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中文解释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一、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
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
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
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
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
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
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禁忌语
对大多数美国人和英国人来说, 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 年龄是不礼貌的。此外,收入、 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 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 站长站素材 OM 否则也不宜过问。因此,在同 讲英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下列 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尽管对中 国人来说没什么不妥。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income?(你收 入多少?)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 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Are you married or not?(你结婚 了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 人?)What’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如果必须 了解这类情况,比如在医院或 旅馆里或填写表格的时候,可 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
忌三 的、
英 汉 语 言 禁
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反射出这个民族 的文化特征,而禁忌语作为语言的特殊 变体,必然也潜藏着各个民族不同的文 化心理,中西方在社会历史、价值观念、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禁忌语 言中体现出来。
差 异 性
1、隐私方面的禁忌
大众话题 年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 家庭财产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 意识,即每个人都具有独立 人格和自由意志,英语谚语 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等就反映了这种 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பைடு நூலகம்群体 意识,即每个人都是群体的 一部分,个人的事就是大家 的事。在人际关系中,中国 人推崇“君子坦荡荡,小人 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 言”的观念。
报告人:
2014年 5月14日
1禁忌语及其起源范文
1禁忌语及其起源禁忌语,英文单词为“taboo”,直译成汉语为“塔布”。
Taboo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英语。
在现代英语中其含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2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对应到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长期以来,英美人士一直以为,回避禁忌是他们社会文明的象征,其实,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历史更为悠久。
西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可见,“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2禁忌语产生的原因2. 1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和宗法礼教封建社会,宗法礼教森严,禁忌就像一个古老而无形的法律,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人们必须严格遵守。
例如皇帝的姓名是不能直呼的,就连普通人的名字、自然现象或物体名称中的某个字的音节与皇帝的相同或相近也必须避讳。
例如为避讳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字中的楚字,秦代文献改“楚”为“荆”,楚国亦称为荆国。
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晚辈对长辈不仅惟命是从,而且对父、爷及所有长辈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叫“避家讳”。
又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因其父名“敬肃”,“敬”与“进”音近,终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2. 2封建的迷信思想封建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和迷信观念的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某些灾难是因为讲话用词不注意引起的,由此就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忌讳用语。
例如旧社会戏班最忌讳“散”字,凡与“散”字同音的,戏班都忌讳,因为“散伙”对戏班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把“雨伞”改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栏”,现在的广东话仍把“雨伞”称作“雨遮”3禁忌语的范围3. 1姓名称谓的禁忌语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上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 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谓上也有所反映。
5 4 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
在英语中表示死亡go to heaven; be gone to a 在英语中表示死亡go better world;to go to another world; to gone;等等 等等。 depart; to be gone;等等。而死在汉语中也是 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 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不愿意提到与死亡 有关的名物。 有关的名物。 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去 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 不在了” 世了”﹑“离开了”等说法。由于人们都希 世了” 离开了”等说法。 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 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所以在 实际的交际中, 实际的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有关病 死的词语, 死的词语,寄托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以及对 死者不舍的特殊感情
库克除借用该词使之成为英文 之外, 之外, 也使其变成为一个名词 和动词: 和动词: 名词意思是指禁忌语 或禁忌的事物本身, 或禁忌的事物本身, 动词意思 是指使某人或某事物成为禁忌 避讳该词传遍了英语世界, 避讳该词传遍了英语世界, 而 且其用法也与库克当初借用的 波利尼西亚语大相径庭。 波利尼西亚语大相径庭。
