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建筑力学与结构 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 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本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概述a. 建筑力学的定义和作用b. 结构的分类和特点c. 结构的力学基本原理2. 结构的力学分析a. 静力学基本原理和公式b. 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c. 结构的平衡条件和限制条件3. 结构的计算方法a. 结构的荷载计算b. 结构的内力计算c. 结构的变形计算4. 结构的设计原则a. 结构的安全性设计b. 结构的经济性设计c. 结构的美观性设计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3. 介绍结构的力学基本原理,包括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和限制条件。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讲解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学基本原理和公式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结构受力分析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讲解结构的计算方法,包括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和变形计算。

3.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结构计算的实例演练。

第四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讲解结构的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设计、经济性设计和美观性设计。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实际建筑结构的设计案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

2.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例演练和设计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讨论和解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每节课结束时进行一些小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建筑力学与结构》电子教案(2) 项目二

《建筑力学与结构》电子教案(2) 项目二
项目二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 任务一 静力学基础知识认知 • 任务二 物体的受力图 • 任务三 结构支座反力的计算 • 任务四 静定和超静定结构简介 • 任务五 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任务一 静力学基础知识认知
• 一、概述
• 力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之一,它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实践长期发展的产物.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3世纪)提出了杠杆平衡公式及重心公 式,奠定了静力学基础.而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有了对力的认识, «墨 经»上说“力,形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加快运动 的原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静力学基础知识认知
• 将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或一群力称为一个力系, 若两个力系对物体 的作用效应完全一样, 则这两个力系互为等效力系. 如果一个力与另一 个力系等效,则这个力称为该力系的合力,力系中的各个力则为该合力 的分力.
• 若一个物体在某力系的作用下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则称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作用在物体上的这一力系称为平衡力系. 在 实际生活中,建筑物必须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因而,整栋房屋及其所有 构件均处于平衡状态.例如,楼板受到的重力(或其他楼面负荷)与梁(或 墙)对板的支持力,就形成了一个平衡力系;梁受到的重力(或其他负荷) 与柱子给它的支持力,也形成了一个平衡力系,如图2.1.3所示.
• 人们对力的认识经过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形成力的 抽象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的作用”.既然是相互作用,力必 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非是不变的,同一个 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同时作为受力物体.如图2.0.1 (a)中 房屋的楼板受到重力及楼面负荷的压力,它是受力物体;其施力物体为 地球和楼面重物,同时它又将力传递给了梁,因此对梁而言,它又是施力 物体.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一)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一)

教案教案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规范将建筑按其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四类: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核电站、核设施、水库、大坝、堤防、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物质的设施等);乙类建筑——地震时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即生命线工程建筑,(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通讯等);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一般的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如储存物品价值低的一般仓库,人员活动少的辅助建筑等)。

(4)抗震设防标准: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要求;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要求;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丁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适当降低,但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1。

2。

4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3)选择技术上、经济上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教案教案况,结构选用材料的类型、规格、强度等级,构造要求,施工注意事项,选用标准图集情况等.2.2。

2.2基础图(1)基础结构平面图①基础结构平面图的组成基础结构平面图主要表示基础、地沟等的平面布置和做法。

一般由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组成。

②基础平面图的形成和作用基础平面图是假想用一水平剖切平面,沿房屋底层室内地面把整栋房屋剖开,移去剖切平面以上的房屋和基础回填土后,向下做正投影所得到的水平投影图。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4版 教案 项目4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4版 教案 项目4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2.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
学情分

基础
1.掌握了六种常见的约束。
2,掌握了荷载分析。
3,掌握了计算简图的确欠缺。
教学重点
1.计算简图的简化原则。
2.计算简图的确立。
教学难点
L体系的简化和支座的简化。
2.内部约束的分析。
教学活动安排
课前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探原理,解问题(15min)
1.受力分析图的概念。
2.受力分析图的绘制方
L讲解受力图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总结受力分析图绘制
L认真聆听,积极参与讨论。
2.完成任务,整理思路。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L掌握受力分析图绘制方法。
法。
3.雨篷板的受力分析图。
步骤。
练应用,提技能(60min)
1次梁受力分析图绘制。
知识点1约束的概念
探原理,解问题(15min
)
1.自由的概念。
2.约束的概念。
3.自由和约束的关系。
4.昆明机场引桥垮塌事件分析。
1.结合生活案例讲解。
2.发起讨论。
3,发起案例分析汇报。
1.聆听,讨论。
2.观看视频,谈感想。
3.参与讨论。
4.汇报分析成果。
讲授法头脑风暴法
1.明确概念。
2.通过讨论和汇报,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1.认真聆听,积极参与讨论。
2.总结体系受力图绘制和杆件受力图绘制的同异。
教授法任务驱动法
通过分析结构中的各构件的相互作用,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
练应用,提技能(60min)
1.三角钢架的受力分析。
2.三角托架的受力分析。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一)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一)

