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合集下载

《史记》题库

《史记》题库

1、判断题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100字简介

史记100字简介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其本纪、列传人物栩栩如生,叙事简洁流畅;表格制作规范,三千年历史一目了然;书与表互相补充,有叙有录,开我国史书新体例。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本纪》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汉书和史记异同

汉书和史记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史记》原名《太史公》到了三国时期,这本书才被明确称为“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而且删去《史记》的《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

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

东汉明帝、魏明帝曹睿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诽谤汉武帝。

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魏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创作背景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

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1]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兴起已有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

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欲求人才唯恐不够,用蒲轮车迎年老的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晚。

史记

史记

报任安书(节选)P110页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nang) 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 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 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
译文: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 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 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能够尽情 陈述自己的心意。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 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 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 列于 君子之林矣。(111页) 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 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 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 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113页)
无史 韵家 之之 离绝 骚唱
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 ( 约 前 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 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 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 门人(今陕西韩城南), 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 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 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 文学家,思想家,所著 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大的折磨。 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 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 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 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 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 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 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 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 —《史记》。 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 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 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
司马迁漫游经历
司马迁 在广阔的地域留下 了自己的足迹,大大地拓展 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 写作搜 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 他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切体验 和亲身感受后来也一道写入 书 中。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史记》读书心得,欢迎借鉴参考。

《史记》读书心得一《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

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

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

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

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

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

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

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周亚夫军细柳》节选⾃司马迁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是⼀篇史事传记类⽂章。

这类⽂章常以春秋笔法叙写历史的波澜,勾勒传主的形象。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教学⽬标: 1.疏通⽂意,积累⽂⾔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 3.学习本⽂对⽐的写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词语: 2. 学习本⽂对⽐的写⼈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反复对⽂章语⾔进⾏⽐较鉴赏,层层深⼊地体会周亚夫的“真”。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空间,渗透⽅法: 3.融⼊⽂化,⼀体四⾯。

教学流程: 第⼀课时 ⼀、课前预习 (⼀)借助课⽂注释和⼯具书,⾃主翻译课⽂,疏通全⽂⼤意。

(⼆)将⾃学时⽆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

⼆、激疑导⼊ (⼀)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下? 学⽣分享,教师可做补充。

(⼆)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们青睐的。

但⼀个⼩⼩的军营,究竟有何魅⼒能让那么多⽂⼈骚客另眼相待呢?让我们⾛进《周亚夫军细柳》去⼀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积累相关诗词,另⼀⽅⾯是激发学⽣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师可提前整理部分易于理解的诗词,展⽰在PPT中,便于学⽣摘录。

) 三、预习检测 (⼀)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标点,请学⽣朗读课⽂,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

(⼆)配图讲故事 1.学⽣⽤⾃⼰的语⾔简要概括本⽂内容: 2.PPT展⽰和课⽂内容相关的图⽚,请学⽣给图⽚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设,旨在检测学⽣预习的效果,对课⽂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

教师在纠正字⾳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依据,扩充语⽂知识:图⽚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步检测学⽣对课⽂内容的了解程度。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史记》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态度《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第一,《史记》体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

《史记》中体现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最早见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开头就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

由这段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之前,四分五裂,部落纷争,战乱迭起,黄帝经过与炎帝、蚩尤等激烈的战争,才消灭了纷争,统一了社会,完成了父权制时代的统一,结束了各部落之间的纷争。

将勤政爱民勇于平叛的明君贤臣形象塑造的高大而威猛。

而在《夏本纪》中记载:禹率领百姓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史记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史记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用以记述帝王的始末兴亡;“表”用以记载世系与年表;“书”用以记录礼、乐、制度等;“世家”用以记述春秋战国时代之诸侯及汉朝王族的兴亡;“列传”部分可分为儒林传、刺客传、货殖传等,专门收集名人的传记。

由于全书体裁以“本纪”为首,而以“列传”为终,是以史家将其称之为纪传体,借以有别于编年体。

创作背景
司马迁一家世代在朝掌史,迁之父司马谈担任史官时,一心一意以编纂史书为职志,不过这项事业尚未完成,司马谈就去世了。

所以迁任太史公之后,遂继续其父的事业,撰成《史记》一书。

《史记》最初并不称为《史记》,而叫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因朋友李陵受到冤屈,在朝廷上为其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受到此种侮辱的太史公,在愤慨之余,遂发愤著书,希望能为世间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

《史记》题库

《史记》题库

一、判断题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先秦两汉部分先秦部分一、神话我国现存远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是原始人以幻想的形式对所接触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本是配乐的歌词,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称作《风》,又称《国风》,共160篇。

《诗经》中周天子王城地区的乐歌称作《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诗经》中,用于王室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称作《颂》,共40篇;宋代以后通行的《诗经》注本是朱熹的《诗集传》。

2、诗经从各个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1)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

如《豳风·七月》以哀哀倾诉的语气叙写了农夫全家一年到头各种繁重的劳动和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还会受到人身侵凌。

(2)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如《豳风·东山》、《魏风·伯兮》等。

(3)恋爱、婚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秦风·蒹葭》、《卫风·氓》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4)此外,《周南·芣苢》等诗篇反映了劳动的情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比,即打比方,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

