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未成年法律案例小故事(3篇)

未成年法律案例小故事(3篇)

第1篇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少年。

他聪明、活泼,但自从父母离异后,他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

他开始逃学、打架、吸烟,甚至偷窃。

最终,因为一起严重的盗窃案,李明被公安机关抓获。

这起盗窃案发生在一家商场,李明与几个同伙潜入商场,偷走了价值数万元的商品。

在作案过程中,李明被商场保安发现,但由于他年幼,并未受到严厉的惩罚。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改过自新,反而使他更加嚣张。

公安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李明曾因盗窃被学校处分过一次,但并未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这次盗窃案的发生,让李明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感到了震惊。

李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后,他的父母悲痛欲绝,但同时也感到无奈。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李明的不良行为。

在公安机关的建议下,李明的父母决定积极配合,帮助他改正错误。

为了帮助李明改正错误,公安机关将他送进了未成年人矫正中心。

在这里,李明开始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矫正中心的老师们用爱心和耐心,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矫正中心的日子里,李明经历了许多磨难。

他不仅要接受思想教育,还要进行劳动改造。

在劳动中,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参加了心理辅导课程,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李明的行为逐渐好转。

他开始主动与家人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

在学校里,他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然而,李明的过去让他难以融入社会。

为了帮助他更好地回归社会,公安机关为他联系了一家慈善机构,让他参加志愿者活动。

在志愿者活动中,李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为社会做出贡献,让李明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在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李明结识了一位名叫小红的女孩。

小红曾是孤儿,在慈善机构的帮助下长大。

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李明,让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红红的鼓励下,李明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海检察院公布九起涉未成年人犯罪或被侵害典型案例

上海检察院公布九起涉未成年人犯罪或被侵害典型案例

第一起案例是关于一名14岁女孩被拐卖至他城作为迷信活人坑的案件。

这个案件揭示了江苏地区存在的贩卖儿童的黑暗现象,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贩卖的危害性。

第二起案例是一个性侵犯案件,涉及到一名10岁女孩被邻居的七旬老人性侵的问题。

这个案件反映出社会对于性侵犯的认识和预防工作的不足,提醒人们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

第三起案例涉及到一对父母虐待自己的7岁女儿致其死亡。

这个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暴力和儿童保护的深思,要求加强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对儿童的保护。

第四起案例是一名12岁男孩因为低智商被同学性侵的案件。

这个案件揭示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保护和支持的不足,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第五起案例是一名16岁男孩涉嫌殴打他人导致对方死亡。

这个案件提醒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防止儿童的暴力行为对别人造成危害。

第六起案例是一名15岁男孩因为家庭纠纷导致自杀的案件。

这个案件反映了家庭问题对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呼吁家庭成员加强沟通、关爱和理解,给予未成年人更好的成长环境。

第七起案例是一名13岁男孩涉嫌犯罪被处理后,又继续犯罪的案件。

这个案件凸显了对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的再教育和社会复出的不足,需要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第八起案例是一名11岁男孩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的案件。

这个案件揭示了未成年人非法持有枪支的危害,提醒社会应加强对枪支管理和未成年人的教育。

最后一起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女孩因为网络欺凌而导致自杀的案件。

这个案件揭示了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呼吁社会强化网络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这九起典型案例展示了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严重问题,凸显了对他们所需保护和教育的不足。

公布这些案例,一方面提醒社会各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呼吁进一步加强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五个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3篇)

五个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例一: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案情简介:小王,15岁,在某网络平台上结识了一群网友,其中一名网友邀请小王参与网络赌博。

小王在网友的诱导下,用父母给的生活费进行网络赌博,最终输光了所有资金。

小王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后,向警方报案。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网络诈骗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小王在网络赌博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和欺骗。

警方应及时介入,依法查处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案例二:未成年人拐卖案案情简介:小丽,14岁,被拐卖至外地。

