱等服刑环境中,通过组织心理团体活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的一种方式。
这些活动旨在帮助服刑人员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情感表达:通过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让服刑人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心理讲座:邀请心理专家或学者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服刑人员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团队协作:组织各种团队游戏和活动,培养服刑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心理辅导,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
6. 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服刑人员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出狱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通过这些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服刑人员可以得到有效的心理帮助,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服刑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更有价值的公民。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背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犯罪人员面临着严峻的心理压力,如恐惧、焦虑、绝望、自闭等负面情绪。
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疏导和治疗,才能保证刑罚执行的顺利进行。
目的本文主要介绍针对临刑犯罪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旨在为执行刑罚的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帮助犯罪人员克服负面情绪,提高刑罚执行的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效益。
内容1. 疏导对象疏导的对象是指那些即将执行刑罚或者已经被执行刑罚的犯罪人员,包括有罪判决书生效、刑罚确定且生效的罪犯。
2. 疏导方法(1)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一种通过心理技术来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听取犯罪人员的倾诉,指导他们进行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放松和温馨的气氛。
(2)精神鼓励精神鼓励是一种通过语言的鼓励和支持来提高犯罪人员信心和克服负面情绪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谈话方式、普惠享受等方式来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3)生活关怀生活关怀是一种通过关注犯罪人员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工作情况、人际关系等方面来提高犯罪人员的生活质量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与犯罪人员进行交流,提供适当的生活资料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压力。
3. 应对策略(1)防范和化解信念困扰很多犯罪人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信念困扰,这时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通过引导犯罪人员辩证地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增加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减轻其内心的重负。
(2)提高知情权和参与度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犯罪人员往往缺乏知情权和参与度,可能感到被忽视和边缘化。
这时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定期与犯罪人员交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心理咨询和文化交流等机会,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3)关注和照顾家庭成员很多犯罪人员的家庭成员也会受到刑罚执行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在疏导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和照顾这些家庭成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物资帮助。
心理咨询--狱内罪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 狱内罪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笔者是一名具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资格的医生,笔者共接诊了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126人,进行了254人次的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126名求询服刑人员中本省籍101人,外省籍25人:年龄18至55岁,平均3o.8岁;已婚41入,未婚72入,离婚12入,丧偶1人;文盲5人,初小9人,小学37人,初中54人,高中17人,大专以上4人;盗窃47人,抢劫33人,诈骗11人,贩毒、强奸、故意伤害各7人,流氓4人,绑架、敲诈勒索各3人,受贿2人,虚开增值税发票、交通肇事各1人;4年以下有期徒刑16人,4至7年有期徒刑46人,7年以上至15年有期徒刑64人;前科一次16人,二次6人,三次2人,四次1人,有前科者占20%。
126名服刑人员中咨询一次73人,二次14人,三次11人,四次22人,五次4人,六次2人。
二、主要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一)心理问题126名服刑人员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为:1.情绪沮丧忧郁,兴趣缺乏,消极悲观,对前途无望,无改造目标者21人;2.情绪紧张,恐惧、焦虑,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者11人;3.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愤怒、冲动,经常违纪者10人;4.不能适应狱内生活,人际交往差,人际矛盾或人际关系紧张者12人;5.敌意、偏见、认知歪曲,不认罪、不服判,逆反、抗拒,不服管教者16人;6.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引起持久性精神紧张、过分焦虑,躯体不适感,疑病、顽固性失眠者11人;7、患慢性躯体疾病久治未愈,引发心理情绪反应,感觉痛苦、失望者9人;8.言语荒谬,行为怪异,情感淡漠,出现妄想幻觉者8人;9.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社会适应不良者2入;10、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罪责感,行为冲动。
冷酷,屡教屡犯,难以吸取教训者8人;11.因逆反心理严重、犯警关系紧张产生心理危机导致自伤自残者2人;12.因性饥渴而过度手淫者3人;13.担忧释放后前途者2人;14.自卑、失去改造信心者2人;15.伪装疾病,企图保外就医者2人;16、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信念和态度发生了病态的歪曲,并用病态歪曲的方式来解释自己与他入关系的结果者2人;17.患脑肿瘤引发意识障碍、行为紊乱者1人。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临刑心理疏导是指在死刑囚犯即将面临执行死刑前,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以缓解其身心痛苦,使其顺利接受死亡的过程。
