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环境学期末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期末总结

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城市的根本性质:以人为主体城市生态环境✧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的性质1.综合性✧研究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研究单个要素和整个系统2.边缘科学特性✧介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3.二重属性✧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重性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生产功能;②生活功能;③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整体性原理;○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3主导因子原理;○4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原理;○5限制因子与耐性定律原理;○6生态位原理;○7生态平衡原理;○8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原理;○9生态演替原理;○10人与自然统一性原理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之总和。

生存条件: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那些生态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或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与耐性定律原理✧限制因子:生态因子中最易阻扰和限制生物生长、繁殖的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时,就会使生物衰退或不生存。

生态幅:各类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或称耐受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他们在温度、湿、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即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城市生态学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⑴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⑵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⑶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控方法⑷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⑸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节机制2、简述黑箱理论,白箱理论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成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3、简述同心圆增长理论这是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

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

过去,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馆或饭店等。

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等,以公寓住宅为主。

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存在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食物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意义:食物网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控制链环,可以保持食物网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链和减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加链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优化,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减链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人口和环境、灾害和防范、景观生态和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理等方面都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黑箱理论和白箱理论的区别:黑箱理论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关注输入和输出的信息,而白箱理论则深入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揭示系统的整体特性。

同心圆增长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城市发展的模型,探讨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方式,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在于,进展演替会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产生生产力由低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而逆行演替则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步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例如,封山育林往往导致进展演替,过度放牧或乱砍滥伐则导致逆行演替。

人口的社会构成可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扶养人口。

基本人口包括工矿交通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在册人员;服务人口包括为本地区服务的企业单位,文教、医疗和商业单位的在册人员;被扶养人口包括未成年、未参加工作和丧失劳动力的人。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人口密度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加重人的生理和精神压力,降低生活水平,恶化环境质量,使犯罪率上升;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当增加人口密度将有助于降低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减少运输量,节约能源,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提升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系统工程:是一大类新的工程技术总称,是对系统进行组织管理、解决系统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

(是工程学进入系统发展时代以后的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稳态结构:指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的功能结构。

(指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的功能结构)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负责的旅游活动。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2、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所有生活植物的总和。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生态系统:指由生境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系统: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绿色和紫色细菌、蓝藻)。

消费者:异养生物,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需要保护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2. 废弃物处理: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 空气质量:生态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例如,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建设绿化带、推广清洁能源等。

4.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保护城市水体环境,防止水源污染。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1. 合理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智能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节能性能。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3. 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注重绿色环保材料的选用,建设绿色屋顶、绿化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交通运输1. 公共交通:生态城市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

2.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生态城市要鼓励人们步行、骑行出行,建设便捷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友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减少汽车排放。

3. 低碳交通:生态城市要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水资源利用1.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

2. 水资源利用: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

3. 防洪减灾:生态城市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蓄存设施,加强城市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五、能源利用1. 清洁能源:生态城市要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一章引论∆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城市生态学_重点复习

城市生态学_重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1、生态平衡;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2、环境影响评价;又叫环境影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3、城市景观;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城市人口迁居;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城市: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城市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12、城市林业;指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城市生态学考点

城市生态学考点

城市生态学考点1、城市生态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例如水、食物、能源、土地、交通等)和生态关系(例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2、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命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无生命成分(太原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4、生态系统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太阳光照到地面上,产生两种能量形式:一种是热能,另一种是光化学能。

(P27)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消散过程。

它始于生产者的初级能量固定和转化,至于还原者功能的完成。

流动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岩石圈,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腐殖质。

磷从岩石圈中释放出来,最终又沉积在大海中并转变为新的岩石。

7、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移动量成为流通率。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质量周转时间=1/周转率8、生态因子影响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影响着群落的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作用方式: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9、克拉玛依、大庆、东营、锦州等为石油工业占主导的城市。

伊春、牡丹江等为森林和木材加工占主导的城市。

(P58)10、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城市内外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生产出产品的能力。

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次级生产,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文艺产品及相关服务)。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与特征
2.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3.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与覆盖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
2.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估方法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
3.城市气候与气候变化
-城市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及调控
-城市气候适应策略与技术手段
4.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
-城市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5.城市环境污染与废物管理
-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
-城市废物产生与管理
-城市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对策
三、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与样地分析
2.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模型与模拟方法
4.空间统计与定量分析
5.案例研究与综合评价方法
四、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支持城市规划与设计
3.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4.为城市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1.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生态红线与生态保护优先
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
通过复习以上提纲,可以系统化地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与应用。

同时,也需要理解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以便对未来的城市生态学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见。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促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与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随着城市化进展,城市土地利用和开发的活动日益频繁。

