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合集下载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审稿指南为协助审稿人更全面地审阅稿件,提高审稿质量,《心理学报》编委会编制了审稿指南,列出了审稿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标准,供审稿参照使用。

审稿的目的是对某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评价,而且只是对这一篇论文的评价,不应该有对论文作者的科学素质、学术修养等做任何的评论。

审稿所用语言应客观、准确、公正,不应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评价论文。

1 选题的重要性1.1 理论上的重要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该领域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有可能改变未来的研究方向1.2 实践意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用重要的方式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1.3 适切性⏹适合《心理学报》及其读者⏹是个有待研究的新的选题⏹和目前的研究潮流一致2 “引言”或“问题提出”中的文献综述2.1 包括最重要的文献⏹参考了以往重要的相关文献⏹参考了新近出版的文献⏹参考了相关重要领域的文献2.2 在文献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研究问题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的⏹文献综述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文献综述能够说明该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2.3 文献的把握和处理⏹文献综述表明作者理解了文献⏹对各类文献进行了分析、整合,不是堆砌文献⏹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推论适当,没有过度表述、误解、误用或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文献⏹用批判的眼光进行文献综述,指出了以往研究的局限、矛盾和模糊的地方,表述公正,严慈适度(松弛有度)⏹文献组织适当,促进了对这一领域的了解2.4 文献的完备和准确⏹主要参考第一手的研究文献,没有过度依赖已有的综述、专著或教材,尽量不引非学术性的文献⏹参阅的文献范围广泛⏹如果不是必需,不要引用与研究关系不大的文献,也没有必要穷尽所有文献,不要过度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献⏹能够帮助其他专业的读者熟悉该研究领域,并籍此评估作者后面进行的研究3 问题提出3.1 研究问题的恰当性⏹研究分析的单元正确,如刺激、行为、个人、小组还是组织⏹研究集中于关键的变量,即那些已知的有潜在影响的变量,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变量,不选择其他的有关变量⏹清楚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多因素,还要指出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介/调节作用、因果关系等。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级评分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适应测验作者:蔡艳,苗莹,涂冬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非常感谢审稿专家的细致审稿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促进了本文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我们对文章做了认真修改,现就文章修改了的部分做如下详细说明,所有修改了的部分我们均在文中用黄色进行了标注。

审稿人1意见:论文中方法正确,推导过程无误,表述清楚,结构合理,逻辑缜密,是一篇较好的学术论文。

存在的问题在于:意见1:对于EAP方法的估计结果,形式上是否存在不足,0,1表示的知识状态?回应:专家的这条意见非常好。

在认知诊断中,如果采用EAP方法估计被试的知识状态,则估计值一般是介于0-1之间的概率,即每个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而在认知诊断中,一般会根据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划分为掌握或未掌握,而划分的依据一般是以0.5为标准,即当被试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小于0.5则断为没掌握(即ˆ0α=ik ),否则判为掌握(即ˆ1α=ik)。

在本研究中,被试参数估计方法采用是MLE/MAP法,这两种方法估计的结果则直接是0-1二分化的。

意见2:进一步修改正文稿格式,错别字错误。

回应:非谢谢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又通读了全文,并对相关格式及错别字做了修改,详见文章第11、13、21、22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稿人2意见:作者基于涂冬波等人(2010)提出的P-DINA模型,针对多级评分项目提出了GP-DINA模型,这个模型比P-DINA模型更合理些。

作者还基于0-1项目的选题策略KL、PWKL和HKL给出多级评分的相应选题策略PS-KL、PS-PWKL和PS-HKL。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女性生理周期对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影响作者:金艳;郑希付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经前期综合征为切入点,研究其可能的理论机制;研究区分了条件性线索恐惧和条件性情景恐惧,比较了经前期和经期女性在2种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特点,得出了经前期女性对条件性情境恐惧易习得难消退的结论,结果分析和讨论合理。

文章中一些地方用词不严谨:如“老鼠”,具体是大鼠还是小鼠?“以往研究显示雌激素调节条件性恐惧,而黄体酮对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较少”句子不完整,请对文章中类似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回应:感谢审稿人指正。

