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
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推广的理论分析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方法,也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玉米套种大豆种植,能够在稳粮的同时做到增收,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间作套种是影响株高、株型、叶片大小和光照响应的重要因素。
不同作物组成的合理复合群体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玉米与矮秆作物大豆间作或套种可以改善群体通风条件,并持续补充二氧化碳。
将玉米原有的平面采光改为立体采光,行间风速提高60%,二氧化碳浓度提高20ppm,提高光合效率;同时,还可以延长玉米的光合时间,从而延长玉米的总光合时间,从而提高产量。
本文以辽宁省朝阳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玉米间作套种大豆栽培技术,通过此技术的栽培,可有效利用降雨,光热等资源,达到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一、玉米宽膜覆盖间作套种大豆的好处1、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土地的增产潜力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玉米根系的80%都分布在土壤耕作层,通常只是对土壤上层的养分及水分进行吸收,而在田间间作套种大豆,则大豆植株可以对土壤下层的养分及水分进行吸收。
因此,将玉米和大豆进行搭配种植,能够依次吸收并利用不同层次及不同类型的营养,实现各取所需,相互补充,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种植土地的增产潜力进行提高。
由于大豆植株的根系具有固氮作用,因此可通过用养结合的种植,来提高农业后劲,利于农业的生产趋向良好循环的方向发展。
2、玉米间作套种大豆,能够充分利用种植地阳光与空间由于玉米植株高大,行株距较宽,在单作情况下,苗期个体绿叶面积小,不能充分利用空间,大部分阳光被漏射掉。
若种植密度过大,中后期由于大部分阳光被上部叶片吸收和反射,而下部叶片往往接受阳光不足,严重时会发黄早衰,从而影响产量。
而将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玉米行中的空间,减少漏光损失,在整个生长期间有利于作物分层、分时交替用光,改单一种植玉米时的平面采光为多面立体采光。
3、玉米间作套种大豆能够更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减少种植地的病害不同的农作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自然灾害抵抗的能力有所不同。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国内外生产情况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国内外生产情况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种植模式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豆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复合种植模式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热门领域。
本文将围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国内外生产情况展开分析,通过对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复合种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定义和特点1.1 定义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顾名思义即将大豆与玉米进行联合种植,通过优化两者之间的空间、资源和生长条件,实现互补优势,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1.2 特点(1)互补效应明显: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特性互补,大豆能够固氮、改良土壤,而玉米对氮肥需求较大,两者共同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保护环境:大豆种植具有降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作用,而玉米则可形成对土壤的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3)提高经济效益:大豆和玉米的复合种植可使农田产量得到提高,增加农民收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内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生产情况2.1 生产规模扩大当前,国内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河南、湖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的复合种植规模较大。
2.2 技术不断创新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方面,国内农业专家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广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种植模式,如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大豆-玉米轮作模式等,有效提高了农田综合效益。
2.3 生产现状及问题尽管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在国内得到了积极推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复合种植技术不够成熟、品种选择不当、种植管理水平不高等,影响了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
三、国外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生产情况3.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大豆和玉米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该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成熟,规模庞大。
据统计,美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已经成为其主要的种植模式之一,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引言玉米与大豆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互作可以提高田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一种典型的土地复合利用技术,可以在同一土地上同时种植不同的作物,使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劳动和投入成本,达到高产和高效的目的。
一、玉米与大豆间作的长期效益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也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与大豆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养分吸收分配特点,在同一田块上交替种植,可以有效避免土壤中某些离子元素过度累积,防止一些病害菌的大量扩散,从而增加玉米和大豆的耐病能力和生产量。
在长期的实践中,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增产25%以上。
在大豆生长旺季,通过光合作用和裸地覆盖,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有助于后期的秸秆还田和养分回收。
