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概述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国产老电影(1920-2007)
国产老电影(19202007):一段光影交织的历史长河在那个没有特效、没有高科技的年代,国产老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1920年到2007年,这些老电影见证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兴起、发展、辉煌与变革。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之作流传至今,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1920年代,国产电影起步。
当时的电影制作条件简陋,但创作者们依然凭借满腔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如《定军山》、《孤儿救祖记》等,这些电影虽然时长较短,但已经展现出我国电影艺术的雏形。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电影成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如《渔光曲》、《十字街头》等,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些作品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产电影进入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电影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些电影歌颂了新社会的美好,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产电影在探索中前进。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如《小花》、《庐山恋》等,开始关注人性、探讨现实问题,为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至2007年,国产电影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电影题材丰富多样,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如《霸王别姬》、《活着》等,这些电影在国际影坛取得了辉煌成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的魅力。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国产老电影犹如一部部时光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而这些光影记忆,也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
国产老电影(19202007):岁月流转,经典永存2000年以后,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国产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老电影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许多经典作品得以修复重生。
《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老电影,在修复后再次走进影院,让新一代观众领略到了前辈艺术家的风采。
中国电影史大纲
中国电影史大纲中国电影史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早期文艺电影阶段、政治宣传电影阶段、建国初期电影阶段、改革开放电影阶段和现代多样化电影阶段。
1. 早期文艺电影阶段(1896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最早的电影在上世纪末进入中国,先后由外国人拍摄和展示。
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逐渐有了本土的发展和创作。
在这个阶段,一些重要的电影作品如《劫后余生》、《神女》等出现,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基础。
2. 政治宣传电影阶段(1949年-197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受到政治影响比较严重的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电影被用来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
在这个阶段,许多电影作品都以宣传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如《武训传》、《智取威虎山》等。
3. 建国初期电影阶段(1949年-196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开始恢复和发展的时期,与政治宣传电影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电影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这个阶段,电影工作者试图探索和表现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如《黄土地》、《小兵张嘎》等。
4. 改革开放电影阶段(1976年-2000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电影开始接触到外国电影,并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这个阶段的一些重要电影作品有《黄金时代》、《霸王别姬》等。
5. 现代多样化电影阶段(200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中国电影开始追求多样化和国际化。
一些新兴的导演和制片人涌现出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话题。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些成绩,一些电影作品如《卧虎藏龙》、《芳华》等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中国电影史
改革开放后电影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也开始逐步开放和改革。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日益多样 化,推动电影业不断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影业积极与国际接轨,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电影史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 民国时期电影(1930-1949) •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电影(1949-
1978) •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1978-至今) •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
01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电影的起源与传入
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 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电 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民国时期电影类型与题材
类型
民国时期的电影类型主要包括剧情片、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等。
题材
民国时期的电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社会现实、家庭生活、爱情故 事等。其中,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影片尤为突出。
