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阐释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社会交往、价值取向等方面,是一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专门学科。
中国文化心理学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易经》、《庄子》、《孟子》等古典著作中对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引入和发展,中国文化心理学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中国文化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二是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研究,包括中国人的情绪表达、人际关系、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三是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人格心理障碍等问题的研究。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挖掘,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促进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促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心理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三是增进民族文化自信,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当前,中国文化心理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在增加,中国文化心理学需要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心理学需要更加重视对国际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和本土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包括经典著作的研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加强对中国人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心理学应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维普资讯
塑童塾金塑蔓
20 5 0 2.
法接受老一代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 ,于是两代人被阻 者和工作者积极地面对 ,然而心理学 的应用研究在 目前
隔在时代的两端 , 在观念上不能交流,在情感上无法沟 的中国社会 ,却依然显得十分尴尬和步履维艰。虽然心
通。
理学研究远离社会实践的问题 ,早就引起了我 国心理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 的社会化进程在某种 研究者的警觉 ,19 年 ,《 91 心理学报》就 曾邀请部分著 程度上就是成人化 ,成年人在引导下一代社会化进程 中 名心理学家就 “ 心理学如何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表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代沟现象的大量存在却严重阻 自己意见。教育部在 19 98年的本科专业 目录调整时 , 碍了两代人思想感情 的交流 ,造成 了当代教育的困惑 , 将心理学专业调整为三个 ,其 中一个就是应用心理学。
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 ;6 .6 %的大学生在 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显著。以美国为例 ,2 世纪 3 年 7 2 0 0 心情 不舒 畅 时找 不到 朋友 倾 诉 ,感到 孤 立 无援。【 代,由于工业化进程和政府政策的失当,各种社会问题 ”2 J “ 很多调查和中小学 生的自我报告表明 ,中小学生中普 如种族 歧视 、家庭破裂 、贫困人 口增多 、失业 队伍庞
在社会转型中,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是不可缺少的内 济调整发展 、社会问题解决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一大
容。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 :美 国犯罪 以工人为例。在社会转型前,政府通过强制权力保证工 心理学会、家庭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美国行为高等科学
特征, 这些基本特征一起构成了 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 顺, 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 “ 。社会的政治、 型” 经济、文化、 心理各个方面处于不 经济的转型, 导致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国家统计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的重要意义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的重要意
义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对设计与产品的使用、接受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在中国这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家,设计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设计心理学可以帮助中国设计行业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心理反应。
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消费习惯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需要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国用户进行深入的心理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其次,设计心理学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师可以深刻理解用户的感知、认知和情感需求,从而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差异化创新,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最后,设计心理学可以促进中国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设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根本上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设计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产品的重复设计和投入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在中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帮助中国设计行业更好地适应本土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 1 -。
试论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方向
人 文 论 坛162INTELLIGENCE························试论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方向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赵 丹 王宏伟摘 要:心理学的本土化最终要体现为本土心理学。
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力量,它促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现实化。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应该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想, 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只有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西方心理学等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反映中国人特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中国心理学 本土化 古代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一、心理学本土化的涵义从上世纪开始,在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中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本土化运动。