二、高产栽培技术1. 田间管理玉米与大豆间作要求田间管理必须科学、规范,要事先对土壤进行改良,优选耕种培肥技术,加强雨水的收集和充分利用。
在播种前要进行耕翻、耙平、加盐等措施,使土壤质地保持松散、通气、保温等性质,增强土壤吸肥水能力。
在生长期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喷药防治病虫害,合理、充足的施肥,选用适宜的化肥和有机肥料,用好小憩草、垫根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等特殊肥料。
化肥和有机肥料应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需要,分别施入。
2. 适宜品种适宜的玉米品种应提高单株产量,优化株形,具有耐旱、耐穴、耐病、耐冷等特点。
大豆品种要具有抗旱、抗病、耐穴、富含蛋白质等特点,要选用适宜的存活期和耐寒性强的品种,不宜选用生长期过长或生长期过短的品种。
3. 合理间伐玉米与大豆间作时,要进行适当的间伐和调整枝条。
在玉米进入副产期时,要将部分枝叶去除,以增加透光度和通风性,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成熟。
大豆在生长期适时摘掉顶花,使其主要叶片能集中在顶端,提高顶部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成本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成本玉米和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商品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农民们常常采用带状复合种植的方式进行种植。
本文就将从成本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经济效益及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1.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玉米和大豆种植的时期不同,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产量,降低单一作物种植所需的投入成本。
2.优化土地资源结构玉米和大豆在生长期间对土壤的要求不同,通过双作物的种植可以减少一些土壤病害,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达到优化土地资源结构的目的。
3.丰富产品多元化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还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有利于调节市场供给,减少单一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而且,玉米和大豆具有高营养价值,种植后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健康、更营养、更安全的食品。
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成本分析因为生长周期、生长适宜温度、适宜土壤、适宜水分、需肥量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点,玉米和大豆之间选择复合种植,经过整合、评估、总结等步骤,总体来看还是有成本问题需要考虑的。
1.土地提供费用由于复合种植需要占用双倍的土地面积,需要承担土地租金和地租方面的费用,这将会增加相应的成本。
2.种子投入费用在复合种植时需要同时购买玉米和大豆种子,这些种子的投入费用将会增加。
两种作物的品种选择、种子质量等也会影响成本。
3.农资应用费用农资应用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一环,需要施用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等,因此需要的成本也远高于单一种植。
4.机械及人工投入费用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施肥、灌溉及收获都需要机械以及人工,投入的成本也会较高。
同时,采用带状复合种植的方式,作物之间的距离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资源。
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复合种植的好处显而易见,降低成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建议——以德州地区为例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建议——以德州地区为例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两大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可以进行间作种植,通过相互配合,可以提高两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德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也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对这一技术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1.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德州地区是玉米和大豆的重要产区之一,由于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玉米-大豆间作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种植模式之一。
2. 种植技术逐步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是一种复合种植技术,对土壤要求较高,而在德州地区,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的推广,种植技术得到了逐步完善,为玉米和大豆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 经济效益逐渐显现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耕地成本,而且在生产效益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存在问题1. 技术推广不到位尽管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在德州地区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由于相关技术推广不到位,许多农民对这一种植模式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推广的难度较大。
2. 生产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对这一种植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种植技术的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3. 技术服务缺乏在技术服务方面,我们发现德州地区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缺乏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全方位支持,这对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建议1.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政府和农业部门需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宣传、讲座、培训等形式,深入农户,使他们了解和认识这一种植模式的好处和重要性。
2. 加强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加强对该技术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农户,提供个性化的技术培训和辅导,使他们能够掌握种植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2期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徐怀海(沂水县诸葛镇人民政府,山东沂水 276422)摘要:农业迅速发展,粮食需求量在不断增长。
