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xx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授课时间:适用专业、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m n s z s p --221)(1)21)(1)i j s s T s T s ζττζ++++++ 极点形成系统的模态,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二章第三节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备注教学目的和要求1、会绘制结构图。
2、会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重点难点重点:结构图的绘制;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难点:复杂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突出重点,用分析举例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用数学图形描述系统的优点”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一)结构图的组成(约7min)1、信号线: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
2、方框:表示输入和输出的运算关系,即C(S)=R(S)*G(S)。
3、比较点:表示两个以上信号进行代数运算。
4、引出点:一个信号引出两个或以上分支。
(二)结构图的绘制(约40min)绘制:列写微分方程组,并列写拉氏变换后的子方程;绘制各子方程的结构图,然后根据变量关系将各子结构图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结构图。
例题讲解。
(二)结构图的简化(约46min)任何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各方框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方框结构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后,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1、串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2、并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3、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11()()1()()G ssG s H sΦ=4、比较点的移动: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比较点前移比较点后移5、引出点的移动: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常用自动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 互动:提问和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资料。
2. 计算机: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演示软件。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组成。
通过举例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等。
介绍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常用自动控制器原理和应用(15分钟)介绍常用的自动控制器,如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讲解其原理和结构,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
4. 课堂互动(5分钟)提问和回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检查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清晰性等。
3. 课程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2.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
3.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案例,用于分析和学习。
五、教学拓展1. 开展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自动控制实验室,实地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2024版】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名称(英文)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classical)实验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适用专业自动化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总学时90 实验学时18 总学分 5制定单位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制定时间一、实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自动控制原理》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是一门理论验证型实验课程,结合自动控制理论课开设了一系列相应的实验,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掌握控制理论。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典型环节的特性、模拟方法及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方法,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组成原理、调试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为以后的深入学习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验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序号实验项目学时数内容与要求实验属性必开选开1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2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电路构成所需要的系统仿真模型(传递函数)。
(3)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研究方法,观测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通过对典型电路分析和实验,掌握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建模方法和实验测定法。
验证√2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2 (1)掌握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技能。
(2)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瞬综合√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3)研究二阶系统阻尼系数ξ和自然振荡频率ωn与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
(4)按实验步骤绘出实验线路、标出原始数据,画出输出波形图。
3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2 (1)掌握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2)掌握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
(3)了解闭环极点的分布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综合√4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2 (1)学习测量系统(或环节)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
自动控制理论教案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经典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性能指标、数学模型以及常见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2. 学会建立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掌握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4. 学会常用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如P、PI、PID控制器;5. 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与性能指标;3.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4. 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 P、PI、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参数调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4. 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3. 实践环节:安排4课时进行实验室实践,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4. 考试形式:期末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工程案例,用于分析讨论;4. 实验室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用于实践教学。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温度控制系统;2. 案例二:电机控制系统;3. 案例三:液位控制系统;4. 案例四:飞行控制系统。
九、练习题库1. 选择题: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计算题:涵盖数学模型建立、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等方面;3. 简答题:考察对自动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理解。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3.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表示方法;4. 能够应用PID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和调节;5. 能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教案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共分为10个单元。
