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合集下载

第四章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四章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四章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晓新闻自由演进的四个阶段。

2、了解新闻自由对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意义;3、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理论要点;4、明确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内涵;5、认识对新闻传播实施社会控制的必要性和主要途经;6、理解依法治国与新闻法制化的关系;7、明确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8、掌握不同媒介制度下的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2、难点:新闻自由与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之间矛盾;如何理解苏联模式与当下中国新闻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自由一、新闻自由内涵(一)定义新闻自由,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闻,表达意见的自由,是新闻媒介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

(二)新闻自由的历史演进第一阶段:争取办报办报自由阶段。

印刷自由与出版自由问题。

第二阶段:争取表达自由阶段。

表达自由是报界在争得办报自由之后,所要求的报道自由和批评自由。

其核心就是报道国家权力中心活动与批评政府的自由。

第三阶段:争取获知自由阶段。

公民知情权问题。

第四阶段:争取内部新闻自由阶段。

内部新闻自由又称报道权。

其含义包括,在私营媒介中,雇员与业主之间,在官营媒介中,雇员与政府之间,作为新闻记者代表的总编与编辑部所享有的工作自主权。

二、古典出版的自由思想(一)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奠基人弥尔顿,英国作家,自由主义者,政治学家。

《论出版自由》是其政治哲学重要著作。

其中心论题就是新闻出版的自由。

其内容有四:其一、主张言论自由,坚信真理必胜。

其二、认为出版检查制度窒息真理。

其三、理性国家和民族应当放弃出版许可证制度。

其四,出版自由既不能商品化,也不能垄断化。

(二)杰斐逊的"第四权力论"杰斐逊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宪政之父。

"第四权力论",是杰斐逊提出的有关新闻监督权学说。

他认为,政府不是无限政府,不受限制的政府和权力将是全权的政府和腐败的权力,为了保障人民自由,防止政府的专权与蜕变,必须在三权分立之外,置政府于人民的监督之中,而这种监督权的最佳代表就是自由报刊的新闻自由权。

新闻理论复习资料

新闻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新闻重点掌握:●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真实性一、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该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

该定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事实和新闻的关系作了科学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事实和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两者万万颠倒不得。

这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二、新闻的真实性1、“新闻真实”的意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本质的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2、新闻真实的要求要做到具体真实。

具体说就是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运用的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符合实际,确有其事。

要做到整体真实或总体真实。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要求新闻报道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

3、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第八章)第一,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第二,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第三,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第四,精彩地报道事实了解内容:●新闻的起源和本源一、新闻的起源人类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供的传播手段西方新闻学有关新闻起源的观点结论: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以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根据已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要求:第一,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浅谈新闻事业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浅谈新闻事业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也 扰乱 了人 们 的 正 常 生 活 。
新 闻的属性 和功能 决定 了它离不 开 社会 控制 ,为 了保 护公众权 利和 国家 利
益 , 必 须 对 新 闻 自由实 行 进 行 有 效 的社 就
现代社会是 网络社会 , 信息已逐步渗 致 。
对 新 闻 自由 的 经 济 控 制 按 照 主体 可
施 有 利 于 国 家 舆 论 乃 至 整 个 国家 局 面稳
传承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民族 控 制
社会 责任论主张 , 府不能只允许 自 政 由, 还必须促进 自由。 表面上看 , 社会责任 理 论的提 法符合 传统 自由主 义新 闻理论
的 一 贯 思 维 , 明 并 坚 定 地 维 护 新 闻 自由 申
【 关键词 】 社会控制
对新 闻事业 的社会控 制, 是社会 上的 利 益集 团 、 思想观 点 、 文化传 统等对新 闻 事业所施加 的影 响, 目的在于约束和限制 新 闻传播活动 , 使传播 内容更符合施控者
的利 益 。

场 ,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服 务 。 于 我 为 由 国处 于 社会 主义 初 级 阶段 , 方 面 制度 都 各
二 、 会 控 制 的措 施 社
确保媒 体的宣传方 向及文化属性 。 一些税
收政策 、 财政政 策的实施 , 是 国家对 媒 也
体 控制 的有 效保证 ,确保新 闻 自由的实
现。
经 济组织 对媒体 的控制 主要是 通过 广告投放 、股票购 买等经 济手段影 响媒 体 , 自己集 团的利益 服务。 为 媒体 的经济 属 性使媒体 在一定 的情况下 考虑 到广告 商及股 东的利益 。
文化作 为一个 国家 软实力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 可凝 聚人 心 , 弘扬 民族精神 和爱 国主义精神 ,因此受 到相关部 门的重视 。