《诗经》创始的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注意: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除了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发端作用外,还具有引起联想、比喻、寓意、象征、渲染、烘托等多种微妙的意味,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由于兴中往往具有比的意味,后世诗评家往往分不清《诗经》中哪一篇是比,哪一篇是兴,于是就往往将比兴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一种字面或诗面的意义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是中国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计130篇,526500余字。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22年),前后跨越3000多年历史,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洋洋洒洒,林林总总,使它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书八篇,有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历法、重大祭祀、地理环境、经济政策等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内容;世家三十篇,记诸侯、封国的历史及其与王朝或皇朝的关系,记录历史上有特殊地位和重大贡献的人物的历史;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各阶层代表人物的立传。

《史记》的记录面要比其他封建社会的“正史”宽广得多,司马迁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政治上,而是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因为个人命运的不公正,司马迁尤其关心个人生命力的爆发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因此,《史记》区别于以往的封建王朝的“正史”,有着鲜明的爱憎立场,它既有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勇敢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形象。

《史记》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胆识过人、无往不胜的将帅,血溅五步的刺客,运筹帷幄、智谋百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

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

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224;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236;)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约束(信约,限制)宣言曰(公开扬言)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从此以往(往那里)因而厚遇(趁此)前进缶(上前,进献)明年复攻赵(第二年)以示美人(妃嫔)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②④⑤请允许我)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肖旭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书: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世家:记载王侯的兴衰;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有显著事迹可传的人物,也记载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

通过这五种形式,互为补充,而构成纪传体通史的完整体系,从黄帝到当今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载下来。

因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历史著作很多,但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史,而《史记》恰恰完成了这一任务,并有着自己的体例。

从史学上看,《史记》有何发展创造?1、《史记》是区别于国别史、断代史的我国第一部通史,又是区别于编年史的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学。

2、《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大事。

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后代史学家大都沿袭了这样的体制。

这里附带说一下关于《史记》的名称问题。

《史记》这一名称,在我国古代原泛指一般史书,是个泛称,即称史书为“史记”,并不是某部史书的专称。

司马迁这部书在当时只称《太史公书》。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称“太史公一百三十篇”。

后来有称《太史公记》或《史记》的。

直至唐代编撰《隋书》时,才著录“《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这时才把司马迁和《史记》联系起来,《史记》才正式由泛称变为专名。

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史记》一书体现了司马迁哪些进步的历史观)。

写作目的,按司马迁自己的说法,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下面从这三句话对《史记》的写作目的进行阐释。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所谓“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是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并批判了许多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五篇篇一: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又被称为第一部“正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且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任务的言行事迹,谁要叙述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

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20年。

《史记》记录的历史,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

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

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五帝本纪》《五帝本纪》位于本纪书首,记载了上古时期从黄帝到虞舜的部落联盟时代。

它写了中国五个在道德,治国,造福黎民等方面都不愧为模范的远古帝王。

鸿门宴文化常识

鸿门宴文化常识

《鸿门宴》文化常识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 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 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③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 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 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介绍
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 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 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 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 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 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 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 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 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 的。
②“臣请完璧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 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 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 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 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 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 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 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 被赵王宠幸。
缪公 (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 (huò) 虽驽 (nú)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 miǎn) 诈 佯(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 (mǐ ) 不怿 (yì)
传舍 (zhuàn)甚倨 ( jù ) 衣褐 (yì hè)睨柱 (nì)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 ②而君幸于赵王 而且您又受赵王宠幸。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非子·和氏》) 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 “以城易璧”,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 作铺垫。
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使人遗赵王书 ③徒见欺 ④臣请完璧归赵
英勇气概 送 被 谦词
自己尝试翻译第4-5段
①“窃计欲亡赵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 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 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读第8-11段
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选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使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5.归璧于赵后,蔺相如是如何对秦王交待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 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 “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 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 者不是好办法。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 使动用法。
⑤“王必无人”中的“必”:“倘若,假如”。
⑥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 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 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 使重任。
⑦第5段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 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 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 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 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力。
司 马 迁
课文学习重点
①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 学习古今异义的有关知识 。
读第6-7段 •分析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
1. 蔺相如承出使前初显胆识。
宁负以秦曲
2.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 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遇外臣的人员; 左右的狂喜不是尊重客人的礼节。
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乃前(上前,名作动 )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示,给……看) 誓死捍卫:持璧睨柱,欲以击柱。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
•完璧归赵
3-13
•渑池之会
14-16
•将相交欢(负荆请罪)17-21
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第二部分(3-13)完璧归赵(分3层) 1、(3-5)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2、(6-11)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 3、(12-13)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成果 第三部分(14-16)渑池之会(分3层) 1、(14)写会前计议 2、(15)写会上斗争 3、(16)写斗争结果 第四部分(17-21)将相交欢(分3层) 1、(17-18)写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 2、(19)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 3、(20-21)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读第12-13段
6.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
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7.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 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 ②间接描写 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
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 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2.翻译句子。
自读第1—2段 :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
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自读3—5段。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 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 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 (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 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出自《韩
楚国和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 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 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 量来大举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 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课文所讲的 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 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