临刑心理疏导是对罪犯和其家属的关爱和帮助,也是对国家法治的有力宣示,同时也是尊重罪犯死亡人权的表现。
本文旨在探讨临刑心理疏导方案,帮助执行机构及心理疏导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临刑心理疏导的意义在我国,死刑的执行现已处于相对少数的情况下。
但在执行死刑之前,临刑心理疏导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面临死亡时,罪犯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悔恨、愤怒和绝望等负面情绪,需要专业心理疏导人员的支持和教育。
临刑心理疏导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缓解罪犯的身心压力、减轻痛苦,同时也可以帮助其家属更好地接受死亡。
另外,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让罪犯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及其影响,以及感受到社会对其作出的决定的公正性,这对未来的法治建设也有很大的意义。
2.1 简单的心理疏导简单的心理疏导是指通过谈话等方式,对罪犯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化解、缓和和安抚,以缓解其紧张的心情,增加其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该方法可用于绝大部分囚犯,通过反复交流,让囚犯明白死亡其实是自己的某种意愿成就,并不可悔。
2.2 宗教信仰与心理支持很多罪犯信奉宗教,可以通过对其宗教信仰进行激发,缓解其紧张的心情,帮助他们建立信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
同时,心理疏导人员能够根据囚犯的宗教信仰,在相关的宗教人士的帮助下给予更加深入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接受死亡的事实,并在精神上找到支撑。
2.3 让家属陪伴在身旁在执行死刑期间,允许罪犯的家属陪伴在身边,可以帮助其家属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死亡,同时也有助于罪犯在生命最后一刻不那么孤独。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疏导人员可以负责安全保护,并做好疏导家属的工作。
3.1 疏导人对囚犯和家属的情绪控制心理疏导人员在面对囚犯和家属时需要冷静,尤其遇到情绪激动的囚犯和家属更需要如此。
只有心理疏导人员能够在平静与关注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的心理疏导效果。
监狱学探索狱中心理咨询对罪犯改造的作用
监狱学探索狱中心理咨询对罪犯改造的作用犯罪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对罪犯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为了帮助罪犯重建人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监狱学的发展,狱中心理咨询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狱中心理咨询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
一、狱中心理咨询的定义与目标狱中心理咨询是在监狱系统中为罪犯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旨在帮助罪犯面对悔过的机会,解决心理问题,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改造活动。
其目标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增强罪犯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
二、狱中心理咨询的重要性1. 解决心理问题:罪犯往往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罪犯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培养罪犯的认知与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心理咨询,罪犯可以增强自我认知,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导致犯罪的,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同时,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助罪犯学会有效地调控情绪,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3. 增强对改造活动的参与度: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与罪犯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提供支持和指导。
这可以增加罪犯对监狱改造活动的信心和参与度,促进其积极改变。
4. 提高社会复员成功率:通过心理咨询,罪犯可以改善社交交往技巧,并且掌握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出狱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复员的成功率。
三、狱中心理咨询的方式与实施1. 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辅导方式,专门针对罪犯个体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咨询师通过倾听和指导,帮助罪犯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2. 小组心理咨询:小组心理咨询以小组为单位,由一名或多名咨询师负责组织和引导。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罪犯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获得支持和理解,并从中学习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技巧。
3.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罪犯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授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内容,使罪犯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挑战。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方案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方案一、引言社区矫正是一种针对刑满释放人员或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进行再教育和社会重新融入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然而,社区矫正对象往往在长时间服刑后,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疏导和支持来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正面积极的心态。
本文将介绍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方案。
二、初进社区矫正初进社区矫正的对象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因此,社区矫正机构应该提供专门的心理疏导服务。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对象感到被接纳和理解。