拐卖团伙利用小丽的无知和天真,将她拐卖至外地,对其进行非法拘禁和性侵。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成功解救了小丽,并将拐卖团伙成员抓获。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拐卖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采取行动,成功解救了小丽,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儿童罪)案例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案情简介:小明,13岁,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对同学进行殴打,造成同学轻伤。

学校得知此事后,及时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故意伤害罪),小明因故意伤害同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案例四: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案案情简介:小张,16岁,因家庭原因外出流浪乞讨。

未成年法律经典案例(3篇)

未成年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法律处理,以期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提供参考。

二、案例概述案例一:小明(化名),15岁,初中生。

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家庭关系紧张。

某日,小明因一时冲动,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发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1)冲动型犯罪: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冲动型犯罪。

(2)团伙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呈现出团伙作案的特点,成员间相互影响,犯罪行为更加恶劣。

(3)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犯罪比例较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

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投入不足,使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抗力。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沉迷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法律处理(1)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小明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矫正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通过矫正教育,帮助其改过自新。

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正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关注其心理和生理发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 社会综合治理:政府、社会、家庭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4. 强化矫正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者,要加强矫正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危害社会的行为。

未成年犯罪案例屡见不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将列举一些未成年犯罪案例,以警示和引起社会的重视。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一名未满18周岁的少年,为了获得更多的零花钱,利用放学时间携带刀具对同学进行抢劫。

在短短一个月内,他共作案5起,涉案金额达数千元。

最终,少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接受了相关的法律教育。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一名17岁的少年因受不良朋友的影响,开始接触毒品,并逐渐沉迷其中。

他在校园内贩卖毒品,甚至有过在学校内吸食毒品的情况。

最终,他因涉嫌贩毒罪被警方抓获,接受了强制戒毒和法律制裁。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一名16岁的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竟然使用刀具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受害者因伤势严重,差点丧失生命。

少年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对受害者进行了赔偿。

案例四,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

一名15岁的少年通过网络学习了一些诈骗技巧,利用虚假身份和信息,在网络上进行诈骗活动。

他以虚假的投资项目和兼职工作为诱饵,骗取了多名网友的钱财。

最终,少年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处理。

以上案例仅仅是未成年犯罪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对于这些案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结于未成年人本身,更应该从根源上找到问题所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置机制,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未成年犯罪的危害不可小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预防未成年犯罪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呈现,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国外小孩犯罪法律案例(3篇)

国外小孩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国外在处理青少年犯罪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以国外小孩犯罪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制度、刑罚执行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1. 案例一:美国“小偷”被判劳教美国一名12岁男孩因偷窃而被判劳教。

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后,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此案,法院认为男孩虽然年幼,但偷窃行为已构成犯罪,因此判决其劳教。

2. 案例二:英国“校园暴力”事件英国一所中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一名15岁学生持刀伤人。

在英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此案,法院判决该学生接受心理治疗,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3. 案例三:加拿大“少年杀手”被判无期徒刑加拿大一名16岁少年因杀人被判无期徒刑。

在加拿大,未成年人犯罪后,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此案,法院认为少年的犯罪行为极其恶劣,故判决其无期徒刑。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制度(1)美国:美国实行“少年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专门的法律程序。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法院会考虑犯罪情节、未成年人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2)英国:英国实行“儿童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专门的法律程序。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法院会考虑犯罪情节、未成年人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3)加拿大:加拿大实行“少年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专门的法律程序。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法院会考虑犯罪情节、未成年人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2. 刑罚执行(1)美国:美国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时,注重教育与改造。

对于判刑的未成年人,会将其送入少年教养所进行教育和改造。

(2)英国:英国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时,注重心理治疗和教育。

初中道法常用的法律案例(3篇)

初中道法常用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初中道法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以下列举了一些初中道法常用的法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1. 案情简介小明(化名),13岁,因家庭经济困难,萌生了盗窃的念头。

