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环境解说研究综述_陈艳

合集下载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作者:冯秀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5期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生态旅游管理开发不力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究了在环境保护视角下,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有效策略。

对于提升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质量,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形态,目的是通过旅游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以愉悦与放松,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但生态旅游又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而言,第一,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

通过组织生态旅游活动,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态知识,在人们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时,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促进旅游对象的生态保护。

对旅游对象进行生态保护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

第三,生态旅游能够维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具有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这种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目前,国民的生态意识较为淡漠,在旅游的过程中,随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加之在这方面相关管了工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对旅游地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不重视对游客良好环保行为的引导。

这样,就导致旅游地被污染被破坏的现象较为普遍,游客也难以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第二,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不完善。

一些旅游开发者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旅游开发设计规划,导致一些资源受到侵害。

在开发之后,相关景区规划和监管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样,就导致一些自然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

北师学报 城市化对旅游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研究进展_陈艳

北师学报 城市化对旅游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研究进展_陈艳
因此旅游业通过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两种方式不仅直接带动和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间接带动和影响农林牧业建筑业轻工业园林业等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会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3138
2 1 2 3 0 1 - () 4 96
3 1, 3 8] 化[ .
在 生 态 环 境 的 影 响 方 面, 首 .
先, 城市游客的增多 给 环 城 游 憩 带 的 生 态 环 境 带 来 了 挑战 , 阻碍其健康持 续 发 展 ; 其 次, 随着城市化快速的 向乡村扩张与渗透 , 乡村盲目对城市进行模仿和复制 并出现了过度城市化 , 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 并对旅 游资源的保护造成很大压力 ; 最后 , 城市化过程中产业 转移与环城旅游度假带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市场供给的 恶性竞争 , 使得城市 化 对 乡 村 旅 游 地 生 态 产 生 胁 迫 性 影响
[ 2 3]
3 旅游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
旅游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产生 一定 影 响 . 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旅游 2 0世纪9 对城市化的影响 . 相关研究主要从旅游对城市经济 、 城 市规模 、 城市功能和城 市 环 境 4 个 方 面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着手 . 3 . 1 旅游对城市经济 的 影 响 旅 游 是 一 种 综 合 经 济 ] 3 3 1 2 -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新 现象 , 产业关联性较强 [ . 景区建成后 , 往往会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商业圈 , 短时间 内就会聚集旅行社 、 宾馆饭店 、 特产店 、 交通产业 、 通讯
)城市化对水 环 境 和 生 态 系 统 碳 循 环 都 产 生 重 要 影 2 响, 如持续 扩 大 的 水 污 染 , 使湿地径流的调节作用退 化, 增大了流域的生态环境风险 , 并在短时间内造成了

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 个人研究小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 个人研究小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个人研究小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是一项关于家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研究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别对家乡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考察,并提出设计生态旅游的相关方案和意义,从而为家乡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家乡生态环境的考察情况,以及针对考察结果所设计的生态旅游方案,同时探讨生态旅游对家乡的意义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考察成果,探讨生态旅游的推进方式,并展望未来家乡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

整篇文章将围绕家乡生态环境的考察和生态旅游设计展开讨论,旨在为家乡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目的是通过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设计,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掘家乡独特的生态特色,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方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通过本次研究,也旨在引起社会大众对家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激发人们对家乡生态旅游的兴趣,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

2.正文文章2.1 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家乡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对生态环境最为熟悉的地方。

在这次考察中,我深入家乡的山林、湖泊、田野等地,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观察。

首先,家乡的山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各类植被种类繁多,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家乡的山林中存在着许多珍稀植物,如太行山的银杏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等,这些植物的存在丰富了家乡的生态多样性,也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摘要】摘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自然环境承载游客数量的极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探讨了影响容量的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土地利用等。

然后介绍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

随后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管理与规划,强调了在发展生态旅游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利用新技术和跨学科合作。

最后展望了未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因素、评价方法、现状、管理、规划、重要性、发展方向、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现状、管理与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旅游景区或自然保护区所能够承载的游客数量和活动程度。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平衡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游客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综合考量不同因素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游客行为的规范等。

它不仅考量了景区内部的容量限制,还考虑了周边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新型旅游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然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环境容量的限制。

环境容量是指自然或人工区域内可容纳人类活动的程度,包括空气、水源、土地、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研究现状在生态环境容量研究方面,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他们提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方法包括主观方法、客观方法、综合方法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分类、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等方面。

