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宋代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宋代散文

作者:刘德福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07年第50期

一、考核背景

2007年全国有4份高考试卷选用了宋代散文,全国卷Ⅱ选用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关于“安重荣”的文段,海南、宁夏卷选用了《新唐书·韦丹传》的文段,上海卷选用了南宋陈亮的《〈酌古论〉序》,浙江卷选用了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

宋代散文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不像史传文那样记载人物的一生,而是只抓住几个片断加以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另外,无论是古文运动的领袖,还是文章大家,他们的作品都文笔老练,选材典型,细节生动。阅读这样的作品,对新课程强调的语文素养的滋润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大有裨益的。

宋代散文给其他文体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宋代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散文化倾向:宋代文言文文字洗练,简洁生动,注重审美性,即使是史传文,也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给人深刻的艺术享受。

选入高考试题的宋代散文,主要是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等为主要文体,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有的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不拘俗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有的作者表现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借景立论,文理自然;有的将叙述、描写、抒情综合运用,随意挥洒。

二、原题回放

(200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C.畏其敏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解析]畏:敬佩。意义同成语“后生可畏”中的“畏”。“畏其敏”意为“敬佩他的才能”。答案为C。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解析]A项分别译为“从”“比”,B项均译为“尚且”,C项分别译为“因为”“把……当作”,D项分别译为“……的样子”“于此、在此”。答案为B。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①句“犹止于礼义”说明依然受礼义的约束,③句是王定国担心自己死于偏远地方,不能报答天子之恩,说明其“忠”,④句是作者看到王定国诗之后的心理。答案为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解析]作者“废卷而叹”的原因是王定国被贬海上三年,二子均死,王定国自己也差点儿因病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与志得道行者无异”的诗歌;即使有“幽忧愤叹”,也是感叹自己不能报答天子之恩。答案为B。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答案]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三、阅读技巧

1.以“言”为主,“言”“文”并重。

对“言”的重视实际上是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即“信”(准确)、“达”(顺畅)的要求,这也是考查考生利用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课本,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以及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

“文”,指文气。宋代散文的审美性和文学性决定了它的特征是文气充沛,意蕴丰富。而理解这样的作品,把握“文气”很重要。通俗地说,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哲理可以通过语脉、语气的把握来领悟。也就是说,宋代散文更能考查考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能力。第一遍阅读通过把握其文气来领悟作品的意旨,然后再从字词句上推敲,阅读效果会更好。建议考生做题之前,先轻声阅读,然后再仔细推敲,对提高把握“文气”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2.倒吃甘蔗,划定“有效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