首先,文章中用的“老鼠”一词,经过文献查证,已在修改稿中具体区分了小鼠和大鼠。

其次,对于文中句子不完整处,经多次通读,已做了相应的修改。

意见2:图3和4未做差异显著性标记,请补充。

回应:感谢审稿人指正。

修改稿中图3和图4已做差异显著性标记,补充了图注。

审稿人2意见:意见1:实验具有可行性,经前期和经期数据具有可对比性。

采用的NPU研究方法,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虽然样本数太少,仍建议发表。

回应:感谢审稿人的认同。

本实验中样本量确实较少,主要是因为经期女性自主参加实验的人数不多。

但在国内外期刊曾发表了不少小样本的条件性恐惧的论文。

例如,《心理学报》2012年,vol.44,No.3,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的性别差异,作者孙楠:实验中采用男性和女性被试各20名;又如国外期刊Neuroscience Letters,2011年, vol.487,No.3,Effects of intensity and positional predictability of a visual stimulus on simple reaction time,作者Carreiro, L. R. R., Haddad, H., & Baldo, M. V. C.:实验中只有16名大学生参加行为实验。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 Psych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 Psych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作者:范伟任梦梦肖俊泽简增郸杜晓明傅小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该文采用行为实验法,通过四个相关的实验考察了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发现羞耻组的欺骗倾向和欺骗行为更少;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相比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要少;道德失范羞耻受到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而且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影响欺骗中的起完全中介作用。

文章结果很好的回答了该领域主要理论存在的争议,也对羞耻和道德观念及两者的关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文选题有新意,研究问题明确,逻辑思路情绪,实验设计层层递进,行文流畅,可读性很强,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验水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研究论文。

意见1:本文采用的情景诱发性质的实验,出现实验者效应的可能性较大。

请作者说明是否关注到并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例如,大学生是否有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需要明确说明。

另外,性别和年龄是否具有组间差异需要说明。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上述表达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1)本研究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实验者效应,所以在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实验助手等特征。

本研究采用情境诱发范式,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一些额外变量的存在,为了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者效应,本研究主要选用两位实验助理(一位女性,年龄= 24岁;另一位男性,年龄= 24岁),女性助理给女性被试做指导语;男性助理给男性被试做指导语。

通过这样的方法尽量减少实验助手的特征而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

(2)有关被试教育背景的问题:本研究中所招募的被试都是来自某大学非心理学和非教育学的学生。

(3)有关被试的性别和年龄问题:本研究通过计算每个实验中被试的性别和年龄,均没有组间差异。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作者:张丹丹陈钰敖翔孙国玉刘黎黎侯新琳陈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我仅对实验范式有一个疑问:作者利用中性声音作为odd-ball范式中的标准刺激,而情绪语音(高兴、愤怒、恐惧)作为偏差刺激。

结果发现高兴会诱发一个更大的失匹配反应。

但因为这三种偏差刺激的声音是不同的,作者如何能确定观察到的现象是因为对不同情绪语音的处理引起的,还是因为三种不同的声音底层属性引起的?现odd-ball范式对这个问题公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同样的声音即做标准刺激又作为偏差刺激。

比如可以在一个block里用高兴做偏差刺激,中性做标准刺激。

而在另一个block里反过来,这样可以直接比较高兴这同一个刺激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进而避开因不同声音引起的可能混淆变量。

当然,各种声音可以自由组合。

另一种简单的办法是做一个baseline run。

就是把高兴、愤怒、恐惧三种声音在一个独立的block里混合随机播放,来确定其反应。

再用这些反应作为相应的baseline与odd-ball里的反应做对比。

回应:审稿人的意见非常正确,本研究的设计的确存在不足,我们也准备在后续的相关实验中加入两种刺激位置反转的session。

由于参加此次实验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是新生儿了,现在也不可能把他们找回来补测,因此此次实验的缺陷请审稿人原谅。

本次修改我们将此项不足在讨论中明确指出了(见讨论倒数第二段)。

不过,Cheng et al (2012)在研究中还使用了对照刺激(control stimuli),他们通过语音处理软件抽提出情绪语音材料的基频(f0)作为对照刺激,采用中性材料的f0作为标准刺激,情绪材料的f0作为偏差刺激,发现新生儿的大脑并不能分辨不同情绪材料的f0。

