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环境经济政策
资源环境经济学_9第九章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资源环境经济学_9第九章绿色国民经济核算](https://img.taocdn.com/s3/m/63186b63ddccda38376baf3b.png)
(二)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年,公布了该体系的最新版本(简称93SNA)。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基本上全部实行1993年 SNA基础上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性质
(1)是关于国家和部门两层次的核算体系。 (2)是以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依据来建立核算内容的。 (3)以平衡核算、复式记录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统计描
然资本净损失为4.53%,教育投资比率为2.00%,计算结
果:真实国内储蓄率为29.21%。
32
真实储蓄的讨论: (1)真实储蓄>0:即经济较高增长,在满 足了为后代人进行的教育投资后,净储蓄超过 资源和环境的损失量使真实储蓄大于零,才是 财富的真实增长量,供后代人发展。 ①双高:GNP高速增长,净储蓄和资源和环境 的损失量都较高,但前者刚好超过后者,表明 以较大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换来的经济增长。这 种可持续发展称弱可持续发展。
其中,固定资本消耗是当期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固定资 产价值;劳动者报酬是新增价值中劳动者所得部分;
生产税净额是生产单位向政府缴纳的与生产和产品有 关的税金(同时要扣除政府向生产单位支付的补贴);
营业盈余是各生产单位增加值扣除上述三项后的余额, 体现各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的收益。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各单位固定资本消耗各单位劳动者报酬 各单位生产税净额各单位营业盈余
19
二、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
(一)SEEA产生背景 (二)SEEA的概念 (三)SEEA的发展 (四)SEEA的基本特征 (五)SEEA的基本框架
20
(一)SEEA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需要 而产生的。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强调经济、社会、人口、资 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f1aa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3.png)
高中地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教学教案第一章:生态平衡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的定义与例子。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与例子。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的认识程度。
第三章: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3.2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方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方法。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环境保护计划。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制定的环境保护计划的创意性和实用性。
第四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
4.2 教学内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
4.4 教学评价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认识程度。
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fe97fc46137ee06eff918ed.png)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9外部性与环境
![9外部性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491af919a300a6c30c229f7d.png)
第一节 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性与环境配置
P MSC MPC P0 MEC
O Qn Qe Q 企业各种成本间的关系及均衡变化
第一节 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性与环境配置
P SS PS Pn P0 SD Q O Qn Qe 外部不经济性对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 N E
第一节 外部性
外部经济性与环境配置
P MPC MSC P0 外部性 对单个 企业资 源配置 的影响
第一节 外部性
四、外部性内部化 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 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或消费决策, 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 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 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外 部性问题。
第一节 外部性
消除外部性的方法: 对于环境外部性,从经济学上看,就是社会净产 值与私人净产值不一致,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 边际成本的不一致。在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途 径上,存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 一是来自庇古的思路,认为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 题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而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发放补贴或征收庇古税) 二是遵循科斯的思路,认为市场失灵源于市场本 身的不完善,市场失灵只有通过市场的发展深化 才能解决。(联合,买卖损害权)
概述
排污权交易手段一般程序: 首先,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内最优的环境质量标准, 并据此评估确定该区域的环境容量,从而推算出该区域所 能允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并将它分割成若干数量的排 污权单位。 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产权。 再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产权能合 法地自由买卖。 最后,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每半年或一年,检查排污 企业排污数量是否与所拥有的排污许可证数量一致,并惩 罚无证排污行为。
2. 最优排污费率的数学推导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4f45eb102de2bd96058884.png)
编写者: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类的三大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类型;掌 握人类与环境协调的方法、原理和措施。
• •
重点:人类的环境悲观论、乐观论和可持续论。
–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 气候变化 (2)水环境污染:海洋污染、河流与湖泊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农药与化肥污染、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 生态资源破坏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显 著下降,生态结构明显改变,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的现象。
2、 “增长的极限”
关于“增长的极限”的分析,穆勒早在19世纪就进行过了。 1960年,Forester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末日:公 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可惜的是,这篇论文发 出的警告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奇谈而打入冷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D.L.米都斯在1970年受罗马 俱乐部的委托,与他人合作,于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又称“世界末日模型” )。 米都斯在世界模型中,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 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认为这五种因素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增长着。 设一定因素的基期数量为P,每一期的增长率为r,第n期 达到的数量为A,那么 A=P(1+r)n
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 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采 矿 引 起 的 大 气 污 染 被风沙“驱赶”的村庄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48395b1711cc7931b71685.png)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指出 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 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 日本一些学者则将生态规划定义为生态学的土地 利用规划。 李博等人提出,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 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 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 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 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②在区域规划或城市规划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弥补历 史资料的不足与不完善,或对遥感资料的校正; ③社会调查可以了解区域各阶层对发展的要求以及所 关心的焦点问题,以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公众的愿 望;
④遥感技术为迅速准确的获取空间资料提供了十分有 效的手段。
在生态资料收集过程中多采用网格法,即在筛选生 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况的调查 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 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直观地 表示出来。 其具体工作方法为,采用1:10000(较大区域为 1:50000)地形图为底图,依据一定原则将规划区域 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网格一般为1 km×1 km,有的也采用0.5 km×0.5 km(网格大小视具体 情况而定),每个网格即为生态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单 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1. 因素叠加法 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 ①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 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关系矩阵; 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 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③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 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图; ④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⑤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 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第九章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
![第九章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1b784d73804d2b160b4ec078.png)
优点:DPSIR概念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 和作用机理,为人口资源与环境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模型。
