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魔笛》赏析课件

合集下载

歌剧魔笛欣赏

歌剧魔笛欣赏
歌剧的定义和起源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综合在一
起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16世纪末期弗洛伦萨。 但其实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已经利用音乐 来帮助表现诗歌的內容,并用合唱来配合动作 及剧情的发展。
歌剧演员
歌剧的组成要素
舞台剧本
歌剧导演
舞蹈演员
指挥
管弦乐队
歌剧中的演唱形式
独唱: 宣叙调(朗诵调) Recitativo
பைடு நூலகம்
巴巴吉諾 / 捕鸟人 男中音
夜后
花腔女高音
帕米娜 / 夜后的女兒
塔米诺 王子 男高音
萨拉斯托罗祭司 男低音
抒情女高音
《魔笛》的中心思想
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该歌剧影 射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镇压“共济会”的行径。 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 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定会胜利。莫扎特塑造 了“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女王(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和 “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托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 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 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 放光芒!他把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
• 乐剧(声乐、器乐并重,用音乐描写戏剧,强 调声乐、器乐与剧情的有机结合,19世纪下半 叶,德国瓦格纳所创)
歌剧分享
•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歌剧,按照下面 的顺序依次介绍: • 1、歌剧的剧情 • 2、主要角色以及演唱的声部 • 3、主要唱段(咏叹调、合唱等)
莫扎特
莫札特有「音樂神童」之稱。他的父親來自德國的 《魔 笛》 奧格斯堡,是宮廷的作曲家和副樂長。他一共有七 個小孩,但其中五個都夭折了,只剩下莫札特和他 在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中,歌剧一直是他最 的姊姊。當莫札特快學會走路的時候,便時常爬到 重要的创作领域。从他十三岁写的第一部歌剧《牧 鋼琴的椅子上,整天好奇的彈三度和弦,因為這是 羊人与牧羊女》,到他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魔笛》 他最喜歡的音。不久之後,他也會拉小提琴了,所 为止,在这二十三年当中,莫扎特尝试了各类歌剧, 以時常跟全家人一起合奏。八歲時寫出第一首交響 每部歌剧的完成,都代表了莫札特创作风格的转变, 曲,他的父親發覺了他不僅有音樂才華,甚至是世 尤其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更彰显了崇高的道德 上罕有的天才,於是放棄了為自己謀前途的計劃, 意识,以及人性的光辉。 傾全力讓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樂教育,同時 也打算將此神童帶至各地宣揚。

人音版高中音乐选修(演奏)魔笛主题与变奏_课件1

人音版高中音乐选修(演奏)魔笛主题与变奏_课件1
费尔南多·索尔,1778年2月14日出生于西班 牙巴塞罗那,是西班牙古典乐派作曲家、 吉它演奏家。
自幼学习吉它,少 年时代已很有造诣。 十九岁时在巴塞罗 那上演所作歌剧。 此后曾在马德里、 巴黎、伦敦、莫斯 科等地演奏吉它, 同时大量创作音乐 作品。1827年后定 居巴黎,从此一心 研究西班牙著名吉他
演奏家、作曲家索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初,根据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著名歌剧 《魔笛》第一幕快结束时的一个主题编成 的。这个主题在这部歌剧里并不是重要的 曲调,也不是主要演员的唱段。它只是 “光明之国”的主宰萨拉斯托宫中管事、 摩尔人摩诺斯塔托斯和两个奴隶的一段重 唱。索尔很喜欢这个曲调。他发现给它改 编一下,很适合用吉他来演奏。于他对这 个主题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发展,成为一 支由序奏、主题、五个变奏和尾声这八个 部分组成的《魔笛主题变奏曲》。
歌曲赏析
序奏是G大调,4/4拍,转2/4拍行板转广板, 序奏长二十四小节。它从三个主和弦开始。 主旋律出现时,用三连音为之伴奏。风格 比较自由,表现出一定的技巧性。
引子之后是主题。它是E大调,2/4拍,行 板转中板。
接下去是主题的五个变奏,分别发挥了吉 他的各种演奏技巧。
第一变奏是E大调,速度不变,左手非常流利地用连拨来演奏, 并加有华丽的装饰音。它反复了一遍。反复时,演奏手法上 稍有变化。
第二变奏转G大调,抒情而缓慢,演奏时,要求右手往上靠一 点,以便造成音色的厚度。同时,发音要柔和一些。右手由 于又要演奏装饰音,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第三变奏转回E大调,演奏时,要求右手接近琴码。这样,才 能弹出明亮的音色。发音要干脆,但又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
第四变奏要求右手用a指i指和m指在两根弦上弹三连音,再加 上p指,用四个指头弹琶音,要求发音干净,旋律流畅。