陈凯歌
《霸王别姬》、《黄土地》、《无极》等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 关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张艺谋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作品,将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作品,具有 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产业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早期电影(1922-1930)
该影片一改明星公司滑稽搞笑、凶杀刺激 的套路,以严肃的态度将新思想与传奇故 事结合在一起;用从容平实的影像表现聚 合道德性审美和传奇性叙事曲折多变的情 节过程,先抑后扬,把一出充满心酸的家 庭伦理故事最终定格为族媳孙三代人的大 团圆。
影片主人公“余蔚茹”被置于“被诬陷--被赶出 门 --- 含辛教子 --- 抚育成人 --- 终成正果 ” 的情 节过程中,在传统节烈之妇的苦戏框架里, 完整的体现了恭宽信敏惠,孝智礼勇忠的 传统儒道的美德。于哀怨忍韧之间达成了 饱含中国道德审美内涵与哀情情愫的审美 性捏合。
国产电影运动(1922——1926) 所拍摄的 170余部作品,显现出逐渐远离初创时期的 “ 文明戏”的影响 态势。电影化程度提升,编导摄演行业细分,演绎出走势清晰的民族 电影初兴之路。 电影文化建设也随之繁荣,电影刊物争先创办《影戏丛报》《影戏杂 志》《影戏春秋》《电影周报》等。 该阶段的长故事片呈现出文艺片的样式形态。它是介于商业电影和艺 术电影之间的,其态度严肃,其主题积极,其叙事大众,另具个人风 格与特色,它与当时电影人才结构的双重性和影响传奇叙事生成的历 史契机,以及好莱坞的影响都有关系。
在国产运动中,各个环节人才群落形成,叙事表 现能力增强,题材领域、表现方式、风格特征多 样化。
明星:以家庭人伦苦情见长
大中华百合:“欧化”《战功》 天一:“尚古”民间故事片《女侠李飞飞》思想主题尊奉传统道德,表 现上注重娱乐化
长城:社会问题片《弃妇》.移民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哀怨悲情 潜移默化《难为了妹妹》
上海影戏公司:唯美纯情《海誓》,情节简单,追求银幕造型,讲究 光线构图
民新:“纯正优美”《玉洁冰清》;纪录片《孙中山先生北上》
中国电影史PPT课件
战壮 争士 优》一 秀获九 影“九 片中六 ”国年 奖反,
法《 西八 斯百 《 八 百 壮 士 》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现实主义高
一
江
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
春
水
“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先后
向 东
拍出了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社会
伦理片,它的成功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
《
孤
影坛的领导地位。该片的风格成为日后
儿
救
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传统,对中国电影
祖 记
》
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的早期电影
二、“明星”与“联
华”
2.联华影业公司
《 玉 洁
1930年,“联华影业公司”成立,该公司
冰 清
注重对电影艺术特征的把握,讲究画面的美感
《难夫难妻》剧照
张
郑
石
正
川
秋
《难夫难妻》拍片现场
第一节 中国的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3.香港电影的发端
1913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 试妻》,这是香港的首家影片公司,香港的电影业由 此发端。
《庄子试妻》由黎民伟编导并反串女主角庄子之 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出演使女一角,严珊珊由此 成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位女演员。这部短片上映后反映 颇佳,被一位美国人带回美国放映,成为中国的第一 部“出口影片”。
》
和镜头的组接。
明星公司的代表人物有孙瑜、史东山、洪
深、欧阳予倩、卜万苍等。
《 故
都
主要作品有《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
春
梦
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49)大致脉络l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这件事被认定为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l 1909年由外国人创办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1916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是张石川和几个朋友联合创办的“幻仙影片公司”。
但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宣告结束了。
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
l 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数十个城市大小电影公司林立,仅上海就达141家。
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导演和电影明星。
这个时期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
20年代,上海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它大城市不相上下。
l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时期。
1931年,夏衍等人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
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也多了起来,电影从摄影棚中走出来,承担起唤起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
同事,有自由派文人支持的商业电影也相当繁荣,这些抱着娱乐人生目的商业电影人曾与左翼电影人发生过激烈的论战。
l 30年代后期—40年代中期,抗战爆发后,中国存在着四种电影形态:上海汪伪政府电影、重庆国民党电影、伪满洲电影、延安电影。
但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发展缓慢。
l 抗战结束后,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扶持下,国家电影机构和民间电影企业拍摄了不少电影。
但从质量上看,民间企业的出品更优秀一些。
代表作l 1928年,《火烧红莲寺》掀起武侠神怪片的大潮,这部影片在三年内连续拍摄了18部集,观者之多,堪称万人空巷。
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与经典影片解读
《活着》:普通人生活的历史变迁
01
《活着》的剧情
• 影片讲述了从20世纪初到文化大 革命时期,普通人福贵一家经历的苦 难和波折
02
《活着》的主题
• 电影以普通人为主角,讲述了历 史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生 命的坚韧和顽强
03
《活着》的影响
• 电影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之 作
导演陈凯歌的电影创作及风格
01
陈凯歌的早期作品
• 1984年,陈凯歌执导**《黄土地》**, 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 1987年,陈凯歌执导**《有话好好说》 **,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 名
02
陈凯歌的后期作品