一天晚上,小明在街上看到一家商店的窗户没关严,便趁机进入店内,盗走了价值2000元的手机。

事后,商店老板发现了被盗物品,立即报警。

2.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由于小明未满14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予刑事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3. 案例启示此案例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盗窃行为虽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案例二:校园欺凌案1. 案情简介小红(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因为成绩优异,常常受到同学嫉妒。

一天,小红的同桌小刚(化名)联合其他同学,对小红进行了辱骂、殴打,导致小红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2.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 案例启示此案例提醒我们,校园欺凌行为是违法行为,学校和教师应加强教育和管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独自抚养。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明在学校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小明结识了一伙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经常在放学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盗窃活动。

小明受到团伙成员的影响,也参与到了盗窃行为中。

在一次盗窃行动中,小明被抓获归案,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小红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小红结识了一些吸毒的同龄人,她受到他们的诱导和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小红沉迷于毒品之中,甚至因此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刚,16岁,性格孤僻,长期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刚因受到同学的侮辱和挑衅,失去了理智,持刀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这一举动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给小刚自己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普遍特点,家庭教育不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提高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的泥沼。

未成年人犯罪经典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经典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经典案例1. 张某盗窃案事件概述张某,1998年出生,当时年仅16岁,因多次盗窃被警方抓获。

他常在商场等人多的地方行窃,善于抓住人们不注意的时机实施盗窃。

此案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

案件审理张某因未成年,被判处教育感化,并接受改造教育。

受到严厉管制并在还未成年监狱里接受教育,以帮助他改变行为。

此案成为了未成年犯罪问题上的一个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2. 李某网络诈骗案事件概述李某,2001年出生,当时年仅15岁,通过网络诈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他利用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通过虚假身份进行诈骗活动,非法获得巨额利益。

案件审理李某因犯罪行为被抓获,由于他是未成年人,法院审理中充分考虑了他的年龄和心理状态。

同时,法院还注重了他的教育条件、成长环境以及犯罪行为对他未来发展的影响,最终判决他接受教育感化,并在相关机构接受改造。

3. 王某交通肇事案事件概述王某,2002年出生,当时年仅14岁,驾驶父母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

王某没有驾驶资格,并且在肇事后逃逸,导致他人受伤。

案件审理因为王某是未成年人,法院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将他纳入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教育制度,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并责令其家长进行监护教育。

这一案例引起了社会对于加强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的关注。

4. 赵某非法持有枪支案事件概述赵某,2000年出生,当时年仅17岁,在没有持有合法证件的情况下非法持有枪支。

这一行为涉嫌犯罪,对公共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案件审理赵某因年龄未满刑事责任年龄,案件移交至未成年人保护法庭审理,并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轻重,对其进行教育管制、心理矫治等措施。

这一案例引起了对于加强未成年人枪支管理和犯罪预防的关注。

以上四个案例都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审理和处理,以及相关法律措施的实施,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纠正他们错误的行为,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这也提醒我们,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监管是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

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行为。

未成年犯罪案例屡见不鲜,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将列举一些未成年犯罪案例,以警示社会,引起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关爱。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小明,15岁,因家庭贫困辍学,长期在街头游荡。

一日,小明在街上偶遇一位老人,老人手提包中装有一笔辛苦钱。

小明趁老人不备,抢走老人手提包,逃之夭夭。

警方迅速介入,将小明抓获,最终小明被判处少年感化教育。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7岁,因受不良环境影响,染上了吸食毒品的恶习。

在一次聚众吸毒行为中,小红被警方抓获。

警方调查发现,小红的父母长期忽视对她的教育和管教,导致了她的堕落。

小红在接受法律制裁后,接受了戒毒康复治疗。

案例三,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

小李,16岁,因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结识了一位自称是游戏高手的网友。

网友利用小李的好奇心和天真信任,骗取了小李家中的存款。

小李在被骗后,向警方报案,并最终揭露了网络诈骗的真相。

案例四,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

小王,14岁,因性格孤僻,长期遭受同学的欺凌。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王失控,持刀伤害了欺凌他的同学。