《新闻学概论》10.3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新闻学概论》10.3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列宁在综览近代世界史时曾精辟指出: “‘出版自由’ 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 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 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 步性,即反映资产阶级对僧侣、国王、 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那种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说 法不是误解就是偏见。因为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把新闻自由还给人民,社会主义理应 实行比资本主义更宽广的新闻自由。
马儿跑远,伟哥滋阴,华仔脓胞。看今日彭水,满眼瘴气, 官民冲突,不可开交。城建打人,公安辱尸,竟向百姓放空 炮。更哪堪,痛移民难移,徒增苦恼。官场月黑风高,抓人 权财权有绝招。叹白云中学,空中楼阁,生源痛失,老师外 跑。虎口宾馆,竟落虎口,留得沙沱彩虹桥。俱往矣,当痛 定思痛,不要骚搞
请以“彭水师案”为例谈谈新闻自由
彭水诗案是指2006年中国重庆市彭水县人秦 中飞因作并用手机传发打油诗《泌园春·彭水》, 被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遭拘留调查的事件。 事件还波及了100多名接收并转发该诗的人。事 件被媒体披露后,彭水县公安局不得不承认错 误,并对秦中飞作出了学 概 论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当然,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看,争取新 闻自由最努力的是新闻媒介,而且,在现实生活 中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这原因 何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新闻媒介为 了生存、发展。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它们所需 要的信息和意见的专业机构,并以此作为新闻媒 介的生存条件,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 息需求,那么它们就无法存在。
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都是:保 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 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 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 展。
保护新闻自由,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 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正因为有新 闻自由,才需要有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规定; 而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真 正的新闻自由。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83页PPT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83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 会控制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新闻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新闻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法。

(2分)即客观报道,“说话”的含义是“说理”,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说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是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3分)2、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3分)它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众都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2分)3、新闻选择: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它是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传播者素质、技巧的综合考量。

(3分)新闻选择的标准主要有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2分)4、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我国的新闻事业既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工具,同是,其本身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3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2分)二、辨析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价值此种说法错误。

(1分)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包括5个“性”。

即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2分)新闻的价值是指传播之后所实现的各种价值效应之和,如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等。

(2分)新闻价值考虑的仅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问题,它并不考虑新闻的社会效果问题,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混为一谈。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课程总时为36课时周学时为2课时学分为2 开课学期为32.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3..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的本质特征,把握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正确认识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了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高度重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专业意识和新闻敏感,以适应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才需求。

4.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参考教材:《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新闻学概论》陈霖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郝雨、王艳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新编》蔡铭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5.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 信息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宣传的定义、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舆论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以及新闻作为舆论工具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 新闻传媒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公共性、商业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新闻传媒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正、负效应;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新闻传媒的传播效果;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

6.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Word版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Word版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新闻自由的涵义新闻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

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

1.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

2.出版前不须请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3.政府不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亦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

4.自由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

5.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及保障采访的自由。

6.自由传播新闻并免于检查。

7.自由阅读、收听,包括不阅读不收听之自由二.新闻自由的源起及发展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始终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扩充自己实力的一种手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列宁称:“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经历了从提出观念到形成制度的发展过程。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新闻自由的基本假设(1)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人是独一无二的,是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

所以,个人的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

强烈否认国家是人类奋斗的最高体现,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环境。

当它不能推进这一目标时,就会变成一个障碍,必须被废弃或进行彻底的改革。

自由主义理论不接受这样的命题: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比组成它的个体成员更重要。

(2)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

理性依据感官经验行事,它不像前人那样盲从一切权威思想。

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Freedom of Speech
人权法案 托马斯· 杰弗逊 :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 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 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Freedom of Information
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封锁和控制新闻,利用新 闻制造战争舆论。 1948年,《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 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之上,强调了信息交流的 自由。


“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 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 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 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 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 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 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 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 出卖灵魂。”

法规的基本内容:
国家安全法。不能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 安全 诽谤法。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 重要的手段。 隐私法。新闻价值避免隐私罪的一个判 断依据。

职业道德
新闻媒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可以发 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很特殊 ,社会上的 三教九流他们都要接触,各种事情都会 遇到 。

这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不仅仅是报刊的自由,新闻媒 介的自由,它还决定了人们的信仰、思 想自由、信息交流的自由,人身自由。 新闻自由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基本标 志。

谁拥有新闻自由权?
人民 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它们所需要的信 息和一讲的专业机构。 新闻媒介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满足公 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就必须拥有一定 的新闻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媒 介是代表人民争取、拥有新闻自由权。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新闻理论试题补充