2. 研究方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方法、客观方法、综合方法。

主观方法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游客对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和态度;客观方法则从空间分布、景区类型、景区规模、旅游资源及承载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状况等方面来进行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估;综合方法则是将主观和客观方法综合运用,综合各方面的数据评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3. 研究指标体系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指标体系是评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

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资源保护指标:包括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评估。

(2)旅游压力指标:包括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需水量、旅游垃圾产生量等压力因素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3)生态敏感性指标:包括不同景区对于人类活动的脆弱程度、景区内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等对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

(4)管理和保护能力指标:包括景区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素质、生态保护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等对于景区保护能力的评估。

4. 环境容量管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活动数量控制:通过进一步控制游客数量来严格控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使用。

(2)资源和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国内旅游环境解说综述

国内旅游环境解说综述

国内旅游环境解说综述作者:侯文静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18期摘要:随着新兴旅游方式的不断增加与游憩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不仅对活动的参与性增强,而且渴望在旅游中进行娱乐并获取知识。

因此环境解说成为旅游者(游憩者)理解、欣赏环境和遗产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环境解说;概述;研究进展;规划研究;存在问及建议我国由于缺乏对旅游解说的充分认识,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相对集中在几个方面。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我国对于旅游解说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

一、旅游解说概述1.旅游解说定义。

至今关于解说的定义仍有很多,没有统一定论。

“解说之父”Tilden最早认为“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关系”.Brown从旅游角度认为,环境解说是一种沟通环境知识,促进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相互交流的手段,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讨论及产生环境保护行为.吴忠宏认为解说是信息交流手段,阐述现象后的含义,激励游客产生新见解和热诚。

吴必虎认为解说系统的含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

唐鸣镝认为构建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其内涵框架有3个基本要素: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

认识对象和使用者通过旅游解说相互沟通,以达到景区在使用、教育、保护等功能上提升互动的目。

2.旅游解说类型。

目前,专家学者主要从解说资源的属性、人物关系、解说范围与解说形态等划分解说类型。

从旅游解说资源的归属,其可分为环境解说和遗产解说。

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

可分为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

从旅游解说的服务范围,可分为园外解说与园内解说。

从解说物质的存在性,可分为物质解说与虚拟解说。

从旅游者获得解说的方式,可分为向导式解说和自导式解说。

二、环境解说规划研究1.旅游解说系统构成。

旅游解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旅游解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第 1 卷第 2期 0
21 0 1年 0 6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 fJa g i rc l rlU ies y o r lo in x iut a nv ri n Ag u t
Vo .1 No. 1 0, 2
Jn ,0 1 u . 2 1
建设提供公众参与的机会和信息传播的媒介 , 为打造知识展 示的窗 口和创造生 态教育的情境。 也成
关键词 : 旅游解说 ; 生态文明建设 ; 游客满意度
中图分 类号 :5 0 6 F 9 .3 文献标志码 : A
To itI tr r t to urs n e p ea i n:An Efe tv e n n Co sr ci g Ec lgc l f c ie M a si n t u tn o o ia
g t h u s s t fc in i a n n e ln ai n T u s A ta t n, n e n lz s h t t t sb - ae t e t r t ai a t Ye r i g T a P a t t o r t t ci oi s o n o i r o a d t n a ay e e s i i yu h t asc sn P S i g S S .T e r s a c h w h tt e t u it a e g n r l aif d wi h ne r t t n i h ti c v r h e e r h s o s t a h o r sr e e al s t i t t e it r ea i n t a t o es s y se h p o wi e a d e c ,d v r e me i d u in e ie s da,a d r h c n e t n ii i ai n n h ti c n p o i et e o p r n t r n c o t n d vv d st t sa d t a a r v d p o t i f i a u o t h u yo p b i a t i a in a d s r e same i m rif r t n d se n t n, i d w frk o ld e d s ly a d u l p r cp t n e v sa d u f o mai is mi a i c i o o n o o a w n o n w e g ip a n o r a i ain o c lg c l d c t n e ls u t s fr e o o ia u ai . t o e o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旅游地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就是通过对旅游资源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进行评估,确定旅游承载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估方法。

评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系统面积、社会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其中,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够接纳和承载旅游活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生态系统面积是说用于旅游的地区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面积的比例;而社会承载能力则是通过对旅游地区的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进行评估。

这些方法的互补性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动态调整和管理。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环境资源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因此,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以确保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是确保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关键,这包括完善旅游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工作。