欧洲歌剧赏析之《魔笛》

欧洲歌剧赏析之《魔笛》

欧洲歌剧赏析之《魔笛》这一学期通过欧洲歌剧赏析课的学习,我从原来对歌剧的一无所知转换到歌剧的喜爱者。

冯老师在课前总是给我们介绍一些歌剧的历史、知识及名作家的作品。

我自己回去出于兴趣也偶尔上网去了解。

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的歌剧流传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

歌剧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恢弘,因为它包含了各种艺术形式,如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等。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在课堂上,我欣赏了各种歌剧,聆听了许多著名音乐家的美妙旋律:帕瓦罗蒂、多尼采蒂、威尔弟、莫扎特等等,领略到了歌剧无穷的魅力:悲剧的沉重震撼、喜剧的轻快诙谐;华丽的咏叹调、激昂的进行曲……欣赏的几部歌剧中,我非常喜欢莫扎特的《魔笛》。

我了解到,《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在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

这不禁让我对莫扎特更加地崇拜。

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

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魔笛》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

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

魔笛

魔笛

《魔笛》剧情: 魔笛》 故事发生在古埃及。 塔米诺王子(男高音)在森林中戏剧性的来到 了夜后(花腔女高音)的王国。他看到了夜后的女 儿帕米娜(女高音)的画像并爱上了她。 夜后要求塔米诺王子在三个小神童的陪伴下 前往萨拉斯特罗(男低音)的寺院救出被抢走的女 儿帕米娜。
王子经过一番不寻常的磨难找到了帕米娜,俩 人又共同经受了保持沉默、水与火的考验,最终取 得胜利,黑暗被摧毁。 在金色的殿堂里,人们欢呼,感激光明之力, 歌颂神圣的爱情。
这个角色由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 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
♪、英雄塔米诺王子 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 音乐优美动人,采用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 ♪、帕米娜 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 音乐十分优美。 ♪、半人半鸟的帕帕盖诺及其妻子 劳动人民的化身; 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