新闻理论试题补充

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4、无形的意见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它寓理于事,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的要求和新闻文体要用事实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基本特征,因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到受众,更具说服力。

此方法不排斥新闻中必要的精当的议论。

6、新闻敏感7、报刊的有机运动8、客观报道: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出并运用,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

客观报道并非无倾向性,不可把它同客观主义报道混淆起来。

9、客观原则: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的一种报道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

报道中引用的的别人的话须注明出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加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

新闻与评论须严格区分开来,新闻即新闻,评论即评论,评论意见只应出现在社论或署名评论中。

10、易碎品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压力集团、利益集团2、院外活动集团二、简述1、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新闻手段(93、97、00传)2、煽情主义3、有闻必录4、“试探气球”二、简述1、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课程编码:050320222总学时:32 学分:2适用对象: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为其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新闻学和新闻传播活动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了解新闻学1-2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1-3了解新闻及其传播的必要性1-4熟悉新闻传播这种社会现象重点: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难点:新闻及其传播的必要性第2章:新闻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定义2-2了解新闻本源2-3熟悉新闻要素和类别重点:新闻的基本特点、新闻的定义难点:新闻本源和要素第3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3-1了解新闻与信息3-2熟悉新闻与宣传3-3掌握新闻与舆论重点: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难点:新闻与舆论的关系第4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及性质和特征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4-1了解中国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4-2了解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4-3了解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重点:新闻事业产生的过程和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难点:了解历史对理解当今新闻事业的关系第5章:互联网与新媒体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5-1了解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5-2掌握互联网与新媒体引发的新问题5-3熟悉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重点:互联网与新媒体引发的新问题难点:新的传媒业态的出现和研究第6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6-1了解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6-2了解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6-3熟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6-4熟悉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重点:新闻事业的发展难点: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第7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7-1了解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7-2了解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7-3熟悉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重点:新闻事业的功能、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难点: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第8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8-1了解新闻自由的含义8-2熟悉新闻法规重点:新闻自由难点: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自由第9章:新闻选择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9-1了解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9-2熟悉新闻选择的标准9-3掌握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重点:新闻选择的标准难点: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第10章:新闻媒介的受众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0-1了解受众是谁10-2熟悉受众的特点10-3掌握受众的权利重点:受众在新闻产生和传播过程中的地位难点:认识受众第11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1了解新闻专业理念11-2熟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1-3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重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修养难点:新闻的专业理念第12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和中国的新闻改革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2-1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12-2掌握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重点:中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难点: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40,其中理论学时40。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1、新闻的根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史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

2、新闻的倾向性:指新闻报道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有时直接而明显,有时含蓄而隐晦,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和形式,新闻的倾向性是一定会发生的。

3、新闻敏感: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即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和潜在变化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将客观事物中变化定,稍纵即逝的最新变化和发现潜在变化,将其制作成新闻,加以传播。

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新闻敏感。

4、新闻敏感的特点:快捷、灵活、准确、5、威尼斯公报:称手抄报。

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威尼斯公报在威尼斯应运而生。

同时也出现了采集新闻和传播新闻的专职人员。

主要报道船舶航期,市场行情等商业新闻以及和商业贸易有直接关系和政治,战事和宗教信息,是公开发售的。

6、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性质的集中体现。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体现。

7、媒介的经营管理:指新闻媒介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新闻政策的前提下,按新闻媒介的发展目标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在社会行业,市场范围内,合理的调配组织人、时、物、信息等有形无形的资源,使其保值或增值,从而使新闻媒介更好的实验其社会职能的管理活动,经营行为等一切运作方式。

8、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斗阵,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

9、集权主义理论: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所做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10、自由主义理论: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子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发展并达到顶点,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简历资本主义生产和政治制度的要求。

填空1、决定一个信息是不是新闻主要的因素:必须是事实、必须有新意、必须及时、必须公开报道、2、“新闻史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是1943年陆定毅《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ppt课件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ppt课件

ppt课件
8
(二)当代新闻自由阶段
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归于当 代新闻自由阶段,标志性的新闻自由观念 就是支配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新 闻自由观念。
ppt课件
9
三、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引入与演变
尽管从清朝政府直到蒋介石国民政府,制 定过各种各样的出版法,在形式上也或多 或少采用了资产阶级新闻法的规定,但实 际上都是纸上谈兵,人民从来没有享受过 新闻自由的权利,倒是有大量仁人志士在 争取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过程中惨遭杀 害。
(一)实现新闻自律的主体途径
一是向内的规范内化法,即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 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
二是向外的观念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 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 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 活动,停留在观念范围内的新闻道德还仅仅是传 播者的职业品性,并不能实际地产生什么效用, 只有这种内在的品质转化成支配客观传播行为的 力量,自律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
二、新闻自律的基本内容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新闻自律问题真正引 起新闻界高度重视的时代乃是商业报纸(大 众化报纸)兴起的时代。
新闻职业道德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是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它标志着西方 世界,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整个世界 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ppt课件
23
一、新闻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媒体外的基本控制方式控制 政治控制 经济控制 收受控制
ppt课件
24
(二)媒体内的基本控制方式
行业控制 媒体经济控制 媒体规章制度控制
ppt课件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