• 1993年,陈凯歌执导**《霸王别姬》 **,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 2010年,陈凯歌执导**《赵氏孤儿》 **,获得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
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 19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受到好莱坞 电影的冲击,电影产业面临挑战 • 1994年,**《霸王别姬》**获得第47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中国电 影的国际名片
21世纪的发展
• 21世纪初,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全球化 时期,与好莱坞合作日益密切 • 2010年,**《让子弹飞》**获得第48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显示了中
02
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及其作品
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及风格
张艺谋的早期作品
• 1987年,张艺谋执导**《红高粱》**, 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1991年,张艺谋执导**《大红灯笼高 高挂》**,获得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 熊奖
张艺谋的后期作品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一)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 1905—1931)一、草创1、开端⑴国产电影开端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 1905年春夏之交;任庆泰(字景丰)拍摄;谭鑫培主演。
⑵故事片开端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 年;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编剧:郑正秋;新民公司拍摄。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 年;导演:任彭年;编剧:杨小仲。
【注:短片≤ 6 本;长片≥ 7 本】⑶其他开端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 1913 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主演:黎北海、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演员、非职业)2、终结《劳工之爱情》—— 1922 年;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3、滑稽短片《劳工之爱情》—— 1922 年;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地位: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成就:制作过程规范、镜头语言成熟、喜剧元素丰富。
4、“商务”之短片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任彭年5、1919—1922 年间的三大公司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二、初盛景观1、《孤儿救祖记》1923 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特征: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著的特征】著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补充:“长城画片”——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一个小剧场放映。
这部无声电影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影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开始向私营化发展,出现了一批电影公司,其中最有名的有“明星”、“联华”和“天一”。
这个时期的电影作品关注社会改造和民族精神,如《孤儿救祖记》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承担了宣传抗战、推动民族解放的使命。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狂流》、《中华儿女》等,这些电影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电影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业再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英雄》、《泰囧》等商业大片和《白日焰火》、《我不是药神》等艺术影片。
同时,中国电影市场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奋斗的历史。
在这个过
程中,中国电影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人和作品,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总结大一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总结大一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总结中国电影史是指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电影史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早期电影的兴起(1905年-1949年)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开始兴起。
1905年,《敷衍公馆》成为中国第一部以剧情为主的电影。
此后,电影院和制片厂相继出现。
1922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电影制片厂——上海南洋影片公司,开启了中国商业电影的时代。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春江花月夜》面世。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发展(1937年-1949年)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电影成为爱国宣传和提振民心的重要途径。
抗日题材电影成为影坛主流,如《风云儿女》、《飞燕女侠》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工业逐渐发展壮大。
1956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红色娘子军》上映。
文革期间,电影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影片创作受到一定限制。
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有《红高粱》、《活着》等。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发展(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电影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影开始引入国外电影技术和理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导演和演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出现了一股新浪潮,代表作品有《搭错车》、《大红灯笼高高挂》。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如《霸王别姬》、《芳华》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五、中国电影的类型与特点中国电影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包括革命历史片、文艺片、喜剧片、动作片、战争片等。