缺点: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存在上述关系。另外,同一指标在DPSIR框 架中可能会具有多种功能。
m2/人 m2/人
% %
L 元 元 kg kg kg 元 元 元
指标效应
+ + + + + + + + + + + + + + + + -
标识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X21 x22 x23 x24 x25 x26 x27 x28
(二)层次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这类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目标层)分解为较为具 体的指标(准则层),准则层又细分至具体指标
优点:这类指标体系从结构和状态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全面 综合地反映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各方面的特征。
缺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往往很繁杂且易重复,难以体现协 调发展各主要要素间的联系。
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首先要 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演进,然后深入理解中国与世 界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再对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发展的“协调度”进行评价
一、中国人资环关系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发展的“协调度”评价 三、促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 方法手段: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 • 旧三论/新三论:让人、资、环生态系统可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dbdcf8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6.png)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保护当地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一项法规。
该条例自2015年12月27日起实施,旨在规范环境保护领域的行为和责任,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该条例内容的详细解读。
第一章总则该条例分为12章,共105条。
第一章规定了该条例的适用范围、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条例规定了保护环境优先、预防为主、治理和污染防治并重、法律法规为基础等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为后续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章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本章主要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中,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声音、土壤和固体废物五个方面。
该条例提出了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明确了不同污染性物质的排放标准,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三章环境监测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和工作要求。
条例规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范围、内容和程序,强化了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使用和管理。
同时,该条例还规定了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要求。
第四章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的污染防治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管理要求,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程序,同时加大对非法排放的惩处力度,推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环保事业。
第五章危险废物管理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的管理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危险废物的分类和管理制度,强化了危险废物的储存、转运、处置和利用等环节的监管,保障了环境和公共安全。
第六章环境应急管理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要求,明确了应急监测、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的相关程序和责任,保障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安全和公共安全。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67b60695e518964bce847c29.png)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本章要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
要适应这种要求,就有恰当对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法的目的进行目的新的评估和布局,应当从保护和改善环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高速发展。
依照传统模式,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无法避免。
那么,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发展经济蓬勃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ς能否处理好发展中国经济和环保之间、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拉维县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否做到既健康发展了经济,又不贻害后代子孙?权威专家世界生存环境问题专家宋荔指出:只要注重政策设计和调整,完全避免出现重蹈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恶化的覆辄。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联互动关系1、环保本身就是一些则产业2.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环保与发展能够双赢(1)、环保与发展可以兼顾。
(2)、摆脱传统三段式,创新中国环保路。
二、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环境保护前景极差:环保法律亟待完善:1、匍枝的生产力发展功能两个认识误区:(1)环保与经济相互对立;(2)片面强调经济发展;2、环境法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和调整(1)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有同一性与冲突性。
(2)实现经济与环境公益“双增”。
3、环境法对经济发展的非理性环境不良后果的控制功能4、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1)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2)确立公益事业最大化原则。
(3)限制开发原则。
(4)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节约能源发展激励机制。
第二节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传人我国,国内有识之士开始研究研究组循环经济并掀起了一股热潮。
到目前为止,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己颇为丰富,但循环经济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仍滞后研究课题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太少特别是关于热解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更少。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675d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5.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美丽中国。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的概念和内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2.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路径,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我国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具体实例。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3.准备实地考察地点,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中国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让学生了解问题的严重性。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e4c6da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7.png)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教材《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九章,主要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本章内容紧贴时代脉搏,旨在让学生了解全球化的趋势,认识到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和发展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全球化概念较为抽象,不平衡发展现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生动案例、图像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全球化的概念,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全球发展、关注不平衡现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点;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复杂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全球化和不平衡发展的实际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
2.相关案例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
3.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教学设备。
4.分组讨论的任务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展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现象,如国际贸易、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介绍全球化的概念,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点。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资源科学导论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资源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ac012b4b73f242336c5fd1.png)
1800.00
40.00
1600.00
35.00
1400.00
1200.00
30.00
1000.00
25.00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800.00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40000.00
O bserved Q uadrati c
4000.00
O bserved Q uadrati c
35000.00
3500.00
30000.00
3000.00
25000.00
2500.00
20000.00
2000.00
15000.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增长的源泉除了自然资源外,还有各种更好
的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相对地位的变化 自然资源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下降 自然资源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下降
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报酬递增的源泉:如果在固定的技术和经济