《魔 笛》 莫 扎 特
《我 胸 中 充 夜 后 的剧《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 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 歌剧取材维兰德的神话《露露》 歌剧取材维兰德的神话《露露》, 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 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 必将战胜黑暗的主题。
这首咏叹调作为演唱或教学曲目, 使用率很低,主要是由于其技巧、音域 之难度所限; 但作为研究与欣赏,这首咏叹调具 有典型的古典歌剧艺术魅力,作品十分 优秀,人物性格特殊,是一首值得推荐 的好作品。
《魔笛》中,莫扎特采用德语并吸 魔笛》 收了德国歌唱剧的传统、意大利的声乐 传统、庄严的合唱、巴罗克的众赞前奏 曲和对位性的伴奏等,还采用了适合德 语音调的宣叙调配上伴奏等,将它们成 功地熔于一炉。 从声乐演唱的角度看,莫扎特歌剧 对演员的要求 ( 尤其对女高音 ) 难度较 大,为此,他曾写过一本声乐教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综合莫扎特歌剧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更好的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从魔笛的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生命力这五个方面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详尽的探讨。?
第一,歌剧《魔笛》的情节性。《魔笛》是二幕或四幕歌唱剧。讲述的是埃及王子塔米诺被蛇追赶到了夜女王哪里,塔米诺爱上了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夜女王借此告诉他,帕米娜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让他去救回帕米娜。在救帕米娜的过程中,王子塔米诺发现,萨拉斯特罗并不是坏人,而是智慧的主宰,是夜女王对自己丈夫日帝生前将女儿交给其教导并把太阳宝镜交给他不满,想要夺回女儿。最终,王子塔米诺经过重重考验,与帕米娜在一起。故事情节曲折,充分展现了戏剧性。除了故事本身外,音乐也有着其情节性。它的序曲部分以奏鸣曲开始,既显示了夜女王的威严,同时以音乐的流畅,预示着美好光明的生活。而后出场的人物,通过不同的唱段,展现故事的情节发展,同时也有合唱部分铺垫整个歌剧的情节。它的情节性还通过舞台场景的不断变化而显示。按照故事情节,塔米诺经过了夜女王的庙、萨拉斯特罗的城堡以及森林、庭院、大厅等场景,并根据情节交替出现。?
第二,莫扎特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受共济会的影响,莫扎特相信上帝的存在,持有灵魂不灭的思想,所以他的作品在于拯救唤醒人们的灵魂。莫扎特对于社会的关注,通过音乐关注现实也是受到共济会价值的引导。他持有“大爱”的信念,“爱”、“善”、“道德”是他坚守的价值观念,反映在音乐当中也是在于通过音乐涤荡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向善,追求美。?
歌剧《魔笛》通过情节、音乐、主题、崇高和生命力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它的戏剧性。那么《魔笛》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成果呢,究其原因有不以下几点:?
第一,《魔笛》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同样,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

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

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非常钟情于歌剧的创作,是歌剧艺术的开拓者。

他的歌剧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其音乐优美、轻快,独具音乐魅力和个人特色。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散发着瑰丽的艺术风采,具有显著的戏剧性、民族性、人文性等特征。

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以至于其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如歌剧《魔笛》就是其歌剧作品中最富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魔笛》音乐赏析《魔笛》是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杰出代表,这部歌剧作品根据德国作家维兰德的童话叙事诗创作而成,主题鲜明、风格独特、音乐语言生动感人。

作品中,维也纳民谣曲调与巴洛克风格相互融合,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同时,作品中不但有极具神秘色彩的宗教旋律,还有明朗欢快的世俗音乐,宗教旋律与世俗音乐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音乐特色,也体现出了莫扎特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

(一)音乐的叙事性莫扎特以叙事性的咏叹调作为歌剧《魔笛》音乐以及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赋予歌剧音乐鲜明的叙事功能。

莫扎特先以奏鸣曲式为歌剧《魔笛》的序曲,通过引子和和弦使剧中人物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然后以小提琴演奏的形式使剧中的第一个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调性上的变化等推动音乐旋律不断前进,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音乐也显得更加的舒展、开阔和高昂。

而随着音乐的发展,其到再现部时,调性在不断地变化,旋律也逐渐温柔婉约,并突显出了明朗欢快的气氛。

歌剧音乐并不具备叙事的语义功能,也不能展示出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等相关因素,但是其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承载了叙事的功能。

歌剧《魔笛》的花腔演唱及审美(全文)

歌剧《魔笛》的花腔演唱及审美(全文)

歌剧《魔笛》的花腔演唱及审美歌剧《魔笛》是莫扎特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经典歌剧作品,是众多歌剧作品中极具典型性的。

这部完全按照音乐剧音乐特色所创作的歌剧,结合了意大利歌剧的正统形式又融入了德奥歌剧的喜剧与浪漫色彩。

莫扎特让《魔笛》这部歌剧充满了激情,给予了生命的活力。

整部作品音乐线条清楚明朗,也富有棱角。

《魔笛》全剧音乐设计堪为经典,序曲是采纳奏鸣曲式,主题都有具体的艺术形象。

伴随着弦乐声如泉水般源源涌出,清楚的旋律线条顿时展现在世人眼中,它象征着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生活。

