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一轮复习《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其通项公式,并能运
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
3.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等比数列 ,使学生对数列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 培养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或与其他知识交汇题的题目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整理: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
公比为q ,则它的通项a n =11-n q a
3.等比中项:若xy G =2,那么
G 叫做x 与y 的等比中项.
4.等比数列的常用性质
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 式
二、典例分析
练习 (口答) 性质的应用
(1).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a 2=30,a 3+a 4=60,则a 7+a 8=________.
(2).若互不相等的实数a 、b 、c 成等差数列,c 、a 、b 成等比数列,且a +3b +c =10,则a =________.
(3).在等比数列{a n }中,前n 项和为S n ,若S 3=7,S 6=63,则公比
q 的值是( )
A .2
B .-2
C .3
D .-3
(4).在数列{a n }中,a n +1=ca n (c 为非零常数),且前n 项和S n =3n +k ,则实数k =________.
例1 等比数列的基本量的运算
(1)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a 1+a 2+a 3=7,a 1a 2a 3=8,求a n
(2)在等比数列中,若.14321=a a a a ,816151413=a a a a ,求44434241a a a a 例2等比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数列{b n }中,b 1=a 1,b n =a n -a n -1 (n ≥2),且a n +S n =n .
(1)设c n =a n -1,求证:{c n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
变式: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
S n +1=4a n +2.
(1)设b n =a n +1-2a n ,证明: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等比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1.设计意图:
等比数列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一节的难点是对公式的理解及灵活应用,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就要让学生理解公式的由来和涉及的数学思想,比如累乘法.然后讲一些典型题,易错易漏题.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数列,对等比数列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类比的方法,把研究等差数列的方法迁移过来.
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
(1).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
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流程:
2.预期目标完成:本节课无论是等比数列的概念还是通项公式的
推导及其应用,还是例题练习,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学生
交流或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我认为
这节课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感到比较满意。
3、优点与不足:
本节是等比数列及其性质概念课,在教学过程中,牢牢立足
基本概念,突出概念和方法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既提高学生对本
节课知识点的掌握,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分析、
观察、研究和探索能力,为下阶段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我会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法指导,重视新旧知识的契合,关注知识的类比,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
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不足的地方是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还不够充足。
4、改进: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适当增加练习时间。由
于是复习课,对于例题,可以考虑由我来分析思路,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对应的“变式练习”,则由学生思考完成,遇到学生困
难处,我再给予分析指点,总之要对学生再放手一点,把课堂还
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