案发后,小王被学校劝导,接受了心理辅导和法律教育,最终被改造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和自我保护的未成年人。

以上案例反映了未成年犯罪的多种形式和原因,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等因素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未成年犯罪,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远离犯罪。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五例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五例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第1篇基本案情:被告人张某,男,17岁,某市某中学学生。

2019年3月,张某因家中贫困,萌生盗窃的念头。

某日,张某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窃得现金3000元、手机一部。

案发后,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审理结果: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鉴于张某是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认罪态度较好,法院依法从轻处罚,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因家庭贫困而走上盗窃的道路,反映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家庭贫困、教育缺失、法制观念淡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同时,本案也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张某的年龄、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

二、案例二: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基本案情:被告人李某,男,16岁,某市某中学学生。

2019年4月,李某与同学王某因琐事发生纠纷,双方相约在某广场斗殴。

在斗殴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轻伤二级。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审理结果: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持刀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李某是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认罪态度较好,法院依法从轻处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案例分析:本案中,李某因琐事与他人发生纠纷,最终导致斗殴事件,造成他人受伤。

这反映出未成年人冲动、不计后果的性格特点。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

三、案例三:未成年人强奸案基本案情:被告人赵某,男,15岁,某市某中学学生。

2019年5月,赵某利用同学小芳(女,14岁)年幼无知,采取欺骗手段,将其强奸。

案发后,赵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审理结果: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赵某强奸未成年人,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

鉴于赵某是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认罪态度较好,法院依法从轻处罚,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国外儿童犯罪法律案例(3篇)

国外儿童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少年杀人案。

年仅14岁的贾斯汀·威尔逊(Justin Wilson)因涉嫌杀害邻居女孩艾莉森·斯图尔特(Alison Stewart)而被捕。

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美国儿童犯罪法律案例的典型代表。

二、案件经过2014年6月29日,艾莉森·斯图尔特在参加一个派对后失踪。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艾莉森的尸体被贾斯汀·威尔逊藏在邻居家的后备箱中。

据贾斯汀交代,他在派对上与艾莉森发生争执,并将其杀害。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贾斯汀曾因盗窃、打架等违法行为被学校开除,并在2014年3月因偷窃手机被警方逮捕。

这起案件让人们对贾斯汀的犯罪动机产生了质疑。

三、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年龄在美国,儿童犯罪的法律规定较为复杂。

根据美国宪法和各州法律,刑事责任年龄通常为18岁。

然而,对于14-17岁的少年,各州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

在佛罗里达州,14-17岁的少年被视为“青少年犯人”,他们可以被起诉并受到刑事处罚。

然而,在审理案件时,法官会考虑到少年的年龄、犯罪动机、心理状况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其适用成人刑罚。

2. 贾斯汀·威尔逊的判决在审理贾斯汀·威尔逊的案件时,法官考虑到他的年龄、犯罪动机、心理状况等因素,决定对其适用青少年刑罚。

2015年,贾斯汀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有可能在35岁时获得假释。

3. 儿童犯罪法律案例的启示(1)加强对儿童犯罪的法律监管。

我国在处理儿童犯罪案件时,应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加强对儿童犯罪的法律监管,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严厉打击儿童犯罪行为。

(2)关注少年犯的心理状况。

在审理儿童犯罪案件时,法官应关注少年犯的心理状况,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其改过自新。

(3)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我国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犯罪的发生。

孩子杀父母法律案例(3篇)

孩子杀父母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案号:(2019)XX刑初123号案情简介:张某,男,1990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