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 共同性
主讲内容
(一)禁用亵 渎性词语
在西方, 在西方,宗教 和宗教信仰是 禁忌语存在的 一个重要领域。 一个重要领域。 就像中国 人一样, 人一样, 要尽量避 免对“ 免对“神” 的不敬
(二)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是人之常情,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 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 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 己会染上这种病, 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 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 C”或 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 或 illness”来避免使用 cancer”这 来避免使用“ “long illness 来避免使用“cancer 这 个词
漳州闽南话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漳州闽南话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展开全文漳州话的禁忌语和委婉语人类自古就有禁忌,语言产生以后,禁忌语很快就产生。
人类依赖自然,也害怕自然的威力,希望生存、吉祥,禁忌也就产生,禁忌语当然随之而生。
禁忌语也叫忌讳语。
说话要注意禁忌,要避讳,要把话说得委婉,于是又有了委婉语。
委婉语尊重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心理承受力。
由于风俗、信仰和个人的某些原因,认为一些话不吉祥、不体面、不礼貌,不能随便说,这就是禁忌语。
漳州话的禁忌语有丧事专门词语,这些词语不是与丧事有关的场合是忌讳说。
像“搬铺”只用于把尸体移到专用竹床或木板上,不能把病人抬换一个床铺也这样说。
“搭肉衫”是指死人衬衣,活人的衬衣可不能这样叫。
在办喜事时,有关死、病、鬼等丧事和晦气的话也是禁忌语。
跟麻子说话不能说“斑”、“猫”。
有一些禁忌语用委婉语代替。
瘦不直说,说“尖晶zi ”,或者说“伓甘食”(舍不得吃)、“者俭食”(吃的这么节俭)。
瘦小,说是“细粒子Zǐ”。
胖不直说肥,说“食了福相”、“好汉”。
婴儿忌说胖,要说“泡pào”。
抱着重不能直说,要说“dìm 吊”。
病忌讳说重,就说“临厘”、“□siōng重”(原意钱花得比较多)、“tiǎm身”(原意很劳累疲乏)。
性的词语忌讳说,常用委婉语。
死,不礼貌的说法有死翘翘、去见阎罗王、涂州卖鸦卵、去鲁火君菜补。
更不礼貌的是去互hong狮尾(原意滚蛋)。
不礼貌的说法对坏人不犯忌,但死者不是坏人便是忌讳语。
死的委婉语有:走啊、走去、去啊、过去、过身、目睭目契kēh去、好命去啊、做仙去啊、上天、去歇困(休息)、去找……(找死者死去的亲人)、去甲(和)……(死者死去的亲友)做伴。
如果是寿终正寝就说该老该寿。
性和死一些粗俗词常成为lě骂语。
漳州的骂语比普通话多。
提倡文明语言,不说骂语,注意委婉的说法。
有一些禁忌语在不同场合讲,对不同对象讲,就不是禁忌语。
“鬼”一般属于禁忌语,但是漳州话中却有一些“鬼”词语,在日常生活口语中、甚至喜庆场合口语中出现,都不会被认为犯忌。
禁忌语中文解释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
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自然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由于这一点,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
《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
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禁忌语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异同
禁忌语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异同作者:钱博洁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0期钱博洁一、禁忌语的历史演变所谓禁忌语,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对不能直接谈及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代替的词语。
禁忌语的英文为taboo words。
《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词做出了定义:首先是具有神圣或邪恶特征的人或事物;其次是上述的人或事物所规定的禁令;最后是指如果破坏禁令,就会遭到神圣或邪恶力量的报复或惩罚。
在西方国家,禁忌语源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方言,其含义为“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这个词慢慢被其他人所接受,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在中国,禁忌一词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两汉时期。
王符的《潜夫论·忠贵》中提到“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应劭的《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也有提及“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中西禁忌语的发展都经历了史前阶段、封建阶段和现代阶段。
1、史前阶段:原始社会,人们缺乏对事物的基本认知,相信神灵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为了祈求家人的平安,祭神祈福的禁忌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还会使用一些祭祀的专门用于,这便是禁忌语的初始阶段。
2、封建阶段:封建社会,皇帝和各郡的王爷掌握着国家的一切权利,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达了种种禁令,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禁忌语。
如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富贵之家女儿称“小姐”,贫民之家女儿称“民女”。
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英国贵族使用的语言是最优美的、文雅的,而下层阶级使用的语言被确定为是粗俗的,相互不得使用;比如,贵族吃的为“lamb”,市民吃的为“sheep”等等。
3、现代阶段: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禁忌风俗也相互受到影响,相同点也越来越多。
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
禁忌语概述 中国古代禁忌语 中国现代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分析 禁忌语的心理根源
壹 禁忌语概述
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 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 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 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 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 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 理缺陷禁忌等。
引 禁忌之于中国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禁忌。 《礼记》中说:“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周礼》中也说:“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 中国古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其中很多与崇拜有密切关系。 古时候,人们对水十分崇拜,所以有不准在井上磨刀的禁忌,以免 使井中的水神有一种杀机感,因而招致灾祸。由于古人崇拜鬼魂,所以 在丧礼中有很多禁忌,如果邻家在办丧事,自家是禁止舂米的,因为这 可能把鬼魂引入自家。 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所以产生了对日食和晦日的一些禁 忌。特别是对晦日,古人把晦日看作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军队不能 出兵打仗,官员不能上班办事,夜里不能唱歌,夫妇不能同房等,唯恐 会招致灾难。其他还有对色彩、数字、动物、器皿等事物的崇拜和禁忌, 所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禁忌文化。