4.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应用价值。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对于旅游开发和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政府和旅游从业者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政策,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实现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总之,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既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涉及到旅游规划和管理。

通过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综述

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综述

第24卷第6期2004年6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4,N o.6Jun.,2004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综述全 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大连 1160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00040);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专题资助项目(96-920-37-01)收稿日期:2003-10-31;修订日期:2004-05-14作者简介:全 华(1965~),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等教学和研究。

E-mail:DL qh ua@ 摘要:生态旅游研究成为当前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但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缺乏深入研究的技术支撑。

回顾近20年生态旅游乃至旅游学科,使用过或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描述方法、生态实验方法、环境监测方法、理化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客流量测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图表分析方法、“3S ”技术方法、图象数据分析处理、计算机模拟、数学建摸方法、会议研讨等等。

首先从分析生态旅游研究方法构成出发,逐步剖析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的应用、国外研究方法及其演变、生态旅游实证研究等核心问题。

简洁地勾勒出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的历史轨迹和现时轮廓。

最后提出了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方法论建设的措施:(1)稳定并壮大锲而不舍的研究队伍;(2)加强生态旅游特殊矛盾的针对性;(3)注重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4)重复实验或检测已有方法的普适性(5)及时总结、研讨,不作重复研究。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综述An overview of eco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QUAN Hua (S chool ofTourism &H ote l M anagement Dong be i Univer sity o f F inance &Economics ,Dalian 116025).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24(6):1267~1278.Abstract :A t present ,eco -t ourism has beco me one o f the hot resear ch fields .T he r esea rch metho ds o f eco -tour ism have been used ar e :deter mine t he nature ,eco lo gica l ex per imentation ,entir onmental mo nito ring ,physics &chemistr y analytical method ,M athemat ical sta tistics,tour ist measure ,spo t check,chart analy sis,str uct ur e mo del,“3S ”(RS,GI S &G PS ),academe conference,etc.A t t he beg inning ,this paper co ncisely outlines the compo sitio n of eco -to ur ism r esearch metho ds:qualitative descr iptio n method,eco log ical exper iment met hod,env iro nment mo nitor met ho d,physical a nd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mathematical stat istics method ,passeng er flo w measuring method ,sample sur v ey method ,g raphic and table analysis method ,“3S ”t echnolo gical met ho d ,pictur e data analysis and pr ocessing ,computer simulat ion ,mathemat ical modeling method ,etc .T hen the paper gr adua lly fo cuses on domestic eco -to ur ism r esear ch methods'applicatio n,ov erseas r esea rch methods and their evo lution,a s w ell as eco -to ur ism empir ical resear ch a nd ot her cor e pro blems.I t also concisely g iv es eco -to urism resear ch methods'histo rical tr ack and pr esent outline.A t last ,the paper ment ions eco -to urism r esea rch's key pro blems and ex per ience:(1)T heor ies ar e not quite applicable to pr actices .Eco -to urism resear ch mainly fo cuses o n eco -tour ism concept ,eco -to ur ism pla nning ,single pr oject a nd sing le t ime po int resear ch o f r egional eco -to ur ism r eso urces development ,and eco -to ur ism modes and methods'comprehensiv e resear ch which is not quite aimed and oper ativ e.T his causes that tour ism industr y 's emplo yees,even manager ial st aff,pay no attention to eco-tour ism at all.O ne insider t hinks that ,“w o rking in eco -to ur ism field,what yo u hear a nd w hat yo u see are all ‘eco -to ur ism'.How ever ,it is only a ‘concept 'pla yed by theo rists,o r politicians'beaut iful slo gan ,w hich seems to be ver y far fro m us .W e anx io usly hope t ha t eco -to ur ism's seducing theor ies and met ho ds beco me oper ativ e and applicable to pr act ices ,and can g ive dir ectio n t o our oper atio n and management .”