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

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新闻学概论重点

新闻学概论重点

●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纵观国内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

广义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狭义包括:新闻理论。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

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新闻的本源:一、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二、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

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

新闻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特点: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

】●新闻的类别: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纪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

它报道的事实,是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能否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反映是否正确。

记者是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的中介。

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记者对待事实的态度。

三、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第四章——新闻事业

第四章——新闻事业

• (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 当代全球新闻事业格局中,主要存在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 •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 1.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 第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 第三,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 第一,推动经济发展。 • 第二,引导人民思想。 • 第三,培育社会风尚。 • 第四,促进社会和谐。
• (一)新闻事业的性质 • 综合各种说法,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的比较合理的观点应 该是: • 1.广泛反映和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事业。 • 2.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服务的“舆论机关”。 • 3.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 • (二)新闻事业的功能 • 综合起来看,新闻事业主要和重要的功能是如下几种: • 1.报道新闻 • 2.引导舆论 • 3.沟通情况 • 4.传播知识 • 5.提供娱乐 • 6.赢取利润
三、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
• (一)新闻事业体制 • 新闻事业体制又称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构成体系与管理 制度的总称,指社会控制协调新闻传播活动的制度及其体 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事业所有制和新闻传播政策、传 播控制方式等等。新闻体制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 影响和制约。 • 1.私有私营制 •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新闻传媒基本属于私营体制,媒 体的私有化成为西方新闻自由的一种象征。 • 2.公私兼营制 • 公司兼营制是双轨制体制,典型模式在西欧和日本。 • 3.国有国营制 • 国有国营媒体直接受国家的控制,政府不仅有任命媒体领 导者和经营者的权力,而且有时直接布置报道内容。国有 国营媒体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广告收入,视听费或 报刊销售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晓新闻自由演进的四个阶段。

2、了解新闻自由对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意义;3、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理论要点;4、明确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内涵;5、认识对新闻传播实施社会控制的必要性和主要途经;6、理解依法治国与新闻法制化的关系;7、明确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8、掌握不同媒介制度下的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2、难点:新闻自由与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之间矛盾;如何理解苏联模式与当下中国新闻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自由一、新闻自由内涵(一)定义新闻自由,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闻,表达意见的自由,是新闻媒介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

(二)新闻自由的历史演进第一阶段:争取办报办报自由阶段。

印刷自由与出版自由问题。

第二阶段:争取表达自由阶段。

表达自由是报界在争得办报自由之后,所要求的报道自由和批评自由。

其核心就是报道国家权力中心活动与批评政府的自由。

第三阶段:争取获知自由阶段。

公民知情权问题。

第四阶段:争取内部新闻自由阶段。

内部新闻自由又称报道权。

其含义包括,在私营媒介中,雇员与业主之间,在官营媒介中,雇员与政府之间,作为新闻记者代表的总编与编辑部所享有的工作自主权。

二、古典出版的自由思想(一)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奠基人弥尔顿,英国作家,自由主义者,政治学家。

《论出版自由》是其政治哲学重要著作。

其中心论题就是新闻出版的自由。

其内容有四:其一、主张言论自由,坚信真理必胜。

其二、认为出版检查制度窒息真理。

其三、理性国家和民族应当放弃出版许可证制度。

其四,出版自由既不能商品化,也不能垄断化。

(二)杰斐逊的"第四权力论"杰斐逊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宪政之父。

"第四权力论",是杰斐逊提出的有关新闻监督权学说。

他认为,政府不是无限政府,不受限制的政府和权力将是全权的政府和腐败的权力,为了保障人民自由,防止政府的专权与蜕变,必须在三权分立之外,置政府于人民的监督之中,而这种监督权的最佳代表就是自由报刊的新闻自由权。

(三)密尔的功利主义言论自由观。

密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哲学家。

其代表作便是《论自由》。

在此书中密尔论述了出版自由的根基,即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前提,合法性及其限度。

密尔是一个古典自由的终结论者,他的思想核心就是表达意见的自由是人的天赋人权,是个人政治权的主核。

因此,必须消除出版过程中一切人为限制,让新闻出版界享有出版,报道和批评的最广泛自由。

三、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自由的基本立场(一)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伟大口号,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封建社会本质特征:扼杀出版自由。