过度利用和乱占土地导致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绿色景观被破坏,城市水体受污染,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

2、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噪声等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破坏生态环境。

3、城市污染问题城市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城市废气排放、噪声污染、化工污染等都会污染空气、水体、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资源。

4、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是由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的。

由于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管理缺陷,导致城市环境无法得到合理调控和管理。

二、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是一个既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也考虑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

城市生态学强调城市生态环境要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科学实践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以便建立城市良好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具备以下基本理念:1、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是以可持续性为前提的,因为长期而不断的城市发展可以有效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

2、生态效应原则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体现的生态效应原则也常重要。

不仅需要关注城市生态的纳米生态效应,也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等,以便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增加。

3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城市生态环境必须注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美学融合的关系,使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环境美化密切结合,促进城市的宜居性,以便建立生态文明、加快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重点

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构成系统至少应具备3个条件:①有许多成分;②各成分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③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述生态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

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何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

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主宰者。

2.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4.是自我维持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5.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6.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7.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简述信息的作用及城市的信息功能。

传递知识: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等传递情报;军事、科技、经济情报的掌握往往居有利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功能: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有序的信息。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不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因而其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除了自然系统本身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营养结构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有些什么特点?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热。

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1.显热交换:大2.潜热交换:小3.城市的贮热量:大4.热平流量:忽略5.光合集能:少很多城市报导城市降水量多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

(完整)城市生态学复习重点

(完整)城市生态学复习重点

城市生态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田园城市理论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

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扇形理论赫特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是仍保持了居住区的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他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该方向发展。

黑箱理论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白箱理论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征.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Linderman 的“百分之十定律”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

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城市气候在大城市的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城市动物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为城市动物。

城市生态学重点要掌握的内容A2010.5.26

城市生态学重点要掌握的内容A2010.5.26

城市生态学——05风景园林一、名词解释1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的一门科学。

2 生态适应:指植物适应于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构成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生态适应”。

3生态因子:是指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有作用的环境因子4生活因子:是指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

5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温室效应、建筑物的热效应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各种热量排放的影响,导致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且越中心温度越高的现象。

6 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热岛效应及各种建筑物的水效应的影响,导致城市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掉,使得城市空气湿度比郊区干燥,水分条件比郊区差,且越往市中心越干燥的现象,称之“干岛效应”。

7环境质量:指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

8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鉴定和描绘的过程。

9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地排放出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持续一段时间,破坏了大气中原有的物化平衡体系,导致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类和各种生物受到危害的条件。

10 生态系统:一定地段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单位。

11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种绿化、建筑物、公共设施的空间排列方式。

12斑块:是指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13 廊道(走廊):指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地表区域。

14 本底:(基质)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是最显著的。

15干扰斑块:在一个本底里面由于受到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最大特点是消失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恢复为本底。

16 残余斑块:周围环境被破坏只保留下一块非线性的地表区域。

17 引入斑块:人们向一块地表或某一地域引入生物或各种非生物设施所形成的各种斑块。

18城市人文景观:指人类为了某一种目的而部分地或整体地改造自然景观,并建造人类所需要的自然与人造景观的综合体。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生态的概念及特点城市生态是指城市环境、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总体状况。

城市生态是研究城市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生态学科,包括城市地理、城市气候、城市植被、城市环境、城市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生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二、城市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主要涉及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导致城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破坏;信息化带来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服务的更新,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新的挑战。

三、城市生态问题及影响城市生态问题主要涉及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城市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匮乏、能源资源的稀缺等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湿地的退化、森林的减少、草原的退化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包括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结构退化等,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冲击。

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上升、降雨量减少等,对城市农业、城市水资源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城市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绿化、水体治理、空气治理、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

城市绿化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林荫道、城市花园等,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水体治理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等,改善城市水质、水量,保护城市水资源。

空气治理主要包括工业锅炉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净化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

垃圾处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业固废的利用等,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城市生态学》重点笔记

《城市生态学》重点笔记

《城市生态学》重点笔记----86f31528-6ea5-11ec-afd7-7cb59b590d7d《城市生态学》1.生命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

2.能量流是指通过食物网在系统中传递和耗散能量的过程。

3.十分之一定律营养级之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这就是生态学中作为“十分之一定律”。

4.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5.顶级群落是一个平衡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群落,即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形相适应的群落,因此也是个稳定的群落。

6.演替三个特征(1)继承是社区发展的有序过程。

它在某个方向上有规律地发展,因此可以预测;(2)演替是自然环境变化的结果,但受群落自身控制;(3)演替是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7.人口动态,包括数量动态、空间动态、人口调节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对策。