二,帝王名号的禁忌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九五之尊”,要求民间避讳自己的 名字。 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 “正月”(zhèngyuè) 读成 zhēngyuè。 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汉朝(前206-公元220)时将“邦家”一词改为 “国家”,此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at,ugly) 诅咒和亵渎语(4 - letter-word) 歧视禁忌语(种族与民族、性别等)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现象。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因为涉及敏感或不雅的话题而被视为不恰当的言辞或用语。
而委婉语则是使用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直接冒犯或伤害他人。
一、禁忌语的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与家庭、亲属、性别、年龄、财产和死亡等相关的内容。
不能直接谈论老人的年龄,也不能直接询问他人的财富状况。
中文中有很多与婚姻、身体和疾病相关的禁忌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话题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私密和不适合谈论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种族、宗教、政治和性取向等敏感话题。
虽然西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比较重视,但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人们通常也会避免直接谈论,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常常使用一些隐晦和模糊的表达方式,以示尊重和保护对方的面子。
当拒绝他人的邀请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不愿意去。
在表达夸奖或批评时,人们也常常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面子。
在使用语言交际时,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时,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直接和坦率的沟通。
人们普遍认为坦诚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诚实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征有所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禁忌和委婉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地避免语言上的冲突和误解。
禁忌语与委婉语
4)禁忌词语的分类: a. 与神灵、宗教有关 b. 涉及到某些身体部位的 c. 与生老病死有关的 d. 与传说有关的 e. 与性别歧视有关的
3.委婉语
1)定义:委婉,是用语言来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 要手段。委婉语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 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 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 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其次,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 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 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 问题等。
3)常见英国传统迷信禁忌 There must be a pot of gold or treasure at the end of a rainbow. One should make a wish on a falling star. When someone sneezes, you should say “God bless you!” If someone sees only one cricket in his house, it must be very lucky. If one breaks a mirror, he or she is believed to be unlucky. A black cat cannot be given as a present, because the black cat is regarded as an omen of bad luck.
1)常见英文禁忌词语:Common offensive English words God, Jesus, hell, bastard rascal, shit, a bit of shit, pigs, prick, gosh, bosh to hell with it! to make love to sb; have sex with sb. fuck, tits, 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 Damn. Damn it. Hell You chicken! That cur! Son of bitch! You’re the fat.
禁忌语名词解释
禁忌语名词解释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
而以之代替的词语。
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英语音译为taboo 或tabu,这个词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禁忌语本是古时人们的迷信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禁忌,如果不慎说出,则会有相应的报应之说。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禁忌语,因为宗教信仰,民俗生活以及教育领域等的不同的影响,致使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禁忌语不断地完善,禁忌语也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文化遗产。
而这些不相类似的禁忌语也被中国人千百年的流传。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每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这个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不雅、不合适或不恰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指通过措辞的方式,使用温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示否定、拒绝或不满。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1.中文禁忌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社会、家庭、性别、宗教等相关。
使用一些污秽的词语或谈论与性相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对上级或年长者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他人和保持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西方禁忌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等相关。