心理学报审稿与回应模板

心理学报审稿与回应模板

编辑部觉得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要经过数轮同行评议和修改,其中有许多值得其他同行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想把这个过程公开展示。

但鉴于编辑部人力不足,想请作者帮助我们按以下顺序整理一下。

除下面标明过程的字体用黑体外,其他都用五号宋体。

文件名存为“第一作者姓名+稿号-审稿意见及说明”,如“张三xb14-123-审稿意见及说明”。

整理后与录用稿一起发回即可。

录用稿文件名存为“第一作者姓名+稿号”,如“张三xb14-123”。

谢谢!请忠实于审稿流程,即使是退稿的负面意见也放上去,我们觉得不会给作者和文章带来负面影响。

******************************************************************************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题目:(五号宋体)
作者:(五号宋体)
第一轮
审稿人1意见:
意见1:
回应:
意见2:
回应:
意见3:
回应:
……
审稿人2意见:
意见1:
回应:
意见2:
回应:
意见3:
回应:
……
第二轮
……
第三轮
……。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提取-消退范式中复合刺激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作者:庄楚群王文清胡静初张蔚欣王鹏贵郑希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本研究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证明了由复合刺激线索引发的条件性恐惧,采用复合刺激中的单个较强线索或原有完整线索进行提取-消退,对恐惧记忆的消退效果最好。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提高提取-消退范式临床应用的生态学效应。

建议发表。

审稿人2意见:该研究论文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可靠,研究结论对探讨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意见1:该研究论文主要是探讨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的方法,但在前言中提到了“探讨和了解恐惧情绪的作用机制”,建议删除这段与该研究主题无关的语句。

回应:感谢评审专家的细致审阅。

根据专家的建议,已删除该语句,并作以下修改:探讨如何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意见2:前言最后一句:“提高提取-消退范式临床应用的生态学(?)效应。

”,令人费解。

回应:感谢评审专家的细致审阅。

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该语句作了如下修改:提高提取-消退范式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此修改的依据为: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感官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提取线索。

在现实情境中,预测危险的信号可能是多个不同的线索,也可能来自多个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但在临床治疗时,一般只能重现其中的一个或一种线索。

因此,这种使用单一感官刺激的实验范式与现实情境差异较大。

而在本研究中,实验材料使用了声音和图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提取线索,再采用单个感官线索或完整线索的进行提取-消退。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阅读水平调节儿童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发展:基于9~11岁儿童的证据作者:梁菲菲;王永胜;杨文;白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总评:该篇文章探讨了阅读模式的发展变化,分别以年级和阅读水平作为两个变量,每个变量分为三个水平,来探讨阅读模式的发展即由不成熟到成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作者区分了两个重要理论,基于阅读水平发展的熟悉型的假设,以及基于年龄变化的眼球运动协调假设。

总体来看,作者探讨的问题具有较大理论价值,文笔较为流畅,但研究方法和控制手段存在一定瑕疵。

一些问题需要澄清。

意见1:3-5年级的划分,是否能够对应眼球的生理成熟度的等级划分,3年级的同学可能8岁,四年级的同学也可能8岁或者九岁,这些信息需要呈现出来。

此外,希望有一个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生理成熟度。

回应:3-5年级的划分是严格对应儿童生理年龄的。

在选择被试时,我们首先做的是在各年级中选取入学年龄相同的儿童作为测试对象,根据其语文水平的高低,分别选取阅读水平高、中、低三组被试参加正式的眼动实验。

例如,在三年级被试的选择上,我们首先选择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出生,并在2013年9月1日正式进入三年级的儿童作为测试对象。

由于眼动实验是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进行的,因此,统计出来的平均年龄是在9.1岁。

非常抱歉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未注意到用“年级”一词表达儿童的生理年龄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感谢专家提出并予以修改的机会,为了明确这一点,在文中,我们摒弃以“年级”作为区分生理成熟度的说法,而改用儿童的实际生理年龄作为生理成熟度的反映,即在文中用儿童的“生理年龄”来代替“年级”,具体修改详见文中蓝色字体部分。

