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最新课件:背影
合集下载
《背影》ppt课件
![《背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c97bb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0.png)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 日子。 (2)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3)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
赋闲。
家境惨淡 气氛伤感 冷 2.在家境惨淡的背景下,父亲还为儿子事无巨细,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事无巨细 父爱炽热 暖
4.分组讨论,当时(1917)和此时(1925)的“我”对父亲的 情感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不解、不屑
双向奔赴的爱
愧疚、感动
表达心声 回应深情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完成下面小诗,代作者回信
父亲,月台送别,
父亲,展读家书
当时的我, 厌烦你的繁琐; 暗笑你的迂腐; 嫌弃你的嘴笨。
如今的我
理解你的不易
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
影 朱
自 清
学习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人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迂腐
迂( yū )
读 读
交卸( xiè )
写 赋闲
写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16年 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感到不满,父子生隙。
1917年 1921年
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原名“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同年冬天,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背影》的故事 发生在这一年。
朱自清毕业后回扬州任中学教师,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状况私自扣留 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457e7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3.png)
词义理解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颓唐:衰颓败落。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送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 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 自己及家人的生计.
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 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
1.思背影——思念父亲
2.望背影——望父买橘
3.别背影——父子分别
4.念背影——别后怀念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第二次背影——买橘的背影
下 课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 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 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 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 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 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
《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1928年10月 由开明书店出版。并有序文一篇:《论现代中国的小 品文》。它是一篇记实散文。
背景介绍: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
父亲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 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 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 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第14课《背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6b363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4.png)
整体感知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
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
深入探究-2
你认为哪 个背影最感人, 最能体现父亲 对儿子真挚的 爱?
第六段父 亲为儿子买橘 子爬月台时的 背影最感人。
这一部 分具体涉及 到哪些细节?
父亲的穿戴 黑、青
爬月台的动作 探、攀、缩、倾
走路的姿势 蹒跚
句段赏析-1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
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2.这份沉默如山的理我 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小组讨论-1 (1)
改为“浦口惜别”好。因为文章主要是通过浦口车站送别这一场景 来表现父子深情的,改为这个题目可以涵盖文章内容。
(2)
改为“深情的橘子”好。虽然几个橘子算不了什么,但是父亲在那 样的心境下,仍为“我”想得如此周到,费那么大的力气买橘子,橘子 中凝聚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句段赏析-3
父亲的话语也流露着对 “我”的爱,你发现了吗?说说看。
第2段,“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乐观、坚强的父亲给儿子带来安慰】
第4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亲历亲为,呵护备至的爱】 第5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无微不 至的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体贴和关照】 第6段,“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不舍,牵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868a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png)
本来,在《背影》的背后,是父子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掌握着家庭的管理权教育权的父亲 和血气方刚的儿子往往生而对峙,天生“敌人”。父”“子”之间 的抗争往往要等到“子”亦成“父”之后才能消解。
父亲迂回曲折的表达已是一种求和。而当时朱自清也不再是学生, 已为人父,渐历风霜,自然读懂了父亲信中的“低头”,还有那点 儿努力在保全但已无法保全的“自尊”。
父亲好像既是夸大其辞,又在闪烁其辞。
这封信到处处都是矛盾的。开头说自己身体平安, 最后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说话的矛盾,有点 儿遮遮挡掩的。想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又不想让儿子 着急,想见儿子又不好明说,就是那种味道。
书信中感知父爱
探究:读“父”与 “子”
