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65ef5e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2.png)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ACC/AHA/ESC 2003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1c9f9a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a.png)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制定的一种临床操作方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旨在统一诊疗标准,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治疗的可能性,同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中医临床路径已经应用于多个专业,并覆盖了104个病种。
这些病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其中24个专业涉及的一些病种及其中医临床路径。
1. 内科专业:1.1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1.2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1.3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胆囊炎、慢性肝炎等;1.4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外科专业:2.1 外科创伤病:骨折、脱位、切割伤等;2.2 外科感染病:蜂窝组织炎、脓肿等;2.3 外科性肿瘤病: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3. 妇产科专业:3.1 妇科炎症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3.2 妇科肿瘤病:卵巢癌、子宫肌瘤等;3.3 孕产期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4. 儿科专业:4.1 儿科感染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水痘等;4.2 儿科消化系统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等;4.3 儿科呼吸系统病:肺炎、哮喘等。
5. 骨伤科专业:5.1 骨科创伤病:骨折、半月板损伤等;5.2 骨科综合病:骨质疏松、颈椎病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种,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和病种也有相应的中医临床路径。
例如眼科专业的青光眼、白内障等;耳鼻喉科专业的中耳炎、鼻窦炎等;皮肤科专业的湿疹、银屑病等。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病种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等;其次,通过专家组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然后,将制定好的中医临床路径应用于具体患者身上,观察疗效并不断完善;最后,通过实践总结,不断修订和优化中医临床路径。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70e1389f01dc281e43af0b5.png)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总3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d008f7b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6.png)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XXX发布了2019年版的224个病种临床路径目录,其中第一篇是耳鼻喉科临床路径。
该篇目录包括以下疾病: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中隔偏曲、分泌性中耳炎、甲状腺肿瘤、慢性鼻-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腺样体肥大。
第二篇是妇产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过期妊娠、计划性剖宫产、完全性前置胎盘、医疗性引产、产钳助产、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子宫腺肌病(全子宫切除术)、自然临产分娩、足月胎膜早破行分娩等疾病。
第三篇是骨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尺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踝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踝骨折、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下端骨肉瘤人工假体置换、踝关节骨折、颈椎病、胫腓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膝内翻、胸椎管狭窄症、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
第四篇是呼吸病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肺脓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胸膜间皮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自发性气胸等疾病。
第五篇是口腔医学临床路径,其中包括单纯性疱疹、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念珠菌病、乳牙慢性牙髓炎、乳牙中龋、腮腺多形性腺瘤、舌癌、下颌骨骨折、下颌前突畸形等疾病。
第六篇泌尿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2、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3、针对膀胱肿瘤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4、针对前列腺癌的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路径。
5、针对肾结石的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临床路径。
6、针对肾上腺无功能腺瘤的腹腔镜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7、针对肾盂癌的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8、针对输尿管癌的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https://img.taocdn.com/s3/m/2ade6a6131b765ce050814e2.png)
专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风湿免疫科 风湿免疫科
备注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备注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病种 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 截肢后康复 肩关节不稳康复 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 肘关节损伤康复 跟腱断裂术后康复 踝部韧带损伤康复 原发性脊柱侧弯康复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aea358c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4.png)
临床路径(23个专业346个病种)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六、肾内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七、内分泌
10个临床路径病种
九、神经外科18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骨科2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卜一、泌尿外科12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二、胸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三、心血管外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四、妇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五、产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七、小儿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八、眼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九、耳鼻喉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口腔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卜一、皮肤性病科11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二、肿瘤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三、精神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83de58b71fe910ef12df85a.png)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I42.101)。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3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 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4d24d0a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6.png)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本文档介绍了内科领域中常见的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
以下是每种临床路径的简要概述和相应的表单样本。
1.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是针对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肺炎、哮喘等)制定的一套治疗流程。
下面是相关的表单样本:-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诊断记录表- 治疗计划表2. 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治疗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心电图记录表- 药物管理记录表3.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涵盖了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过程。
下面是相关表单样本:-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消化系统检查记录表- 胃肠道手术记录表4. 肾脏疾病临床路径肾脏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肾脏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肾功能监测记录表- 透析治疗记录表5.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激素治疗记录表- 血糖监测记录表6. 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血常规检查记录表- 输血记录表7.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涵盖了各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中风、癫痫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神经影像学检查记录表- 康复治疗记录表8. 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抗生素使用记录表- 感染监测记录表以上是内科领域中常见的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的简要介绍。
这些临床路径和表单样本有助于规范化治疗过程,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
![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https://img.taocdn.com/s3/m/2fd4b3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a.png)