意见2:阅读材料选择评分都比较容易,是否因为比较容易,在平均注视时间等指标上达到了天花板效应,导致没有出现阅读水平的主效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说明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说明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一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行为研究作者:王辉王颖季晓得纪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评审这篇文章。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导概念——辩证领导行为, 并试图通过概念分析和实证数据, 论证辩证领导行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据及对组织变量(一般绩效与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设计严谨, 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科学合理。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在本文的题目中明确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导理论的探索”, 表明了作者的理论自信和探索勇气。

我有几个疑问和建议, 提出来供作者参考。

不过, 这些疑问只是本人的意见, 不代表编辑部, 如果与其他评审专家的意见有冲突或不一致, 请忽略本人的意见, 听取编辑部的意见。

意见1: 本文开头的铺垫似乎没有必要。

黄鸣鹏和王辉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辩证领导行为的概念, 与2020年的疫情蔓延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也没有提供解释疫情应对的关于领导作用的内容。

所以, 这一段与本文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建议删除。

回应: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诚如您所说, 新冠疫情的蔓延与辩证领导行为的提出没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但是,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当前中国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从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营收大幅下滑, 到制造业、房地产、施工建筑行业等因人流、物流受限而复工复产缓慢, 再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物流等科技公司的异军突起, 疫情给中国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与机遇, 而这些变化可能会深刻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开头铺垫的初衷是想说明在疫情背景下, 企业坏境变得更加复杂, 领导者需要权衡矛盾、应对变化、关注大局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 这为研究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影响提供了前提, 故在问题引入时做了铺垫。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心理学报》投稿指南刊物简介《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现任主编为陈永明,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

《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

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

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

《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心理学报》刊号为ISSN 0439-755X,CN11-2610/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订阅《心理学报》2003年为双月刊,全年6期,每期144页,大16开本,定价30.00元,全年180.00元。

欢迎读者到各地邮局订阅(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中国国际书店),北京399信箱,邮编100044。

征稿范围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与评介等。

本刊接受英文稿件。

投稿要求请交打印稿( 1.5倍行距),一式两份。

如果来稿使用了问卷调查、量表,还须附上所使用的问卷或量表两份。

文章首页应删去作者姓名及单位。

为审稿方便,还请另页给出文题、摘要以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E-mail地址等,并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专业,现从事研究领域,已发表专著及论文等)。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作者:马伟娜,朱蓓蓓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文中部分引用他人的表述缺少文献来源,请增加。

回应:已在文中和参考文献中列出意见2:文中文献综述部分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回顾得不够,建议补充。

此外,建议进一步增加引言部分的逻辑性。

回应:已对文献综述进行了补充,具体见文中红色字。

文献综述的思路为:孤独症与情绪共情的概念——情绪共情如何测量——孤独症儿童情绪共情的研究现状——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眼动研究——情绪共情与眼动研究的关系——问题提出、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等。

意见3:请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理论贡献。

回应:已在文献综述的最后一段进行补充(红色字)。

意见4:实验程序部分“实验共包含4个block,每种情绪表情为1个block,每个block中含有10张某类表情的面孔图片,所有图片随机呈现两次。

”有些不太明白,每种表情有10张,但图片随机呈现两次后,每个block中的图片应为20张?回应:已在文中进行了具体的修改,说明了图片的来源与构成。

每个BLOCK中确有20张图片,但因是10张图片重复后构成20张的,因此原文的“每种表情有10张”指从图片库中选取的10张。

意见5:结果部分建议对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而不仅仅是统计结果的简单罗列。

此外,建议对生理指标和眼动指标说明了怎样的心理含义进行阐述说明。

回应:已在每个结果之后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生理指标的心理含义在文献综述部分进行了补充。

意见6:在表和图的呈现的格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是标准的三线表,图的外部方框等。

回应:图和表的格式已修改意见7:正文中的参考文献并没有按照APA格式进行索引,请通篇检查和修改。

回应:参考文献已按照APA格式进行修改意见8:按照APA格式,文后的参考文献不需要在其前面列序号。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单词拼写错误或单词间没有留空格,请检查并修改。

回应:已检查并修改审稿人2意见:意见1: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对不同测量做相关,分析瞳孔大小等(详情见评论)。