《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因纳了几房妾,家庭不和,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父亲失 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产生在 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 工资。父子产生剧烈地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他们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 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背影总是很简单 简单是一种风景 背影总是很含蓄 含蓄是一种魅力
背
朱
影自 清
学习目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3fef32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9.png)
伸或补充,实则内容丰富。它补叙了“近几 年来”父亲的状况,重点展现了“我”对父 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写作动机,并 再次定格“背影”,为文章画上了圆满的句 号。
1、详略得当 2行文朴实典雅,多用白描手 法,以书面语为主。
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某一细节, 来抒写父子情深,不少于300字。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 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 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 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xiè
交卸
yíng
晶莹
sāng
奔丧
chóu chú chāi
踌躇 差使
xiè极目攀山速
琐屑
狼藉
蹒跚
tuí
颓唐
簌簌
通读全文。 思考: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请找 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文章四次描写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 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我”对父亲的情感始终深厚,只是偶尔会 感到些许不耐烦。这份不耐烦源于两件事: 一是父亲在车站讨价还价时言语不当,让 “我”觉得他“说话不大好听”;二是父亲 在茶房叮嘱其“好好照顾我”,让“我”觉 得他有些迂腐。然而,“我”的情感态度转 变的契机出现在父亲上上下下车站月台之时, 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1、详略得当 2行文朴实典雅,多用白描手 法,以书面语为主。
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某一细节, 来抒写父子情深,不少于300字。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 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 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 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xiè
交卸
yíng
晶莹
sāng
奔丧
chóu chú chāi
踌躇 差使
xiè极目攀山速
琐屑
狼藉
蹒跚
tuí
颓唐
簌簌
通读全文。 思考: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请找 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文章四次描写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 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我”对父亲的情感始终深厚,只是偶尔会 感到些许不耐烦。这份不耐烦源于两件事: 一是父亲在车站讨价还价时言语不当,让 “我”觉得他“说话不大好听”;二是父亲 在茶房叮嘱其“好好照顾我”,让“我”觉 得他有些迂腐。然而,“我”的情感态度转 变的契机出现在父亲上上下下车站月台之时, 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第14课《背影》课件(共3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3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2c0f39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4.png)
2 望父买橘 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3 车门话别 我的眼泪又来了 4 再现背影
内容
1、小组讨论,把思考结果简略写在互帮显示板上。 2、组内有不理解的知者解惑,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写在互帮显示板的下方。
要求
起立交流,组长组织;声音要轻,保证组内听清即
可。每次只有一人讲话,他人静音倾听,有不同意见
待别人讲完补充。
知者 加速
背影
一、(1) 思念父亲 点出背影
二、(2-6)回忆往事
作者简介
朱自清曾在清华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 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贫病交加,在北平 逝世,年仅50岁。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 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xiè sāng chóu chú yū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往往的人群里”。
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课文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请选择给你印象最 深的一次背影进行批注。
提示:(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等。 (2)写作手法:修辞、对比等。 (3)词语使用:动词、形容词等。
我 觉得第 注意:报道的题材要有意义、有价值, 彰显正 能量, 采访的 人物最 好与你 们的生 活密切 相关, 如父母 、老师 、同学 、医生 、志愿 者、门 卫等
pánshān 蹒跚
chāi 差使
tuí suǒxiè 颓唐 琐屑
jí sù 狼藉 簌簌
yíng 晶莹
shì 拭
5分启钟动自自学学时计间时到器!
内容
内容
1、小组讨论,把思考结果简略写在互帮显示板上。 2、组内有不理解的知者解惑,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写在互帮显示板的下方。
要求
起立交流,组长组织;声音要轻,保证组内听清即
可。每次只有一人讲话,他人静音倾听,有不同意见
待别人讲完补充。
知者 加速
背影
一、(1) 思念父亲 点出背影
二、(2-6)回忆往事
作者简介
朱自清曾在清华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 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贫病交加,在北平 逝世,年仅50岁。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 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xiè sāng chóu chú yū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往往的人群里”。
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课文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请选择给你印象最 深的一次背影进行批注。
提示:(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等。 (2)写作手法:修辞、对比等。 (3)词语使用:动词、形容词等。
我 觉得第 注意:报道的题材要有意义、有价值, 彰显正 能量, 采访的 人物最 好与你 们的生 活密切 相关, 如父母 、老师 、同学 、医生 、志愿 者、门 卫等
pánshān 蹒跚
chāi 差使
tuí suǒxiè 颓唐 琐屑
jí sù 狼藉 簌簌
yíng 晶莹
shì 拭
5分启钟动自自学学时计间时到器!