如何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以适应我国的粮食消费需要,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利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科学的间作,可以有效地解决玉米与大豆之间的用地竞争,降低不同组合群体间的差异,形成轮作体系。
可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又能使农业的粗放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应用效果,以期给相关科研工作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效益分析0 引言大豆供需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食品和食用油安全,而大豆的高产量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项在传统耕作方式上,采用2~4列小株距玉米带状与2~6列大豆带间作栽培的新技术,实现了两个品种相辅相成的双丰型栽培模式。
与常规间作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应用上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1 技术要点1.1 选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中,选择合适的品种是关键。
为了确保植株的生长,应选用优质的品种,要根据本地的栽培条件、天气、环境等外部因素来选择特定的品种,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在选择大豆品种时,由于光照条件对低洼地区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因此应选择高产、耐倒伏、抗密集性好的品种,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少于50%,重10 g/粒,50粒/穗,以保证其在光照和空间上的要求。
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选用具有明显边际优势、对栽培方法适应性强、株型紧凑、高产、抗倒能力强、适宜机收的品种,其穗上部叶与主茎间的角度需为22°,株高260~280 cm,穗高95~115 cm,在生长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保证与大豆的共同生长。
1.2 播种技术1.2.1 适期早播保证品种品质后,应按照适期早播的原则,促进大豆的增产和品质。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指在夏季种植玉米作物的同时种植大豆作物。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良好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和产出效益。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在于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以采取人工混栽或者奇偶数行交替种植的方式。
在人工混栽时,玉米和大豆植株交错种植,相互掩荫,形成虫害和病害的抑制效应,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在奇偶数行交替种植时,即使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玉米和大豆的株行疏密不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照资源,增加产量。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在于严格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的风险,但仍需要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种植前,要进行彻底的土壤消毒和清理,清除病虫害源。
在生长期间,定期巡视,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
尽量选择耐病虫害的品种,同时合理药剂的使用,以减少药物的残留。
通过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保持玉米大豆间作的高产稳产。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在于适当的施肥和水分管理。
玉米和大豆是两种对养分需求有所差异的作物。
在施肥时要根据两种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合理配置肥料,避免产生养分竞争。
在水分管理方面,要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切忌干湿交替。
因为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容易导致病菌滋生,所以及时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产出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交错种植和掩荫效应的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夏玉米大豆间作还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环境效益,减少土地的利用强度,改善土壤质量。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农田的生态环境效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豆—玉米间套作主要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
042023.12大豆—玉米间套作主要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郝丹丹(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葫芦岛125000)大豆和玉米是农业生产中两种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广,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大豆和玉米种植比例不平衡,间套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土壤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更加稳定,还可以提升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1 大豆—玉米间套作栽培模式的优势1.1 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生长大豆和玉米的高度相差较大,可以利用的光能高度不同,可以提升光照的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能效,玉米植株较高,叶片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降低紫外线对大豆植株的损伤,促进大豆和玉米更好地生长。
1.2 有利于土壤增肥保墒 大豆根部有一种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元素转换为有机物,提升土壤肥力,让大豆和玉米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促进大豆和玉米生长,还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
玉米叶片繁茂且较大,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玉米叶片还可以阻挡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提升土壤中水分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大豆和玉米提供水分。
1.3 提升经济效益大豆—玉米间套作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大豆植株和玉米植株的高度和栽种位置不同,两种农作物可以互补,可以进行间套作,这种模式可以保障大豆和玉米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两者还可以为对方提供养分。