体系内看自然资源的作用,不可避免出现报 酬递减。但考虑技术和经济体系的高度动态 性,最终结果将是报酬递增。其源泉:
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排放量
40000.00
O bserved C ubic
4000.00
O bserved C ubi c
35000.00
3500.00
30000.00
3000.00
25000.00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9206510b307e87101f69652.png)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三)修读对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三)总学时与学分:36学时(2.0学分)(四)考核方式:考试(五)相关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管理、经济学原理(六)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教学内容分十章,主要包括:绪论;微观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系统;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概述;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环境与贸易。
既包括了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反映了环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当前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解决各类环境经济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老师讲述、学生讨论,课后布置作业,学生结合实际做调查研究并写出报告在课堂交流的方式。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的,由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由沈满洪主编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领域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发展趋势思考题或练习题:1、简述环境经济学的实际运用方向和发展趋势。
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3、简述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理论。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教学时数:5学时重点与难点:需求、供给和均衡,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思考题或练习题:1、如何理解市场的涵义?简述各种不同类型市场的特点及其效率?2、什么叫需求?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哪些?3、谈谈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1f78e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7.png)
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九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由于其广阔的面积和多样化的地形,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为了保护新疆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是一部综合性的环境法规,共分为九章,包括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的防治、固废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中,条例明确了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主体和环境管理的核心原则。
其中,第三条强调“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对于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条例还规定了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制,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和“先污染者负责”的管理原则。
在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方面,条例明确了新疆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和要求。
其中,第七条规定了新疆地区环境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的控制要求。
此外,也规定了不得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限制、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有力地保障了新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方面,条例规定了对环境质量进行持续监测的制度,并且对监测结果进行公开。
条例规定监测的频次和监测内容,保证了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同时,监测数据的公开也为公众参与环保治理、举报违法行为提供了支持。
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条例规定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这一规定对于保障环境质量、预防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污染源的防治方面,条例规定了排污许可制度,要求排污单位必须先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能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
同时,也规定了重点污染源的减排和治理要求,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2
20
2021/2/22
(1)当MTC与MMC 交于F点,对应的边际 成本和污染企业数分别 MC0和Q2。此时,两种 手段都可以采用。
(2)当Q<Q2时, MMC>MTC,应选择 科斯手段。当Q>Q2 时,MTC>MMC,应 选择庇古手段。
❖ ⑧责任赔偿,包括法律责任赔偿、环境资源 损害责任赔偿、保险赔偿等;
❖ ⑨证券与押金制度,包括环境行为证券、废 物处理证券、押金、股票等。
2021/2/22
29
适用的领域
❖ ①污染控制; ❖ ②自然保护; ❖ ③资源利用; ❖ ④流域、区域综合环境管理; ❖ ⑤国际和全球环境问题; ❖ ⑥生产和消费。
2021/2/22
36
2021/2/22
37
❖ 对于环境经济手段评价中公平性到底应该给予多大 权重,尤其当公平和效率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取舍, 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保 护刻不容缓,评价环境经济手段应当以效率为核心, 注重能否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环境收益。而另 外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避免使用不公平的环境经济 手段,即便这些手段是有效率的。美国环保局在评 价环境经济手段时已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 增加了“人口分配分析”,来研究环境收益在不同 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
❖ 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的执行需要庞大的执 法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
❖ 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或称环境经济 政策能够降低执行成本。
2021/2/22
9
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 ①以市场为基础,着重间接宏观调控,通 过改变市场信号,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 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种间接宏观管理 模式,不需要全面监控政策对象的微观活 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
2021/2பைடு நூலகம்22
26
资金配置功能
❖ (2)资金配置功能包括3方面的内容 : ❖ ①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
境保护的资金;②资金的重新分配; ③资金 的使用 。
2021/2/22
27
第五节 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 ①明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开发权; ❖ ②建立市场,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可交易
2021/2/22
10
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 ②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 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环 境管理更加灵活,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条件、 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政策对象。
2021/2/22
11
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 ③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 这些资金不仅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 还可以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 济政策。
2021/2/22
33
二、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
❖ (1)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
❖ ①排污收费②排污权交易(在排污申报登记与排 污许可证基础上试点)③三同时制度④生态环境 补偿费。
❖ (2)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 :①矿产资源补偿 费②土地损失补偿费③城建环保投资④废物回收 利用⑤育林费⑥林业基金⑦行业造林专项资金⑧ 造林、育林优惠贷款 。
2021/2/22
32
第七节 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 一、基本内容
❖ (1)3个领域是 :①环境污染防治②农村生态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③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 (2)5个层次 :①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关方针和 政策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的法律③国务 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规章④国务院所属部委制定和 颁布的规章和政策⑤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制定和发布的法规和政策。
2021/2/22
12
污染者付费原则
❖ 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 PPP):即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 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 态。在生产过程和/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 品和服务的成本中,应当包括这些控制污染措 施的费用。
❖ “使用者付费原则”(UPP)
第九章环境经济政策
2021/2/22
1
第九章 环境经济政策
2021/2/22
2
第一节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 决定环境容量有效利 用(或者污染物有效 排放)水平的两项关 键因素是边际治理成 本和边际损害成本。
❖ 实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的手段:
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 规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 手段
2021/2/22
❖ “受益者付费原则”(BPP)
2021/2/22
13
第三节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 (1)“调节市场”是利用现有的市场来实 施环境管理,例如征收各种环境税费、取 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抵押金制度。
❖ (2)“建立市场”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 的许可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2021/2/22
14
调节市场型的环境政策
5
思考题
❖ 如何判断这句话:“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应 降至零,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
❖ 什么是环境容量?