西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开放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言辞激烈、攻击性言辞或种族、性别歧视的言辞都是禁忌的。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1.中文委婉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关系的维护,因此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会使用委婉的措辞。
“可能”、“或许”、“有点麻烦”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表示拒绝或不满。
2.西方委婉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西方人注重个人和他人的自由和平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且尊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他们通常会使用措辞较为委婉、礼貌的方式来表达。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中文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尊重他人和维护面子,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社会、家庭和性别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观点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言语、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态度差异。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禁忌语
About Taboos
The Origin of Taboos Abstract of Taboos
Aspects of Taboos Conclusion
Origin of Taboos
• 禁忌语(Taboos)发源于波利尼亚汤加语, 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写 作tabu或者是tapu. 18世纪,英国水手 James Cook第一个注意到了 汤加语中禁忌语的习俗, 然后把这个单词 带到了英语. • 禁忌英语 taboo,原义为“神圣”, “不许触摸” 的意思。
四、 禁隐私性问题 英语中有一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说明英语国家的 人很重视 privacy(隐私) ,对询 问别人的隐私问题被看作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以下的 问题应 避免提及: (1) About one’s age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2) About one’s income or costs How much do you make?/ What’s your income? 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
五、 其他方面的禁忌语 1、英汉语中都有有关数字的避讳。 ★ 英语中的禁忌数字是 13 ,酒店没有 13 号房水手拒绝 在 13 号出海;重要活动都要避开 13 号进行。 ★ 而汉语中, “4”字因与“死”字同音而为人们所避 讳。 此外,汉语中送钟 (终 )、 送梨 (离 )、 送伞 (散 ) 也成为交际禁忌。渔民忌说“ 翻 ” 、 “ 帆 ”“ 沉 ” 以免翻船。 ★ 在西方,人们常将 “seven ” 视为吉利的数字 。 ★ 在汉语中“七” 在汉文化中是被 忌讳的数字。 这是 因为农历七月七日被视为凶日。 汉语中含有 “七” 的 习语 大都具有贬意,“七零八落”、“七上八下”、 “七窍生烟”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和交际的规范和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分析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社交场合中,因为触犯了某种文化规范、宗教信仰或伦理道德等,被禁止或不宜使用的语言表达。
禁忌语反映了某些敏感话题或被视为不文明、不雅的内容。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不同:1. 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社会角色和地位决定了禁忌用语的范围和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尊长和上级的称呼是关乎面子和尊重的,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之举。
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体的个人权利和平等是重要的价值观,直呼其名被视为友好和真诚的表达。
2. 宗教信仰和敏感话题宗教信仰在禁忌语的产生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尊重宗教信仰和神灵被视为一种传统礼仪,对于这些话题的提及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信仰相对较少,对于宗教话题的讨论和表达更加放松。
3. 社会敏感问题不同社会中存在一些敏感问题,禁忌用语往往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一些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被视为敏感,相关的话题和用语需要谨慎使用。
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种族、性别和政治正确等问题有明确的规范和讨论方式,使用相关用语的边界也更加明确。
委婉语是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提醒、劝告、拒绝等信息而使用的较为含蓄、不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区别:1. 礼貌和尊重中西方文化都重视礼貌和尊重,委婉语是一种尊重他人感受和保护他人面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和面子在社交交往中非常重要,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减少冲突和摩擦。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隐私和自由选择的方式。
2. 直接与间接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表达方式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冲突,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方式表达信息,以保护对方面子。
第八讲委婉语、禁忌语和隐语、黑话
第八讲禁忌语、委婉语和隐语、黑话一.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界定什么是禁忌语?学界的不同意见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一种意见认为禁忌语是“由禁忌或避讳民俗所产生的不能直言而用其他语言作为替代的语言现象”,“被禁言和用以代言者,均属禁忌语”。
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禁忌语指的是“在言语中通常避免使用的词语”,“在多数语言中,涉及死亡、性和生殖、排泄等内容的词语往往在禁忌语之列”,这时候就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2而所谓的“委婉语”指的是“为避免引起不愉快或失礼,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采取的委婉说法”。
3以表“怀孕”的“有喜”为例,按照前一种意见,不论“怀孕”、“有喜”均属禁忌语;而按照后一种意见,只有“怀孕”是禁忌语,“有喜”应属委婉语。
我们赞成后一种意见。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禁忌语必有委婉语。
如“死”、“怀孕”、“拉屎”等就是禁忌语,而代替它们的“老了”、“有喜”、“方便”等便是委婉语。