心理学报投稿须知

心理学报投稿须知

• • • • • • • • • •
投稿指南 1 征稿范围 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 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 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 本刊不接受一般性研究综述,除非是特约稿件或极具权威的研究综述。 不接受单纯的量表编制报告。 本刊也接受英文稿件。 2 投稿要求 本刊已实行网络投稿(),暂不需交打印稿。 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内容基本相同的中文稿投向国内期刊, 英文稿投向国外期刊,也视为一稿多投)。 投稿前请填写自我检查报告(到“下载中心”下载),并把检查结果粘 贴到文章的首页。 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如问卷、量表、图片等),需附在正文后(与正文 放在一个文件中再上传)。Fra bibliotek• •
• • • • • • • •
3.6 字母符号 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常用的统计学符号 规定如下:总的样本容量为N,样本容量为n,平均数为M,标准差为SD,t检验 为t,F检验为F,卡方检验为χ2,相关系数为r,显著性为p。除希腊字母外,以上 符号均为斜体。 3.7 统计表达 统计值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显著性p可保留3位,有特殊要求的可保留多 位)。报告推论统计(F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时,需给出自由度或样本容量。 3.8 表格 采用三线表。一般应把自变量作为列,因变量作为行。 3.9 插图和照片 需清晰可读。图中所用文字为6号宋体。照片应反差好、层次清晰。 3.10 参考文献 采用APA的著者-出版年制。更进一步的说明请到本刊网站“下载中心”下载。详 细规定请查阅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出版手冊。建议使用 EndNote、NoteExpress等软件来管理参考文献。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知觉负荷对面孔多重社会范畴加工的影响作者:王冠周霈张凯莉王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本文采取侧抑制范式,比较了面孔种族和性别特征的加工特点,揭示了二者的加工过程分别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性。

实验设计严密,结果客观,整体逻辑基本合理。

现有以下建议:意见1:实验1,实验2a的材料筛选,需要提供数据结果。

回应:非常感谢审稿专家专业的审稿意见!在实验1和实验2a中,作为目标刺激,除真名之外总共制作了72个假名,由假字和生僻汉字组成.在前侧实验材料包括72个假名和24个真名(6个欧洲男姓名和6个中国男姓名,6个欧洲女姓名和6个中国女姓名),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通过7分量表评价真假名的程度。

7为最像真名,1为最像假名。

结果显现,72个假名的均值为M=6.21,SD=0.78,24个真名的均值为M=1.64,SD=0.75。

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为t(23)=17.47, p<.001,Cohen's d=5.97。

这说明真名假名的区别明显,材料操纵有效。

同时,男性姓名和女性姓名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为t(11)=.081,p=.937, Cohen's d=.048表明男名和女名的真名识别度无差异。

欧洲姓名和中国姓名的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为t(11)=.102, p=.885, Cohen's d=.044,表明中欧姓名的真名识别度无差异。

对此我们均已在文章中做了补充报告(以黄色标明。

其他修改内容亦然。

)。

意见2:个别语句联结逻辑跳跃过大或存疑,比如:“……当名字本身的性别属性不典型的时候,如果面孔性别自动被加工,那么必定对中性名字的性别判断应该会倾向于面孔一致。

这样更能进一步证明性别的自上而下的选择性注意加工”;“……这似乎与Bruce和Young(1986)的面孔信息加工模型相符,认为面孔性别的加工要发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之后的注意加工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特质焦虑对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的预测作者:彭惠妮; 吴健辉; 孙小方; 关青; 罗跃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本研究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以心率和皮质醇作为应激指标,探讨特质焦虑对急性应激反应的预测作用,结果验证了假设:特质焦虑对急性应激状态下的心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对皮质醇变化的预测未达显著。

并对特质焦虑水平较高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较小提出了可能的解释。

本人认为这是一篇设计较好的研究论文。

是对前人相关研究的一个较好补充。

现有如下问题供参考:意见1:本研究采用的是Spielberger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的特质量表部分,虽然特质焦虑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有个体差异的焦虑,但状态焦虑也很重要,特别是有本研究中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引发的焦虑中,状态焦虑也许更为显著,文中并未讨论状态焦虑部分,在文献综述中也未涉及,有何考虑?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解释如下:(1)被试到达实验室后,首先安坐在沙发上30分钟,期间填写量表。