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19f79bc8d376eeaeaa3197.png)
4.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
样 5.我大的年泪纪很的快人得,流难下道来还了不。能我料赶理紧自拭己干吗了?泪感,动怕他看见,也怕别人
看见。
关爱
6.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思不念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 7.在我晶的莹眼的泪泪又光来中了,。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理棉解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子 情深
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第二次。 我们先学习第二次“背影”。
读懂父亲
阅读 “买橘子”一 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 穿 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 用两手 攀 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 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四次流泪 伤心之泪 感动之泪 感伤之泪 思念之泪
四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父子情深
第一次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 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1、引出下文。
2、为下文写背影设置悬念。
3、烘托父子情深。
背
朱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 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 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 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 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 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b19f2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3.png)
_买__橘___背影 详写 ——表 的深现了情父至爱亲对。儿子 __分__别__背影 (2—6) 怀念父亲,再__忆__背影 (7)
写作思路:
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自学指检点测二(4分钟)
找出作者四次流泪的情景,体会作者泪水中包含 的情感,并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是怎样的?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 ——感激的泪
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父 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还担心儿子路上 口渴,亲自买橘,体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 的关怀。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6段)
心。体现父 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5.进去吧,里边没人。(6段)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 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站 久也累,想儿子坐下来休息,什么都为儿 子着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
6.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 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7段)
父亲膀子疼痛,连拿筷子和笔都不 方便,觉得自己离死去之日不远了,但内 心还惦记着儿子,给儿子写信。宽慰儿子 的同时更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3、完成全解全练相关习题。
4、预习15课。
背影
朱自清
作者简介(1分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诞生于江 苏省东海县。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写作思路:
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自学指检点测二(4分钟)
找出作者四次流泪的情景,体会作者泪水中包含 的情感,并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是怎样的?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 ——感激的泪
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父 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还担心儿子路上 口渴,亲自买橘,体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 的关怀。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6段)
心。体现父 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5.进去吧,里边没人。(6段)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 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站 久也累,想儿子坐下来休息,什么都为儿 子着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
6.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 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7段)
父亲膀子疼痛,连拿筷子和笔都不 方便,觉得自己离死去之日不远了,但内 心还惦记着儿子,给儿子写信。宽慰儿子 的同时更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3、完成全解全练相关习题。
4、预习15课。
背影
朱自清
作者简介(1分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诞生于江 苏省东海县。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背影》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背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a5745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a.png)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处嫌弃: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 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表现得对父亲略有些不耐烦,不理解 父亲对自己的疼爱。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四次流泪: 见父睹境思祖母时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时感动之泪 父子离别时感伤之泪 再现背影时伤心之泪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料巧妙地组织起来,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买橘子的这一段,体会 作者的情感。
『望父买橘』的背影
作者描写父亲买橘 子的背影,使用了哪 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使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善于截取典型场景画面。本文之所以 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除却作者细心的观 察,用心的感悟,还缘于作者独特的的选 材构思——截取法。截取法:在记叙文中, 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闪 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 取法。
探究『背影』的背后
《背影》第一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的结尾: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
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 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 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 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 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 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 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望父买橘』的背影
在这“背影”的背后,你们又能看到什么?结 合课文和以下助读材料,大家任选一个观点,有理 有据地阐释你的观点。 说法一: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 的感激和思念。 说法二: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对父亲的“愧悔”。 说法三:“背影”承载着朱自清坚韧不拔的志向。 说法四:本文表现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 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第14课《背影》课件(共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f4bc50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2.png)
动作描写
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刻画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情景。 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
蓄表现出来的。
第6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分析动作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中加点词(动词)的表 达效果。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 平静的心情。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阅读前三自然段
课文精讲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倒叙 开篇点题 “最”表程度,说明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 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自然引出 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自已:自我控制。已,停止,引申为控制。 情郁其中: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惟: 只。 箸: 筷子。 大去:指死,是一种忌讳的说法。
五、整体理解
这是一篇 散文 ,它以 深挚的爱 为线索, 表现父亲对儿子 背影 ,抒发了作者对父亲 深切的思念 。
整体理解 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1. 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2. 借钱办丧事。 3. 丧母和失业
• 此前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 肥缺,可是父亲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回家变卖典质还“亏空”,还 要借钱办丧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为官的清廉。
归纳: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真的认为此事 “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 不是。面临卸职失业和丧母的父亲心里比儿子更加悲苦和难过。 • 可是,当他看见儿子难过得流泪的时候,却强抑巨大悲苦,反过来
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刻画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情景。 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
蓄表现出来的。
第6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分析动作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中加点词(动词)的表 达效果。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 平静的心情。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阅读前三自然段
课文精讲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倒叙 开篇点题 “最”表程度,说明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 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自然引出 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自已:自我控制。已,停止,引申为控制。 情郁其中: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惟: 只。 箸: 筷子。 大去:指死,是一种忌讳的说法。
五、整体理解
这是一篇 散文 ,它以 深挚的爱 为线索, 表现父亲对儿子 背影 ,抒发了作者对父亲 深切的思念 。
整体理解 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1. 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2. 借钱办丧事。 3. 丧母和失业
• 此前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 肥缺,可是父亲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回家变卖典质还“亏空”,还 要借钱办丧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为官的清廉。
归纳: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真的认为此事 “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 不是。面临卸职失业和丧母的父亲心里比儿子更加悲苦和难过。 • 可是,当他看见儿子难过得流泪的时候,却强抑巨大悲苦,反过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4背影课件(14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4背影课件(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4bdd5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8.png)
爱 的 理 解 和 延 续
…… ……
课后作业
1、给父母亲洗一次脚。 2、写一篇小作文:
《 爸爸,我想对你说 》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 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 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 牛奶······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 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 真挚的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欣赏《背影》片段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这一部分具体涉及到那些细节?