怎样在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采用适合本国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国人的心理现象, 则代表了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心理学的本土化最终要落脚于本土心理学,本土化只是实现本土心理学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和环节。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以本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中合理的成分进行改造,使其融于本国社会文化并成为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
这才是对心理学本土化的合理理解。
二、本土心理学的兴起探讨和研究本土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中异军突起的一种趋势,这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中的‘回归革命’”。
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新兴力量,它促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现实化。
考察西方学者对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国学者辨清其涵义并进而形成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的共同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本土心理学》一书的主编、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希勒斯(Healas) 认为,心理学陈述的是人的本性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
究 。譬 如 , 政 治 心 理 学 中 经 常运 用 的 实验 方 法 、 调 查 方法 、 文 献 研 究 方 法 等 等 。理 论 方 面 , 如 果 面 临 共 同
的研 究 对 象 . 基 本 可 以借 鉴 和 移 植 这 些 理 论 , 尤 其 是 国 际 关 系研 究 所 涉 及 的 一 些 理 论
这 就是 能够 解释 和解 决一 些特有 的政 治现 象 . 只 有 与 中 国 的 现 实所 结 合 . 才 能 不 被 中 国 的 现 实所 抛 弃
政 治 心 理 学 中 国化 的 过 程 中 . 我 们 必 须 注 意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的 问题 即要 分 清 西 方 的 一 些 发 展 路
J u 1 .2 0 1 3
‘ ‘ 政治 心理学研究 的中国化 ” 专题
主持 人 : 季乃 礼 教授
主 持人 语 : 探 讨 政 治心 理 学在 中国的发 展 , 首先要 有 判 断 的标 准 , 否 则 仅 仅 依 靠 自 己的 直 觉 , 或 者
自 己的 臆 想 , 很 难 使 政 治 心 理 学在 中 国有 所 发 展 判 断 的 标 准 主 要 有 二 : 一 是 放 眼 西 方 政 治 心 理 学 在 西方 已经有近 百年 的发 展历 史. 直 到 现 在 已成 为 政 治 学 中一 门重 要 的 分 支 学科 因此 我 们 可 以 借 鉴 西 方政 治 心理 学的 一些研 究成 果 . 尤其是 重要 的理 论 、 研 究 的 方 法 二 是 立 足 于 中 国 国情 中 国 政 治 心 理 学 的 发 展 要 结 合 国情 . 这 是 政 治 心 理 学 在 中 国发 展 的 最 终 出路 政 治 心 理 学研 究 的 中 国化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意 义 和 实 践 意 义 具 体 来 说 , 只 有 政 治 心 理 学 的研 究 与 中 国的 政 治 实 践 相 结 合 , 才 能 最 终 发 展 出具
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后 现 代 思 潮 的 核 心是 消 解 、 壤 和批 判 现 代 文 化 , 破 其主 旨是
有 自然 的 、 物 的存 在 特 性 , 生 更有 文 化 的 、 合 的 本 臂 特 征 社
徙 研 究 封 象 来说 , 必 须 既 考 虑 不 同文 化 背 罱 下 人 耘 心 理 就 活 勐 的 共 性 舆 差 异 , 要 考 虑 不 同 文 化 背最 下研 究 者 舆 被 又
[ y wod ] Idg n u s c oo y;Pot d r im ;C ieeidg nz t np y h lg Ke r s n ie o sp y h lg smo en s hn s n ie iai s c oo y o
2世纪 8 o o年 代 中后 期 , 现 代 心 理 学 思 想 明 始 在 西 后 方 心 理 擎界 逐 渐 典起 和 傅播 。后 现 代 心 理 擎 思 想 是 以封 现
【 黼键弱】 本土心理 擎; 后现代主羲 i 心理 学的中圆化
I dgn u y h l g n ieel dg nz to fPsc oo yRee r h o n n ie o sPsc oo ya dChn s n ie iaino y h l g sa c .Z uQi.Edu ainFa ut Ja g i r lU— ct cl o y, in x No ma
蚌 向社 官 文 化 模 式 的 心 理 科 学靓 峙 , 来越 多的 心 理 学 家 越
现 代 心 理 擎 , 别是 科 学主 羲 心 理 晕 , 主 旨是 掳 连 缘 、 特 其 重
局 部 和 尚 本 土 化 , 反 叛 心 理 擎 研 究 的 美 圈 中心 主 羲 的 揭 即
“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与应用,是对中国心理需求的呼应和满足,是对西方心理学研究的补充和发展。
一方面,心理和谐的提出与推进,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引领和启迪,如儒家的仁爱、中庸、礼治思想,佛家的慈悲、内观、禅修方法,道家的自然、无为、至道观念等等,这些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人格、情感、行为上都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和谐正是借鉴和融入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整合和创新,使之成为人们心理健康的源泉和支撑。
例如,心理和谐注重在行为原则、情感体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构建和谐、公平、高效的人际关系,强调身心的平衡、自我悦纳、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减轻和调解人类痛苦和矛盾的心理机理等等。
这些理念的应用和传播,不仅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认同,也有助于深化民众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高,丰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评估等领域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
另一方面,心理和谐的发展与普及,也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和盲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挖掘方向。
传统的西方心理学注重对个体心理机制和个体差异的研究和应用,而对于人际、社会和文化因素等更广泛的、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研究门槛较高,研究工作也尚有不足。
如今,随着心理和谐的提出和研究,中国心理学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多,先进的心理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借鉴、比照和应用。
尤其在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组织管理、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心理和谐的研究成果,对西方心理学研究更好地本土化和中国化,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重构方式。
总之,心理和谐的提出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创新运用和继承发扬,也是对西方心理学研究的补充和发展。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为世界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 囤 分 类 号 : 8 B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g 52 (0 2 0 0 8- 0 1 0一 1 8 20 ) 卜一 0 0- 3
Pr l m s i he Pr c s f t y hO O i a s a c ob e n t o e s o he Ps c J g c J Re e r h Chi s ne e
ter s ac a k t e r a h e e r h of s h o y f we k;t e lc fr [o tIt i k n n f s c】 } h s h a k 0  ̄ ir h n i g e }:t a s a c r e r c te e e rh c sa es a t r d;c iia r — rt l c
Ab ta t src :Atp e e t h r aesx man p o lmsi h r c s fp y h lgclr sa c iee Re e rh s be t r s n t e e, i i rb e nt ep o e so s c o o ia e e rh Ch ̄ s sa c u jcs t r t