2021/2/22
6
2021/2/22
❖ 理想的排放水平 和治理水平是在 E点,此点又称 为有效率的污染 水平。此时边际 治理成本等于边 际损害成本,社 会总成本最小, 资源实现有效率 的配置。
(3)L点以后采取什么 手段不仅取决于MTC 与MMC的比较,还涉 及到庇古手段与命令控 制型手段的比较。
21
2021/2/22
但在G点以左,即在 Q2<Q<Q4时,政 府还可以继续选择庇 古手段。而在G点以 右,即Q>Q4时,由 于MMC急剧回升, 所以应考虑采用命令 控制型手段。
22
2021/2/22
2021/2/22
35
环境经济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 公平性是评价环境经济手段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映的是环境经济手段引起的不同社会群体 之间的利益分配,尤其是环境净收益在低收 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分配。
❖ 假定某一区域的空气污染治理可以采取四种 不同的环境经济手段,相应的成本和收益如 图所示,可见效率和公平发生了冲突。
2021/2/22
17
❖ (2)庇古手段需要政 府实施收费或补贴, 管理成本较大;而科 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 产权。
❖ 在产权制度不健全, 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 况下,环境资源的产 权界定比较困难,企 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 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 率降低。
2021/2/22
18
❖ (3)实施庇古手段, 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 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 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 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24
第四节 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功能—行为 激励和资金配置。
2021/2/22
25
行为激励功能
❖ (1)环境经济政策的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 过经济手段,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 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 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他们破坏 环境的行为。
7
❖ 如何获得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损害成本?
❖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由于政治、社会、经济、 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经常无法获得有关边际 治理成本和边际损害成本的正确信息。因此代 表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的E点只可能近似的获得, 但是这并不妨碍环境管理部门和厂商去努力争 取实现这一目标。
2021/2/22
8
第二节 污染者付费原则
2021/2/22
38
谢谢观赏!
2021/2/22
39
的环境股票等; ❖ ③税收手段,包括污染税、产品税、出口税、进
口税、税率差、资源税、免税等; ❖ ④收费制度,包括排污费、使用者费、资源(环
境)补偿费等;
2021/2/22
28
❖ ⑤罚款制度,包括违法罚款、违约罚款等;
❖ ⑥金融手段,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优惠 贷款、商业贷款、环境基金等;
❖ ⑦财政手段,包括财政拨款、赠款、部门基 金、专项基金等;
❖ 这两类环境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 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都允许经济人为 了实现环境目标,通过费用效益的比较, 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2021/2/22
16
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 (1)庇古手段多依赖 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 多地依赖市场机制。
❖ 如果不存在“政策失 效”,两种手段都可行。 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 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 古手段更有效。
❖ 调节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 “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 题,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 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 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 由于这一思想最初是由庇古提出的,这类 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庇古手段。
2021/2/22
15
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
❖ 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通过“看 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 题。最初是由科斯提出的,又称为科斯手 段。
2021/2/22
30
第六节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
❖ 一、实施条件 ❖ ①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 ②相应的法律保障 ❖ ③配套的规章和机构 ❖ ④相应的数据和信息
2021/2/22
31
二、影响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因素 :
❖ 政策可接受性 ❖ 相关政策的制约 ❖ 管理的可行性 ❖ 公平性的考虑 ❖ 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 产业政策
2021/2/22
34
(3)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
❖ ①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 ②城乡维护建设税 ❖ ③资源税 ❖ ④资源综合利用 ❖ ⑤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环保投资 ❖ ⑥企业更新改造环保投资 ❖ ⑦清洁生产 ❖ ⑧环保产业 ❖ ⑨有益于环境的财政税收政策 ❖ ⑩银行环境保护贷款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