这部歌剧中使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片段非常多。

但是全剧最富盛名的还是主人公“夜后”的两首咏叹调,极致的花腔女高音多次将剧情推到高潮,其精彩华丽的演唱,成为世界声乐史上的典型代表。

莫扎特以女高音领域中最难的花腔唱法演绎的这段华彩乐章刻画了夜后的本质,以超越了正常人声范围的华丽调式来揭示抒发夜后的狂暴心情,以高音域(高音Highf3)、快速的唱法以及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等音乐技巧和手法,为夜后设计了《不要惧怕年轻人》和《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这两首花腔咏叹调。

超高音接连的出现,令人应接不暇的高难度演唱技巧,几乎铺满了这两部作品,使之成为世界歌剧演唱史上之艺术珍宝!《不要惧怕年轻人》《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两首花腔咏叹调所塑造的主人公夜后是一个神话人物。

她的性格特点是由善变恶、性格狂躁、复仇心态极强,人物个性十分鲜亮。

在整部歌剧中,虽然只有两个代表性的唱段,但她的人物性格却在这两首咏叹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幕讲述夜后心爱的女儿帕米娜被恶魔父亲萨拉斯特罗抢走后,母亲夜后非常悲痛。

她对遇难被救的埃及王子塔米诺苦苦地请求,哀求他去救自己的女儿。

此时她是以无辜的受害者身份,充满了爱恨交错的心理来演唱这一曲咏叹调《不要惧怕年轻人》,由衷唱出了浓烈的母亲对女儿的思念情怀,唱出了她内心怒火中烧的强烈复仇之情。

这首咏叹调,以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三种唱法,表达对王子塔米诺的赞美、对女儿的思念。

《魔笛》赏析

《魔笛》赏析

这个就是偶最近相当迷的DAMRAU,看着看着,觉得他的造型有些像童话里邪恶的后母囧~~~然后,他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夜后演绎。。。嗯,还是这个版本比较有爱0。0
剧情简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 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 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 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魔笛》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 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 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 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莫扎特认为瓦尔塞根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 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 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歌剧《魔笛》赏析 ppt课件

歌剧《魔笛》赏析 ppt课件

这个人名帕帕盖诺,是一个捕捉雀鸟的人。他走到这里,便自己唱着 怪腔怪调的歌,说明他的职业。塔米诺起先有些害怕,后来便大着胆 子走出来,同他谈话,帕帕盖诺见有人来搭讪,便指着死蛇,说是他 亲手杀死的。当他正在炫耀自己本领的时候,不防那三位蒙面女子又 走出来,见他如此胡说乱夸,便取出一把挂锁,将他的嘴锁住。三位 蒙面女子对塔米诺却和颜悦色十分客气,而且还取出一张美女的小照
• 在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莫札特所呈现 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王子塔 米诺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鸟人则是盲目 追求物质享受的一方,祭司萨拉斯妥也以其高贵 的情操来感化夜后的报复,莫札特成功地将自己 的意念寄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在这部歌剧里 表露无遗,
•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 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 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 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 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 杰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 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 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 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 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 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 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 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 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 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 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 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 的相竞赛。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 叹调、巴巴吉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 叹调,以及巴巴吉诺与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莫札特为《魔笛》赋予了 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魔笛》莫扎特最后的歌剧课件