接着,通过心理咨询和交流活动,帮助对象了解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指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
三、自我认知与价值观重建社区矫正对象往往缺乏对自身认知和价值观的准确理解。
为了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课程和讨论活动,引导矫正对象反思和认知自身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找到改变自己的动力。
四、心理压力释放与管理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中会面临各种压力,如就业、家庭和社会认可等。
为了帮助他们释放和管理心理压力,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引导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艺术表达等方式。
此外,他们还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五、情绪调节与冲动控制社区矫正对象常常因情绪波动大、冲动行为频繁而导致再次犯罪。
因此,社区矫正机构需要开展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的相关训练。
这些训练包括情绪管理技巧的培养、冲动行为的认知转变以及应对挫折的方法,以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六、社交技能与人际关系建设社区矫正对象在长时间的服刑中往往与社会脱节,缺乏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他们恢复社交能力,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组织沟通技巧培训、合作训练和团队活动等,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规划与目标设定通过心理疏导,社区矫正对象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制定更有前途和有意义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教育培训,帮助对象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
家庭关怀为服刑人员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亲情 感召,帮助他们建立家庭联系和信任,增强述
家庭关怀有助于弥补服刑人员在家庭方面的 缺失,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改造效果。
通过家庭关怀,服刑人员能够感受到家庭的 温暖和支持,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改造效果 和生活质量。
案例三
总结词
社会支持和职业培训对服刑人员重返社会具有积 极作用,能够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评估与诊断的工具和技术
量表评估法
使用心理健康量表,如BDI(贝克抑郁量表)、STAI(状态-特 质焦虑问卷)等,评估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
心理测验法
使用心理测验技术,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了解服刑人员的 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和治 疗。
心理健康对改造效果的影响
01
02
03
改造态度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服 刑人员对改造态度消极, 缺乏参与感和积极性,影 响改造效果。
纪律遵守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服 刑人员违反纪律,增加监 管难度和改造难度。
社交关系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服 刑人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 社交关系,阻碍其融入改 造环境和重返社会。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
2023-11-06
目录
•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服刑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评估与诊断 •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 •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 案例分析: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
01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
心理健康对服刑人员的影响
心理压力
06
案例分析:服刑人员心理 健康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一:心理干预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影响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在刑罚的执行中,囚犯的心理状态极为重要。
对于即将面临刑罚的囚犯,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刑罚执行的效果。
临刑心理疏导方案就是为了让囚犯心理状态更加平衡,保护他们身心健康,也为刑罚执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临刑前的准备工作1. 开展心理评估在执行带有死刑、无期徒刑和长期徒刑的囚犯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
根据评估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疏导方案。
2. 建立疏导小组建立由心理专家、律师、狱警和医生组成的疏导小组,为囚犯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3. 掌握囚犯个人信息了解囚犯的个人信息和特点,包括职业、教育、家庭背景等,以便更好地制定疏导计划。
二、临刑心理疏导方案根据囚犯的心理评估和个人信息,制定相应的临刑心理疏导方案。
1. 心理疏导(1) 关注情绪波动在临刑过程中,囚犯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疏导人员需要关注囚犯情绪的变化,及时与囚犯交流和沟通。
(2) 鼓励与支持要鼓励与支持囚犯,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安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刑罚。
(3) 纠正误解许多囚犯对刑罚和判决有误解和误解,心理疏导人员需要进行恰当的纠正和解释,引导囚犯正确理解刑罚和判决。
2. 社会支持(1) 维护家庭联系在临刑过程中,家庭的支持极为重要。
疏导小组需要积极维护囚犯与家庭的联系,鼓励家庭来探望囚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 职业培训为将来解除刑罚后的生活做准备,在临刑前进行一些有益的职业培训,帮助囚犯在出狱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3. 医疗支持(1) 重点关注身体健康临刑过程中,囚犯身体健康容易出现问题,心理疏导人员需要与医生协作,重点关注囚犯的身体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身体问题。
(2) 提供药理支持在囚犯情绪出现异常、身体出现疾病时,心理疏导人员需要及时提供药物支持,保障囚犯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临刑后的疏导工作1. 进行后续疏导临刑后的囚犯仍然需要心理疏导的支持。
疏导小组需要定期进行跟踪和沟通,让囚犯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逐渐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心理疏导妥善化解服刑人员不良情绪——服刑人员陈某焦虑烦躁情绪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兰州监狱:董红梅【基本案情】陈某,男,汉族,41岁,甘肃省兰州市人,小学文化程度。