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引言:在现代医学领域,心血管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管理工具,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将对心血管病的临床路径进行深度研究与解读,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病的挑战。
1. 什么是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一种系统性和标准化的医疗管理工具,旨在为医生、患者和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临床路径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进行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
2. 临床路径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病是一类复杂的疾病,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异常。
临床路径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院资源的浪费。
3. 心血管病临床路径的制定流程制定心血管病临床路径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心脏科、内科、放射科等。
制定流程包括收集病例资料、制定治疗方案、评估临床效果等。
通过制定流程,可以确保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心血管病临床路径的实施与评估为了确保心血管病临床路径的有效性,需要对其进行实施和评估。
实施过程需要指定专门的责任人和实施时间表,并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
评估过程可以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从而评估临床路径的效果和改进空间。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心血管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健康问题。
临床路径的应用对于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患者个体差异性的考虑。
加强对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以确保其在不同病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总结:心血管病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病的挑战。
通过详细的制定流程和实施评估,可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b52be8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b.png)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分析病情、确立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跟踪评估治疗效果,中医临床路径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24个专业和104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
专业一:消化内科1. 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主要采用草药治疗,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穴位按摩等辅助方法,调整胃肠功能。
2. 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清热解毒、护胃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配合针灸和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
3. 胃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治疗,同时辅以针灸和中药外治等方法,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专业二:呼吸内科1. 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重视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治疗原则,通过草药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等方法,缓解炎症症状。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临床路径结合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改善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专业三:内分泌科1. 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以调节气血、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等方法,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下症):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
专业四:外科1. 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外治、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促进骨骼愈合和缓解疼痛。
2. 慢性脊柱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中药调理、针灸和理疗等方法,减轻脊柱疾病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业五:泌尿科1. 慢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调节肾脏功能,减轻肾炎症状。
2. 肾结石:中医临床路径通过草药治疗和推拿按摩等方法,帮助患者排出结石,缓解尿路疼痛。
专业六:心血管科1. 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缓解心绞痛症状。
2. 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以草药治疗和针灸调理为主,通过调整气血平衡,控制血压水平。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41597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5.png)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心内科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是指针对心内科常见疾病制定的临床诊疗方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并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心绞痛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
心绞痛的临床路径指南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内容。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指南,可以提高对心绞痛的识别和治疗,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中断引起的严重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的临床路径指南包括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紧急处理、药物治疗、早期康复和长期管理等内容。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指南,可以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及管理水平,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机体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临床路径指南包括心衰的分类、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内容。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指南,可以规范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心力衰竭的住院次数。
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引起的心脏节律紊乱的疾病。
心律失常的临床路径指南包括心律失常的分类、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内容。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指南,可以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识别和治疗,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心包炎心包炎是心包膜炎症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
心包炎的临床路径指南包括心包炎的分类、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内容。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指南,可以提高对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减少心包炎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6.高血压高血压是血压持续升高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的临床路径指南包括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内容。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指南,可以规范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1)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1)](https://img.taocdn.com/s3/m/136e6c3502768e9951e738ac.png)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89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0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35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41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57
推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69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95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417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453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461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491
老年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509
脑 病 科
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3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的康复和锻炼
□配合康复训练
□配合健康宣教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健康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痫病(颞叶癫痫)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颞叶癫痫的门诊患者。
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63f32c289eb172ded63b71e.png)