(2)M ethod itself seeks to be “pro found ”and “comprehensive ”.Aft er analyzing the methods in eco-tour ism's literat ur es,it is fo und that many o f them are cr eated deliber ately to be “unique ”,“har d t o co mprehend ”and “pr ofo und ”,especially the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 d which is difficult t o be emplo yed by mo st o f the peo ple .Scientific method sho uld inter pret those myster io us natur al phenomena into the infor mation w hich is easy to be accepted and used by commo n peo ple .(3)R esear ch pr ocess is not co nt inuo us .T he pro blems of “g ener atio n gap ”,“absent descendants ”,“chang e of fo cus ”are ver y commo n.R esearch pr ocess'being no t co ntinuous embodies three aspects.T he first one is t hat mo st of the elder ly eco -to ur ism resear cher s emplo y those com par ativ ely ma ture r esearch methods,such as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m ethod,eco lo gical ex per iment method,envir onment contr ol metho d,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passeng er flow measuring metho d,sample surv ey method,a nd g raphic and table analy sis metho d,etc.T hey have done a solid jo b and left us many classical lit erat ur es.T ho se co mparat ively y oung resear cher s are g oo d at “3S ”techno lo gical metho d,picture data analy sis pr ocessing ,computer simulation,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 ho d,etc.So me o f the elderly resear cher s do not ag ree w it h the y oung resear cher s'“ov er co mprehensive and or namented ”fo rmula and mo dels,and think that it is hard fo r yo ung people to do so lid w or k and hav e pr udent st udy att itudes.A s a r esult ,the so -called “gener atio n g ap ”ha s emer ged.T he seco nd aspect is t ha t tho se scho lars who stepped int o the field o f eco -to ur ism resear ch rat her early shift to other r esearch fields,and t he follow ers st art the r esearch fro m the ver y beginning ,which causes r esea rch t eams'“absent descendants ”.T hirdly ,resear chers o ften chang e their study fo cuses.T hose r esear chers w ho stick t o their “fo cuses ”o n the study of eco -to ur ism w ho le -heart edly ar e actually r ar e .(4)Resear ch effor ts and ta sks ar e not sy stematically mat ched .So me of the do mestic and ov erseas r esear ch institutes alway s disseminate r esearch tasks and supply r esearch ex penditur e accor dingly in t he fo rm of questio ns fo r study .But the bidder s often dedica te their energ y to t he compilatio n of bidding documents .O nce they hav e w on the bidding ,their at tent ion w ill be diver ted to o ther businesses ,a nd t hey spar e only a lit tle tim e to finish the fina l repor t of the r esearch .Since bid w inners ar e usually r enow ned and busy per so ns,their resear ch t ime can har dly be assured.Co nv ersely ,those scho la rs w ho have affluent time and ho pe to do the r esear ch ea rnestly are seldo m able to w in the bidding because their wo rking units ar e not “pr estig ious ”.Consequently,t he bid w inners of those impor tant resear ches are to o busy to pay att ent ion to the quality o f their resear ches,while o n t he other ha nd,t he scholar s w ho hav e eno ugh time and energ y can r arely w in the bidding.A t last the paper rises main steps o f methodolog y co nstr uctio n in eco -tour ism :(1)for m per sistent r esear ching team.(2)enha nce the pert inence for eco -t ourism s part icular co nt radictio n.(3)pay at tentio n to t he perfo rm ance of r esearch method.(4)r e-ex per iment or test t he methods that hav e been used.(5)summar ize a nd discuss in time ,not to r epeat the same resear ch.Key words :eco -t ourism ;r esear ch method;o ver view文章编号:1000-0933(2004)06-1267-12 中图分类号:F590,P901,S 759.9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研究成为当前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热潮。