《魔笛》莫扎特最后的歌剧课件

《魔笛》融合了歌剧、芭蕾舞剧和 音乐会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莫 扎特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魔笛》在音乐风格上大胆创新, 突破了传统歌剧的框架,为后世音 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主义风格
歌剧元素
创新和突破
经典唱段分析
01
夜后咏叹调
夜后的咏叹调是《魔笛》中最 著名的唱段之一,以其高难度 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旋律而著 称。
观众反应
《魔笛》在首演时并未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部歌剧逐渐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了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 之一。
争议
尽管《魔笛》被广泛认为是莫扎特的杰作,但也有一些音乐评论 家认为这部歌剧的音乐风格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因此对其艺术 价值存在争议。
05
《魔笛》的演出 情况
历史演出记录
首演
《魔笛》于1791年 在维也纳的 Schikaneder剧院 首演,由莫扎特亲 自指挥。
著名演出
1964年,著名指挥 家卡拉扬在萨尔茨 堡音乐节上指挥了 《魔笛》的演出, 成为经典。
现代演出
2019年,英国皇家 歌剧院在伦敦上演 了《魔笛》,采用 了现代舞台设计和 技术,吸引了大量 观众。
当代演出情况及评价
帕米娜公主是《魔笛》的女主角,她美丽、聪明, 被夜后绑架后,她勇敢地与夜后斗争,最终与塔米 诺王子重逢。
夜后
夜后是《魔笛》中的反派角色,她邪恶、狡猾,为 了得到塔米诺王子的爱情,她绑架了帕米娜公主, 但最终被塔米诺王子和帕米娜公主打败。
03
《魔莫扎特晚期的代表作, 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和谐 和优美。
02
戏剧结构
《魔笛》的戏剧结构对后 世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其紧凑的剧情和鲜 明的人物形象。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