张某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母亲在外打工,张某则由年迈的祖母照顾。

张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紧张,常因琐事与同学发生争执。

2019年3月,张某因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遭到李某辱骂。

当晚,张某心怀怨恨,产生了杀害李某全家人的念头。

案件经过:2019年3月24日晚上,张某在家中翻看李某的照片,心中愈发愤怒。

他决定采取行动,杀害李某全家。

当晚10时许,张某携带一把水果刀,来到李某家。

李某一家正在看电视,张某突然冲进屋内,持刀朝李某的母亲和父亲砍去。

李某的父亲李某甲(已死亡)和李某乙(已死亡)在挣扎中,张某又转向李某的母亲李某丙(轻伤),连续砍击数刀。

李某的母亲李某丙(已死亡)受伤后,张某又转向李某,对其进行殴打,并用水果刀刺伤李某。

李某在挣扎中夺过水果刀,与张某搏斗,张某趁机逃离现场。

案发后,李某的母亲李某丙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经救治脱离生命危险。

张某作案后,于当晚被公安机关抓获。

侦查与起诉: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取证,掌握了张某的犯罪事实。

2019年4月,公安机关以张某涉嫌故意杀人罪将其刑事拘留。

同年5月,人民检察院以张某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庭审过程:在庭审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他供述,自己之所以杀害李某全家,是因为李某曾辱骂过自己,自己心中怀恨在心。

张某表示,自己对李某一家并无恶意,只是想报复李某。

法庭审理认为,张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张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鉴于张某的犯罪情节较轻,且具有自首情节,法庭决定对其从轻处罚。

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六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人民法院判决张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未成年性犯罪案例

未成年性犯罪案例

未成年性犯罪案例在当今社会,未成年性犯罪案件屡见不鲜,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这些案例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心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将介绍一些未成年性犯罪案例,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案例一,未成年人性侵案。

在某城市,一名14岁的女孩在上学路上遭到了一名16岁男生的性侵。

据受害者描述,当时她正在等公交车,突然被这名男生拖到了附近的荒地上,遭到了性侵。

受害者在事后勇敢地向警方报案,并最终获得了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这起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未成年人性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讨论。

案例二,未成年人网络性骚扰案。

一名15岁的女孩在社交平台上遭到了一名同龄男生的性骚扰,对方发送了大量淫秽图片和言语,对受害者进行了心理上的侵害。

受害者在事发后感到极度恐惧和困惑,最终向家人和学校求助。

经过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处理,受害者也得到了心理辅导和支持。

这起案件引起了社会对网络安全和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

案例三,未成年人性交易案。

在某地,一名未成年女孩被拐卖到了一家色情场所,被迫从事性交易活动。

受害者在被救出后,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

这起案件揭露了未成年人保护的薄弱环节,引发了社会对于打击性交易和拐卖的讨论和行动。

以上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成年性犯罪案件的发生令人深感痛心。

面对这一现实,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加强未成年人性教育,提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严惩,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能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性犯罪案件的发生,让每个未成年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目睹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青少年犯罪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10个案例,它们展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多样性和严重性。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一所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因为在学校内贩卖毒品而被捕。

这名学生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家庭问题和社交压力,他开始了毒品交易。

这个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第二个案例涉及一名17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抢劫一家便利店而被判刑。

这个案例揭示了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复杂原因,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和缺乏合适的社会支持。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少女的,她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而被起诉。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关注,也促使了相关立法和社会教育的加强。

第四个案例涉及一名14岁的男孩,他因为在学校内持有和使用枪支而被逮捕。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青少年暴力行为和枪支管理的讨论,也促使了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出台。

第五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3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而被拘留。

这个案例凸显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严重性,也呼吁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教育。

第六个案例涉及一名15岁的少年,他因为在学校内破坏公共财产而被处理。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学校纪律和行为管理的关注,也促使了学校和家庭的更加密切的合作。

第七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盗窃案而被判刑。

这个案例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促使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视。

第八个案例涉及一名14岁的少年,他因为在学校内欺负同学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了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更加关注。

第九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7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毁坏公共财产的事件而被捕。