状态焦虑是在应对不利情况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反应(Spielberger et al., 1983),我们在休息平静阶段所测的状态焦虑可能水平较低,并且个体差异较小;(2)状态焦虑本身是应激心理反应的指标之一(Hellhammer et al., 2012)。

因此,我们认为用平时的状态焦虑预测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可能不太具有意义;(3)状态焦虑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性变量(Spielberger,1970),可能不适合作为稳定的预测因子。

而特质焦虑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因此本文采用特质焦虑作为个体应激反应的预测因子。

意见2:文章结尾局限性的讨论中,对于实验室引发的人类被试应激水平过低时提到,应该探讨对自然发生引起的严重应激反应进行研究,事实上,汶川地震后已经有很多研究者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探讨,希望作者综述更多的相关文章,获取更进一步的解释。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YOUR LOGO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03
04
05
心理学报审 稿流程
心理学报审 稿标准
心理学报审 稿常见问题
提高心理学 报审稿通过 率的建议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仔细阅读审稿意 见,了解审稿专 家提出的问题和 改进建议
根据审稿意见, 对稿件进行逐条 修改和补充,确 保符合学术规范 和期刊要求
对于审稿专家的 质疑和批评,要 虚心接受,积极 改进,不要过于 情绪化或抵触
在修改过程中, 要注意语言表达 的准确性和流畅 性,避免出现错 别字或语法错误
XX
THANK YOU
P提A高R心T理5学报审稿通过率的建

重视研究方法选择和实验设计
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实验设计要合理且具有创新性 遵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 重视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
强调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突出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强调研究结果对理论或实践的贡献 阐述研究结果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说明研究结果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PART 4
心理学报审稿常见问题
研究方法问题
研究方法描述不清晰
实验设计不合理
样本量不足或过大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不恰当
实验设计问题
实验目的不明确
实验操作不规范
实验方法不严谨 实验结果不准确
数据分析问题
数据来源不清晰
数据分析方法不恰当
数据分析结果解释不合理
数据分析结论与实际不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治疗的神经心理机制——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作者:任志洪阮怡君赵庆柏张微赖丽足江光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在治疗前不同状态下激活脑区的异同,在治疗后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分析讨论其可能的生物和心理机制。

回应:感谢专家建议。

对于治疗后变化的相同之处,在本研究“3.2.1总体数据分析”,就是针对焦虑和抑郁障碍二者在治疗后的共同激活变化情况;而对于治疗后变化的不同之处,本研究3.2.2两种精神障碍数据分析,进一步探讨二者在治疗后脑区激活变化的不同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关注治疗后脑区激活的变化,而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治疗之前脑区激活的异同,前人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并非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比如,以下两个研究就是对未接受治疗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的脑区异常情况的探索:Williams, L. M. (2016). Defining biotype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ased on large-scale circuit dysfunction: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 Depression & Anxiety, 33, 1-16.该研究对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二者在大范围的神经回路上的功能联结性异常情况,结果发现了二者一致在默认模式回路、突出回路、消极与积极情感回路、注意回路及认知控制回路的功能联结性上存在异常。

Bishop, S., Duncan, J., Brett, M., & Lawrence, A. D. (2004). Prefrontal cortical function and anxiety: controlling attention to threat-related stimuli. Nature Neuroscience, 7(2), 184-188.该研究主要探讨了对与威胁相关的刺激物进行加工时,注意控制的情况,最终发现了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一样,都被认为在发病过程中前额叶、杏仁核和海马有相似的改变。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任务证据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任务证据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部分线索效应的认知抑制过程:情绪Stroop任务证据作者:白学军刘湍丽沈德立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研究目的“对部分线索效应的提取抑制假说进行了重新检验”这种提法降低了研究的价值,建议进一步提炼研究主旨。

回应:虽然本研究也是对提取抑制假说的重新验证,但更重要的是对抑制的发生时间进程的考察,正如外审专家认为的,原文中试图通过“对部分线索效应的提取抑制假说进行了重新检验”这一论述表达本研究的目的,并不十分准确,同时也降低了研究的价值。