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

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

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

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

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

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

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

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

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

[word格式]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word格式]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2011年第6期(总第116期)广西教育学院GUANGXIJlAOYUXUEYUANXUEBAON0.6.201l(SerialNO.116)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傅凯(宁波成人专修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莫扎特是18世纪末伟大的欧洲作曲家,尤其在歌剧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发展了意大利歌剧,并且开创了德文歌剧的先河.《魔笛》是莫扎特后期的一部重要歌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作品《魔笛》中几段具代表性的咏叹调和重唱来探讨莫扎特歌剧的声乐艺术风格,进而进一步解读他赋予歌剧的声乐艺术魅力.关键词:莫扎特;《魔笛》;咏叹调;歌唱剧;声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11)06—0107—04一,前言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当时已知的所有音乐形式.例如:单簧管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安魂曲等等成为后世的范例,直到今天仍然很少有人能创作出与之并驾齐驱的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尤其在他作品中对平民阶层思想和情感的深刻描绘和反映,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下,代表着一种非常进步的思想.在歌剧上他发展了意大利歌剧,并且开创了德文歌剧的先河,《魔笛》就是用德语创作的.《剑桥插图音乐指南》这本书中对这部歌剧的评价,让人记忆深刻:”作品《魔笛》设计得如此巧妙,它足以提供很多种音乐来表现夜后①的花腔,作品的成就将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萨拉斯特罗②和他的祭司们的声音是多么的庄严和崇高,陪伴塔米诺③寻找公主的捕鸟人帕帕盖收稿日期:2011年9月21日诺④(由希卡内德演唱)的流行小曲,紧张的三重唱(夜后的侍女们演唱)和小妖们的宁静安详的三重唱(支持塔米诺的童子们);而帕米娜⑤和塔米诺两人的音乐则表现出极其的亲切,朴索.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I生,表达了人们对成功和理想婚姻无限向往和崇高追求的思想活动.”(孟宪福等译)2.二,《魔笛》的声乐美赏析◆经典唱段片段之一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剧情开始的大意是夜后让女儿用It, 首杀死萨拉斯特,它是按照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这段曲子开始后很快达到高潮,充满力量感,从F大调主题的小字一组a起音,当演唱到两小节后马上就进入激昂的高音区,然后就连续地通过上行旋律和与跳进形成激烈的情感基调,反复强调着”复仇”这一主题.随后乐曲进入新的高潮,发展成华丽的出彩花腔乐句,伴随着同音的重复和分解音型在高音区徐徐____——107.__.——广西教育学院2011年第6期环绕,充分突出了花腔女高音广阔的音域以及非凡的音色.(见谱例1)在第二段乐曲中,夜后以断绝母女情为要挟,让女儿去完成复仇的使命.随着乐曲当中旋律的跌宕起伏,乐曲的动力感加强,尤其体现在八度大跳,长,短乐句相结合等方面. 饶.啊t啊tntlIrAhIAh1.……圭圭圭圭圭圭上JL…』JL,__r.rII一.j一-谱例1—1乐谱1-2从曲调变化运用方面来看,第二段利用乐曲调性功能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对比.而且其中乐队的节奏型和伴奏织体也相当富于变化,使得和声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烘托出整个乐曲的气氛.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由善到恶,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画她的本质,她狂暴的心情以及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小字二组的F),以快速的炫技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配合天衣无缝,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才华.而在这部歌剧中有相当多的歌曲令人印象深刻,夜后的这首咏叹调《仇恨的火焰》受阉人歌手的影响,主要突出炫技.而且具有典型的古典歌剧艺术魅力.◆经典唱段之二而塔米诺的咏叹调唱段《哦,多么美丽的形象》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其中的第一幕第四场:此时剧情发生在一个山坡,夜后离开了,王子深情地对着帕米娜的肖像唱道:一108一“哦,多美丽的形象……”,运用的是一首降E大调的曲子,尽管歌词内容非常朴素简单,但可以从中体会到细腻的音乐和微妙的情感变化.第十七小节运用了降B大调,歌词和曲子都逐渐从简单趋向复杂和深化.乐句与歌词都能表现出塔米诺内心回荡一个声音,”那烈火燃烧我的心灵,莫非这就是爱情?”直到第三十五小节,当塔米诺此时终于发现自己有多么深爱帕米娜时,曲子配合着从降B的属和弦并运用顺回音导向主音,伴以清晰结束感的乐段,充分呈现出了古典美的莫扎特风格.第三十七小节转回降E大调.歌词中表达了,车{k#谱例3为了预示塔米诺最终将得到属于自己爱情的结局,这个片段中运用了九度大跳,歌词和乐曲同时达到了高潮,乐曲在热烈和充满力感的气氛中结束(见谱例3).◆经典唱段之三在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是一个捕鸟人(男中音).第一幕第二场中,帕帕盖诺背着个大鸟笼,手拿一支笛子,曾唱了一首优美爽朗的民族式歌曲《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我盼望有个好姑娘》是/lI,/,J,语言文学?艺术学研究傅凯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帕帕盖诺在第二幕里唱的一首很有名的歌.”这首唱段带有德国民谣的风格,在剧中同萨拉斯特罗和夜后的音乐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首唱段的曲调欢快活泼,与帕帕盖诺的人物性格十分吻合”.唱段分两段,A段和B段,而B段小快板的速度与A段行板形成较大的对比,但音乐的基调仍与A段相仿.这首唱段具有跳跃,活泼和欢快等特点,风格接近于德国或奥地利流行的民歌,体现出帕帕盖诺开朗乐观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帕帕盖诺对于美好爱隋的期盼以及向往的心情.◆经典唱段之四在这部歌剧中的重唱部分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有:侍女的三重唱,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⑥的二重唱((papapa)).剧情一开始王子塔米诺被大蛇追赶着,而后晕倒在地上,这个时候三个侍女出现了,杀死大蛇后围着王子塔米诺,看到他后都争着要照顾他,三个人相互争执的三重唱.