4•按照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 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钢结构、 木结构和混合结构五种类型。

1.1.2建筑结构的功能
(1 )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建筑物类型
一级 很严重 重要的房屋(影剧院、体育馆和高层建筑等) 二级 严重 一般的房屋 三级
不严重 次要的房屋
类另U 设计使用年限(年)
示例
1 5 临时性结构
2 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3 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功能要 求。

(4)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
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载等。

间接作用是指 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如地震、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

举例讲解
举例讲解
图1.10地震示意图。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1-1 建筑结构概述一、建筑结构概念结构构件相互连接能承受荷载和其他间接作用的体系,起骨架支撑作用。

二、建筑结构分类1、按材料不同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

1)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结构。

优点:强度高、耐久性好、抗震性好、可塑性强缺点:自重大、抗裂性差、现浇耗费模板多、工期长2)砌体结构:各种块材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砖结构、石结构优点:就地取材、造价低、耐火性强、工艺简单、施工方便缺点:自重大、强度低、抗震差砌体结构3)钢结构:用钢材制作的结构优点:强度高、自重轻缺点:易腐蚀、耐火性差、造价高钢结构厂房4)木结构:用木材制作的结构优点:就地取材、造价低缺点:易燃、易腐、易变形木结构建筑2、按受力分类:1)混合结构:由砌体结构构件和其他材料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低2)框架结构:梁和柱刚性连接形成骨架特点:强度高、自重轻、整体性好、抗震好3)剪力墙结构:由纵、横钢筋混凝土墙组成特点:侧向刚度大,对房屋起到围护作用4)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框架纵、横方向适当位置,柱与柱之间设置剪力墙特点:框架承担竖向荷载,剪力墙承担横向荷载5)筒体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围成侧向刚度很大的筒体造价上: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抗震上: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综合考虑三、建筑结构功能1、功能要求1)安全性:正常和发生偶然事件,可承受各种作用仍保持稳定性,即不发生倒塌。

2)适用性:正常使用不发生大的变形,具有良好工作性能。

3)耐久性:正常维护下有足够耐久性能。

2.可靠性: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总称。

3.极限状态承载力极限状态:超过这一极限状态后,结构或构件就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发生破坏。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超过这一极限状态后,结构或构件就不能满足适用性或耐久性要求,发生变形影响正常使用。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类型:专业课2 学分64 学时授课教师:***授课专业:造价授课学期: 3选用教材:建筑力学与结构参考资料:钢筋混凝土楼(屋)盖课程教案第页熟记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的种类和伸入支座的要求图7.6 墙边和角部附加负筋7.123次梁的构造次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15~1/20,梁宽为梁高的1/3~1/2。

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为0.6%~1.5%。

位于次梁下部的纵向钢筋除弯起外应全部伸入支座次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第3章受弯构件的配筋构造相同7.124主梁的构造主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8~1/12,梁宽为梁高的1/3~1/2。

主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次梁相同。

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有可能在主梁上产生斜裂缝而引起局部破坏,所以,在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

图7.9 附加横向钢筋布置7.1.3双向板肋形楼盖(1)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双向板沿两个方向弯曲和传递荷载,即两个方向共同受力,所以两个方向均需配置受力钢筋(2)板底板面裂缝形状:板底中部裂缝沿45°角向板的四角扩展,板顶面四角产生环状裂缝(3)厚度:双向板的板厚不宜小于80mm。

为满足板的刚度要求,简支板板厚应≥l01/45,连续板应≥l01/50(4)支撑梁的受力特点:沿短跨方向的支承梁承受板面传来的三角形荷载,沿长跨方向的支承梁承受板面传来的梯形荷载。