合理控制大豆和玉米之间的距离,可以获得更多的种植收益,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1.4 减少病虫害发生在实际的大豆—玉米间套作的种植中,可以进行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大豆和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产量。
2 大豆—玉米间套作的主要种植模式大豆—玉米间套作要充分利用光能,最适合的种植行的走向是南北走向,农作物可以获得最多的光能,才可以更快地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
2.1 夏大豆—春玉米套作夏大豆一春玉米套作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套作以167厘米和200厘米的对开带为主,近年来主要推广宽窄行分带种植、缩株距、扩行距等技术,带宽不变,春玉米行距40厘米,播种两行,株距20厘米左右,行宽130~160厘米,播种深度5厘米。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一种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它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土壤环境。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为农民种植提供一些参考。
一、玉米与大豆间作的特点1.相互促进:大豆是一种豆类植物,它具有固氮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而玉米的高秆特性可以提供遮荫,降低大豆的地面温度,从而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2.节约成本: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从而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
3.增加收入: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1.合理的品种选择: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时,需要选择适合这种种植方式的品种。
玉米要选择高效籽粒品种,大豆要选择旱地适应性强的品种,这样才能发挥两者的优势。
2.合理的播种密度: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时,要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保证两者之间的距离适当,避免相互竞争。
通常情况下,玉米和大豆的行距分别为60厘米和30厘米,这样既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又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
3.合理的施肥措施: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中,施肥是至关重要的。
在播种前要进行基础施肥,保证土壤的养分供应,同时还可以适当施入含有磷、钾和微量元素的肥料,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4.合理的管理措施:在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中,合理的管理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灌溉和杂交种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够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5.合理的收获时间:在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中,合理的收获时间也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收获时间为大豆的3-4天后,这样可以避免大豆过熟和玉米过晚收获的情况。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调研报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调研报告背景种植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大豆和玉米是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方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调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情况,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在沿江农场选择了多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户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他们的种植模式、经验和问题。
调研结果与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以下优势: - 资源互补: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病虫害防控:大豆和玉米作为轮作作物,可以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降低防治成本。
- 增加经济效益:大豆和玉米的带状种植可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然而,调研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 管理不当:一些农户缺乏种植管理经验,导致作物产量不稳定。
- 市场风险:大豆和玉米价格波动较大,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 技术支持不足:部分农户对新型种植技术了解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不高。
建议为了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培训:组织农民学习新型种植技术,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2. 建立合作社:促进农户之间的合作,集中采购、销售,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渠道。
3. 政府支持:加大政府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扶持力度,提供补贴和政策支持。
结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有效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但也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培训和政策支持是推广该种植模式的关键。
希望本报告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以上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调研报告的全部内容,谢谢阅读!。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两大重要农作物,它们之间形成的间作种植模式备受关注。
玉米和大豆的间作栽培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意义1. 提高土壤肥力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的肥力平衡和养分循环。
在两种作物的轮作间作中,大豆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氮,富集于土壤中,为后续的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氮源。