而其中两重唱《papapa)>是我最喜欢的,是一首快活而热烈的二重唱,刚开始演唱的连续跳音使气氛非常活跃,急口令的咏叹调,听后使人非常愉快.三,《魔笛》的艺术特点浅析◆鲜明的人物特点在这部歌剧中,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所写的是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的理念.王子塔米诺和帕米娜代表善良和真理的一方,属于抒情性的正派形象;夜后的高难度的花腔演唱,从善到恶;代表正歌剧型角色形象的萨拉斯特罗,他具备善良,光明,博爱以及美德;具有异国风情的奥斯明,他急口令般的咏叹调,代表一个典型喜剧角色的形象;代表了德国集市中的民间歌唱剧的捕鸟人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莫扎特赋予每个人物迥异的鲜明性格特征,使得不同人物在各个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都有着不一样的情绪反映,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在歌剧里表现出来3.◆对重唱的发展莫扎特对歌剧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重唱进一步发展,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重唱的方式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展开戏剧性的情节.例如在另一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他采用了重唱的方式推动所有剧情的高潮和剧情展开. 既表现出总体的情节发展趋势,又能细致刻画剧中每个人的不同情绪和心情,让整部歌剧戏剧性更加突出.◆德文歌剧的开创和发展莫扎特歌剧的民族特点方面也比格鲁克进了一步,他对音乐史最卓越的贡献是在音乐与戏剧统一的实践上.由于莫扎特受德国歌唱剧的影响较深,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民歌和新教圣咏,采用德语对白,体现了德国民族风格,并且他在吸取了意大利喜歌剧与正歌剧中一些成功的因素,融入到德国的歌唱剧中,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基础.◆歌剧的喜剧形式发展莫扎特还发展了喜歌剧的形式.当初的意大利的喜歌剧只有滑稽,杂耍等形式,其音乐特点包括华丽,轻快,热闹,有时候还允许有点夸张.起初莫扎特仅仅想模仿意大利人那种无拘无束的开朗性格.但随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喜歌剧方面的特有才能,扩大了作品的题材范围,使喜歌剧表现主题和形式更丰富,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演唱技巧特点莫扎特扩大了声部中的表现力,他常常独具匠心地运用男中音和男低音来担当主角,而一般的歌剧是采用高声部作为主角.而在演唱表现中, 严格要求演唱者起音准确,绝对不能出现上滑音或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的华丽下滑音.完全遵循古典音乐中的流畅,典雅,秀丽和明朗为主要风格的音乐特征[.避免出现夸张的感情表现和过度的力度对比.运用优雅的中等音量,从容的声音和连贯的演唱方式,是莫扎特歌剧演唱中最基本的技法风格[5,6].四,结束语《魔笛》是莫扎特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用德语创作的剧词,它虽然选取神话题材,但是它却反映现实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紧紧联系.该剧是莫扎特所有歌剧中体现出德国歌剧风格最强的一部.在该剧中,莫扎特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音乐与剧情的结合更是恰如其分,这充分证明了该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对于后代德国民族歌剧的建立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魔笛》的音乐写作综合了各种技巧,使之音乐与剧情达到了完美统一….《魔笛》揉合各种表现因素真是难以置信.剧中的声乐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在那些极具个性的咏叹调唱段中得到充分体现,剧中一109—广西教育学院2011年第6期富有戏剧性的重唱甚至比咏叹调,宣叙调的音乐更具感染力,使歌剧更加戏剧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从这部作品中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创作出了真正的综合性的古典歌剧的无与伦比的美.注释:①夜后(女高音)②萨拉斯特罗(侍奉伊希斯女神,俄赛里斯冥王两位神的埃及祭司)(男低音)③塔米诺(王子)(男高音)④帕帕盖诺(捕鸟人)(男中音)⑤帕米娜(夜后的女儿)(女高音)⑥帕帕盖娜(女高音),剧情中后来称为老太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储声虹,徐朗,余笃刚等.外国歌剧曲选[M3.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5]张弦,申文凯等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6]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7]马山雪.西方音乐史中的莫扎特晚期的三部歌剧[J].辽宁行政学院.2005(02)125】27.作者简介:参考文献:傅凯(1983一),男,浙江宁波人,从事音乐教育[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3.工作.(上接第102页)旬的句型结构特点,我们建议采用②符号词语式来构拟”得”字补语句l7种类型.这样,学生可以参照已构拟的17种类型进行模仿学习.3.增加”得”字补语句中相关成分之间的搭配训练本研究表明,越南学生在学习”得”字补语句时,常犯的错误是在组成”得”字句的相关成分上,具体地说,是在这些成分搭配之间发生偏误,如: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动词和补语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得”字补语句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句法特点,语义语用也要注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留心词语搭配方面的点拨,教材也应在课后练习当中增加”得”字补语句中相关成分之间的搭配训练,以提高学生注意词语搭配的意识.注释:①文中带的句子为偏误例句,()内的句子为改正形式.有些句子偏误不止一处,本文未作全面改正.②孙德金:《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③对本文使用的形式符号的说明:动一11n一词,V.——动词和动词短语,A——形容词,A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C——补语,N——名词.参考文献:[1]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E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2]范晓.v得句的”得”后成分[J].汉语学习.1996(06).[3]刘娟.越南留学生”得”字情态补语句习得状况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EM3.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孙德金.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6).[7]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8]徐丹.汉语句法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9]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魔笛》是莫扎特晚期创作的一部歌剧,作品展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独特的戏剧风格。