单元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单元二: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单元三:时域分析方法-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定性分析单元四:频域分析方法- 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Bode图和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单元五: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单元六: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Ziegler-Nichols调参法和Chien-Hrones-Reswick调参法单元七:校正与补偿- 系统的校正和补偿方法- 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的比较单元八: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裕度- 极点配置法和根轨迹法的应用单元九:多变量控制系统-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单元十: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利用MATLAB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 实际系统的控制实验设计和实施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计算机仿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具备设计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时域分析方法;四、频域分析方法;五、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六、校正与补偿。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掌握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了解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2)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2.2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表示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第三章时域分析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响应3.2 时域性能指标3.3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频域分析方法4.1 复频域的基本概念4.2 频域性能指标4.3 常用频域分析方法第五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5.2 稳定性的判据5.3 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第六章校正与补偿6.1 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概念6.2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6.3 控制系统的执行器6.4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方法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实验设计: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于工程系统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教案分为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和教学总结五个部分。
一、导入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等。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1.引入控制系统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举例说明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温度调节器等。
-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如稳定性、精确度、鲁棒性等。
2.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输入、输出、传感器、执行器等。
-解释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器等。
3.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状态空间等。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电机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引入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4.控制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等。
-讲解先进的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优化控制等。
-针对不同的控制任务,介绍相应的控制算法和调参方法。
5.实验与仿真-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解答问题:教师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逐步分析其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四、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完成课后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3.准备下一堂课的报告,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电科电信西电版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电科-电信-西电版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性能指标及基本环节,掌握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方法,熟悉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框图表示、性能指标,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2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背景和实际效果。
2.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48课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40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
3.2 授课计划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授课时间和内容。
四、考核方式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
4.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论述题,占总成绩的7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自动控制原理》(西电版),作者:X。
5.2 实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
5.3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以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
六、教学内容与重点6.1 教学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6.2 教学重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与频域分析法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判据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七、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7.1 教学过程理论教学:通过PPT演示、板书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前言一、重要性1、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到电路、电机拖动、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动控制原理课不仅是高校控制类专业必修课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非控制专业也列入必修课,也各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
3、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技术,控制技术的的基础是控制理论,没有先进的控制理论就没有先进的控制技术。
二、本课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介绍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三大分析设计方法,并介绍校正的相关概念与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三、如何学好该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主要把握几个环节:1、知识的连续性,一环扣一环,及时消化理解;2、要掌握好电路、电机拖动及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3、加强作业练习,作好课堂笔记;4、利用好答疑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加强实践环节,上好实验课。
四、参考书1、卢京潮编著,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蒋大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3、谢克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4、杨自厚编著,自动控制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卢京潮编著:主要特点:(1)内容较丰富;(2)有系统仿真分析;(3)第一章有相关新知识。
蒋大明等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实例较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主要参考第二章和第五章内容。
杨自厚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设计方面讲述全面、系统。
(3)主要参考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内容。
五、学时分配(80学时)六、本课程自学内容1、动态误差系数(2学时)提纲:广义误差系数:动态位置误差系数、动态速度误差系数、动态加速度误差系数等。
要求:能求系统的动态误差。
所需知识:传递函数、稳态误差2、高阶系统(2学时)提纲:(1)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2)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估算。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4)学会设计简单的线性控制器;(5)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2.4 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3)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观测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共8章)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第一节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的萌芽:自动化技术学科萌芽于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进一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被提到了议程。
特点:简单的单一对象控制。
1. 经典控制理论分类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2. 现代控制理论3. 大系统理论4. 智能控制理论发展历程: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研究单变量的系统,如: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的速度;调整方向盘改变汽车的运动轨迹等。
⏹1945年美国人Bode出版了《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1948年伊万恩提出了根轨迹法;⏹1949年维纳关于经典控制的专著。
特点: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率域法,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而对复杂多变量系统、时变和非线性系统无能为力。
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究多变量的系统,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
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性指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
并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
⏹Kalman的能控性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