基于环境教育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基于环境教育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基于环境教育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系统优化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森林公园作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福建省的重要景点之一,其解说系统的优化研究对于提升游客的环境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应该具备多语种功能,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背景和需求的游客。

在公园的入口处设置多个语种的自助式解说设备,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语言进行听解说,并提供相应的文字显示功能。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外国游客对于景点解说的需求,也能让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更加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

解说系统应该设计为便捷易用的形式,方便游客自主选择和操作。

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等无线技术,让游客通过手机下载并安装解说系统的APP,或者使用公园提供的设备,如耳机或导游设备等,方便地获取解说内容。

解说系统可以根据游客所在的位置,自动播放相关的解说内容,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

在公园内设置一些互动式展区,如QR 码扫描、触摸屏等,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

解说系统还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互动性。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开设官方网站或者社交媒体账号,推送解说内容、环保知识、人文历史等相关信息。

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或者APP,预约或参与公园的环保活动、讲座等。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还可以与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科普活动或者环保研讨会,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解说系统的优化研究还应该注意对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通过对游客的满意度调查、解说系统的使用情况统计和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评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适时的改进优化。

公园管理部门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机构或者专家团队,对解说系统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为今后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环境教育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系统优化研究应该注重多语种功能、便捷易用性、互动性、评估和改进等方面的考虑,以提升游客的环境教育效果,同时打造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国际化形象。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解说模式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解说模式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解说模式研究作者:沈薇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2期一、研究背景与必要性分析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而划出的一定地域范围。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2445个。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在全球迅速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直接对象,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自然保护区是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对环境负责任的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还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教育功能。

而设置科学的环境解说系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

二、研究内容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解说模式的研究,除上述必要性及意义研究外,主要还有解说模式规划目的与功能、解说媒介、解说模式受众需求、不同功能分区解说模式研究、解说模式评估等研究方向。

(一)解说模式规划目的与功能研究1.对保护区影响环境解说可以通过告知游客景区的规章制度、政策、规划及资源信息协助景区的管理,也可作为呈现管理形象与游客行为和态度之间的桥梁、突出景区资源魅力、提高景区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并能通过分散一个地点的游客来减轻保护区的压力(Shiuh和Chuang Lee,2005;吴希冰、张立明、邹伟,2007)。

2.对游客的影响环境解说应达到帮助听众对造访地形成关注、鉴赏和理解、实现管理目标、促使公众理解管理机构、使旅游者与资源之间形成智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个体的目标和目的(Knapp,1994;Susan,2003),并达到通过提高景区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的目的(吴希冰、张立明、邹伟,2007)。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调查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调查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调查摘要:生态旅游景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而环境解说系统是游客接受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该文选取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解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游览莽山公园的近200名游客进行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调查结论: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并不完善;传统解说仍是最吸引游客的解说方式;“图文并茂”的解说标牌最容易引起游客关注;自然、生态与环保知识都是游客希望了解的信息。

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包括:强化解说系统的教育功能;完善牌示解说的建设;丰富环境解说的类型。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环境解说系统蟒山森林公园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113-02森林公园作为典型的生态旅游景区,是开展生态旅游、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场所。

以“解说牌、导游图、宣传册、展示栏,以及导游讲解”等为沟通媒介的“环境解说系统”则是游客接受生态与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完善的环境解说系统除了承担指引游客游览的功能外,对于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资源,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该文章以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解说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其现有的环境解说系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游客的问卷调查,试图认清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实现环境解说系统“环境教育”的核心功能。

该调查结论也为其他森林公园,乃至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景区应该如何构建完善的环境解说系统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调查目的、对象、方法及内容1.1 调查目的通过对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环境解说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分析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解说系统“环境教育”的核心功能。

同时,项目调查结论也为构建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提供有益的参考。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成为了当前热门话题。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广泛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监测评估等方面,对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概念和意义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或空间内,生态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或者是在一定时期内,生态旅游区域所能承载的游客活动强度。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就是研究生态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和活动强度的一门学科。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估、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等方面。

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估是指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游客活动的调查和分析,确定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承载游客数量和活动强度的过程。