本文将会从角色刻画、音乐特点、舞台设计等方面分析该作品的戏剧风格特征。

首先,角色刻画是《魔笛》的一大特点。

该作品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比如,主角塔米诺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定的年轻人,他的音乐旋律富有情感,表现出他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另外,皇后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女性形象,她的嗓音高亢激昂,表现出她坚定的决心和领导能力。

而黑夜女王则充满了诱惑和欺骗,她的音乐旋律充满了华丽和敏捷的特点,与其他角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些角色的性格刻画非常鲜明,展现了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其次,音乐特点是该作品另一个突出的戏剧风格特征。

莫扎特的音乐在《魔笛》中表现出高度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元素。

音乐旋律富有变化和变幻的特点,展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而其中的女高音唱段《胜利女神艾姆林》更是展现了主题中的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对抗。

此外,歌剧中还有大量的管弦乐插曲,如序曲、间奏曲等,这些插曲增加了戏剧的节奏和感染力,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戏剧特性。

最后,舞台设计也是该作品的重要特征。

《魔笛》的舞台设计具有想象力和创新,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气息。

首先,在舞台布景方面,《魔笛》采用了一种混合了东西方元素的设计,如巨幕和舞台上的透明门,在多个场景之间切换,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深刻而多元化的文化魅力。

此外,角色服装设计也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

例如,黑夜女王的装扮充满了现代感和超凡脱俗的特征,而神秘的魔术师萨罗斯特则身着一袭华丽的红色服装,既彰显了他的地位和权力,也展现了他激情四溢的性格。

总的来说,《魔笛》是一部充满了戏剧性、神秘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歌剧作品,其特点在于角色刻画、音乐特点和舞台设计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其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思考,也使得该作品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魔笛》赏析

《魔笛》赏析

《魔笛》——“莫扎特最后一滴血”,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卡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

这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

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

《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剧情简介:塔米诺王子(男高音)正被一条大怪龙追杀,夜后属下的三位侍女(两位女高音、一位女中音)突然出现,把怪龙杀死。

拿着排笛、穿着羽毛衣的帕帕基诺(男中音),哼着《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Der Vogelfaenger bin ich ja)进来,带着德国民谣风格的体裁特点,单主题形式,由三个段落组成,体现了歌曲化小咏叹调的特点。

清醒后的塔米诺误以为是帕帕基诺杀死怪龙,而他竟也大方地承认了。

结果三位侍女再度出现,她们先惩罚说谎的帕帕基诺,用锁将他的嘴巴封住,然后把一幅画着夜后女儿帕米娜(女高音)的肖像拿给塔米诺欣赏。

塔米诺惊叹公主的美丽,唱出咏叹调《这是多美丽的肖像》(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en),他发誓要永远拥有这位美人,于是侍女们说公主被一位可恶的魔术师拐走,希望王子能够救出她。

塔米诺咏叹调采用意大利咏叹调中分节歌形势的谱写方法,曲式结构为A-B-A。

夜后(女高音)出现,请求塔米诺拯救女儿,那么帕米娜便会永远属于他。

夜后唱完这华丽的咏叹调《你可以去解救她》(Du,du wirst sie zu befrien gehen)后消失,三位侍女送给王子一只有魔力的金笛,也给帕帕基诺一只银铃。

在萨拉斯托(男低音)的城堡,他的黑人奴隶莫诺斯塔托(男高音)企图强暴帕米娜,恰巧帕帕基诺走进来。

帕帕基诺见到像人一样的黑炭、而莫诺斯塔托也看到全身鸟毛的怪物,两人吓得分别逃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