民主国家新闻出版自由的普遍性及其局限性。

(二)享有出版自由的报刊是社会的"第三种权力"1、"第三个因素"和"第三种权力"马克思关于新闻报刊的权力与自由的论说,总的概括起来可包括"第三个因素说"和"第三种权力说",实际上就是对新闻报刊在国家政府和市民社会之间相对独立性的价值指认。

2、自由报刊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绝对新闻出版自由"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要义是政治,法律,社会上的自由。

绝对的新闻自由是排除了国家干预后实现的,通过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的自由与权利。

(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超越,特别是消除了资本主义资本和金钱对人的异化后,人将获得全面精神自由。

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苏联模式。

中国当下新闻自由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具是执政党,政府,人民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媒介,其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在下述新闻自由权利的基础上:第一、媒介采访,报道和发布自由权;第二、公民知情权;第三、媒介对政府和公权的监督权,批评权;第四,公民和社会创办媒介和经营媒介权。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新闻媒介运行的物质技术前提新闻传播的物质与技术前提,是指新闻传播对物质与技术的依赖性。

传播技术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与技术进步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二、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社会前提新闻媒介有效运行的社会前提,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依赖性。

(一)政治前提:民主化民主政治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政治观。

近代民主——人民主权论,否定了中世纪封建专制;当代民主——代议制民主,形成限权,法治,公民参政价值观和操作模式。

新闻媒介成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三种权力",成为一支强大政治力量。

其作用表现于:第一、为政治参与提供通道;第二、加强社会对政府监督制约;第三、维护法制。

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媒介民主化改革存在问题:第一、新闻法治不完善;第二、舆论监督对象层次低;第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水平不高。

(二)经济前提:市场化早期新闻传播媒介是民主政治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产物。

市场化和商品化,改变了人类精神交往方式。

民主市场文化使社会经济生活趋于合理化,平等化,法治化。

媒体的经济性日益独立,在社会中的地位日趋显要。

二、当代新闻自由(一)新闻自由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1、人权,是要求维护和阐明应在法律上受到保护的权利。

即自由与平等权,也即个人在社会和国家中应该享有的平等地追求其基本利益的自由。

2、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联大通过《国际人权公约》,即《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

其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权利;这种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义务与责任。

因此得受到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必需: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3、新闻自由是一个复杂的人权问题,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和冲突。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古典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是,报纸出版前不受限制,事后允许依法追究责任。

现代新闻自由内涵:自由接近新闻;自由传送新闻;自由发行报纸;自由表达意见。

西方新闻自由核心,就是媒介业主和新闻传播者排除政府干预而实现的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即消极新闻自由观。

三、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原理与方法(一)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原理1、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是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以一定方式对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确定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还有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规行为制裁,更包括引导媒介人员认同并内化社会规范。

社会控制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与媒体人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2、媒介社会控制分类:按控制力发出方向: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即自律与他律。

按控制性质:经济控制,政治控制,思想意识控制。

按控制表露程度:隐性控制,显性控制。

按控制层次:媒介组织控制,媒介人员控制。

按控制手段与力度: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

即强制性控制和非强制性控制。

按控制实现途径:积极社会控制和消极社会控制。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中的控制主体与媒介关系:媒介同政府关系;媒介同执政党和所属党派关系;媒介同有关社会集团关系;媒介同社外资本集团关系;媒介同舆论压力集团关系。

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主要途径:法律调控;政治纪律调控;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渗透与内化;物质资源调控;出版发行和播出内容形式调控;人力资源调控。

(二)新闻媒介社会控制的方法第三节不同媒介制度下的新闻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体现了绝对支配与服从)二、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5、为新闻发布而进行的资料收集和采访不受限制。

6、新闻从业者在机构内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

三、社会责任理论(一)社会责任理论产生背景19世纪末,新闻事业商业化,产业化冲击了新闻自由价值观。

新闻事业所有权的集中,导致新闻自由被垄断。

(二)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1、1947年,新闻自由委员会提交《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的诞生。

2、社会责任理论是一种积极自由理论,并非否定新闻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界必须承担义务:新闻自由必须从媒介独享自由转换为公众自由,保证公民知情权;新闻界必须恪守道德准则,避免损害公众利益。

(三)新闻媒介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一般含义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时候,牢记新闻传播宗旨,为社会和公众利益服务,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许的范围内。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从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出发,自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进步和发展服务。

不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反对滥用新闻自由行为。

四、民主参与理论1、任何民众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核心价值)五、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即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