CH EN Q i h u z u,GUO elb n W l i
( e De a 【l n /E u a in,W e z O l a h t o lg ,3 5 2 e z o Chn Th p rr e io d c to l n h i Tc c e s C l e 2 0 7 W n h u e ia
t e pr e s0 p c ogy r s a ch Chi s h oc s sy hol e e r ne e n g tt ke a i h a ppr ra e n e Nle op it l N tr N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1. 引言1.1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人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学科领域。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并非简单地将西方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心理学方法,探索中国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强调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旨在促进中国人心理健康和文化自信。
1.2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心理特征,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促进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跨文化交流和跨学科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供重要支撑。
1.3 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多样且丰富的。
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借鉴了西方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调查方法等,同时也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研究方法,如基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开展研究。
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情绪表达、认知方式等方面,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和塑造。
在方法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倡导跨学科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机制,丰富研究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理解。
在内容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涵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的个体与集体关系、中国式的情绪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国教育报2024年心理学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
中国教育报2024年心理学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2024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中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分析、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压力来源多样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层出不穷。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效应对压力,提高心理韧性,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时间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有限。
再次,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合作和支持。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教育政策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合作等。
这些政策努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教育实践各地教育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心理剧表演等。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
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形成多方共同努力的局面,以促进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论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
论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这门学科不断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由于心理学这一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主要都在欧美地区,所以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很难直接适用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因此,如何将心理学本土化也成为了当前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将围绕“论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文化与价值观念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直接引用和研究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很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人民的心理现象,进行心理学本土化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本土化,就是在现有心理学基础上,通过吸收、理解、改变和创新,使其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特点和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方向1. 心理学本土化理念的确立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心灵、心理活动的学科。
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越来越广,理论体系也更加丰富。
但是,由于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在欧美地区,体系和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构建的。
而我们在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时候,必须在其基本理念、观念和方法方面进行改变,使其更符合中国心理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现实需求。
2. 心理学的文化解释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偏见和误解。
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引入文化解释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使得心理研究不再受到文化的束缚。
3. 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中国人民在理解自我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通常会更注重集体价值、社会联系和关系,这样就与西方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观念发生了冲突。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关 系
“ ” “ ” 中 国 文 化 心 理 学 的 一 个鲜 明 的 观 点 , 破 与 立 足 那 么这 种 “ ” “ ” 破 与 立 是建 立 在 对 主 流心 理 学 尊 重 的 批 判 基础 之 上 来 阐述 的 , 中 包 括 五 对 “ ” “ ” 其 破 与 立 的关 系 , 分 别 是“ ” 性 立 ”人性 ; 破 ” 验 一 理 性 理 论 模 式 , 破 物 “ 经 “ ” 立 文化 研 究 范式 ;破 ” 体 论 ,立 ” 化 相 对论 与 建 构 “ 本 “ 文 论;破” 元 论 及相 关 假 设 , 立” 系论 及 相 关 假设 ; “ 二 “ 关
第1 0卷 第 3期 2 1 6月 00年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I NI RS T AL OF JXIU VE I Y