这一评估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采样调查、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建立等方法,评估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承载能力,为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生态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这项评价工作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方面,通过对生态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是指在评估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保障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法律保障等手段,规范和引导生态旅游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管理实践,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以南平溪源峡谷景区为例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以南平溪源峡谷景区为例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南平溪源峡谷
中图分类号:F592.6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4476(2017)07 -0032 -06
一 、 相关概念 解 说 系 统 是 运 用 某 种 媒 体 和 表 达 方 式 ,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 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1]。 环 境 解 说 是 在 旅 游 景 点 实 施 的 一 种 教 育 方 式 和 交 流 服 务 ,包括对 环 境 知 识 、意 识 、技 能 、态度和价值 观 的 培 养 。对 听 众 来 讲 是 一 种 自 愿 参 与 的 形 式 ,组 织 性 相 对 较 差 ,教 育 效 果 难 以 确 定 ,最 终 的 目 的 都 是 培 养 对环境负责的公民[2]。 二 、 景区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环境解说是在景区范围内通过向旅游者传播有关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正确认知;帮助旅游者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和推动积极的环境参与行为。这类知识体系的 传播必须建立在对景区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历史人文与经济发展的严谨深入地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要力戒一些虚无缥渺的鬼怪神话、庸俗低级的传说故事等,以保证解说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从解说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 两 类 [3]。本 文 根 据 吴 必 虎 教 授 对 解 说 系 统 的 分 类 ,以 向 导 式 解 说 、自 导 式 解 说 的 各 媒 介 来 构 建 景 区 的 环 境 解 说 系 统 ,作 为 游 客 接 受 景 区 环 境 教 育 的 信 息 载 体 和 主 要 形 式 。 向 导 式 环 境 解 说 主 要 是 以 导 游 讲 解 服 务 为 代 表 ;自导式环境解说则分为4 个主要类型:游客中心、标识 牌 示 、宣传印刷及音像制品、电子解说资源。根 据 系 统 理 论 中 对 整 体 性 及 相 关 性 的 论 述 ,构 建 景 区 环 境 解 说 系 统 需 要 注 意 各 子 系 统 间 的 影 响 和 协 调 关 系 , 合理安排解说内容、解说受众、解说方式、解说媒介等各部分的组织秩序,使环境解说系统各部分能协同配 合,并重视信息反馈和动态管理,以达到平衡统一的系统功能。 以 人 为 本 解 说 应 结 合 不 同 兴 趣 和 年 龄 层 次 的 游 客 分 析 其 特 征 与 差 异 ,针 对 不 同 游 客 的 特 性 建 立 不 同 的解说层次和内容,从而寻找最适合游客的解说方式[4]。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应该在掌握游客心理与 行为需求基础上,充分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美 学 、人体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做到“以人为本”。解说内容的 文 字 部 分 需 要 精 心 编 排 ,注 重 趣 味 性 ,避 免 大 量 使 用 专 业 术 语 ,内 容 深 奥 、晦 涩 难 懂 ,尽 量 使 用 通 俗 易 懂 的 文 字 进 行 说 明 。标 识 牌 示 的 材 质 、放 置 位 置 尽 可 能 与 周 围 环 境 和 谐 一 致 ;忠 告 牌 示 和 服 务 牌 示 应 避 免 语 气 生 硬 ,少用或不用“严禁”、“禁止 ”等容易引起游客抵触心理的词语。 适度超前向导式解说和自导式解说作为主要的环境解说方式在实施环境教育与交流活动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保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基础上,能够承载各类旅游活动的最大限度。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研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规划、管理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的简要概述。

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采集实地数据进行数值计算和模型建立,以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指标包括人均旅游资源消耗量、旅游景区承载量等。

通过对空间、时间和数量等维度的综合考量,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值。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专家和游客的意见,以评估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变化和潜在问题。

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旅游的地理环境容量,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可供旅游发展的范围。

地理环境容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因素。

第二,旅游资源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情况。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消耗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在确定环境容量时需要对此进行量化和分析。

生态旅游的社会文化容量,即旅游目的地所能承载的社会和文化人口数量。

社会文化容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接受程度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第四,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通过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容量的评估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需要考虑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发展特点。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还需要充分考虑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旅游规划、管理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可以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41班学号: 2224107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2007 年6 月3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指导教师崔峰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Tutor Cui Feng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研究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研究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研究1.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

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投入不足。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

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

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3.产品同质性突出、精品少。

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4.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1.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

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

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2.增加投入,完善生态旅游区的各项配套设施。

首先,要按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生态保育,加强生态维护,加强环境修复和治理。

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当前库:人大全文2005年经济类专题(BL)【原文出处】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原刊期号】200502【原刊页号】50~53【分类号】F9【分类名】旅游管理【复印期号】200510【作者】方怀龙【作者简介】方怀龙,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生。

(北京100083)【内容提要】作者根据国内外大量生态旅游研究资料,对生态旅游资源涉及到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并提出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几个侧重点。

【摘要题】生态旅游【参考文献】[1]程道品,阳柏苏.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2).[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吴章文,孟明浩.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探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1).[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5]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6]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7]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1996,26(2).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预测中国在未来的20年里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强国,即国际旅游的接待大国和重要的客源国。

因此,全面探讨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特征及评价方法对持续健康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非常必要。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概念,它既是以生态美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自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的程道品等人认为要对生态旅游资源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生态旅游资源应区别于传统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强调资源的原始性和生态性;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是指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还应包括人文生态景观,它们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客观物质基础;三是生态旅游的主体不应是大众旅游者的所有群体,而应是指旅游者中具有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特指群体。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进展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进展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进展
陈燕
【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29)9
【摘要】生态旅游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日益兴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以及管理等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现对红树林生态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相关的几点看法.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陈燕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1
【相关文献】
1.基于区域合作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机制构建——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郑云玉;冯达;温亚利
2.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态文明村发展建设对策的研究——基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调查走访的基础 [J], 常晓芳;游盛;
3.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态文明村发展建设对策的研究r——基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调查走访的基础 [J], 常晓芳;游盛
4.内蒙古乌梁素海自然保护区和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 [J], 付永飞;
邓晓红;赵娜
5.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跟踪影响评价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J], 韩枫;尤蓉凯;马山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环境解说研究综述陈艳[摘要]从环境解说的概念、环境教育与环境解说的关系、环境解说的框架与功能、解说受众、旅游解说规划、国内环境解说研究现状等层面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已有成果,剖析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对促进我国在环境解说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环境解说;旅游解说;游客;解说服务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2)01-0060-03环境解说是游客与旅游景区进行交流的方式,属于非正式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教育、管理、服务、娱乐等各方面的功能。