可见,禁忌语是委婉语的原形、替代对象,而委婉语则是禁忌语的变形、替代物,禁忌语同委婉语意义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所指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的原形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缩略词同其原形之间的关系。
前一些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于是有些大学生就用“长得很温柔”来指称“长的很丑”。
学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缩略词,是一种“截取式缩略”,是对歌词使用了藏头用法——只截用后半句,而意指前半句的结果。
4你以为这种意见对吗?为什么?二.禁忌语(委婉语)的类别禁忌语(委婉语)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人类的一些隐秘器官或部位的词语,如“阳具、女阴、乳房、屁股”等。
(2)有关人类的性、生殖、疾病、死亡等行为以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词语,如“月经、性交、怀孕、死”等。
(3)有关人类身体状态、品行的评价的词语,如“貌丑、老、肥胖”等。
(4)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忌讳的一些词语,如养蚕业将“(蚕)爬、喂(蚕)、(蚕)长了”等都列为禁忌语,而要婉称“(蚕)行、撒叶子、(蚕)高了”;同时也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连与“伸”谐音的“笋”也列为禁忌语,而要改称“萝卜”;而且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列为禁忌语,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一种蚕病,所以也忌言“僵”及其谐音字,“姜”要说成“辣烘”,“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跑、没、冲”等词也因为其不吉利而被列为禁忌语,连与“冲”谐音的“葱”也得说成“香火”,怕有所冲犯。
禁忌语
禁忌语1.称谓禁忌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
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
讳始于周。
"《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
"(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
尧、舜、禹、汤之例是也。
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
"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
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
《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
"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
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
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
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
《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
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
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
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
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
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中西禁忌语对比
三、政治中的禁忌语
中国:
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身份的等级属性。
★臣不名君上,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 汉高祖叫刘邦,先秦古籍中的“邦”字在汉代都被改成了“国”。 唐朝的法典《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 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明朝一次科举考试中,一个名叫祁顺的人考了第一。司礼监太监认为祁顺 的名字用北方话说和明英宗的名字”朱祁镇”很像,于是让他做了第二。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举人王锡侯编了一本叫《字贯》的字典,由于犯了皇 帝及先帝名讳被被斩首。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语
2. 关于性别的禁忌
西方: 宗教文化:亚当和夏娃 神话传说:厄里斯挑起特罗伊战争,潘多拉打开的万恶之源的魔盒。 女性=邪恶、堕落、虚伪、善变
称谓:dog 丑女、贱女 cat 恶妇 Mutton 放荡的女人 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 称呼主持会议的人 表示“人类” he chairman mankind she chairwoman womankind
穷人: no money→ slum → 政府: poor people → depression → low-income people recession out of pocket/in difficulties sub-standard housing unemployment → lay off/get the walking ticket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1. 关于年龄的禁忌
中国:不忌讳谈“老” 权利距离大,以老为荣 “敬老尊贤”的传统价值文化 中国传统的紧密的家庭结构
俗语: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姜还是老的辣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酒还是陈的香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
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自然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由于这一点,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
《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
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①The primitive superstitious stages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tage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gethe earliest linguistic taboo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Most linguistic taboo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put into effect by rul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and keep the society under their control. However, some of them,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 still remain in languag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cial system since the third stage, people today show more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so that the superstitious and feudal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tend to reduc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end to increase.3 语言禁忌的特征3.1 含蓄性含蓄性是禁忌语的非常明显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质的概念和判断,而运用替代、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或根本与客观对象相悖的概念与判断,从而使交际双方能采用比较间接地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安或窘迫。