V0 . 0 11 N . O 3
Jn 2 0 u . 01
文章 编 号 :62— 7 8 2 1 ) 3— 0 5— 17 65 ( 00 0 0 3 2
论 中 国 文 化 心 理 学 及 其 本 土 化 意 义
赵 欣欣 姜 永 志
摘 要: 文化心理 学的兴起既有历 史原 因也有现 实原因, 主流心理学的衰落与心 理学的文化 转向给文化 心 理 学的 兴 起 提 供 了新 的 契 机 , 时也 给 了 中 国 心 理 学 家 重 新 审 视 中 国 心 理 学 发 展 的机 会 。 通 过 对 文 化 心 同 理 学 兴起 的 阐 述 来提 出一 些 中 国心 理 学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的 发展 思路 。 关键 词 : 化 心 理 学 ; 视 角 ; 究策 略 ; 土化 文 新 研 本 中 图分 类 号 : 8 0 B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观乎人 文 , 以文成 天 下” 中国文 化一 词便 来源 于 , 一 此 , 的 意思 就 是 文 治 与 教 化 之 意 。 叶 浩 生 先 生 对 当代 它 心理学 的发展做 了较 深 的剖析 , 证主义心 理学在 其发 ’ 实 展 过 程 中受 制 于其 方 法 , 而显 得 力 不 从 心 , 2 从 0世 纪 9 0 年 代 开 始 , 后现 代 主 义哲 学 多元 文 化 论 的 影 响 , 理 学 受 心 开 始 向文 化 转 型 , 理 学 者 开 始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市 视 主 流 心 心理学 , 主流 心 理 学 也 看 到 了 自己 的一 些 局 限 性 , 些 学 一 者 开 始 自我 反 思 。 就 在 此 时 一 方 面 实 证 主 义 的 困 境 凸 显 , … 方 而 受 多 元 文 化 论 和 文 化 哲 学 的 影 响 , 睡 了 另 沉 10多 年 的 文 化 心 理 学 开 始 觉 醒 , 始 作 为 一 种 心 理 学 0 开 研 究 取 向 与 主 流 的 实 证 主 义 心 理 学 开 始 一 同为 心 理 学 的 发展做出贡献。 中 国 文 化 心 理 学产 生 的现 实 意 义 文 化心 理 学 的 产 生 具 有 深 远 的现 实 意 义 , 方 面 是 一 对 主 流心 理 学 的背 叛 , 为 他 们 在 哲 学 基 础 和 方 法 论 上 因 是 背道 而驰 的 , 一 方 面 则 是 对 主 流 心 理 学 局 限 性 或 是 另 困境 的 的必 要 补 充 , 所 研 究 的 是 实 证 主 义 心 理 学 所 看 它 不 到 的或 是 所 不 愿 触 及 的 内 容 , 此 是 对 其 力 不 从 心 的 因 必 要 补 充 因而 实 证的 科 学 心 理 学 与 文 化 心 理 学 在 一 开 始 就 不 是 对 立 的 , 化 心 理 学 只 不 过 是 从 心 理 学 研 究 的 文 新 视 角来 为我 们 人 类 心 理 的优 化 做 出贡 献 的 一 个 心 理 学 分支 。纵 览中国文化 心理学 文化 的意 旨 , 是存 反对 主 它 流 心 理 学 的 霸权 主 义 基 础 之 上来 建 构 的 , 流 心 理 学 的 主 哲 学 基 础 是 秉 承 了 自然 科 学 实 证 主 义 的还 原 论 、 定 沦 、 决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 方 法 论 是 继 承 了 自然 科 学 的 实 证 主 义 其 研 究 的 客 观 性 、 测 量 性 、 重 复 检 验 性 。一 个世 纪 以来 可 可 心 理 学 就 是 在 这 种 哲 学 基 础 和 方 法 论 的 基 础 之 上 来 开 展 研究的 , 虽然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 , 是实证主义心 理学独 但 霸 天 下 的 背 后 也 有 着 无 尽 的 痛 苦 , 实 证 主 义 的 局 限 性 即 越来越 凸显 , 其科学地位逐渐开始动摇 , 后继心理 学取向 或 流 派 对 其 造 成 的 冲 击 与 影 Ⅱ 要 求 它 要 重 新 鼙 合 或 是 反 向 思 其 删 论 体 系 。 那 么 巾 国 文 化 心理 学就 是 站 这 样 一 种 态 度 卜来 建 构 文 化 心 理 学 的 , 基 本 思 路 是 从 文 化 心 理 其 学 对 主 流 心 理 学 的 批 判 人 手 , 出 文 化 心 理 学 的 元 理 论 引 及 其最 基 本 的 观点 , 所 以 选 择 这 个 角 度 是 因 为 , 化 心 之 文 理 学 所 反 对 的就 是 它 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 往 也 是 主流 心 往 理学的局限所在 , 而他 反 对 的 对 立 面就 是 他 所 要 确 立 和 坚 持 的 。就 足 在 这 种 批 判 与立 论 的基 础 之 上 层 层 递 进 逐 步展开的: 二 中国文化心理 学的 独到 之处一“ ” “ ” 破 与 立 的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的重要意义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的重要意
义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设计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在中国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当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多样化的国家,设计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习惯和喜好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在设计电商平台时,可以通过用户调查和心理分析,了解用户购物时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从而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设计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深入了解人类的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更具有亲和力和用户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在设计手机应用时,可以通过对用户行为和互动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应用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最后,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设计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还可以通过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性。
例如,在设计汽车时,可以通过对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分析,打造具有独特品牌形象和高附加值的汽车产品。
总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国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文化背景,提高产品
的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设计心理学的应用和研究也将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综 述・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张大均Ξ(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胥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近20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不但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其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领域拓展及研究取向的中国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二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四是致力于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服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研究 我国教育改革 推动作用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但真正发展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近20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跟踪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沿,针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将大批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近20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1.1 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日臻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继恢复了《教育心理学》课程。
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心理系、教育系以及相关专业的第一本全国性统编教育心理学教材。