卫生部印发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2011-1-17 点击:252212月21日,卫生部办公厅通知,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的房性心动过速、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主动脉夹层、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心房颤动介入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等心血管内科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已经完成并下发。
全文如下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7953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2.png)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中医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具备了治疗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优势。
本文将就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加以阐述。
一、肝胆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为患者进行病史及身体状况详细询问,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诊断: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检查,来诊断肝胆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3)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并辅以西医药物。
(4)观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如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随访,倾听患者宣泄情绪,纠正生活习惯,做好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
2、诊疗方案(1)肝炎:治疗方案根据实证、表里、振奋解毒规律,选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填精补气等治疗方法。
(2)脂肪肝:选用明目、解毒、加强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的治疗方案,辅之以适度的瘦身及运动,对脂肪肝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心血管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及病史详细询问,采集病例信息。
(2)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3)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辅之以西医药物治疗。
(4)随访: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与锻炼。
2、诊疗方案(1)高血压:选用扶正固本、清热祛瘀、通络行血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冠心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疗法进行防治,寻找治疗久远、安全有效的方法。
(3)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针对个体化选用中药、针灸、调理饮食等治疗方法。
三、呼吸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病史详细询问,辨证施治。
临床路径专业分类
![临床路径专业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b4dae1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4.png)
临床路径专业分类
1. **内科临床路径**: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泌尿科等。
这些路径适用于内科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诊疗。
2. **外科临床路径**:涵盖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泌尿科等。
外科路径主要涉及手术治疗的疾病。
3. **妇产科临床路径**:适用于孕产妇保健、分娩管理、妇科疾病诊治等。
4. **儿科临床路径**:针对儿童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如儿科感染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
5. **肿瘤科临床路径**:用于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6. **精神科临床路径**:涉及精神疾病的评估、治疗和管理。
7. **急诊科临床路径**:适用于急诊患者的快速评估和处理。
8. **老年科临床路径**:关注老年人常见疾病和特殊健康问题。
9. **五官科临床路径**:包括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10. **介入科临床路径**:涉及介入治疗的疾病,如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路径专业分类,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地区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细分或定制特定的临床路径。
此外,临床路径的分类还可以根据治疗阶段(如术前、术后)、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等因素进行划分。
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诊疗流程、控制医疗成本,并为患者提供标准化、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生和医疗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诊断,选择合适的临床路径进行治疗。
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临床路径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和最佳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首选。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0/20.1/20.9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气分析、脑钠肽、D-二聚体、血沉、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3)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者)。
(七)选择用药。
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对拟行介入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
3.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
(1)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24小时内常规口服。
(2)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静脉滴注维持,病情稳定后可改为硝酸酯类药物口服。
(3)钙拮抗剂:对使用足量β受体阻滞剂后仍有缺血症状或高血压者,如无禁忌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5.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心律失常时应用。
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
如无低血压等禁忌症,应在24小时内口服。
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如需要进行手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3.手术内置物:冠状动脉内支架。
4.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必要时可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5.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监测、心电图、穿刺部位的检查。
6.必要时,介入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
7.介入术后第1天需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
必要时根据病情检查: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超声心动图、胸片、血气分析等。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观察患者心肌缺血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继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况。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血流动力学稳定。
3.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4.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冠脉造影后转外科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等待二次PCI或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病情危重。
4.出现严重并发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科时间:年月日时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Duke活动平板评分)、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2.基础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适应证为:(1)严重心绞痛(CCS分级3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2)经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3)心脏停搏存活者;(4)有严重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5)血管重建(PCI或CABG)的患者,有早期的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或无创检查提示较大面积心肌缺血,且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可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糖尿病伴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CABG疗效优于PCI。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适用于择期PCI者,不适用于STEMI发病<12小时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脑钠肽、D-二聚体、血气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
(七)选择用药。
1.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2.抗血小板药物:(1)无用药禁忌证的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替代;(2)行介入治疗者,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对介入治疗术中的高危病变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3.调脂药物: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
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5.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八)手术时间为入院后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3.手术内置物:冠状动脉内支架。
4.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必要时可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5.术后处理:(1)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穿刺部位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