现把研究目的更改为“对部分线索效应的认知抑制进程进行了考察,同时为提取抑制假说提供证据”。

意见2:研究提出当前有关线索效应有两个假说,但后文设计仅对抑制假设着力,如何在2个假说中完成了二择一的关注,目前文稿稍显突兀。

回应:正如专家指出的意见,原文对于两个假说的综述,并不能很好的呼应后文中仅对抑制假说的验证。

策略破坏假说和提取抑制假说的关系是这样的:策略破坏假说(Basden, Basden, & Galloway, 1977; Basden & Basden, 1995; Reysen & Nairne, 2002)的提出较早,而提取抑制假说(Anderson, Bjork, & Bjork, 1994; Bäuml & Aslan, 2004, 2006; Aslan, Bäuml, & Grundgeiger, 2007)是最近提出来的。

策略破坏假说虽然得到了部分研究的支持,但该假说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者从抑制的角度提出了提取抑制假说,相较于策略破坏假说,提取抑制假说得到了更多研究的支持,特别是采用fMRI技术的研究也支持提取抑制假说,表明该假说能对部分线索效应的本质进行更好的解释,所以本研究把部分线索范式和Stroop 范式相结合对部分线索效应的抑制假说进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审稿指南
为协助审稿人更全面地审阅稿件,提高审稿质量,《心理学报》编委会编制了审稿指南,列出了审稿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标准,供审稿参照使用。

审稿的目的是对某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评价,而且只是对这一篇论文的评价,不应该有对论文作者的科学素质、学术修养等做任何的评论。

审稿所用语言应客观、准确、公正,不应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评价论文。

1 选题的重要性
1.1 理论上的重要性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该领域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有可能改变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实践意义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用重要的方式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1.3 适切性
⏹适合《心理学报》及其读者
⏹是个有待研究的新的选题
⏹和目前的研究潮流一致
2 “引言”或“问题提出”中的文献综述
2.1 包括最重要的文献
⏹参考了以往重要的相关文献
⏹参考了新近出版的文献
⏹参考了相关重要领域的文献
2.2 在文献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
⏹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研究问题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的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能够说明该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
2.3 文献的把握和处理
⏹文献综述表明作者理解了文献
⏹对各类文献进行了分析、整合,不是堆砌文献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推论适当,没有过度表述、误解、误用或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文献
⏹用批判的眼光进行文献综述,指出了以往研究的局限、矛盾和模糊的地方,表述公
正,严慈适度(松弛有度)
⏹文献组织适当,促进了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2.4 文献的完备和准确
⏹主要参考第一手的研究文献,没有过度依赖已有的综述、专著或教材,尽量不引非
学术性的文献
⏹参阅的文献范围广泛
⏹如果不是必需,不要引用与研究关系不大的文献,也没有必要穷尽所有文献,不要
过度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献
⏹能够帮助其他专业的读者熟悉该研究领域,并籍此评估作者后面进行的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研究问题的恰当性
⏹研究分析的单元正确,如刺激、行为、个人、小组还是组织
⏹研究集中于关键的变量,即那些已知的有潜在影响的变量,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
变量,不选择其他的有关变量
⏹清楚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多因素,还要指出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介/
调节作用、因果关系等。

⏹假设可以证伪
⏹考虑了各种相关的理论观点以及相反的理论观点
3.2 逻辑正确
⏹研究变量界定清楚,指明与类似变量的区别
⏹研究基于的理论能够自洽
⏹从文献综述到研究假设的提出,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研究目的、假设、问题和预期的独特贡献表述清楚
⏹对某种理论或观点的推论符合逻辑
⏹基于理论或事实提出研究假设,表述清楚
⏹对基本的观点解释恰当,能够让该领域外的读者看懂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
⏹被试取样适合研究问题,有代表性
⏹要交代被试的特征,说明样本总体的特点、样本大小以及可以统计的人口学特征
⏹不写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被试变量
⏹应给出被试的选取办法或取样计划
⏹如果用学生被试,应说明被试是否适合研究问题
4.2 设备和材料
⏹设备和材料适合研究问题
⏹特殊的实验设备需描述特征
⏹研究材料需给出来源或挑选方式
⏹问卷或量表要有信度、效度指标
⏹如果可能,应该使用经过标准化的、被认可的测验,如果不用,应该解释原因
⏹如果是新的测验,应把测验或测验的示例放在附录中。

