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下)

合集下载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具,其本⾝必须具有⼀定的科学依据,从⽽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下启改⾰开放的伟⼤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法:通过了解并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开放伟⼤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届三中全会是“伟⼤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 播放《祝酒歌》⽚段,展⽰这⾸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发⽣了什么事情吗?⼈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听歌,根据这⾸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发⽣了什么事情?(1976年10⽉粉碎“四⼈帮”,“⽂⾰”结束) ⼈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帮”后⼈们要求纠正“⽂⾰”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动的歌词,记录了⼀个民族的情感。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4

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不同于非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胡德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设置判断题,检测学生对民族区域政治制度含义理解程度。

教师讲述:可以从前提、依据、权限和核心四方面来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权限是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不是自主处理本民族内部一切事务的权利);核心是行使自治权(实行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自治权)。

这里的自治权,包括:民族立法权,就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执行权是指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财政经济自由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

以及文化和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等。

注意:少数民族自治区(州、县、旗)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经历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

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下来的呢?展示图片和材料: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教案序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之积累,是人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历史的途径,可以启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教材,依据国家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案是根据该教材编写的,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掌握该教材,灵活运用、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一章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内容:1、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历史地位;2、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贸易品和贸易方式。

教学思路:通过讲解和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历史地位,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贸易品和贸易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探索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历史地位;熟悉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贸易品和贸易方式。

教学方法:授课法、讨论法、图片展示法等。

第二章大航海时代重点内容:1、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主要的航海探险以及探险者的意义。

教学思路:通过讲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主要的航海探险以及探险者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主义的发展与扩张,学习欧洲航海发展的历史,同时深入了解探险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掌握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熟悉主要的航海探险以及探险者的意义。

教学方法:授课法、讨论法、小组讨论法等。

第三章农业文明的传播重点内容:1、蒙古帝国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传播和影响;2、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教学思路:通过讲解蒙古帝国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介绍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掌握蒙古帝国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传播和影响;熟悉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并能够领会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成立背后的努力和牺牲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2.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中的大力支持和付出。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计划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讲述有关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学生将有机会思考这些事件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并探讨中国人民在此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奋斗。

五、教学工作安排1. 介绍本课程的重点和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的建立过程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幻灯片展示,简略述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和相关事件。

3. 带领学生讨论和总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改革。

4. 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阅读并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材料和文件,以使他们真正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汗水和牺牲。

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贡献。

5.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帮助,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此背后的伟大奋斗。

6.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告和讨论,总结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此外,学生还要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优异的表现,以及提出自己对中国未来的预测和希望,以便更好地塑造中国的未来。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4

【环节二】了解食物的变迁1、食物变迁史实由吃饱到吃好,到科学营养搭配,热衷于绿色食物的人们对野菜也是情有独钟。

2、野菜试吃,谈感受。

3、问题思考过去人们觉得难以下咽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人们的感觉为什么发生了变化?4、午餐的光盘行动5、德育——珍惜粮食,感恩祖国的富强【环节三】了解住的变迁1、住房变迁史实房屋大小、材质、功能分化的变迁2、材料研读你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哪些信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城乡均增长)【环节四】了解行的变迁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准备野菜,房屋材质、大小、功能分区的变化得益于人均收入的提高,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出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蕴含的信息。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就说明生活变化,旅游逐渐增补了人们的生活。

教师主持学生上学生手抄报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食物变迁,由吃不饱,绿色食物为主,到吃好,天天像过年,但并不健康。

学生试吃野菜,并说出感受学生代表PPT展示相关图片,进行改革前后的对比。

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以及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感受的学习方法。

学生发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历史知识和阐述历史认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成就感,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555时间:2分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自然引入本课的主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2、新课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当代世界史”。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或引入新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课时: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眼光。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难点: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对大航海时代的简单了解。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有关航海和海上贸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你们知道在古代有哪些重要的航海活动吗?”“航海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你们知道大航海时代吗?”等。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教师简要讲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16世纪初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亚尔欧帝国的崛起、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和贸易的需求等。

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介绍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如葡萄牙航路、西班牙航路和英国航路等。

并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发现事实,如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引导学生对这些发现进行思考和感受。

三、讨论与交流(25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航海家或一次重要航海行动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2.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拓展讨论。

例如:“大航海时代对当时的欧洲国家有什么意义?”“航海家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大航海时代的发现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四、总结(10分钟)教师给出总结,对大航海时代的背景、意义、主要航行路线和发现事实进行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大航海时代的意义以及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进行评价。

五、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200-300字的文章,描述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合作学习压迫人的历史已经结束。

八大对上述国情做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分析1958年的总路线的提出是否合理?分析:总路线的提出反应力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从这看是件好事;但是又快又好又省这样的事根本就办不到,因此总路线的提出本身就是个失误。

3、探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如虚报产量;例如新华社头版头条,亩产量13万5000斤。

在工业上的表现是全民大炼钢铁。

全民大炼钢铁:就是各行各业都在炼钢,不炼钢就是反革命,这是当时的写照;农忙的季节农民不去收庄稼而去炼钢,为以后的大饥荒埋下祸根,砍伐大量森林做燃料来炼钢,最后不仅破坏了环境和资源,而且练出来的都是废钢。