1、父亲的穿戴 黑 青 2、走路的姿势 蹒跚 3、爬月台的动作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 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 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欣赏精彩片段《献给父亲13课 背影
背 影 朱 第
自 二
课 时
清
有 一 种 背 影 叫 分 享
有 一 种 背 影 叫 凄 凉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作者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 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 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 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各 自是为什么而流泪呢?
难过的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激的泪——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 惜别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思念的泪——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
第14课《背影》课件(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8dd38031b765ce04081490.png)
动 父亲胖,“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他攀爬月台的艰难。尽管 作 艰难,却执意要为我买橘子。这是一种艰难的、倾尽全力的父爱。
20
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 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 难情景。 “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 “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 “倾” 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
清
背
朱
影自
1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 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 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 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 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其 1925年任教清华时。文中背影之事源 于1917年冬,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 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 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 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固有此文。
探究二:《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第一次
久别重逢
不禁流泪
家境惨淡, 悲哀的泪
第二次
望父买橘
拭干眼泪
望父买橘、 感动的泪
第三次
车站告别
眼泪又下
背影消失、 惜别之泪
第四次
见信追忆
泪光之中
思念父亲、 伤心之泪
思考: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 联系?
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 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 而“我”被这浓浓的父亲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 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 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 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第14课《背影》课件(4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4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6d9aa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d.png)
琐屑
jí
狼藉
yíng
晶莹
sù
簌簌
chāi
差使
shì
擦拭
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检测
Q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 口火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思考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 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4~6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 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写对父亲的想念。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 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 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 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 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课文探究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 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 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 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 同行。
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
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
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
课文探究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 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 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资料链接
朱鸿钧在宝应厘捐局长的任上,讨了几个姨太太,后来还把一个淮安籍 的姨太太潘氏带回扬州家中,也就是朱自清在散文中提到过的“姨娘”和“庶 母”。朱鸿钧1915年去徐州做了榷运局局长,在任期间他又收了几房姨太太。 这下潘氏不干了,赶到徐州大闹了一场,弄得满城风雨。1917年岁末,朱鸿钧 花了很多钱,把姨太太都打发掉了,但因为影响恶劣,加上朱鸿钧又在此间被 查出挪用公款,很快就被革职查办了。朱鸿钧不善理财,办交接时不仅没有剩 下钱,反而亏空五百大洋,只好让家里变卖首饰填窟窿。朱鸿钧的母亲也就 是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这个打击,去世了。朱鸿钧借钱才把丧事办了。
jí
狼藉
yíng
晶莹
sù
簌簌
chāi
差使
shì
擦拭
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检测
Q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 口火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思考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 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4~6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 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写对父亲的想念。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 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 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 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 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课文探究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 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 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 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 同行。
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
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
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
课文探究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 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 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资料链接
朱鸿钧在宝应厘捐局长的任上,讨了几个姨太太,后来还把一个淮安籍 的姨太太潘氏带回扬州家中,也就是朱自清在散文中提到过的“姨娘”和“庶 母”。朱鸿钧1915年去徐州做了榷运局局长,在任期间他又收了几房姨太太。 这下潘氏不干了,赶到徐州大闹了一场,弄得满城风雨。1917年岁末,朱鸿钧 花了很多钱,把姨太太都打发掉了,但因为影响恶劣,加上朱鸿钧又在此间被 查出挪用公款,很快就被革职查办了。朱鸿钧不善理财,办交接时不仅没有剩 下钱,反而亏空五百大洋,只好让家里变卖首饰填窟窿。朱鸿钧的母亲也就 是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这个打击,去世了。朱鸿钧借钱才把丧事办了。
《背影》 课件(共39张PPT)
![《背影》 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365c4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75.png)
资料链接
4.文体知识——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
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 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 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 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
基础积累
基础积累
1.字音字形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
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 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 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 记》,还有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 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清贫而有气 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合作探究
5.文中哪些细节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转变了?请具 体分析。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 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 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 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 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 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 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 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Bei Ying
背 影 朱
自 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第14课《背影》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9663e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6.png)
差异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儿子的话
“爸爸, 你走吧。”
父亲的行为 一场反常的分别 儿子的行为 对比
车站送我 嘱托茶房 与脚夫讲价 拣定位置 为我买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 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 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 上车北去。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 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 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 料理自己么?