中国电影的特点包括注重现实主义表现、关注社会问题、探索人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六、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电影史纲要(近代)
1897年5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在上海礼查饭店进行。
雷玛斯建立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控制半个中国放映网的大型企业——雷玛斯游艺公司。
初创期中国电影(1905~1922年)早期中国电影(1922~1930年)发展期中国电影(1930~1937年)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年)高峰期中国电影(1945~1949年)一、初创期1.1905年,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认定的起始原点——《定军山》(任庆泰)2.丰泰现象——1905年北京,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丰泰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所拍摄的一系列,以京剧名角、名戏为主题的影片,包括《定军山》、《艳阳楼》、《白水滩》等。
3.民族影业的生成,中心由北京转为上海,经历了“贴附”带“附设”两个阶段。
4.1909年,中国(上海)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亚细亚公司成立。
5.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新民公司拍摄)。
6.“形制”是指影片的本数,四本以下为短故事片,四本以上为长故事片。
7.张石川、管海峰创立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为电影;《黑籍冤魂》中已经有了实景、景别、剪辑意识的体现。
8.新民公司:上海,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建,《难夫难妻》;华美公司:香港,黎北海、黎民伟、本杰明·布拉斯基组建,《庄子试妻》。
(“黎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新民和华美为中国制片业迈出的第一步,形制均为贴附于外资运作的企业。
幻仙公司同样也是贴附性企业。
9.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形制已经是附设性机构,区别于新民、华美、幻仙之处在于,已是民族真正的、有一定规模的自资企业。
代表作:京剧艺术片《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中的《阎瑞生》《红粉骷髅》,长故事片《荒山得金》《莲花落》。
代表人:任彭年、陈春生、廖思寿、杨小仲。
10.1926年,商务活动电影部脱离附设性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二、早期中国电影1.早期中国电影是民族影业最具活力的自主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特性。
重要影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等
经典影片片断赏析:
剪辑片断\红色娘子军指路.MPG
五、“文革”模式政治电影
(1966-1976)
中国电影创作最萧条的10年,生产影片不到100部。
(1987—)
商业片潮流
1、追求娱乐观赏价值
2、80年代末——1988年——90年代初
3、电影现象:
王塑电影现象:《顽主》(导演:米
家山)、《轮回》(导演:黄建新)
冯式贺岁片
风格写实,题材上表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社会人生。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狂流》、《春蚕》
(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
《上海24小时》
(编剧:夏衍,导演:沈西苓)
《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
(编剧:田汉, 导演:卜万苍)
《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
(编剧:阳翰笙, 导演:洪深
剪辑片断\《春蚕》1.MPG 剪辑片断\《春蚕》2.MPG
一方面吸收商业电影元素扩大市场,另一面主动寻求合法性保护。
新生代电影
新生代主要指第六代以及更年轻的导演
两个阶段:
1、前期:青春冲动
《巫山云雨》《扁担姑娘》《北京杂种》《头发乱了》等
2、后期:向主流回归
《回家过年》《美丽新世界》《西洋镜》《洗澡》
美学风格:
谢晋政治伦理情节剧的黄金时代
第四代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
纪实美学 作品:
《邻居》(郑洞天) 《沙鸥》(张暖忻)
《小街》(杨延晋) 《喜盈门》(赵焕章)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一、早期(1896~1920)
1896 年,诞生了祖国第一部电影《奔腾》。
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了萌芽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陆续出现了京剧蜡烛电影、珍珠岛电影、北京电影公司等,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添砖加瓦。
此期间的电影发展缓慢,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百年结构期(1920~1949)
1920 年,中国内地的电影。
更是碾压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时代性作品,如《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彩色电影》、《国民党革命宣言》等,提高了电影的宣传水平。
三、新生期(1949~1966)
1949 年中国的新纪元出现,建国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抗日文艺电影、人民电影等,紧紧抓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宣传共産主义思想的主攻方向。
根据电影思政教育的需要,1953年专门成立了新国产影片组。
四、发展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中国电影产生了蓬勃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路线,以改进电影质量为重点,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如《钟鼓楼》、《新中国的第一道旗帜》等。
五、改革开放期(1976至今)
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许多青年导演利用当今社会现实素材与主题,创作出了众多精彩作品,更加广泛地对外宣传和影响,把中国电影风潮推上世界中心舞台。
早期中国电影
主讲:吴申珅
绪论:从教材背后的故事说起
者《 之中 一国 程电 季影 华发
展 史 》 作
史第 》四 书版 影《
中 国 电 影 发 展
悟历史于一刹 寻大道于一生
在北京冬日的暖阳下,我想象着那数辆卡车的方向。在那 些卡车上,应该装着1913年的《庄子试妻》,1920年的《春香闹 学》,说不定还有1905年的《定军山》;应该有十八集的《火 烧红莲寺》,十三集的《荒江女侠》,六集的《啼笑因缘》; 应该有更多的张石川,更多的张善琨,更多的胡蝶,更多的上 官云珠……那些车里胡乱堆着的电影画刊上,电影正在中国自 顾自地热闹着……