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研究“对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等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控制问题。
3. 大系统控制时期(1970s-)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
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4. 智能控制时期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控制上的应用。
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一、管理信息课程代码:制订人:所属系部:批准人:制订时间:二、基本信息学分:6学时:9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6 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先修课: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后修课: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原理与编程三、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3.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事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而《自动控制原理》是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课程之后,向学习专业课阶段过渡的首要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特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从理论上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从理性和感性上了解、熟悉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初步具备本课程应用能力。
3.2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
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
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解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区别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介绍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介绍自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数学模型的概念介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2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法2.3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离散系统的Z域表示法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稳定性概念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稳定性的判定标准3.2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介绍尼科尔斯-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3.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介绍离散系统的劳斯-赫尔维茨判据第四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4.1 控制器设计概述介绍控制器设计的意义和目标解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4.2 连续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介绍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方法4.3 离散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介绍离散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离散控制器的实现和优化方法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5.1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意义和目的解释仿真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5.2 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5.3 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6.1 状态空间的概念介绍状态空间及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解释状态向量和状态方程的含义6.2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表示法的基本原理解释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矩阵的概念6.3 状态空间分析法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法在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方面的应用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7.1 非线性系统概述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分析的重要性7.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数学模型解释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方法7.3 非线性控制策略介绍非线性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第八章: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应用8.1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释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8.2 鲁棒控制介绍鲁棒控制的定义和目标解释鲁棒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优势8.3 自适应控制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定义和原理解释自适应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九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优化9.1 系统实现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的意义和目标解释系统实现的方法和技术9.2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数字控制器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解释数字控制器实现中的主要技术问题9.3 系统优化方法介绍系统优化方法的定义和目标解释系统优化方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十章: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控制系统案例分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0.3 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案例分析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自动控制的概念与系统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是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自动控制工程(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工程(经典部分)课程教案自动控制工程(经典部分)课程教案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工程的经典部分,涵盖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学生将研究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应用于实践中的相关技术。
课程目标- 理解自动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研究掌握经典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 掌握使用传统控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培养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工程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1. 控制系统基础-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区别-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2. 传递函数与频域分析-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Bode图和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 频率响应和稳定性分析3. 经典控制器设计- 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PID控制器的设计和调整方法- 负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性能指标4. 系统校正与校正器设计- 动态校正的概念和方法- 系统校正的需求和实现方式- 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调整技巧5. 控制系统的优化-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目标- 最优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用优化方法改善控制系统性能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实例演示: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展示解决方法。
- 讨论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 作业练:布置课后作业和练题,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因素综合评定。
-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研究成果。
参考教材1. 《现代控制工程》(作者:杨红樱,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作者:何祖熙,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资料1. 讲义和课件提供的相关教材章节和内容2.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 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和案例分析以上为自动控制工程(经典部分)课程教案的大致内容和教学安排。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导论本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3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本章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和掌握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能确定被控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掌握根据原理图绘制系统方框图的方法。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5控制系统设计概论本章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2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和作用,区别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使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实际中所用的控制系统,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方式:采用工程实例和设疑方法引导学生用系统论,信息论观点分析广义系统的动态特征、信息流,理解信息反馈的作用。