7.2 装配式楼盖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课程教案第页目的与要求:了解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房屋的常用结构体系的特点及适用高度;理解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和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与难点: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和抗震措施。

《建筑力学与结构(上册)》电子教案 项目四 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

《建筑力学与结构(上册)》电子教案 项目四 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 (4 )刚性连接.如图 4-3 ( d )所示,刚片 Ⅰ 、 Ⅱ 在 A 处刚性连接成 一个整体,原来两个刚片在平面内具有 6 个自由度,现在刚性连接成整 体后减少到 3 3.虚铰 • 两刚片用两根不共线的链杆连接,两链杆的延长线相交于 O 点,如图 4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 对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如下: • (1 )判别体系是否为几何不变体系,从而决定它能否作为结构. • (2 )研究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 (3 )区分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以便在计算时采取不同的方法.
• 二、 平面体系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
• 一个刚片的位置,可由其上任一点 A 的坐标 x 、 y ,和过 A 点的任一 线段 AB 的倾角 α来确定,如图 4-2 (c )所示.所以,一个刚片在平面内 的自由度是 3 .
• 2.约束 • 凡是能减少体系自由度的装置,都称为约束.能减少一个自由度,就相当
于一个约束. • (1 )链杆———两端以铰与别的物体相连的刚性杆.如图 4-3 ( a )所
( a )中的铰 B 用两根链杆代替,也组成“无多不变”体系,如图 4-7 ( b )所示.甚至将铰 B 变为虚铰,也不改变结果,如图 4-7 (c )所示. • 因此,两刚片规则又可叙述为:两个刚片用三根不全平行也不全交于一 点的链杆相连,组成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 (3 )复 铰———连 接 三 个 或 三 个 以 上 刚 片 的 铰.复 铰 的 作 用 可 以 通 过 单 铰 来 分 析.如图 4-3 (c )所示的复铰连接三个刚片,它 的连接过程为:首先有刚片 Ⅰ ,然后用单铰将刚片 Ⅱ 连接于刚片 Ⅰ , 再以单铰将刚片 Ⅲ 连接于刚片 Ⅰ .这样,连接三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 两个单铰.同理,连接 n 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 n -1 个单铰,也就相当 于 2 (n -1 )个约束.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建筑结构的受力、稳定和变形性能,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学会应用静力学方法分析建筑结构的受力、稳定和变形性能;3.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原理;4.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和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1.建筑力学基础知识1.1力的基本概念和法则1.2受力分析方法1.3平衡条件1.4物体静力学平衡条件1.5力的合成与分解2.杆件与杆系2.1杆件的基本性质2.2杆件的变形与位移2.3质点力系和杆系的受力分析2.4共线力与力的平衡2.5不共线力与力的分解3.梁3.1悬臂梁和简支梁的受力分析3.2梁的受力图3.3梁的内力和切线方程3.4梁的受力计算和设计4.柱与墙4.1柱和墙的基本概念4.2柱和墙的受力分析4.3柱和墙的设计计算5.桁架和组合结构5.1桁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2桁架的受力分析和设计5.3组合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四、教学方法1.授课方法: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室实验和实际建筑结构的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课程内容的讨论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进行评估。

2.期中考试:针对学生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4版 教案 项目5 构件的平衡

建筑力学与结构 第4版 教案 项目5 构件的平衡
巩固已学知识,拓宽知识应用能力。
反思与
反思
改进
改进
教学内容
项目5构件的平衡任务3求解结构约束反力
授课班级
授课学时4
进度
教学目

知识
目标
1.掌握用平衡方程求一个构件的约束反力。
2.掌握用平衡方程结构体系的约束反力。
能力
目标
1.能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求单个构件约束反力。
2.能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求结构体系的约束反力。
素质
目标
1.培养利用力学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情分

基础
1.平衡方程的形式和意义掌握较好。
不足
1.对力的投影的求解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练习。
教学重点
1.用平衡方程求一个构件的约束反力。
教学难点
1.用平衡方程求结构体系的约束反力。
教学活动安排
1.简化结果分析。
L发起讨论。
1.积极参与讨论,分析不同主矢、主矩时构件的状态。
O
教授法
任务驱动法
总结平衡的条件。
练应用,提技能(5min)
1.雨篷平衡状态分析。
1.发起随堂练习,动态点评。
1.完成随堂练习,及时修改。
任务驱动