这个案例呼吁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教育,也促使了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真实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真实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李(化名),因家境贫困,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得知同学小明(化名)家中有大量贵重物品,心生贪念。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李伙同其他两名同学,潜入小明家中,实施了偷盗行为。

三人共盗得现金人民币1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台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二、案件经过1. 案发当晚,小李、小张(化名)、小王(化名)三人商量好作案计划,决定在深夜潜入小明家偷盗。

2. 当晚23时许,三人悄悄翻墙进入小明家。

小李负责寻找贵重物品,小张和小王则负责放风。

3. 经过一番搜寻,小李在客厅沙发旁的茶几上找到了一个黑色手提包,包内装有1万元现金。

小李将其拿走。

4. 同时,小李还发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三人将这些物品分赃后,逃离现场。

5. 次日,小明发现家中被盗,立即报警。

警方通过调查,迅速锁定嫌疑人小李、小张、小王。

6. 经审讯,三人对自己偷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李、小张、小王均为未成年人,且不满十八周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本案中,小明因被盗财物遭受了物质损失,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四、判决结果1. 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小张、小王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青少年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容易受到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犯罪行为。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未成年犯罪案例。

1. 饶晓志杀人案:1996年,中国重庆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当时只有13岁的饶晓志为了钱财,在校园内残忍杀害了4名同龄的学生。

这个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于未成年犯罪如何进行预防和惩治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2.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2013年,美国波士顿市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恐怖袭击事件。

爆炸案被发现由两名兄弟策划和实施,其中包括未成年犯罪分子乔卡尔·辛纳耶夫。

辛纳耶夫当时只有19岁,他在马拉松比赛终点处引爆自制炸弹,导致3人死亡,264人受伤。

3. 英国杀人犯玛丽·贝尔案:1895年,英国发生了一起备受争议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11岁的玛丽·贝尔被指控杀害了年幼的前邻居,她的案件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审判。

贝尔最终被判有罪,但她的案件引发了对未成年犯罪行为与责任能力的深入讨论。

4. 新加坡强奸案:2016年,新加坡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未成年犯罪案例。

一个16岁的男孩约了两名13岁的女孩一起见面,然后带她们到一间公寓内进行强奸罪行。

这个案件引发了新加坡社会对于青少年性犯罪的关注,以及未成年人如何还社会应找出一种平衡点的争论。

这些著名的未成年犯罪案例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思考。

对于未成年犯罪,社会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预防犯罪的发生。

同时,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犯罪行为给予合理的惩罚。

最高法未成年保护典型案例

最高法未成年保护典型案例

最高法未成年保护典型案例
以下是一些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保护典型案例:
1. 未成年人李某某强奸、猥亵案:被告人李某某在担任某中学心理辅导教师期间,利用心理辅导便利,多次对未成年女生实施强奸、猥亵行为。

法院以强奸罪、强制猥亵罪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十五年。

2. 未成年人徐某某抢劫案:被告人徐某某在校园内持刀抢劫学生财物,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徐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3. 未成年人罗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被告人罗某某利用其担任某快递公司快递员的工作便利,将收件人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罗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以上案例涉及校园欺凌、性侵害、家庭暴力等多个方面,这些案例的审理和判决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未成年犯罪者本人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李明,未满18岁,因为家庭贫困,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就在社会上游荡。

一天,李明和一伙朋友一起抢劫了一名女性,抢走了她的手机和钱包。

经过警方的追捕,李明和他的同伙最终被抓获归案。

在接受调查时,李明表示自己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才参与抢劫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最终,李明因抢劫罪被判处少年管教。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张三,17岁,因为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他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购买毒品而去偷窃。

在一次窃取行为中,张三因为被店主发现而被报警抓获。

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张三承认了自己吸毒的事实,并表示自己是在朋友的怂恿下才开始尝试毒品的。