中国中国电影电影大陆大陆香港香港台湾台湾现代现代1896189619311931萌芽萌芽奇观的引进奇观的引进与模仿与模仿1931193119371937复调复调启蒙与救亡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双重变奏1937193719451945洗礼洗礼投身与投机投身与投机1945194519491949经典经典忧患史诗与忧患史诗与灵魂写实灵魂写实当代当代1949194919661966新生新生激情与压迫激情与压迫1966196619761976歧路歧路风雨中的奋争风雨中的奋争1976197619891989复兴复兴激活与超越激活与超越19891989至今至今迷茫迷茫困惑于寻找困惑于寻找11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2、 神州派
1924.10 汪煦昌创办,认为电影应该陶冶性情,反 对粗制滥造、以牟利为单一目的;他希望能通过潜 移默化的方式改造社会。 代表作品注重艺术形式,多为家庭、婚姻、手足情 为题材,宣扬人情和人性,希望通过情绪来感染观 众,最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片:《难为了妹妹》《可怜天下父母心》《好儿 子》 神州派主要受到了知识分子的欢迎,但不为一般平 民所接受,所以导致了他商业上的失败,于1927年 结束。
中国电影百科文库
【推荐】中国电影百科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
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带有买办性质。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
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
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
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
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电影概述摘要:早期的中国电影:1905—1949年。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这四十年间,中国的电影从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到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公司;从“幻仙影片”的昙花一现,到商务印书馆的旷日持久;从武侠片,古装片甚至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到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中国的早期电影的发展是不容小觑的。
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家喻户晓的明星,郑中秋、张石川等导演,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电影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凝聚在一起,为中国早期电影开辟道路,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早期中国电影,中国早期电影特点,中国早期电影环境,郑中秋,阮玲玉,周璇,电影启蒙,公共空间。
正文:早期的中国电影:1905—1949年。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09年外国人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1916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幻仙影片公司”成立。
但好景不长,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停止运作。
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商务印书馆成立。
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
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数十个城市大小电影公司林立,仅上海就多达141家,且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它大城市不相上下。
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导演和电影明星。
这个时期所生产的电影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时期。
1931年,夏衍等人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
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也多了起来,电影从摄影棚中走出来,承担起唤起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
与此同时,有自由派文人支持的商业电影也相当繁荣,这些抱着娱乐人生目的商业电影人曾与左翼电影人发生过激烈的论战。
30年代后期—40年代中期,抗战爆发后,中国存在着四种电影形态:上海汪伪政府电影、重庆国民党电影、伪满洲电影、延安电影。
但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发展缓慢。
抗战结束后,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扶持下,国家电影机构和民间电影企业拍摄了不少电影。
但从质量上看,民间企业的出品更优秀一些。
早期的中国电影的环境颇为复杂,这主要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
所以在当时对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是好莱坞电影,其占有中国的主要电影市场份额,且很多大电影院都由英美人控制,20年代中期美国八大公司都在上海开办了办事处,尽管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电影依然能够与之竞争。
早期的电影人地位不高,随着影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圈,其中有军阀政客(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阎西山等)、也有戏剧家戏曲家(田汉、梅兰芳、马连良、欧阳于倩、洪深、熊佛西等)、文学家(曹禺、张恨水、张爱玲、周瘦娟等)、音乐家(冼星海、聂耳、任光)还有很多其它领域的社会精英。
3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电影人关注和学习苏联电影。
为中国早期电影做出大量贡献的电影人中,郑正秋可谓是极具代表性。
站在10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文化以至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的高度上,我们甚至把“郑正秋电影”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从精神走向和文化蕴含的层面上分析和阐释。
在中国民族电影筚路蓝缕的开拓时期,郑正秋以其丰富的电影实践和独特的电影形式,持着电影启蒙的姿态,完成了启蒙电影的伟绩。
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生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
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
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郑正秋的电影活动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和时政批评“公共空间”的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种“公共空间”的形成。
仅就电影而言,1896年至1932年间,尤其1911年至1926年间,中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政府权力失控导致香港、上海、天津等租界区出现了某种类型的“政治真空”和“民间社会”,这反而给上海等地提供了一个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有效空间即“公共空间”。