大豆的根系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2. 控制病虫害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两种作物具有不同的病虫害易感性,因此可以减少同种类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大豆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物质,能够抑制玉米的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单产和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科学合理的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种植制度设计(1)适宜种植密度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密度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作物品种进行合理设计,一般可采取玉米与大豆的适量配比,保证两种作物在单位面积上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2)合理轮作间作轮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
对于玉米与大豆的轮作间作,要根据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避免同类作物的连作,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2. 施肥技术(1)合理选用肥料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中,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两种作物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无机肥进行施用。
大豆播种前可以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如畜禽粪肥、腐熟的秸秆等,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研究
河南农业2023年第34期
2.5~3 kg 计算,施肥方式可一次性作种肥,也可分为种肥和穗肥两次施用。
3.化学调控。
水肥条件较好、植株高大的玉米,控制株高的方法是在7~10片展开叶时,施用胺鲜·乙烯利、健壮素等。
肥水条件较好、出现旺长迹象的大豆,控旺的方法是在分枝期(4~5片复叶)至初花期,每667 m 2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 g 兑水30 kg 喷施茎叶。
4.病虫害防治。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农艺等有效技术措施,采取“一施多治、轻简高效”田间防控策略。
(五)机械收获
有大豆先收、玉米先收和大豆玉米同时收三种模式,根据地块大小、种植模式、行距带宽、作业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收获机械。
以上,数值最高达到2.36,土地当量比1.4的意思是在每667 m 2田地实现了933.8 m 2土地的玉米和大豆产出。
3.降低了病虫草害。
大豆在玉米的遮挡下避免了部分害虫的侵害,降低农药施用量25%以上,减少用药3~4次。
三、展望
2020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要推广这项技术,2022年首次大面积推广,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该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 刘素芳)
LIANGZHONG LIANGFA
良种良法。
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摘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使光能、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耕地复种率,提高粮油种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的综合经济效益,实行玉米、大豆套种,可以使玉米的生长空间和边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达到高低搭配,优势互补。
本文将此种栽培技术与之相结合,作以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前言:玉米是高茎作物,而大豆是矮秆作物,它们互相间作,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同时又增加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还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可以使复种指数增大,又可以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这样既可以实现农民增收,又让农民社会福利提高。
一、玉米、大豆套种的必要性玉米、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但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对玉米、大豆套作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采用玉米、大豆套种技术,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获得更高的粮食产量,是一项比较科学的耕作技术。
二、玉米、大豆套种技术的增产优势及经济效益分析玉米、大豆套种可以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双重效益,在确保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多收一季大豆,本地采用2行玉米套种4行大豆的模式来种植。
能使每一排玉米均能充分利用边行的优势,使每一株玉米均能完全授粉,使其生长良好,种子饱满,百粒重高;又不影响大豆后期生长所需要的光照,而玉米、大豆套作则正好可以利用自身的高、低秆来进行后期的采光。
该方法在节地增施、节地再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1]。
三、玉米、大豆套作丰产技术浅析该区域有种植单一玉米、大豆的传统种植模式,实行玉米、大豆套作既是需求,又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想在玉米、大豆套作种植上获得更大的产量,就必须要对实际应用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
下面将从5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
基于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研究
Z a i p e i j i s h u玉米与大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通过怎样的方式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效益成为当下重点研究课题。
随着复合种植模式的出现,将其有效运用于玉米大豆的种植中,借助玉米与大豆的科学行间比例实现耕种,进而在满足“以地养地”理念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经济效益及产量分析与清作种植相比,复合种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还能保障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复合种植依据不同作物的生理特征,实现作物之间的有效配置达到时空上的优势互补,不仅提高资源使用率与田地的生产力还可以实现农田增产。
使用复合种植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条件,例如保障农产品多元化、减少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收益等。
现阶段,许多国内外学者就复合种植的有关模式展开深入研究。