它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而且这种环境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改变游客的环境行为,从而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国外关于环境解说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应用多种方法并引入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效学、美学、脑科学等成熟理论进行研究。

而国内的环境解说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且侧重于宏观研究。

尽管近几年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环境解说的理论,但在理论研究方面较少且创新不够。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已有成果,剖析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对促进我国在环境解说研究有所裨益。

一、环境解说的概念对环境解说的描述和定义,Tilden(1957)最早认为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这是最广为接受的一个定义。

Sharp(1969)认为服务、教育与娱乐的升华就是解说。

苏格兰解说协会认为,解说是以一种难忘方式,向游客传授信息的方法。

吴忠宏(1997年)强调解说具有中心主题,通过阐述过程激发游客的新见解与热情。

吴必虎(1999)从旅游角度认为解说具有服务和教育两大基本功能[1]。

陈晨(2004)认为环境解说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2]。

二、环境教育与环境解说的关系关于环境教育与环境解说的关系,国内外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相似,可以相互混淆使用。

Hungerford&Volk提出许多书籍、相关文章和政府文件中把环境解说和环境教育交替使用。

Carson&Knudson等研究发现两个领域所采用的首要的评价指标都是知识、态度和行为;另一种观点则是将环境解说看作环境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Knapp认为环境解说仅仅是和休憩场所相关的环境教育。

Ham通过分析正式环境教育和非正式环境教育的特点,认为环境解说是非正式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3]。

叶新才、钱洛阳、王民与其持有相同观点,认为环境解说是环境教育的方法之一。

三、国外解说研究内容分析(一)环境解说理论研究旅游解说作为一名交叉学科,其理论应涉及环境科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教育学、人体工效学、符号学、美学、脑科学等学科理论(罗芬,2005)。

目前,国外学者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方面,Forestell和Kaufman(1990))设计出解说认知模式;Orams(1995)创建了旅游解说技术图。

社会学方面,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理性行为理论,Ajzen(1992)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SamH·Ham提出了主旨解说模式[4]。

以外还有隐含在Tilden的格言中基础理论———[作者简介]陈艳,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湖南长沙,4102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0C0203).2012年01月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 (Theory )Jan.201260Tilden模式;“启发内涵”模式及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型[5]。

(二)环境解说的框架与功能1、解说概念框架Istvan(1993)构筑并充实了“人———解说者———解说对象”的解说概念性框架;对于环境解说的功能,当前解说领域的一些专家表达了建立一系列目标的必要性。

南伊利诺斯大学亨格福德和沃尔克(Hungerford,H.R.&Volk,TL.,1990)认为有三种主要的变量类型影响着环境行为,即门槛变量(entry-levelvariables)、自主变量(ownershipvariables)、权限变量(empowermentvariables)。

结合这三个变量,Knapp(1997)提出了环境解说目标及影响环境行为的变量等,为环境解说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参考指标,为以后环境解说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从游客、旅游资源和交流媒介的角度,得出有效的解说模式方程为:解说机会=(资源知识+听众知识)X解说技术。

Veverka(1995)从信息、目标、技术与服务、游客等方面提出了旅游解说框架图。

2、环境解说媒介选择研究对媒介的寻找以及对效果的注重比较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Cherem(1977)研究了口头解说与非口头解说对听众接受信息的重要性。

Martinkovic(1977)探索了非口头解说对游客产生的影响。

Nichols(1985)不仅记录了自导解说路径的作用,同时确定了听觉的交流设施是解说中最有效的媒介工具。

Hanna(1986)对可视性设备对游客传达的信息效果进行了评估。

Davison等(1993)评估了使用动物展示保持游客的注意力和影响游客对保护的态度。

Johnston(1998)指出,游客参观牌示的时间与游客对牌示内容兴趣有直接关联。

McLlafferty(2005)通过实证得出,交互式解说媒介与一般的解说媒介相比,可以取得更好的解说效果。

Veverka(1997)调查发现,游客在完成旅行后,记住听到内容的10%、读到的30%、看到内容的50%、参与性经历的90%。

3、环境解说与景区管理研究Jacobson(1997)认为,有效的教育和解说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键。