3.2 普适性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团中,会受到该社团的一套规约的束缚,人类的行为和语言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必须符合该社团的规约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也会有某些规则的束缚。
语言禁忌的范围非常广泛,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生产、日常生活、职事、节庆活动到有关人自身特征的名称、取名方式、对他人的称谓等都有语言禁忌的影子。
如“死亡”一词,东西方尽管文化不同,但都不愿谈及,人们更愿意用委婉的方式表达。
英语用to pass on, pass over, cut the painter, 汉语用去世、老了、走了等语言形式。
3.2 民族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个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文化模式,各个民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会使各民族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英国人的问候语往往趋向于一般行为,很少涉及个人的具体问题。
而中国人一般针对具体的问题而问候对方,因为中国人觉得这样能突出对别人的关心。
哈萨克部落忌讳别人赞美自己孩子“胖”、“漂亮”、“胃口好”,因为他们相信语言有威力,赞美的言辞会使人中邪。
3.3 时代性语言是一个活的生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也发生着变化,语言禁忌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禁忌的观念逐渐淡化。
在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缺乏深刻地认识,对语言持敬畏的态度。
以中国年节为例,人们在年节到来之日,祈求各种神灵保护全家,忌讳一切不吉利的言语。
当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有了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后,人类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语言禁忌便淡化了。
现代社会,语言禁忌渐渐失去了原始的迷信色彩,人们避讳某些言语不同于原始的迷信观念,而是寄予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某些时代的禁忌语在新的时代已不再属于禁忌的范畴。
几百年前英语里不说trouser,据认为该词语容易使一些神经过敏的假道学之流想入非非,联想到不道德的行为。
人们喜欢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如“我买了一条不能够描写的东西。
”现在没有这种禁忌了。
“怀孕”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却经历了由委婉表达到直接说出的过程。
陈原先生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举了一位美国幽默作家所列的一串关于“怀孕”一词的说法:(1)她取消了她所有的社会交际。
(1856)(2)她处在很有兴味的情况中。
(1880)(3)她处在很微妙的情况中。
(1895)(4)她正在编织小女的袜子。
(1910)(5)她快要当家了。
(1920)(6)她快生孩子了。
(1935)(7)她怀孕了。
(1956)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捷,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说转弯抹角的委婉词语,而更倾向于简单明了坦率说。
本不属于语言禁忌的范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禁忌语。
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领导人的名字不能随便说出,也不能分写,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3.4 地域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语言禁忌也会表现出地域特征。
比如,侗族在收获季节不仅禁止在田边或吃饭时吹口哨,还忌讳讲完字,甚至在路上互相问话时也不能带此字,只能说“你摘禾得了没有”或“快有了吧!”3.5 传承性文化具有继承性。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开始就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言语生活中,人们遵循社会集团的语言习惯,最初的语言禁忌也许不是出于人们的本意,而是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这种语言习惯成了无形的法则,人们自然而然的遵守着它。
在语言使用中应该避讳什么,不避讳什么,该怎样表达,形成了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代代相传。
3、中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
由于中英国家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和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不同。
3.1 生、老、病、死的禁忌生:主要指容貌丑,身材胖瘦,生理缺陷。
西方人认为fat是一种病态,因此“肥胖”也属忌讳之列。
常见的委婉说话比如:用heavyset, weight watcher, caroliecout-down, chubby, plumy和stout来替代;用homely和plain来代替ugly;当然人太瘦了也不好,说一位女士skinny,她会不快的,婉转的表达词语是slender,slim,willowy;不能直接说某个人是“cripple”,而要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来代替。
老:在西方,人们很少谈年龄这一敏感的问题。
老年人忌讳“老”字,女性讳言年龄。
如果用“old”一词来表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会感到不快,觉得尊严受到损害。
因此就用getting on years,advanced in age,senior citizens,past one’s prime和reach one’s golden age 来替代老字。
在这一点上, 与汉文化大相径庭, 汉民族以“老”为荣, 老年人闻“老”则喜, 年轻人以“老”称呼老年人以表敬意, 如“您身体好吗?”在姓氏后加一“老”字, 则更能体现“德高望重”之感。
如“张老”、“许老”等。
病: 人们向往健康, 忌讳生病, 也忌讳谈病。
这是世界上各地不分种族的人们的普遍心理, 所以各种疾病, 特别是那些不便直接谈论、常引起心理负担的疾病、绝症和不便启齿的性病, 以及与排泄有关的疾病都属于禁忌语。
如Cancer (癌症)婉称为Ca,the B ig C, a grow th (赘生物) ; hear t at tack 婉称为hear tcondit ion (心脏状况有异) ;mad, crazy 婉称为mentally ill (精神上有问题) , deaf 婉称为hard of hear ing (听觉有困难的) ; blind婉称为bisually retarded (视力上有障碍的)等等。
死:“死”往往与不吉祥,不幸的事物相联系,英汉语言中都不愿意直接使用“die”(死)这个字眼,而是借助于一系列的委婉语。
如英语中的“go, decease, perish, fall, pass away, breathe one’s last, sleep, go west, go to better world, be in heaven, be with God, pay one’s debt to nature”等等,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词,例如:去了,离开我们,辞世,走了,上路了,停止了呼吸,永眠,长眠,寿终,天年已尽,去西方太平极乐世界,归西,升天,归天,仙逝,圆寂,转世,命归黄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