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在讲述控制理论发展史引入我国古代指南车和“二弹一星”特殊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在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专业教育。
在讲述控制系统系统设计概论,引用转台转速控制和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设计实例,强化设计训练。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概念较多,多举事例说明,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吴秀华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孙亮,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年。
《自动控制原理》黄家英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自动控制原理》李友善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控制理论基础》王显正、陈正航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域对应的不同种类的数学模型,学会系统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求法,能绘制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会用结构图等效变换和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0.5学时)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0.7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分类方法(2)分类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线性、非线性、连续、离散、定常、时变等3、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史(0.5学时)1.控制理论胚胎与萌芽期2.经典控制理论的孕期与形成时期(Classical Control)3.现代控制时期(Modern Control)4.智能控制时期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0.2学时)1.基本要求的提法(1)稳定性(2)快速性(3)准确性●教学小结与拓展: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布置作业或思考题:简述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0.4学时)一、数学模型(0.2学时)1.数学模型的概念2.数学模型的形式3.数学模型的建立二、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0.2学时)举例说明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2-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1.6学时)一、传递函数的定义(0.2学时)二、传递函数的局限性(0.2学时)三、传递函数的性质(0.3学时)四、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0.3学时)1.零—极点表达形式2.时间常数表达形式五、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0.6学时)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一阶微分环节 4.积分环节5.理想微分环节 6.振荡(二阶振荡)环节 7.二阶微分环节8.延迟环节●教学小结与拓展: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简化举例讲解等效变换的应用二、信号流图及梅森增益公式1.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1)信号流图(2)信号流图使用的术语(3)信号流图的性质(4)信号流图的绘制(5)信号流图的等效变换2.梅森增益公式(1)梅森增益公式(2)举例(案例分析)●教学小结与拓展: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梅森增益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 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3.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4. 控制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5. 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6.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校正方法;7.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例子,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
4. 知识拓展:介绍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和其工作原理,以及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
5. 稳定性分析: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实践操作。
6. 性能优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性能优化的实践操作。
7. 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8.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案例或小组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10.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课件:提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材料。
2. 实验设备和器材:用于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3. 实际案例和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问题解决。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自动控制理论教案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学习常见的一阶和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4. 了解频率响应法及其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5. 掌握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的区别。
稳定性、线性、时不变性等基本性能指标。
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状态空间表示法。
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
差分方程和差分传递函数。
3. 一阶和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系统的暂态响应分析。
系统的稳态响应分析。
4. 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的定义和性质。
伯德图和尼科尔斯图。
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5. 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
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PID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整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 示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率响应法。
3. 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3. 案例:实际案例数据和示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习题集: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习题: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 课程报告: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状态空间法的进一步应用: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法。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
4.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案内容:课时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1.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2.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课时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 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法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课时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性能指标1. 稳定性分析与判据2. 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课时四:经典控制方法1. 比例控制2. 比例-积分控制3. 比例-微分控制4. PID控制器设计课时五:现代控制方法1. 状态空间控制2. 标准回路配置法3. 频域设计法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过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控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加强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次自动控制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建议:1.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授课时间:适用专业、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m n s z s p --221)(1)21)(1)i j s s T s T s ζττζ++++++ 极点形成系统的模态,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二章第三节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备注教学目的和要求1、会绘制结构图。
2、会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重点难点重点:结构图的绘制;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难点:复杂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突出重点,用分析举例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用数学图形描述系统的优点”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一)结构图的组成(约7min)1、信号线: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
2、方框:表示输入和输出的运算关系,即C(S)=R(S)*G(S)。
3、比较点:表示两个以上信号进行代数运算。
4、引出点:一个信号引出两个或以上分支。
(二)结构图的绘制(约40min)绘制:列写微分方程组,并列写拉氏变换后的子方程;绘制各子方程的结构图,然后根据变量关系将各子结构图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结构图。