通过分析雨篷的状态,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
评学情,达目标(5min)
课前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与方法
预期效果
测基础,
评学情
1.基础调研。
1.发起问卷。
L思考做答。
任务驱动法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电子教案 上篇 建筑力学 第二章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电子教案 上篇 建筑力学 第二章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物体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限制阻碍非自由运动的物体称为约束物体,简称约束。约束总是通过 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形成。例如基础是柱子的约束,墙是梁的约束, 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如图2-1(a)所示,柔绳便是小球的约束。
• 约束体在限制其他物体运动时,所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约束反力 总是与它所限制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例如,墙阻碍 梁向下落时,就必须对梁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等。如图2-1(b) 所示,柔绳拉住小球以限制其下落的张力犜便是约束反力。约束反力 的作用点就是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点。在受力物体上,那些使物 体有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 ,作用在工程上的主动力也就 是所讲的荷载。通常情况下,主动力是已知的,而约束反力是未知的 。静力分析的任务之一就是确定未知的约束反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二、几种基本类型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
• 1.柔体约束 • 由柔绳、胶带、链条等形成的约束称为柔体约束。由于柔体只能拉物
体,不能压物体,限制物体沿着柔索的中心线伸长方向的运动,而不 能限制物体在其他方向的运动,所以柔索约束的约束反力为拉力,沿 着柔索的中心线背离被约束的物体,用符号FT 或犜表示,如图21所示。
• 固定铰链支座的计算简图如图2-5(b)所示,约束反力如图2-5 (c)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2)可动铰链支座约束。可动铰链支座约束又叫滚轴支座约束。在 固定铰链支座下面加几个滚轴支承在平面上,但支座的连接使它不能 离开支承面,就构成了可动铰链支座,如图2-6(a)所示。可动 铰链支座只能限制构件在垂直于支承面方向上移动,而不能限制构件 绕销钉轴线的转动和沿支承面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铰链支座的支 座反力通过销钉中心,并垂直于支承面,但指向未定。可动铰链支座 的计算简图如图2-6(b)所示,约束反力如图2-6(c)所示。

最新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最新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教案首页●新课导入:本课程是作为从事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了解极限状态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荷载的分类和荷载效应相关知识;理解并熟练掌握结构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的概念。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节建筑结构组成和分类1.1.1:建筑结构的概念1.1.2:建筑结构的分类1.按建筑材料不同分类2.按结构受力特点分类第二节结构的功能要求和极限状态1.2.1结构的功能要求1.2.2结构的功能极限状态●教学小结与拓展:本次课主要建筑结构组成和分类,结构的功能要求和极限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这门课程,为今后学习做好准备。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思考题:第1、2题●说明: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探究法)教案首页●新课导入:本课程是作为从事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了解极限状态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荷载的分类和荷载效应相关知识;理解并熟练掌握结构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的概念。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第三节结构上的荷载与荷载效应1.3.1荷载与荷载效应1.3.2荷载代表值1.3.3荷载效应组合第四节结构构件的抗力和材料强度1.4.1结构构件的抗力R1.4.2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f●教学小结与拓展:本次课主要结构上的荷载与荷载效应,结构构件的抗力和材料强度,耐久性规定,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基本原理,为今后学习做好准备。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思考题:第3、7题●说明: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教案首页●新课导入:本课程是作为从事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了解极限状态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荷载的分类和荷载效应相关知识;理解并熟练掌握结构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的概念。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教案

学分:5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20 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题的性质与任务《建筑力学与结构》结合专业特点,依照建筑结构对建筑力学的要求,精选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的相关内容,与建筑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相配套。

建筑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为土木工程等结构设计以及解决施工现场中许多受力问题提供基本的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建筑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 了解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3. 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结构计算简图。

4. 能熟练掌握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5. 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6. 掌握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7. 了解构建变形和结构的位移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六、课程内容第一章建筑力学与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明白杆件的基本形式,掌握杆件及其变形的基本形式和荷载的形式分类(二)讲授内容§1.1 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1.2 刚体、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1.3 杆件及其变形的基本形式§1.4 荷载的形式(三)重点、难点1. 杆件及其变形的基本形式;2.掌握各种变形基本形式的特性;(四)教学建议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印象。

