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课时授课计划
教
学
过
程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ppt课件2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 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 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 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 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 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 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 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 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 、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朱光潜
炼字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初期多次失败。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 头目写奏章总结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
曾国藩写到“屡战屡败”一词。当时作为师
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劝其改为“屡败屡 战”。咸丰帝看后大悦,湘军也因此得到了 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越大。
作者简介
朱光潜( 1897 年 -1986 年),笔名孟实、盟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 不同,不同意味。
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 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
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 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word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1.文艺随笔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
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
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从教六年,由95级教至如今的2003级,感触颇深。
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一、“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
‚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未晓处且放过‛,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
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
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

-年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作者:————————————————————————————————日期:2019-2020年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不求甚解》教案

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
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讲读书方法,前后贯通,戒“固执”。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
批注
一、新课导入
二、检查字词情况
三、作者简介
四、回顾文体知识
五、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六、深入分析
七、再读文本
八、拓展训练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对于“不求甚解”一般性的理解是怎样的?(引出新课)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文学常识(四)”
板书设计
不第一部分:1
求
甚第二部分:2—4不可片面理解“不求甚解”
解
第三部分:5—9
正确的读书态度:虚心、活读、多读、勤读。
教学环节(包括1知识回顾2新课导入3新课教学4拓展训练)
4、“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中职教育《咬文嚼字》教案

喜悦兴奋的心情。
2、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浓”
明确: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三、预习检查
一、背景知识
B、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C、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答案:C(A逻辑混乱,两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B成分残缺,应在“哈佛大学”后加“时”或“后”字,与前面的“于”构成介宾短语。D表意不明,没有说出是月平均,还是年平均。)
答案:A(B“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互相推诿交插学科望风披靡
B、脉搏不可思议不揣冒昧进退维谷
C、焦燥草菅人命哗众取宠青春永驻
D、怠慢未雨绸缪察颜观色沽名钓誉
答案:B(A“交插学科”中“插”应为“叉”;C“焦燥”中“燥”应为“躁”;D“察颜观色”中“颜”应为“言”。)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课件

李逵劫法场
在《水浒传》中,李逵劫法场的故事也是非 常有名的。然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样存 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小说家施耐庵为了 表现李逵的英勇而虚构的故事,而另一些人
则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中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定义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类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 培养人文精神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文 化素养的一种教育。
不求甚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关系
不求甚解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常会通过一些模 糊、隐晦、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内 涵和意义,这些手法往往需要读者以一 种不求甚解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
VS
文学作品举例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作品都充满了象征、隐喻等手法,需要读 者以一种不求甚解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
03
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
定位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特点
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均有所增加,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 不均衡、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就业难等。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 职 课件
目录
• 咬文嚼字 • 不求甚解 • 中职教育 • 文艺随笔二篇
01
咬文嚼字
文字的起源与演 变
文字的起源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拼音 文字,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 代文明时期。
文字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逐渐演变, 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中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中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中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汉字文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案。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和巩固汉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一个关于中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详细描述。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能力;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表达能力,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笔划的学习;2. 常用汉字的学习和运用;3. 汉字组词和造句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和模仿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和技巧;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互相帮助和学习;3. 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包括板书练习、填空练习、拼写练习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呈现一些有趣的汉字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猜测汉字的意思或读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步:教学重点教师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笔划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并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和技巧。
第三步: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和总结一些常用汉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帮助和学习。
第四步: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课堂练习,包括板书练习、填空练习、拼写练习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步:汇报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学的常用汉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并通过造句的方式运用所学的汉字。
第六步: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2).六个“你这….. ” ----感情强烈。 3).“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 家的风
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思想感情不同。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 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 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 神。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燃”字不仅写出了山花 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山花一 种动态美。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思考: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 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思考:
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 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老鼠掉进书箱里
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 石。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 论》、《谈美书 简》、《西方美学 史》(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 的著作)等。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重点字词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3、研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篇二: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XX外国语师X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X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1.文艺随笔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
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XX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晚报》的要求,遵照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3.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介绍作者时提到了“杂文”,学生会有疑问,故进一步解释,明白在归类上,有交叉现象。
)三、研读课文1.朗读让三个学生分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提倡的是“不求甚解”读书法。
说了本词的来历、含义,举了名人读书的例子。
(2)三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2.速读边读边画:(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2)理解“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找出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细读的过程。
)3.同桌交流4.整理回答(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指名)答: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面向全体)问: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答:肯定,谨慎地肯定。
问:哪些词语可以证明?答:“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
问:“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答: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
问:由此来看,作者的语言是非常——(齐)准确严密的。
(“追问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澄清一些问题,同时也从中品味语言。
追问的对象一般是全体,而不是个人。
)(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答:课文第四段,有两层含义:一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问:谈谈你的看法或体会。
(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要求同学按课文顺序来说,会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作者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话,这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整理如下: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
第2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不应该”“非议”。
第3段:“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才有发言权。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第4段:“陶渊明主X读书要会意……只好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虚心,……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好好体会。
”第5段:对……著作,“抱虚心的态度”“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必须活读”“就是说……必须理解……精神实质”。
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
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
第8段:未晓处且放过,“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第9段:“经验证明”书要反复读,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第10段:“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整理后,通过对“虚心”“会意”“了解大意”“精神实质”“反复读”等关键词的咀嚼品味,可以理解和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每整理一句,都让同学注意其中重要的词,既品味了语言,又便于领会其主要观点。
)(4)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答: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引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不求甚解”很相似。
问:三个例子有何不同?答:一个国外的,两个古代的;一个反面的,两个正面的。
问: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例证法,从虚心、理解精神实质、了解大意等方面作正反论证,得出“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结论。
5.理清思路第1自然段,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作者观点。
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5~10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的结论。
四、小结“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工夫,是个褒义词。
后来多被用在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深入分析,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本文作者采取反弹琵琶写法,使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
就其思路来讲,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五、课堂延伸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竽充数”辩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文《不求甚解》,第4段有这样一句话:“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这里的“咬文嚼字”如何理解?答: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词?贬义。
查阅《汉语大词典》,这里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那么,朱光潜为什么还用它来做文章呢?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让我们看看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由前一课引入,温故而知新。
查阅其他字典,强调“咬文嚼字”确实是贬义词。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朱光潜到底赋予了它怎样的新意?)二、了解写作意图1.用跳读法,尽快找到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启发:《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在开头表明观点的,此文是吗?——不是。
在结尾得出了结论吗?——也没有。
在哪里?——第三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相关语句:“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启发性提问,一则是为了和上一篇文章比较,二则是提示学生写作的一般规律,提高跳读的效率)2.精读这段文字(1)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在“文学”方面,具体指“阅读或写作”方面。
(2)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3)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使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4)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作者否定了对“咬文嚼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明确这里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同时表现了作者辩证的观点和用词的准确和严密。
(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三、了解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XX 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