此后,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展了科学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如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3),《教育心理学》(1988),《学与教的心理学》(1990,皮连生主编修订的第二版1997,第三版2003);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1989);陈琦等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1997);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全国教育硕士教材,第一版1999,第二版200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1999);冯忠良等编写的《教育心理学》(2000);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2002);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2005)等。
论学校心理学的中国化
学 校 心 理 学 是 西 方 心 理 学 的 一 个 应 用 分 支 学 科 , 在 西 方 文 化 土 壤 中生 长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 今 是 天 我 国 在 中小 学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 全 面 提 高 要
学 生 的心 理 素 质 , 善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状 态 。 我 们 改
方 的先 进 思 想 和 技 术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 我 们 不 能 但 照搬 西 方 的 理 论 和 做 法 。 因 为西 方 的 文 化 与 学 校 的情 况 和 我 国 有 很 大 的 差 异 , 以 学 校 心 理 学 的 所
理 的 发 展 。 学 生 首 先 要 有 健 康 的 肌 体 和 良好 的心
的 教 育 需 要 学 校 心 理 学 。 近 十年 我 国心 理学 界 的 专 家 们 在 这 方 面 做 了 很 多 工 作 , 拿 来 ” 多 西 方 “ 很 的理 论 和 技 术 , 出 版 了 一 系 列 专 著 和 教 材 , 并 已取
得 一 定成 绩 。
今 天 发 展 我 国 的 学 校 心 理 学 , 鉴 和 吸 收 西 借
今 天 我 们建 立 和 发 展 我 国 的 学 校 心 理 学 , 取 西 汲 方 的理 论 思 想, 鉴 其具 体技 术 是 非 常 必要 的。 借 “ 山之 石 , 以 攻 玉 ” 这 有 助 于 我 国 学 校 心 理 学 他 可 , 事 业 的 建设 和发 展 。
( ) 立 和 发 展 我 国学 校心 理 学 的 必 要 性 二 建 1 建 立 和 发 展 学 校 心 理 学 , 保 证 学 生 全 面 . 是 发 展 的 需 要 。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 先 是 身 体 和 心 首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评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评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朱智贤主编的一本心理学研究书籍,它对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本书引领我们走向了中国特色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方向。
下面我将总结该书的主要观点,并评价其价值和意义。
首先,本书认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领域必须有自己的、本土的理论框架。
作者指出,现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结果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领域无法完全适用。
因此,应从中国儿童青少年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出发,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量化研究方法。
其次,本书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育方法。
作者指出,中国的家庭和文化环境中存在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家长权威。
因此,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这种文化优势,采用亲和力和警惕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创造出宽松、激励、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此外,本书认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应该注重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作者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以“人人皆需关爱”的习惯为例,提出了“情感社会化”理论,强调了人际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该书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教育方法和设施的实用指南,这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朱智贤主编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对于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将西方心理学理论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探索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道路。
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_葛鲁嘉
2007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7第36卷第4期Jour nal of Shaanx i N ormal U 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ol.36No.4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葛鲁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心理学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
中国本土文化中并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而是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
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主要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
可以把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心理学本土化的热点与难题包括科学观的问题、本土契合问题、文化转向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方法论的问题、全球化的问题、原始创新问题。
心理学本土化的演变与趋势涉及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隔绝与交流、心理学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心理学发展的传统与更新、心理学演变的分裂与融合。
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就在于将其定位为文化的心理学、历史的心理学、生活的心理学、创新的心理学、未来的心理学。
关键词:心理学本土化;心理学中国化;本土化发展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7)04-0118-06收稿日期:2007-03-15作者简介:葛鲁嘉(1956 ),男,辽宁沈阳市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
一、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史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中国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是从西方引入的。
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
这主要可以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
第一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
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昌盛与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的重要意义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的重要意义设计心理学是针对人类作为使用者和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来优化设计和创新的一种学科。