例题讲解。
(二)结构图的简化(约46min)任何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各方框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方框结构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后,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1、串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2、并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3、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11()()1()()G ssG s H sΦ=4、比较点的移动: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比较点前移比较点后移5、引出点的移动: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引出点前移引出点后移例题讲解。
三、小结:(约3min)1、结构图的绘制2、结构图的简化四、作业:(约1min)P74习题2-17(c)(d),称为特征式;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部分。
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三章线性系统时域分析法第三章第一节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第三章第二节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备注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2、掌握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典型响应;3、熟练计算一阶系统性能指标。
重点难点重点: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典型响应;一阶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
难点:一阶系统的典型响应。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的方法突出重点,用分析举例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时域分析法的特点”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一)典型输入信号(约15min)名称时域表达式复域表达式单位阶跃函数1()t1s单位斜坡函数t21s 单位加速度函数212t31s单位脉冲函数()tδ 1正弦函数sinA tω22Asωω+(二)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约5min)5、动态过程:系统在典型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
6、稳态过程:系统在典型信号作用下,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
(三)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约20min)1、动态性能:(1)延迟时间t d(2)上升时间t r调上升过程。
(三)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过程分析 (约50min ) 1、 延迟时间:10.7d nt ξω+=2、 上升时间: r d t πβω-=3、 峰值时间:p dt πω=4、 超调量:2-/1%=e 100%πξξσ-⨯5、 调节时间: 3.5s nt ξω=例题讲解 (四)过阻尼二阶系统动态过程分析 (约20min ) 例题讲解(五)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 (约30min ) 1、比例-微分控制:超前作用,详细分析2、测速反馈控制:增加阻尼,详细分析。
举例分析比例-微分控制和测速反馈控制控制性能。
(六)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约30min ) 1、闭环主导极点距离虚轴最近且其附近无零点的极点,利用主导极点概念可以把高阶系统近似为一阶或二阶系统。
例题讲解2、高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近似分析 例题讲解三、小结: (约5min ) 1、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2、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3、 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过程分析4、 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5、 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四、作业: (约2min ) P134习题3-5,3-7ss e 与输入)(t r 与系统自身结构参数)(0s G sKv 有关 1、)(1)(t A t r ⋅=时: 01lim 11lim 1ss s ps A A Ae s s GH GH K →→=⋅==+++ 0lim ()()limp v s s KK G s H s s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0,1p K K νν=⎧=⎨∞≥⎩ 2、t A t r ⋅=)(时:201lim 1lim ss s vs A A Ae s s GH sGH K →→⋅==+= 1lim limv v s s KK s GH s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3、2)(2t A t r ⋅=时 23001lim 1lim ss s as A A Ae s s GH K s GH →→⋅==+= 22lim lima v s s KK s GH s-→→=⋅=——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表1 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例题讲解(三)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约25min ) 控制系统在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反映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由于在扰动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理想输出为零,故扰动n (t )作用下的输出端误差为()()n E s C s =-例题讲解(四)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方法 (约20min ) 1、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
(举例) 2、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积分环节。
(举例 3、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
4、采用复合控制方法(在第六章详细讲解)三、小结: (约5min ) 1、误差与稳态误差;2、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的计算;3、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4、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方法四、作业: (约2min ) P136习题3-15(3), 3-16(2)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四章第一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第四章第二节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备注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根据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绘制根轨迹重点难点重点:根轨迹方程;根轨迹的绘制。
难点:绘制复杂系统的根轨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加练习的方法突出重点,用分析举例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根轨迹法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一)根轨迹概念(约50min)1、根轨迹概念:当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到∞变化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例题:系统如图所示。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0.51)(2)K KG s H ss s s s==++根轨迹增益KK2*=。
闭环传递函数为:*2*()2Kss s KΦ=++闭环特征方程为:2*()20D s s s K=++=闭环特征根为:**1211,11s K s K=-+-=---当系统参数*K从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极点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
*K S1S20 0 -20.5 -0.3 -1.71 -1 -12 -1+j -1-j5 -1+j2 -1-j2∞-1+j∞-1-j∞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1)稳定性:对于任何*K,系统总是稳定的。
由*11nii mjj s p K s z==-=-∏∏ 可知,起点对应*0,i K s p ==,终点*,j K s z =∞=法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的分支数=max(m,n),连续且对称于实轴。
法则3: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n m >时,有(n m -)条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交点110n mi ji j p zn mδ==-=-∑∑渐近线与实轴夹角(21),0,1,1k k n m n mπϕ+==---法则4:实轴上根轨迹。
实轴上某一区域右侧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例题讲解法则5:根轨迹的分离点和分离角。
设分离点坐标为d1111()()nmi j i j d p d z ===--∑∑ 例题讲解法则6: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出射角ipθ:根轨迹离开开环复数极点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 入射角izϕ:根轨迹进入开环复数零点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11011180)180i im np ji ji j j j i n mz ji jij j j i θϕθϕθϕ==≠==≠⎧=+-⎪⎪⎪⎨⎪=+-⎪⎪⎩∑∑∑∑( 例题讲解法则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利用劳思判据求解1()()0G j H j ωω+=,令实部为0,求虚部。
例题讲解法则8:根之和。
11,2n niii i s p n m ===-≥∑∑ 三、小结: (约5min ) 1、根轨迹基本概念;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四、作业: (约2min ) P176习题4-4(1)(3),4-5(1),4-6(3)一、引入 (约3min ) 从“常规根轨迹和广义根轨迹的不同”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 (一)参数根轨迹 (约50min ) 以非开环参数增益为可变参数绘制的根轨迹称为参数根轨迹。
将1()()0G s H s +=进行等效变换为()10()M s AN s +=,则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11()()()()M s G s H s AN s =,按照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
例题讲解。
(二)零度根轨迹 (约50min ) 正反馈或者非最小相位系统中包含s 最高次幂的系数为负的因子。
正反馈满足:1()()0G s H s -=,即根轨迹方程为()()1G s H s =。
11*11()()2mnj i j i n i i mj j s z s p k s p K s z π====⎧∠--∠-=⎪⎪⎪-⎨⎪=⎪-⎪⎩∑∑∏∏相角条件模值条件———— 将180°根轨迹部分法则修改。
法则3:渐近线与实轴夹角2,0,1,1k k n m n mπϕ==---法则4:实轴上根轨迹。
实轴上某一区域右侧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偶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