小麦与玉米进行复合种植是现下农民普遍采取的一种植模式,因为复合种植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通过对玉米与高粱复合种植、玉米与大豆复合种植进行对比,其发现玉米和高粱进行复合种植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在对木薯与绿豆这两种作物进行复合种植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得出,复合种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可是若将木豆连同棉花实现复合种植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清作模式与复合种植模式二者的投产比依次是1:86与1:08,也就是说将木豆与棉花各自清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而且影响复合种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就是作物的合理配,而在玉米与豆类复合种植模式方面国内外与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比向日葵、玉米以及大豆这些作物以任意组合的形式进行复合种植,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玉米与大豆组合,无论是和其他作物组合种植还是各自清作对比,均具有更高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而且这一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可以达到1.5左右。
2、简析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主要优势条件(1)可持续性。
通过这一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实现作物秸秆还田,能够培制肥料增强地力、降低化肥使用、优化土壤环境等,有助于现代化与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
玉米套种大豆生产调研报告
玉米套种大豆生产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玉米套种大豆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种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以下是对玉米套种大豆生产的调研报告。
一、背景玉米套种大豆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种植方式之一。
在这种种植模式中,农民会在玉米的生长季节中,同时种植一些大豆作为套种作物。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益。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玉米套种大豆的生产情况、问题及对策,以便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我们走访了多个农田,与农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种植经验和困难。
2. 访谈调查:我们对当地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农业专家和农民代表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玉米套种大豆的认知和看法。
3. 文献资料: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报告,了解国内外的玉米套种大豆生产情况。
四、调研结果1. 优点:(1)资源利用:玉米套种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的肥力。
大豆的根系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分渗透和养分吸收。
(2)收益增加:玉米套种大豆可以增加收益。
大豆的价格相对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玉米的经济收入不足。
(3)病虫害防治:大豆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可以帮助减少玉米田里的病虫害发生。
2. 问题:(1)种植技术:部分农民缺乏种植大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导致大豆产量低下。
(2)管理不当:一些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没有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导致大豆患病率较高。
3. 对策:(1)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2)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3)病虫害防治:提供病虫害防治指导,教育农民科学使用农药,避免滥用,减少环境污染。
五、结论通过对玉米套种大豆生产的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种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益。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民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导致产量低下。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研究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研究摘要:玉米和大豆的经济价值都很高,怎样才能使大豆和玉米产生更大的种植效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自从出现复合种植模式之后,人们在种植玉米大豆过程中也开始运用此种植模式。
当然,想要实现耕种,玉米和大豆之间需保持科学的行间比例,同时需遵循“以地养地”理念,这样就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所收获的产量,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采用该种植模式生产玉米相较于净作玉米,获得的玉米产量基本相同,而大豆多收了1864.2 kg/hm2,该模式产生的效益要高于单作玉米,实际增收39.27%。
与此同时,该模式解决了间作套种作物无法高产的问题,使全程机械化目标得以实现,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减少劳动成本,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关键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量;效益引言自古以来,我国就享有农业大国的美誉,这主要因为我国对农业发展极其重视,而土地产出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将玉米大豆作为一种基本食物,它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区,且其广泛种植在我国的山东省,所占据的种植面积相当大。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大,玉米大豆如果继续采用间作种植技术,将很难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但玉米大豆如果存在较大行间距,将会降低种植密度。
当前,我国每年消费的大豆大约为1.1亿吨,而国内只能达到1600万吨左右的大豆总产量,90%的大豆需要通过进口,这样就出现了供需矛盾。
杨文钰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研究出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这项栽培模式,通过选配优良的品种,扩大行间距,增加光照度,并做到缩株保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而且还能增收一季大豆,同时复种指数以及土地产出率均有所提高。
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某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做了相关试验,试验占地面积为4 hm2。