从别处得到的测验应有参考
文献
4.3 研究设计和过程
⏹研究设计可以回答研究的问题
⏹设计的类型:实验、准实验还是相关研究?组间还是组内?是否用了多种测量,如
果是,考虑到平衡了吗?
⏹被试在不同条件的组中是如何分配的
⏹自变量是如何控制的
⏹因变量是如何测量的
⏹变量要给出操作定义
⏹研究程序应按步骤来说明
⏹描述的细节要充分适当,以可以让别人重复为准。

既不能太简略,也没有必要说明
所有的细节
4.4 数据收集、管理和统计分析
⏹正确处理实验中的极端数据和无效数据
⏹问卷回收率和无效问卷比例需在可接受范围,努力提高回收率,分析被试不接受调
查和被试丢失带来的影响
⏹控制数据的质量(数据采集和录入)
⏹给出统计软件及版本
5 数据分析和结果
5.1 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使用正确
⏹被试量满足统计要求
⏹如果需要,使用多因素统计方法
⏹有没有更简单的统计方法或更高级的统计方法
⏹数据转换的方法正确
5.2 结果表达
⏹数据分析的顺序要符合研究逻辑,即与文献综述和讨论部分的表述顺序(思路)相
一致
⏹先文字,后数字。

行文不要以统计数据开始
⏹先呈现描述统计,然后再给出推论统计
⏹先呈现行为数据,后呈现生理数据
⏹为方便以后的综述和元分析,需给出基本的统计数据(平均数、标准差、样本数等)
⏹正确使用图表,有助于清楚表达研究结果,但图表内容不要与正文重复
⏹每个统计分析都要报告自由度
⏹显著性不要写p=0.000,因为概率不可能为0
5.3 公正客观
⏹不要只报告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不要报告远离研究主题的数据分析
6 讨论和结论
6.1 结果的解释
⏹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推论
⏹把研究结果和初始的研究假设和目的联系起来
⏹对结果解释,既不要解释过度,也不要解释不足
⏹不要简单地重复结果,要解释研究结果的含义
⏹要区分客观的结果描述和自己的主观解释
⏹尽量少讨论与研究主题偏离较远的问题
⏹如果可能,要探讨能否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反的解释
⏹要联系其他同类研究的结果
⏹如果必要,要在一个较广阔的研究背景下讨论结果
⏹考虑对结果进行最简单的解释
⏹不要忽视或弱化与研究假设相反的结果
⏹解释意外的研究结果
⏹结论或对结果的小结要简明
6.2 研究意义
⏹从研究结果到理论的提升要恰当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具体
⏹指出未来研究的逻辑方向和创新方向
6.3 研究局限
⏹对研究的局限和缺点进行恰当的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局限都要考虑
⏹要说明推论时的限制条件,不管是已知的还是可疑的
7 文稿的呈现
7.1 写作质量
⏹行文流畅,不罗嗦,可读性强,如表达清楚,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结构平衡
⏹客观、无偏、专业(指论文写作受过训练,不是指满篇专业术语)
⏹在文章的开头就能让读者明白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论文各部分之间有清晰的逻辑联系
⏹整个研究“故事完整”(Good writing is good teaching)。

论文写作就像讲故事,需
要把故事讲清楚,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让人读不懂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尽可能用提高读者兴趣的方式写作
⏹写作认真,准备充分,没有低级的细节性错误
7.2 符合期刊投稿要求
⏹题目和摘要充分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献列表中正确给出所有参考文献
⏹符合《心理学报》的风格和格式要求
8 研究的贡献
8.1 总的贡献
⏹理论贡献,如提升、挑战而不仅仅是应用现有的理论
⏹实践贡献,如研究结果不是实际工作中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方法上的贡献,如研究工具、研究策略、分析技术等
⏹有建设性的重复研究,如虽是重复研究,但在重要的方面扩展了已有的研究
8.2 文献价值
⏹弥补了目前的知识空白
⏹超越了以往的文献
⏹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做出了贡献
⏹激发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
⏹报告了其他地方未报道的大量数据和观点
⏹反映了重要研究计划(重大基金项目)的主要方面(数据、观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