1991年5月因犯盗窃罪,被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2007年7月20日因犯盗窃罪、销售赃物罪,被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八千元(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七千元;犯销售赃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千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七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现在兰州监狱服刑,2008年7月23日入监,2010年9月20日减刑一年一个月,现余刑二年。
陈某曾经在所有干警眼中一直算是一个非常配合的服刑人员,而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好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一个让其他服刑人员都非常羡慕的家庭,陈某年迈的父母,非但没有因为他被判刑入狱而放弃他,她的妻子更是独自抚养孩子,多年来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这些都让他在万分感动之余,也不禁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在监狱中好好改造,积极表现,争取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早日出狱,融入社会与家人团聚。
在服刑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负面变化,主管队长发现他话少了,老是在监道里走来走去,也不跟同犯进行沟通。
起初,只是见他很沉默,仿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后来,开始变得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横鼻子竖眼,最后甚至发展到了与其他同犯发生口角争执的地步。
对于他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管教民警既焦虑又担心,焦虑在于怕他一时的冲动想不开,毁掉他之前所有劳动改造的成果,担心这样下去对他本人和监区都有害处。
为了能够尽快了解清楚他突然发生变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管教民警决定申请服刑指导中心专业心理咨询介入,并开始安排他在网上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
陈某于09年3月3日第一次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接受了心理疏导帮助,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学专业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与求助者陈某进行沟通,经过几次咨询终于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让求助者陈某很快就敞开了心扉,把心里的苦闷尽数倾倒了出来,在咨询中他们发现求助者陈某出现焦虑、烦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陈某的妻子与他的父母和妹妹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融洽,妻子来探监时总是哭哭啼啼的,给他说一些自己在外面生活的不愉快等等这样一些话,并有提出离婚的意向,对他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一次咨询中陈某这样说:“刚入监的时候,家里人都挺好的,也没什么波动,,经过一年多以后,妻子在外面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家里人生活不是很融洽,给我提出离婚的意向。
我想自己年龄也大了,好不容易有个家,可现在眼看希望又要破灭了。
所以,有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甩的想法。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对该求助者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认为家庭矛盾主要是婆媳、姑嫂矛盾,一般男性心胸比较宽阔,能包容一切;另外,年轻人思想灵活,容易沟通,只要先疏通陈某父亲和妹妹的认知,然后由父亲和妹妹用亲情的便利关系做母亲的工作,问题就不难化解了。
寻找到切入点后,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及时向监狱领导和陈某监区的民警反映了陈某的情况,得到领导同意后,大家相互沟通配合,本着依法治监,确保狱内安全稳定,营造和谐社会,服务大局的理念,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休息日立即起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以利于化解陈某的消极情绪。
酝酿成熟后马上与陈某的妻子、父亲、妹妹取得联系去接见室与他们沟通。
原来,陈某入狱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一直与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虽然他的妻子一直对公公婆婆非常孝敬,但三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在生活习惯、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在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终于爆发了出来,在与公婆发生争执后,陈某的妻子受不了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借着一次探监的机会,在陈某面前哭诉了一番,虽然直到探监结束陈某的爱人也没有再说什么,可这一次的见面,却在陈某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他害怕妻子最终会因为承受不住压力选择离他而去,他害怕年迈的父母从此无人照料,更害怕自己出狱之后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们意识到,虽然陈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可问题的症结却不在陈某身上,而要想让陈某继续安心服刑,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化解他妻子与父母之间的家庭矛盾,排除他的后顾之忧。
陈某的父母与妻子虽然存在着矛盾,但毕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小分歧,而在对待陈某的态度上,他们却惊人的一致表示关心。
另外,父母、妻儿的生活情况也是陈某心里最为牵挂的。
于是,服刑指导中心的干警又用DV机将陈某在监狱中的生活情况,劳动改造中积极要求进步的状况一一记录下来,并带着这份影像资料走访了陈某的家。
当陈某的家人看到这一份来自监狱的特殊礼物,再加上他们耐心细致的调节与疏通,陈某的父母与妻子很快摒弃前嫌,并重拾和谐家庭的氛围与欢笑。
为了让陈某能够在第一时间直观地感受到温馨的家庭氛围,他们又将陈某父母与妻儿的生活状况,以及亲人们对他的支持和劝告记录下来(妻子:每个人都有走错路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他一次机会,但是希望他自己能够争取改正这个错误,就是重新做人。
最不容易的还是他的父母,这么大岁数了,我心里也特别愧疚,我觉得他对父母的愧疚应该更多,希望他自己能够想明白这些道理。
母亲:现在我们也希望他积极改造,快点回来,对我们大家也好,对他们小家也好,这样我们一家人就团聚了,一河的水都开了。
)带回监狱放给陈某看。
看到影像资料的陈某,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与担忧,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那个积极要求进步的他。