在当下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需求的创新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设计心理学研究着重于人的需求和使用特点,有利于为用户创造出更为满足的设计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和运用设计心理学框架的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吸引力。
二、提高产品体验和品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品质和体验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心理学通过研究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更适合市场的策略,提高产品品质和体验。
三、降低设计成本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能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美誉度,也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通过进行心理学测试和评估,设计师们能够洞察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设计错误,优化产品设计,从而降低设计成本。
四、促进文化传承设计心理学可以将文化和自然特点融入产品设计中,从而促进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将文化特点、本土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让产品更具有个性化、时尚感和中国特色,也能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总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和设计现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心理,对产品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提高产品体验和品质,降低设计成本。
同时,将文化和自然特点融入设计中,促进文化的传承。
这些都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竞争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
作者: 林崇德;俞国良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193-198页
主题词: 心理学;中国化;过程;道路
摘要: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简略考察,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须经历验证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中特有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等,其基本途径是学习、选择、中国化。
在此基础上,探索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即面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研究心理学,加强心理学的现代化建设,使心理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1期2001年9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 R NA L O F HU N A N I ND U ST RY P OL Y T ECHNI CV o l.1 N o.1Sep.2001[收稿日期]20010824[作者简介]燕良轼(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阐释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国人心理素质所必须和中国文化资源与中国心理学家的优势等方面对心理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必要性[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Expounding the Necessity of Psychology Researeh Serving ChineseYAN Liang shi(Ps ych ology Dep.of Edu cation Scien ce Institute of Hu nan Nomal University,Changs ha 410081,Hu nan ,C hina)Abstract :Th is paper exp ou nds th e necess ity of p sych ology research serving C hinese fr om the point of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 ent inpsychology,necessity of promoting Chinese ps 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dvantage of Ch ines e cultural resour ce and C hinese psychologis ts.Key words :psychology res earch ;serving chines e;neces sity 中国人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奔向现代化目标。
显然这种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精神或心理生活的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中国人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创造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或心理生活。
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人们期冀利用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与技术准确有效地描述、解释、调控、预测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期盼心理学能更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希冀心理学在提高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在20世纪初踏上中国的国土后,尽管百年来为探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做出了许多贡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心理学始终无法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理生活中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真谛。
这一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一些曾经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有识的中国心理学家意识到了。
所以当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登陆之初,就有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必须中国化,要求中国心理学能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题目,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1]。
不仅如此,在1922年中国最早心理学杂志《心理》的创刊号上曾明确要求中国心理学者应从三个方面从事心理研究:“一、昌明国内旧有的材料;二、考察国外新有的材料;三、根据这两种材料来发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在1937年发表的《把应用心理学应用于中国》一文中,也提出中国的心理学者要应用心理学去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他强调:“我们不能把德、美或其他国家的心理学尽量搬来就算完事,我们必须研究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应该提倡应用心理学,还应提倡中国的应用心理学。
不能把它和实际社会脱离关系,我们所提倡的并不是欧美所现有的应用心理学而是中国实际所需要的应用心理学。
”[3]但是早期心理学家们对于心理学中国化的呼吁没有引起整个心理学界的应有的回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学中国化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的国际思潮又一次拉开序幕。
但这一次的首倡者是港台心理学家。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的论文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国化的一篇宣言。