8.门槛9.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

10.11.12.13.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

自主性是生态系统对各种内部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的过郑。

十四城市化的特点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的增加,绿地的减少,人们生活习惯的相应改变。

15.城市化的好处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便捷的通讯和集中的信息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的发展;城市良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周到的公共服务、便利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机会。

十六世界八大公害事件①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马斯河谷事件”②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多诺拉镇的“多诺拉事件”③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④ 1952年伦敦的“雾霾事件”⑤ 1961年日本的“Siri市哮喘事件”⑥ 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⑦ 日本富山县“骨病事件”⑧ 日本北九州“米糠油事件”17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1)城市的物流基本上是线性的,物流链很短,通常从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霍华德(E. Howard) 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

现代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现代生态学最关心的三个领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书P14)食物链原理生态学中: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广义:企业互相联系在一起。

城市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原料,是互相提供的。

城市的各个组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形的联系。

各组分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职业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包括:(1)资源承载力(2)技术承载力(3)污染承载力城市生态学研究思路系统思想全面的、连贯的、灵活的看问题。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反馈机制系统研究思路:黑箱研究思路白箱研究思路灰箱研究思路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

从能量流动来说,次一营养级的生产力与前一营养级的生产力的比率。

生境(habitat):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1)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

3、耐受性定律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适应范围。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能源的生产结构:从总生产量分析能源结构。

能源的消费结构:从消费量分析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

(2)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剧增资源匮乏: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自然灾害虽然引起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超城市化和超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章城市人口城市化(urbanization):(书上定义太多不知道用哪个)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表现为两种形式:(1)城市数目增加;(2)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四种类型: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分布。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征在城市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

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实现了城市人口稳定有序的增长。

归功于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

限制迁移政策对人口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1)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必然联系,影响了城市聚集效益的充分发挥。

(3)妨碍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岗位空缺。

城市人口迁居(一)60’s中期以前的人口迁居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移入城市,可能向城市中心区聚集,迫使其他人向外移动,开始入侵和演替过程;同时高级住户不满意现有住宅而移向新住宅,并引起低级住户的移动;还有一些人的迁居是因为结婚、生小孩、年老等对住宅空间产生特定需求所致,但所有这些移动都要受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工作地点的制约。

(二)60’s中期以后决定迁居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

内部压力: 住户的需求与期望。

外部压力: 住宅与环境特征.(住宅大小与质量、邻里、相对位置)。

内外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发生迁居。

第五章城市环境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 或称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如农田、水库、林场、牧场、城市等。

城市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城市水环境的特点(1)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2)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特点——组成城市水环境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结合成了有机的整体。

(3)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特点——每个城市的水环境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self purification capacity)或环境容量。

城市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足以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

城市植被(urban vegetation): 城市植被是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

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木、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城市植被的特色(一)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环境改变了植被的生境。

如城市地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大气污染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

所以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

(二)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城市植被区系成分应该与本地区原生植被相同,但受人为影响,其组成较原生植被少,且因人为的喜好,有一些外来物种归化率(外来种占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较高。

城市绿化应该适地适树。

(三)植被格局的园林化:城市植被的组成、结构、布局均受人为规划的影响。

(四)结构单一化:物种减少,树龄(级)受人为影响。

(五)演替偏途化:城市植被的形成、更新及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因此,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城市植被的功能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城市动物的概念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为城市动(urban animal),而把与人类共同(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觅食的动物称为城市野生动物,含原地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和从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野生动物。

它们与人类伴生(companion)。

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城市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对城市野生动物的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相当密切。

种的数量的改变:城市动物在种的数量变化比较突出。

如果排除人类圈养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的话,城市野生动物种的数量与城市中人造物程度成负相关,即城市中人造物程度越高,野生动物种的数量越少。

种群特征的改变:城市野生动物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组成和性比等。

种群大小的改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野生动物种在城市区域内总的数量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种群的区域分化或合并,使得每一活动种群的数量的改变。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灾害(urban disaster)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类型主要有:1地质灾害:地震、崩滑流、地面变形、开挖工程、水土流失、风沙尘暴、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洪涝2火灾3各种交通灾害4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1)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

(2)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

(3)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有三种理解。

A、美学意义上B、地理学上的理解C、景观生态学的理解。

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景观的概念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对景观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区域景观----更注重的是相互作用的系统)。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外观形态。

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及外观形态。

在城市景观中,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核心,所以,城市景观是由若干个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组成。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element)。

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1、斑块(嵌块体——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最小景观单元)2、廊道、走廊——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土地。

3、基底(本底)——matrix :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在景观功能上起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城市景观结构要素特点斑块:城市景观中的斑块,主要指各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不同功能分区。

廊道: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

本底: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