Olson(1983)分析出解说可加强游客对管理理念的理解程度,同时证明了游客对保护区管理的理解与其自我行为管理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Rice(1991)认为可利用环境解说鼓励居民的正常游憩行为,增进居民对历史、文化与风景的理解,达到资源管理、风景质量与自然栖息地保护的目的。

Earnest(1996)对生态脆弱带、从属于多角管理的海岸地区进行了解说系统的设计,不仅影响、教育甚至改变游客与居民的行为,并且缓解了环境压力。

4、环境解说与成本节约研究Able(1991)指出许多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解说的经济收益。

Cable(1984)利用旅行费用法(travelcostmodel)等计算方法对解说设施为旅游地带来的经济利益进行量化。

对于游客来说,Ham(2002)发现游客更希望把旅游地的自然文化信息作为知识进行储备,甚至愿意为高质量的解说支付费用。

5、解说与可持续旅游根据Ham等人(2002)的研究,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旅游业的两个中心环节。

在经济可持续性方面,解说的工作为地方增加了就业机会;解说可以增加客源;而且解说能够让游客形成牢固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作用其行为。

Weiler(2002)的研究表明生态旅游者比普通旅游者更加渴求新事物,需要在旅途中积极的投入环保体验,而不仅仅是娱乐的经历。

(三)对解说受众的研究1、游客分类研究为更好地提供环境解说服务,需要对环境解说的对象进行分类。

Moscardo等人(1986)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把游客分成积极的(mindful)与钝化的(mindless)两种。

但是,根据Langer和Piper(1988)的研究,mindful类型的游客会转向mindless类型游客。

Ham(1992)把听众分为强迫型听众(Captiveaudiences),和自愿型听众(Non-captiveaudiences),两者的动机不一样。

Stewart等人(1998)把到访国家公园的游客分为四种类型,即信息搜寻着(seekers)、信息受阻者(stumblers)、信息从属者(shadowers)和信息避让者(shunners)。

不同的游客对解说的需求程度不同,决定解说的力度和评价手段不同(吴必虎等,2003)。

2、游客解说方式研究Moscardo(1996)根据mindful与mindless型游客对遗产解说接受与理解结果的对比,提出了遗产解说方式的四点原则。

Pierssené(1999)分析了家长式解说、成人式解说和儿童式解说的优势。

Patterson和Bitgood(1988)提出了影响参观者的注意力和接受信息的过程的14种因素。

Jacobson(1999)认为解说信息的设计可遵循ABCD设计法则。

3、解说员与游客之间的沟通研究解说员是重要的环境解说主体。

Cohen(1985)认为导游不仅具有传统的向导作用,同时也具有对游客的指导作用。

Geva和Goldman(1991)、Arnold(1993)和Price(1993)指出导游在游客、旅游接待地和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

而一些研究则致力于解说者交流技巧的研究,如Ryan等人(1995)通过检测出游客接受不同级别人员解说前后知识获取与记忆存储的差异,间接测试出不同级别的解说者的交流技巧Moore(1997)、Beckman(2001)提出了劝导交流理论[6]。

(四)旅游解说规划研究美国国家公园认为编制解说规划主要有六大过程。

罗芬、钟永德等(2008)给旅游解说技术下了一个明确定义。

汉姆(Ham)提出了主旨式解说模式和旅游解说的四个特性,认为主旨性最为重要。

Jacobson&Marynowski(1998)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的解说规划模型、Lisa(2003)提出了5M技术模式、目标为导向的解说规划模式。

Peart&Wood(1976)建立了解说规划交流模式。

Cherem(1977)创建了解说模式的动态关系图。

Bradley(1982)提出了解说规划步骤模式。

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解说系统规划模式是IFM模式和SMRM模式。

尽管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说模式,但其内容均主要包括解说目标、解说资源、解说受生态旅游环境解说研究综述61众、解说方式、时间和地点、执行与操作、解说评估。

四、国内主要研究我国大陆地区对环境解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环境解说的论文、著作较少且大多局限于综述、规划等较泛层面,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

刘长海、李宏(2008)指出了我国环境解说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