最终,张三被判处强制戒毒治疗,并接受少年管教。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王五,16岁,因为性格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一天,王五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口角,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肢体冲突,导致同学受伤。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调解下,王五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最终,王五接受了心理辅导,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暴力行为纠正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背后都暴露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未成年人的行为失范。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最后,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教育和矫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上正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五条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五条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在法律上享有特殊的保护。

在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不断完善,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侵权等行为,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选取五个未成年人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认识。

二、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案例背景:小明(化名),14岁,因家庭贫困,偷窃邻居家的钱财,价值3000元。

处理结果:法院依法判决小明构成盗窃罪,但考虑到小明系未成年人,且系初犯,决定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明由于家庭贫困而走上盗窃之路,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虽然未满十四周岁,但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因此,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

然而,考虑到小明是未成年人,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三、案例二: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案例背景:小王(化名),15岁,与同学发生争执,用水果刀将同学刺伤,致其重伤。

处理结果:法院依法判决小王构成故意伤害罪,但考虑到小王系未成年人,且是初犯,决定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王的行为属于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王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其是未成年人,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四、案例三:未成年人侵犯知识产权案案例背景:小李(化名),17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其同学的作品发布在网络上,侵犯了同学的作品著作权。

处理结果:法院依法判决小李构成侵犯著作权罪,但考虑到小李是未成年人,且是初犯,决定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会课有选择性筛选-柳树中学政教处(2017.10.23)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如果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一)——哥们义气型
陈某和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

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

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

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二)¬——网络诱惑型
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2008年的某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进网吧玩游戏。

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诈钱。

一天,他在学校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

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

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

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诈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三)¬——交友不当型
杜某十四岁,成绩一直很好,2009年暑假,他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某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某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

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

到了8月26日,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

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三年刑,是交友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

据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她,王大哥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

一天,王大哥突然对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
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四)¬——口角冲动型
一天晚上,原励德实验中学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让人费解的是杀人凶手竟是一个未满14周岁的少年,而被杀者竟然是他的同学。

该校初一年级学生陈志明与刘小乐因锁事发生口角纠纷,陈志明动手打了刘小乐一耳光。

恼羞成怒的刘小乐失去理智,从床下抽出一把水果刀,对着陈志明的脑部、腹部等处连刺三刀。

陈志明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当晚,县公安局迅即组织侦技人员赶赴现场,将刘小乐抓获归案。

因刘小乐未成年,一审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2006年5月,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和石羊塘派出所联手出击快速反应,侦破一起现行命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阳勇华(男,1989年7月生,在校学生,17岁),使这起因小纠纷引发的在校学生互相斗殴命案成功告破。

5月26日中午,石羊塘镇某学校学生贺军吃完中饭后,返回教室,走到三楼楼梯时,不经意的将饭盒内一些水泼向楼下,刚好溅在二楼板梯间的阳勇华身上,阳勇华便到三楼找贺军理论,两人发生纠纷,当时被贺军扇了一记耳光,后被贺军同学廖东升(男,1988年12月生,初三年级学生)等人劝开。

阳勇华见自己衣服也被弄脏,又吃了眼前亏,心里忿忿不平。

当天晚上8时许,第二节晚自习下课,阳勇华刚好碰见贺军,他用饭盒盛了一盒水泼在贺军身上,以报白天之仇。

贺军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两人又开始打斗起来,后被围观的学生劝开。

当晚9时许,第三节晚自习下课时,贺军纠集同班同学廖东升等6人在学校操场处等待阳勇华,准备好好教训他。

当廖东升发现阳勇华过来时,便冲过去,将想逃跑的阳勇华抓住,其他几人冲过来将阳勇华围住,对阳勇华拳打脚踢。

阳勇华被打得蹲在地上。

这时,突然一声惨叫,廖东升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胸部出血,已经死亡。

经法医鉴定,死者廖东升系被锐器刺中心脏死亡。

犯罪嫌疑人阳勇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