4、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5、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6、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 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一场反常的分别
“事已至此,不必 难过,好在天无绝 人之路”
父亲话语坚强, 有办法解决问题, 并安抚家人。
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他 便又忙着和他们讲 价钱。
珍惜爱,学会爱!
谢谢 聆听
3、但最近两年不见,他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 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 子。
资料助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 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朱家本来祖上家境殷实,而且朱鸿钧当着官,
钱财也足够家里挥霍,可是朱鸿钧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娶姨太太。姨太
一场反常的分别
1.朱自清回忆了一件什么 往事? 2.细读课文4~6段,分析: 父子车站分别,父子俩的 行为言语正常吗?请同学 们说说你的看法,并在文 章中找到依据。
一场反常的分别
这一场“浦口分别”重点 集中于第4-6段,这场 分别有什么反常之处?
父亲的话
一场反常的分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背影》精品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背影》精品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43892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9.png)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归纳小结
1.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āi) 哺育(bǔ) 簌簌(sù) 浦口(pú) B.马褂(guà) 蹒跚(shān) 擦拭(shì) 投奔(bèn)
听课文录音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反应的主题是什么?
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我的父亲
父爱
1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整体感知 2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思考讨论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示例:是一根手杖,让你的征途即使步履维艰也能够找到依靠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B.《背影》是朱自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着重写了父亲去买橘子在月台爬下攀上的背影。
思考讨论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思考讨论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思考讨论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惦 记 背 影
再 现 背 影
刻 画 背 影
惜 别 背 影
【答案】B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中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他刚失业,妻子同样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外貌(包括 服饰、体形)? •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他肥胖的身子……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 ——“肥胖”。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 ——“蹒跚”。
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背 朱 自 影
清
作 者 简 介
•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 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 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 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 色》。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 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 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 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 最后决定还是由自பைடு நூலகம்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 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 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 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 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 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 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 怀真是无微不至。
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
——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归纳段意: ——买桔子送别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第一次“背影” 起什么作用?
阅读前三 自然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 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 影。 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戴 着黑布小帽, 穿 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走 到铁道边,慢慢 探 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 穿 过铁道,要 爬 上那边月台,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 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 下来了。
导入: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 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 自私的。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 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 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 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 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 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 浓的父爱。
归纳: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 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 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 提示:写背景,往往有烘托作用。
阅读 最后一段
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 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 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 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 不禁泪如泉涌。
共同研习课文
哪几个动词最传神? • 明确: “探”、“攀”、“缩”、“倾” •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 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 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 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 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 难的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 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 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 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 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 文章主题。
思考讨论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感伤之泪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两个“怕”,各怕什么? 1. 怕父亲见了伤心;
2.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 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 “很轻松”。“……似的”表示“看 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 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 了父亲深挚的爱。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
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写作背景
•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 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 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 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 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 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 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提示: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
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 的素材。
背影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总结中心
课文通过记述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 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 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 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教师寄语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xiè 交 卸
pánshān 蹒 跚 chāi 差 使
sāng chó u chú yū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tuí 颓 唐 jí 狼 藉 suǒxiè 琐 屑 sù 簌 簌 yí ng 晶 莹 shì 拭去
整体感知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 什么中心?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伤心之泪
四次流泪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感伤之泪 伤心之泪
四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如何理解文中的两个“聪明”? • 1、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时,“我”总觉得他说 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对此作者自称“我那是 真是聪明过分。” 其实这哪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惨淡,囊中 羞涩呀。 • 2、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 迂,对此作者又自称“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 了!” “我”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不了解父亲的眷眷之 情,拳拳之心。两个“聪明”均是褒词贬用,是反语, 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这种以自我忏悔, 自我谴责的反衬体现了儿子越来越真切,深入地感受和 理解了父亲的博大、含蓄和深沉。
整体感知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 达了什么中心?
四写背影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 疼 子 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 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
父 子 惜别背影 子 情 爱深 再现背影 父
哪一次“背影”写得 最具体、最感人?
第二次。 我们先学习第二次“背影”。
阅 读 “买橘子” 一 段
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 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
1.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 3.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 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 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