第二章静力学基本概念(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会求力矩,力偶矩。

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力的等效平移。

(二)讲授内容§1.1 力与平衡的概念§1.2 静力学基本公理§1.3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1.4 力矩·力偶的概念和力的等效平移(三)重点、难点1. 静力学基本公理;2.力矩·力偶的概念和力的等效平移;(四)教学建议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印象。

第三章物体受力分析及结构计算简图(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会画物体的受力图,明确计算简图,物体的受力分析(二)讲授内容§3–1 约束和约束反力§3–2 结构计算简图§3–3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三)重点、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四)教学建议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印象。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导入:静力学公理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缜密观察和经验积累而得到的关于力的基本性质。

这些性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反复的循环,总结、概括、归纳出的基本原理,他不能用更简单的原理去代替,而且无需证明而为大家公认并可作为证明中的论据,是静力学全部理论的基础。

教学内容、方法、步骤1-1力学基本概念1.力的概念2.平衡: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

3.刚体:物体受力作用后大小和形状保持不变的物体,特征是刚体内任意两点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此处和柔性体作对比更能说明问题。

4.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状态和形状发生改变。

举例:泥巴和弹力球5.力系:6.等效力系: 7.力系的简化:合力:一个力的作用效应同一个力系的作用效应相同。

),,,()(21n F F F F平衡力系:),,,()(21n F F F O解释上述概念,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事例1-2 静力学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二力使刚体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用处: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构件AB 在A 、B 各受一力而平衡,则此二力的作用线必定在AB 的连线上,像这种受两力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二力杆)。

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已知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何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1 力的可传性: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同一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其对于刚体的效应。

由推论1可知:对于刚体来说,作用点并不重要,对力的作用线有影响的是力的作用线,因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一点的两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亦作用于该点上,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2221F F F力的三角形法则:21F F F推论2 三力平衡正交定理:当刚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两力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第三力作用线必通过两力作用线的交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概论(造价2012级)主讲:温世臣2012年5月建筑结构概论(造价2012级)一、 新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与旧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的不同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2mm /N )二、 构件的配筋计算(教材10.3节和10.6节)1.钢筋砼矩形截面梁b ×h= 250 mm ×500 mm , 承受弯矩设计值 M =120kN.m, 采用C25砼(α1=1.0,f c =11.9 N/mm 2,f t =1.27 N/mm 2)及 HRB400级钢筋(f y =360N/mm 2),a s =35 mm ,ξb = 0.518,试计算纵向受拉钢筋面积 A s=?附公式: bx f αA f c 1s y = bf α2Mh h x c 1200--= =min ρMax {,0.2f f 0.45yt%} 解:公式法:050035465s h h a mm =-=-=mm .86925011.91.0101204654652621200=⨯⨯⨯⨯--=--=2b f M h h x c α<mm 0.8742465518.0h o b =⨯=ξ218003608.962509.110.1mm x x X f bx f A yc S ===α=min ρ Max {20450.,f f .yt %} = Max {20360271450.,..%} = Max {0.159%,0.2%}=0.2%22min min 800250500250%2.0mm mm X X bh A S <===ρ2、钢筋砼矩形截面简支梁b ×h=250 mm ×600mm ,跨中承受设计弯矩M =340kN.m ,采用C25砼(α1=1.0,f c =11.9 N/mm 2,f t =1.27 N/mm 2)及6 22纵向受拉钢筋 (f y =360N/mm 2,ξb = 0.518,A s =2281 mm 2),a s =60 mm ,试验算该梁正截面是否安全? 附公式: bx f αA f c 1s y =⎪⎭⎫ ⎝⎛-=⎪⎭⎫ ⎝⎛-=≤2x h A f 2x h bx f αM M 0s y 0c 1u=min ρMax {,0.2f f 0.45yt%} 解: mm a h h s 540606000=-=-=22281s A mm =>min ρ20.2%250540270bh mm =⨯⨯=或%2.0%69.15402502281min 0=>=⨯==ρρbh A S 其中:{}min1.27M ax 0.45,0.2%M ax 0.45,0.2%M ax 0.195%,0.2%0.2%300t y f f ρ⎧⎫⎪⎪⎧⎫=⨯=⨯==⎨⎬⎨⎬⎩⎭⎪⎪⎩⎭(%2.0,36027.145.0Max X Max =⎩⎨⎧⎭⎬⎫0159%,0.2%)=0.2%mm bf A f x c Sy 02.2762509.110.122813601=⨯⨯⨯==αmm h b 72.279540518.00=⨯=<ξm kN M m kN x h A f M s y u .340.09.330)202.276540(2281360)2(0=<=-⨯⨯=-=或mkN M m kN x h bx f αM c u .340.09.330)202.276540(276.0225011.91.0201=<=-⨯⨯⨯⨯=⎪⎭⎫ ⎝⎛-=∴该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3、均布荷载作用下钢筋砼矩形截面简支梁b ×h=250 mm ×500 mm , 支座边缘设计剪力V =140 KN ,采用C25砼(f c =11.9 N/mm 2,f t =1.27 N/mm 2,βc =1.0)及HPB300级双肢 8箍筋(f yv =270 N/mm 2, A sv1=50.3 mm 2), S max =200 mm , a s =60 mm , 采用只配箍筋方案,求箍筋的间距S=?附公式: 0s v 1yv 0t h snA f bh 0.7f V +≤ u ≤++sv1t 0yv 0nA 1.75V V f bh f h λ1S=b h w ≤4: 0c c bh f β0.25 V ≤ bhw ≥6: 0c c bh f β 0.2V ≤ s b nA ρsv1sv =yvt sv.min f f0.24ρ= 解:0500600440s h h a mm =-=-=440 1.764250hw b ==< 00.250.25 1.011.8250440327.25103.1c c f bh kN kN β=⨯⨯⨯⨯=>∴截面尺寸满足要求,不会发生斜压破坏00.70.7 1.2725044097.79103.1c t V f bh kN kN ==⨯⨯⨯=<∴应计算配筋mm mm X X h f V V S nA yv C SV /355.044027010)79.97160(2301=-=-≥ 2n = 2150.3sv A mm =∴S ≤mm S X 200283355.03.502max =>= 故取200s mm =1min 250.3 1.270.201%0.240.240.145%250200210sv t sv sv yv nA f bs f ρρ⨯===>==⨯=⨯ >27027.124.024.0min Xf f yvt sv ==ρ=0.113% ∴满足要求,不会发生斜拉破坏∴选双肢8@200φ箍筋,沿梁全长均匀设置。