欧美电影也正是在这种一无遮拦的环境下,堂而皇之而又如潮涌地被倾销到中国各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由于政府的作壁上观,各种有伤“风化”外国影片的畅通无阻,再加上社会上大量颓风败俗的盛行,终于使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痛切地感受到,电影与“世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不可谓不紧密。
且在许多人心目中,20世纪初以来整个社会“世风浇薄”、“道德日非”的罪魁祸首,既不是社会体制,也不是文学和戏剧,而是比文学和戏剧似乎更“逼真”的电影。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心理,包括郑正秋在内的一批中国早期电影人,很早就倾向于把电影当作营造“祸”“福”之媒介、教育国民之工具与改良社会之利器。
为了达到教育国民与改造社会的目的,他们将影片的取材更多地偏向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
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就中国电影在“影戏家的人格”、“电影言论”、“电影剧本与观众的关系”以及“中国电影事业之危状”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可以发现,中,都能感受到郑正秋先生对社会的隐忧、伦理的诉求及对道德的关怀。
正是在中国民族电影的开拓时期,郑正秋以其丰富的电影实践和独特的电影形式,秉持着教化观念的张扬和影像秩序的建立的电影启蒙姿态,完成了社会改良思想和人道关怀视野的启蒙电影伟绩;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英话语相比,郑正秋电影独具一种温情的平民色彩和广泛的观众认同,显示出20世纪以来中国通俗文艺和大众文化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尤为重要的是,立足本土、诉诸大众的郑正秋电影,以其对殖民语境里民族文化的特性书写,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一种影响深远的范型、一个历久弥新的奇迹。
2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相对正规的电影学校。
电影明星的地位从20年代中后期开始飙升,30年代出现一批超级明星,40年代擅长歌舞的明星成为大众的宠儿。
纵观中国早期电影时期,在观众心目中影响最为强烈而深远的莫过于阮玲玉、周璇等几位当家名旦。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
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
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
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
1926年(16岁)时,经张慧冲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了其在电影道路上的艺术生涯,一生共主演29部电影。
阮玲玉的作品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明星、大中华百合时期)多主演通俗社会片,甚至神怪片,饰演低下阶层的堕落女性,如妓女一类人物;或者是在旧社会受欺压而不反抗的弱女子。
后期(联华时期)受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影响,表演风格有所转变,转折点是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中饰演对旧社会觉悟的女性周淑珍。
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饰演农村妇女、尼姑)、《小玩意》(饰演抗日的农村手工艺人)、《神女》(饰演妓女)、《再会吧,上海》(饰演女教师)等,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
有人赞誉她为中国的嘉宝、褒曼。
《神女》导演吴永刚曾用“感光最快的胶片”作比喻,给予她高度赞誉。
在30年代的中国影坛上,她以重拍次数最少而成为导演们乐于与之合作的演员,同时又以使观众“每片必看”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周璇,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
是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
1931年参加上海明月歌舞团,因主演歌舞《特别快车》而崭露头角。
后入新华歌舞社。
主演1934年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第二,成为十大歌星之一,被誉为“金嗓子”。
七大歌星之首(另外六位是白光,李香兰,姚莉,白虹,吴莺音,龚秋霞)。
1935年从影,在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美人恩》中扮演角色。
1936年入艺华影业公司,主演《喜临门》、《满园春色》等影片,在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狂欢之夜》中扮演角色。
1937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马路天使》中扮演女主角小红,成功地塑造了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但对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形象,为其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八一三事变后参加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
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任上海国华影业公司演员,主演《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西厢记》等近二十部影片。
1943年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渔家女》、《红楼梦》等影片。
抗战胜利后赴香港,相继主演《长相思》、《各有千秋》、《忆江南》、《清宫秘史》等影片,并在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夜店》中扮演角色。
1950年回上海,参加影片《和平鸽》的拍摄,因患病而未竟。
1957年,周璇在拍戏时旧病复发,被送入精神病医院,最后,在挣扎中因脑炎而离开了人世,享年39岁。
周璇被一些专家评价为典型的感觉派明星,她主要是靠感觉和经验来演戏,她的表演都是自然流露,经常会有一些真挚动人的精彩片段出现,她不是靠表演功力以及角色深度取胜的,而是依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牢牢的抓住了观众们的心。
纵观1905—1949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的电影从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到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公司;从“幻仙影片”的昙花一现,到商务印书馆的旷日持久;从武侠片,古装片甚至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到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中国的早期电影的发展是不容小觑的。
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家喻户晓的明星,郑中秋、张石川等导演,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电影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凝聚在一起,为中国早期电影开辟道路,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的精神走向及文化内涵.《当代电影》.2004(2). 倪骏.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男明星与女明星.《大众电影》.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