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一大二公。

所谓的“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的农业合作社被合并为成千上万的人民公社。

例如全国有74万个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

“公”就是大搞平均主义,大刮“共产风”。

实际上就是按需分配;吃饭不要钱,按劳分配,要想建立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4、讨论:探索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原因: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3.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④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二、文化大革命自主学习,找到并标注知识点;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起止时间和指挥机构、的表现、有何危害、最大冤案、反革命集团、结束的标志。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合作、讨论、探究、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英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指得你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事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教材内容展开,包括以下主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的外交与对外侵略、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革。

三、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1.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如:近代中国大事件有哪些?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1.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近代化启示等。

1.3 操作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 第二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冲击。

2.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的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

2.3 操作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对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把历史与现实进行关联。

3. 第三课时: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3.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内容,包括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3.3 操作活动:进行个人写作,让学生就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4. 第四课时: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4.1 导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单元介绍】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我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新课导入】经典回顾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生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目录教学目标重难点】目录: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教学目标:1.了解掌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确立。

2.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理解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会议内容以及领导人重要思想和奋斗目标。

【教学过程】模块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视频:中共十二大、十三大2.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中外数据对⽐分析的形式,推出当时中国⾃⾝发展的成就以及遗憾,引出必须融⼊世界、加⼊世贸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块:经济特区的建⽴-对外开放领域的加⼤-加⼊世界贸易组织,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开放伟⼤政策的另⼀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涉及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平对改⾰开放所起的重要作⽤。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我国加⼊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法⽬标】利⽤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的极⼤提⾼,使学⽣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和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八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根据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本教案将按照以下主题展开教学:1. 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2. 第二单元: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3.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4. 第四单元:大秦帝国的崛起与发展5. 第五单元: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兴起6. 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瑰宝7. 第七单元: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发展8. 第八单元: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教学目标1. 理解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掌握大秦帝国的崛起与发展。

3. 熟悉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兴起,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瑰宝。

4. 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发展,掌握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 演变过程- 影响因素-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政治制度- 文化特点- 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过程概述- 主要事件- 大秦帝国的崛起与发展- 崛起过程- 发展成就- 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兴起- 文化特点- 影响力-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瑰宝- 发明与创造- 影响及传承-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发展- 崛起过程- 文化贡献- 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交流途径- 影响效果2.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 小组讨论- 视频展示- 案例分析- 课堂互动教学评估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作业和评估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资源1. 教材资源: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计划安排根据学期计划,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2-3周,总计10个单元,共计20-30周。

参考资料1. 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解读2. 其他相关参考书籍和网站资源以上是对202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的初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编)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编)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2.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这次会议是指哪次会议?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2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1)启:
回顾旧知:
1.土地改革的原因。
2.土地改革的概况。
3.土地改革的意义。
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C.武汉长江大桥
D.葛洲坝水利枢纽
2.为了改变下表中我国工业落后状况,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
A.颁布《共同纲领》
B.实行“一五”计划
C.进行抗美援朝
D.开展土地改革
3.小青同学用歌谣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的部分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出现在“一五”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 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通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概况,了解了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为本期中国现代史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三、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

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教学,共有七单元二十三课。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优秀教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6课内容,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缅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协作。

通过全面介绍这些内容,为学生展现五十年代时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这也为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3.通过学习周恩来在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2.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理解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周恩来有关的外交小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四张图片,学生确定主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学生各抒己见,和屈辱、侵略有关即可)①《南京条约》签订图②火烧圆明园屈辱③《时局图》侵略④《辛丑条约》签订图与他国关系2、出示材料:“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四张图片,一张材料,通过这些资料与学生思考,使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的所学知识,即中国的近代外交是极其不平等、极其屈辱毫无国家主权可言的,由此引入今日学习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启了一条新的外交之路。

最新八年级部编版历史下册教案

最新八年级部编版历史下册教案

最新八年级部编版历史下册教案教案一:秦朝的统一与变革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统一与变革,掌握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与学生讨论古代战国时期的局势,引起学生对秦朝统一的思考。

- 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秦王朝的政治制度,重点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措施。

- 操练: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角色扮演秦王朝的各个统治阶段,加深对秦朝历史的理解。

-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秦朝的统一与变革,并讨论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案二: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了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学步骤:-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汉朝的地图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

- 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了解汉朝的兴起原因及其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 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介绍刘邦和汉武帝的执政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 操练: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角色扮演汉朝的重要人物,加深对汉朝历史的理解。

-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并探讨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案三:唐朝的盛世与文化成就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唐朝的盛世与文化成就,了解唐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唐朝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

- 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了解唐朝的盛世原因及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唐朝的政治制度,介绍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执政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 操练: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角色扮演唐朝的重要人物,加深对唐朝历史的理解。

-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朝的盛世与文化成就,并探讨唐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案四:元朝的兴起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元朝的兴起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了解元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和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可能仍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其内涵和意义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部分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熟悉,而对其他部分则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整合已有知识,形成体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梦的内涵,理解其对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不同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主要历程。

3.激发爱国情怀,培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4.提高史料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梦的内涵及其意义。

2.不同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主要历程。

3.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概括和归纳,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梦的内涵、意义以及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3.研究报告、论文等学术资料。

4.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国梦的内涵、意义以及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