4.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钢筋砼矩形截面简支梁b ×h=250 mm ×500 mm ,支座边缘设计剪力V =170KN ,采用C25砼(f c =11.9 N/mm 2,f t =1.27 N/mm 2,βc =1.0)及HPB300级双肢 8@200箍筋 (A sv1=50.3 mm 2, f yv =270 N/mm 2), a s =60 mm , 试验算该梁斜截面是否安全? 附公式: 0s v 1yv 0t h snA f bh 0.7f V V +=≤u u ≤++sv1t 0yv 0nA 1.75V V f bh f h λ1S=b h w ≤4: 0c c bh f β0.25 V ≤ bhw ≥6: 0c c bh f β 0.2V ≤ s b nA ρsv1sv =yvt sv.min f f0.24ρ= 解:050060440s h h a mm =-=-=440 1.764250w h b ==< 00.250.25 1.011.9250440327.25120c c f bh kN kN β=⨯⨯⨯⨯=>∴截面尺寸满足要求,不会发生斜压破坏。

1250.30.201%250200sv sv nA bs ρ⨯===⨯>27027.124.024.0min Xf f yvt sv ==ρ=0.113% ∴满足要求,不会发生斜拉破坏。

KN. ... h snA f bh f .V sv yvt u 5415744020035022704402502717070010=⨯⨯⨯+⨯⨯⨯=+= <170 KN∴该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三、 砌体结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1.房屋体型、结构体系与防震缝(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震害分析发现,纵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因横向支撑较少,纵墙极易受平面外弯曲破坏而致结构倒塌。

( 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②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③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④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⑤网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55%,8、9度时不宜大于50%;⑥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入)。

( 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100mm:①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②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③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另外,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2.多层房屋的层数、总高度及层高基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和震害经验,限制其层数和高度是主要的抗震措施。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4-2-11的规定。

表4-2-11 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制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4-2-11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问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

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4-2-11的规定采用。

4)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

5)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

3.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震害实例分析发现,高宽比较大的房屋易于发生整体弯曲破坏。

多层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宽比见表4-2-12。

表4-2-12房屋最大高宽比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房屋的空间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