他指出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与方向:(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4)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4]此后,以心理学中国化或本土化命题的研讨会、专著和论文集不断涌现。
物换星移,当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近百年后,我们又回到心理学中国化的主题,这绝不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旧事重提,而是赋有更新的时代意义。
一、心理学中国化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心理学中国化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决不危言耸听、小题大做。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对象的科学,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是揭示第1期燕良轼: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阐释11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原理与规律,从而有效描述、解释、调控和预测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促进人类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
但就现实的情况看,心理学距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甚至南辕北辙。
一句话,心理学还远没有达到人类的要求。
自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以西方人为研究考察的对象,所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它无法用来描述和解释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心理与行为。
换句话说,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是用来研究西方的心灵和用来改善西方人对西方社会文化条件的适应,但很难适应于其他文化。
尽管东西方的心理学家付出了许多努力试图使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种努力所得出的结论只能用“隔靴搔痒”或“削足适履”来形容。
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本土化的浪潮。
心理学家们逐步认识到,要建立“普遍的心理学”或“全人类的心理学”就不能漠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各国、各民族的心理学家试图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改造心理学,从而促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本土化作为一种国际思潮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是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在运用于世界不同文化传统所遇到困境而期图摆脱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心理学中国化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况且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当中,还蕴藏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这不仅是东方或亚洲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所以要建构适合全人类的心理学或进行心理学的整合与统一,而置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于不顾是无法实现的。
这一点就连西方心理学家都洞若观火。
如美国心理学家H.C.Tr andis 就认为:“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
”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就曾说过:“中国人是人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何改善他们是每一个希望人类美好的人不可能不感兴趣的问题。
”[5]但仅仅依赖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不可能准确、有效地获得“中国人的资料”的。
只有实现心理学的中国化才有望完成这一任务。
所谓中国化其实就是心理学在中国大地上的本土化。
当然对于什么是本土化,目前心理学界尚有许多争论。
杨中芳博士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本土心理学是英国兰卡斯特(Lancaster)大学的希勒斯(P.Heelas)和洛克(A. Lo ck)所带动的研究。
他们在1981年主编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本土心理学》。
杨中芳指出,这种狭义的本土心理学使用的是英文的复数(indig enous psychologies),是指存在于当地人头脑中许多与心理有关的看法及惯思,而非一门整体的学问。
广义的本土心理学使用的则是英文的单数(indig enous psychology),它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与行为的学问。
”[6]杨中芳认为,“这种广义的本土心理学正是目前一般在中国心理学界里赞成本土化的学者们所共同同意的终极目标。
”[7]心理学中国化是世界心理学本土化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土化思潮是科学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心理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心理学中国化也是心理学国际化的需要。
心理学中国化的进程就标志着心理学国际化或全球化的进程。
所以切莫以为提倡心理学中国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少数心理学工作者的夜郎自大,它实际上是心理学全球化、国际化所必须,其实质是心理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学中国化是提高中国人心理素质所必须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历史进程必然要求中国人具有现代化的国民素质,其中国民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中国国民的心理素质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积淀。
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时空内,中国人在不断地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生存压力中,在改造自然、社会与中国人自身的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结构的国民心理素质。
这些都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有学者曾将中国人的国民心理素质概括为13个维度44项。
具体内容是:仁爱宽让、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相信鬼神、达观超脱、天人感应、乐天知命、忠诚、孝顺、讲义气、重人情面子、重礼尚往来、讲信用、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洁身自好、知足常乐、修身养性、只求平安、与世无争、逆来顺受、顺从权威、顺从时势、两面性、循规蹈矩、生活节俭、尽职尽责、刻苦勤奋、追求财富、升官加爵、重智慧谋略、重才能技长、竞争意识、个人独立、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光宗耀祖等。
[8]我们不敢说这44项能够完整准确地概括出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心理素质,但仅从这样的概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心理品质才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有人说是中国古代的智慧点燃了现代西方文明的火炬,这绝不是夸张溢美之辞,只要看看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以及19世纪大思想家12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卷卡尔・马克思对中国古代三大发明的评价就十分明了。
培根当时并不知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他知道这些发明创造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一个伟人对于世界文明的影响有这三个发明这么大。
为什么呢?他说印刷术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字;火药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战术;指南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航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