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作者:李青竹张保亮李国臣杨亚洲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8期
摘要以周单9号、周豆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合理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2-6式玉米间大豆(2行玉米+6行大豆)为经济效益最佳的种植模式,为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最为合理的群体结构。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3;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34-01
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是一种优势的种植制度[1-2],合理的间作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找出与其生产水平和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最优行比的组合,构建合理的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以发挥间作套种的增产效益[3-4]。探索玉米大豆不同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产量的高低,以促进高产高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周单9号,大豆为周豆19号。
1.2 试验设计
2014年在河南省郑州育种站进行试验,设8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具体处理设置见表1。田间管理与常规生产相同。
1.3 调查与统计
1.3.1 生育期调查。穗期、灌浆中后期定点定株使用LP-8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叶面积指数、计算净同化率[5-6]。
1.3.2 生育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不同处理于玉米三叶期选取10株生长一致的植株挂牌标记。自三叶期至成熟期每隔10 d取样,从各小区选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测定。将样品植株分为叶片、茎鞘、苞叶和籽粒,在105 ℃杀青40 min后,于80 ℃烘至恒重,称其干重,然后计算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
在大豆生长期内分别于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取样,每个处理选取生长一致的植株10株进行测定,将样品植株分为叶片、茎杆(含叶柄)、荚果,在105 ℃杀青40 min后,于75 ℃烘至恒重,称其干重,计算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7]。
1.3.3 测产。玉米、大豆成熟期,统计各处理小区全部株数,随机取10穗(株)室内考种,按籽粒含水量为13%时测产,折算产量。
1.4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和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产量与产值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产量存在差异。其中,处理3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为4 083.0、2 049.0 kg/hm2,产值最高,达到20 865.3元/hm2,经济效益最大,为 16 312.8元
/hm2。处理8(单作大豆)大豆产量为2 629.5 kg/hm2,产值最小,为11 725.2元/hm2,经济效益最小,为8 995.2元/hm2。经检验,不同处理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2.2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
2.2.1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适宜的复合群体结构具有的优势首先表现在维持较长时期有较合适的叶面积。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3平均叶面积指数最(下转第39页)
(上接第34页)
大,玉米5.60,大豆5.26;处理7平均叶面积指数次之,玉米5.40,大豆5.23;处理5平均叶面积指数最小,玉米5.23,大豆5.06。处理3平均净同化率最高,玉米7.56,大豆5.26;处理7净同化率次之,玉米6.81,大豆4.92。
2.2.2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间作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关键,产量更与群体的结构有关。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3平均干物质积累最大,玉米561.3 g/m2·d,大豆45
3.5 g/m2·d;除CK1、CK2外,处理2平均干物质积累最小,玉米456.3 g/m2·d,大豆326.6 g/m2·d。
2.3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玉米、大豆个体生产力的影响
玉米以处理3千粒重、单株产量最大,分别为312.1 粒、211.2 g;以处理4、5的千粒重、单株产量较小。田间调查表明,当玉米行数为3行时,中间行表现较差,生长态势明显比边行差。
大豆以处理3(2-6式玉米间大豆,即2行玉米+6行大豆)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最大(95.7粒、26.1 g、26.3 g),以处理5(3-4式玉米间大豆,即3行玉米+4行大豆)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最小(75.3粒、22.3 g、18.6 g)。
2.4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玉米、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3为经济效益最佳的模式,经济效益为16 312.8元/hm2,较CK1增加67.52%、较CK2增加81.35%,产投比为3.58。处理1(单作玉米)经济效益为9 737.7元/hm2,比处理8(单作大豆)经济效益增加8.25%,产投比(1.79)最小。处理8(单作大豆)经济效益为8 995.2元/hm2,比处理1(单作玉米)经济效益减少7.63%。
3 结论
玉米大豆间作总产量的限制因素为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其中2-6式玉米间大豆为经济效益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6行大豆,是大豆的间作套种最为合理的群体结构。
4 参考文献
[1] 萧兵,钟俊维.农业多因素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332-361.
[2] 张训忠,李伯航.高肥力条件下夏玉米大豆间混互补与竞争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7(2):34-42.
[3]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养分的高效利用机理[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2):105-109.
[4] 梁江,陈渊,程伟东,等.优质大豆新品种桂夏2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5):417-418.
[5] 宋日,牟瑛,王玉兰,等.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86.
[6] 谢运河,李小红,王同华,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氮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4):54-57.
[7] 张仕新.玉米与大豆间作方式产量与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