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质和全氮分别为27.1 g/kg和1.11 g/kg,而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34.8 mg/kg和186 mg/kg,此外还有781 mg/kg的缓效钾,该土壤肥力属于中等偏上。
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策略研究
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策略研究【摘要】伴随我国经济质量高速发展,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种植规模过于单一,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因此,需要更高效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以剑阁县地区的玉米和大豆套种为例,阐述了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优势以及技术要点,提升当地耕地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策略近年来,为了打破传统耕种方式,促进农耕结构改革,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
剑阁县地处四川省盆地边缘地形复杂,由于受地形影响,耕地面积有限,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传统种植方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需要。
因此,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剑阁县逐步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采用“33111工程”模式,全县建成3个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每个乡镇建成一个至少300亩示范片,以点带线,以线成面这种方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实现高产高效种植。
本文深入分析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方式以及技术要点。
促进当地种植业的高速发展。
一、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的必要性在剑阁县进行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是剑阁县地理地势原因,农耕土地面积有限。
采用玉米套种大豆能够有效利用农耕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利益最大化。
其次,剑阁县是农业大县,我县主要以玉米、大豆油粮作物种植为主。
当前,无论是饲料、食品、食用油的加工都需要大量玉米和大豆,因此,在农业发展中,玉米和大豆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玉米套种大豆的栽培技术优势(一)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长势通过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方法,增加了耕地种植的边行优势。
通过试验田证明,在进行农作物耕种时,边行中农作物的长势要比中间行的长势好,当密度、环境等外部因素相同时,边行的农作物产量要比各行农作物的单株产量高。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边行的光照和通风性要好于其他位置,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及效益分析
- 擂l 米品种多是独秆大穗作物,单株生产力高, 2 实现 夏玉米 一播全 苗 的对策
在 单株 产 量 基 本稳 定 的前 提 下 ,单 位 面 积 2.1 做 好播 前种 子 处理 。播 前 要对 种子 进 行精 选 ,
株 数越 多 产 量越 高 。一 般 而 言 ,玉 米 单 位 去除小 粒 、秕 粒 、病 虫粒 ,提 高种 子整齐度 ,保证
’ 能 够 浇 上 蒙 头 水 就 抢 墒 播 种 或 播 后 等 雨 , 种 的地块 ,要 对裸 露地 表 或覆 土较 少的种 子进 行必
这 样会使 种子在 土壤 中吸 水 萌动后 ,再遭遇 高温 干 要 的覆 土 。
旱 ,出现 “回 芽 ”现象 ,难 以实现 ~播 全苗 。
2.4 合 理 施 用 种 肥 。播种 时要 看 播 种机 下种 和 下
1.3 播 种质 量 差 。夏 玉 米 一播 全 苗 最 大 的 难 题 就 肥 的两 个 开沟 器 ,是 否错 开 且 间隔 3~5 cm,下种
是 播 种 质 量 问题 。衡 水 市 小 麦机 械 化 收 获 面 积 在 的开沟 器 要 略高 于下 肥 的开 沟器 2~3 cm,不 能将
95%以上 ,小麦 留茬 过 高 、秸秆 过长 、麦秸 成堆 现 夏玉米 全生育 期 所需 氮肥 全部 作为 种肥 施入 ,一般
廿 面 积株 数 确 定 后 ,穗 数 也 基 本确 定 ,而 且 出苗整 齐度 。还 要搞好 晒种 和 药剂拌 种 ,特别 是对 I:tt 很 少受外 界 因素 的影 响 。如 出现 株数 不足 , 未包衣 的种子 ,可 用 40%甲基异 柳磷 乳油或 50%辛
很 难 再进 行 弥 补 。 因此 , “缺株 ”就 意 味 硫 磷 乳 油 、70%吡 虫 啉 +40% 甲基 异 柳 磷 合 剂 拌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研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研究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要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的稳粮增收、提升地力的种植目的。
复合种植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
由于大名县首次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其技术条件、种植模式尚未成熟,基于实际种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应用流程1.1品种选择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对生长环境要求不同,因此其所适宜的生长环境也不同。
如大豆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3~25℃,在此范围内可以实现高产。
然而玉米却不能忍受较低的温度,当温度低于10℃时,其植株就会受到冻害。
玉米的生长期较长,因此需要较多的养分。
基于此,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尤为重要。
以大豆为例,其具有产量高、耐旱的特点,如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大豆与夏大豆,为使其产量达到预期效果,一般会选择耐湿性较强的品种,可选择中农111、辽单551、郑单958等耐湿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1.2整地与施肥整地是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产量的重要环节。
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翻耕土地,一般采取深翻的方式,翻地深度在25cm以上;对于质地、通透性较差的土壤可采取深翻方式;对于土壤过于黏重的地区,需多次深翻,以降低土壤黏性。
在翻地后要及时耙地,以便提高土壤平整度。
增加施肥量,结合地块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如氮磷钾肥等,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在施肥时需要注意把握施肥时机、施肥量。
如果施肥过多会影响肥料利用率;如果施肥过少会影响大豆与玉米的种植效果。
1.3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主要是在大豆与玉米中间设置一条宽窄行,从而实现带状复合种植。