两年多来,通过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民警们的辛勤工作与咨询过程中的疏通、启发帮助,求助者的人格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他在不断地成长,无论从思想上、情绪上、行动上都发生了乐观、可喜的转化。
陈某欣慰的对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们说:“我刑满释放后一定照一张全家福送给你们!”现在的陈某在劳动改造之余,想的最多的就是服刑期满后他要如何与家人一同将生活经营的更加有滋有味,做一名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焦点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在监狱环境下的特殊运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特殊的咨询关系,促进个体生活更加幸福,情绪更加积极,人格更加完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本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使每一位服刑人员在服刑期内更加阳光,积极,健康的改造,使每一位服刑人员在刑满出狱时人格更加完善,力求使每一位服刑人员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来的生活中,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兰州监狱成立服刑指导中心,并将“专业心理咨询”模式引入工作方法当中,在监狱建设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务实,走出探索与进步的新路子。
但是,由于“心理工作”在我国仍然不完善,公众的信任与接收度较低,其在监狱环境中的应用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探索,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颇多,仅在此案例中就突出了一下焦点问题:一.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造成对心理咨询的排斥。
首先我们的管教民警对“心理咨询”的接受与信任度不高,服刑人员在监狱相对闭塞的环境里更加对这项工作认识不清。
比如:某些管教干警认为:干了半辈子管教工作,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只靠她们几个女民警几个月所学的一点心理知识,动动嘴皮子,陪犯人聊聊天,能解决什么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服刑人员认为,觉得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神经病才去心理咨询,害怕别人说闲话等等原因,造成求助者被动来咨询的局面。
从而耽误化解不良情绪的时机,让不安全隐患在监狱蔓延、滋生。
本案例中陈某最初接受摄入性会谈的理由仅仅是由监区强制安排来咨询,本人抱着完成监区咨询任务这么简单与无知的态度走进心理咨询室。
这一问题仅靠服刑指导中心的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才可以解决问题,让求助者意识到问题后自己积极主动申请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工作对个体辅助作用在监狱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工作的经典诠释——助人自助。
但是对于在监狱关押的服刑人员来说,这样的心理咨询工作必定有其局限性,这样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我们工作的最大障碍。
从本案例中寻找一些线索,陈某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关系危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缺失,这是服刑人员普遍遇到的问题,同时这样的问题对服刑人员的伤害巨大。
家庭关系危机使其在改造过程中看不到希望,极大的打击其主动性,改造的内部动机受挫,然而仅凭一己之力改善家庭关系对一名服刑人员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情况下要求来访者自助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样,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无能为力感又极大的挫伤了陈某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定带来人格方面深层次的伤害。
综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要求服刑指导中心的工作务必主动介入求助者的问题解决与干预治疗。
另外,从深层次的角度思考,服刑指导中心需要得到必要的法律权利对监狱管理进行部分干预。
也许服刑指导中心是否具备监狱管理话语权这个问题犹如心理咨询师是否具备处方权一样值得人们激烈讨论,但相信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与法制体系是大家所期望的。
【处理结果】一、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求助者进行多次心理疏导,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提高其适应能力,并不断完善其人格。
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与求助者的家属沟通并进行家访,妥善化解家庭矛盾,消除服刑人员的后顾之忧,化解了不稳定因素,使其安心服刑改造。
以上处理结果对提高监狱教育改造质量,消除监管安全隐患,营造文明和谐的监管环境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启示与经验】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民警妥善运用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疏导、化解此起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引发陈某焦虑烦躁情绪的案例,是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投入工作以来为服刑人员答疑解惑,化解不稳定因素的典型案例之一,该案的成功疏通诠释了“执法为民”的深层内涵,展示了监狱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光辉形象,是对监狱工作人道主义原则的灵活运用,是社会主义法治执法为民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监狱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造刑事犯罪分子。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刑事司法制度的的改革,要求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犯罪,必须关注罪犯的个体特征、再犯罪可能及再社会化的进程。
如何丰富和发展罪犯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增强罪犯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水平,把罪犯改造成为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使其再社会化后能适应社会、适应家庭、成为刑罚执行机关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新课题。
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
如本案例中服刑指导中心民警疏导服刑人员家属的认知并前往服刑人员家里进行家访的实例。
因此,监狱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程序正义、保障人权等先进的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监狱执法的各个环节,从而使监狱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监狱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