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明确两种作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划分,在此基础上合理播种,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在播种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明确两种作物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发挥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作者:李青竹张保亮李国臣杨亚洲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8期
摘要以周单9号、周豆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合理的群体结构。
结果表明:2-6式玉米间大豆(2行玉米+6行大豆)为经济效益最佳的种植模式,为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最为合理的群体结构。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3;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34-01
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是一种优势的种植制度[1-2],合理的间作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找出与其生产水平和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最优行比的组合,构建合理的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以发挥间作套种的增产效益[3-4]。
探索玉米大豆不同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产量的高低,以促进高产高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周单9号,大豆为周豆19号。
1.2 试验设计
2014年在河南省郑州育种站进行试验,设8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具体处理设置见表1。
田间管理与常规生产相同。
1.3 调查与统计
1.3.1 生育期调查。
穗期、灌浆中后期定点定株使用LP-8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叶面积指数、计算净同化率[5-6]。
1.3.2 生育动态及干物质积累。
不同处理于玉米三叶期选取10株生长一致的植株挂牌标记。
自三叶期至成熟期每隔10 d取样,从各小区选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测定。
将样品植株分为叶片、茎鞘、苞叶和籽粒,在105 ℃杀青40 min后,于80 ℃烘至恒重,称其干重,然后计算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
在大豆生长期内分别于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取样,每个处理选取生长一致的植株10株进行测定,将样品植株分为叶片、茎杆(含叶柄)、荚果,在105 ℃杀青40 min后,于75 ℃烘至恒重,称其干重,计算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7]。
1.3.3 测产。
玉米、大豆成熟期,统计各处理小区全部株数,随机取10穗(株)室内考种,按籽粒含水量为13%时测产,折算产量。
1.4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和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产量与产值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产量存在差异。
其中,处理3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为4 083.0、2 049.0 kg/hm2,产值最高,达到20 865.3元/hm2,经济效益最大,为 16 312.8元
/hm2。
处理8(单作大豆)大豆产量为2 629.5 kg/hm2,产值最小,为11 725.2元/hm2,经济效益最小,为8 995.2元/hm2。
经检验,不同处理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2.2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
2.2.1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
适宜的复合群体结构具有的优势首先表现在维持较长时期有较合适的叶面积。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3平均叶面积指数最(下转第39页)
(上接第34页)
大,玉米5.60,大豆5.26;处理7平均叶面积指数次之,玉米5.40,大豆5.23;处理5平均叶面积指数最小,玉米5.23,大豆5.06。
处理3平均净同化率最高,玉米7.56,大豆5.26;处理7净同化率次之,玉米6.81,大豆4.92。
2.2.2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不同间作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关键,产量更与群体的结构有关。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3平均干物质积累最大,玉米561.3 g/m2·d,大豆45
3.5 g/m2·d;除CK1、CK2外,处理2平均干物质积累最小,玉米456.3 g/m2·d,大豆326.6 g/m2·d。
2.3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玉米、大豆个体生产力的影响
玉米以处理3千粒重、单株产量最大,分别为312.1 粒、211.2 g;以处理4、5的千粒重、单株产量较小。
田间调查表明,当玉米行数为3行时,中间行表现较差,生长态势明显比边行差。
大豆以处理3(2-6式玉米间大豆,即2行玉米+6行大豆)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最大(95.7粒、26.1 g、26.3 g),以处理5(3-4式玉米间大豆,即3行玉米+4行大豆)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最小(75.3粒、22.3 g、18.6 g)。
2.4 不同间作套种结构对玉米、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3为经济效益最佳的模式,经济效益为16 312.8元/hm2,较CK1增加67.52%、较CK2增加81.35%,产投比为3.58。
处理1(单作玉米)经济效益为9 737.7元/hm2,比处理8(单作大豆)经济效益增加8.25%,产投比(1.79)最小。
处理8(单作大豆)经济效益为8 995.2元/hm2,比处理1(单作玉米)经济效益减少7.63%。
3 结论
玉米大豆间作总产量的限制因素为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其中2-6式玉米间大豆为经济效益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6行大豆,是大豆的间作套种最为合理的群体结构。
4 参考文献
[1] 萧兵,钟俊维.农业多因素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332-361.
[2] 张训忠,李伯航.高肥力条件下夏玉米大豆间混互补与竞争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7(2):34-42.
[3]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养分的高效利用机理[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2):105-109.
[4] 梁江,陈渊,程伟东,等.优质大豆新品种桂夏2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5):417-418.
[5] 宋日,牟瑛,王玉兰,等.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86.
[6] 谢运河,李小红,王同华,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氮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4):54-57.
[7] 张仕新.玉米与大豆间作方式产量与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